正交试验计算

合集下载

第三章 正交试验设计(2)-正交试验数据方差分析和贡献率分析

第三章 正交试验设计(2)-正交试验数据方差分析和贡献率分析
Hubei Automotive Industries Institute
试验优化设计
主讲:刘建永
材 料 工 程 系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第三章 正交试验设计
正交试验数据 方差分析与贡献率分析
正交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1.离差平方和的计算
总离差平方和:
项目 因素A 因素B 因素C 误差 总和
平方和SS SSA SSB SSC SSE SST
自由度DF a- 1 a- 1 a- 1 a- 1 n-1
纯平方和 SSA- fA×MSE SSB- fB×MSE SSC- fC×MSE fT×MSE SST
贡献率 ρA ρB ρC ρE
其中: 纯平方和= SS因- f因×MSE 贡献率ρ因等于纯平方和与SST的比值 贡献率最大的几个因素是重要因素,与误差贡献率差不多的认为不 重要。
μ 3.2 的 1 − α 置信区间为: μ 3.2± t1−α / 2 ( f e′)σ / ne ˆ ˆ
′ ˆ 这里 σ = S e / f e′ , ′ S e = S e + 不显著因子的平方和, f e′ = f e + 不显著因子的自由度,
ne = 试验次数 1 + 显著因子自由度之和
n e = 9 /( 1 + f A + f C ) = 9 / 5 = 1 . 8 , ′ S e = S e + S B=132 , f ′ = f + f =4 ,
y 31 54 38 53 49 42 57 62 64 T=450 yi2 =23484 ST=984

方差分析表 把上述计算表中得到的平方和与自由度移至一张方差分 析表中继续进行计算。 例 3.3 的方差分析表 来源 平方和 S 自由度 f 均方和 MS 因子 A 因子 B 因子 C 误差 e T 618 114 234 18 984 2 2 2 2 8 309 57 117 9 F比 34.33 6.33 13.00

正交实验

正交实验

正交试验所谓正交试验设计,就是利用一套现成的规格化的表-----正交表来安排多因素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较优(或最优)试验方案的一种科学方法。

具体的说,它能明确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因素的主次,即各因素对所考察指标的影响的大小顺序。

2)因素与指标的关系,即每个因素各水平不同时,指标是怎样变化的。

3)什么是较好的生产条件或工艺条件。

4)进一步试验的方向。

表1--1表1—1是一张常用的正交表,常记为L9(34),其中符号为L:正交表符号9:正交表安排的试验次数,即正交表行数4:正交表列数(最多可安排因素的个数)3:每个因素的水平数容易看出,表1—1 有如下的两个性质:①表中任一列所含各种水平的个数相同。

如L9(34)中每列皆有三个“1”,三个“2”,三个“3”。

称这一性质为整体可比性。

②表中任两列所有各种可能的数对出现的次数都相同。

如L9(34)中,1、2、3三个数字的可能数对为(1,1),(1,2),(1,3),(2,1),(2,2),(2,3),(3,1),(3,2),(3,3)九种,而表中任何两列,这九种数对皆出现一次。

称这一性质为均衡搭配性。

我们称具有整齐可比性和均衡搭配性的行如表1—1 的数表为正交表。

例子:一个四因素三水平的试验问题。

首先要选择一张合适的正交表,本例是一个三水平试验,应该从三水平表L9(34),L27(313),……等中选一张较合适的表。

而表L9(34)可以安排四个因素,且只需要做9次试验,所以选表L9(34)较合适。

其次只要把A,B,C,D四个因素随机地填在表的四个列上方就行了,比如把A、B、C、D四个因素依次填有1、2、3、4列上方,这叫表头设计。

表1—3 给出了该例子的一种表头设计(注:此处表头设计是在因素之间没有交互作用的前提下设计的)。

一行就是一个试验方案。

例如,第四行就是4号试验,其试验条件是A2B1C2D3,即因素A取2水平A2,因素B取1水平B1,因素C取2水平C2,因素D取3水平D3,对于因素水平表1—2 ,则第4号试验的试验条件是反应温度取85,反应时间取90,用碱量取6,反应压力取3,其余各号试验的条件依次类推。

正交试验中k计算公式

正交试验中k计算公式

正交试验中k计算公式正交试验是一种经典的实验设计方法,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应用广泛。

它通过设计实验方案,采集和分析数据,帮助研究人员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结果的影响程度。

在正交试验中,通常使用k计算公式计算实验中的处理因子数目。

在正交试验中,k计算公式可用于计算处理因子的数量。

处理因子是实验中的控制变量,通常是研究人员要研究的因素,比如温度、压力、pH值等。

k计算公式是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需要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处理因子数量。

k计算公式如下:k = n^(1/p)其中,k表示处理因子数量;n表示实验中所需试验次数;p表示处理因子的水平数。

通过使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需要多少个处理因子才能有效地设计实验方案。

这个公式在正交试验中尤其有用,因为正交试验需要分析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确定它们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在使用k计算公式时,需要考虑一些关键因素。

首先,需要确定实验中所需的试验次数。

这个因素通常取决于实验的目的和研究人员的要求。

其次,需要确定处理因子的水平数。

这个因素通常是由实验中的变量和因素决定的,例如,如果要研究温度和pH值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那么处理因子的水平数就可能是温度和pH值的不同水平。

除了k计算公式,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设计正交试验。

例如,基于L9(3^4)设计法、L16(4^4)设计法等等。

这些设计法都根据实验的要求和条件来确定实验中的处理因子数量和水平数。

总的来说,正交试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设计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结果的影响程度。

k计算公式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工具之一,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处理因子的数量,从而设计出有效的实验方案。

通过了解和应用k计算公式,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完成正交试验,并获取准确的研究结果。

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正交试验法详解

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正交试验法详解

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正交试验法详解正交试验法介绍正交试验法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一种试验法,它是利用正交表来对试验进行设计,通过少数的试验替代全面试验,根据正交表的正交性从全面试验中挑选适量的、有代表性的点进行试验,这些有代表性的点具备了“均匀分散,整齐可比”的特点。

正交表是一种特制的表格,一般用L n (m k)表示,L 代表是正交表,n 代表试验次数或正交表的行数,k 代表最多可安排影响指标因素的个数或正交表的列数,m 表示每个因素水平数,且有n=k*(m-1)+1。

正交表的特点正交表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正交表必须满足这两个特点,有一条不满足,就不是正交表。

每列中不同数字出现的次数相等。

这一特点表明每个因素的每个水平与其它因素的每个水平参与试验的几率是完全相同的,从而保证了在各个水平中最大限度地排除了其它因素水平的干扰,能有效地比较试验结果并找出最优的试验条件。

在任意2列其横向组成的数字对中,每种数字对出现的次数相等。

这个特点保证了试验点均匀地分散在因素与水平的完全组合之中,因此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使用正交试验法的原因对于单因素或两因素试验,因其因素少,试验的设计、实施与分析都比较简单。

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同时考察3个或3个以上的试验因素,若进行全面试验,试验的规模很大,由于时间和成本的限制我们不可能进行全面试验,但是具体挑其中的哪些测试用例进行测试我们心里拿不准,总担心不做不挑选的那些测试用例会遗漏一些严重缺陷。

为了有效的、合理地减少测试的工时与费用,我们利用正交试验法来设计测试用例。

正交试验法就是安排多因素试验、寻求最优水平组合的一种高效率的试验设计方法。

我们用测试实例来进行说明使用正交试验法设计测试用例的好处。

测试需求:某所大学通信系共2个班级,刚考完某一门课程,想通过“性别”、“班级”和“成绩”这三个查询条件对通信系这门课程的成绩分布,男女比例或班级比例进行人员查询: 根据“性别”=“男,女”进行查询 根据“班级”=“1班,2班”查询 根据“成绩”=“及格,不及格”查询按照传统设计——全部测试分析上述测试需求,有3个被测元素,被测元素我们称为因素,每个因素有两个取值,我们称之为水平值,所以全部测试用例个数是2*2*2=8,参见下表利用正交表设计测试用例,我们得到的测试用例个数是n=3*(2-1)+1=4,对于三因素两水平的刚好有L4(23)的正交表可以套用,于是用正交表试验法得出4个测试用例如下: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在用正交试验法设计用例的基础上补充一些测试用例。

正交试验的k1k2k3计算方法

正交试验的k1k2k3计算方法

正交试验的k1k2k3计算方法
正交试验是用来优化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的一种统计技术,它给出的参数叫做K1K2K3 .
K1K2K3 是正交试验中经常使用的两个变量的系数,它们表示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

K1是系数,它表示每一个变量对结果的直接影响。

K2是系数,它表示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

K3是系数,它表示每个变量的拦截效应。

计算K1K2K3 的方法通常有两种:
一种是利用最小二乘法;另一种是利用线性回归模型。

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K1K2K3 的步骤如下:
1、收集K1K2K3 所对应的数据,建立数据矩阵;
2、将原始数据矩阵乘以一个转置矩阵;
3、计算乘积矩阵的逆矩阵;
4、将逆矩阵乘以原始数据矩阵的变量向量,得到K1K2K3 的值。

线性回归模型计算K1K2K3 的步骤如下:
1、收集K1K2K3 所对应的数据,建立数据矩阵;
2、将数据矩阵乘以一个解释变量矩阵;
3、计算最小二乘法的残差矩阵;
4、求解残差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5、对特征值按从大到小排序,取出K1K2K3 对应的特征值;
6、将取出的特征值代入特征向量,就可以得到K1K2K3 的值。

以上就是K1K2K3 的计算方法,通过正确的计算可以得到准确的参数值,进而可以更好地研究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

正交试验离差平方和计算公式

正交试验离差平方和计算公式

正交试验离差平方和计算公式正交试验是一种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正交试验离差平方和的计算公式则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咱先来说说啥是离差平方和。

简单来讲,它就是反映数据分散程度的一个量。

就好比一群小朋友,他们的身高有高有低,离差平方和就能告诉我们他们身高的差异有多大。

在正交试验中,离差平方和的计算能帮助我们搞清楚各个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比如说,我们想研究不同肥料对庄稼产量的影响,设了几种肥料,每种肥料施用量也不同。

通过计算离差平方和,就能知道到底是肥料种类还是施用量对产量的影响更显著。

那正交试验离差平方和的计算公式是咋来的呢?其实它就像一个神秘的魔法公式,有它独特的逻辑和推导过程。

这公式看起来可能有点复杂,但别担心,咱一点点来拆解。

我给您举个例子吧。

之前我带着学生们做了一个有关植物生长的正交试验。

我们选了几种不同的土壤类型,还有不同的光照时间以及浇水频率。

这就相当于有三个因素,每个因素又有几个水平。

然后我们认真地记录下每一组试验中植物的生长情况。

计算离差平方和的时候,那真是费了一番功夫。

我们先把所有的数据都整理好,然后按照公式一步一步地算。

这过程中,同学们有的眉头紧皱,有的咬着笔头,都特别认真。

通过计算离差平方和,我们发现浇水频率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最大。

这结果让大家都很惊讶,原本以为土壤类型会是关键因素呢。

回到正交试验离差平方和计算公式本身,它通常包括总离差平方和、因素离差平方和以及误差离差平方和。

总离差平方和就是把所有数据的差异都算进来;因素离差平方和是专门看每个因素造成的差异;误差离差平方和则是除去因素影响后剩下的那些小误差。

计算这些离差平方和,得先求出平均值,然后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的平方加起来。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绕,但只要多做几道题,多实践几次,就能熟练掌握啦。

总之,正交试验离差平方和计算公式虽然有点复杂,但只要咱们耐心、细心,就能用它在试验中发现那些隐藏的规律和关键因素,就像在迷雾中找到正确的道路一样。

正交实验计算方法

正交实验计算方法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1)(2008-12-17 12:59:39)标签:正交设计杂谈分类:其他5. 1试验设计方法概述试验设计是数理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多数数理统计方法主要用于分析已经得到的数据,而试验设计却是用于决定数据收集的方法。

试验设计方法主要讨论如何合理地安排试验以及试验所得的数据如何分析等。

例 5-1 某化工厂想提高某化工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对工艺中三个主要因素各按三个水平进行试验(见表 5-1)。

试验的目的是为提高合格产品的产量,寻求最适宜的操作条件。

表 5- 1 因素水平因素温度℃压力 Pa加碱量 kg水平符号T p m1T1(80 )p1(5.0)m 1(2.0)2T(100)p (6.0)m (2.5)2223T3(120)p3(7.0)m3(3.0)对此实例该如何进行试验方案的设计呢?很容易想到的是全面搭配法方案(如图5-1 所示):此方案数据点分布的均匀性极好,因素和水平的搭配十分全面,唯一的缺点是实验次数多达 33= 27 次(指数 3 代表 3 个因素,底数 3 代表每因素有 3 个水平)。

因素、水平数愈多,则实验次数就愈多,例如,做一个 6 因素 3 水平的试验,就需 36=729 次实验,显然难以做到。

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合适的试验设计方法。

图 5- 1 全面搭配法方案试验设计方法常用的术语定义如下。

试验指标:指作为试验研究过程的因变量,常为试验结果特征的量(如得率、纯度等)。

例1的试验指标为合格产品的产量。

因素:指作试验研究过程的自变量,常常是造成试验指标按某种规律发生变化的那些原因。

如例 1 的温度、压力、碱的用量。

水平:指试验中因素所处的具体状态或情况,又称为等级。

如例 1 的温度有3 个水平。

温度用 T 表示,下标1、2、 3 表示因素的不同水平,分别记为T1、 T2、 T3。

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有:正交试验设计法、均匀试验设计法、单纯形优化法、双水平单纯形优化法、回归正交设计法、序贯试验设计法等。

正交试验设计(方差分析)

正交试验设计(方差分析)
第1列的极差较小,说明因素A的水平变动时,指标变动 较小,说明因素A对指标影响较小;
而第4列是空列,极差为0.34,这是由随机误差产生的,又 因为因素A的极差0.36与空列的极差0.34接近,所以可粗略 地认为因素A对指标影响不显著
由此可以根据极差的大小顺序排出因素的主次:


B、C、A
由因素的主次可以看出后区牵伸(因素B)对指标影响 最主要,其次是后区隔距(因素C),罗拉加压影响最小.
C
1.6 3.9 4.0 0.53 1.30 1.33 0.80
误差列
各数据说明
2.9
其中:
3.8 2.8 0.97 1.27 0.93 0.34
K ( j) i
为第j列的第i水 平数据之和
k( j) i 为其平均值
R( j)
为第j列的极差
9
T xi i 1
=9.5
返回
2. 分据知,第2列和第3列的极差较大, 这反映了当因素B、C的水平波动时,指标波动较大,说明因 素B、C对指标影响较大;
上一张 下一张 主 页 退 出
6.5.1 正交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基本思想是将数据的总变异分解成因 素引起的变异和误差引起的变异两部分,构造F统 计量,作F检验,即可判断因素作用是否显著。
正交试验结果的方差分 析思想、步骤同前!!
方差分析的基本步骤与格式
设: 用正交表Ln(rm)来安排试验 试验结果为yi(i=1,2,…n)
方差分析时,在进行表头设计时一般要求留有空列,即误差 列
误差的离差平方和为所有空列所对应离差平方和之和 :
SSe SS空列
(2)计算自由度
第6讲(5)
正交试验设计 (方差分析)

正交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法

正交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法

正交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法正交试验方法能得到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原因之一是不仅试验的次数减少,而且用相应的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引出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因此,在正交试验中,如果不对试验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并明确地引出应该引出的结论,那就失去用正交试验法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以L4(23)表为例讨论正交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法。

表4-13 L4 (2 3)正交试验计算表列号1 2 3 试验指标y i试验号1 1 1 1 y12 1 2 2 y23 2 1 2 y3n=4 2 2 1 y4I j I1 = y j+y2I2 = y1+y3I3 = y1+y4II j II1 = y3+y4II2 = y2+y4II3 = y2+y3k j k1 =2 k2 =2 k3 =2I j/k j I1/k1I2/k2I3/k3II j/k j II1/k1II2/k2II3/k3极差(D j) max{}-min{} max{}-min{} max{}-min{}在表4-13中:I j——第j列“1”水平所对应的试验指标的数值之和。

Ⅱj——第j列“2”水平所对应的试验指标的数值之和。

(第j列有“3”,“4”水平时)k j——第j列同一水平出现的次数。

等于试验的次数(n)除以第j列的水平数。

——第j列“1”水平所对应的试验指标的平均值。

——第j列“2”水平所对应的试验指标的平均值。

D j——第j列的极差。

等于第j列各水平对应的试验指标平均值中的最大值减最小值,即用极差法分析正交试验结果应引出以下几个结论:①在试验范围内,各列对试验指标的影响从大到小的排队。

某列的极差最大,表示该列的数值在试验范围内变化时,使试验指标数值的变化最大。

所以各列对试验指标的影响从大到小的排队,就是各列极差D的数值从大到小的排队。

②试验指标随各因素的变化趋势。

③使试验指标最好的适宜的操作条件(适宜的因素水平搭配)。

④对所得结论和进一步研究方向的讨论。

正交试验法(含案例)

正交试验法(含案例)

正交试验设计法一、定义:正交试验设计法就是利用正交表来合理安排多因素试验的一种方法。

二、常用术语1、指标:指标就是试验要考察的效果。

常用X、Y、Z……来表示。

▼定量指标:能够用数量来表示的试验指标,如重量、尺寸、温度。

▼定性指标:不能用数量来表示的试验指标,如颜色、味道、外观。

●定性指标量化:可用打分法、分等法。

2、因素:因素是指对试验指标可能产生影响的原因。

因素是在试验中应当加以考察的重点内容。

一般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

3、水平(位级):位级是指因素在试验中所处的状态或条件。

常用阿拉伯数字1、2、3……来表示。

如: A1、A2、A3、B1、B2、B3。

三、正交表 (已设计好的标准化表格,是进行正试验法的基本工具)1、日本型正交表:由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田口玄一博士创立。

该正交试验设计法,除需试验的因素外,还要研究分析因素与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一起上列,对试验结果的分析用方差分析等方法,过程较复杂。

2、中国型正交表是由以我国张千里教授为首的中国专家所创立。

它不考虑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将其交互作用融于试验之中,对试验结果的分析采用极差分析法,简单的用“看一看”与“算一算”相结合的分析、简单、易行、同样能得到满意的结论,是一种实用的试验方法,很适合现场应用。

四、正交表的特点:1、均衡分散性:每一列中各种字码出现的次数相同,保证试验条件均衡地分散在配合完全的位级组合之中,因而代表性强,容易出现好条件。

2、整齐可比性:任意两列中全部有序数字对出现次数都是相同的。

保证了在各个位级的效果之中,最大限度地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能最有效地进行比较,作出展望。

五、用中国型正交表安排试验的步骤 1、明确试验目的 2、确定考察指标 3、挑因素、选位级,制定因素位级表 ①挑因素的原则: ▼分析影响指标的各种因素,排除: 不可控因素 对指标影响不大的因素 已掌握得好的因素(让其固定在适当位置上) ▼选对指标可能影响大,又无把握的因素。

正交试验计算

正交试验计算

340.0 422.5 439.0 360.0 492.5 439.0 392.0 363.5 462.5
9处理3水平4因素正交表
3因素 4列为空列
三因素放在1,2,3列
输入空列号4,点击ok
选择多重比较方法
计算结果1
方差分析结果
处理因子 1 SSR检验
4 0.113 0.2077 0.3127 0.3185 0.426 0.6836 0.9631 11
1 0.0712 0.1334 0.2057 0.2098 0.2878 0.4904 0.737 0.7718
LSD法多重比较(下三角为均值差,上三角为显著水平)
No. 5 9 3 6 2 7 8 4 1 均值 246.750 231.750 221.000 220.500 212.250 197.000 183.250 181.500 170.500 15.000 25.750 26.250 34.500 49.750 63.500 65.250 76.250 10.750 11.250 19.500 34.750 48.500 50.250 61.250 0.500 8.750 24.000 37.750 39.500 50.500 8.250 23.500 37.250 39.000 50.000 15.250 29.000 30.750 41.750 13.750 15.500 26.500 1.750 12.750 11.000 5 9 0.693 3 0.502 0.777 6 0.494 0.767 0.990 2 0.374 0.609 0.817 0.828 7 0.212 0.371 0.531 0.540 0.688 8 0.122 0.223 0.333 0.339 0.452 0.717 4 0.113 0.208 0.313 0.319 0.426 0.684 0.963 1 0.071 0.133 0.206 0.210 0.288 0.490 0.737 0.772

4.1.7 正交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法

4.1.7 正交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法

4.1.7 正交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法正交试验方法能得到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原因之一是不仅试验的次数减少,而且用相应的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引出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因此,在正交试验中,如果不对试验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并明确地引出应该引出的结论,那就失去用正交试验法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以L4(23)表为例讨论正交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法。

表4-13 L4(2 3)正交试验计算表列号1 2 3 试验指标yi 试验号1 1 1 1 y12 1 2 2 y23 2 1 2 y3 n=4 2 2 1 y4I j I1= yj+y2I2= y1+y3I3= y1+y4IIj II1= y3+y4II2= y2+y4II3= y2+y3k j k1=2 k2=2 k3=2I j /kjI1/k1I2/k2I3/k3IIj /kjII1/k1II2/k2II3/k3极差(Dj) max{}-min{} max{}-min{} max{}-min{}在表4-13中:Ij——第j列“1”水平所对应的试验指标的数值之和。

Ⅱj——第j列“2”水平所对应的试验指标的数值之和。

(第j列有“3”,“4”水平时)kj——第j列同一水平出现的次数。

等于试验的次数(n)除以第j列的水平数。

——第j列“1”水平所对应的试验指标的平均值。

——第j列“2”水平所对应的试验指标的平均值。

D——第j列的极差。

等于第j列各水平对应的试验指标平均值中的最大值减最j小值,即用极差法分析正交试验结果应引出以下几个结论:①在试验范围内,各列对试验指标的影响从大到小的排队。

某列的极差最大,表示该列的数值在试验范围内变化时,使试验指标数值的变化最大。

所以各列对试验指标的影响从大到小的排队,就是各列极差D的数值从大到小的排队。

②试验指标随各因素的变化趋势。

③使试验指标最好的适宜的操作条件(适宜的因素水平搭配)。

④对所得结论和进一步研究方向的讨论。

正交试验次数的计算方法

正交试验次数的计算方法

正交试验次数的计算方法
宝子,今天咱们来唠唠正交试验次数咋计算哈。

正交试验呢,是一种很有用的试验设计方法。

它可以在比较少的试验次数下,获取很多有用的信息。

那这个试验次数是咋确定的呢?
一般来说呀,正交试验的次数和因素的水平数还有因素的个数有关呢。

假如我们有k个因素,每个因素有n个水平。

这里呢,就有个简单的公式可以参考哦。

对于二水平的正交试验,如果有k个因素,那试验次数通常是2的幂次方。

比如说有3个二水平因素,那最少的试验次数可能就是2³ = 8次呢。

就好像你有3个不同的小盒子,每个盒子里有2种东西可以选,那你把所有组合都试一遍,就是8种情况啦。

要是水平数不一样呢,情况就稍微复杂点。

不过也别怕,咱们有专门的正交表可以查。

这个正交表就像是一个神奇的小本本,它已经帮我们把试验次数安排好啦。

你只要根据你的因素个数和水平数找到对应的正交表,那里面规定的行数就是试验次数啦。

比如说你有一个因素是3个水平,另外两个因素是2个水平。

那你就去找适合这种情况的正交表,找到的那个正交表可能规定试验次数是9次之类的。

正交试验次数的计算就是这么个事儿。

它不是随便定的哦,是经过科学的安排,这样就能用比较少的试验,把各种因素的影响都搞清楚。

宝子,你要是在做什么小实验或者研究啥的,按照这个方法来计算试验次数,就能又高效又准确地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啦。

可别小看这个计算哦,它能帮你省不少事儿呢。

宝子,你要是对正交试验还有啥疑问,随时来找我唠哈。

正交实验的计算步骤

正交实验的计算步骤

正交实验的计算步骤:1.直观分析法该法先将各列相同水平实验组的实测数据进行累加,故得到不同水平时的累加值K1、K2、K3等。

K b =ΣX b然后求得各列K值的极差(R)R=Kmax-Kmin再求得极差的误差值(Re),通常以较小R值或其与空白列R值之和表示。

并求各列R值与R e 之比(G)G=R/R e 若G›1.5时,确认该列因素为主要因素,K b 较大者为较好水平。

2.方差分析法本例N=9,a、b、c分别为因素A、B、C 每个水平实验重复次数,本例为3。

1)CT=全部试验值总和的平方的均数,又称校正值2)三因素同水平指标值和即K值的平方和用Q来表示Q A=(K1a2+ K2a2+K3a2 )/a 计算Q B、Q C、Q空3)组间平方和用S表示S A = Q A―CT 依次类推S空= Q空―CT是误差的估计值,即误差S e4)总平方和的计算S总=W-CTW=各指标值平方后的和5)组内平方和的计算,即误差,用S e 来表示误差一般来自空相,即上面计算的S空来表示计算方法:因为S总=S A+S B+S C+S e故S e=S总-S A-S B-S C6)自由度 df因各因素的自由度等于水平数减1,即为3-1=2。

df T总的平方和的自由度等于实验次数减1,即为9-1=8。

df e误差自由度等于总自由度减去各因素自由度之和,即为8-2-2-2=27)均方的计算用Z表示,Z A= S A/df A 依次类推Z e= S e/df e8)F检验F A= Z A/Z e依次类推F B、F C9)查F检验的临界值F P表为F0。

05(2,2)=19.0 F0。

01(2,2)=99.0F值› F0。

05,则P‹ P0。

05,具有显著性10)最优工艺的选择做完显著性检验后,可以选择最优工艺水平,对显著因素控制,选择K值大的水平组即可。

对于不显著因素则考虑生产实际情况。

正交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法

正交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法

正交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法正交试验方法能得到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原因之一是不仅试验的次数减少,而且用相应的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引出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因此,在正交试验中,如果不对试验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并明确地引出应该引出的结论,那就失去用正交试验法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以L4(23)表为例讨论正交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法。

表4-13 L4 (2 3)正交试验计算表列号1 2 3 试验指标y i试验号1 1 1 1 y12 1 2 2 y23 2 1 2 y3n=4 2 2 1 y4I j I1 = y j+y2I2 = y1+y3I3 = y1+y4II j II1 = y3+y4II2 = y2+y4II3 = y2+y3k j k1 =2 k2 =2 k3 =2I j/k j I1/k1I2/k2I3/k3II j/k j II1/k1II2/k2II3/k3极差(D j) max{}-min{} max{}-min{} max{}-min{}在表4-13中:I j——第j列“1”水平所对应的试验指标的数值之和。

Ⅱj——第j列“2”水平所对应的试验指标的数值之和。

(第j列有“3”,“4”水平时)k j——第j列同一水平出现的次数。

等于试验的次数(n)除以第j列的水平数。

——第j列“1”水平所对应的试验指标的平均值。

——第j列“2”水平所对应的试验指标的平均值。

D j——第j列的极差。

等于第j列各水平对应的试验指标平均值中的最大值减最小值,即用极差法分析正交试验结果应引出以下几个结论:①在试验范围内,各列对试验指标的影响从大到小的排队。

某列的极差最大,表示该列的数值在试验范围内变化时,使试验指标数值的变化最大。

所以各列对试验指标的影响从大到小的排队,就是各列极差D的数值从大到小的排队。

②试验指标随各因素的变化趋势。

③使试验指标最好的适宜的操作条件(适宜的因素水平搭配)。

④对所得结论和进一步研究方向的讨论。

正交实验

正交实验
所谓均衡分散,是指用正交表挑选出来的 各因素水平组合在全部水平组合中的分布是均 匀的 。 由 图可以看出,在立方体中 ,任一平 面内都包含 3 个“(·)”, 任一直线上都包含1 个“(·)” ,因此 ,这些点代表性强 ,能够较 好地反映全面试验的情况。
整齐可比是指每一个因素的各水平间 具有可比性。因为正交表中每一因素的任 一水平下都均衡地包含着另外因素的各个 水平 ,当比较某因素不同水平时,其它 因素的效应都彼此抵消。如在A、B、C 3个因素中,A因素的3个水平 A1、A2、 A3 条件下各有 B 、C 的 3个不同水平, 即:
常用的正交表已由数学工作者制定出来,供进行正 交设计时选用。2水平正交表除L8(27)外,还有L4(23)、 L16(215)等;3水平正交表有L9(34)、L27(213)……等(详 见附表及有关参考书)。
2 正交表的基本性质
2.1 正交性
(1)任一列中,各水平都出现,且出现的次数相等
例如L8(27)中不同数字只有1和2,它们各出现4次; L9(34)中不同数字有1、2和3,它们各出现3次 。
从图中可以看到 ,9个试验点在选优区中分布是 均衡的,在立方体的每个平面上 ,都恰是3个试验点; 在立方体的每条线上也恰有一个试验点。
9个试验点均衡地分布于整个立方体内 ,有很强 的代表性 , 能 够比较全面地反映选优区内的基本情 况。
§1-2用正交表安排试验
一、指标、因素和水平 试验需要考虑的结果称为试验指标(简称指标)
B1 A1
AA32 B3C3 A3 C1
共有3³=27次试验,如图所示,立方体包含了
27个节点,分别表示27次试验。
全面试验法的优缺点:
优点:对各因素于试验指标之间的关系剖析得比较清 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