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要点

合集下载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五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脏和血管活动是与整个机体代谢的需要相适应的。

如在劳动和运动时,心脏血管活动也随之加强,以增加对活动器官的血液供应。

当劳动停止时,心脏血管活动也逐渐恢复至安静水平。

心脏血管的这种适应性远非自身活动所能完成,而是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完成的。

一、神经调节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完成的。

下面分别讨论: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以及一些主要的心血管反射。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1. 心脏的神经支配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交感神经系统的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迷走神经。

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胸段1,5节侧角(1)内,其轴突在椎旁交感神经中上行,在星状神经节内换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

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节后纤维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β受体相结合,可使心率加快,兴奋经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加快,1心房肌心室肌收缩力加强,结果导致心输出量增加。

这些作用分别为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

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其它儿茶酚胺β受体激动剂)是通过下列机制改变心脏的活动。

2+1)增加慢通道的通透性,促进Ca内流。

在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下,窦房结细胞动作电2+2+位的4期Ca内流加速,故4期去极化速度加快,心率增快。

由于其动作电位0期内Ca内流加快,其动作电位上升速度和幅度均增加,故慢反应细胞、房室交界区的兴奋传导速度加2+快。

同时,在心房肌和心室肌动作电位2期(平台期)时Ca内流也增多。

此外,去甲肾上2+腺素还能使肌浆网通透性增加,细胞内Ca增多,故心肌收缩力加强。

+2)使快反应自律细胞4期以Na为主的内流加快,故自律性加快。

因此,在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较高的情况下,浦肯野细胞自律性明显升高,可形成心室快速异位节律。

+3)使复极化K外流增快,从而使复极过程加速、复极相缩短,不应期相应缩短。

心血管活动的生理性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生理性调节
实验9 心血管活动的生理性调节
【原理】 心血管活动受神经、体液和自身机制的调节。神经调节主 要是降压反射,心血管中枢通过反射而调节心血管活动,改变 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进而调节动脉血压。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 兴奋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激活心肌细胞膜上的β 1受体 ,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内兴奋传导加速,从而使 心输出量增加。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激活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引起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 弱,房室间传导速度减慢,从而使心输出量减少。支配血管的 自主神经主要是交感缩血管神经,它兴奋时末稍释放的去甲肾 上腺素主要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 受体结合,使平滑肌收 缩,血管口径变小,外同阻力增大。体液调节因素最重要的是
(4)血量减少对血压的影响 轻牵左颈总动脉远心端的结扎线,用动脉夹夹闭该端尽 可能靠近下颌的动脉,在结扎处稍上方剪一斜切口,向头 端方向插入已注满肝素盐水并连有三通的动脉插管,用线 结扎。打开三通开关,放血至含有少许肝素液的有刻度烧 杯并观察血压变化。放血量为总血量的 20%(兔总血量约 为70ml/kg)。 (5)补充血量对血压恢复的作用 放血5min后,将血液经放血的三通回输。约3min输完, 观察血压变化。
③G、T、F可用默认值(100,DC,30Hz),必型进行调节。
4.插动脉插管 尽可能长地分离左侧颈总动脉,在动脉中央用线双结 扎(需预先静脉注射肝素液1ml/kg),并在两结扎处的中 间剪断动脉。用动脉夹夹闭近心端尽可能靠近心脏的动脉, 在结扎处稍下剪一斜切口,向心脏方向插入已注满肝素盐水 的动脉插管(注意管内不应有气泡)。左手拇、食指指腹稍 捏紧血管壁及动脉插管,缓慢松开动脉夹,打开靠近动脉端 的三通开关并观察血压曲线。顺心脏方向插入插管(深约 4cm)并用线将动脉及插管扎一活结,在活结上夹一动脉夹 。注意:①保持插管与动脉方向一致;②换能器应与兔心脏 同一水平。

八年级循环系统知识点

八年级循环系统知识点

八年级循环系统知识点八年级生物教育的核心知识就是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是人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通过心血管系统来向全身运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将代谢废物带回肺和肾脏排出体外。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学习循环系统的知识点。

血管系统人体的血管系统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部分。

动脉是心脏的输送系统,将带有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从心脏泵送到全身。

静脉是回收系统,负责将带有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从全身输送回心脏。

毛细血管是动静脉之间的细小血管,通过毛细血管壁上的微孔与周围组织交换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同时回收二氧化碳和废物。

心脏结构与功能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左心室是所有心室中最强壮的,因为它必须将血液泵送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心脏的基本功能是将血液从心脏的左心室泵送到全身的动脉中,并将血液从整个身体的静脉输送回心脏的右心房。

循环系统的调节循环系统的调节是由自主神经系统和荷尔蒙系统共同控制的。

当我们需要更多氧气和营养物质时,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元会把心率和心脏收缩的力量提高,从而更快地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的细胞中。

荷尔蒙会增加心率和舒张心室的能力,从而使这个过程变得更高效。

疾病和保持健康的方法对于循环系统的疾病来说,保持健康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他健康保持的方法相似。

减轻压力和规律的锻炼、饮食健康摄入的营养素、戒烟和戒酒都是保持循环系统健康的好方法。

结论循环系统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心脏和血管系统向全身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回收二氧化碳和废物。

我们必须保持身体健康才能保证循环系统的健康,这将帮助我们预防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3.心肺感受器反射
机械牵张:血压↑、血容量↑ 化学物质:PG、缓激肽、药物(藜芦碱)

心肺感受器兴奋
↓迷走N
交感紧张↓ 迷走紧张↑ ↓ 心率↓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 血 压↓ 肾血流量↑ 垂体前叶释放ADH↓ ↓ ↓ 肾重吸收水↓ ↓ 肾排钠和排水↑
二、体 液 调 节
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 水重吸收↑
(兴奋性)
2 .血管的N支配
(1)缩血管NF(=交感缩血管NF) 中枢:延髓的缩血管中枢(T1~L2~3侧角) 分布:绝大多数血管(几乎所有血管平滑肌都受 交感缩血管N支配,绝大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 N的单一支配)。 递质:N节前纤维Ach,N后纤维NE(有与共存的神 经肽Y——具极强烈的缩血管效应)。 受体:α(主)、β 作用:α受体→血管缩>β受体→血管舒 特点:①调节血压作用大 ②持续发放紧张性冲动: 紧张性↑→血管缩,紧张性↓→血管舒

肾、唾液、汗液、胰液激肽释放酶
↓(激活)
作用: ①最强烈的舒张血管,调节局部血流量和参与
血压调节; ②增毛细血管通透性,局部水肿; ③远曲小管水钠重吸收; ④刺激N末梢产生痛觉。
血浆2球蛋白→血管舒张素→缓激肽
(六).心房钠尿肽(ANP)
适宜刺激 来源:
血容量↑、内皮素、VP
心 房 肌
合成释放
PO2↓ [H+]↑ PCO2↑ 等 ↓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 ↓窦、弓N 孤 束 核 ↓ ↓ 心血管中枢兴奋性改变 呼吸中枢(+) ↓ ↓ ↓ 心率↓、冠脉舒 皮肤、内脏 呼吸加深加快 心输出量↓ 骨骼肌血管缩 ↓ ↓间接 ↓ 外周阻力↑>心输出量↓ 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 ↓ 血 压↑

生理学第四章第3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生理学第四章第3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⑴ 缩血管区:延髓头端腹外侧部→引起心交感紧 张、交感缩血管紧张 ⑵ 舒血管区: 延髓尾端腹外侧部→抑制缩血管区的活动
⑶ 传入N接替站: 孤束核
⑷ 心抑制区: 延髓背核、疑核→引起心迷走紧张
2、延髓以上:脑干、大脑、小脑、
下丘脑等
(三)心血管反射
1、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
动 高位中枢 脉 压 力 窦N(舌咽N) 延 髓 感 主动脉N 孤束核 受 器
(三)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1、心肌代谢水平(主) : 代谢↑→ PO2↓→血流量↑ 代谢产物:腺苷、H+、CO2、乳酸等→冠脉舒张
2、神经调节 ⑴ 心迷走N兴奋→先舒张,后收缩 ⑵ 心交感N →先收缩,后舒张 3、体液调节 ⑴ AD、NE、甲状腺激素↑→代谢↑→冠脉 血流↑ ⑶ ADH↑、AngⅡ↑→冠脉血流↓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一)心血管的N支配
1、心脏的神经支配
(1)心交感N及其作用
Ach
NA
(NA+β1-R)→心脏各部分
作用: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阻断剂:普萘洛尔
◎左侧交感神经主要支配房室交界、心房心室肌 ◎右侧交感神经主要支配窦房结
作用: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 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1受 体结合,使心肌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 增高对K+的通透性降低,促进Ca2+内流, 使心率加快、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加快、 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力量加强,分别 称为正性变时、正性变传导、正性变力 作用。
血管
α-R β2-R
骨骼肌肝 肾上腺素能N末梢 脏血管
β1-R
α-R 加强/整体? 绝大多数血管收缩
效应
心脏
加强 骨骼肌肝脏血管舒张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ppt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ppt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避免肥胖。
ABCD
适量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 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戒烟限酒
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
药物治疗
01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降血脂药物
如他汀类药物,用于降低胆固醇水 平。
03
02
降血压药物
如ACE抑制剂和钙通道阻滞剂,用于 控制血压。
03
血压和血流
01
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 力,是心血管活动的重要参数 之一。
02
血流是指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速度和方向,受到血压、血管 阻力和心脏收缩力的影响。
03
血压和血流的变化可以反映心 血管系统的健康状况,过高或 过低的血压以及异常的血流都 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04
心血管活动的病理反应
详细描述
心肌缺血的症状包括心绞痛、胸闷、呼吸困难等。心肌梗死 的症状包括持续的胸痛、呼吸困难、出汗、恶心等。心肌缺 血和心肌梗死可能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
05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 疗
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增加蔬菜、 水果、全谷类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心钠素和内皮素
心钠素由心房分泌,具有很强的利尿排钠作用;内皮素则是一种强 烈的缩血管物质,可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
自身调节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具有自动节律性,能够在没有外来神经和体液因 素影响的情况下产生节律性兴奋和收缩。
心肌细胞的代谢产物
心肌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如乳酸、氢离子等 ,可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收缩性。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生 理 学
谢谢观看!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4.心血管反射
图 3-16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二、 体液调节
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3)血管升压素 4)心房钠尿肽 5)前列腺素
……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三、 社会心理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从生命科学角度研究人体心脏生理、血管生理,以 及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其大部分资料来自动 物实验。也就是说,只是把人作为一个生物体来研究, 分析其循环功能的生物学属性。但是,人还有其社会属 性,人体的循环功能和其他生理现象一样,时刻会受到 各种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生 理 学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全身各组织器官提供足够 数量的血液,以保证其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人体在不 同生理状况下,各器官的代谢水平不同,对血流量的需 求也不同。
心血管活)血管的神经支配
3)心血管中枢 4)心血管反射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收缩及舒张对右心室的影响不及对左心室明显
精选ppt课件
51
精选ppt课件
• 传入神经 — 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 中枢 — 延髓孤束核 • 传出神经 — 躯体运动神经等 • 效应器 — 呼吸肌、气道肌
精选ppt课件
28
血液中O2分压↓ CO2分压↑ [H+]↑
颈动脉体 主动脉体
化学感受器
主动脉N 窦N(舌咽N)
延髓孤束核 呼吸神经元 心血管活动神经元
呼吸 加深 加快
(一)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
组织代谢产物如CO2、H+、腺苷、ATP、 K+可使微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二) 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
器官的灌注压↑→微动脉肌源性活动加强
→器官血流阻力↑ → 血流量相对稳定
精选ppt课件
45
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精选ppt课件
46
肾——体液控制系统:
体内细胞外液量增多→血量增多→血压升高→肾排水、 Na+增多→血压恢复
心交感中枢 心迷走中枢 下丘脑视上核、 紧张性↓ 紧张性↑ 视旁核(-)
交感缩血管神经(-) 心交感神经(-) 心迷走神经(+) 血管升压素↓
阻力血管舒张 容量血管舒张 心脏活动↓ 外周阻力↓ 静脉回流量↓→ 心输出量↓
血管舒张 外周阻力↓
精选ppt课件
24
血压 ↓
精选ppt课件
25
压力感受器反射重调定
精选ppt课件
34
(2)作用于室周核 渴觉 饮水 (3)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抑制心率减慢
(4) 增加醛固酮分泌并直接促进肾小管对 Na+和水的重吸收
精选ppt课件

心血管活动调节,器官循环

心血管活动调节,器官循环
⑴掌握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及其生理意义。⑵掌握微循环的主要途径及生理功能。
能力训练任务
⑴说出微循环的主要途径及生理功能,说明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机制,根据相应理论判断组织水肿的可能原因。说出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⑵阐述冠脉循环的特点,根据相应理论解释心肌易发生缺血的原因。说出肺循环和脑循环的主要特点。
素质训练要求
35
3
拓展
深化
血管的神经支配,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心血管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减压反射)及其生理意义。
器官循环
比较,提问,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互动分享﹑点评。
40
7
总结
提炼
列表总结知识点,课堂回顾
小组讨论总结,代表发言
5
8
课后
任务
完成课后习题,并预习下堂课内容
教学反思
10
2
展示
探究
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作用。血管的神经支配,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心血管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减压反射)及其生理意义。
教师提问互动﹑点评,ppt授课,板书,动画;学生画图解释机制
本次课标题
第四章血液循环第四节心血管活动调节第五节器官循环
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班级
护理班
课时数
2
上课地点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⑴能说出微循环的主要途径及生理功能,说明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机制,根据相应理论判断组织水肿的可能原因。说出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⑵能阐述冠脉循环的特点,根据相应理论解释心肌易发生缺血的原因。说出肺循环和脑循环的主要特点。

循环系统知识点

循环系统知识点

循环系统知识点循环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将代谢产物带回肺和肾脏进行排出。

了解循环系统的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人体的功能以及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循环系统相关的知识点。

一、心脏结构与功能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枢,位于胸腔中心,稍微偏左。

它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收缩和舒张运动推动血液循环。

心房负责接收静脉血,心室则将血液推送到动脉中。

二、心脏的电气传导系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是由电气信号控制的。

窦房结是心脏的起搏点,它会定期发出电信号使心脏收缩。

这个电信号通过传导系统逐渐传递到心脏各个部位,最终引发心肌收缩。

三、血管的分类与结构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将有氧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静脉则将含有代谢产物的静脉血回流至心脏。

而毛细血管连接动脉和静脉,使血液能够有效地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四、血压与血液循环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

它由心脏收缩时的最高压力(收缩压)和心脏舒张时的最低压力(舒张压)组成。

正常血压范围是120/80mmHg,其中120表示收缩压,80表示舒张压。

血液在体内通过动脉和静脉的循环,保持供氧和排除代谢产物的功能。

五、血液的组成与功能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主要由水、蛋白质和其他溶解物质组成,它在输送营养物质、调节体温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分别负责输送氧气、免疫功能和止血功能。

六、循环系统的调节机制循环系统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神经系统和荷尔蒙系统。

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控制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从而调节心率和血压。

荷尔蒙系统则通过激素的分泌来调节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影响血压和血液循环。

七、心血管疾病与预防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功能的各种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和心肌梗塞等。

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减少烟酒摄入和定期体检等。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可分为三个方面: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一、神经调节(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支配心血管系统的自主神经分别支配心房肌、心室肌、心脏特殊传导组织和血管平滑肌。

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是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支配血管的自主神经是缩血管神经和舒血管神经。

心脏的神经支配(图)(1)心交感神经心交感神经元的节前神经纤维发自脊髓的第1-5胸段的中间外侧柱,心交感节后神经元的胞体位于星状神经节或颈交感神经节内。

心交感神经元的节前神经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节后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上存在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型)。

心交感节后神经元的轴突组成了心交感神经,分别支配心脏的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等。

左右两侧的心交感神经的作用明显不同,支配窦房结的心交感神经主要来自右侧;支配房室交界的心交感神经主要来自左侧。

刺激右侧心交感神经的主要效应是心率加快;而刺激左侧心交感神经主要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加强。

心交感神经为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其末稍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β1-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

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导致心率加快,传导速度加快,心房和心室肌的收缩能力增强,分别称为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

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循环血液中的儿茶酚胺类物质都能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浓度增加,cAMP能激活心肌细胞膜上的钙通道,使心肌动作电位平台期钙离子的内流增加,心肌收缩能力增强;心交感神经的兴奋还使自律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加快,故心率加快;使房室交界区中结区细胞0期去极化速度加快,故传导速度加快。

(2)心迷走神经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元集中在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走行于迷走神经内,称为心迷走神经。

心迷走神经纤维进入心脏,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在心脏内与心内神经节细胞形成突触联系。

心迷走神经的节后神经纤维分别支配窦房结、心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分支。

心脏循环相关知识点总结

心脏循环相关知识点总结

心脏循环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心脏的构造1. 心脏的位置和形状人体的心脏位于胸腔中间位置,略偏左侧,位于胸骨后方。

它呈锥形,约重250-350克,大小约等于拳头大小。

2. 心脏的组成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

心房和心室之间分别由房室瓣隔开,起到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

3. 心脏的血管心脏的血液通过冠状动脉和冠状静脉来供给,这些血管位于心脏的表面并穿行于心肌内。

二、循环系统的功能1. 输送氧气循环系统通过心脏循环将含氧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使其能够正常工作。

2. 运输营养物质循环系统还负责将从腹部器官吸收的营养物质运输到全身各个部位,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

3. 排除代谢废物循环系统通过血液循环将身体产生的代谢废物运输到肺部或肾脏,再将其排泄出体外。

4. 调节体温循环系统通过调节血液的分布,来维持体温在一定的范围内。

三、心脏循环的过程心脏循环主要分为舒张期和收缩期两个阶段。

在舒张期,心房和心室放松并充满血液;在收缩期,心房和心室收缩将血液推送到全身。

1. 心脏的舒张期在心脏的舒张期,心房和心室松弛,此时,血液从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再通过三尖瓣流入右心室。

同时,氧合血从肺静脉进入左心房,再通过二尖瓣流入左心室。

在心脏舒张期,心脏接受氧合血和含二氧化碳的静脉血,准备开始下一次心脏收缩。

2. 心脏的收缩期当心脏发生收缩时,心房向对应的心室排血,此时三尖瓣和二尖瓣关闭,防止血液逆流。

心室收缩时,三尖瓣和二尖瓣关闭,此时,血液被推送到肺动脉和主动脉,进入肺部和全身循环。

这一过程称为心脏的收缩期。

四、心脏循环的调节机制1. 自主神经系统心脏循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来控制心律的调节,主要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系统。

交感神经刺激心肌收缩,加快心率,增加心排量;而副交感神经则减慢心率,减少心排量。

2. 荷尔蒙系统荷尔蒙也对心脏循环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例如儿茶酚胺能够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心率,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则能够增加心脏对交感神经的敏感度,进而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心率。

生理-循环系统-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生理-循环系统-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一般而言,心脏受交感和迷走双重神经支配, 一般而言,心脏受交感和迷走双重神经支配, 在常态下,两种神经均有紧张性, 在常态下,两种神经均有紧张性,对心脏的作用 是相互拮抗的,但迷走神经的作用大于交感神经 相互拮抗的 迷走神经的作用大于交感神经 的作用 的作用。 的作用。 例: 对照 切断迷走神经 切断交感神经 交感、 交感、迷走神经均切断 心率变化( 心率变化(次/分) 分 75 >75 <75 100(自身节律) (自身节律)
一、神 经 调 节
起源: 脊髓胸段 起源: → 星状神经节颈神经节 → 心脏交感神经丛 换元, 受体) (T1-5) ) (换元, Ach+N受体) 受体 (NE)可被 心肌细胞膜( 心肌细胞膜(β1受体) 心得安阻断 ↓第二信使作用 膜对Ca 膜对 2+通透性增高 , Ca2+内流增加 ↓ ↓ ↓ 窦房结( 心房肌、 窦房结(4 房室交界 心房肌、心室肌 期↑) (0期↑) 期 (兴奋 收缩耦联↑) 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 收缩耦联 ↓ ↓ ↓
1. 延髓心血管中枢 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位于延髓,延髓心血管中枢至少包括以下四 个部位的神经元: 缩血管区:延髓头端腹外侧部 舒血管区:延髓尾端腹外侧部 心抑制区:延髓的疑核、迷走神经背核 传入神经接替站:延髓孤束核 2. 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 • • • • 延髓以上的脑干部分 下丘脑 大脑 小脑
静脉回心血量 ↑ ↑ 收缩时↑,舒张时 收缩时 ,舒张时↓ 吸气时↑,呼气时 吸气时 ,呼气时↓ 立→卧↑,卧→立↓ 卧 , 立
(三)微循环的自身调节
局部代谢产物↑ 局部代谢产物↑ 组织胺↑ 组织胺↑,Po2 ↓ 后微A 后微A和毛细血管 前括约肌舒张 前括约肌舒张
真毛细血管关闭 血流量及流速↓ 血流量及流速↓

人体循环系统重难点

人体循环系统重难点

人体循环系统重难点人体就像一座复杂而精密的“工厂”,而循环系统则是其中的“物流通道”,负责运输各种物质,维持着生命的正常运转。

在学习和理解人体循环系统时,有一些重点和难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循环系统的基本构成。

人体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

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淋巴系统则包括淋巴管、淋巴器官(如淋巴结、脾等)。

心脏是整个循环系统的“核心动力泵”。

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掌握循环系统的关键之一。

心脏分为四个腔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心房主要负责接收血液,心室则负责将血液泵出。

心脏的跳动是由电信号控制的,这种电信号的传导路径以及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是一个难点。

例如,心律失常中的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要理解它们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并非易事。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动脉的特点是管壁厚、弹性大,能够承受心脏泵出时的高压。

其中,主动脉是人体最粗大的动脉,它的分支和分布情况较为复杂,需要我们清晰地掌握。

而静脉则将血液送回心脏,其管壁较薄、弹性小,并且有静脉瓣防止血液倒流。

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微小血管,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这里涉及到氧气、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等的交换过程,以及影响交换效率的因素,比如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血压等,都是需要重点理解的内容。

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是血液从左心室出发,流经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回到右心房。

肺循环则是血液从右心室出发,经过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回到左心房。

这两个循环的路径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配合。

体循环主要负责为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废物;肺循环则主要负责气体交换,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吸入氧气。

在学习循环系统时,血压的调节也是一个重难点。

血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心脏的泵血功能、血管的阻力、血容量等。

高血压和低血压的发生机制、危害以及治疗方法都需要我们深入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硝酸甘油类药物与NO
硝酸酯类药物进入平滑 肌细胞分解为无机硝酸 盐,再进一步生成NO (血管内皮舒张因子), 能增加NO而恢复血管 舒张功能,直接扩张冠 脉缓解冠脉痉挛。
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氧化氮(NO)在心血管系统中作 为信号分子

伟哥:一举成名

组胺
• 组胺:组氨酸在体内脱羧而生成。是一类 内源性的生物胺,调节着广泛的细胞反应 包括过敏反应、炎症反应、胃酸分泌等。
心迷走紧张(cardiac vagal tone) 占优势 M受体拮抗剂:阿托品 心交感紧张(cardiac sympathetic tone) β1受体拮抗剂:普萘洛尔(心得安)
(二)血管的神经支配
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舒血管神经纤维
交感舒血管 副交感舒血管
交感缩血管 末梢递 质 受体 去甲肾上腺素 、 2 - 血管收缩 2- 血管舒张
依那普利 Enalapril
Humoral Regulation
(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E) 去甲肾上腺素(NE) 来源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髓质、交感N节后纤维 共性 兴奋 、β受体,强心、缩血管、BP↑ 个性 强心剂 升压剂
心脏 结合β1受体 基本同E 正变时、正变力、正变传导作用 但在体心率↓ 心率↑心缩力↑心输出量↑ (减压反射效应所致) 血管 除冠脉外 皮肤、内脏血管缩(1) 兴奋1受体,全身血管缩 骨骼肌、肝血管舒(β2) 外周阻力↑ 小剂量 兴奋β2受体为主,总外周阻力↓ 大剂量 兴奋1受体为主,总外周阻力↑
心交感神经
ACh N
NE
1
ACh N ACh M
心迷走神经
NE — cAMP↑— L- Ca2+ 通道激活
ACh - 激活G蛋白 - K+ 外流↑- 超极化 cAMP↓-Ca2+ ↓ •负性变时作用 — 心率减慢 ∵ K+↑,4期最大复极电位↑,自动 去极速度↓ •负性变传导作用— 传导减慢 ∵ Ca2+↓ — 0期去极↓,幅度↓ •负性变力作用— 收缩减弱 ∵ K+↑— 平台期缩短— Ca2+↓
压力感受器适宜刺激:血管壁的牵张刺激
减压反射(重点)
当动脉管壁扩张时,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上 压动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到延髓心血管中枢,反 射性地使血压下降。
血压突然↑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兴奋性↑
孤束核
Ⅸ、Ⅹ
交感缩血管 中枢紧张性↓
心交感中枢 心迷走中枢 紧张性↓ 紧张性↑
交感缩血管神经(-) 心交感神经(-)
来 源:
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血管升压素(VP) 下丘脑--垂体束
垂体后叶
血管收缩、抗利尿效应
(四)局部性体液调节
例如:组胺、NO、内皮素等
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1)舒血管物质 ★ 前列环素(PGI2) ★ 内皮舒张因子(EDRF)≈ NO: 在一氧化氮合成酶作用下,由精氨酸脱氨基而产生 (2)缩血管物质
循环系统
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Heart:
收缩力变化 搏出量变化 心率变化
Vessel:
收缩舒张、外周阻力 供血量的变化
回心血量的变化
运动时: 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并不是平均分配给全身各个器 官。通过体内的调节机制,各器官的血流量将进行重新分配,其 结果是使心脏和进行运动的肌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不参与运动 的骨骼肌及内脏的血流量减少 。
H3 H4
1、 H1受体兴奋效应:
• • • •

(1)增加鼻和支气管粘膜分泌粘液→引起呼吸系统症状→ 鼻塞、流涕 (2)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局部痛、痒; (3)血管舒张:使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局部水肿等; (4)兴奋平滑肌:收缩支气管、胃肠及子宫平滑肌→使支气管平滑肌 收缩、痉挛;使胃肠道平滑肌痉挛;
肾 素
+
肾脏去交感神经支配 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
依那普利 西拉普利
氯沙坦 缬沙坦 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 选择性AT2R激动剂

ACEI类药物设计思路
S1 Zn R3 NH CH O C NH
++

S1' H R2 CH O C
S2'
O N CH C O
peptide inhibitor
天然肽抑制剂
O O C
感受:缺氧、二氧化碳增高、血液pH降低 效应:呼吸运动加强,间接引发心率加快、心输出增加、血 压增高
二、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
• • •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升压素 局部性体液调节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重点)
血管紧张素原 肾素
血管紧张素I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
交感舒血管 乙酰胆碱 M受体
副交感舒血管 乙酰胆碱 M受体
效应器
效应 紧张性 活动 生理作 用
绝大多数血管,皮肤 骨骼肌血管
血管舒张
消化、外生殖
血管舒张
交感缩血管紧张
情绪激动、 剧烈运动时
调节局部血流
调节外周阻力及血压、与骨骼肌血 血流量 流增加有关
(三)心血管中枢
• 延髓是心血管中枢
– – – – 心交感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 心迷走中枢:迷走神经疑核、背核 舒血管区 传入神经接替核:延髓孤束核
血管紧张素II
肾上腺皮质 释放醛固酮
肾小管 水钠重吸收
血压
血管紧张素III
动脉收缩
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机制:调节血容量
刺激肾素分泌的因素:
肾动脉压↓ 肾血流量↓
GFR↓
循环血容量↓ — 心房容量感受器 动脉压力感受器
反射性
远曲小管 Na+、Cl-含量↓ + 致密斑感受器 +
肾交感N兴奋↑
NE
肾 近 球 细 胞
心迷走神经(+)
阻力血管舒张 容量血管舒张
外周阻力↓
心脏活动↓
静脉回流量↓→ 心输出量↓
血压 ↓
平 均 动 脉 压
生理意义
①通过负反馈调节,双向、快速调节血压; ②维持心、脑正常血流量。
2. 化学感受性反射
反射弧 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传入神经—窦神经、迷走神经 中枢—延髓孤束核 传出神经—躯体运动神经等 效应器—呼吸肌、气道肌

组胺是介导过敏反应的重要介
质之一,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 和嗜碱细胞的颗粒中。
•当寒冷、烫伤、外伤、毒虫蛰 伤、毒素(如蛇毒)、紫外线、 变态反应等引起组织损伤时, 可使肥大细胞脱颗粒,组胺就 从肥大细胞释放出来。
组胺受体分布及效应表 受体类型 H1 H2 所在组织(作用) 效 应

阻断药
支气管,胃肠,子宫等平滑肌 皮肤血管;心房,房室结
★ 内皮缩血管因子(EDCF):有多种,其中内皮素是最强 烈的缩血管物质之一。
NO的作用:舒张血管,即刻调节血压 ①: BP 突然 ↑→ 血流对内皮的切应力 ↑→ 内皮细胞释 放NO→血管舒张→ 外周阻力↓→ BP↓ ②:NO→激活血管平滑肌腺苷酸环化酶→ cGMP↑→ 游离[Ca2+]↓→血管舒张
胃壁细胞 血管 心室,窦房结 中枢与外周 神经末梢 炎症反应 有关的组织和造血细胞
收缩 扩张 收缩增强,传导减慢
分泌增多 扩张 收缩加强,心率加快 负反馈性调节组胺合 成与释放 参与粒细胞的分化, 重要的炎症性受体, 介导肥大细胞和嗜酸 性粒细胞的趋化
苯海拉明 异丙嗪及 氯苯那敏等
西米替丁 雷尼替丁等 thioperami de
• 1950年美国先灵葆雅公司研制的扑尔敏上市,成 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的代表,至今仍作为多种复 方药物的抗过敏成分广泛使用。 1988年,先灵 葆雅公司开发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开瑞坦成 功上市,标志着人类进入清醒抗过敏时代。
H CH CONH S COOH O COOH 替 N NH 卡 西 林 N S CH3 CH3 S CH CONH COOH O
•正性变时作用 — 心率增快 ∵If ↑ —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加快
•正性变传导作用 — 传导加快 ∵Ca2+ ↑ — 0期上升↑ 、幅度↑ •正性变力作用 — 收缩增强 ∵Ca2+↑— 2期Ca2+ 内流↑ 肌浆网释放、摄取 Ca2+↑
紧张(tonus) ——神经或肌肉等组织维持一定程度的持续活动。
• (1). 胃酸分泌增加
2. H2受体兴奋效应:
常见的过敏症状: 皮肤红、肿、热、痒、痛等 ——皮肤过敏 哮喘 ——呼吸道过敏 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消化道过敏
• 作用:阻断组胺H1受体,对抗外周 H1受体效应
H1受体阻断药

• 1937年,Daniel Bovet首次用化学方法合成抗 组胺药物,并证实该药在体内外均具抗过敏活性, 他也因此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R2 CH2 CH
O C N CH C
O
carboxyalkylproline
O
R2 S CH2 CHΒιβλιοθήκη O C N CH CO
mercaptoalkylproline
O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CH3 O HS CH2 CH C N COOH
卡托普利 Captopril
CH3 O CH2CH2CH NH CH C N COOH COOC2H5
(四)心血管反射
压力感受性反射 化学感受性反射
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1. 压力感受性反射
反射弧 感受器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
– 部位:颈A窦和主A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 – 适宜刺激:血管壁的牵张度

传入神经—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中枢—延髓孤束核 传出神经—心迷走、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 效应器—心脏和血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