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利他行为与利己行为心理学论文(附调查问卷)

合集下载

大学生利他行为研究毕业论文

大学生利他行为研究毕业论文

图书分类号:密级: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大学生利他行为研究学生姓名班级学院名称专业名称指导教师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或参考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注。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协议书本人完全了解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本校学生在学习期间所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所拥有。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纸本复印件和电子文档拷贝,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提交至各类数据库进行发布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大学生利他行为研究摘要利他行为是具有自愿性、对接受者有利,但可能对行为人自身带来一定损失的积极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能直接对行为对象的利益有所增益,也是行为主体的人生价值实现途径,还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和维持。

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关注的对象,更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标。

大学生主要生活于高校这一特殊环境中,其利他行为一般是基于与大学生身份相应的特定的个体心理基础、主体观念基础和高校的特殊情境的。

通过观察和访谈可以发现,大学生利他行为可归为功利型利他、无私利他和被迫利他这几种类型。

其利他行为的总体状况较好,但仍存在动机水平不够高、个体差异性较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与大学生的移情能力、人格特征、道德修养以及行为的具体情境等有关,也是学校环境、教育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促进大学生实施利他行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利他观念和行为取向的课程化培育、利他性校园文化的熏染、利他性校内活动的开展、利他行为的榜样示范等等。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关系研究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关系研究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关系研究一、概述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道德价值观作为个体行为的内在指南,对于塑造大学生的品格和人格具有重要意义自我概念则是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影响着个体的行为选择和情感体验而利他行为则是道德价值观和自我概念在行动上的具体体现,反映了个体对于社会和他人的态度。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梳理,我们将界定相关概念,并构建三者之间的理论模型。

接着,我们将采用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收集大学生的相关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技术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道德价值观在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其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道德风貌。

同时,自我概念作为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决策。

利他行为作为社会道德行为的重要表现,体现了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准。

研究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了解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内在机制,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以及推动社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的关系,有助于揭示道德发展的心理机制。

道德价值观是个体对道德现象和道德行为的总体看法和态度,它影响着个体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

自我概念则是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对自己的能力、价值、特点等方面的认识。

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深入了解道德价值观是如何通过影响自我概念来影响个体的道德行为的。

研究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的关系,对于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探究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可以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提升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可以促进其形成积极的道德行为和利他行为。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展现出了许多积极向上的利他行为,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和社会价值观的培养。

网络利他行为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氛围,还能够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从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现状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这种行为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还深入到了网络社交平台。

大学生们通过互联网参与到各种公益活动中,如捐款助学、参与志愿服务等,同时也积极在网络上传播正能量、宣传公益事业等。

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网络募捐行为: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对贫困地区学生的捐款助学活动,或者向一些公益机构捐款支持其活动。

2. 志愿服务行为:大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志愿服务机会,并且积极参与到各种公益志愿服务中,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3. 正能量传播: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鼓励他人积极向上,推动社会风气的向好发展。

4. 参与公益活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并通过网络分享活动经历,影响更多人加入到公益事业中。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在当今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发展和普及水平,这些行为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成长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个体因素:大学生的个体特质、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对网络利他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越具有同情心、善良心和责任感,越容易展现出网络利他行为。

2. 社会影响:社会风气、公共文化以及社会支持体系等都会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产生影响。

一个正向向上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利他行为。

大学生利他行为调查分析

大学生利他行为调查分析

2.% , 8 3 持摇摆态 度的 共有 9 7人 , 占总人数 的 4 . % , 5 6 肯定 不会给 予帮助 的共有 6 o人 , 占总 人数 的 2 . %。这说 明大 83 学生利他行 为更加针对 客观条 件不 足而面对 困难 的人 , 于 对

是大学生 帮助他人 目的纯正 。根据青年志愿者和非 志
愿者作答情 况来 看 , 大多 数大学 生帮助 他人都 只求心灵 的 宁 静或至多要求得 到社会 的肯 定 , 而要求 回报 的大 学生 分别 只 有 2人或 3人 , 占所作答 的大学 生 比率 为 2 1 和 2 6 ; .% . % 但 所有接受 问卷调 查的大学生 中, 大学生经 济独立 的共 有 3人 , 占总人数 14 , . % 家庭经 济一般 的共 有 1 3人 , 9 占总数 9 % , l 其家庭经济达 到小康 水平 的共 有 l , 5人 占总 数的 7 6 , . % 加
第2 4卷第 7期
2 1 年 7月 01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u lo B orso d n e U iest o ma fHU EIC rep n e c nvri y
V I2 N 7 o . 4. O.
J 12 1 u. 0 1
大学 生 利 他 行 为 调 查 分 析
地 帮助他人 。
[ 关键词 ]大 学生 ; 利他行 为; 社会环境 [ 中图分 类号]G 4 6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17 — 9 8 2 1 ) —02 — 2 6 1 5 1 (0 1 0 0 3 0 7
[ 刊网址]h p/ w w h x .e 本  ̄ :/ w .b b nt
商卫星 , 闫 晨 , 小明 朱

大学生利他行为、移情能力及其相关研究

大学生利他行为、移情能力及其相关研究

4.研究结果41大学生利他行为研究4.1.1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现状为了更加直观形象,本文采用条形图来分析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现状。

图i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分析利他观念测验利他观念测验经过数据分析得知,样本容量为N=173,最高得分~[ax=181。

最低得分jlin=113分,得分平均数Mean=153.1908,中位数Median=154,众数Mode=164,得分标准差Std=15.60089,得分分布的偏态系数为-0.409,偏态系数的标准差等于0.185,峰态系数为一0.661。

因为众数大于平均数,偏态分布系数为负数,说明数据分布的“高峰”出现在高端,也就是说,测试得分较高的人数多于测试得分较低的人。

经过统计54.3%的得分高于得分平均数,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目前大学生中的大多数还是具有利他观念的,是愿意践行共享、谦让和助人的,但同时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利他行为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并且由于峰态系数小于零,说明数据处于“低峰态”.数据中心位置不明显,表明大学生的利他观念个体差异性较大。

大掌生利他行为、移情能力反其相关研究4.I.2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特点表3大学生利他行为与各因素的偏相关分析(1)男生和女生在利他行为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控制了独生子女、学生干部、政治面貌以及城乡区别等变量后,性别与个体的利他观念的偏相关系数为r=O.2286,达到了显著的水平。

P=O.003,表明认定性别与利他观念具有正相关关系犯错误的可能性只有0.003。

图2利他观念——性别性别女生的测试得分平均数155.8大于样本总体该测试的平均数153.19,而男生的测试得分平均数为148.9则小于样本总体该测验的平均数,结合圈2。

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女生的测试得分高于男生的测试得分。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利他行为与性别的相关性极其显著,女生的利他观念比男生强,女生比男生有更多的利他行为。

(2)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是学生干部、政治面貌以及来自城市或者农村等在利他行为方面等不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关系研究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关系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关系研究 姓名:李艳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指导教师:周治金 20080608
பைடு நூலகம்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摘 要
利他行为是指以他人的利益为出发点的无私行为。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很多, 这些因素对利他行为的作用机制尚未能形成一致的系统的结论。道德价值观是心 理学家一直致力于探讨和研究的领域,自我概念是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中一个重要 的方面,不容忽视。本研究试图探讨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之 间的关系。 在访谈的基础上编制大学生利他行为自评问卷, 通过预测以及对预测问卷的分 析进一步修订并编制了正式问卷。然后随机选取了武汉地区 8 所高校的大学生总 共 850 名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通过调查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发现: (1)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包含 5 个因子,分别是:利他行为责任性、尊重和 关心他人、关心和关注自己、利他行为表现、利己性行为与观念。编制的利他行 为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 (2)通过多元回归和路径分析验证和探究了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 和利他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 (3) 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在利他行为和道德价值观上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性。 (4) 通过多元回归和路径分析发现, 道德价值观对利他行为有显著预测作用, 所建立的最优回归模型中,道德价值观的利己性、公德、个人美德三个因子以及 自我概念能联合解释大学生利他行为 55.3%的变异量,其中,利己性因子的预测力 最佳。
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研究的意义
利他行为研究是促进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方面之一。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在于探 索人类的积极方面,例如,人类的勇气、乐观、希望、忠诚、坚韧等品质和良好 的行为表现、人际技能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帮助人们不断地发展自我,体验更 好的生活。而利他行为的研究的目的不仅是评价社会行为发展的指标,更让个体 拥有良好的行为表现,从而促进个体的人际关系,使个体更好的适应环境,体验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编制一份大学生利他行为的自陈量表,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利用 自编的大学生利他行为自陈量表来考察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发展状况,探究其性别、 年级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分析大学生利他行为的一致性、差异性及其原因,为教 育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近年来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相对比较多,独生子女 的教育成为教育领域比较关心的问题之一,我们也通过调查试图了解独生子女与 非独生子女之间在利他行为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进一步分析原因并为独生子女的 教育提出一定的理论依据。 青少年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人群,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有潜力、最有作为 的群体,是社会发展最有生气的动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他们的道德状况是他们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精神面貌的一面镜子。在 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探讨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并为 今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供心理学指导, 这对于培养符合 21 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 具有重要的意义。 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承认自我概念在人的发展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 作为人类的个体我们就是掌握关于自己的认知,如何知道自己是怎样的要靠我们 和环境的相处的经验。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关自我概念的研究几乎都是来自于对儿 童或青少年的关注。Thomas(1980)认为自我概念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他认为自 我概念在孩子的成长与学习中是占很重要的地位,如果一个孩子认为自己是有能 力或者是无能力的,他的行为就会和他的感觉处于一致。所以自我概念影响孩子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调查研究作者:李琳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11期摘要:采取自编的调查问卷,从大学生利他行为的认知、行为和动机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利他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因素。

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利他行为水平普遍较高,在特定情境下,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利他行为水平存在差异性。

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增进大学生利他行为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利他行为;讨论;建议利他行为是有益于他人的行为,是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行为。

利他行为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由于受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传统的人才培养因素等的影响,利他行为弱化现象较为普遍,自私自利的观念比较突出,利他观念比较薄弱。

这种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

为了深入研究这种现象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问题,进行了本次调查研究。

1.对象与方法采取随机调查的方式,在某高校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共收回358份。

样本量为358,其中男生92人,女生266人;文科生178人,理工科130人,艺体类50人;党员8人,团员338人,群众12人;大一102人,大二86人,大三98人,大四72人。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从大学生利他行为的认知、行为和动机三个方面测试大学生利他行为的水平,共有11个项目。

使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以P2.调查结果2.1各项目选择的人数所占百分比(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的利他意识还是很高的,不管是什么情况下,乐意利他的行为多于不乐意的行为,而且比例是很高的。

对于面临存在危险性的因素如陌生人、老人、小偷等情况下,部分学生的警惕性比较高要看情况而行;对于帮助他人后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人比例较高,说明对于利他行为的动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2大学生利他行为影响因素:性别、专业、政治面貌、年级的差异性比较经X2检验,大学生利他行为在专业、政治面貌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2、表3。

大学生利己和利他主义价值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利己和利他主义价值观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利己还是利他的价值观调查报告纯洁善良,热情奔放,敢于冒险,勇于探索的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家的希望,是时代的象征,他们的思想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良好社会风尚和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我国社会文化健康发展以及和谐社会主义的构建。

为此,我们小组进行了一次当代大学生利己还是利他的价值观的调查,希望能够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发扬集体主义价值观,构建和谐校园。

利己主义是指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把个人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其特征是:从极端自私的个人目的出发,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地位和享受.追逐个人名利,历来是一切利己主义者的人生目的。

利他主义是指那些靠牺牲自身生存和生殖而增加其他个体生存机会和生殖成功率的行为。

有些是表现型层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基因型层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彻底的利他行为,即表现型和基因型均是利他的。

我们对在校大学生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同时对他们进行了访问。

有近80%的同学是希望大家能够发扬集体主义价值观,希望大家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关怀。

他们表示渴望得到周围同学、老师的帮助和关心,希望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然而,在这80%的同学当中,只有不到20的同学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将利他主义付诸于实际行动。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选择了对旁人的漠视和等待,忽略、违背了自己的热心和善意。

大多数同学都没能成功抵制金钱和利益的诱惑。

他们很多同学为了个人的荣誉和利益忽略了他人、集体的利益。

也有近20%的同学表示他们会始终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认为大家在一起只是因为某种利益关系。

部分大学生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

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不刻苦学习。

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一当前事,先为自己打算。

一些人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缺乏社会责任感。

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与个人品质无直接关系,故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

大学生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探析

大学生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探析
正 确 引 导 , 进 大 学 生 的心 理 健 康 。 促 关键词 : 学生 ; 大 利他 行 为 ; 理 健 康 心 中图分 类号 : 4 G6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9 ( 0 1 1 -1 00 17 —1 8 2 1 ) 50 9 —2 支 农 、 教 、 藏 、 希 望 工 程 募 捐 、 灾 区募 捐 、 病 重 的 支 援 为 为 为
或 或 己 救 人 大 学 生 、 己救 人 的 湖 南 安 全 技 术 职 业 学 院 大 二 学 赶 赴 灾 区 , 者 在 安 置 点 为 灾 区 人 民 服 务 , 者 在 医 院 照 顾 舍 病 人 , 者 在 临 时 的“ 校 ” 灾 区 儿 童 上 课 , 者 在 废 墟 前 或 学 为 或 生王 国权 , 这些都是 当今大学 生 中助人 为 乐 的典 范 , 他们 助
创伤 。
1 4 志 愿 服 务 行 为 .
1 当代大 学 生利他 行为 的主 要表 现
1 1 助 人 为 乐 行 为 .
随 着 高 校 志 愿 服 务 活 动 的 不 断 普 及 和 推 广 , 学 生 志 大
其 助 人 为 乐 是 中 华 民 族 历 来 都 很 重 视 的 传 统 美 德 之 一 。 愿 者 的 队 伍 越 来 越 庞 大 , 社 会 作 用 也 日益 显 著 。大 学 生 志 愿 者 队 伍 在 关 注 农 村 留 守 儿 童 、 爱 福 利 院 老 人 、 田 计 关 麦 它 是 人 们 发 自内 心 地 、 好 地 、 偿 地 、 动 地 帮 助 他 人 , 友 无 主 并 环 扶 他 自身 感 到 幸 福 愉 悦 的 一种 高 尚 的 道 德 情 操 和 品 德 。 当 代 大 划 、 保 宣传 、 贫 援 藏 等 方 面 都 做 了 大 量 的 工 作 , 们 为

大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调查研究

产学研理论与实践科技经济导刊 2016.35期大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调查研究徐惠琳(皖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应用心理系 安徽 芜湖241000)利他是社会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利他是指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而不图回报的助人为乐的行为,出于自觉自愿的一种利他精神的有益于社会的行为。

从外因方面分析大学生利他行为受社会环境[1]、家庭教育[2]、校园风气等方面因素影响,从内因方面分析大学生利他行为受个体价值观念[3]、思想品质、行为习惯、气质性格、生活态度等方面因素影响[4]。

本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榜样刺激和利他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根据实验目的,在芜湖市选取六所大学作为被试,一本大学两所,二本大学一所,专科学院三所。

一本学校随机抽取了39人,二本学校随机抽取了9人,专科学校随机抽取了36人。

各个学校分别进行五元组、十元组、二十元组、五十元组实验。

二本大学为预实验对象。

学校样本人数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皖医(二)9333安工程(一)268810中医药(专)12444商贸(专)2200芜职(专)22688安师大(一)1313总计84232325131.2 实验方法与内容1.2.1 实验材料乒乓球拍一副,乒乓球两只,便携式桌子两个,募捐箱一个,代金卡片若干,徽章若干,纸张若干,笔若干。

1.2.2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街头游戏的形式,在大学校园学生人流量适中的地方,选取大约8米直线距离,设置起点和终点的标识。

起点处桌子上摆放乒乓球、乒乓球拍以及额外刺激物,终点桌子上摆放募捐箱和代金卡片。

起点主试宣读指导语:“这一个公益小游戏,手持乒乓球拍颠球不掉落到达终点,可获得5元(10元、20元、50元)现金代金卡片,取得卡片并颠球回起点可兑换现金。

若起点时颠球失败需回起点重新开始,若终点颠球失败需回终点重新开始。

”终点主试宣读指导语:“恭喜你顺利到达终点,现在你有两个选择,一是把获得的现金投入募捐箱捐献给爱心机构,然后颠球回起点结束游戏。

社会心理学结业论文 (2)

社会心理学结业论文 (2)

社会心理学结业论文化工与材料学院XXXB11051513110519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内容摘要:人的原始本能实则上无利他行为与利己行为之分,利他行为是后天学习、培养的结果,受后天环境影响,本文通过对利他行为的含义、利他行为的类型、利他现象的形式进行分析,讨论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利他行为产生的心理学依据,并介绍利他行为的培养方法。

并针对当代大学生一些特点阐述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利他行为。

关键词:利他行为原因意义提高大学生人类社会尚未强大到以单个人的力量去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境,每个人都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因此,利他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利他行为的缺乏,不断出现一些严重的冷漠行为,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并造成了财产、生命损失,为什么利他行为不能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这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面对的问题,我们的生活需要利他行为,如何能够让利他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了解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它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去培养利他行为,使利他行为能够更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利他行为的根本原因:由于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人与人之间由于社会分工的产生而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关系,这就必然会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一定程度的价值相关性或利益相关性。

利益相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相关性越高,“为我”与“为他”的价值对等性就越强,此时,人将会表现出越多的“为他”行为。

例如,母子之间、夫妻之间由于通常存在很高的利益相关性,因此必然会表现出很多的“为他”行为。

社会分工的大量产生,使得人类社会内部的利益相关性远远高于低等动物,因此人类社会的“利他”行为也远远多于低等动物。

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的广度及深度将会进一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相关性必然会进一步提高,社会的“利他”行为必然会进一步发展。

价值相关:与他人之间所产生的利益相关性就越大,就会表现出越多的“利他”行为。

利己和利他经济学论文

利己和利他经济学论文

利己和利他经济学论文在经济学中,人们常常讨论利己和利他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

利己行为指的是个体为了自身利益而行动,而利他行为则指的是个体为了他人的利益而行动。

这两种行为模式在经济学中都有重要的地位,而且经济学家们对于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也一直在进行探讨。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利己行为被认为是理性人的标准行为模式。

根据亚当·斯密的理论,自私利益驱动着人们的行为,而市场机制则能够通过价格机制来协调各种资源的配置。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往往并不总是按照自私利益来进行,利他行为在经济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利他行为在经济学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物品的供给、慈善捐赠、志愿者工作等方面。

研究表明,人们在公共事务上的行为并不只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而是出于对他人利益和社会福祉的考虑。

在现代经济学发展中,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利他行为对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利己和利他行为往往并不是对立的。

有时候,人们的利己行为也可以带来利他的效果,例如企业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来获得利润,同时也能改善员工的生活水平。

另外,在一些商业模式中,也出现了一些可以激励人们进行利他行为的机制,例如通过捐赠一定比例的销售利润来支持慈善事业等。

总的来说,在经济学中,利己和利他行为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两种行为模式,而是可以相互平衡和促进的。

对于个体来说,理性的利己行为可以带来经济利益,而适当的利他行为也能够增加社会认可和个人幸福感。

对于整个经济体系来说,平衡利己和利他行为也能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研究利己和利他行为的平衡关系,对于理解经济活动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研究也表明人们的决策并不总是基于纯粹的理性利己考量。

心理学家们指出,人们的行为常常受到情感、道德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在决策过程中也考虑到他人的利益。

例如,在消费决策中,人们会选择购买那些符合环保和社会责任的产品,因为他们关心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社会学论文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大学生利他行为探究

社会学论文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大学生利他行为探究

社会学论文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大学生利他行为探究大学生利他行为探究:具身认知视角引言:大学生时代是一个关键的成长阶段,他们面临着许多选择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利他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利他行为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具身认知视角出发,探究大学生的利他行为。

1.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定义利他行为是指个体出于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或为他人谋福利的行为。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他们的利他行为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 具身认知视角的解释具身认知是指通过自身的身体经验和感知来理解和认知世界。

在大学生的利他行为中,具身认知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动机和行为。

3. 社会认同与利他行为社会认同是指个体与特定社会群体之间的情感联系和认同感。

大学生在校园中形成的社会认同对于他们的利他行为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大学生认同自己是一个社会的一员时,他们更有可能展现出利他行为。

4. 自我意识与利他行为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和经验的认知。

大学生在具备较高的自我意识时,更容易关注他人的需求,并主动采取行动帮助他人。

自我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交活动来实现。

5. 同理心与利他行为同理心是指个体能够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和经历的能力。

大学生在具备较高的同理心时,更能够理解他人的需求,并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

同理心的培养可以通过文学艺术、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

6. 社会支持与利他行为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社会环境中获得的帮助和支持。

大学生在得到社会支持时,更有可能表现出利他行为。

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家庭、朋友、社会组织等渠道提供。

7.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除了具身认知视角外,大学生的利他行为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个人的性格特点、道德价值观、社会文化背景等都会对利他行为产生影响。

8.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意义大学生的利他行为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益,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利他行为,大学生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精神,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活动逐渐增多,他们除了获取信息和娱乐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一些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为了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利他行为进行综述和分析。

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利他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分享。

大学生通过网络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一些大学生会在知乎、微博等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考试经验和求职技巧,帮助其他人更好地面对学业和职业生涯的挑战。

第二,资源共享。

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分享学习资料、电子书籍和课程视频等资源,帮助其他人提高学术水平和技能。

一些大学生会在网络上创建自己的博客或网站,分享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习笔记,供他人学习和参考。

志愿者服务。

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群。

一些大学生会加入在线志愿者团队,在网络上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学习辅导和心理支持等服务。

第四,在线互助。

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相互帮助和支持,建立互助平台。

一些大学生会在微信群或QQ群中组织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和解决学习难题,提高学习效果。

网络文化的培育。

网络文化强调分享、开放和互助,倡导大家共同进步和分享资源。

这种文化使大学生更愿意在网络上进行利他行为,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网络技术的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大学生更容易获取信息和与他人交流。

网络平台的普及和便利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和分享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利他行为。

社会关系的转变。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更为虚拟和抽象。

大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联系,网络上的利他行为成为满足社交需求的一种方式。

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利他行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信息真实性的问题。

网络上的信息内容琳琅满目,大学生在分享和获取信息时需要注意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否则,误导他人或受到误导都是可能的。

大学生利他行为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

大学生利他行为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

大学生利他行为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摘要: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存在弱化的倾向。

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家庭教育失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转型和价值观的扭曲以及“旁观者效应”影响的结果。

要强化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必须要多管齐下,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其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对其进行移情训练,建立公正的激励与惩罚机制,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利他行为弱化;原因;教育对策一、当代大学生利他行为现状调查我们采用Rushton等人1980年编制的《利他精神自陈量表》中文修订版,随机抽取哈尔滨工程大学91人、哈尔滨师范大学102人、哈尔滨医科大学94人,共计287名大学生,对其利他行为的现状进行了测查,经统计处理结果如下。

统计结果显示:能够做到“总是这样”,即利他行为成为习惯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高,只占接受测查大学生的10%强一点。

其利他行为主要表现在能给人指路、帮助别人搬东西、给同学讲题和让座等日常事情上。

能做到“经常如此”的学生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即能够做到帮人推车、给人换零钱、捐衣物和排队让位的可达10%~20%;能够做到主动捐款、帮人搬东西的可达20%~30%;能够做到给人留电梯、在车上给人让座的学生则可达30%~40%;能够做到给人指路的可达41.1%。

偶尔出现利他行为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有20%~30%的大学生能打车带人;有30%~40%的人曾当过志愿者、把贵重物品借人等;有40%~50%的人曾给同学讲题、照顾他人、帮人过马路等;有50%~60%的人曾帮人搬过东西、帮人换过零钱等;有60%~70%的人曾经捐过款、给人以必要的帮助和给过乞丐钱。

有低于10%的大学生则从来没有捐过款和帮人搬过东西等;有10%~20%的大学生没有帮人兑换过零钱,也没排队让位等;有20%~30%的大学生没有捐过衣物和做过善事等;有30%~40%的大学生没有当过志愿者、不曾帮人过马路和帮人搬家等;有40%~50%的大学生不曾打车带过人,也不曾把贵重物品借人等。

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的修订

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的修订

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的修订
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的修订①
张爱芹
【摘要】目的:检验李艳芳编制的《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的信效度,为国内利他行为研究提供有效的自陈问卷。

方法:以大学生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445份用于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444份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和校标效度的检验。

结果:修订后的《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包括18个题目,分为利他行为、关心和关注自己和利己性行为与观念三个维度。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结论:修订后的《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指标,可以作为利他行为的有效测量工具。

【期刊名称】考试周刊
【年(卷),期】2017(000)098
【总页数】3
【关键词】利他行为;大学生;信度;效度
一、引言
“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最早由法国社会学之父孔德提出。

利他行为在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等多个领域均有广泛研究。

在实证研究中,要探究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或个体利他行为的发展,均需要对利他行为进行测量,目前有多种不同的利他行为测量方法,如问卷法(有自评和他评两种形式)、内隐联想测验、博弈论范式和情境判断测验等方法。

不同测量方法有其各自的特点,而自陈问卷法由于施测简便快捷且适用于团体,在实证研究中备受推崇。

根据已有研究,目前国内存在多种版本的利他行为自陈问卷,但使用较为频繁。

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的编制_孟爽

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的编制_孟爽

2012年8月刊244利他行为是利他者以给他人带来好处为最终目标和结果的行为,并且是自愿的没有酬赏期望。

在社会心理学中,与利他行为相近的术语还有“助人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助人行为是指个体做出有益于他人或帮助他人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一个内涵更加广泛的概念,它包括所有类型的助人或想要帮助他人的行为,而不论助人者的助人动机是什么。

凡是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都是亲社会行为。

因此,一些亲社会行为是非利他的。

亲社会行为是一个连续体一从大公无私的利他主义到由自我利益所驱使的帮助行为。

利他行为是高水平的亲社会行为。

1、大学生利他状况调查初测问卷的编制1.1研究目的通过文献查阅,在对前人研究的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使用开放式问卷调查与内容分析的方法来探究大学生利他行为的成分,编制出大学生利他状况调查的初测问卷。

1.2研究方法1.2.1被试哈尔滨师范大学与哈尔滨商业大学广厦学院本科生共60人。

1.2.2工具自编的大学生利他状况调查开放式问卷。

1.2.3程序一部分被试是通过在自习室里随机选取,一部分被试是通过大学生宿舍随机选取。

以自愿为基本原则。

所有问卷由研究者发放,使用统一指导语。

问卷均采用纸笔的形式回答,并保证充分的回答时间。

1.3结果共发放开放式问卷60份,有效回收58份,将所有关键词录入计算机,按频数高低对关键词排序,截取累计频率在80%以上,共收集有效词条55个。

1.4量表维度的建构参考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研究、利他的相关量表分析结合对开放式问卷收集到的资料加以的分析,本文从态度、行为、品质三方面确立了维度。

1.5量表项目的编制根据已确定的3个利他维度、开放式问卷提取的词频及参考国内外相关量表中的有关的项目,初步编制了52个项目。

问卷采用五点记分法。

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个等级,分别用数字1~5表示。

分数越高表示学生的利他水平越高。

2、大学生利他状况调查正式问卷的编制2.1目的通过对大学生利他状况调查初测问卷的信度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编制出大学生利他状况调查问卷的正式问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利他人格情况分析XXX 5090109139XXXX大学 F0901006摘要:考察了大学生利他人格的情况。

考察的样本人群为各高等院校的2009届本科生62人。

在伦理学中,利他主义作为利己主义的直接对立面,它不是以个人利益为确定善的标准,而是强调他人利益,颂扬为他人作出牺牲的精神,并以此作为否的标准。

利他主义这一词最早由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提出。

大学生的利他人格养成源自于。

受什么什么影响。

结果表明什么。

关键词:大学生利他主义利己主义一、引言:(1)利他主义的定义:所谓利他主义,就是一个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适应性的表现。

(2)利他主义产生的原因:利他主义,不管是在动物界,还是在人类社会,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这已被许多事实所证明。

对于一般动物而言,产生利他主义情结的原因可能更多地是出于本能和遗传,当然也不排除它们通过一些简单的计算和推理而导致利他的可能性。

从总体上看,动物没有人类所具有的发达理性和计算能力;所以,动物中的利他主义更多体现为一种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

但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情况并非如此。

一方面,人类不可能脱离自然属性,所以,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利他主义,并不排除来自本能和遗传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人类又是社会性动物,所以,人类社会的利他主义,又带有强烈的社会属性。

由于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所以,人类利他主义的本质属性应在人的社会属性方面,而非在人的自然属性方面。

从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看,利益追求是人类社会属性的核心,所以,利他主义的实质在于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并且应是长期利益博弈的一种均衡。

首先,利他主义是实现人类理性均衡的基本条件。

人类理性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有复杂的计算推理能力,能进行短期和长期的成本——收益分析;二是追求收益的最优化,这里的最优化意味着当整体最优最终强于局部或个体最优时,集体选择的结果会最终趋向整体最优。

(3)利他行为的动机:一般来说,伦理学中的利他主义往往从抽象的人性本能和人性需要来证明利他主义的合理性。

一方面,利他主义者借助动物的利他行为,特别是社会性程度较高的动物的利他行为,如社会性昆虫、狼群、鸟类等等,来证明人类在天性中也存在着这种利他动机。

其中最典型的,是流行于西方的社会生物学观点。

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奥·威尔逊在其巨著《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中,就对动物的利他现象和人的利他现象作了详细的分析比较,并得出一系列在西方影响颇大的结论,认为自然选择由于在增加生物个体的利他行为的过程中增加了个体和种族存活的可能性,从而从根本上支持了动物和人的利他行为。

另一方面,利他主义者往往还认为人的本能需要是多方面的,即认为人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利他的—面,这种观点同功利主义或合理利己主义看待人的利他行为的观点是一致的,并试图用这种观点,来缓和人们的自私自利之心。

(4)利他行为与利己行为的联系:集体主义原则认为,无论是利己主义还是利他主义,这种抽象地谈论人的本性的观点,都是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一种曲解。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对人的这种利已和利他属性作过深入分析,认为利已主义和利他主义,不过是一种统一的利益的分裂形式,在剥削阶级虚幻的集体中,由于旧式分工和私有制造成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严重对立,从而造成这样的情况:作为普遍利益代表的国家,要求个人利益为国家利益作出牺牲,并向人们灌输这种“利他主义”的道德原则,称之为“美德”;作为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人,则强调人的“自私的本性”,要求实行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把个人利益作为道德的基础,把个人利益的实现作为最高的“美德”。

最后在整个社会中显现出人们对待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道德原则的相互对立的态度:“其中有些人出于对利己主义的义愤而从利他主义的道德教育中寻找出路;而另一些人强调利己的个人主义的创造性的进取精神;还有一些人则希望从两者各取一小部分,强调个人主义的创业精神的必要性,不过要在道德的基础上和在道德的范围内。

”因此,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作为个人在私有制社会利益分裂对抗的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两种形式,其对立并不是出自人的本性,而是私有制社会。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说:“……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已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失。

”(5)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在非紧急情况下的一般社会交往中,社会规范对个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实验表明这种遵循社会规范的行为在人与人之间是互相的,而且在程度上也是相应的。

社会规范的制约作用还表现为在遇到有人需要相助时,会自觉地将提供帮助看作是自己的责任。

交往情景中的榜样作用也是影响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

实验证明,人会不自觉地按照情景中榜样的行为方式行动,或采取利他行为,或在一边袖手旁观。

除上述环境因素外,个人内部的心理状态,如个人的认识评价,对产生利他行为也有影响。

此外,人在交往中因伤害他人而产生的内疚感也可以成为他采取利他行为的动力。

二、研究方法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为对人群进行调查问卷,二为观察身边的好友,进行访谈。

(1)在网上找到一份关于人群利他性的调查问卷,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其内容主要为获取人群平时助人行为的频率以及对周围亲和的程度。

调查问卷发放在各高中,大学同学的邮箱里,改调查人群基本覆盖全国各省市,各种家庭情况,各种学习专业,最终得到有效问卷62份。

(2)选择寝室好友A进行访谈,主要内容为在什么情况的影响下,利他行为才能最大化以及利他行为的趋向性。

三、研究结果(1)调查问卷的主要结果如下表(调查对象中女生47人,男生15人):调查问卷附在最后(2)访谈问题简要概括:如果这张表中所有情景都发生在自己的亲属的身上,那么您的选项有改变么?如果这张表中所有需要帮助的对象承诺将有回报,你的选项会改变么?如果这张表中的情景发生在人群来往密集的地方和偏僻无人的小路上,您的选项会有不同么?如果这份问卷在您上大学之前请您作答,您的选项会很不同么?四、分析与讨论(1)首先注意到调查问卷的性别一栏大多数为女性.抽出时间做一份与自己并无太大关系的调查问卷本身就是一种利他行为,是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去做一讲让他人得益的事,光从这点上看,大学生中女生具有更完善的利他人格. 弗洛伊德的尚男抑女论指出,性别发展由口腔阶段至肛门阶段再至生殖器阶段,其性心理发展塑造个性在性别过程的作用是积极的. 社会学习理论的两性观指出(班杜拉):两性角色通过观察、强化、模仿相互过程获得。

柯尔伯格认为,男女性别分化取决于自身认知发展的结果。

中国女大学生自小接受中国传统的父主家庭的教育,大多数女性希望自己发展成为在他人眼中温和宜人的,善于理解的,于是她们更愿意在生活中帮助他们而不嫌琐碎,相反的男生更注重自我的培养,因为社会和家庭要求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在利他人格的培养上不如女生。

(2)在问卷中的所有问题中,出于本能而做出的利他行为(如2、9、10、15)分值平均达到3分以上,而为了自我的发展愿意做出的利他行为(如5、6、7、18)得分在2-3分之间,而为了适应社会规范,对自己有损害而作出的利他行为(如8、14)得分更低。

这种现象可以由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解释。

弗洛伊德根据临床经验知识,指出人格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而本我属于生物层面,自我属于心理层面,超我属于社会层面。

本我:本我属于人格的基本体系,它代表着人最原始的一面,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

本我遵从“快乐原则”,其目的是减轻紧张,避免痛苦。

以获得快乐。

本我是非理性的、无道德的,它一味的寻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永远不会长大,不会思考,也不会成熟,仅有欲望或行动。

本我属于潜意识层面,但自我力量薄弱的时候,会冲出自我的防线而到前意识和意思层面。

自我:自我是与真实的外部世界相接触的部分,它是管理、控制与调整人格的检查官与执行官,它的职责在于协调本我、超我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现实为依据、以超我的伦理道德为最高原则,满足部分本我的需要。

超我:超我是人格中道德或正义的部分。

它是一个人的道德信条,主要判断行动的是与非,对与错。

它代表理想而非现实部分,超我努力追求完美,而非快乐。

它也是传统价值与社会理想的代表,代表社会规范和要求。

超我主要来自父母伦理道德的潜移默化。

我认为人格的这三种构成: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交互作用着。

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按现实可能的情况。

只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有限的表现。

利他人格的形成也适用于人格三结构的理论:助人为乐之人的本能,为了发展自己而作出的暂时利他损己行为,其实是一种因长久的利己而发生的本能,而完全只是利他的行为,是由社会道德长期的规范约束和教育的作用下产生的,这一点最困难。

(3)访谈的内容主要针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弗洛伊德关于自我的阐述中,自我防御(避害趋利),自我发展,意识思考和个人控制共同制约着利他行为的发生。

其中亲缘利他(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自己的亲属提供帮助,或做出牺牲。

在生物界,“亲缘利他”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与“互惠利他”(没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了回报而相互提供帮助。

生物个体之所以不惜降低自己的生存竞争力而帮助另一个与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个体,是因为它们期待日后得到回报,以获取更大的收益)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些行为倾向于利己。

在公共场合做出的利他行为可能多于私人场合,说明利他行为还具有社会趋向性,人们会把利他行为作为一种应该传承的美德而由此引发的对自身的不利可以不顾。

最后一点是关于环境在利他人格的养成中发生的作用,人群表示走入校园后,利他行为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之前,这是与所在的利他行为的氛围直接相关的。

(4)应该怎样看待大学生的利他人格培养问题?要倡导利他主义、集体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来取代以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促使公众树立公德意识,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期,利己主义成为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但当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之后,利他主义就会得到彰显,逐渐上升为主要的价值判断。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首先要满足衣食住行,生存是第一需要,安全是第二需要,第三需要就是个人的社会价值体现,前两项需要主要从利己主义出发,第三层次的需要必须通过利他主义的行为才能实现。

其实利他主义是潜伏在人们内心的,只不过平时没有被激发出来而已,如果一个人把喝茶打牌的时间用在为他人服务上去,他可能会感觉更加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