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变迁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变迁

190
3
2
0.4
成熟阶段
1968年,日本索尼公司研制成一枪三束彩显管。 1972年 日本研制出彩色电视投影机。美国研制成功自动校正会聚误差彩显管。
至此,彩色电视的发展进入成熟期。
1981年 日本索尼公司研制出 袖珍黑白电视机,液晶屏幕仅 2.5英寸,由电池供电。 1984年 日本松下公司推出 “宇宙电视”。该系统的画面 宽3.6米,高4.62米,相当于 210英寸,可放置在大型卡车 上, 在大街和广场等需要的地方播 放。系统中采用了松下独家研 制的“高辉度彩色发光管”, 即使是白天,在室外也能得到 色彩鲜艳,明亮的图像。
1957年研制出全玻壳彩显管。
1957年这一款法国出 品立式电视机仪态端 庄...
1957年意大利Phonola出品 的“移动”电视
1960年德国产Kuba Komet电视机,一套自 成体系的家庭娱乐系统,具有家庭影院的 潜质
1959年巴西产Philco电视机 拥有光亮的弧形木制机身
新产品阶段
1951年 美国H.洛发明三枪荫罩式彩色显像管,洛伦期发明单枪式彩色 显像管。
1954年 美国得克萨期仪器公司研制出第一台全晶体管电视接收机。
英国于1950年前后出品 的9英寸 电木外壳电视机
Zenith Tyler 1952 年产12英寸电视机
1951年Sony为美国市场生 产的第一台电视机,规格 为8英寸
产品周期中贸易平衡的演变
从1949年到1951年美国电视机数目从1百万台跃升为1千多万台,1960年 全美电视台高达 780 座,电视机近三千万台,约有 87%的家庭拥有至少 一台电视机。1993年底,美国98%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其中99 %为彩色电视机。 国家 美国 英国 法国 加拿大 日本

国际贸易 第四章 国际贸易动态理论

国际贸易 第四章 国际贸易动态理论
第三阶段是“人工合成和研究与开发”时期。 研究与开发最终引致人工代用品的发展,或者, 出现了节约使用原料的重要方法。原料进入生 命末期。
从原料贸易的流向来看,它呈现出与工业制成 品贸易流向正好相反的过程特征。
在第一阶段,少数具有自然优势的发展中国家 是世界原料的主要供给者,而发达国家则是主 要进口者。
P.66 图4-3 制成品贸易周期与各国贸易地位
净出口
贸易开始点 X>M
开始净 进口点
发展中国家净 出口点
t0
O
t2 t3
t4
t5
t
t1
X>M
进口
: 其他发达国:
其他发达国 家净出口点
首先推出新产品。这样,工业制 成品贸易的周期性运动便开始了。
发展中国家:
4.1.4 原材料生命周期理论
弗农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研究过程中以制成品 为主,而梅基(S.P.Magee)和罗宾 斯.Robins)在1978年将此理论运用于对国际 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原料贸易的分析,提出 了原料贸易周期说。
在第二阶段,其他发展中国家加速开发原料生 产,便利用自己的劳动力优势逐渐取代原有的 少数原料出口优势国家,成为国际市场原料的 主要出口者。
在第三阶段,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优势开始作 用于原料,出现了合成原料,原料供应的优势 从发展中国家转向了发达国家。这些发达国家 还开始出口合成原料。
4.2 要素增长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
第四章 国际贸易动态理论
本章关键术语
1. 产品生命周期 2. 制成品生命周期 3. 原材料生命周期 4. 国家竞争优势 5. 产业集聚 6.规模经济 7.内部规模经济 8.外部规模经济
4.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多以静态分析和短期分析为 特征,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难以准确地解释当 今国际贸易发展中的诸多现象。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实际应用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实际应用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

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介绍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⑴第一阶段:介绍(引入)期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

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了介绍期。

此时产品品种少,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除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外,几乎无人实际购买该产品。

生产者为了扩大销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

该阶段由于生产技术方面的限制,产品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广告费用大,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销售量极为有限,企业通常不能获利,反而可能亏损。

(2)第二阶段:成长期当产品进入引入期,销售取得成功之后,便进入了成长期。

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购买者逐渐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打开了销路。

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

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

与此同时,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

(3)第三阶段:成熟期指产品走入大批量生产并稳定地进入市场销售,经过成长期之后,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

此时,产品普及并日趋标准化,成本低而产量大。

销售增长速度缓慢直至转而下降,由于竞争的加剧,导致同类产品生产企之间不得不加大在产品质量、花色、规格、包装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国际贸易流动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国际贸易流动

国际经济贸易学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的创始人是美国经济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刘易斯·威尔士(Louis Wells)和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

1966年,弗农在美国《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一文,该文首次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认为不同国家间技术差距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之一;威尔士在此基础上,引入市场营销学中的产品生命理论,具体描述了因技术差距产生国际贸易的过程;他们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引至国际贸易理论之中,奠定了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认为,产品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国家生产和出口,以此说明国际贸易的流动方向,将市场营销学的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使比较优势理论从静态发展为动态,它是关于产品生命不同阶段决定生产与出口该产品的国家转移理论。

产品都是有生命周期的,细分为产品开发期、市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产品阶段或产品创新阶段,又称引进阶段。

消费者不甚了解新产品的特性和如何使用这种新的产品,以及它给人们所带来的方便和好处,在这一阶段,需求主要来自本国,生产也主要针对本国需要,基本上没有出口。

要求投入的技术要素比较高,要求熟练的劳动者的技术水平也比较高。

这一时期的产品可以说是技术密集型的。

第二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又称增长阶段,技术已经成熟,生产过程已经比较标准化,同时和该产品使用的配套设备比较完善,获得消费者广泛的接受,所有的人都具有使用这一产品的技能,都拥有这种产品,该产品市场饱和,产品销售量的增长率开始下降。

与此同时国外的需求也已开始,成熟的技术随着产品的出口而转移出去,产品进口国能够迅速地模仿并掌握技术,进而开始在本国生产。

成熟阶段技术开始标准化,产品比较成熟,市场迅速扩张,生产规模急剧扩大,从而要求投入资本比较多。

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结合有关国际贸易现实,分析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喜是忧?

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结合有关国际贸易现实,分析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喜是忧?

经济学09-01班兰秀涛15号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结合有关国际贸易现实,分析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喜是忧?答:喜忧参半。

作为世界工业制成品市场的后来居上者,中国以其丰富的廉价劳动力、上百万有才华的工程师和良好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新一代的世界工厂。

毫无疑问,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会对本国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能增加本国的就业率,增加税收,能带动技术的进步,促进GDP的增长。

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能拉动全球经济增长,我们生产廉价的商品来满足国内外需求,有助于增进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福利。

欣喜之余,我们也要仔细审视“世界工厂”给我们带来的弊端。

以下主要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简单分析之。

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看:⑴在产品创新阶段,应首先在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进行,因为在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以及国内市场容量上这些国家都具有优势地位。

⑵在产品成熟阶段,随着国外仿制品的出现,创新企业就应到海外设立子公司。

西欧经济、技术水平和消费需求与美国比较相似,而生产成本低于美国,所以美国的企业首先投资于西欧。

⑶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创新企业的垄断优势逐渐消失,生产的相对优势已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为发展中国家。

我国正好承担了这一角色,成为跨国公司的世界性生产基地。

在这个过程中,发达国家进行了产品的研发,拥有产品的知识产权,获取的利润最大。

随着产品生产技术的成熟,生产基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负责产品的生产,同时还需向发达国家支付专利费用。

于此以来,发展中国家在产品生产环节的获利少之又少,陷入了一个“获利少——创新少——获利更少”恶性循环,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更加严重。

再来看一下我们的贸易现实状况。

2012年,欧美外需市场的情况不会有根本性好转,国内各种综合成本上涨的压力也将持续。

我国出口现在面临着综合成本上升的压力,包括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土地成本的上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等。

国际商务的理论与方法

国际商务的理论与方法

国际商务的理论与方法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下,国际商务已成为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国际商务涵盖了广泛的活动,包括贸易、投资、跨国公司运营等,其背后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多样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国际市场中的各种挑战与机遇。

国际商务的理论基础之一是比较优势理论。

该理论由大卫·李嘉图提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每种产品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缺乏生产率,它依然能够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差距相对较小”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反之,进口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较大”的产品。

这一理论为国际贸易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解释,也促使各国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从而实现资源的更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增长。

要素禀赋理论则进一步拓展了对国际贸易的理解。

赫克歇尔和俄林指出,各国在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禀赋上存在差异,这导致了各国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不同的成本优势。

例如,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成本优势,而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更具竞争力。

这一理论强调了资源的分布对于国际贸易模式的影响。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解释国际贸易中的产品流动和产业转移提供了新的视角。

弗农认为,产品通常会经历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

在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生产地点会在不同国家之间转移。

例如,在产品的引入期,创新国往往具有生产和出口的优势;随着产品进入成熟期,其他国家开始模仿生产,竞争加剧,生产逐渐向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

在国际商务的方法方面,市场调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之前,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者需求、竞争状况、文化和法律环境等。

这包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手段收集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市场分析工具来解读数据,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跨国公司在进行全球战略规划时,通常会采用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化等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旨在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从而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国际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国际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国际贸易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描述,任何一种产品始终处于动态的演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里和不同的情况下会有自己相异的特点.这意味着,一国的对外贸易活动必须依据各类产品的生命周期加以决策和运作,才能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率和贸易利益。

I.从产品的要索密集程度来看,它会随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逐渐演进而有规则地变化,在新产品时期,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要改进和完善,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熟练工人的大盘投人,此时的产品自然属于技能或技术密集型。

在产品即将或已经进人迅速增长时期,产品创新已经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加以实现,即进人了正常的批盆生产阶段。

相应地,要家投人也转向主要依靠资本投人和使用半熟练劳动,于是产品的性质就改变为资本密集型.等到产品步人成熟时期,其特点表现为在技术不变条件下的长期生产,劳动技能相时变得更不重要,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因而较前更高。

2.从产品的需求状况来看,整个生命周期也发生着比较有序的变化在新产品时期,生产者数目很少,产品数t十分有限且缺乏相近的替代品.满足的主要是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因此,产品的价格相当或比较昂贵.只能拥有狭窄的需求面,到了产品增长时期,其销督市场不断扩大,参与竞争的生产者大最增加,生产成本也趋于下降,于是,唯有降低产品价格才能扩大产品销路。

这一来,比较便宜的价格又刺激了该产品的需求。

进人产品成熟期之后,该产品已经标准化,各国的技术差距拉平。

大规模生产也已普迫化,导致厂商之间不得不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显然,这又推动着产品需求的增长。

3.从不同类型国家的相对优势来看,它们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

第一种类型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

它们工业先进,技术力盆雄厚,资本和自然资源相对丰裕,国内市场广阔。

因此,它们研制新产品的优势相当显著,生产成长产品也可获取甚多利益。

第二类是较小的发达国家,它们同样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科技力,国土虽小而工业发达。

但是,它们的国内市场狭小,过分依赖国际市场,这就使得其生产优势在产品成长时期就逐渐减少,到了产品成熟阶段更是基本丧失。

谈国际贸易中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波士顿矩阵的综合运用

谈国际贸易中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波士顿矩阵的综合运用

出很高的增长潜力 。虽然此时期开始有竞争对手出现 ,但作为创新 国还 是客观地持有技术先行和一定的技术优势 ,出口量仍在强劲上升 ,可 没 有顾 虑地加大对它的投资 ,充分发挥 它的创收作用。 3 、成熟期 的产品相当于现金 牛型业务 ,占有 高的市场份 额 ,但增 长潜力开始减小 。竞 争更为激 烈 ,创新 国产 品的 国际市场 份额 面临挑 战 ,其技术优势迅速 “ 缩水” ,出1 2 I 量 达到顶峰 ,并开始 下降。 出于成 本的考 虑,创新 国甚至 开始从模 仿 国进 口成本 低于本 国成 本 的同类产 品。此时期应按照现金牛型业务做决策 ,即对这类产品降低投资 ,并尽 量从中赚取现金支援明星型或有前景 的问号型业务。 4、衰退期 的产品相当于瘦狗 型业务 ,市场份额低 ,增长潜力也 低。 创新 国产品的出口量 已大大降低 , 利润空间也变得很小 ,同时 ,创新 国 从模 仿国同类产品的进 口量却继续上升 。此时期可按照瘦狗型业务做 经 营决策 , 创新企业坚决地放弃此类产 品的生产 ,将其所 占用的资源用 到 其他类 型的产 品上 。此时期 ,创新企业 可计划开 发另~种全 新的产 品, 或对 原创新产 品做 出革命性 的技术改 进 ,赋予 它另 一种全 新 的产品 内 涵 ,以实现企业 的可持续发展 ,也可 以这两种方案都采用 ,如此还能减 少 沉 没 成本 的产 生 。 产 品生命周期理论结合 波士顿矩 阵后的情形如下图所示 :
当然理者运用波士顿矩阵进行业务决策之前首先需要判定各项业务属于波士顿矩阵中的哪一种业务类型而这步工作可以借助组织内部分析劣势w和外部环境分析机遇o威胁t相结合的swot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结合波士顿矩阵对产品业务决策的意义至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波士顿矩阵相结合的应用中华会计网校作为财务战略中的知识点认为引人期的产品属于婴儿产品成长期的产品属于明星产品成熟期的产品属于金牛产品衰退期的产品属于瘦狗产品主张生命周期可与企业战略选择联系起来

国际贸易主要理论有哪些2024

国际贸易主要理论有哪些2024

引言: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国际贸易的研究中,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

这些理论旨在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模式和效果。

本文将讨论国际贸易的几个主要理论,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理和应用。

概述:国际贸易主要理论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国际产品周期理论、Heckscher-Ohlin模型和新贸易理论。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并帮助我们理解贸易对经济增长和福利的影响。

正文内容:1.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他认为国际贸易取决于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相对的成本优势。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国家相对于另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较低的成本,那么它应该专注于生产该商品并进行贸易。

这样,两个国家可以通过贸易实现互利互惠。

小点1:比较优势的概念和原理小点2: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小点3: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和扩展2. 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他认为国际贸易是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生产特定商品的生产效率差异。

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商品上都比其他国家更高效,那么它将在所有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并可以通过贸易实现收益。

小点1:绝对优势概念和原理小点2:绝对优势理论的实证研究小点3:绝对优势理论的限制和争议3. 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国际产品周期理论是由雷蒙德·费恩斯提出的,他认为国际贸易受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一种新产品在投放市场时,来自本国的需求会迅速增长,这将导致本国的出口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国家也会开始生产该产品,并且本国的出口将逐渐减少。

小点1:国际产品周期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小点2: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国际贸易模式小点3:国际产品周期理论的实证研究4. Heckscher-Ohlin模型Heckscher-Ohlin模型是由埃利·海克斯彻和贝塞尔·奥林提出的,他们认为国际贸易取决于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

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与海尔的国际化生产战略谈

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与海尔的国际化生产战略谈

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与海尔的国际化生产战略谈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农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而这个周期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其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场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费农还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

费农认为,在新产品阶段,创新国利用其拥有的垄断技术优势,开发新产品,由于产品尚未完全成型,技术上未加完善,加之,竞争者少,市场竞争不激烈,替代产品少,产品附加值高,国内市场就能满足其摄取高额利润的要求等,产品极少出口到其他国家,绝大部分产品都在国内销售。

而在成熟产品阶段,由于创新国技术垄断和市场寡占地位的打破,竞争者增加,市场竞争激烈,替代产品增多,产品的附加值不断走低,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成本的下降,较低的成本开始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且创新国和一般发达国家市场开始出现饱和,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抑制国内外竞争者,企业纷纷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逐步放弃国内生产。

在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的生产技术、生产规模及产品本身已经完全成熟,这时对生产者技能的要求不高,原来新产品企业的垄断技术优势已经消失,成本、价格因素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这时发展中国家已经具备明显的成本因素优势,创新国和一般发达国家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开始大量地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再将产品远销至别国和第三国市场。

由介绍得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作为国际贸易理论分支之一的直接投资理论而存在的,它反映了国际企业从最发达国家到一般发达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过程。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摘要: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在其论文中首次提出的。

该理论分析了产品技术的变化及对贸易格局的影响,不仅是对古典和非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也是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介绍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并从个别实际案例分析,提出该理论对我国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国际贸易内容启示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的背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蒙德·弗农于1966年在其论文《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首次提出的,该理论的提出有其实际的理论背景。

(一)、国际产业大转移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挑战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指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将产业(主要是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从而带动移入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从西方工业化国家转移到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部分中高端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转向发展中国家。

在此现实背景下,传统的贸易理论和以规模经济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虽然较好地解释了静态贸易格局,但无法合理地解释动态转变的比较优势以及国际产业转移所导致的国际贸易格局所发生的变化。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该理论描述的是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在第一阶段,技术处于创新阶段,产品的研发需要大量的研究经费,新产品实质上是一种科技知识密集型的产品,而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能拥有这方面的资源,因此这类国家具备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

第二阶段当技术成熟以后,大量生产成为了主要目标,这时产品生产所需的主要是机器设备和先进的劳动技能,因此,产品从知识密集型转变为了资本密集型,资本充分和工人充裕的国家开始拥有了此类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

第三阶段,产品的生产已经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认为,由于技术的外溢问题,每一种产品都经历了一个在发达国家发明、出口、转移到不发达国家、再向发达国家出口这样几个阶段,进而构成了贸易动态均衡模型。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作者:林丹虹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26期摘要:作为国际贸易学说之一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技术动态发展的角度解释和说明了国际贸易,并在世界贸易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该理论被认为适用于分析制成品产业内贸易。

但对于服务贸易,该理论的分析存在局限的地方。

本文将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贸易适用性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在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

费农认为产品生命与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不同周期,而这个周期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其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

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的变化。

费农还把产品生命周期如下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新产品阶段第一阶段是国内市场阶段,创新国利用其拥有的垄断技术优势,开发新产品。

从产品特性看,这一阶段的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需求基本上发生在收入水平高、科技力量雄厚的发达国家。

由于产品尚未完全成型,技术上未加完善,加之市场竞争不激烈,替代产品少,产品附加值高,产品极少出口到其他国家,绝大部分产品都在国内销售。

2.第二阶段:成熟产品阶段成长期时产品技术在本国已基本成熟,出口增大,技术诀窍逐渐扩散到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跟随生产这种产品。

相对落后的国家还没有开始研制或模仿生产该产品, 但已开始进口并消费该产品,因此这一阶段的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

产品的特性由技术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

3.第三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在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的生产技术、生产规模及产品本身已经完全成熟,这时对生产者技能的要求不高,原来新产品企业的垄断技术优势已经消失,成本、价格因素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国际产品生命周期案例

国际产品生命周期案例

h
3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产业转移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 中,伴随着生产要素密集度的改变,将逐步 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H - O 理论,一国的贸易形态是由其比较优势所决 定的,而比较优势不同又取决于一国的生产 要素禀赋差异。
h
3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产业转移
技术投入减少,资本和管理要素的投入越来 越重要,高级的熟练劳动投入越来越重要。 产品的价格弹性升高,价格竞争开始成为主 要手段,产品的成本优势比差异优势更为重 要。
h
27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产业转移
当创新国的企业出口产品的边际成本加上 运输成本等其他费用高于在国外的生产边 际成本时,创新国开始采取对外直接投资 (FDI) 的方式进行产业转移。
获得低价位市场份额与顾客。有时价格低 于成本。
以更好的产品制造价值。增加产品质量和 性能。
h
17
日本战略:
提高档次和提高价格。
在拥有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和忠实于价廉物 美产品的顾客之后,日本公司便开始转向 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的差别化战略。
案例:像丰田公司的Camry这样的汽车, 其价格逐渐超过了同类型的美国与欧洲汽 车的价格。直接针对欧洲的极品车型(如 BMW),日本公司推出更高档次的车型 (如Acura和Infiniti)。
来自于大型制造公司的规模经济优势及改 造国外技术使其更适于简单而又有效的生 产的能力。
h
10
变化的韩国战略
利用许可证贸易引进国外技术。从美国和 日本引进。
想方设法使产品变得更好更便宜。研究外 国产品,寻找改进该设计的方法。
进入市场晚。确认可以低价竞争的产品和 市场。

资料-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资料-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在他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先提出。

他认为,在产品的整个生命期间,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在新产品的生产中可以观察到一个周期,即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构成的产品生命周期。

弗农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周期,是因为各国技术进步的贡献不同。

可以说,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在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弗农在他早先作为一名文官时对企业-国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在他研究多国公司时又回到了这个论题上。

这个主题在他后来在肯尼迪管理学院时的研究工作中甚至占有更突出的地位,在这方面,他集中地研究了国有企业,以及在70年代中期及以后的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政府与私营企业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学说宣称:国家被资本家利用来促进他们的阶级利益。

弗农的分析提供一个对国家的作用不那么教条的观点:增加它们的目标,甚至“市场经济”的国家也在不断地加强利用国营和私有企业作为国家政策和工具。

【选自《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1996年版,第870-871页。

】一、技术差距论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A.Posner)于1961年在他的《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

这一理论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作为对贸易发生原因的解释。

波斯纳在描述技术差距时,提出了模仿时滞的概念。

波斯纳把产品创新到模仿生产的时间称为模仿时滞。

模仿时滞分为三类,一类是需求时滞,指新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一时因消费者尚未注意或不了解,而不能取代原有的老产品所需的时间差;另一类称为反应时滞,指一个国家在新产品进口后,需求逐渐增加,使进口国的生产商感到不能再按照旧的方法生产老产品,因此要进行调整来生产新产品,但这中间需要有一段时间,即为反应时滞;第三类是掌握时滞,即仿制国家从开始生产到达先前国同一技术水平,国内生产扩大,进口变为零的时间间隔。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

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一般来讲,任何一个国际贸易理论都要解决都要解决和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贸易模式及国际贸易收益。

以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代表的技术差距决定国际贸易模型同样对上述三个问题做出了回答。

创新国(发达国家)后起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及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决定了国际贸易的发生及国际贸易模式。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技术因素引进到国际贸易理论当中,使比较利益学说由静态发展为动态,这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一个进步和丰富。

从理论上讲,技术差距决定国际贸易模型,为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引进成熟技术,并结合本国其他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发展的实践也验证了这一理论。

然而,无论是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还是克鲁格曼为代表的国际贸易新理论,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都强调和突出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然而这些理论又都没有涉及如果单一的依赖技术引进,缺乏技术创新,这会对发展中国家带来什么影响。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技术创新加快等),这种技术变化的动态比较优势能不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收益?在这种贸易格局中,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如何?从表面上分析,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从技术差距及动态转移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格局。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作者:王婷婷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01期【摘要】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作为最重要的国际贸易学说之一,它从技术动态发展的角度解释和说明了国际贸易,并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该理论被认为适用于分析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

本文将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各个阶段进行探讨,并说明在各个阶段发生的国际贸易。

最后,本文将进一步阐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国际贸易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贸易重要意义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于1966年首先提出的,后经威尔斯、赫希什等人不断发展、完善。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lifecycle),简称PLC,是指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该理论从产品生产的技术变化出发,描述了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了三个阶段。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也将发生变化。

由于各国在各种投入上的相对优势不一样,因此,随着时间的变化,各国在该产品的不同阶段是否拥有比较优势,取决于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假定前提条件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假定前提不同,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建立在以下假定之上。

第一,国家之间信息(技术)传播受到限制,而货物贸易是自由的。

第二,生产函数随时间变化,当生产到达一定水平后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第三,产品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其要素密集度不同。

第四,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需求和消费结构存在差异。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三个阶段1.初始期。

產品的初始期是指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阶段。

在这一阶段,产品的技术还未成形,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在成本结构中占据最大的比重。

对于少数先进国家来说,由于劳动相对稀缺,工资比较高,因此寻找节约劳动的生产方法是他们从事技术创新的主要诱因。

另外,这些国家拥有相对较高的科技水平和较多的科技人员,所以能集中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员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中国贸易模式转型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中国贸易模式转型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目录摘要: (1)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2)(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2)(二)中国对外贸易所面临的问题 (3)二、新国际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4)(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时代背景 (4)(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原理 (4)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中国贸易模式转型的指导意义 (6)(一)增加产品差异化.提高产品附加值 (6)(二)加强创新,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6)(三)实施“走出去”战略,延伸产品生命周期 (7)摘要: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入手,理解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诞生的时代背景及理论的具体内同,进一步反思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将所面临的问题与该理论相结合,可以得出中国想要通过转变贸易模式来成为贸易强国,必须增加产品差异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创新,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施“走出去”战略,延伸产品生产周期。

从而逐渐过渡到依靠规模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外贸易发展;出口贸易结构;创新能力霍善达2011200138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1 978年以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通过逐步走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

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周内经济持续稳健增长、世界经济景气拉动以及国内外市场进步开放的推动下,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更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持续快速增长,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1.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快中国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取得了超高速增长。

出口、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远高于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和大多数国家的进出口增长水平。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世界贸易依存度最高的大国之一。

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缓解了国内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的问题,为拉动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间的贸易模式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间的贸易模式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间的贸易模式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雷蒙.费农提出。

他认为:在国际贸易中许多新产品先由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其他国家需要进口,等到产品技术成熟产品标准化生产阶段原需进口的国家则转为出口,而原先出口的国家则转为进口。

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分为新产品产品,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

高度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在国际贸易间处于领导地位。

他们有能力和实力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研究。

他们首先进行新产品的开发研究,控制新产品的生产,此时新产品技术尚未定型,主要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当产品进入成长和成熟期后,由于国内供过去求,需求不平衡产品开始大量出口外国。

产品成熟阶段,产品价值为一般发达国家消费者认识,需求量增加也由于国内供大于求此产品开始由高度发达国家大量出口到一般发达国家。

与此同时,这些进口国厂商也开始引进或模仿该技术从事该产品的生产,与高度发达国家的产品进行抗衡,开始由进口国向出口国转变。

产品标准化阶段,生产技术体现为专门生产设备,流水线和大批量使产品生产标准化。

由于研究费用占生产成本比重降低,资本与非技术熟练型劳动成为产品成本的主要部分,产品的生产地点开始向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转移。

这样最先出口国的产品就无竞争优势,他们开始放弃这些产品的生产转向新的产品的开发。

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某一高新产品由高度发达国家向一般发达国家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规律性。

可以用三个简单模式来加以描述:新产品开发国→最先产品出口国→后为产品进口国。

一般发达国家→先是产品进口国后为该项产品的出口国→最后为进口国。

发展中国家→开始是进口国→后为该产品返销原出口国或其他国家的进口国。

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发展周期,决定了企业生产的地点。

生产地点的变动从而决定了该产品出口国和进口国的位置的转变。

从而改变其在国际间的贸易模式。

下面以袖珍计算机为例来简叙其在国际间的贸易模式的发展过程。

袖珍计算器经历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的启示段瑶122201101106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的启示提要在论述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探讨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企业合理利用外资和对我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启示。

论述了应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指导我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活动的可行性、经营思路和必要的扬弃。

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发展战略企业经营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综述费农的产品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农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他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

本文用产品生命周期曲线来描述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进而来阐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其他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除费农外,其他学者在关于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划分,以及产品生命周期曲线的描述方面,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衡量指标,国外学者科特勒·菲利普采用销售和利润作为纵坐标来衡量。

国内的学者胡坚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分析与预测方法”一文中使用销售增长率法来描述产品生命周期阶段。

认为产品销售增长率小于10% 为导入期,大于10%为成长期,在0-10% 之间为成熟期,小于0,即为负数时,则是衰退期;根据胡坚的描述,产品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的启示(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启示根据产品生命周期论,一个新产品的技术发展大致经过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在上述三个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因此,生产和出口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会随着生产要素密集性的变动而在国家间转移。

在开放条件下一国通过对外贸易,尤其是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获得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贸1101
201105836
李艳玲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摘要: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考察了产品在不同阶段时,企业应对市场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生产变动,在国际贸易中,这种生产的变动直接导致国际产业的转移。

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国际贸易产业转移
1966年,费农在美国《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一文,该文首次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认为不同国家间技术差距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之一;威尔士在此基础上,引入市场营销学中的产品生命理论,具体描述了因技术差距产生国际贸易的过程;他们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引至国际贸易理论之中,奠定了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认为,产品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国家生产和出口,以此说明国际贸易的流动方向,将市场营销学的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使比较优势理论从静态发展为动态,它是关于产品生命不同阶段决定生产与出口该产品的国家转移理论。

在国际贸易中,该模型具体表现为:新产品首先在最先进的国家被开发和生产出来,随后,需求向国外扩展,并且首先会在像美国这样的国家的出口中得到满足。

然而,由于国外需求增长,生产过程变的逐步标准化,在国外进行生产逐渐变得比较有吸引力了。

随后,产品进入它的自然周期,从研究与开发、资本密集型转为劳动密集型,结果,它的主要产地转移到不发达国家,贸易发生逆转,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净出口国。

现代社会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一个国家想要保持出口优势,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占据主动地位,就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保持技术的先进性。

20世纪以来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种国际产业转移的现象直接体现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各阶段生产区位的变化。

在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由于产品需求弹性小,成本差异对企业生产区位
的选择影响不大,因此,产品生产一般集中在国内,国外市场需求基本依靠出口满足。

在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产品技术逐渐成熟,国内外对产品的需求随之扩大,产品价格弹性增加。

同时,产品仿制出现,技术优势弱化。

由于竞争对手出现以及担心丧失国外市场,企业纷纷将生产转移到国外,投资地区一般是收入水平和技术水平与母国相近的地区。

第三阶段是产品的衰退期,此时,产品已完全标准化,企业的技术优势丧失殆尽,产品竞争为这价格开展。

到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将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因而,产业转移主要流向发展中国家。

这时企业最关心的是寻找成本低的产品生产区域,于是劳动力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成为跨国公司选择的最佳生产区域。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