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 《散步》精品教案2(第2课时)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教学设计(精选5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教学设计(精选5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及重点]1、学习散文诉朗读的停顿,训练朗读2、通过关键语句理解、体会人物的形象美[教学课型及课时]1.教读课2.一课时[媒体设计]多媒体投影仪[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大家有散步的习惯吗?其实写文章不一定就是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在作家的笔下,小事也能写出大意境来!关键是看你的悟性如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怀戚的一篇著名散文--《散步》(板书课题--散步)看看它的意境究竟大在哪里?二、教学新课(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二)、整体感知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
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明确:"我"带着妻子和儿子在一个初春的季节里到田野去散步。
母亲身体不好,要走大路,儿子觉得小路有趣要走小路。
我选择走大路照顾母亲,母亲却变了主意要走小路。
母亲和儿子累的时候,我和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我感觉到我和妻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2.这篇课文你读懂了哪些内容?明确:①通过散布,些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表现互敬互爱的句子有:"他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很听他的话一样。
"我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老了,而我已人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
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
"我母亲老了"--"他总是听我的。
"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
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
②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表现互敬互爱的细节有: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六课《散步》教案
-在情感共鸣与审美体验方面,教师可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课文中的美景和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散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过与家人、朋友一起散步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散步带来的乐趣和意义。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记叙文写作特点的掌握程度不够理想。在讲解过程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具体的例子,让他们通过实际分析来理解这些写作特点。此外,对于重点词汇和句式的学习,可以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加深记忆。
在实践活动环节,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效果总体来说还不错,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时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可以在设计讨论主题时更加多样化,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审美情趣的培养: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情趣,培养审美意识。
举例解释: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重点关注作者在散步过程中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如“我感到无比的喜悦,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向我微笑”。
-在分析记叙文写作特点时,详细讲解作者如何运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使文章条理清晰,生动有趣。
4.体会作者在散步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观察力。
5.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
《散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准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2.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3. 体会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对文章有自己的独特阅读体验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朗读课文,推敲词语,体会情感(二)难点对人生的感悟三、教学流程【预习作业】1. 朗读全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每人写出这课易错字、多音字及难懂的词语。
具体要求---至少三次,读准字音、节奏,以小组为单位检查。
(独立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2. 结合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写出本课学习目标。
【导入】家,是一个人的避风港;亲人,是遇到困难时忠实的守护神;一家人,是温暖而幸福的字眼。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莫怀戚的《散步》,看一看这温馨画面里的一家人。
(开门见山,温情导入,与这篇课文的感情基调一致)【整体感知】【检查预习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预习作业中的第一个问题。
一组展示,其他同学补充并做好笔记。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解决字词问题)预设-----注意两个多音字:散:s ǎ n 散文,松散;s à n 散开,散步熬:á o 熬夜;ā o 熬菜。
(笔记本整理)易错字音字形:霎(sh à)时:时间短一刹那(cha) 粼粼(1 í n) :形容波光。
蹲:d ū n蹲下;樽z ū n :酒樽严冬:寒冷的冬天积累词语: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
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本课学习目标,生回答,教师给予指正,规范-----朗读、语言、情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合理安排,可分段,可分角色,合作能力)过程中读不准的字音师生共同纠正【品味探究】3. 教师多媒体提问,学生快速回答问题(这两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在课堂上已经有三遍的朗读过程,能过快速的回答出来)(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多媒体提示)预设--一家人在田野散步(2)本文的人物:“我”“我的妻子”“我的儿子”“我的母亲”(板书人物)4. 这四个人物你组喜欢哪一个?生从文中找出喜欢的依据。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教案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
该篇文章选自教材第一单元“生活家园”,主要讲述了作者莫怀戚与母亲在田野散步的过程中,体会到家庭亲情、自然之美以及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教学内容涉及教材第一章节“走进文本”,详细内容为文章的朗读、理解、分析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 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感受亲情的美好,学会珍惜家庭亲情,培养关爱家人、关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写作方法,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家庭散步的照片,引发学生对散步的共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教师适时指导。
3. 理解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分析文章结构。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章中的美句,并进行仿写。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亲情表现,分享自己的感悟。
8. 情感教育: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家庭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散步2. 文章主题:家庭亲情、自然之美、生活幸福3. 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仿写一个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
(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家庭亲情的理解。
答案:1. 仿写句子:夕阳如金,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2. 家庭亲情理解:家庭亲情是生活中最珍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每一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散步》,让学生感受到了家庭亲情的美好,培养了关爱家人、关爱生活的情感。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教案教案:《散步》一、教学目标:1.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语。
2. 能够描述人物外貌特征并运用所学词汇进行交流。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感。
4.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 理解课文的结构,主旨和细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课文、图片等2. 学生:课本、笔、纸等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利用图片导入课题,让学生猜测图片中人物的活动。
2.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平时喜欢散步的场所和原因。
Step 2:阅读理解1.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散步的时候,小波和爷爷都喜欢去哪里?(2)小波和爷爷的散步次数有一样的吗?(3)小波为什么没有时间天天陪爷爷散步?(4)文章最后展示了什么情景?2. 学生交流讨论答案,并由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Step 3:词汇学习1. 教师呈现重点词汇并进行解释。
Step 4:练习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相关词汇,编写一段关于自己喜欢散步的短文。
Step 5:总结1. 教师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五、课堂作业1. 完成课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散步》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所学词汇进行表达。
同时,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在课堂组织上需要更加灵活,加强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更多地进行真实的口语表达,并且加入一些游戏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教案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教案5篇《漫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的精致散文,本文“以小见大”,通过一件生活小事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七班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漫步》教案教学目标:1、情感朗读,感悟浓浓亲情。
2、品尝语言,感受散文语言美。
3、培育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情感。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育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深刻含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互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相亲相爱》。
2、#教案# 导语:我们国家有14亿人口,这里面有许很多多的家庭,每个家庭每一天都发生着很多奇妙的故事,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的家庭,来感受一下这个家庭中所发生的美妙的亲情故事,你肯定可以从中体会到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体谅、和谐相处的美妙。
3、现实课题、。
走进莫怀戚,了解(出示投影,师读生明确)。
二、朗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进课文,听读感知(出示投影、播放录音)。
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给加点字注音:熬、霎时、嫩芽、分歧、粼粼师提问,正音。
生齐读两遍3、结合句子,解释下列词语(生答,师引导,出示答案,完成投影)。
(1)母亲信服的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信服:原意是信任并佩服,这里是信任并听从的意思。
(2)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情愿。
各得其所:意思是每个人都得到合适的安排。
4、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点拨:本文蕴含着浓浓的亲情,读时语气要温柔,语调要平稳,声音不能过高或过低,亲切中要含着庄重。
找几位同学有感情的把文章再读一遍。
(读后纠错、评价)5、听读后完成下列各题(投影)。
A、漫步的人有哪些?B、漫步的季节呢?C、漫步的地点?D、漫步当中发生了什么事情?E、结果怎样?三、合作沟通,解读探究1、跳读课文,评谈人物(投影)说说你喜爱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请有感情地读出文中对他/她的描写。
部编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年级第六课《散步》优质课教案
部编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年级第六课《散步》优质课教案《散步》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朗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文章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1)学习以小见大、结尾提升主题的写作方法。
(2)领悟本文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感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领悟本文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播放视频《时间都去哪了》。
2.同学们,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父母的身边,他们的爱在岁月中悄悄的播撒。
你爱自己的家吗?家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都会做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呢?家庭是让我们感受到温馨与快乐的终点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散文——《散步》, 感受课文中浓浓的亲情。
3.散文常识: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形散而神不散”是其最大特点。
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等。
二、作者简介莫怀戚,1951年生于重庆。
1980年莫怀戚在大学时开始文学创作,现已从事文学创作三十余年。
他的创作以小说见长,也擅长散文。
他的作品很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我们从《散步》中可以领悟这一特色。
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小说《透支时代》《花样年月》等。
三、初读感知(一)听配乐朗读,圈划出本课生字词。
(二)读准字音。
熬(áo)嫩.芽(nèn)水波粼.粼(lín)分歧.(qí)霎.时(shà)鱼塘.(táng)(三)掌握下列词语信服:相信并佩服。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精品教案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精品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学习。
本篇文章选自教材第一单元“自然颂歌”,涉及到章节内容包括:文章作者介绍、生词学习、文章内容分析、主旨探讨等。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莫怀戚《散步》,通过对其语言特色、情感表达解读,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美好,体会亲情珍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掌握本课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写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热爱,感受亲情美好,培养学生家庭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写作特色、主旨探讨。
2. 教学重点:生词学习、文章内容分析、情感体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美好,进而引入本课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文章主题、写作特色,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主旨,讲解文章写作特色,如修辞手法、句子结构等。
5. 随堂练习:针对文章重点、难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感受,谈谈对亲情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散步》2. 作者:莫怀戚3. 生词:若干(具体生词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而定)4. 文章主题:感受大自然美好,体会亲情珍贵5. 写作特色:修辞手法、句子结构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抄写生词。
(2)分析文章写作特色,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理解,结合自己生活实际。
2. 答案:(1)具体生词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而定。
(2)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句子结构优美,富有诗意。
(3)开放性答案,学生结合自己实际经历,谈谈对文章主题理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6课《散步 》教案
《散步》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圈点勾画和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和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和句子,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多角度阅读和思考,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对家庭和亲情的感悟,以及通过散步这一具体事件来展现家庭情感的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深刻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进一步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真挚,从而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小组讨论,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对家庭和亲情的感悟,以及通过散步这一具体事件来展现家庭情感的方式。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刻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进一步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真挚。
三、作者简介《散步》的作者刘亮程,生于新疆库车县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的一个小村庄。
他创作了多篇散文和小说,主要关注乡村生活和自然景观,以及人们在这些环境中的生存状态。
他的作品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自然和传统的疏离感和失落感。
四、创作背景《散步》这篇散文写于1998年,当时作者已经年近半百,正值家庭与事业的关键时期。
这篇文章是作者对家庭生活和亲情的深入思考与感悟,表达了他对家庭、亲情和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
五、重点字词嫩绿:指浅绿色,形容植物绿油油的,多用于形容春天的新叶。
汲取:指从水源中取水,常用于比喻从书籍中获取知识。
委屈:指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感到难过。
分歧:指不同的意见或者看法。
取舍:指选择或者放弃。
蹒跚:形容步履不稳,多用于形容老人或者小孩。
担当:指承担责任或者义务。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些与家庭生活、亲情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庭生活和亲情体验,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首先,教师需要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其含义和用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散步》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和家人在一次散步过程中的所见所感。
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家庭的温馨和睦,以及亲情的力量。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寓意深刻,适合初一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感悟。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抽象的情感描绘和寓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家庭的温馨和睦,培养亲情的意识,懂得关爱他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情感描绘和寓意。
2.突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感悟等方式自行领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意境。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图片。
3.生字词卡片。
4.分组讨论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a.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b.课文中展现了家庭的哪些温馨场面?c.你觉得课文中的寓意是什么?4.巩固(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体现亲情?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庭的温馨和睦以及亲情的力量。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选取一个亲情场景,写一篇短文,字数不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
该篇文章选自莫怀戚的散文集,主要讲述了作者与母亲、妻子、儿子一起散步的故事,描绘了一幅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画面。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运用生动、贴切的词语描绘景物和情感的方法。
3.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和成语。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庭、亲情的热爱和珍视。
3.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和成语,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动描绘和情感表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和成语,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卡片、成语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家庭散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散步话题的兴趣,进而导入课文学习。
2. 朗读课文: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情感,同时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
3. 熟悉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4. 分析课文: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生动描绘和情感表达,学习作者运用词语描绘景物和情感的方法。
5. 学习生字、新词和成语:通过生字卡片、成语卡片,让学生认读、理解并运用这些词汇。
6.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一道关于描绘景物和情感的练习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语和方法,现场描绘一幅景物或表达一种情感。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散步2. 生字、新词和成语3. 课文结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4. 情感主题:家庭、亲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与家人散步的短文。
答案示例:周末,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公园散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6课《散步》教案
-记叙文的逻辑构建:学生可能对如何合理安排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感到困惑。教师应通过课文示例,讲解如何构建清晰、连贯的记叙文结构。
举例说明:
-在讲解修辞手法时,可以选取课文中“小路两旁的树木,如同站岗的士兵”这一句,分析比喻的用法,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比喻使描述更加形象生动。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写作练习环节,学生们的作品展现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仿写时过于依赖课文的表述,缺乏创新。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我考虑在课后布置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写作任务,鼓励他们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注意到学生对记叙文的基本概念和写作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感到困惑。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吸收,我计划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给予指导。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描述景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来表达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讲解作者在《散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感官描述等,如“秋风拂面,树叶沙沙作响”等具体例句。
-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记叙文的基本要素,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记叙顺序和逻辑关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会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例句和比较不同表达方式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描写景物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运用不同的感官来描绘景物。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材的第6课,标题为《散步》。
该课旨在通过描写散步的场景和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本课的内容丰富多样,适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散步》这篇课文的内容。
(2)掌握一些生字词和经典语句。
(3)理解阅读材料的基本丢单词意义和词组,以及句子结构的分析。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策略。
(2)通过逼真的形象和生动的描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4)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环保意识。
3.情感目标(1)通过对大自然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关心。
(2)通过对环保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环保观念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内容。
(2)熟练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和经典语句。
(3)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2)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观念和责任感。
四、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材。
(2)教具:课件、黑板、书法作品、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教师出示一张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问:你们平时喜欢散步吗?你们喜欢哪些地方散步?3.教师发给学生一段文字,让学生快速阅读,并回答问题:“散步可以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快乐?”步骤二:阅读理解1.教师出示课文标题《散步》。
2.教师带领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解散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3.教师提问,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
步骤三:课文学习1.教师逐段给学生讲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一些生字词和经典语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教案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1. 散步的意义2. 田野间的景色3. 与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4. 散步引发的思考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景物特点,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 领悟文章中所传递的亲情、友情、人生观等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景物描写的细腻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田野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情感。
3. 精讲课文:a. 分析文章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并分享感受。
b. 老师讲解文章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例,分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文章的描写手法,写一段关于自己与家人散步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1. 《散步》2. 重点词语:田野、散步、亲情、友情、人生观3. 文章结构:散步的意义→ 田野间的景色→ 与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散步引发的思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与家人散步的作文。
2. 答案示例:作文内容要真实、具体,突出散步过程中的美好时光,体现亲情、友情等价值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文章的情感理解较为深入,但在细节描写方面还有待提高。
下节课将加强此方面的训练。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与家人一起散步,观察身边的景物,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文章中景物描写的细腻情感表达。
2. 分析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学生模仿文章描写手法,进行随堂练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步》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情感表达和写作特色。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散步中亲情和生活的感悟。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体会散步的美好。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8.拓展阅读:推荐与散步主题相关的文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视野。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 Nhomakorabea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学习《散步》这篇课文,掌握并运用生字词,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步》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课文通过作者与母亲散步的经历,展现了家庭亲情和生活的感悟。这篇文章是……(详细解释文章背景和主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写。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来表现情感,以及散步过程中的思考与交流。
-写作特色: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如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的方法,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举例解释:
-在词语运用方面,学生需要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悠闲”不仅仅是形容状态,还包含了心境的放松,能在口语交流或写作中正确运用。
-在朗读技巧上,学生需注意课文中不同句子的语气变化,如描述美景时应用欣赏的语气,遇到抒情句时应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散步》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孝道和责任的故事。
通过描述主人公为了照顾年迈的奶奶而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展现了主人公对家庭的关爱和责任心。
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认识,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家庭和亲情的课文,对于亲情和家庭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责任感和放弃个人利益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深入思考亲情、孝道和责任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亲情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亲情、孝道和责任的关系,从中得到启示。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亲情、孝道和责任的关系。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主人公放弃个人利益的案例,引导学生从中得到启示。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2.生词和短语卡片:准备生词和短语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复习。
3.讨论问题:准备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导入语引起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每个人都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家庭中充满了亲情和爱。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家庭的课文,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感受到亲情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步》精品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重点学习“对称句” “回环句”。
2.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
3. 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精巧的结构和“以小见大”的手法。
◎教学过程;
―、我爱朗读:读得深情款款
1. 选择部分学生的诗作,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 师生共同追溯其创作的灵感来自课文的哪个部分。
3. 师生共同探讨其创作在表达上有哪些特色。
例1:初春的田野/两对母子/两种生命/产生了一种分歧//粼粼的波光中/
一对夫妻/肩膀/承载了整个世界
例2:爱的信任/依偎着/消失在田野的尽头/蒸腾了冬水的隔膜/幻化了春绿的随意/信服地/释放了生命的叹息
例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小孩子的话儿/总是那么
天真//但不知怎的/小孩子的话儿/总能说中/那/生命的轮回
4. 师生共同小结诗歌创作的表达特色。
(1) 大多都用了比较整齐的句式。
(2) 语言都比较精练。
(3) 注意了一些动词的恰当运用。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借助学生创作的诗歌,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既温习第一课时学习感悟到的文章的多元主题,又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学生诗歌创作的表达特色(学生在创作时,自觉不自觉地模仿、借鉴本文的语言特色进行表达)的方式,水到渠成地开启本课时要重点研读本文朴素亲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色的序幕。
二、我爱品读:赏析精彩词句
我们同学在诗歌创作中的杰出表现在课文中是可以找到源头的,请大家在文
中找出你认为很美的词语、内涵深刻的句子、动你心魄的段落,并将你的阅读感受批注在课文的旁边。
学生自主研读、批注,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最后全班踊跃展示。
1. 品赏精美的写景语句。
参考答案:
景物描写一:“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作用:通过初春秀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景物描写二:“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
作用:渲染了融洽的氛围,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 揣摩对称的造型美句。
参考答案:
课文中运用对称式的句子有很多。
例如:
(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2)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对称句具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读起来连贯流畅,富有形式美和音韵美,增强了表达效果。
这些句子体现了一个相亲相爱、和睦而又温馨的家庭。
可以看出作者作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责任十分重大,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文中还有一种回环句式,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
回环是以词序回环往复的语言形式揭示事物或事理间特殊关系的修辞方法。
回环作用:①使语句整齐匀称,语意精辟警策,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
②在视觉和语感上给人以循环往复的美感。
3. 咀嚼准确精当的用词。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