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

合集下载

学堂乐歌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的贡献与影响

学堂乐歌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的贡献与影响

他的
国 新 音 乐 的 出现 具 有 启
日本
蒙意 义
,

大 量 吸 收 欧 洲和
,
儿 童 生 活 并对儿 童 进行 教育 的 《 体操 一兵操 》 (又
男 儿第一 志 气高
,
他在早期音 乐

的 资产 阶级 民 主 文 化 介 绍 和 选 用 外 国 曲 调

) 等
这 些 乐 歌 作 品歌 词
,
作 品 中表 现 了他 的爱 国主 义 热情 和 对祖 国存亡 的
并充 分 注 意
在 当时用外 国 曲调填 词十 分 盛行 的情况下
可贵 的


这样
和 专 业 创 作 产 生 了 不 容 忽视 的 影 响
在 中国人 民
心 理特点
,
在 当时传 唱广泛
大胆 的 采用 民族 民 间 曲调 进 行填 词 的作 法是 十 分
,
争取 解 放 的 斗 中发 挥着 战 斗 作 用 关键 词 : 学 堂 乐歌 ; 代 表 人物
19 0 5
对 我 国 新 音 乐 的发 展具 有 一 定进 步 意 义
学堂 乐
浅而不 俗
意 味深 长

曲调活 泼 流 畅
,
体现 出他
,
年所 写 的 《 祖 国歌 》 就是一例
,
歌还 对

五四

运 动 以 后 中国现代 群 众 歌 曲创 作
,
真切 的爱 国热情 和 民主 主 义新 思 想
了青 少年 的生 涯
社会音 乐 活动


学 堂乐 歌 的发 展

为我国造就 了一批
音 乐 为精神 教育 之 一要件 年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展开全文鸦片战争以后,西方音乐文化逐渐传入中国。

随着新制学堂的建立,一批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将音乐教育融入学校,并产生了·种崭新的音乐形式,即学堂乐歌。

沈心工是这个热情推进中国新式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进行学堂乐歌编写的群体中,作出最突出贡献和影响最广泛的代表人物。

沈心工(1869~1947),原名叔逵,又名庆鸿,字心工,上海市人。

他自幼受教于毋亲和家塾,后来又受业于长兄沈庆长前后10年之久。

1890年,沈心工中“秀才”;长兄病故后,即接替其职’以授课为业。

1895年,在当时日趋高涨的“维新”思潮和“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下,他进入上海约翰书院(即圣约翰大学的前身)执教,并开始学习英语;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第一届师范班,主修数学,兼习英语、物理等课程;同年秋,在南洋公学外院(相当于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教课。

中国知识分子自编新式教科书的开端,就是南洋公学外院编著的《蒙学读书》、《笔算教科书》、《物算教科书》和《本国初中地理教科书》等;而这些书的编著者,就是南洋公学的师范生沈叔逵(心工)和陈懋治、杜嗣程等。

戊戌变法失败后,沈心工为了直接探索日本“维新改革”及“教育救国”的经验,于1902年4月,自费东渡日本,与鲁迅同期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

在日本,给予沈心工最大触动的,是明治维新以后在学校教育、政治宣传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的乐歌活动。

沈心工认为这种朝气蓬勃、热情向上的学校唱歌,对积弱积贫、民心涣散的中国人来说,不啻为一剂济世良药。

于是,他与曾志态等留日学生在江户(东京的原名)留学生馆创办了一个类似音乐补习学校的组织“音乐讲习会”,聘请铃木米次郎等专家为大家授课,专门研究中国乐歌的创作问题。

沈心工从中得到了系统学习西洋音乐的机会并深受启发。

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乐歌之一《男儿第一志气高》就是沈心工在此时的第一首习作。

歌词是: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中 国 近 代 音 乐 的 开 端
学 堂 乐 歌
具体概念
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 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 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 的歌曲。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 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中 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 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 鲜明的外力作用。它“对于学校音乐教 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 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发轫之初
在新式学堂内开设的“乐歌”课,就是仿照西方 学堂的教育体制所设立的。最初我们是学习的日 本人的办学方法。之所以学习日本,是因为它从 1868年明治维新后,开始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 度、科学技术和教育体制,在亚洲成为了一个“ 西方化行为方式和封建主义思想混合体”的社会 ,在综合国力方面全面超越中国。所以,早期中 国留学生大多选择日本为留学地。这些早期的“ 海归”们,认识到现代音乐教育之于国民素质的 重要性,所以有的人开始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回 国后成为了早期的音乐教师。
代表人物
在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出现 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音乐 教育家。这些早期的音乐先驱们大多都 有留学背景,而且在出国学习时,音乐 也不是其主修专业。但是,出于对音乐 的爱好和对祖国教育事业的责任,他们 后来纷纷投身于“学堂乐歌”创作和传 播之中,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的创始做 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曾志 忞、李叔同、柯政和、辛汉等等。
代表作《送别》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是李叔同作词的一首清凉歌,也是李叔同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曲者原本是美国通俗歌曲作者自约翰· P· 奥德威,歌曲的名字叫《梦见家和 母亲》。由于此曲十分优美,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便依其旋律填写了一首名 为《旅愁》的歌词。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期间热衷音乐,他对《旅愁》有较深的 印象。《送别》是李叔同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创作的,此时他已开始接触佛教, 并对佛学有很深的研究。出家前,“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一个冬 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叔同兄,我家 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迈进。李叔同 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 声,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 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 《送别》一词写的是人间的离别之情,讲述的是人间美好之缘,构筑的却是人 生的天问风景。在这首清词丽句中,蕴藏着禅意,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作 品中充溢着不朽的真情。弘一法师的众多作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意蕴和精神 。“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大师的作品充满了人生哲理,宁静淡雅,给 人启迪。法师的词像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纯净,淡中见真味。 从《送别》词中,我们或许可以感受到李叔同对当时社会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思 考,通过对人生悲欢离合的认知,加上学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封闭的大门被西方资本主义的炮舰打开。面对清政府的颟 顸无能、国民的浑噩麻木,一批报国无门、救民无方的知识分子,开始在他们“可 把握”的文化和文学领域寻找启发民智、改造国民性的药方。黄遵宪曾大声呼 吁:“吾民之聋聩如此,又欲以先知先觉为己任,藉报纸以启发之,以拯救之。”在 这中华民族临于危机之际,不仅是报纸等宣传工具唤起国人的奋起,乐歌也是这觉 醒运动中不可或缺的有效的武器。 李雁行、李英悼在他们所编的《中小学唱歌教科书·序》中也说:“诚以音乐为 感人教育之一,其于国民道德性情感人最深,而移人最速”。这些都说明,乐歌对 于学生来说,其作用最足以发起精神,激扬思想,陶冶情操。音乐教育不仅对青少 年学生,就是于整个社会也有较大的作用。“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 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积极提倡在学校设立音乐科,发展学校的音乐文化教育,在当时进步知识分子中形 成了共识。学堂乐歌的立足点在于,用文艺去唤醒民众,重铸民魂,以挽狂澜于既 倒,并突破传统,建立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体式。这种文化是走向民众的文化,是 走向现代的文化。不管学堂乐歌的意义与成熟程度如何,它毕竟代表了一种思想, 反映了当时人们共同的文化态度与觉醒意识。

论述学堂乐歌

论述学堂乐歌

论述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指20世纪初期在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原创歌曲。

这些歌曲的曲调大多来自日本以及欧洲和美国,而歌词则是由中国人重新填写的。

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选曲填词)。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人,代表作有《送别》、《春游》等。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

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因此,“学堂乐歌”也可以被视为出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类似于当今的校园歌曲)。

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为当时的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音乐素材,同时也为中国的音乐创作带来了新的元素和风格。

它不仅推动了中国的音乐教育发展,也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二、起源
后来,在各级学堂章程的制造与修改过 程中,音乐课的普遍开设才逐步提上日程。
起源
直到1912年中华民 国建立后,正式颁文规定 中、小学必须开设音乐课, 这才结束了以往音乐课一
直处于“随意科”地位的
历史。中国普通音乐教育 也从此走向一个新的历史
时期,此后,人们就把这
一时期学校开设的音乐课 以及课堂教唱的歌曲,统 称为“乐歌”。
学堂乐歌
教育二系1210班 周婷婷
一、学堂乐歌简介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
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 创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
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学
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 教育家为代表。而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
1. 即辛亥革命以前的将近10年; 2. 辛亥革命以后的将近10年; 3. “五四”运动以后至全国解放以前。
三、发展历程与鼎盛时期
第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它的逐步萌发的阶段,在 这个阶段中,由于是将对学堂乐歌的编写和传播直 接同宣扬“富国强兵”的爱国教育和所谓“军国民 教育”相联系,大家对此赋予很高的热情,也产生 了一批具有明显爱国倾向的、对当时社会引起不小 影响的、优秀的学堂乐歌代表作。
三、发展历程与鼎盛时期
过去一般认为这种以选曲填词方式所产生的学堂 乐歌在我国的流传主要仅限于从本世纪初至“五四” 运动这20年,后来随着我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特别 以萧友梅创作的学校歌曲的发表,学堂乐歌以及它的 这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已完全为创作的学校歌曲所代替。
三、发展历程与鼎盛时期
但实际上从”五四”运动以后,在我国中小学的音乐

音乐 史

音乐  史

1、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和社会上广泛流行的一种歌唱形式,一直至“五四”时期盛行不衰。

2、所谓“新式学堂”,是指近代历史上包括教会学堂、私立学堂和政府设立学堂三种类型。

3、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是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

沈心工是乐歌运动的杰出代表,我国近代音乐之先驱者。

4、萧友梅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于1927年组建了中国第一所独立的专业高等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乐院”(1929年改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6、儿童歌舞剧是以反映儿童生活题材为主要内容,以儿童为观众对象,由儿童自己表演的包含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形象、歌舞音乐、舞台道具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但以“歌舞”为其主体。

7、艺术歌曲是指旋律、歌词和钢琴伴奏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并且融合为一个整体的歌曲形式。

旋律富有音乐美感,精心构思,有较高的声乐技巧;歌词凝练如诗,具有诗的形象和意境;钢琴伴奏细腻流畅,尽力烘托出歌曲的情绪气氛。

8、《宋元戏曲考》。

是王国维在吸取明清文人戏曲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崭新成果。

成为以科学的观念方法研究我国戏曲史的开山之作。

《宋元戏曲史》对近代中国音乐史学和其他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是我国第一部戏曲史论著。

10.专业音乐教育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

“五四”后,在蔡元培配积极倡导与萧友梅等归国留学生的努力开拓下,中国开始出现最早的几所专门音乐教育机构。

其中除前述为培养音乐师资而设置的具有音乐师范教育性质的学校外,这里所指的是那种以培养音乐专门人才为目的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

最早设立并具有代表性的当首推“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

之后“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增设的音乐系,亦属此类。

10、国乐改进社1927年5月由刘天华、吴伯超等35人在北京发起成立的一个以收集、整理、研究和创作民族音乐的国乐社团组织。

以改进国乐并谋其普及为其宗旨。

11、“国立音乐院”1927年10月1日,蔡元培任南京政府大学院院长,与萧友梅在上海共同创办了“国立音乐院”,萧友梅被聘任为教授兼教务主任,1928年9月10日聘任萧友梅为院长。

学堂乐歌1

学堂乐歌1

学堂乐歌的意义
(1)开创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先河 (2)开创了现代音乐的先河 (3)使西洋音乐得以在中国传播,加速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 (4)使集体合唱深入人心
思考题:1、学堂乐歌在当时的主题 是什么?它对我国的音乐教育起了什 么作用? 尝试题:2、试着将我们所学的《送 别》旋律填上你喜欢的歌词来演唱。
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的“音 乐之王”钢琴,也是国内第一个用 五线谱作曲的人。 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 人,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 的教师。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 了极至,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 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 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 ,先后培养出了名画 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特点: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 歌曲。 歌曲主题:富国强兵、抵御外敌,体现 爱国主义思想。
沈心工(1870 — 1947)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创 作 “学堂乐歌”的先驱者,有 “学堂乐歌之父”之称。
代表作品:《黄河》、《革命必先 革人心》、《体操——兵的是写《体 操——兵操》的吗? 2、该作品的旋律有着什么样的特点?
依照主题旋律: 变化得来
3、让你给该作品从新起个名字你会怎么起?
李叔同(1880 —1942),音
乐家、戏剧家。原名广侯,字息 霜,号叔同,浙江平湖人。他集 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 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 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是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 。 1898年入南洋公学 1905年在日本学习洋画和音乐 1910年回国后在天津、上海任音 乐、美术教员。 1918年在杭州跑虎寺出家,法名 演音,号弘一。 1942年在泉州病逝。
他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1898年入南洋公学1905年在日本学习洋画和音乐1910年回国后在天津上海任音乐美术教员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黄河》 沈心工
沈心工(1870-1947)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 音乐教育家,上海人。原名沈庆 鸿,字叔逵,笔名心工。
1895年执教于上海圣约翰书院, 1896年考入南洋公学师范班; 1902年4月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 学院学习。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 多数是采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少 数采用中国传统民歌填词或专门 作曲,为学堂乐歌运动做出了突 出贡献。
沈心工《黄河》
李叔同《送别》
1、什么是宵 别 梦
一 壶 浊 酒
知 交 半 零
天 之 涯
夕 阳
晚 风 拂 柳
芳 草 碧 连
长 亭 外
寒尽落
山笛天

地外声


之山残



天涯五友
学堂乐歌的特点
• 旋律大多数采自美国、日本歌曲曲调 • 歌词多我国诗词、白话文 • 内容主要以反映人民“抵御外辱”“富国
强兵”的爱国主义思想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

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

学堂乐歌名解:学堂乐歌就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其产生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

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

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留学音乐归来,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型学校音乐教育发展1、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与发展。

2、一些洋务派官僚及为辛勤想的文人,曾先后对推行新型音乐教育做了一定的努力。

3、在清末有一批到日本去学习音乐的人士如沈心工等,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着手有关推进学校歌唱的活动4、沈心工在1903年回国后,就开始在上海等地的普通中小学创设唱歌课与编写学校歌曲。

归国留日的学生,在无锡上海等也开始了类似的活动。

5、国内外的一些报刊也陆续刊登有关新编的学校歌曲,以及有关提倡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理论文章。

这样,学堂乐歌迅速传播开来6、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建立后,尽管政治、经济的混乱仍然困扰着各阶层的中国人民,从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讲,对于继续推行新的教育体制与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就是比较重视的。

这些教育事业上的建设,就是当时推进学堂乐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内容: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向青年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与“辛亥革命”后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与“的新生等。

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摈旧习、树新风3、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育因此,这些歌曲的涌现,深受当时广大青少年欢迎,流传面也比较广。

形式:1、以西方或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2、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极少数的作品还配写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3、这些歌曲绝大多数就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编成的,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4、最初学堂乐歌大多采用日本歌曲去掉进行填词,这可能与我国最早推行学校唱歌就就是受日本的影响,以及从事学堂乐歌的编写者也多数就是留日学生有关如《中国男儿》5、后来,学堂乐歌就逐渐改为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进行填词,如:李叔同《送别》6、以我国民族音调天赐的学堂乐歌数量不多,代表性的歌曲有《祖国歌》等7、总的说就是按照“选曲填词”或”按词选曲“的方式编写的,编写者对原曲调一般不做改动,但也存在为了达到词曲的新的结合,编写者队员去掉进行了必要的增删。

学堂乐歌的产生

学堂乐歌的产生

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艺术特点,代表人物,历史意义
产生:当时的洋务运动破产以后,从1860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正是在这推行新学和促进社会变革的潮流中,产生了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的歌曲形式——学堂乐歌
发展:清末,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制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日欧”建立新式学校,把里面的开设的课称为“乐歌课”由此为“学堂乐歌”当时,提倡学习日本和西方的音乐,选别的曲调自己填词去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为学堂乐歌的发展做准备,由此在各地设立的新音乐课程带动了学堂乐歌,使其形成潮流
特点:从表现内容和词作来看有6中不同题材①鼓吹抵御外侮,激励歌曲②提倡尚武精神歌曲③宣男女平等,女儿当自强④为学生教学唱歌而做的歌⑤欢庆推翻封建制歌颂新时代歌曲⑥宣传封建思想鼓吹立疾
从曲调来看,学堂乐歌与传统中国填词歌曲不同,学堂乐歌主要来用日本的西式曲调,或直接以欧美的曲调以本国传统曲调填配或按词自谱曲调的乐歌为数不多
代表人物:沈工心,曾志忞,李叔同
历史意义:正面①标志着我国民主主义新文化在音乐领域里已吐露了新的幼芽
②一种新艺术形式及群众集体唱歌的形式在我国得以确立发展③为后来我过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以及群众歌曲体裁发展开了先河④使西洋音乐文化的知识和技能逐渐为我国人民有所认识,其中特别对线谱,简谱及两种新记谱法的介绍⑤造就了一批传播现代音乐文化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音乐家反面①政治目的极端化,使得学堂乐歌在诞生初就沾染上忽视音乐教育的印记②对中国传统音乐普遍存在的存在心理③机械的选曲填词导致许多的作品不具备历史生命力④在学习外来音乐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对东西洋音乐过度美化的倾向⑤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歧视观念导致作品中的民族性级个性缺乏。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1、学堂乐歌:指清末民初我国新学堂开设的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

学堂乐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梁启超、沈心工、李叔同等众多知识分子的大力提倡,他们纷纷加入乐歌的创作行列,亲自作词作曲,创作了众多的优秀作品,使学堂乐歌在社会上蔚然成风,最终遍及全国。

2、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原名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共创作了《黄河》、《采莲曲》、《体操一兵操》等100余首乐歌,编辑有多部乐歌集,如《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等。

3、李叔同:(1880 —194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

其成就涉猎书法、篆刻、绘画、戏剧、诗词、音乐等领域,培养出了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美术家、音乐家。

一生共创作了50余首乐歌,《春游》、《送别》等代表作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

4、春游:三部合唱,李叔同创作。

歌词雅致秀丽,旋律优美动听,描绘出了一幅春回大地之时,人们在万花飞舞中游春的生动画面2、国立音乐院:我国第一所音乐专业高等院校,1927年11月27日成立于上海。

蔡元培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

1929年9月,“国立音乐院”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上海国立音专”,由萧友梅任校长。

音乐院的建院宗旨是“输入世界音乐,整理我国国乐”,其学制和课程主要仿照欧洲音乐学院的建制,培养出许多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音乐家3、萧友梅:(1884〜1940)音乐家。

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

我国近代最早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之一,创作有《五四纪念爱国歌》等100余首歌曲,为中国新音乐的创作奠定了基石。

他分别参与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国立音乐院等教育机构的创建,并直接加教学活动,编写有《和声学》、《普通乐学》等教材,对我国早期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突出成就、赵元任(1892〜1982)语言学家、音乐家。

字宜仲,江苏武进(今常州)人。

沈心工李叔同

沈心工李叔同

沈心工1870年2月14日生于上海,名庆鸿,字叔逵。心工是他 作歌、作曲时用的笔名。1890年中秀才,1895年应聘约翰书院 (后改为圣约翰大学)执教中文。两年后,受“教育救国”思想的 感召,毅然放弃了有优厚待遇的教席,考入南洋公学第一届师范班。 戊戌变法失败后,一批志士仁人纷纷东渡日本寻找救国图强的办法。 沈心工也于1902年4月赴日本,与鲁迅同期进入设在东京的弘文学 院。在日本,给了沈心工最大触动的,是明治维新以后在学校教育、 政治宣传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的乐歌活动。这种朝气蓬勃、 热情向上的学校唱歌,对积贫积弱、民心涣散的中国人来说,不啻 为一剂救世良方。于是沈心工组织中国留学生成立了“音乐讲习 会”,专门聘请日本音乐家为师,研究中国乐歌的创作问题,这是 中国人举办近代音乐讲习活动的首创。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乐 歌之一《男儿第一志气高》,就是沈心工当时的第一首习作。此歌 后来在中国国内广为其创作乐歌题材 较为广泛:有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黄河》、《从军歌》、 《爱国》等;有直接鼓吹国民革命、歌颂共和新政的《革 命军》、《美哉中华》等,有提倡男女平权,重视科学的 《女学歌》、《电报》《纺织》等。他所编乐歌,多数是 儿童歌曲。由于他长期担任教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唱 歌要求有较深入的观察与了解,因而善于描写儿童生活中 所接融到的一些事物,使儿童感到亲切。他也是最早使用 白话文写作歌词的作者,所作歌词浅而不俗,简明易解。 他选用曲调比较注意音乐语言的生动性和儿童特点。如他 所编的《体操─兵操》、《赛船》、《竹马》、《铁匠》 等乐歌,在学生中广为梳传。 由他作曲的乐歌还有:《黄河》、《革命必先格人 心》、《军人的枪弹》、《采莲曲》、《今虞琴社社歌》 和《辍悼歌》等6首,以《黄河》一曲影响最大,此曲表 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真挚感情,黄自在《心工唱歌集序》中 对此歌作了高度评价。

学堂乐歌的名词解释

学堂乐歌的名词解释

学堂乐歌的名词解释
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的新式学校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

这些歌曲明确地表达了对于西方音乐的模仿,并尝试使用新的和声与旋律。

学堂乐歌的创作、编配、歌词和音乐都对其后的中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推动了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中国新式学校音乐教育的建立。

学堂乐歌通常是为了宣扬爱国主义、保国强种、启发民智等目的而创作。

在音乐形式上,它们通常采用了欧美的流行曲式,如日本的儿歌等,因此这些歌曲具有了易学易唱、便于流传的特点。

同时,为了满足新式学堂的需要,这些歌曲在歌词方面也有很大的创新,它们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了新的思想和理念。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

他们的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深远。

例如,沈心工的《黄河》和李叔同的《送别》等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唱。

学堂乐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开端。

它不仅开启了中国新音乐的先河,而且也促进了中国音乐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学堂乐歌的出现,打破了封建旧文化对音乐的束缚,为中国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学堂乐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的窗口,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和价值观念。

总的来说,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不仅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的宝贵资料。

在今天看来,学堂乐歌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答: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

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及教唱的歌曲,以及为此而编创的歌曲。

学堂乐歌创作方式以依曲填词为主,旋律多选自日本、欧美曲调或中国的传统歌曲、民歌曲调,此外也有少量的自创曲调。

歌曲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大部分反映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爱国思想,还有一些宣传妇女解放,反映学生生活,也有少部分鼓吹封建伦理道德。

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郑志忞等,代表作品《体操——兵操》、《送别》、《春游》等。

学堂乐歌对其后中国音乐发展深有影响,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历史的新开端。

2.沈心工答: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音乐教育家,原名庆鸿,笔名心工。

1896年考入南洋工学师范班,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

1903年回国,任职于南洋公学。

她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启发,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作,所编乐歌体裁广泛,内容浅显,且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写作。

代表作有歌曲《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等,出版乐歌集《学校唱歌集》等:此外,沈心工创设唱歌课,并多处教授,推广。

沈心工是中国近代普及音乐教育初创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为学堂乐歌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3.李叔同答:李叔同(18880——1942),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之一,艺术教育家。

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

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1905年东渡日本学习美术与音乐,1910年回归后从事艺术教育,1918年出家为僧,号弘一,其成就涉猎多个艺术领域,在音乐方面主要体现为乐歌创作、音乐教育和创办期刊三个方面。

代表作品有《春游》、《送别》等,其歌词多为旧体诗词,清新秀丽,许多作品产生于广泛影响,其中《春游》是我国近代最早一首三部合唱曲。

晚年出版有《清凉歌集》。

李叔同培养了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优秀艺术才人,并于1906年独立编辑出版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影响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影响

03
学堂乐歌的影响
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01
02
03
音乐教育普及
学堂乐歌的兴起推动了音 乐教育的普及,让更多人 有机会接触和学习音乐。
音乐教材改革
学堂乐歌的出现促使音乐 教材的改革,使得音乐教 育更加注重实践和技展促进了音 乐教师的培养,为音乐教 育领域输送了更多专业人 才。
开启了中国近代音乐的先河
01
学堂乐歌的出现,为中国近代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成为音乐创作的新起点。
促进了音乐教育的普及
02
学堂乐歌的出现,使得音乐教育逐渐普及到各个学堂,提高了
全民族的音乐素养。
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03
学堂乐歌的作品多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激
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影响有限
学堂乐歌虽然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方面的 影响较为有限。
对未来的启示与影响
01
重视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学堂乐歌的发展启示我们应重视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通过音乐教育
培养国民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02
鼓励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创作
学堂乐歌的局限性提醒我们在音乐创作上应鼓励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风格
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学堂乐歌的内容多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文 化为主题,对于激发当时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 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局限性与争议
创作手法相对单一
学堂乐歌的创作手法主要以欧化或日本化的曲调填词为主,相对单一,缺乏个性化的创作 风格和民族特色。
内容题材较为局限
学堂乐歌的题材多涉及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等较为局限的范围,对于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和 情感表达涉及较少。

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

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

学堂乐歌名解: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其产生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

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

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留学音乐归来,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型学校音乐教育发展1、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2、一些洋务派官僚及为辛勤想的文人,曾先后对推行新型音乐教育做了一定的努力。

3、在清末有一批到日本去学习音乐的人士如沈心工等,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着手有关推进学校歌唱的活动4、沈心工在1903年回国后,就开始在上海等地的普通中小学创设唱歌课和编写学校歌曲。

归国留日的学生,在无锡上海等也开始了类似的活动。

5、国内外的一些报刊也陆续刊登有关新编的学校歌曲,以及有关提倡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理论文章。

这样,学堂乐歌迅速传播开来6、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建立后,尽管政治、经济的混乱仍然困扰着各阶层的中国人民,从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讲,对于继续推行新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

这些教育事业上的建设,是当时推进学堂乐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内容: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向青年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和“辛亥革命”后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新生等。

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摈旧习、树新风3、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育因此,这些歌曲的涌现,深受当时广大青少年欢迎,流传面也比较广。

形式:1、以西方或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2、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极少数的作品还配写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3、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编成的,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4、最初学堂乐歌大多采用日本歌曲去掉进行填词,这可能与我国最早推行学校唱歌就是受日本的影响,以及从事学堂乐歌的编写者也多数是留日学生有关如《中国男儿》5、后来,学堂乐歌就逐渐改为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进行填词,如:李叔同《送别》6、以我国民族音调天赐的学堂乐歌数量不多,代表性的歌曲有《祖国歌》等7、总的说是按照“选曲填词”或”按词选曲“的方式编写的,编写者对原曲调一般不做改动,但也存在为了达到词曲的新的结合,编写者队员去掉进行了必要的增删。

浅谈20世纪中国新音乐的开端——学堂乐歌

浅谈20世纪中国新音乐的开端——学堂乐歌
Keywords:The School Songs;music education

“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随着新式学校德建立所开设的音乐课和课中所教唱的歌曲,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学堂乐歌”引进了外来曲调,填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一种区别于我国传统音乐的新体裁。中国有史以来音乐进入系统的教育中几乎是没有过的,所以“学堂乐歌”是新音乐的开端,虽然最后发展的不是很成熟,但却为中国音乐的发展作了很大的贡献。
其中《春游》就是用西方自然大调写成,是一首抒情合唱曲,典型的再现单二段。这相对于该时期的其它作品而言,该作品更具艺术性和开创性。[3]
(三)内容
1、直接针对封建旧习提出来的,大都反映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这是最反映他们进行改良的基本思想。代表性的作品有夏颂莱作词的《何日醒》、《中国男儿》等。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这首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曲调婉转流利,幽扬入妙。他的作品充满了哲人的智慧、忧思和悲悯,充满了对生命的思索。歌词通篇用白描手法,而且第一段全部是用来写景的;第二段里时空的交错,以现在时“今宵别梦寒”来总括全篇。它的妙处就在于“一切景语皆情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听起来就备感凄凉。歌词紧扣主题,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
(二)
1、运用现成旋律选曲填词
主要分为作词和作曲两个方面。作词对于有了几千年诗词创作经验积累的中国文人来说可以驾轻就熟,但由于当时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二十世纪初的作曲对大多数乐歌作者来说还是束手无策。但是,当时的时代以及社会背景已经赋予了学堂乐歌以救亡图存、振奋民族精神为己任的历史使命,在这种形势下,他们采取了“拿来主义”的观点。因此,大量的外国旋律被引进中国。

近代音乐史

近代音乐史

沈心工:P404(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原名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共创作了《黄河》、《采莲曲》、《体操—兵操》(《男儿第一志气高》)、《竹马》、《铁匠》、《小小船》、《革命军》等100余首乐歌,编辑有多部乐歌集:《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等。

李叔同:(1880—194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

第一个创作多声部歌曲《春游》;第一个创办话剧社“春柳社”;中国话剧史上饰演茶花女的第一人;第一个创办音乐杂志“音乐杂志”;第一个推广五线谱;其作品还有《送别》《祖国歌》《忆儿时》《西湖》等等。

曾志忞:翻译介绍西方音乐理论:《乐理大意》《音乐全书》《和声略意》《乐典教科书》青主:P449(1893~1959)P449 音乐理论家,我国近现代研究音乐美学的第一人。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红满枝》、《赤日炎炎似火烧》出版了《清歌集》、《音境》两本艺术歌曲集,发表了《乐话》、《音乐通论》等音乐论著,1929年到上海国立音专任教授。

王光祈:P454作为我国第一代音乐学家,在中国音乐史学以及比较音乐学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第一个把西方音乐与中国音音乐做比较;第一个使用外文介绍中国音乐;其代表作:《论中国古典歌剧》《音乐在中国的意义》;写了一本《中国音乐史》著作。

萧友梅:P319(1884~1940) 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

我国近代最早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之一,被称为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之父。

创作有《五四纪念爱国歌》《卿云歌》《问》《南飞之雁语》等,编写有《和声学》、《普通乐学》等教材,对我国早期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突出成就。

把依曲填词的创作水平提升到专业创作的水平;具有典型的德国古典音乐风格。

《问》易韦斋作词,萧友梅谱曲的一首学校歌曲,表达了知识分子对山河破碎国土沦丧的忧郁和感慨之情。

赵元任 P320(1892~1982) 语言学家、音乐家。

第2章新音乐的启蒙——学堂乐歌2沈心工、李叔同

第2章新音乐的启蒙——学堂乐歌2沈心工、李叔同

(2)话剧方面
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 奠基人。1906年冬天在日本与友人一起创 办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1907年2月,春柳社为国内徐淮水灾赈灾义 演《茶花女遗事》,李扮茶花女玛格丽特。 这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后来还曾主演 《黑奴吁天录》和独幕剧《生相怜》《画家 与其妹》。
2、艺术贡献
(1)音乐方面
李叔同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也是国内 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 人。
他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乐歌题材。1905 年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 《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 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
我国著名的报刊史专家方汉奇称赞李叔同 为“中国广告艺术的开创者”。
(4)书法、篆刻方面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 成就为世人所瞩目。
35 岁 入 西 泠 印 社 。 39 岁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 家前,将平生篆刻作品 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
七、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学堂乐歌是我国清末民初新型学校教育改 革的具体产物之一,资本主义思想启蒙教 育的历史现象,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 次具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是我国近代 音乐史的第一个里程碑,对我国的新音乐 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成为我国现代音乐崛起的奠基石。
李叔同的戏剧活动虽 如星光一闪,却照亮 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 路,开启了中国话剧 的帷幕。特别是在话 剧的布景设计、化妆、 服装、道具、灯光等 许多艺术方面,更是 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 启蒙作用。
(3)绘画方面
中国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第一个聘 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
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最早创作者和倡导者, 广泛引进西方的美术派别和艺术思潮,组 织西洋画研究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堂乐歌名解:
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其产生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

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

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留学音乐归来,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型学校音乐教育发展
1、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2、一些洋务派官僚及为辛勤想的文人,曾先后对推行新型音乐教育做了一定的努力。

3、在清末有一批到日本去学习音乐的人士如沈心工等,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着手有关推进学校歌唱的活动
4、沈心工在1903年回国后,就开始在上海等地的普通中小学创设唱歌课和编写学校歌曲。

归国留日的学生,在无锡上海等也开始了类似的活动。

5、国内外的一些报刊也陆续刊登有关新编的学校歌曲,以及有关提倡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理论文章。

这样,学堂乐歌迅速传播开来
6、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建立后,尽管政治、经济的混乱仍然困扰着各阶层的中国人民,从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讲,对于继续推行新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

这些教育事业上的建设,是当时推进学堂乐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内容:
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向青年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和“辛亥革命”后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新生等。

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摈旧习、树新风
3、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育
因此,这些歌曲的涌现,深受当时广大青少年欢迎,流传面也比较广。

形式:
1、以西方或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2、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极少数的作品还配写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
3、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编成的,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
4、最初学堂乐歌大多采用日本歌曲去掉进行填词,这可能与我国最早推行学校唱歌就是受日本的影响,以及从事学堂乐歌的编写者也多数是留日学生有关如《中国男儿》
5、后来,学堂乐歌就逐渐改为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进行填词,如:李叔同《送别》
6、以我国民族音调天赐的学堂乐歌数量不多,代表性的歌曲有《祖国歌》等
7、总的说是按照“选曲填词”或”按词选曲“的方式编写的,编写者对原曲调一般不做改动,但也存在为了达到词曲的新的结合,编写者队员去掉进行了必要的增删。

学堂乐歌的意义评价:意义1、3 评价1、2、3
1、学堂乐歌歌词的新思想决定了它在艺术形式上采取引进西方的新路子,也推动了它的迅速发展和巨大社会影响。

2、尽管不能低估当时中国社会生活中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势力的影响还相当顽强,不能否认当时中国各阶层中力主改革、维新的新生革命力量还基本处于比较幼稚和贫弱的地位。


些个股按条件的矛盾,限制了初期许多学堂乐歌的编写者取得在遗书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平衡的发展和完善的结合,无法改变一切新生事物所带有的幼稚、简陋的弱点。

3、在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中出现了不少值得注目的精品,它们蕴含着崇高爱国精神和热切要求社会改革愿望的思想内容,以及友谊是引进的。

来自西方的音乐形式,曾得到了当时广大群众的欢迎,得到了历史的认可。

学堂乐歌的主要代表音乐家: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
沈心工名解:中国20世纪初学堂乐歌代表音乐家,我国最早编写乐歌教材的作者之一。

1902年赴日本学习、考察,并与曾志忞创办“音乐讲习会”,1903年回国。

1904年曾编辑出版了《学校歌唱集》等。

贡献(风格):
1、在选曲填词的工作中,成功摆脱旧文学、旧诗词那种偏好古涩生僻的文人习气,而密切结合青少年生理及心理上的特点和他们的生活现实,他们的理解能力。

因此他所编写的歌曲题材面较为广阔丰富,语言浅而不俗。

意味深长,而且相当一部分歌曲的词曲结合如出一体。

例如《竹马》《赛船》等都以其语言的通常顺口、形象生动而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

2、属于他自己作曲的只有六首学堂乐歌即《黄河》等。

3、他所编写的《学校唱歌集》、特别是《教育部审定学校唱歌集》基本上做到了从选材及用语切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李叔同:名解:
1、曾为我国近代早期艺术教育事业的厨师做出了显着的贡献。

2、李叔同所编写及所创作的歌曲,注重曲调的流畅优美、文辞的生动秀丽,以及在艺术形象和声调音韵上歌词与曲调的完美结合。

因此,李叔同的歌曲多数是带有艺术歌曲性质的抒情歌曲,他们与过去其他人所编写的学校歌曲偏重于政治思想和道德修养的教育有明显的不同。

3、李叔同是强调学校各区必须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一位突出代表。

因此他所编写的学校歌曲流传面宽,演唱方式多样,不少歌曲配以钢琴伴奏谱,作品形式结构比较复杂,完整,显示了他在音乐。

诗词编写方面所具有的丰富修养和较高艺术水品。

曾志忞:
音乐活动归纳为三方面:
1、致力于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
2、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
3、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论述
他是我国近代新音乐的贡献人物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