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系统论到医学系统论_读祝世讷新作_系统医学新视野_

合集下载

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

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

进入 2 1世 纪科 学与人 文 的融合 是 时代 的主题 ; 生
人们 被淹 没在 海量 数据 的汪 洋 之 中 , 渴 求 生命 的淡 而 水, 当下 亟需 系统 论 意 义指 导 下 的还 原 分 析 。医 学 生 命科 学 中 的系统论 是 贝塔 朗菲 ( et a f ) 1 4 B r ln y 在 9 8年 a 创 立 的一 门逻辑 与数 学 领域 的科 学 , 上世 纪末 又 提 出 系统生 物学 概念 及其 理论 和方法 。 中医学与 系统论 的 关系 , 于上 个世 纪 8 0年代 以来 , 用 系统 论 、 制 论 、 运 控
维普资讯
20 第九 卷 0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期
*V 1 o 1 o. N . 9
本 期 中 医药 现 代 化 科 技 论 坛 :
系统 生物 学 与 中 医药 的发 展
编 者按 “ 系统 生物 医学” 系统论 与 医 学在 全 新 的技 术 背景 下 的 结合 , 系统 理 论 指 导 下 , 人 是 在 把 体作 为一 个 完整的 系统加 以研 究。通过 大规 模提 取各 类 生物信 息 , 入研 究基 因组 、 白组和代谢 组 等 深 蛋 生物信 息与环 境信 息 的相 互 作 用 , 阐明发病机 理 , 究新 的诊 断和 治 疗技 术 , 而 引领 现 代 医学进 入 预 研 从 测性 、 防性 和个 性化 的 时代 。 中医学 是 生命 科 学 的一 个 组 成部 分 , 一 个 复 杂的 巨系统 , 整体 观 ” 预 是 “ 、 “ 态观 ” “ 证观 ” 中医理论 的特 色, 系统 生物 医学的研 究 思路 不谋 而合 。 动 、辩 是 与 20 0 6年 l 1月 1 6—1 7日, 北京 召开 了主题 为 “ 在 系统 生物 学与 中 医药 的发 展 ” 的香 山科 学会 议 第

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医学

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医学

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医学主讲:周雪亮2008年4月11日同学们,孙宏昌同学代表研究生会,请我这个西医来和大家谈谈对于中医学的认识,为大家打打气。

般门弄斧啊!我犹豫再三,还是来了,因为,这样可以为中医的振兴而做出一分努力。

同学们,中医衰微呀,从来没有这么衰微,同学们中间,甚至整个中医界,都弥漫着一种颓废的气氛,许多同学都很迷茫,不知道中医的出路在哪里。

大家都知道,古代印度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众人或以为象如树干,或以为如墙壁,或以为如绳索,或以为如扇子,各执一偏,争论不下,最后牵象人忍不住了,告诉了他们象的全貌如何,他们才恍然大悟,知道原来大家都搞错了。

同学们,不知大家用接触过盲人没有,这么愚蠢的,我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这个愚言所警示的是视力正常的盲人,由于所面对的事物比较复杂,大家各执一偏,所得有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犯了睁眼瞎的毛病,同学们,现在的中医,就是那只可怜的象呀。

有什么知识可以给我们一双慧眼,使我们能看清中医的全貌呢,我想就是系统科学。

我们现在强调学习中医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化,那么,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到底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学到什么?实际上,这也正是中医的精髓所在,叫作“求中和” ,陈立夫先生曾经为一本中医书写序言,强调的就是这“求中和” 。

关于这个问题,我思考了许多年。

开始觉得有点可笑,以为老先生读孔孟读多了,后来,我才理解,中国古代文代的精髓就是这和。

现在我国要建设和谐社会,强调的也正是这和字。

邓小平说:“现在我们既要防止左,又要防止右,但主要的还是防止左。

”同学们,防左防右,追求什么?对,和!一个和字,看起来简单,细想起来却很复杂,我们进行中医的临床,所难求的也正是这和。

一和难求呀,疗效不能保证,临床大大痿缩,病人与家属也不那么信任中医了,许多中医医生便没有自信了,同学们学起中医来更是将信将疑了。

一个和字,为什么这么难以理解,难以达到呢呢,我想,是由于没有从适当的角度去看待的缘故。

《系统中医学之路:祝世讷中医基本理论研究论丛》读书笔记模板

《系统中医学之路:祝世讷中医基本理论研究论丛》读书笔记模板

作者介绍
这是《系统中医学之路:祝世讷中医基本理论研究论丛》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中医系统论研究 论中医系统论 中医学的系统论思维 中医系统论基本原理 略论中医的系统论思想 中医系统论思想研究进展 中医系统论研究进展 弘扬中医的系统论思想 中医系统论的研究与应用
人不是机器——纪念拉美特利《人是机器》发表250周年 阴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阴平阳秘不等于阴阳平衡 再论阴平阳秘不等于阴阳平衡 “阴阳自和”是人身阴阳的深层规律 对阴阳学说的五点新认识 挖掘发展阴阳学说的“深层内核” 研究和发展现代天人相应论 研究和建立中医微生态学
中医现代化刍议 “经典中医学”与“现代中医学” 中医,亟须的事业 科学界重新发现中医 国外兴起“中医热”科学界主张发展中医 中医2000年展望 中医新名词术语发展趋势——《中医新知识辞典》编后记 中医学术发展与中医教育改革的思考 中医学术发展要求培养新型中医人才
中西医学术分野的焦点和分野点 中西医学的早期差异 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的文化特质 中西医哲学背景的异同 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异同 中西医人体认识的异同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理论思考 加强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 从东西方科学的融合看中西医结合
目录分析
主编的话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中医学现代研 究
第三章中西医比较研 究
第四章中医系 1
统论研究与探 讨
2
第五章系统中 医学研究
3
第六章系统中 医学专著摘要
4
附录一祝世讷 简明年谱
5
附录二探究中 医的黄金真理
系统中医学创始人 论系统中医学 系统中医学奠基研究 系统中医学——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钱学森给祝世讷的六封信 钱学森与中医系统论研究 钱学森引领中医系统论研究 钱学森对中医的科学洞察和战略远见——缅怀伟大科学家钱学森

中医系统论的原理是什么

中医系统论的原理是什么

中医系统论的原理是什么中医系统论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它以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通过辩证分析研究人体机能失调的原因和规律,总结出一系列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原则和方法。

中医系统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整体观念、阴阳理论、五行学说和病因学说。

首先,中医系统论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统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演变。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是因为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不仅存在解剖和生理上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调节的关系。

通过整体观念,中医能够对人体的疾病进行综合分析和治疗。

其次,中医系统论的阴阳学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学说是通过对对立统一规律的观察总结出来的,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互相制约、相互转化而成的。

在人体中,阴阳两方面的平衡与协调是健康的基础,失衡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恢复人体的自身调节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三,中医系统论的五行学说认为万物都按照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进行变化。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与宇宙中的五行元素联系起来,认为五行相克相生的关系对于人体的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医通过观察分析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判断人体的病理状态,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最后,中医系统论的病因学说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疾病的形成原因。

宏观上,中医通过观察人体与环境的关系,认为自然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和饮食等因素与疾病的发生相关。

微观上,中医将疾病归因于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异常等。

中医通过分析病因来确定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方向。

中医系统论的原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石。

通过这些原理,中医能够通过针灸、中药、推拿等方法对人体进行调理,恢复人体的平衡和健康。

中医的疗效经过了千百年的实践验证,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与发展

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与发展

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与发展在当代社会中,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与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现代医学则以其科学性和先进技术受到广泛关注。

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人类健康服务,成为了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领域。

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注重预防和调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一理论体系源于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实践经验,并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实践验证。

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健康,将身体、心理和环境因素视为一个统一整体,通过平衡和调节内外的因素来促进健康和治疗疾病。

中医所采用的草药、针灸、推拿等疗法,让人们得以自然地恢复健康,获得身心平衡。

然而,传统中医理论在面对某些现代疾病和急重症方面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针对这些挑战,现代医学蓬勃发展,通过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药物疗法,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现代医学以其科学性和准确性,提供了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尤其在外科手术和重病救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例如,先进的影像学技术能够直观展示人体内部的情况,高效的药物可以迅速攻克疾病。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和提升医疗水平,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与发展成为解决之道。

通过借鉴和整合两者的优点,可以形成更加全面和有效的医疗模式。

首先,可以将现代科学技术引入中医实践中,提高中医的诊断和治疗精准度。

例如,结合中医经络理论,通过电子脑图设备对人体经络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帮助中医医生更好地辨证施治。

其次,可以将中医的调理方法与现代医学的疗法相结合,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在癌症治疗中,中医调理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生存质量,与化疗、放疗等现代医学方法相辅相成。

此外,还可以结合心理治疗和中医药物治疗,综合调理患者的身心健康。

此外,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还需要在教育和研究方面加强。

中医和现代医学的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和能力,能够理解和融会贯通两者的理论和实践。

学术界应开展更多的交流与研究,推动中医与现代医学的深度融合。

中医理论的发展简史

中医理论的发展简史

中医理论的发展简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理论不断创新,治疗技术不断提高。

中医学在汉代以后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该书首次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对中医脉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该书叙述了藏象、经络、腧穴、标本、九针、刺法、诊法、病证、治法等内容。

隋·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为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两书详述了唐以前的医学理论、方剂、诊法、治法、食养等,代表了盛唐的医学发展水平。

他提出的医生在医德方面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境界,可谓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2.宋金元时期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三因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四大医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用药以寒凉为主,在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下派”。

李杲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十分注重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

朱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

金元四大家之论,各有创见,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

3.明清时期温病学说源于《内经》《难经》及《伤寒杂病论》,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发展,至明清臻于成熟。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医学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温病是多种急性热病的统称,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在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明代的吴又可及清代的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等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系统论与医学的关系)

系统论与医学的关系)
1)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物质要素)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以下特点:整体性、有机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和预决性。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2)结合临床工作,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人体就是一个系统。从西医上面讲:由各个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完成一项或多项生理活动的结构叫系统。人体共有八大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这些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现代西医随着科学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可是人体生命系统和疾病形成的病因问题,使西医治愈不了艾滋病、癌症、糖尿病等许多疑难病。而中医理论则是把人体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反对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片面观点,中医里面的经络和穴位,引出来了人体另外的一个生命循环系统,揭开人体另外的奥秘,这就是人体隐形循环系统与人体生命的联系,是人类的伟大成果。因此,我们临床医生在工作中不要孤立的看待患者的某一种疾病,要用系统的观点来诊断疾病治疗疾病,为患者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系统论

中医系统论

中医系统论浅谈中医系统论[摘要] 中医学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也标志着中医学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来指导中医学的研究思路及前进方向。

从中医系统论的六大基本原理出发阐述中医系统论独特的思维方式,揭示中医在疾病的辩证论治中的思维方法,了解中西医学的差异。

[关键词] 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系统论思维方式中西医比较中医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疾病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

中医学系统论思想即为从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来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系统特性和系统规律认识与驾驭。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首先,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成为其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其次,从原始社会医药的起源起,到战国时期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国古代医药学家积累的丰富的医药知识,成为战国以后医药学发展及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再次,古人观察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多使用的两种不同的方法,即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推动了中医理论体系及其独特思维方式的形成;最后,古代哲学,如先秦时期出现的精气、阴阳、五行各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以上有利的历史条件下,随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也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也随之逐步确立。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中医学研究的角度和视野,支配着医学研究的思路,制约着研究方向,内在性的决定着研究成果的性质和水平,对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先导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医学对自身思维方式才逐步明确,也显示着中医系统论的逐步确立。

中医系统论是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系统特性和系统规律的认识和驾驭,其基本原理包括六个方面,分别为非加和原理、元整体原理、功能性原理、有机性原理、有序性原理和自主性原理。

中医系统思维与现代系统论区别及在中医肿瘤学的指导

中医系统思维与现代系统论区别及在中医肿瘤学的指导

中医系统思维与现代系统论区别及在中医肿瘤学的指导畅立圣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2014级中西医结合22014268摘要:科学思维方法是指以唯物辩证法为基本内容的思维方法,是我们的思想与实际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生物医学的发展正逐步向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整体医学已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大趋势,而思维方法论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问题。

只有很好的学习了解中医系统思维有机的结合现在论系统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只有这样,中医药系统性和复杂性等关键问题才能有所突破,才会对生物医学、中医学、中医肿瘤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中医系统思维;现代系统论;中医肿瘤学中医的系统思维主要有联系(网络)思维,中和(平衡)思维及综合(参合)思维。

联系思维是指运用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努力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在对立中看到统一,在分离中看到渗透,寻求新的发展机会的思维方式。

中和思维,又称“中庸”、“中行”、“中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思维方式。

中,即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的平衡状态;和,是对一切有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协调,使之达到和谐状态的过程。

综合思维是把某一事物的某些要素分离出来,组接到另一事物或事物的某些要素上的创造性、创新性思维的过程。

中医辨证思维的基本特征为对立(矛盾)思维与复杂的动态思维[1]。

现代系统论并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一个学科门类,是指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群。

现代系统论把自己研究的对象不是看作某个单独事物,而是看做一个整体系统,要求做整体综合性的研究和把握。

因此现代系统论又被称为系统科学。

狭义的系统科学一般是指将"系统"的科学、数学系统论、系统技术、系统哲学三个方面归纳而成的学科体系[2]。

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尤其是中医的整体观反映了古代哲学朴素的系统论思维,与根植于现代科学技术土壤中形成的现代系统论比较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着本质的不同[3]。

医学-中医药现代化—系统医药学及其模型

医学-中医药现代化—系统医药学及其模型
世界未来医学—系统医药学 —中医药现代化及其模型
WANBO LI, MD. PhD
系统医药学
1)中医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医学;因为她是 “经典中医药学”。
2)中医是世界的未来医学;因为她将会是 “现代中医药学”,即系统医药学。
3)系统医药学理论的骨架是经典中医药学的; 血肉是当代基因组学的,药源是遍布地球 的有机体和矿物质。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1)西药依靠单味化合物调控生物大分子(核 酸和蛋白质),单打独斗,副作用多;
2)系统医药依靠若干化合物系统调控生物大分 子。药少量微,矢量效应(三维向量),副 作用小;
3)基因表达组学是他们现有的“通用语言”。
系统医学模型
(中医药现代化三角)
证候谱库
现代系统医药学诞生条件再衡量
1)21世纪始年,美英两国元首发布的人类结构基因组学 数据库全球共享的宣言为功能性基因组学研究奠基;
2)组学(-OMICS)研究中的高通量技术,将“点科学” 研究推向“面科学”,开劈了系统观察的视窗;
3)从基因结构、RNA到蛋白的表达组学和调控组学研究展 示了化合物如何调控基因;
系统医药学模型的十个第一
1. 首次提出系统医药学与元素医药学分类原理; 2. 首次指出当代西医学是元素(组份)医药学; 3. 首次指出世界系统医药学将来自中医药现代化; 4. 首次指出基因表达组学可以作为中医药学与现代生
物学的“共同语言”,找到了中医药现代化径路; 5. 首次指出中医证候名称代表了疾病系统命名; 6. 首次提出用基因表达组学反映人体整体系统变化; 7. 首次指出用基因表达谱注预测了“方-药加和律”和“药-证消减律”; 10. 首次预测了中医药学发展的里程碑、未来中医药学

人类未来医学(Ex.4) ——放弃预保护的专利说明书

人类未来医学(Ex.4) ——放弃预保护的专利说明书

《专利说明书》一种系统医药学模型及其构建方法(书于2008,北京)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现代中医药学和系统医药学的方法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中医药现代化和系统药物研究、开发、药物筛选与组方的相关机制、原理和定律,以及建立在这些原理和定律基础上的三大核心数据库(Databases)。

背景技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功能性基因组学、基因调控组学、基因表达组学、蛋白质组学、高通量组学研究方法、IT技术、DNA微电阻检测、磁性微记忆体技术等理论和方法学的进展使得解决现代中医药学和系统医药学核心问题的系统方法的建立成为可能。

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博士在上世纪80年代即提出用系统科学来指导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的研究,他强调用多学科交叉的观念解决复杂现象问题,并表达了对中医药学研究的关切。

1986年,在他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医现代化必须靠系统学(Systematology)、系统科学(System science)。

1990年,山东医科大学祝世讷教授发表了《中医系统论》,从史学、哲学观念,详细地论述了中医系统论的本质与特征,并推测中医与西医两种医学的“融合点”很可能在21世纪的中后期。

2011年,黄泰康、祝世讷、陈少宗等发表了《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学》,系统论述了东西方哲学观的差异以及对于科学发展的影响,肯定了西方“还原论”思想对推动近代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同时也指出了还原论对事物整体性思考的不足。

详细地阐述了中医药植根于东方的哲学思维—系统性思维,分析了中医系统学特征和原理,指出解决中医问题只有用系统工程原理,提出了系统工程方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但没有提及解决中医复杂巨系统的具体方案和方法。

2008年,戴汝为教授发表了他的《系统学与中医药创新发展》一书。

指出了思维科学在中医仿真专家系统发展中的指导意义,从系统整体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传承和发展中医的人工智能方法学指导思想,对促进经典中医学的智能化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科学价值。

《医学源流论》读后感

《医学源流论》读后感

《医学源流论》读后感第一篇:《医学源流论》读后感《医学源流论》是一部集中反映徐大椿医学思想的论著,其中有大量篇幅集中反映了徐氏的辩证用药观。

有关元气学说的论述、辨病与辩证、病与主症、病与主方、方与主药的关系,亡阴亡阳之分辨,重视药性专能,提倡溯源治学,反对滥用温补等观点对后世颇有影响。

他在《源流论》里以很大的篇幅论述了元气和生命以及疾病的关系,并专门写了“元气存亡论”的论文。

认为元气在体内首先是一种生理状态和活动支柱,亦即功能表现和物质基础;若机体受到创伤后,它在体内可产生一种免疫功能;若元气受损或衰竭,则表示疾病的预后不良乃至死亡等等。

故在治疗一切疾病时, 都要以保护元气和挽救元气为根本的前提。

他认为元气包括元阴元阳两个方面。

肾之真水是元阴,命门之火是为元阳, 阴阳相贯, 水火既济, 生化之机才会永恒不息。

“命门为元气之根, 真火之宅, 一阳居二阴之间, 熏育之主,而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在治疗用药时, 元阳不足患者定慎升提发散之品;元阴不足患者, 慎用辛热香燥伤阴耗津之剂。

这一系列论述, 增添了医者对元气、命门更深刻的理论研究, 长期的临床观察, 详尽阐明了命门的实质以及元气和它的关系。

他在《源流论》里强调临床医学的规范化思想,认为“医者必能实指其何名,遵古人所主何方,加减何药,自有法度可循。

乃不论何病,总以阴虚阳虚等笼统之谈概之,而试以笼统不切之药,然亦竟有愈者,或其病本轻,适欲自愈;或偶有一二对症之药,亦奏小效,皆属误治”批评某些医生“惟记方数首,择时尚之药数种,不论何病何症,总以此塞责,偶尔得效,自以为功。

其或无效,或至于死,亦诿于病势之常”徐氏在强调规范化的同时,并未否定灵活性的重要性。

“病有经有纬,有常有变,有纯有杂,有整有乱,并有从古医书所无之病,历来无治法者,而其病又实可愈”。

在没有陈法可守的情况下,医生应当发挥主观的创造性,运用巧思奇法, “然后天下之病,千绪万端,而我之设法亦千变万化,全在平时于极难极险处参悟通澈 ,而后能临事不眩”。

浅谈从还原论到系统论看医学的发展

浅谈从还原论到系统论看医学的发展

浅谈从还原论到系统论看医学的发展摘要:本文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还原论、系统论和医学的概念,并指出医学的两大体系—西医和中医差异的背后是各自起源的哲学基础不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其方法论上。

具体来说,西医是在还原论指导下发展而成的,而中医则是在系统论的指导下发展壮大的。

进入21世纪以来,医学飞速发展,中西医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还原论指导下的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医学发展的需要,显现出不容忽视的缺陷。

于是系统论指导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诞生了。

在新的医学模式下,西医和中医两大医学体系也逐渐走向了一条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发展道路。

中西医结合是医学还原论和系统论有机结合的最佳形式,必将推动医学发展取得更加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还原论系统论医学医学哲学基础医学模式还原论是将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的形而上学方法。

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被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本质。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

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是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创立的。

系统论原则是整体性原则、结构功能原则、目的性原则及最优化原则。

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

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同时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医学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处理人健康定义中有关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的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

还原论让位于系统论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还原论让位于系统论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还原论让位于系统论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还原论让位于系统论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振聋发聩的开创性见解"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副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劝勉联,浅显明白,人人都会讲,可搁到自已头上,却又掉以轻心,往往是在被事情逼迫之下才会认真对待。

我2005年购买了一本祝世纳编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出版发行的《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学》,按说,我这个毕生从事中医药研究的人,应该如鱼得水,一睹为快,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可我在忙于门诊接待病人之余,又要忙于应对某些行政部门的许多不当干扰,一直未开卷研读。

此时,在思考现代医学发展中一些扑朔迷离的问题,发现自己理论功底浅薄,无法对医疗现状中种种错误进行穷源竟委的梳理时,这才在书堆里找到它。

读后不禁感慨万千:这不就是我在以往所写文章中反复探究而又始终难以捋清思路、明晰表达的指导思想么?感慨之余,疑问随之产生:为什么这部对中华古典医学理解如此之深的力作,不列入医科大学的教材?用系统论作大学生乃至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习指导总纲,他们各自对中西医药科学的岐见不是可以消除在课堂上么?不是可以在学生时代就奠定中医和西医,还原论和系统论形成互补,为将来的执业生涯构筑起坚实的发展基础么?如此,既有益于莘莘学子,又有益于芸芸众生,有关政府部却闭目塞听,置之不顾!疑惑之下,为病人计,为社会计,禁不住把该书中一些具体理论的重要章节,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辑录下来,把典籍中倡导的精髓,言简意赅地作一些概括性的介绍,让病人了解,供一般职业医师参考,俾有所益。

中医的思维方式基于系统论观点,是钱学森院士首先提出来的。

他在写给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的信中说:"西医起源和发展于科学技朮的'分析时代',也就是为了深入研究事物,把事物分解为其组成部分,一个一个认识。

这有好处,便于认识,但也有坏处,把本来整体的东西割裂了(笔者注:也就是把生命的特征阉割了)。

中医理论体系的演变神秘的东方医术

中医理论体系的演变神秘的东方医术

中医理论体系的演变神秘的东方医术中医理论体系的演变神秘的东方医术2015-11-21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周杰伦和宋祖英以"英伦组合"的形式合唱了一首《本草纲目》,歌词里出现了16种古老的中药材名,让年轻人大开眼界,也让更多的中国人开始了解中华民族除了功夫之外,最能代表中国人传统文化的科学,中医。

距今1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作、繁衍。

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斗争中,医药学也有了最初的萌芽。

在远古时期,百姓以采食野生瓜果,生吃动物蚌蛤为生,腥臊恶臭对胃伤害很大,经常有人生病或者中毒死亡,寿命很短。

相传,炎帝神农氏为使百姓益寿延年,跋山涉水,为民寻找治病解毒良药,他几乎嚼尝过所有植物,曾"一日遇七十毒"。

神农氏在尝百草的过程中,发现了具有攻毒祛病、养生保健作用的中药。

为纪念他的功绩,先民封他为"药神"。

在现实世界里,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等。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

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医学典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除此而外,《黄帝内经》还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理论奠定了基础。

东汉末年,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

中医学的新理论引领世界医学进步

中医学的新理论引领世界医学进步

中医学的新理论引领世界医学进步白云峰中医师广学中西道释等各家医理,练功习武,治病实践,挖掘总结出中医新医理1,阴阳辩证阴阳不仅是代名词,而且是人体内的实有物质过去中医有“气血津液”辩证,“卫气营血辩证”白云峰的著作与文章中今有“阴阳”辩证,有气、阳、少火(命门火、君火)、神——属阳;津、血、津、液、脑髓——属阴内经曰:“脑者阴也”脑脊液循环的意义:是通过神经管线运送阴液,送到人体各部起到润养、滋养的作用2,无有无规律生物与疾病的生灭,都遵循“无有无”规律;即:无中生有,成住坏空中医的气阳(少火)神化、经络的某些性状可以归于“无”的状态(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东西不在一般医学范畴)理论上认为:一切肿瘤、癌症都可化掉,补足元气化肿瘤理论上认为:钢铁与人体没有亲合力,心脏支架、股骨头置换……都没必要——汤药的效果比它们更好3,病从心治人体的总司令是心不是脑人体各脏器、各系统都是心血管、毛细血管组合、联系、营养成的脑的作用只是生产阴液(脑脊液)润养全身人体有四大循环:气、血、阴(液)、阳(气神);气的循环归肺所主,血、阳的循环归心所主,阴的循环归肾所主内经说:“心藏神,心为君主之官”心神有前生、今生、来生,恩格斯说“或许有类似灵魂的东西,比一切有形的东西活的更长久”认为脑是人体总司令是西医的根本性错误——仅此一点,注定了西医将被人民放弃,下降为三四流的“医学”纲举目张,知道病从心治则病易治,疗效高西医不知纲在于心,妄以为脑,所以疗效少见,伤人害人交感神经隶属于心,为心所主,是为中医的“小心”。

脑与脊髓与小心相连,是为她提供阴液滋养换脑手术必须连脊髓一起换,保持脑脊液的正常循环,才能成功脑是土位上提(动态五行规律),形成的,与肠脑、大网膜、红烧肉一个价值,不会记忆思维的所谓脑“中枢”,其实是生物全息,相对应的部位为局部器官、肢体提供所生成的脑脊液所谓脑“电信号”,脑电完全出于心电,是心血管在脑部的生物电流心有心耳,是为“心主之宫城”,为心神居住之所,所以才主精神意识,有记忆,有思维4,脾是脾与胰共同组成的中医的脾,是指西医所称的脾与胰现代解剖学,也清楚的看到:脾与胰是由共同的动静脉连接成的——它们其实是一个脏器:脾肝脏的解毒功能,很大是有脾脏分泌的淋巴细胞完成的将脾划归于消化系统之外是西医解剖生理学的又一大错5,左升右降的气机循环生物全息,宇宙全息;如同太阳左升右降人体内的气机也是左升右降即:木——火——土——金——水,从肝心脾肺再到肾,向前走,动态五行,循环不已或乾——坎——艮——震——巺——离——坤——兑,右足会阴左足左腰左肩头脑右肩右腰,再到右足,也是循环不已左右半身的一体化与其相关,血液、脑脊液的循环与其相关清气上升浊阴下降与其相关胆肾结石颗粒的随时下排与其相关人体的正常体温与其相关人所以不长肿瘤与其相关6,中气辩证脾胃论的中气单指脾胃之气这里的中气一,指的是冲脉之气二,指的是“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冲气三,指的是藏密所谓“中脉之气”脾胃之气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脾胃之气源于心气)新中气理论的提出,受到中医经络理论的启发望诊的关键在经络,望见经络即知内脏经络气机许多是双向运动大多数气机是从足上头——健康人体如火炬,如氢气球人的心脏主神明之外,有似水泵,力量强大,把脚底的血液都循环开,人才强健无病——心气就是中气中气足的人才是健康的人:手足温暖,脘腹带脉温暖,上没有鼻炎气管炎,下没有关节炎,精神调适,饮食排泄正常,睡眠好中气足的人,才会有左升右降的气机循环中气足的人才不得心血管病,不得结石,不长肿瘤——得了才能康复7,后世庸医的胡说“十八反”有错,金贵要略里,附子与半夏同用“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错,许多老中医敢用15克以上“脾气主升胃气主降”,错,脾气是下走的“肾为先天之本,脾胃后天之本”,错,心、神气才是先天之本“脾胃之气是中气”,错,心气才是中气…………——以上理论,阴阳辩证、中气辩证、从心辩证是最重要的在概括之:病从心治是最重要的白云峰发明的病从心治的“斡旋汤”,化肿瘤,通血管,正深受广大患者好评中医学因而得到发掘提高,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终将引领主导世界医学西医学因而得到批评指正,亦将有所出路,作主体医学的附庸。

系统医学新视野

系统医学新视野

系统医学新视野内容简介《系统医学新视野》是医学系统论的普及读本,书中简明地介绍了如何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对待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着重讨论了局部病变与整体背景、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关系网与关系失调、为病机体的秩序与失序、为病解剖视野之外的发现、如何推动机体进行自主调理六方面的内容。

《系统医学新视野》适合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等各级各类临床、科研、教育、管理工作者阅读,也可作为医学院校的教学参考书。

编辑推荐《系统医学新视野》:祝世讷教授1980年开辟中医系统论研究,就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系统规律总结出元整体、非加和、联系性.有序性、功能性、自主性等六条基本原理,建立起中医系统论的理论框架;1988年在国内首次招收培养以中医系统论为主攻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把我国系统医学的研究和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系统医学新视野》是作者研究系统医学30年的成果结晶。

也是开启医学新思维的一把金钥匙。

作者希望《系统医学新视野》“吸引有志于破解医学的复杂性难题的探索者,来共同进行新的开拓”。

作者简介祝世讷男,1940年12月生,山东省青州市人,山东中医药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室主任,教授。

兼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山东中医多学科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科学学会呀知系统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命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长期担任博士学位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马克思主义”、硕士学位课“自然辩证法”、以及“中医系统论”等近十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与研究,致力于中医多学科研究,特别是中医学方法论研究,专于中医系统论研究。

先后承担完成省厅级科研课题“中医这方法论研究”、“中医系统论与中医系统工程”、“中西医哲学思想比较研究”等8项,开辟中医系统论研究,出版专著《系统中医学导论》、《中医系统论》、《中西医学差导师与交融》,发表《论中医系统信纸》等韦题论文80余篇,把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中医现代研究,分析了中医和西医在学术上的差别在内在根源在于中医的朴素系统论思维与西医的还原论思维的原则性差别,论证了系统论是医学思维的发展方向,对中医学的系统论思维进行挖掘、总结、发展,就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系统规律总结为元整体、非加和、联系性、有序性、功能性、自主性等六条基本原理,建立起中医系统论的理论框架。

自然辩证法讨论题 系统论的视角对中医的理解

自然辩证法讨论题 系统论的视角对中医的理解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一种由若干个有特定属性的要素按特定关系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任何系统均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目的性、突变性、稳定性、自组织性、相似性等性质。

系统层次性原理认为,系统存在等级、层次概念,即任何系统都可以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

中医的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

我们可以将人体这个整体看作一个系统,将其分割成若干个小的脏器系统,每个脏器系统以本脏为中心,与其相关的肢体百骸甚至与其相表里的腑与本脏一起构成一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一个完整的诊疗过程,就是医者通过对知识的获取、理解、分析、综合、应用与评价,不断对头脑中的构象扩充与重构的过程,不断逼近医者对该病所能达到的最佳认知状态的过程。

可见,中医医者的认知过程,是从整体、动态、联系的观点去把握人体健康、疾病与药物之问的关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上升过程。

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中医医者对疾病的认知,无不贯穿着系统论的的思想。

对中医和西医做深入的比较,西医的思维方式是分析的、还原论的;中医的思维方式是系统论的。

科学已从分析时代进人系统时代,中医的思维方式更符合现代科学思维的发展方向;西医的思维方式也要走到系统论的道路上来。

人体科学和医学研究都需要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而这正是中医的思维方式。

092yx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中医杂志2011年5月第30卷第5期
[3]刘孔江.针刺在中风ICU 中的早期干预和思路[J ].中国针灸,
2003,23(10):616.
[4]田青,马俊,刘又香,等.电针对脑出血急性期脑组织含水量及
SOD 水平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2002,21(2):36.
[5]李金坡,张静.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中风患者脑地形图的影响[J ].中国针灸,1996,16(4):5-6.
[6]梁明,刘伟华,赵少华,等.针刺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1995,11(8):29.
[7]乔晋萍.电耳针对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1996,15(l ):6.
[8]邢艳丽,姚凤祯,杜莹莹,等.头穴针刺对中风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中国针灸,1994,14(4):37.
[9]
胡国强,田菲,李平,等.醒脑开窍针法对脑缺血及再灌注家兔脑自由基病理学超微结构的影响[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1996,8(1):5-7.
[10]马惠芳,孙华,任君秀,等.电针水沟与井穴对全脑缺血大鼠脑
组织钙调素活性影响的对比研究[J ].针刺研究,2002,27(2):
102.
[11]许贞峰,姜建伟,吴根诚,等.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肠IL -1RamRNA 表达的调节[J ].针刺研究,2002,27(1):14.
[12]陆任云,徐文武,李君荣,等.针刺对缺血性脑组织形态结构和酶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 ].针刺研究,2002,27(1):8.
[13]许能贵,马勤耘,侯思伟,等.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影响[J ].中国针灸,1999,19(7):431.
[14]田青,马俊,刘又香,等.电针对脑出血急性期脑组织含水量及SOD 水平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2002,21(2):36.
[15]
马岩蟠.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组织
K +、Na +浓度影响的动态观察[J ].中国针灸,1997,17(9):562.[16]徐汤平.中风初起的急救措施———手十二井放血影响脑血流
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7,16(4):44.[17]翟那.针刺干预大鼠实验性脑梗塞形态学研究[J ].针刺研究,
1993,15(3):209.
·书评·
从中医系统论到医学系统论
———读祝世讷新作《系统医学新视野》李心机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关键词]系统论;系统医学;祝世讷;书评[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358X (2011)05-0359-01
20世纪70年代恩格尔提出医学模式转变时,
强调生物医学基于还原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基于系统论,要实现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转变,需要医务工作者具备系统论的素养。

我国医学界对这种发展趋势早有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把系统科学应用于医学的一股“热”,只是这股“热”并没有“流”起来,多数曾“热”于其中的诸君,渐渐地收起了曾经打过的旗子,后来证明只是赶个潮流罢了。

而祝世讷先生是个例外,他从那股“热”中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至今。

认识祝先生已有30多年了。

1978年我读研究生时,聆听过先生讲授《自然辩证法》,从此受益至今。

30多年来,他除了教书,还一直在埋头坚持做一件事情,就是医学系统论研究。

正如他自己所说:“将系统科学应用于医学,研究和建立医学系统论,推动系统医学的发展,是我30年来努力的一个目标。


完整意义的医学系统论研究应当涵盖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乃至整个医药领域,它不是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的简单套用,而是要研究和驾驭在人的健康与疾病中,落在还原论视野之外的那些复杂性机制和规律,即健康与疾病的系统特性和系统规律,要从人身上找出来,并从人身上加以阐明。

这需要专门的相当艰苦的研究。

祝世讷先生正是在这条道路上进行着探索和开拓,其努力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中医系统论”研究,出版了《系统中医学导论》、《中医系统论》、《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学》三部专著,从1983年起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中医系统论”课程;此后又深入到中西医比较、中西医结合领域,对于中西医的差异及其交融和统一,做了系统的探讨和解析,出版了《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思想与方法学》两部专著;在此基础上,拓展到面向整个医学领域的“医学系统论”研究,于2010年6月出版了《系统医学新视野》。

新书中提出并阐明了“医学系统论”和“系统医学”两个重要概念,以及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着重阐述了六条基本原理。

医学系统论是系统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原理,系统医学是医学系统论在临床和科研的贯彻和展现,其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认识视野,远
远地超越还原论,发现和驾驭还原论所无法认识和企及的深层次复杂机制和规律。

系统医学的特征是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人的健康与疾病,它不是医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而是以方法论为特征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医学的方法模式由还原论为主导,转变和发展为以系统论为主导,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新的医学模式。

把系统科学应用于医学,是已经开始并迟早要完成的一个发展过程,它将带来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

该书是关于医学系统论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也是一部难得的系统医学科普著作,书中从阐述系统医学新视野的角度,来介绍医学系统论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以及它从哪些方面为系统医学开辟了新视野,思想深刻,可读性强。

系统医学和医学系统论都是新兴的研究领域,是刚刚开垦的医学处女地,足迹罕至。

从书中可见,系统医学到处是诱人的创新点,到处是充满希望的突破口。

本书的作者希望在这块地上翻开一锹新土,做一点起步的探索,研究性地讨论几个热点,因而提供的不是结论,只是进行新思考的线索。

笔者认为,有关系统医学的思考或研究,不仅仅是理论方面的课题,也是医学实践方面的问题,作为方法论,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收稿日期]2010-12-23
(上接第358页)
3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