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十七年散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习网形考作业题目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单选题1.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
A.鲁迅B.李大钊C.胡适D.陈独秀正确答案: C2.收入()中的《补天》《理水》《非攻》等八篇作品,都是改写神话和历史题材的。
A.《故事新编》B.《山海经》C.《祝福》D.《鲁迅全集》正确答案: A3.()于1921年成立,是新文学史上成立最早、存在时间最长、成员数量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文学社团。
A.文学研究会B.新潮社C.青年杂志社D.创造社正确答案: A4.1921年郭沫若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
A.《创造月刊》B.《创造季刊》C.《新创造》D.《新文学》正确答案: B5.30年代中期,郁达夫移居杭州之后,是他游记散文创作的高峰期,除《达夫游记》外,还创作有()等。
A.《湖上散记》B.《屐痕处处》C.《西湖漫拾》D.《漂泊杂记》正确答案: B6.《画梦录》是囚禁在自我世界中的()在纸上创造的一个精致丰富的文本世界。
A.何其芳B.林语堂C.丰子恺D.朱自清正确答案: A7.代表着田汉的创作风格从浪漫主义逐步转向现实主义,也标志着作家创作进入到第二阶段的作品是创作于1929年的()。
A.《获虎之夜》B.《咖啡店之一夜》C.《名优之死》D.《梵峨嶙和蔷薇》正确答案: C8.()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也代表了当时历史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A.《女神》B.《屈原》C.《碧血花》D.《海国英雄》正确答案: B9.()与艾芜的名字常连在一起,他们是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同班同学,创作上同时起步,友谊终身,同年生同年死。
A.张天翼B.将光慈C.茅盾D.沙汀正确答案: D10.“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柏子的水手与辰河岸边一个做娼妇的女人之间男欢女爱的故事。
”此小说出自沈从文的()A.《柏子》B.《边城》C.《萧萧》D.《月下小景》正确答案: A11.1929年,《小说月报》发表了茅盾的三个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组成了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十七年的散文创作
“拿着当诗一样写”——是他这个时期的 创作追求。“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 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 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耐 人寻味,而结构的严密、选词用字的精炼 ,也不容忽视。我就想:写小说散文不能 也这样么?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 求诗的意境。”(杨朔《东风第一枝》小跋 ,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第一节 概 述
该时期的散文的各种形式和类型在不 同阶段发展并不均衡,有时纪实性散文比 较发达,有时文艺性散文则占了上风,有 时政论性散文又颇受青睐。
一、建国初到50年代中期(56-57)即百花 时代,散文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当时纪实 性散文如文艺通讯和报告文学的主题集中 在两个方面:一是正在进行的抗美援朝战 争;二是建国初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 经济建设。
1、当时许多新老作家跨 过鸭绿江深入朝鲜前线 ,创作战地通讯和特写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 的人》、巴金的《生活 在英雄们中间》、刘白 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 进》.
2.建国初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经济建设。 柳青的《王家斌》、秦兆阳的《王永淮》、 沙汀的《卢家秀》、高玉宝的文学自传《高 玉宝》都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华山的《童 话的时代》、臧克家的《毛主席向着黄河笑 》以浪漫的笔触写人民根治黄河的气魄和理 想。
3、60 年代初文艺性散文创作走 向高潮同时,由于文艺政策调整 和邓拓等的身体力行,政论性的 杂文虽然不如前者那样兴旺,但 也出现了短暂活跃局面。
1961年3月—62年9月邓拓以马南邨的笔名开 始在《北京晚报》开设杂文专栏《燕山夜 话》。
1961年10月—64年7月,邓拓、吴晗、廖沫 沙以吴南星的笔名(取吴晗姓、邓拓马南 邨的笔名、廖沫沙的笔名“繁星”中各取 一字)在《前线》半月刊开设杂文专栏《 三家村札记》 。
十七年散文
第五章十七年散文创作第一节概述导入新课: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意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它有两个基本特点1:结构自由灵活,形散。
2:真实。
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叙事实,写实物、实情仿佛是散文的传统,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都是如此。
一、散文在新文学史上的浮沉(1)五四时期的政论性散文和艺术散文(美文)政论性散文《新青年》“随感录”栏目上的文章为代表,主要作者有:鲁迅、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等。
艺术散文也称美文,主要代表是鲁迅、冰心、周作人、俞平伯等。
(2)二、三十年代的性灵散文(散文小品)性灵散文的主要特征是闲适、超脱、可见出真性情,政治倾向淡化,主要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张爱玲等。
(3)三十年代的杂文白话杂文的创始人是鲁迅。
杂文是一种战斗性的文体,被称为投枪和匕首。
代表作家除了鲁迅外,还有“鲁迅风”杂文流派:巴人、柯灵等。
“野草派”:夏衍、聂绀弩等。
(4)四十年代的报告文学报告文学起于通讯报道,四十年代报告文学发展的主要源头是战地通讯,以及斯诺对延安的报道《西行漫记》。
四十年代报告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有:丁玲、何其芳、沙汀、吴伯箫、周立波、周而复、刘白羽等。
(5)五十年代的特写和报告文学关于新中国的建设的特写和报告文学,主要代表作家有柳青、李若冰、秦兆阳等人大量讴歌西部建设场景的散文作品。
关于朝鲜战争的报告文学:巴金、刘白羽、杨朔、黄钢、魏巍等都先后到过朝鲜战场体验生活。
魏巍两次到达朝鲜战场,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战士和祖国》、《挤垮它》,辑集为《谁是最可爱的人》出版,并三次再版。
(6)五十—六十年代之交艺术散文的复兴;(7)六、七十年代的大批判文章(8)八十年代散文的被淹没;(9)九十年代的散文热二、散文概念与散文创作的两种体式1.概念:散文历史很悠久,概念也很复杂,在过去指除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
现代散文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个理解角度。
第六讲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散文的新变 二、散文的两度活跃 三、知识散文与诗化散文 四、随笔与小品的余绪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散文新变
与“主情”的现代散文传统不同 ,新中国成立之初,散文首先出 现了“主事”的变化,客观的纪 实或叙事代替了主观的抒情,对 外部新世界的高歌取代了心灵的 内宇宙的剖析与探索。
四、随笔与小品的余绪
50年代,老作家周痩鹃、周作人曾 发表一些疏离于当时文坛主流的文字 ,这是散文园地中不显眼的两丛。他 们不显眼,却凭借幽兰暗香的韵致入 心,以看似无心插柳的闲情逸致,在 一定程度上接续了写真心、抒性灵的 中国现代散文精神。
周作人在上海的《亦报》副刊 “隔日谈”和“饭后随笔”专 栏发表千篇小品文,又在《大 报》发表了43篇随笔。
杨朔散文的特征: 1.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品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战斗 性。他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 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 有《荔枝蜜》、《蓬莱仙境》、《 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 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2)注重诗境的创造:继承了中 国传统散文的长处,在托物寄情 、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 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 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 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 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弊端:“真实性胜过文学性,生 活气息胜过艺术风采,战斗作用 胜过审美价值。” 影响:五四以来现代散文表现个 性自我、性灵真情的品格与美学 传统逐渐淡化流失。
二、散文的两度活跃
“双百方针”前后的50年代中期 ,是散文相对活跃的一个阶段,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批评时弊的杂文一度活跃起 来。领杂文风气之先的是巴人, 发表《况钟的笔》,以娓娓道来 中显示笔下千金的沉重。夏衍《 “废名论”存疑》、唐弢的《言 论老生》、叶圣陶的《老爷说的 准没错》、严秀的《九斤老太论 》等,都名闻一时。
十七年散文——精选推荐
第五章十七年散文教学目标与要求:1.大概了解十七年散文创作的概况以及散文创作实绩。
2.散文随笔体的发展,创作情况。
3.三大散文家杨朔,刘白羽,秦牧的散文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与难点:三大散文家的散文创作情况并比较他们散文创作的异同。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
第一节散文随笔创作概观在这样的政治背景和历史语境中,我们来谈作为以“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本质特征的中国现代随笔在建国后的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沉重、很艰难的话题。
但是历史无可回避,中国现代随笔仍然在求生存、求发展,虽然与前两个阶段相比,两个阶段相比,整体是呈现出萎缩状态。
整体是呈现出萎缩状态。
整体是呈现出萎缩状态。
但大体而言,但大体而言,但大体而言,除了文革十年随笔基本停除了文革十年随笔基本停滞外,建国后的“十七”年,建国后的“十七”年,随笔也曾两度出现过短暂的“复兴”景象,随笔也曾两度出现过短暂的“复兴”景象,随笔也曾两度出现过短暂的“复兴”景象,第一次第一次是1956年上半年至1957年上半年,第二次是1961年至1962年。
在1956年第一次随笔“复兴”之前,许多知识分子由于亲眼目睹或亲身领教这一场场的文艺政治化的批判场面,犹如惊弓之鸟。
大多数人选择了明哲保身、沉默不语。
那种具有现代理性批判精神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随笔是难得一见的。
当时影响较大的是陈笑雨以马铁丁笔名发表的一些随笔。
这类文章基本上是正面立论,对青年、工人、知识分子进行和风细雨的教育,而对时政的谏言或批评,那是比较少,而且也相当的谨慎。
而像夏衍的《报喜与报忧》、严秀的《论“数蚊子”》,韩川的《部务会议》、呼加诺的《狗为什么会叫?》等,那种将笔锋针对社会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的随笔杰作,可谓凤毛麟角,委实不多。
这个情况一直延续至1956年上半年。
这一年的四月份,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 6月13日,当时的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章,进一步阐述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
试论十七年散文的艺术缺陷——以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三大家为例
十七年散文 创作 可 分 为两 个 阶段 :99—15 14 9 6年是 第一阶段 ,97—16 15 9 6年 是第 二 阶段。但 这两 个 阶段 的 散文创作 总体上选材方面逃不 出以下内容 :. 1 反映 国家建 设和抗美援 朝战争 ;. 2 对祖 国建设和美好风光 以及英雄人
模仿, 而诗意化和 “ 散神不 散 ” 形 的创 作 理论则 被人们 绝 对化 , 忽视了创作的多样 性和复杂性。再看 看十七年 散文 的写作 风格 , 总 体上 是延 安散 文 审美 风范 的延续 。即 其 “ 个性意识的淡化 , 群体意识 的强化 , 散文从 自我 内心 的观 照转向 ‘ 身外大事 ’ 的观照 ; 审美 观念的削 弱, 功利观念 的 强调 ,工具 ’ ‘ 论取 代 了 ‘ 自娱 ’ ; 论 主观抒 情成 分减弱 , 客 观记叙 成分增强 , 抒情 小品体制 让位 给通讯特 写体制 ; 以 文化 ‘ 现代化 ’ 为核心 的‘ 方热 ’ 西 消退 , 民族化 、 大众 化运 动勃兴 , 文 由 多 元 的 横 向 借 鉴 转 向 单 一 的 纵 向 继 散 承 。 ( , 白羽的作 品《 ” 如刘 J 青春 的闪光 》 《 、珍珠 》 金 和《 达莱》 无疑 都贯 穿 了 ‘ ’ 但 大都 是只有 共性 的 ‘ 中“ 我 , 大 我 ’ 而缺少 独具个 性的 ‘ , 自我 ’ 。因此 , 他常 常来不 及对 客观事物进行细致 深入 的观察 与体验 , 出 自己真 实、 写 深 切 、 特 的 内 心 感 受 , 急 于 以 共 同 的政 治 理 念 来 替 独 而
第四章十七年散文
第二节 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 杨朔、秦牧、
杨朔、秦牧、刘百羽是当时评价最高 杨朔、秦牧、刘百羽是当时评价最高 的散文家,被认为是17年最著名的三 的散文家,被认为是17年最著名的三 大散文家。
杨朔的散文
杨朔(1913--1968) 杨朔(1913--1968) 原名杨毓晋,字莹叔,蓬 莱城里人。抗战爆发以后到延安参加革命。 1938年开始尝试各种创作。 1938年开始尝试各种创作。 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有散文集《亚洲日出》 有散文集《亚洲日出》、《东风第一枝》、 东风第一枝》 《生命泉》 生命泉》 散文代表:《香山红叶》 散文代表:《香山红叶》、《雪浪花》、 雪浪花》 《荔枝蜜》、《茶花赋》等 荔枝蜜》 茶花赋》
五十年代中期 双百方针提出,散文创作出现高潮。标志 是: 1、抒情散文大量出现,追求个性化的情感 表达; 老舍的《养花》,丰子恺的《 老舍的《养花》,丰子恺的《南颖访问 记》、《庐山面目》,钦文的《鉴湖风景 庐山面目》,钦文的《 如画》,方令孺的《在山阴道上》 如画》,方令孺的《在山阴道上》,姚雪 垠的《惠泉吃茶记》,叶圣陶的《 垠的《惠泉吃茶记》,叶圣陶的《游了三 个湖》,端木蕻良的《传说》 个湖》,端木蕻良的《传说》
杨朔的散文
散文特点:充满诗情画意,具有诗化 的特点; 托物寄情,营造意境。内容曲折委婉, 跌宕起伏,讲求结构,总体上是一种 优美含蓄的风格。很多散文在结尾处 升华。
秦牧的散文
秦牧(1919--1992 )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 秦牧(1919--1992 )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 1919年 19日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 1919年8月19日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 在新加坡侨居。13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 在新加坡侨居。13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 汕头、香港等地就学。 1938年开始在广州 1938年开始在广州 报刊上发表作品。 有散文集《星下集》 有散文集《星下集》、《贝壳集》、《花 贝壳集》 城》、《潮汐和船》、《艺海拾贝》 潮汐和船》 艺海拾贝》 代表性作品:《土地》 代表性作品:《土地》、《古城战春晓》 古城战春晓》
十七年散文
蜜》、《茶花赋》、《香山红叶》
2、“以诗为文”的美学风 格
杨朔散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对诗意
的执着追求。在艺术构思,意境 创造,结构布局,语言运用等方 面都注意营造一种诗的意境,形 成诗化散文风格。 “以诗为文”成为杨朔自觉的艺 术追求。 《雪浪花》
3、“三段式”艺术构架
第七章
十七年散文创作
散文
广义上包括通讯特写、艺术散文、 杂文、报告文学、传记、回忆录 等; 狭义指艺术散文(抒情性散文)。
中学时代的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 说明文等。
一、建国十七年散文的创作类型
1、通讯特写的兴旺(49—56) 反映及时,制作迅速,表现生动,灵活多 样,时效性强的特点,正好适应奔腾前进 的大时代。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志愿军英雄传》 《志愿军一日》《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选》 巴金《英雄儿女》 叙事色彩浓烈,抒情成分淡化,新闻性强、 宣传性强,但艺术单一。
秦牧的创作不足
作家独创的散文构架被当作创作模式固定下来时, 不利于创作者自由自在的心灵世界的充分展开。 而且,创作时“形”再散也要受“神”的制约, 必须要受时代观念的控制,这样许多人生体验、生 活图景如果与时代潮流不合拍就不能被展示,所以 真正的“散”也不可能达到。
以生活常识代替生命体验,文章显得四平八稳,个 性不足、缺少知识分子独立的思想。
思考题:
1. 2.
3.
试论杨朔散文的“诗化”特征。 简述秦牧散文的艺术特征。 谈谈十七年的杂文创作与时代政治的 关系。
2、 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
• 秦牧极力提倡内容异常广泛的
散文,强调散文的知识性,作 品知识全面,海阔天空,包括 日月星辰、山川土地、花鸟虫 鱼、珍禽异兽、名胜古迹、风 土人情、历史传统、轶闻趣事, 古今中外,组成知识大世界, 被称作“博物馆”。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一、填空1、五六十年代大跃进民歌提倡“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即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2、山西的作家流派被称为山药蛋派,主要人物有赵树理、马烽、西戎。
3、伤痕小说得名于卢新华发表在《人民文学》的小说《伤痕》,而伤痕小说潮流的开山之作则是刘心武创作的《班主任》,小说通过宋宝琪和谢惠敏这两个畸形儿形象的塑造,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4、陆文婷、李双双、林道静这三个女性形象分别出自小说《人到中年》、《李双双小传》、《青春之歌》,这些小说的作者分别是谌容、李准、杨沫。
5、王朔是当代文学新时期商业写作第一人,其作品有《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顽主》、《看上去很美》。
6、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共发表了150篇作品。
7、“三个崛起”是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8、叶辛展现知青命运的三部曲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蹉跎岁月》。
9、高行健的戏剧《野人》是一部多声部现代诗剧。
10、张洁的大雁系列散文包括《挖荠菜》、《拣麦穗》、《盯梢》等。
11、十七年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有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
12、雷抒雁的《小草在唱歌》是为了纪念和歌颂敢于坚持真理、不屈服于“四人帮”压力,被残害的革命烈士张志新所作。
13、邓友梅是“京味小说”的代表作家.《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狗皮》。
在北平召开,产生了全国性的文艺机构和文艺组织文联。
(2在北京召开。
(3)建国初期,文艺界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主义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①电影《武训传》的导演是孙瑜,主演是赵丹。
②《红楼梦研究》的作者是俞平伯,修改后重新出版《红楼梦简论》,对此首先提出批判的是山东大学的李希凡,字蓝翎。
十七年散文概述
二、十七年散文发展概况
(二)1957-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 二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 61 年被称为 “散文年”。
(1)抒情散文异常活跃 杨朔《海市》秦牧《花城》刘白羽《红玛瑙集》冰心 《樱花赞》峻青《秋色赋》等。 (2)报告文学的新发展 由偏重记事发展为以写人为主,具有时代感和新闻性。 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 (3)尖锐泼辣的杂文 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札记》有感而发,大胆 泼辣。
——《雪浪花》
…… “是叫浪花咬的,” 老渔民慢条斯 理说:“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 心齐,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 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 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 …… 我觉得,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跟无 数浪花集到一起,形成这个时代的大浪潮, 激扬飞溅,早已把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儿, 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 ——《雪浪花》
三、杨朔散文的局限性 1、思维的模式化。 以上我们讲到杨朔散文经常使用 托物言志的方式,这种方式后来形成 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
在“十七年”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必须表达 一定的政治主题,日常生活、寻常的事物不具 有独立的意义。
杨朔之前,很多散文直接写到重要的政治 事件、政治人物。 杨朔散文把日常生活、日常的场景引入了 散文。但是日常生活在杨朔散文中仍然不具备 独立的意义。它们必须依附于某个政治主题在 作品中才能获得合法性。
2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 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 忧愁,使你沉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遇 到这样的事情,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 形成我文章的思想意境。” 有人据此给他总结了一个公式: 动情→反复思索→形成意境 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思索最为重要。正是 在这个环节中,作者将政治思想注入其中;让 政治思想与诗的意境结合起来。
十七年散文(推荐5篇)
十七年散文(推荐5篇)第一篇:十七年散文三、十七年散文概述1949年-1956年为第一阶段:主要实绩表现在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
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
如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杨朔的《鸭绿江南北》等;二是迅速及时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如柳青的《王家斌》、华山的《童话的时代》、臧克家的《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的《石油城》、萧乾的《万里赶羊》等。
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多的概念化倾向。
主要的歌颂性的,较少干预生活、沉潜生命人生的作品出现。
1957年-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是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
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题材更为广泛,思想较为深刻,艺术较为精湛,作品数量多,出现了风格日臻成熟的作家和艺术趋于圆熟的作品。
如杨朔的《海市》、《东风第一枝》,秦牧的《花城》。
刘白羽的《红玛瑙集》、巴金的《倾吐不尽的感情》、冰心的《樱花赞》,吴伯箫的《北极星》、碧野的《情满青山》,方纪的《挥手之间》、峻青的《秋色赋》等。
报告文学体现出时代感、新闻性和歌颂性,与共产主义教育思想结合的特征。
报告文学直接服务于政治和政策倾向逐显端倪。
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如刘白羽的《万炮震金门》、雷加的《三门峡截流记》、田流的《忠心耿耿》、穆青《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徐迟的《祁连山下》等。
60年代初期,出现了杂文短暂的繁荣。
《北京晚报》开辟的以“燕山夜话”为题的杂文专栏,由邓拓主持,其后,《前线》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开设了“三家村札记”(邓拓、吴晗、廖沫沙主持)和“长短录”专栏(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撰稿)。
这些杂文针砭时弊、尖锐活泼、坚持真理、旗帜鲜明,敢于触及社会中的一些矛盾,与歌颂性的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个时期的散文由于受到“左”的文艺理论和“左”的僵化观念的影响,作家基于统一的思想表现模式,限制了散文创作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主要体现为豪言壮语式的歌颂,缺少真情的抒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
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1.《双桅船》是哪一位著名诗人的作品?( )A.顾城B.北岛C.舒婷D.杨炼2.下面不属于“归来者”作家的是()。
A.王安忆B.王蒙C.张贤亮D.高哓声3. 下列属于五六十年代反映解放战争的四部长篇小说之一的是( )。
A.《林海雪原》B.《三里湾》C.《党费》D.《百合花》4. 属于“十七年”的反映革命战争题材的短篇小说的作家是( ),他的作品有《黎明的河边》等。
A.马烽B.李准C.峻青D.杜鹏程7.( )是一部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式巨著。
A、《创业史》B、《山乡巨变》C、《红旗谱》D、《三里湾》10.( )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具有英雄史诗精神。
A、《红旗谱》B、《播火记》C、《保卫延安》D、《红豆》12.五六十年代具有民族特征的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诗风格的作品是( )A.《红旗谱》B.《许茂和他的女儿》C.《创业史》D.《赖大嫂》14. 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叙述革命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小说是()A. 《红旗渠》B.《青山保林》C.《青春之歌》 D《红岩》16.下面哪部作品运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
A.《放声歌唱》B.《回延安》C.《雷锋之歌》D.《南泥湾》17.《茶馆》中受维新思想影响的民族资本家,一心走“实业救国”道路的是( )A王利发 B 常四爷 C秦仲义 D宋思子20.“伤痕文学”因下列哪位作家写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A、刘心武B、卢新华C、张洁D、王蒙21.新时期以其巨大震撼力和自剖精神震动文坛的巴金的随笔集是()A 、《随想录》 B、《新声集》 C 、《巴金近作》 D、《创作回忆录》22.《桂林山水歌》的作者是()。
A.贺敬之B.闻捷C.李季D.公刘23.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
A.绿原的《重读<圣经>》B.郭路生的《相信未来》C.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D.公刘的《哎,大森林》27.“我的心不禁一颤,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物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四)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四)一、填空题(10*1=10分)1.十七年小说创作中,“三红一创”的作品有的《红旗谱》,吴强的。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简称为“”方针。
3.从鲁迅笔下的阿Q到高晓声笔下的共同构成了中国农民形象灵魂剖析的连接。
4.(作家)的(作品)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
5.在十七年散文创作中,杨朔提出了散文的主张。
6.舒婷的诗歌表达了对爱情中男女人格平等的追求。
7.新时期文学第一个有明确的理论主张的文学思潮是__________。
8.新时期文化散文的代表性作家有_______。
二、多项选择题(5*2=10分)1.王蒙在新时期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A、《春之声》B、《海的梦》C、《爸爸爸》D、《蝴蝶》E、《红高粱》2.下列属于“寻根文学”的作品有()A、《棋王》B、《创业史》C、《爸爸爸》D、《春之声》E、《一地鸡毛》3.“朦胧诗”的代表性作家有()A、北岛B、马原C、舒婷D、艾青E、顾城4.下列属于“新写实小说”的作品有()A、《单位》B、《烦恼人生》C、《黑骏马》D、《棋王》E、《人生》5.高行健探索话剧的代表性作品有()A、《车站》B、《陈毅市长》C、《绝对信号》D、《报春花》E、《茶馆》三、名词解释(5*5=25分)1. 双百方针2.“三突出”原则3.新民歌运动4.反思文学5.新写实小说四、简答题(5*5=25分)1.简述建国初期三次大的思想批判运动。
2.结合作品分析《红旗谱》的“民族化”特征。
3.结合作品分析《百合花》艺术上的独到之处。
4.分析郭小川诗歌的创作特色。
5.简述新时期探索戏剧的的创作特征。
五、论述题(2*10=20分)1.结合作品谈谈杨朔“诗化”散文的创作特点。
2.结合作品谈谈陈奂生的人物形象。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填空题(10*1=10分)1.梁斌红日2.双百方针3.陈奂生4.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5.诗化6.致橡树7.寻根文学8.余秋雨二、多项选择题(5*2=10分)ABD AC ACE AB AC三、名词解释(5*5=25分)1.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3年,他就中国历史研究问题提出了“百家争鸣”的主张;1956年4月28,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
十七年散文
十七年散文十七年,是一段漫长的时光。
回首过往,我仿佛可以看到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努力与坚持。
十七年前的我,正年少而懵懂,对未来充满着期待与好奇。
那时,我并不知道自己将会经历怎样的风雨,也不知道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但我一直相信,只要勇敢地面对,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追寻到属于自己的梦想。
记得那时的学校,师长的指导和同学们的陪伴让我渐渐成长。
无论是在教室内还是操场上,我都努力追求卓越。
每天的学习和练习,都让我不断提升自己。
尽管有时会感到疲惫与无力,但我从未放弃过。
我知道,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成就自己心中的目标。
十七年过去了,我已经从学生变成了职场人。
工作中的每一天,都是我成长的见证。
在职场上,我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时刻面对着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要求,我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以适应不同的挑战。
工作中的每一次奋斗和付出,都在提醒我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十七年,让我明白了生活的不易与可贵。
在漫长的岁月中,我经历了喜怒哀乐,也经历了成功与失败。
但这些经历都成为了我成长的催化剂,让我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这十七年里,我遇到了许多人。
有些人给予了我力量和鼓励,有些人教会了我谦卑和宽容。
他们在我生命中留下了重要的痕迹,让我懂得了感恩和珍惜。
我也学会了乐于助人,回报社会。
十七年,写下了我生命的篇章。
这是一段辛劳与汗水的历程,更是一段丰富与宝贵的经历。
回顾过往,我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懵懂少年。
我变得成熟和坚定,明白了自己的价值和责任。
从现在开始,我将怀着感激和希望,奋力向前,开启新的十七年。
十七年散文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 虽然这篇手记仅仅是作家在病中的“呓 语狂言”,但它富有象征意味地记录了 一部分失意的知识分子在大转型时代里 呈现出来的另一种精神状态。病中的沈 从文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世界 在动,一切在动”。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 《人民日报》开设“长短录”的杂文专 栏 • 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五人 作为专栏的特约撰稿人。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2、后期:批判性杂文 • 《前线》杂志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 专栏 • 邓拓、吴晗、廖沫沙三人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 这部家书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对儿 子学习和生活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二是发 表自己对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种文艺问题以及时 局的看法。施蛰存在《纪念傅雷》一文中说: “傅雷逝世,其实我还没有了解傅雷。直到他 的家书集出版,我才能更深—步的了解傅雷。 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热烈。 他要把儿子塑造成符合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 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 然而傅雷成功了。”
• (四)家书、随笔——另一类书写: 《从文家书》和《傅雷家书》 • 沈从文的《从文家书》 • 沈从文用一种奇异的手记形式,写下了 这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 (四)家书、随笔——另一类书写: 《从文家书》和《傅雷家书》 • 沈从文的《从文家书》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
Ⅰ丁念保教案——上编(十七年和“文革”两时期的文学)第四章十七年时期的散文教学时数:1.5学时教学重点:杨朔散文和秦牧散文的艺术表现特点思考题:1、散文的广义和狭义概念。
2、杨朔散文形成了何种程式化的结构特点?3、杨朔散文和秦牧散文在艺术表现上各有何特点?4、试分析杨朔散文和秦牧散文的美学局限。
在5 0 —7 0 年代,散文是个涵盖面宽泛的体裁概念。
因为漫无边际,作家和研究者有时会作“广义”和“狭义”的区分。
狭义的散文,指的是抒情性散文,其特征,近似于五四文学革命初期所提出的“美文”,后来也有人称之为“艺术散文”。
广义的散文概念,除此而外,还包括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文学(或称特写),也包括以议论为主,但又具有较强的文艺性的短论,即杂文、杂感等。
这里,我们在狭义上使用散文概念。
当代艺术散文(下称散文)在1 9 5 7 年以后才开始趋于活跃,以杨朔、秦牧、刘白羽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以他们的创作实践打破了沉闷的空气,积极推动散文走向繁荣。
鉴于时间关系,我们以散文三大家中的前两位为例,来观照十七年时期散文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
一、杨朔的散文杨朔(1 9 1 3 —1 9 6 8 ),山东蓬莱县人,散文结集有《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支》和《生命泉》等八部。
这些作品先后写作于1 9 5 5 —1 9 6 5 年间,其中大多数作品长期以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诵,为不同时期的中学语文课本选入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
最有影响的作品有《雪浪花》、《茶花赋》、《海市》、《香山红叶》、《泰山极顶》、《荔枝蜜》、《樱花雨》、《金字塔月夜》、《秋风萧瑟》等篇。
杨朔是一位观念自觉,风格独具,且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创作程式的作家。
一、杨朔散文中的人物,大多取材于身边的凡人小事。
他笔下的人物,有向导、渔父、船工、园丁、侍女、养蜂人、看门人等。
其中好多是没有姓名的,或只有姓氏而无有名字。
像《茶花赋》中的园丁普之仁,是根据“普通之人”的缩写谐音来取的;《雪浪花》中,别人问寻起老泰山时,他说:“山野之人,值不得留名字。
第4章:“十七年”散文
第四章“十七年”散文【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十七年时期散文创作的具体发展;了解十七年散文创作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散文三大家的创作及其比较。
【课时】:3学时【教学内容】:一.十七年散文的发展概况(一)建国初到57年上半期——散文创作的繁荣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生活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繁荣,艺术上比较民主。
一方面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发展,给作家提出了迫切的任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经过几年的深入生活,改造思想和写作实践,作家们方向更明确,生活更熟悉,技巧更精进,因此散文创作呈现出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
(1)对党和领袖和新时代的歌颂: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老舍:《我热爱新北京》(2)对当时展开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描述”:李若冰:《在柴达木盆地》、杨朔:《石油城》、柳青:《1955年在皇甫村》、秦朝阳《王永淮》、《老羊工》、李若冰《在柴达木盆地》。
(3)反映抗美援朝战争: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生活在英雄中间》。
(4)抒情散文:杨朔:《香山红叶》、秦牧:《社稷坛抒情》、冰心:《小桔灯》、郭风:《叶笛》、叶圣陶:《游了三个湖》、碧野:《天山影物记》。
(5)出现了一些干预生活的作品: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
这一时期散文创作题材多样,群众创作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局面,涌现出许多散文新人。
(二)1957年下半年至1959年——散文创作的裂变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1958年大跃进,散文创作受到一定影响。
但同时,人民群众的冲天劲,昂扬斗志,也为散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散文作品,特别是革命回忆录作品空前繁荣。
代表性的作品有:刘白羽:《从富拉尔基到齐齐哈尔》、《万炮震金门》,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魏钢焰:《宝地·宝人·宝事》,巴金:《廖静秋同志》,李若冰:《祁连雪纷纷》,陈残云:《珠江岸边》,菡子:《黄山小记》,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等。
十七年散文概述ppt课件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例如《泰山极顶》。这篇文章,作者一开始就 指出,登山的目的是看日出。登泰山看日出,必须 头天晚上上山,在“天街”上住一夜,第二天早上 看日出。但是,“我”住在天街的那天晚上,山上 突然漫起了雾。雾又浓又湿,晚上甚至悄悄从门缝 挤了进来,落在枕头边上,还能听到零星的雨声。 “我”心里凉了半截。
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多的概 念化倾向。以歌颂为主,较少干预生活、沉潜生命人生 的作品。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二、十七年散文发展概况
(二)1957-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 第二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61年被称 为“散文年”。
凉秋八月,天气分外清爽。我有时爱坐在 海边礁石上,望着潮涨潮落,云起云飞。月 亮圆的时候,正涨大潮。瞧那茫茫无边的大 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撞到礁石 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猛力冲激着 海边的礁石。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坑 坑坎坎的,倒象是块柔软的面团,不知叫谁 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
——《雪浪花》
第二天,我们上了“观日峰”以后,看见山上 的雾虽然散了,但天是阴的,这样日出就肯定看不 成了。“我们”来就是看日出的,日出看不成,能 想象,“我们”是多么的沮丧。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时期散文在体裁上主要有两类。 (1)抗美援朝题材。 战争爆发以后,许多作家到朝鲜去,写出了一大批 作品。像刘白羽《英雄城——平壤》、菡子《从上甘岭 来》、巴金《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魏巍《谁是 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汉江南岸的日日 夜夜》。
从今天的眼光看,当年那些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 散文也有许多局限性。主要是当时框框太多了。许多 东西都不许写。 例如,不能写战争的残酷,(写残酷了,国内征兵 怎么办?)不能写我军的被俘,(志愿军怎么能被俘 呢?),不能写志愿军与朝鲜姑娘的爱情(破坏民族 关系)
2、(1949-1955)特点:生活画面变得比较开阔, 内容较丰厚充实,抒情成分明显增强。表达的感情也由 外露转向了内向和深沉。
3、(1955-1968)杨朔创作的成熟期。 1956年,杨朔发表了《香山红叶》,这篇散文被 认为是杨朔散文创作成熟的一个标志。最大的特点是 把散文当诗一样来写。随后创作了《荔枝蜜》、《茶 花赋》、《雪浪花》等散文。
(2)散文创作出现了一种诗化倾向。 五十年代中期,杨朔等提出“以诗为文”的主张, 就是把散文当诗一样写,在散文中创造诗的意境。 “以诗为文” 的主张在当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建国初的散文太白太淡了,艺术性较弱。要求作家用 作诗的态度作文,就是要求散文提高艺术性,特别是 创造意境,这是符合散文创作规律的。
(2)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当时许多作家都从心里认为形势大好,应当唱赞歌, 但是总起来还较朴实。所写大都是农民入社,或者劳 动的欢娱。比较有名的杨朔《滇池边上的报春花》、 沙汀《卢家秀》、柳青《王家斌》《一九五五年秋天 在皇甫村》等。
2、第二段(1957-1966年)在50年代末、60 年代初散文创作出现了一个繁荣期。 较之建国初,此期的进步有这样三点:(1)散文 题材扩大,艺术散文创作比较繁荣。 建国初散文的题材比较狭窄。但是到了50年代末, 这种情况有所改善,就是散文题材扩大一些,艺术性、 抒情性散文增多。杨朔《荔枝蜜》、刘白羽《日出》、 秦牧《古战场春晓》等。
3、善于运用古典诗词中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 文学作品中有“情”与“物”两个要素,不直接抒情, 寄情于物,借物抒情,借物表情,会更含蓄、更有艺术意 味。这在古典诗歌中很常见。
4、杨朔诗化型散文文体的特征还充分体现在对语言 的精心锤炼。
比如:“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是叫浪花咬的”; “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山头上忽然漫起好大的 云雾,又浓又湿,悄悄挤进门缝来,落到枕头边上”; “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都惊散了”;“潮起潮落,云 起云飞”、“一只海鸥,两片贝壳”。
3、审美观念的削弱,功利观念的增强
这个当然是相对的。十七年散文作家还是非常追求 艺术性的。如杨朔的诗化散文,但是整体上,十七年 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政治第一,艺术第二,所以整 体上与“五四”散文相比,它的艺术性不是增强了, 而是有所削弱。
主流之外的声音
散文中的独立思考有两个时期比较活跃。一个是 1956-1957上半年,就是百花时期。第二个是 1961-1962年上半年。就是经济调整时期。
“延安散文”与五四散文相比有如下特点:个性意 识的淡化,群体意识的强化;散文从自我内心的观照 转向对身外大事的观照;审美观念的削弱,功利观念 的增强,工具论取代了自娱论;主观抒情成分的减弱, 客观记叙成分的增强,抒情小品体制让位给通讯特写 体制。总之,颂歌的基调、客观写实的方法,理想主 义的精神以及朴实刚健的风格构成了延安散文的基本 风格。
第十一章 十七年散文
第一节 概述
一、散文的定义与特点 1、散文的定义。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 指所有与韵文相对的文体,(就是不讲韵律的文体一律是 散文)广义的散文除叙事、抒情散文之外,还包括报告文 学、回忆录、杂文、文艺随笔等。狭义的散文单指艺术性 散文,就是以叙事或抒情为主、形式灵活自由、文字优美 的一类文章。
(3)散文作家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这个时期一些老作家拿出了新作品。巴金、冰心、 叶圣陶等作家本来就有不同的风格。 中年一代作家,这个时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杨 朔、刘白羽和秦牧等。
1960年前后,文坛上出现了一次有关散文的大讨 论。
许多人写文章参加了这次讨论。较重要的观点有这 样几个:冰心提出:散文要抒真情,她提出散文要字 字出自心坎,真挚、自然。徐迟认为:散文家必须是 思想家,写出的东西要有思想、有哲理。
六十年代初,邓拓、吴晗、廖沫沙非常活跃,他 们在《北京日报》开设《燕山夜话》专栏,在北京市 委机关刊物《前线》开设了《三家村札记》专栏,写 针砭时弊的散文、杂文,有很大影响。“文革”开始 批判“三家村”就是从他们三人开始的。
(二)“十七年”散文的两个阶段 有两个阶段。第一段是1949-1957年;第二段 1957-1966年。 1、第一段建国初的散文(1949-1957)。 建国初文坛上流行的主要是广义上的散文,主要是 新闻、特写,带有很强的记实性。例如作者到工厂、 农村去,记述生活中实有的一件事,描写一个生活中 实有的人物,通过他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不是那种 从个人出发,表现作者对社会的认识、生活的感受的 散文。
而这个特点大大影响了同时代的散文创作。许多人 学杨朔,于是文坛上诞生了诗化散文的模式。从50年 代后期开始,中国散文由简单走向精致,由粗糙走向 注重艺术形式,就这个转变来说,杨朔的影响功不可 没。
2、构思精巧,文章的结构曲折有致。 杨朔说:“我写文章,不靠什么灵感,而靠‘巧 思’,并且,总要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 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 杨朔散文总是精心布局,讲究开头先声夺人,结尾 留有余地。
2、结构的模式化。
杨朔曾这样总结自己的创作过程,他说:“你在斗争 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 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沉思,这不是诗又 是什么?凡是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 来往往形成我文章的思想意境。” 有人据此给他总结了一个公式: 动情→反复思索→形成意境 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思索最为重要。正是在这个环节 中,作者将政治思想注入其中;让政治思想与诗的意境 结合起来。
“灵、秀、清、透”——当代散文不多见。
三、杨朔散文的局限性 1、思维的模式化。 以上我们讲到杨朔散文经常使用托物言志的方式,这 种方式后来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
在“十七年”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必须表达一定的政 治主题,日常生活、寻常的事物不具有独立的意义。 杨朔之前,很多散文直接写到重要的政治事件、政 治人物。 杨朔散文把日常生活、日常的场景引入了散文。但 是日常生活在杨朔散文中仍然不具备独立的意义。它 们必须依附于某个政治主题在作品中才能获得合法性。
二、杨朔散文的特点 以《雪浪花》为例总结杨朔散文的艺术特点。
杨朔散文的特点
1、着力创造诗的意境,把散文当诗一样写。 杨朔说:“我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磨练的古典诗章。”他 说:“写小说散文不能也这样吗?于是就往这方面学, 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当代散文在50年代前期,包括杨朔自己写的东西 都比较简单,带有通讯特写的特点。 1956年,杨朔写了《香山红叶》,开始把散文当 诗一样写,以诗为文,于是散文写得比较精巧,增加 了抒情的意味,使散文带有诗的特点。
这个理论在后来成了散文创作的金科玉律,雄 霸散文界几十年。 直到八十年代才有人提出置疑。有人认为,首先 散文的特点就不是散,散文的散只是就其在形式上 没有音律而言的,是语言上的散,不是篇章上的散。 因此也就谈不上所谓的“神聚”。 还有人认为,提出“形散神聚”只鼓励了一种写 法,一种模式,在实践上也没有起到好作用,因此 最好不要再提这种理论。
2、散文的特点 ①散文应当是记实的 与小说、诗歌、戏剧相比,散文最大的特点也许就 是记实性。所谓记实,就是它应当忠实于事实,基本 上不能虚构。叙事散文写的是实事,抒情散文抒的是 真情。散文抒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情,是作者自己在 生活中的感受。
②散文最直接地表现作者的艺术个性。 在文学的几种体裁中,小说与戏剧是虚构,而诗歌是 高度艺术化的东西,,因此在散文创作中一个散文 家的自我总是能最清楚地表现出来。
有几类作品。
①干预生活的作品,如刘宾雁《在桥梁工地 上》、《本报内部消息》等。 ②巴人、黄秋耘等以杂感的形式,表达对社会 政治的思考和见解。黄秋耘《犬儒的刺》、曾彦修 《论“数蚊子”》
③邓拓、吴晗、廖沫沙、马铁丁等,以杂文、随笔 的形式,以古喻今,“通过历史故事提出现实中的重 大问题。
马铁丁是陈笑雨、张铁夫、郭小川三人的合名。建 国初期三人在《长江日报》开设《思想杂谈》,风格 朴实,实事求是,谈论思想、道德、作风方面的问题, 也有很大影响。
代表作家:杨朔、秦牧、刘白羽
杨朔
一、生平与创作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瑨,山东蓬莱人。 1937年去延安,其后,他主要以随军记者的身份转战 南北。1956年后 ,他致力于散文创作 ,先后出版 《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等散文集。
杨朔散文创作的三个阶段: 1、(1937-1949)主要内容是赞美革命,宣传抗战, 抨击国民党。艺术上采取写实手法。作品回避自我,很 少写到自己的感情。散文比较简单和直露。
建国后散文的转型有这样三个方面: 1、“颂歌”体制的确立。
建国后逐渐确立了“颂歌”的体制。 ①思维方式走向单一。把“进步”看做社会的唯一 的本质,把“光明面”作为生活的唯一特点;因此要 求散文只能歌颂,不能暴露。
②散文的情感趋向单一。“十七年”散文不但 要求充分表现生活的光明面,而且要有乐观主义的 态度,昂扬、豪迈的调子。这样就把丰富复杂的生 活简单化了。 ③描写题材日趋单一。颂歌本身就限制了作品的 选材,“十七年”往往要求作家描写重大题材,而 且以反映政治斗争为主,或带有政治斗争的内容, 日常生活、个人情感往往就被排除在散文的题材之 外。
二、十七年散文的发展线索 (一)建国后散文的转型 与“十七年”的小说、诗歌一样,散文在建国初 也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