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0 有的人》 优质课教案_0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0 有的人》 公开课教学设计_0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0 有的人》 公开课教学设计_0

《有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

教学重点: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渲染气氛1936年10月19日,是一个举国悲哀的日子,这一天,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走完了他55年的短暂人生。

在这一天,他的侄女被当时隆重的追悼会震惊了,感人的一幕永远地留在她的脑海里,直至她长大成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由此诞生。

1949年10月19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19天,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在全国举行公开的纪念鲁迅的活动。

有一位著名的作家藏克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有的人》。

让我们再次走近鲁迅,走入诗歌。

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

(铺设理解:通过预习,说说诗歌中讲了几种人?一种是危害人民的人,一种是对人民有利的人。

(形成鲜明的对比)观察一下,每四句中有什么特点?(每两句写一种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对这几种人的态度是否一样?(形成鲜明的对比)诗歌讲究抑扬顿挫,请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感情的落脚点,即重音和停顿。

)2.男女对比读。

铺设理解:作者对这两种人各是什么态度?说一说。

师生总结:对危害人民的人是轻蔑、痛恨的;对有利于人民的人是肯定的、称赞的。

男女对比读(一组读危害人民的人。

一种读有利于人民的人。

)三、学习诗歌1.价值对比,学习第一节,把握整体基调。

导入:为什么有的人活着,作者却说他们几乎是死了。

而有的人虽然死了,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分析:精神与肉体的关系,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

活着却一分不值,没有社会价值,没有意义。

而有的人因奉献精神却流芳百世。

2.对人民的态度对比。

分析“骑”与“俯”之间的不同:通过动作想象这两种人的不同形象;再通过语言描写“呵,我多伟大!”体会危害这一种人的骄傲、横行霸道与蛮横之丑相。

对比突出为人民心甘情愿服务的鲁迅的伟大品德。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0课《有的人》教学设计和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0课《有的人》教学设计和精品教案

20、有的人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学习对比写法。

3.了解诗中的议论,认识诗歌哲理性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臧克家
2.板书课题,配乐,范读全文
3.抽读课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老师对朗读速度、节奏、语调的讽刺与赞颂,情感的爱与憎予以指导)
(二)学习课文
1.再读课文思考:
(1)作者在诗中以鲜明的态度写出了哪两种人?
(2)诗人对两种人各作了怎样的描述?请找出相应的诗句。

2.指名朗读课文,交流并出示相应的诗句。

3.针对相应的诗句,找出相应的对比句。

“活”--肉体还在
“死”--精神已亡
“死”--肉体不在
“活”--精神永存
4、自由练读——小组展示读——齐读
4.从这些对比中突出鲁迅什么精神?
(1)对人民的态度
(2)对人生的目的
(3)对社会的影响
5.人民对这些人的态度又是怎样的?(摔垮永远记住)
(三)课外拓展: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

志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周文雍
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
——杨超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方志敏
不作寻常床箦死,英雄含笑上刑场。

——李少石。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组:20有的人》优质课导学案_0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组:20有的人》优质课导学案_0

《有的人》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有的人》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是一首诗歌。

课标中指出:“第三学段的诗歌教学要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基于课标和孩子们的学情以及六单元的诗歌海洋,所以我将本课教学重点落在了诗歌的“读”上。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学习品读诗歌的方法,如关注诗歌写法特点,抓关键词、整合生活所学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等。

3.拓展资源,丰厚文本,加深孩子们对鲁迅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学习品读诗歌的方法,如关注诗歌写法特点,抓关键词、整合生活所学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等。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孩子们,通过对第五组课文的初步感知,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用简短的词句来评价吗?2.就是这位伟人在1936年10月19日,不幸病逝。

这是他临终的遗言“赶快收敛、埋掉。

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孩子们,能忘掉吗?身前想着人民,死后想的仍是人民。

然而,人民怎能忘了他呢?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有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好节奏的停顿,重音的强调,尽量读出诗歌的音乐感,节奏美。

2.合作读3.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发现了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三、赏析诗歌,读出韵味诗歌之所以是诗歌,还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要想读好诗歌的全部韵味。

我们还必须读懂诗的内容,诗的情感,诗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进入对诗歌的研读时间,首先请看自学提示。

1.自学提示①反复研读自己喜欢的小节,看看你读懂了什么?②圈出感触最大的关键词,用简短的词语做好感受批注。

③把感受融入句子中感情朗读。

(给大家三分钟自学时间,边读边思考,边勾画边思考)2.合作交流①一位组员交流自己批注的词语,其他组员做好批注及补充发言。

②组内可以选择一个小节或相关联的两个小节重点研读。

(方法:组内做好批注;合作感情朗读,可以齐读,可以分角色读;合理分工做好汇报准备)3.汇报交流(1)合作完毕,哪些小组汇报第一小节。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组:20有的人》优质课获奖教案_0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组:20有的人》优质课获奖教案_0

《有的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六年级下册《有的人》教学目标:情感与思想: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方法与能力: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的写法,体会这种手法的好处。

重难点突破: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拓展资料。

一.激情引入:1出事鲁迅先生的图片。

请同学们看大屏,我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是谁?同学们,最近我们学习了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你能说说过你对他的了解吗?是的。

鲁迅先生把他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他热爱的革命事业了和为人民服务身上了,他因此受到了万众人民的爱戴。

2、然而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一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在上海不幸病逝。

全国人民无比悲痛。

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二、作者介绍以及背景介绍1.作者:臧克家,诗人,生于1905年,山东诸城人。

他的诗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

主要作品收在《臧克家文集》中。

3.释题:学生自读副标题后明确:“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

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

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播放朗读带。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0 有的人》 公开课教案_0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0 有的人》 公开课教案_0
信息化教学设计
作者信息
学科
年级
六年级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0*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上六年级,处在第三学段,阅读诗歌,他们已经能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这是一篇优秀的诗歌作品,他们能够通过老师的引导,受到优秀作品的渲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诵读这篇现代诗歌的时候,老师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三、教学目标
3.善于启发思考,学生学有所思。在几次朗读后,请学生说自己对诗歌的发现,能启发学生说出对比的运用、诗歌小节的关系,作者的感情等。真正做到以学生学为主体。
1.了解鲁迅,温故而知新,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同学们响应我的号召,纷纷学会自主搜集关于鲁迅的材料和故事,我们还一起做了主题手抄报。我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和有关文章,做到温故知新。
2.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这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课堂上,我运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设计了朗读层次,从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再读诗歌,自己默读,读得流畅;听老师范读,评价,模仿读,掌握朗读节奏;精度各个小节,理解诗意;再到师生共读,引起共鸣;男女生共读,共同品味;最后出示叶圣陶、老舍等对鲁迅的评价,升华感情后齐读。突出了层层深入。能够做到立足语文教学,参与教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青少年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健康成长。

小学语文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20《有的人》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20《有的人》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20《有的人》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通过自主学习来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2 了解诗歌中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的特色3 能用合适的感情基调来朗诵这首诗,并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2学情分析我校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较多的自主学习经验,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课本插图等多种方法来读懂诗歌的大意。

也对学习诗歌抱有一定的热情,但对一些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情感还比较难体会。

所以,要通过教师引导,直观的教学准备,如精美的课件等启发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意境。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3重点难点1.了解诗歌中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的特色2.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目标1 通过自主学习来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2 了解诗歌中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的特色3 能用合适的感情基调来朗诵这首诗,并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时重点了解诗歌中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的特色学时难点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教学活动1【导入】一、解读《自嘲》,构筑形象1.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鲁迅!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幻灯出示鲁迅图片)可是在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他的临终遗言是“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我们真能忘记他吗?十三年后.,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来纪念鲁迅先生2.(出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自嘲》诗)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并尝试理解句子意思,横眉,怒目而视的样子,表示愤恨和轻蔑。

人教版六上第20课《有的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上第20课《有的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上第20课《有的人》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文本细读(一)关于诗歌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此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

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心灵沉浸乃至陶醉。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必须饱含诗情,才能真切感人。

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诗歌与其它文体相比,能较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

(二)关于《有的人》诗作从鲁迅虽死犹生的评价入手,在对比中写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生命观:一种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刻名字于石碑以求不朽,但他的生毫无意义,他死后人们很快就会把他忘掉;一种人俯下身子为人民当牛做马,情愿做草原上的野草等待地火燃烧,他的生是为了人民更好地生活,他死后人民永远也不会忘掉。

借助对比,“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豁然显现,在讴歌鲁迅的同时,也在讴歌那些与鲁迅同样品质的人,这就拓展了诗作的思想宽度,而显示出它的普遍性意义。

《有的人》文字不长,平白如话,且用典很少(关于“孺子牛”和“野草”的两个用典,其实不把它看成用典也是能够理解的),在诗的表面意思的理解上是不成问题的,但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善用对比,对比造成两种生死观的巨大落差,更有助于揭示其美丑、善恶的本质区别;同时,这种对比是贯穿全篇各节的,从全诗而言则是用了铺陈手法,依次展开。

(三)关于作者与《有的人》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

鲁迅支持的《作家》杂志约臧克家写首诗,他哀悼深情写下了第一篇纪念鲁迅的文字《喇叭的喉咙》(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从此以后,在每年的鲁迅祭日或诞辰日,臧克家都要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据不完全统计,鲁迅逝世后,臧克家共撰写纪念鲁迅的诗文达二十余篇,题材涉及到学术论文,如《鲁迅对诗歌的贡献》;诗歌,如《有的人》;散文,如《鲁迅写的纪念文章》;杂文,如《鲁迅遗嘱》等。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的语文上册20课《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的语文上册20课《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课方案希望小学李红玉教课目的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育鲜亮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长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定死亡的道理。

2、认识本文运用的对照手法,领会这类手法运用的利处。

教课过程一、导入1、讲话导入:同学们,经过“初识鲁迅”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感觉鲁迅是个如何的人?(关怀人民疾苦、为劳动人民着想。

他为自己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是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世的真切写照!他为自己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936年10 月 19 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

“赶忙把我埋掉。

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

”这是他最后的遗嘱。

但是,我们能忘掉他吗?十三年后,有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有名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课。

齐读课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2、写作背景1949 年,臧克家到达了北京。

10 月 19 日是鲁迅先生去世13 周年龄念日,成功了的中国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然地盛大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

臧克家亲身参加了国都的纪念活动,并去仰望了鲁迅旧居,心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想念和崇拜,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

二、朗诵诗歌,思虑问题:1、学生自由读诗。

2、学生听范读,纠正读音,注意简单读错的字。

3、教师范读,学生画节奏、重音。

5、学生齐读诗歌。

6、思虑:1、文中写了几种人?(文中写了两种人)你是怎么发现的?(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 )2、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 ,请 2 个同学来读一读这两种人(一个读前一种,一个接着读后一种)。

分小组读两种人。

3.这两种人,分别指那两种人?(每节诗前两句都是指反动统治者、压迫伤害老百姓的人。

)(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同样的人,关怀老百姓、为人民利益着想的人。

)4、其实这两种人是两种对峙阶级的人。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0 有的人》 赛课教学设计_0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0 有的人》 赛课教学设计_0

20*《有的人》一、教学目标: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课前准备:1、学生制作预习的思维导图。

2、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课题,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二)、自由朗读课文。

(三)、预习检测。

1.诗歌作者是:这首诗是为了纪念而写。

A.鲁迅B.臧克家2.“有的人”诗中指 1 和 2 的人。

鲁迅先生属于种人。

A.骑在人民头上的人B. 怕死的人C.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人D.第一种E.第二种3.选择正确的读音。

臧 A.zāng B、cáng ()俯 A、fǔ B、bŭ()摔垮 A、kuǎ B、huă()(四)、师生共评预习思维导图,学习课文内容。

(五)、指导朗读课文。

(六)、交流韦恩图。

(七)、质疑。

(八)课堂检测:1、“情愿做野草 , 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表明鲁迅先生的态度是()A. 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反抗 .B.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 .C. 盼望旧社会彻底消亡 .D. 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大众的事业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对这节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A.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B. 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C. 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

D. 说明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

3、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①《有的人》歌颂的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A正确 B错误②“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这里的“野草”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野草》。

A正确 B错误③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有的人》属抒情诗。

A正确 B错误(九)拓展练习:仿写诗(十)布置作业:(自选一种)1、诵读这首诗。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20《有的人》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20《有的人》教学设计
4.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课文,了解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教师运用提问、引导、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梳理课文思路,提高思维品质。
3.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氛围。
4.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历史背景,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语文素养得到提高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的‘有的人’代表了哪两种人生态度?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讨论话题,提高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梳理课文思路。
(四)课堂练习,500字
b.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c.重视读写结合,设计有针对性的写作任务,帮助学生巩固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2.教学过程设计:
a.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背景介绍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b.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完成预习任务,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家长辅助:请家长协助学生收集与鲁迅先生相关的资料,如生平事迹、代表作品等,以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0 有的人》 优质课教案_0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0 有的人》 优质课教案_0

20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1、学习有的人,了解作者臧克家。

2、听读录音。

(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老师。

听,她来啦!)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5、走进诗歌,自主学习。

(独学)a、诗中写了哪两种人?b、不同表现的人得到的结果是怎样的?c、文章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生认真思考,独立完成,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大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6、小组讨论:(6-7分钟)1、文章的两个“死”和两个“活”各有什么样的含义?2、两种人对待人民是怎样的态度?人民对待两种人是怎样的态度?3、你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a、小组长主持本组活动,生有序讨论,各抒己见。

)(b、画出本组的思维导图。

)(c、讨论如何朗读诗歌?)7、各小组大胆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

(师点拨、总结等)8研读品悟,升华情感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

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

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

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3、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

齐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步读懂“有的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将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新课
回顾单元主题——初识鲁迅。

通过几篇文章的学习说说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学生畅所欲言)
这样的一位伟人离我们而去了,他在《死》这篇文章中,写下七条“给亲属”的遗言,其中有三句是: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同学们,我们真的可以遗忘他,不去纪念,管自己的生活吗?
著名诗人臧克家在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时,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板书课题)
二、四步学新知
(一)读出诗韵
诗之所以为诗,关键在于韵律。

读诗要把握停顿节奏,轻重缓急。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指名读,纠字音,学生点评。

)在这首诗中只有一个字容易读错,就在这一句中“呵”易读错。

读法指导:在每一句诗中,你想把哪个词读得突出一点,就在这个词语的下面加上小圆点,这个点在朗读中叫“重音符号”。

一句诗中你认为在哪个词语后面该停顿,就在这个词语后画一条斜线“/”,这条线叫“间隔线”。

以第一节为例(课件出示,教师范读。

)同学们画出节奏,自由读,课件展示节奏划分。

齐读。

(二)、体会诗情
1、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首诗里有很多“有的人”,我们应该把那么多人分成几类呢?(“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


这一小节有两个“活”和两个“死”,各有什么含义?
所以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对虽生犹死的人,作者的态
度是厌恶、痛恨。

对虽死犹生的人却是——赞扬,歌颂。


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一读,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上看看谁的心与作者的心是相通的。

2、老师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可是你们知道吗?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节奏,语言简练,能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这一方面,还表现在他的特点上,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体会) 对比读,同学们读每一小节的前两句,教师读后两句体会体会对比的好处。

对比的好处就是让好人在大家的心中更好,让坏人在大家的心中更坏。

3、在这首诗中,你还发现了其他特点吗?(生翻阅,思考,回答。

)
(生会发现这首诗前面写了一种什么人,后面就写出他得到的结果。

这叫前后照应。

(板书:表现,结果,对照)
我们再对照着读一读。

女生读做法,男生读结果。

另外,请男女生各推荐一名很有想法、擅长发言的同学。

(生推荐)你们两个不用读,在他们读的时候思考,“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男女生对照着读这首诗) 然后,请两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想法。

(想做一个像鲁迅那样为人民服务的人)
4、读到这里,同学们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了吗?
(三)、置身诗境
同学们请看老师写的标题,和书中的标题有何区别?
这首诗是纪念鲁迅的,但是却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在这首诗中没有一个地方有鲁迅的名字。

请同学们置身诗境,寻找鲁迅先生的影子。

这就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就是鲁迅,关心着青年人的成长和穷苦人的生活。

这就是鲁迅,用一杆笔与当时黑暗的社会坚持不懈地斗争。

也正是因为这些,所以,许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深深的爱戴。

依然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纪念鲁迅的文章却不写鲁迅的名字?再读一读诗的副标题。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词,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四)、精神传承
“有感”,可以看出这首诗不是写的鲁迅一个人,而是写的像鲁迅这样的人。

在你看来,哪些人也是作者要歌颂的人呢?(生回答)
教师寄语。

同学们,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有一句关于诗的经典的论述,他是这样说的——诗句是一些种子,应当在别人心底开花。

让我们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今天学的这首诗作为种子在你们心底扎根了吗?我来检查检查。

合上书,我们试着背诵这首诗。

(生背诵)
三、课后学致用
同学们都把这首诗种在心中了,真好!接下来就是让她慢慢开花了,下面,我们先让她开出最小的一朵。

这朵花就是试着写一写。

出示课件《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可以试着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写一首小诗。

我相信,很多人就从这节课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

期待你们爱上诗歌!期待你们当中能够诞生杰出的小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