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效应理论分析

合集下载

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货币供给为200 美元, C=90美元+0.8Yd,T=50 美元,I=140-5r 美元, g=50 (1)求IS 和LM 方程。 (2)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3)政府支出从50美元增加到70 美元,均衡收入, 利率和投资有何变化? (4)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r r0 E0 E3
r r0 r1 E0 E3 E2
r1
E1
0
y0 y1
y3
y 0
y0
y2 y3 y
(a)政策效果小 (b)政策效果大 图5—6货币政策效果因LM曲线斜率而异
2)IS形状不变
• 当货币供给增加时,从LM0到LM1时,LM越平坦, 货币政策效果越小。LM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 大。如图所示。 • 因为:LM平坦时,h大,货币需求受到利率的影响 大,货币供给增加后,利率下降的少,对投资和 国民收入造成的影响小;反之,LM陡峭时,货币 供给增加,利率下降的多,对投资好国民收入的 影响大。 • y2-y1<y4-y3
r r0 r1
LM0
IS
LM0 LM1
IS
E0 E1
LM1
E3
r r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r2 E0
E3
E2
0
y0
y1
y3 y
0
y0
y2
y3
y
(a)政策效果大 (b)政策效果小 图5—5货币政策效果因IS曲线的斜率而异
1)LM形状不变
• IS越陡峭,导致的国民收入变化越小,为 y1-y2。 • IS越平坦,LM的移动导致的国民收入变化 越大,为y1-y3。如图所示。 • 因为IS越陡峭,(1-b)/d比较大,即投资 的利率系数d比较小。投资对于利率的变动 幅度小,所以对于收入的变动幅度小。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分析

其是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的政策 ,最大限度地 提高农 民收入 。 ( ) 四 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 制度 ,缓解 城 乡收入差距 的扩 大
建立 和完善农 村社会 保 障制度是 缓解城 乡收 入

【】 4李爽. 点公 平和机会公平是 实现公平分 配的前提和 起
基 础 Ⅱ. 国金 融 ,2 0 ,(6 :2— 3 . 1中 07 1 ) 8 O
f】 5国务 院研 究室课题组. 中国农 民工调研报告 [ . M】 北京:
中 国言 实 出版 社 。20 . 06 . 3
( 责任编辑 :夏明芳 )
4 O・


货币政 策传 导 机 制的 含义 及 其传导 途 径
货 币政 策 是 中央 银行 为 实 现 既定 的经 济 目标 , 通 过 运 用各 种 工 具 调节 货 币供 给 和利 率 , 而 影 响 进 宏 观 经 济 方 针 和 措 施 的总 和 , 由 货 币 政 策 工 具 、 是 操 作 目标 、中间 目标 和最 终 目标组 成 的一 个 体系 。 货 币政 策 传导 机制 指 从运 用货 币政 策 工具 到实 现 货 币政 策 目标 的作用 过 程 。其传 导途 径 是 中央银 行 制 定 和实 施 货 币政 策 并 以金 融 市 场 为 中介 , 货 将 币与信 息 注入 以生 产 、流 通和 消 费为 主要 环节 的实 体 经济 , 而影 响厂 商 和个 人 的投 资与 消 费决策 , 进 最 终 导致社 会 总 产 出的变 化 。 二 、我 国货 币政 策传导 效 应宏 观 因素 分析
21年 1 00 月
经 济 论 坛
Ec no c F r m o mi o u
Jn 00 a .2 1

内生货币供给与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内生货币供给与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e i c le t go estaino iaSma r —c n my mpr a si nt i t fChn ’ i t n h u o c oe o o .
Ke y wor : o eys pp1 e do nyt o e ia n l i;m pii a e tng;h fe tofm o tr lc ds m n u y;n ge ;he r tc la a ysse rc ltsi t ee f c nea y po iy
中图 分 类 号 :F 2 8 20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2 5 ( 0 6 3 0 4 — 5 6 19 5 20 )0 — 0 10
Th o e i a e r tc l Ana y i nd Em p rc lTe tng o do e u o e l sa s i i a s i n En g no sM n y S uppl nd M o e a y Po iy Ef e t y a n t r lc f c
po iy r m h ng e f t e e og ny of m o ey u pl a d r ws c cl i n ba ed on he it rc la l i nd lc fo t e a l o h nd e n s p y n d a on uso s t h so i a nayss a
No3S p, 0 6 . e .2 0
V 1 5 Ge e a No 1 o . n r l .9
内生 货 币供 给 与货 币政 策 效 应 的理 论 分 析 和 实证 检 验
王 书 华
( 宁大 学 研 究 生院 ,辽 宁 沈 阳 1 0 3 ) 辽 1 0 6

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分析

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分析

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分析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各国央行都在积极调整货币政策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然而,我们也不可忽视货币政策实施的时滞效应。

时滞效应在经济学中指的是政策实施后所需的一段时间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对于货币政策来说,时滞效应凸显了货币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挑战和复杂性。

首先,货币政策导致的市场反应滞后是时滞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央行通过调整利率或资金供给来实施货币政策时,市场并不会立即作出反应。

市场参与者需要时间来评估政策的影响以及对其决策的影响。

特别是短期交易者更多关注市场波动,而非政策改变所带来的长期影响。

因此,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主要体现在市场反应上。

其次,货币政策实施后经济变化的传导也存在时滞效应。

当央行调整货币政策后,经济体并不会立即产生响应。

政策影响经济的传导需要一定的时间。

例如,降低利率政策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不是即时的,而是逐渐显现。

投资项目需要一段时间来筹备和执行,而消费者也需要时间来评估利率变动对其收入和消费能力的影响。

因此,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也体现在宏观经济变化的传导上。

此外,货币政策实施的时滞效应还受到政策乘数效应的影响。

政策乘数效应是指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程度。

根据一般的经济学理论,政策乘数效应较高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相对较小。

然而,具体政策乘数如何运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货币政策的效果与经济体的特点和政策实施的方式密切相关。

因此,在实际的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考虑不同因素对政策乘数的影响,以减小时滞效应。

对于货币政策制定者来说,时滞效应是一个挑战,因为政策制定者需要在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化中做出调整。

为了应对时滞效应,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增强政策沟通和透明度。

政策制定者应及时向市场传递政策意图和目标,以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

透明的政策沟通有助于市场参与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政策,有利于减小市场反应的时滞。

其次,制定灵活的政策框架。

货币政策需要根据经济形势和变化做出调整,因此政策框架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应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应分析
逐 步 形 成 “ 民 币升 值 ” “ 货 膨 胀 ”压 人 与 通
产生的实际效应 并不 大。由于我 国利率 传 导机制效应缺失 ,通过金融市场利率 以及
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难 以有效 引导存贷款 利 率。另外银行放贷 、企业投资行 为的调 整 受到加息影 响而存在 时滞效应 ,在人 民币 升值的预期下 ,加息也更易吸 引国际游 资
l 20 07
安排 ,则货 币政 策无效 ;而采取浮动 汇率
制 度安 排 ,则货 币有 效。我 国长期 实行 汇 率稳定 和货币政策独立性 ,对 国际资本 流 动 实行较 为严格 控制和管理 ,随着经济全 球 化发展 和国 内金融 市场逐 步对外开放 ,
表 1 0 6 2 1 年外 汇储备 单位:亿美元 2 0 - 0 0
长扩 大 , 至 2 1 年 8月末 , 国外汇 占 截 01 我
款 总额达 2 2 4 . 5 6 56亿元 ( 见表 2) 。依据 货 币供应 量公式 MS Mb m, = + 货币供应量 同时取决于 基础货 币 Mb和 货币乘 数 m. 理论上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 以降低货 币乘数 ,控制货币供应量 的变化 ,但实际
整并没有对货币乘数产生 影响。货 币乘数
的 计 算 公 式 是 : k= (R c + 1 )/
我 货政 实效分 国币策 施应析
■ 陈 平 宋 慧琳 ( 昌大学科 学技 术学院 南昌 3 0t 南 3 ( 9) 2
◆ 中 图 分 类 号 :F 2 文 献标 识 码 :A 80
率 ,大 型 金 融 机 构 存 款 准 备 金 率 达 到
2 %,再创新 高。通常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1 使 商业银 行上缴的准备金增 多,减 少可 用
有连续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以至紧缩银行超

货币政策效应分析的理论基础

货币政策效应分析的理论基础

货币政策效应分析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作为一种经济调控手段,对于经济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在理论上,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可以通过几个基本概念来解释。

本文将探讨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以及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等方面,来剖析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基础。

首先,货币供给是货币政策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货币政策的实施,往往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影响经济活动。

对于货币供给的理论基础可以归结为货币乘数理论。

货币乘数理论认为,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的供给时,商业银行将通过多次放贷来扩大货币供应,从而加大经济中的流动性。

这样的过程可以理解为货币供给被放大,进而对经济产生影响。

其次,货币需求是货币政策效应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货币需求的理论基础可以从货币的功能来解释。

根据经济学家马歇尔的观点,货币具有储藏、交易和计量三个功能。

货币需求是建立在这些功能上的,即人们持有货币的决策是由对交易、储藏和计量需求的权衡决定的。

当货币政策发生变化时,会影响到人们对于货币需求的决策,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经济的运行。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利率和通胀。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

在较为常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活动,也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控制通胀。

这里的理论基础可以从“利率传导机制”来解释。

利率传导机制认为,当央行调整政策利率时,这一变动会通过金融市场产生纵向和横向的传导效应,最终影响到实体经济。

另一个方面是货币政策对通胀的影响。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经济中的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从而调控物价水平。

其中,货币供给与通胀之间的关系可以从费雪方程来解释。

费雪方程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增长速度与物价水平的变动速度成正比。

因此,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可以间接影响通胀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货币需求的变化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货币需求增加时,货币供应量相对减少,从而对通胀起到抑制作用。

总结起来,货币政策效应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等因素的考量,以及对利率和通胀的影响。

4.34-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分析

4.34-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分析
dd
写在前面的结论:
(一)条件 1、IS平缓至极:——水平(d=∞)
r M k y Ph h
2、LM陡峭至极:——垂直(h=0)
(二)结论
1、财政政策完全无效:
IS水平→d=∞→即使r不变,I也会大幅度减少→挤出效应大
2、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LM垂直→h=0→MSP=0→增发的货币M全用于Mtr→Y大幅度 变化
IS水平→d=∞→即使r不变,I也会大幅度减少→挤出效应大
2、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LM垂直→h=0→MSP=0→增发的货币M全用于Mtr→Y大幅 度变化
西方学者认为,无论是凯恩斯主义极端,还是古典主义极端, 在现实生活中都并不常见,但两个模型为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效果提供了工具,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常见的是中间区域(LM曲 线向右上方倾斜的情况)。
竞相争购生息资产,于是,公债价格继续上 升,利率继续下跌,直到新投资把收入水 平提高到正好把所增加的货币额全部吸收 到交易需求中。所以,由于人们对货币没 有投机需求,增加的货币供给将全部用来 增加交易需求,为此,它要求国民收入成 倍的增加。所以,货币政策高效。即 M0↑,MSP=0→Mtr ↑ →y ↑
现在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都同意,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 都可以对经济起一定的稳定作用。在衰退时期,要多用财政政策, 而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期,应多用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 (一)公众预期的影响
利率下降、产生悲观预期→C、I不会显著增加
通胀时,紧缩性货币政策效果显著;但在经济 衰退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财政政 策更有效。原因:
(1)货币政策效果因IS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在LM斜率不变时,IS曲 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大;IS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见图4-21(a)

中央银行学ppt课件第九章 货币政策效应

中央银行学ppt课件第九章 货币政策效应

第三节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三、货币政策操作变量选择影响 我国以利率为操作目标,长期看来是可能的、必要的, 但是近期很难做到: 1.各经济主体对利率变动的反应很弱; 2.利率本身还处于比较严格的管制之中。 选择存款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的技术困难: 1.存款准备金往往取决于商业银行的意愿和财务状况, 不宜为货币当局控制; 2.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不畅; 3.基础货币M1和M2之间关系不稳定等等。
2021/7/9
5
第二节 货币政策效应
(二)凯恩斯学派——货币非中性
凯恩斯学派认为非充分就业是常态,在这种情况下货币 是非中性的。但在两种极端情形下,货币政策变得无效:
情形一:凯恩斯陷阱
货币的利率弹性无限大,以至于公众在既定的利率水平 下愿意持有任何数量的货币,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不会应 起利率的变动。
1.合理预期:经济单位预期形成过程中不会发生系列性 的错误,也可以说,有理性的经济行为者虽然也会发生 错误,但是这些错误是随机的、偶然的,平均值为零。
2.合理预期的情况下,经济行为者以将政府的变动趋势 和规律纳入其预期之中,都设想了相应的经济措施,所 以货币政策的预期效果被经济者的合理预期抵消。
(见教材198页)
2021/7/9
8
第三节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操作变量 货币政策中介变量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021/7/9
9
第三节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影响
“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 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法》。
制度尚未健全。 2.存款准备金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存款准备金政策对金融运行的冲击力强,同时准备金率还受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
中央银行学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
• 一、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或外生性问题,是货币理论研究中具有较强
政策含义的一个问题。 • 如果认定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那就等于说,货币供给总是要
被动地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 变动。 • 如果肯定地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无异于说,货币当局 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货币供给的调节影响经济进程。
中央银行学
• 现代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各流派如货币学派、理性预期理论和实 际经济周期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反对相机抉择的政策,主张“按 规则行事”,并相信只有依靠市场机制才能走出困境。
• 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至关重要,货币供给变动必然导致名义国 民收入的变动。
•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理性预期使中央银行不 能达到预期目标,扩张性政策只会带来通货膨胀而不会带来经 济增长,货币政策在短期和长期均是无效的。
中央银行学
• 古典学派是货币中性论的首倡者,该学派经济学家信奉工资和 价格极富弹性假说。所谓“货币经济”实际上仍然不过是实物 与实物相互交换的“实物经济”,货币只不过是覆盖在实物经 济之上的一层“面纱”。
• 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政策能通过逆风向地调节有效需求以平抑 经济波动,凯恩斯从货币供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利率的影响,以及利率变动对 总需求的影响出发,论证了货币政策在危机时期无效,而在非 危机时期却在不同程度上有效。
中央银行学
二、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焦点是货币对于实体经济有没有影响。
这是在假设货币供给为外生的基础上,研究货币供给变化对经 济中的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如果货币供给变化导致真实宏观 经济变量(如实际产出)的变化,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有效 的;如果货币供给仅仅导致名义宏观经济变量(如名义产出, 价格水平等)的变化,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货币政策的工具效应分析

货币政策的工具效应分析

货币政策的工具效应分析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体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货币政策的工具效应分析是货币政策制定者对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效果进行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有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货币政策。

本文将从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的货币政策工具入手,探讨它们的工具效应及其对经济体的影响。

一、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工具1.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指央行通过购入或出售政府债券等金融资产来调节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影响货币供给量。

对于央行购入债券来说,它增加了金融机构的储备,提高了货币供应量;对于央行出售债券来说,它减少了金融机构的储备,降低了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效应主要表现为流动性效应和预期效应。

流动性效应是指央行购买债券时,增加了金融机构的储备,金融机构可以用这些储备进行贷款和投资,从而增加了经济体的总需求。

预期效应是指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使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未来预期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市场行为和经济体总需求。

2.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对商业银行存款的一种强制储备,旨在控制货币供给量。

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银行自主控制的货币供应量。

当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减少,银行自主控制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当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增加,银行自主控制的货币供应量减少。

存款准备金率的工具效应主要表现为乘数效应和资产置换效应。

乘数效应是指储备金减少的影响,扩大了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和总需求;资产置换效应是指商业银行更愿意持有货币作为储备金,而减少投资和贷款,从而导致经济体的总需求下降。

二、影响利率水平的货币政策工具1.利率政策利率政策是央行通过改变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利率逆差等方式来影响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从而影响市场行为和经济体的总需求。

当央行降低利率时,商业银行贷款成本降低,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经济体的总需求;当央行提高利率时,银行贷款成本增加,抑制消费和投资,从而降低经济体的总需求。

九、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分析

九、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分析

1993-1994年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1993年,通货膨胀突破了两位数,199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 数上升到24.1%。针对当时经济过热导致的宏观经济失衡、 经济秩序紊乱的局面,1993 年 6 月,国务院发布综合治 理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约法三章”,坚决查处乱拆借、乱集资、乱提高 利率等非法行为,堵住资金流失的“邪门”; 二是适时微调,在总量从紧的原则下,改进贷款供应,保 证资金重点需求,缓解企业资金困难,开好资金投放 “正道”;三是灵活利用利率杠杆,及时开办保值储蓄, 促进货币回笼。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坚持实 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到 1996 年底,适度从紧的 货币政策收到明显成效,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国民经济 实现“软着陆”。
1、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缺乏灵活性,利率无法作为传导体 系之一 2、商业银行机制不健全 3、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 4、企业和居民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不灵敏
第二节 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涵义 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在稳定货币和促进经济 增长这两方面的作用大小和有效程度
二、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效应的因素 1、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 2、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合理预期) 3、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4、其它客观经济条件变化、政治不稳定等等因 素的影响
2003年-2008年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2003年通货膨胀率由负转正,特别是从05年-08年上半年CPI指数显著 上升,2007年4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逐月攀高,连续6 个月超过国际公认的、可忍受的3.0%的轻微通货膨胀底线,11月 的CPI同比上涨6.9%,再度刷新10月6.5%的1996年以来的最高纪 录。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 的货币政策。2007年,人民银行6次加息,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采 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效果并不明显。

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理论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价格稳定和保障金融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和探讨货币政策理论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货币供应理论、利率理论、货币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货币供应理论货币供应理论是货币政策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货币的产生和供给机制。

目前,较为广泛应用的货币供应理论有传统货币供应理论和现代货币供应理论。

传统货币供应理论认为,货币供应主要由中央银行通过增发基础货币来实现,基础货币增加后,通过银行信贷乘数效应影响货币供给水平。

而现代货币供应理论强调货币供应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来自中央银行,还包括商业银行创造的广义货币。

二、利率理论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影响经济运行,因此利率理论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

其中,较为重要的利率理论包括利率的市场均衡理论、利率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以及利率的投资与储蓄理论。

利率的市场均衡理论认为,市场上的利率取决于货币市场供求关系,当供需达到平衡时,利率将围绕均衡点波动。

而流动性偏好理论则认为,人们对于持有货币的需求程度与货币的流动性相关,进而影响利率的形成。

利率的投资与储蓄理论则研究了利率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

三、货币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实施必须通过货币传导机制发挥作用。

货币传导机制研究货币政策如何通过银行体系、金融市场以及实体经济等渠道产生实际的经济影响。

货币传导机制主要包括利率传导机制和信用传导机制。

利率传导机制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利率调控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从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贷款、投资和消费行为。

而信用传导机制则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影响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融资活动和经济活动。

四、货币政策操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货币政策需要通过一系列操作手段来实施。

常用的货币政策操作手段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与逆回购、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利率调整等。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卖国债等证券来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市场利率和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一、政策选择
当均衡的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时,为了使总需求增加, 决策者可以作出这样的选择: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移动;通 过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向右移动;或者是两者的结合。现在哪一种 政策更有利涉及到许多因素。 从IS——LM模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均 衡收入和利率有不同的影响,如表所示。 政 策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均衡收入 增 加 增 加 均衡利率 提 高 下 降
流动性过剩的表现
⑴过量的货币追逐有限的金融资产, 导致资产价格例如房地产、股市、资源 类商品快速上升和收益率的持续下降, 即所谓的资产泡沫; • ⑵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 蓄增加迅速,表现为存款增速大大快于 贷款速度; • ⑶在宏观经济上,它表现为货币增 长率超过GDP增长率。 •
流动性过剩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总之,IS——LM模型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 分析与运用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但这种分析更多 的是理论上的,在实际中如何操作还有许多因素要加 以考虑。比如,在通过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时,要 考虑到一个经济中投资的利率弹性的大小。如果投资 决策基本上由私人所作出,投资的利率弹性大,则这 种货币政策的作用就大。相反,如果投资决策基本上 由政府所作出,由其它政治或经济因素决定,而投资 的利率弹性十分小,那么,这种货币政策的作用就甚 微。这种情况下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不 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由于货币供给量增加而 导致通货膨胀。此外,这里的分析还没有涉及到总供 给、价格、对外经济关系等因素,因而只是一种短期 静态分析。
二、货币政策的效应
从IS——LM模型来看,货币政策的效应是指货币供给量变动 使LM曲线移动对于收入变化的影响。显然,这种影响的大小同 样与IS、LM曲线的弹性有关。 在LM曲线的斜率不变时,IS曲线的弹性越大,即IS曲线越平 坦,LM曲线的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 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越大,从而货币政策的效应也就越大;反 之,IS曲线的弹性越小,即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的移动对国 民收入的影响越小,从而货币政策的效应也就越小。这是因为 ,IS曲线的弹性越大,表明投资对利率敏感程度越大,这样, 当LM曲线由于货币供给量增加而向右移动使利率下降时,投资 会增加较多,从而使国民收入有较大的增加;反之,IS曲线的 弹性越小,表明投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越小,这样,当LM 曲线由于货币供给量增加而向右移动使利率下降时,投资会增 加较少,从而只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少的增加。

理性预期下的货币政策效应

理性预期下的货币政策效应

理性预期下的货币政策效应在现代经济中,货币政策被认为是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对未来经济走势的理性预期对货币政策的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理性预期下的货币政策效应成为了学者和决策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理性预期理论认为,经济主体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利用已有的信息作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预测。

在货币政策中,人们对中央银行的行动和政策目标会进行合理的预期,并基于此调整自己的行为。

理性预期下的货币政策效应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经济活动和货币供应。

首先,理性预期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显著的。

根据理性预期理论,人们会认为未来货币政策的调整是可预测的,并会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例如,如果市场参与者预期货币政策会收紧,他们可能会减少借贷和投资活动,以避免未来的利率上升和经济增长的放缓。

相反,如果人们预期货币政策会放松,他们可能会增加借贷和投资,以期待未来的利率下降和经济增长加快。

其次,理性预期对货币供应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根据理性预期理论,人们会根据自己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来调整自己的货币持有量。

例如,如果人们预期通货紧缩,他们可能会主动减少货币持有量,尽量将资金转移至实体经济或其他投资渠道中。

相反,如果人们预期通货膨胀,他们可能会增加货币持有量,以保值和应对未来购买力的损失。

理性预期下的货币政策效应还体现在市场利率和汇率的变化上。

首先,市场利率受到理性预期的影响。

市场利率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机制之一。

根据理性预期理论,市场参与者会根据自己对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来调整借贷行为,进而影响市场利率。

例如,如果人们预期货币政策会收紧,他们可能会倾向于提前借款,以获得更低的利率。

相反,如果人们预期货币政策会放松,他们可能会推迟借款,以等来更低的利率。

这种市场利率的调整从而影响了整个经济的资金价格和借贷活动。

其次,理性预期对汇率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汇率是国际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之一。

根据理性预期理论,如果市场参与者预期一个国家的货币将升值,他们可能会增加对该货币的需求,进而推动该货币的汇率上升。

第七章、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第七章、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第七章 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一、货币政策效应的评价 二、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三、几种不同的货币政策效应论

一、货币政策效应的评价
货币政策效应指货币政策作用于经济活 动产生的实际结果与货币政策预期目标间 的偏离程度 (一)货币政策效应评价中的理论问题 (二)货币政策效应的评价标准 (三)检验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指标
3、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衡量指标 第一、法律指标:根据中央银行运作 的法律规定衡量其独立性(不同指标的 命名均取作者名字的第一个字母) BP指标(巴德和帕金,1982)。根 据中央银行的“政治独立性”将12个国 家的中央银行划分为4个等级

GMT指标(格里利、马希亚恩达罗和 泰贝利尼,1991)。根据政治独立性和 经济独立性构造的衡量指标 该指标将15个方面的因素分为四大类: 中央银行行长的任命、解职、任期 对货币政策执行部门与中央银行之间 的冲突如何解决、中央银行是否参与预 算过程 中央银行的最终目标 政府向央行借款的法律限制

二、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
(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二)经济开放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三)货币政策时滞 (四)理性预期 (五)货币乘数与利率

(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1、问题的提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白芝诺 (W·Bagehot)在1873 年出版的名著《伦 巴德街》中,对英格兰银行应受财政部长监督 的主张大加反对,认为各政党即便在各种政策 上意见对立,但在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上应保 持一致意见 重提中央银行独立性是1920年布鲁塞尔国 际金融会议决议:"中央银行必须不受政府的 压力,而应依循审慎的金融路线行动。"

4、反映币值情况的指标:货币购买力 指数 货币购买力——货币的币值,指每单 位货币在一定价格水平下能够买到包含 多少价值量的商品或劳务 货币购买力指数,反映不同时期同一 货币购买商品、支付劳务费用等能力的 相对数指标,即指单位货币的币值 计算:一般用物价指数的倒数来衡量 货币购买力 = 1 / 物价指数

第七章 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第七章 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第七章货币政策效应分析一、如何评价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答: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含义:既能快速达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又能使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最小,避免货币政策目标间的磨擦。

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货币政策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通过什么途径对产出、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产生影响;二是政府能否有效利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运行以达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评价标准:1、货币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偏离有多少;2、政策发挥效应的快慢,即能否如期达到目标,政策时滞(产出时滞与价格时滞)有多长;3、政策实施中是否会带来其他不良后果;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具体指标:一是指可计量的宏观经济指标,反映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效果。

二是指货币量的相关指标,反映目标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影响程度。

1、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指标GDP 指数和GNP 指数;失业率;国际收支状况。

2、反映通货膨胀程度指标GNP 平减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

3、反映货币供应量及结构变化的指标货币增长率:反映一定时期内货币供应量增量变动情况的相对数指标,考核货币政策操作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实施效果。

货币结构比率:M0/M2与M1/M24、反映币值情况的指标:货币购买力指数货币购买力——货币的币值,指每单位货币在一定价格水平下能够买到包含多少价值量的商品或劳务。

货币购买力指数,反映不同时期同一货币购买商品、支付劳务费用等能力的相对数指标,即指单位货币的币值。

二、什么是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举例说明其结果。

答: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的含义:如果一项政策在制定阶段(t时)是最优的,但在执行阶段(t+n 时)却不是最优的,这项政策就是动态不一致的。

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的举例及结果:货币政策决策与执行过程中的动态不一致会导致通货膨胀目标的偏差。

决策中的最优选择:中央银行预先公布保持低通胀的目标。

执行中的选择:企图利用公众已形成的低通胀预期,执行完全相机抉择的政策。

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并以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来调控经济运行的政策。

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影响,它的效应在经济学研究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其对经济增长、通胀和就业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活动,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货币政策的宽松与紧缩调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

宽松货币政策通常通过降低利率和提供更多的信贷来刺激经济增长。

降低利率会降低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鼓励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活动。

而紧缩货币政策则主要通过提高利率和限制信贷增长来控制过热的经济。

紧缩政策能够遏制通货膨胀风险,但过度紧缩可能导致经济增速下降,甚至产生经济衰退。

其次,货币政策也会影响投资和消费信心,从而影响着经济增长。

投资和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而货币政策的稳定和透明度能够增强市场预期,提升投资和消费者信心,促进经济增长。

反之,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可能会抑制投资和消费者行为,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二、货币政策对通胀的影响货币政策对通胀的影响是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与减少直接影响着市场上的货币供求关系,进而影响物价水平。

一方面,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加剧。

当货币供给过多,超过经济实际需求时,市场上的货币供给相对稀缺,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就会上涨。

这是由于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导致需求超过供给,价格上涨成为经济现象。

另一方面,紧缩货币政策可以控制通胀压力。

当货币供给过多时,通过提高利率和限制信贷,可以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此时,货币政策的紧缩措施可以减少货币投放,使通货膨胀得到控制。

三、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实现的。

宽松货币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进而刺激企业和个人投资以及消费,从而提高就业水平。

货币政策的微观效应分析研究

货币政策的微观效应分析研究

货币政策的微观效应分析研究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国家通过管理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汇率等手段对经济秩序进行干预和调节的过程。

货币政策的微观效应是指货币政策对各行业、企业甚至个人的直接影响,包括利率、货币投放、信贷政策等方面。

首先,货币政策对于投资行业的影响非常重大。

利率水平是货币政策最为直接、最为深入的影响因素之一。

当货币政策收紧以后,银行的贷款利率会上升,这对于投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利空消息。

此时的投资人除非对未来的经济走势极为乐观,否则容易危及收益。

而货币政策宽松时,则对投资者来说利好消息居多,大量资金流向投资市场,影响市场行情。

其次,货币政策对于实体经济产业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货币政策的影响除了直接作用于金融市场以外,也会通过金融市场的协同作用波及到实体经济领域。

比如,货币政策调控信贷的发放量和规模,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和经营状况。

货币政策收紧时,企业融资条件变差,经营难度增大;货币政策宽松时,则企业融资条件好转,企业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资,从而改善经营状况。

最后,货币政策的微观效应也会对消费者产生影响。

货币政策的宽松或紧缩会影响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速度,以及价格水平的变化,会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

例如,货币政策宽松时,通货膨胀压力会加大,物价会上涨,人民币购买力下降,这会对消费者的财务状况造成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的微观效应从理论上看是十分显著的。

货币政策的宽紧调节会直接影响到金融市场、实体经济和消费者领域,针对不同的市场行情,应当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加以合理把握。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货币政策的微观效应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行业结构、市场竞争、技术创新等等,这也需要我们持续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掌握更多的经验和方法,以利于更为有效地实践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经济效应

货币政策的经济效应

货币政策的经济效应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央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利率,达到调节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从宏观角度来看,货币政策是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货币政策的实施在经济中起着重大的经济效应,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其效应。

1. 利率调控的效应利率是指金融机构对借贷资金所收取的报酬,也是货币政策的一种重要工具。

利率的调节可以影响市场的信贷行为、资本市场以及货币供给等方面。

利率上调,会影响企业的借贷策略,降低企业投资、生产、创新的积极性;同时,高利率也会导致资本市场投资回报率下降,影响资本市场ROE以及评估指标,进一步影响市场投资信心;而利率调低则相反。

政府或央行利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工具,稳定市场利率的波动,进而影响企业投资、消费以及贷款,促进经济增长。

2. 通货膨胀的控制效应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给增加,购买力下降,商品价格上升的一种货币现象。

在经济危机时,政府或央行会通过货币政策调配市场货币供应,防止通货膨胀影响市场经济的稳定性。

央行在货币发行过程中掌控着货币供应规模以及发行质量,政策制定者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也控制着货币增长的速度。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适当地发行货币,不过度增加货币供应量,控制通货膨胀,确保市场价格稳定,维持购买力的一致性。

3. 推动市场流动性货币政策不仅影响市场利率和通货膨胀,还涉及到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货币增加可促进市场流动性,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如何发挥货币政策在流动性调控方面的作用,有效解决市场流动性问题,推动经济正常发展。

4. 投资机会的创造货币政策实施可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创造不同的投资机会,加快市场资本与科技的创新和产业的升级换代。

市场经济的稳定性,也依赖货币政策创造的投资机会,进一步提高市场的活跃度。

政策制定者需要时刻关注市场的投资机会,优化货币政策,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稳健地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货 币 工 资 W
6
3
O 3 6
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 1957年之间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 的统计分析,发现失业率与货币工资 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较稳定的反向 变动关系,并制成散布图,配合一条 曲线,表示两者之间的交替性关系, 后来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70恩斯主义,促进了信奉经济 自由主义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经济自由主义重新 占主导地位。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货币主义; ——以拉弗尔为代表的供给学派;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合理预期学派; ——产权学派、新制度学派、公共选择学派。 基本经济主张:信奉市场经济原则,反对国家干预。 主要观点:认为经济发展问题最好由市场机制来解决。
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中,都不可能 存在绝对的经济自由主义或绝对的政府干预主 义,两者是交织在一起的,在不同的领域、不 同的时期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 实际上各国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影响程度越 来越大。
1913—1990年工业国家政府支出占GDP比重增长情况(%)
1913 加拿大 法国 德国 日本 瑞典 瑞士 英国 美国 平均 10.7 14.8 8.3 10.4 14.0 12.7 7.5 12.3
第一节 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歧
一、概述 (一) 两种分歧的观点 经济自由主义主张政府制定游戏规则,然后由市场力量 自发地对经济进行调节,市场有自动的内在的调节机 制,政府没有必要干预经济,因此宏观调控是多余的 而且是无效的。
政府干预主义则以经济危机的存在为出发点,认为市场 机制无法使经济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主张政策 应积极采取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也就是说,承认和 强调政府政策对经济调节的有效性。
关于GDP缺口
GDP缺口就是潜在GDP与实际GDP的差额或缺口。 指实际产出和经济在既 定资源条件下充分就业时所能够生产的产出之间的缺口。
潜在的GDP是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 生产的产量。 GDP缺口 = 潜在的GDP - 实际GDP
• GDP缺口使人们可以衡量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间周期性偏离的规 模。 在一个经济的衰退期, GDP缺口扩大,较多的资金得不到利用,实际 GDP产出下降到潜在的GDP水平以下。一个正的缺口,表明工厂开工 不足,工人无事可做,资本闲置。 在一个经济扩张期,经济形势大好,企业订单不断,工人加班加点, 就业比较充分,这时GDP缺口缩小,甚至最终变为负值。一个负的 缺口,意味着过度就业,工人超时工作,机器超常使用,往往预示 着危机的来临。
• 一般认为,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 志着经济自由主义的开始。 • 在30年代以前,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信奉自由竞 争、自由调节、自由放任、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 经济原则。 • 30年代以后经济自由主义学说让位于凯恩斯经济干预 主义。(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从实践 上表明了市场机制无法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
1 2 3 4 5 6 失业率 U
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当经济出现萧条、失业率上升时,央行采取扩张性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 就可以起到增加就业和产量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会带来物价上涨)
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较高时,中央银行可以消减货币供应量,降低经济增 长速度,(但同时会带来失业率的上升)
1920 16.7 27.6 25.0 14.8 10.9 17.2 26.2 12.1 18.7
1937 25.0 29.0 34.1 25.4 16.5 24.1 30.0 19.7 23.2
1960 28.6 34.6 32.4 17.5 31.0 17.2 32.2 27.0 27.9
1990 46.0 49.8 45.1 31.7 59.1 33.5 39.9 33.3 43.3
1、按预期扩大的菲利普斯曲线
70年代兴起的预期理论认为,如果政府用高膨胀率来换取低失业
率,则人们会产生通货膨胀预期,因此会要求增加工资,这 将进一步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由此形成预期扩大的菲利普 斯曲线。
通 P 货 膨 胀 6 率 5 4 3 2 1 1 2 3 4 5 6 U 失业率
把失业率由4%降到2%, 原来以通胀率从1%上升到2%为代价, 现在以通胀率从1%上升到5%为代价。
这条曲线表明:在失业率较低时, U 失业率 货币工资上升较快,而当失业率较高 时,货币工资上升较慢,
P 通 货 6 膨 胀 5 率 4 3 2 1
假定4%这通胀率和4%的失业 率是社会可以接受的“临 界点”,那么在安全范围能 政府不必采取调节措施进 行干预,而在安全范围以 外,政府就要以较高的失 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胀率, 或者以较高的通胀率换取 高低失业率。
30—70年代凯恩斯主义占主导
• 凯恩斯革命的理论核心便是主张政府应积极采取行动 对经济进行干预,充分承认和肯定政府政策对经济活 动调节的有效性。凯恩斯认为,市场机制存在缺点, 需要政府干预。 • 凯恩斯主张的表述: • 1、自由放任经济存在的主要缺点是存在失业,存在 失业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 • 2、有效需求不足是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消费倾向、 灵活性偏好、资产预期收益所造成的; • 3、政府必须采取财政措施以增加投资和刺激消费, 扩大有效需求,弥补自由市场经济的不足。 • (凯恩斯主义学说的建立标志经济自由主义的终结、 国家干预主义的开始。)
通货膨胀率 P 6 5 4 3
把通胀率由5%降到2%, 原来以失业率从1%上升到2%为代价, 现在以失业率从1%上升到4.5%为代价。
三、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
在西方国家,20世纪50~60年代,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基本上 是此消彼长的负相关关系,但是到70年代以后,出现了滞胀 现象,使高通胀与高失业率同时并存,传统意义的菲利普斯 曲线已经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所以为了使菲利普斯曲线不失 去作用,经济学家们引进了菲利普斯曲线的恶化,扩展了菲 利普斯曲线描述的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