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财经大学近代史知识点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近代中国历史是一段曲折而又充满活力的历史,它涉及到许多知识点。
以下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一、清朝灭亡: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灭亡是由于内部腐败、外部压力以及鸦片战争的失败而导致的。
二、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与英国之间的一场战争,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战争。
三、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朝末期的一场改革运动,它的目的是改革清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适应外来文化的冲击。
四、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它是由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它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五、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运动,它是由学生发起的,旨在改革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推动中国的进步。
六、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运动,它是由鲁迅、胡适等人发起的,旨在改革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推动中国的进步。
七、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政治实体,它是在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它的宗旨是“为民族解放而斗争”。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政治实体,它是在中华民国建立后建立的,它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以上就是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中国近代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大一近代史纲要知识点必考
大一近代史纲要知识点必考近代史是大一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涵盖了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对于大一学生来说,掌握近代史的纲要知识点十分重要,因为这些知识点经常出现在考试中。
本文将介绍大一近代史纲要知识点中必考的内容。
一、近代史的定义与背景:近代史一般认为起始于17世纪中叶的欧洲,对应着经济、科技和思想上的重大转变。
近代史的背景是欧洲的工业化、殖民化和帝国主义的兴起,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思想上的革命。
二、近代史的重要事件:1. 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变革之一。
其影响深远,为后来的法国和欧洲带来了一系列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改革。
2. 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英国,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生产力水平的飞速提高。
工业革命引发了城市化、机械化和劳动力分工,对全世界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年至1918年,是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
这场战争导致了无数的伤亡和破坏,同时也改变了世界政治的格局。
4.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
革命后,俄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5. 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的中国南京,是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的一部分。
这次大屠杀导致了大量中国平民的死亡和残忍的战争罪行,对中日关系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近代史的重要人物:1. 尼古拉·特斯拉:塞尔维亚裔美国物理学家和发明家,他是现代电力系统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现代电力的父亲”。
2. 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创始人,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对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影响。
3. 赫尔曼·默里:德国数学家,创立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对现代科学方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孙中山:中国革命家,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被尊称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对中国的现代化和革命起到了关键作用。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一、近代史的时间范围和背景近代史通常被界定为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国逐渐走出封闭状态,广泛接触西方世界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
二、近代史的重要事件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战,标志着中国与西方列强发生冲突,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
2. 戊戌变法: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戌变法,试图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等改革,但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最终失败。
3.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创性的一次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开始。
4. 五四运动: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广泛影响的民主与科学运动,激发了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5.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成立,国共两党开始分裂,中国进入国共内战时期。
三、近代史的重要人物1. 孙中山:作为中国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和中华民国的创立者,孙中山为近代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2. 毛泽东:作为中共的创始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塑造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篇章。
3. 蔡元培:著名教育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提倡民主与科学,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4. 张之洞:晚清时期的重要官员,他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积极推动近代化进程。
四、近代史的重要思潮1. 戊戌维新思潮: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主张变法维新以振兴中华。
2. 新文化运动思潮:以胡适、陈独秀等人为代表,主张民主、科学、新文化,反对传统文化束缚。
3. 马克思主义思潮: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成为开展革命活动的理论基础。
五、近代史的影响和启示近代史是中国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国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积极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教训,以更好地应对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大学近代史期末考试说明及知识点汇总
1.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起止时间:1840--19492.现代中国历史和人民作出的四个重要选择。
①选择了马克思主义②选择了中国共产党③选择了社会主义④选择了改革开放3.了解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贫困:(一)资本-帝国主义的本性使然(二)资本-帝国主义建立殖民体系的需要(三)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与衰落为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提供了机遇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起点的原因:从1840年至1949年,中国逐步形成并加深地演变为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状态。
首先,半殖民地化了。
这是从政治主权角度看。
主权受侵犯,领土完整遭破坏,成了有其名无其实的国家。
其次,半封建化了。
这是从经济基础和经济解构角度看。
(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部分。
(2)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城乡资本主义成产关系出现并有所发展。
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的鸦片和大炮打开了,独立的封建的中国开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鸦片战争前的发展道路与鸦片战争后的发展道路完全不同。
4.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及主要矛盾、最主要的矛盾: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5.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注意区别两大历史任务和民主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建):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两大历史任务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只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要想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了解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鸦片战争前大夫和一般中国人的观念:上朝天国。
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步变动,产生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其表现和过程是:(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大学中国近代史重点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因为1840年到1842年爆发的鸦片战争,由于战败,中国被迫与英、美、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第一,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这是根本原因。
第二,中国的阶级关系改变了,出现了新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第三,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第四,中国的历史任务也相应的改变了。
2.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指的是,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等遭到了破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但是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与完全由宗主国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尚有区别,因而被称为半殖民地。
就我们中国的半封建社会来说,指的是中国已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称为“半封建”。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第五,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导致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近代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在各种压迫之下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1)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相互关系:两大基本矛盾互相交织,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大一近代史期末复习知识点
大一近代史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近代史概述
1. 近代史的起点和定义
2. 近代史的主要特征和阶段划分
3. 近代史对世界的影响
二、欧洲的近代史
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2. 经济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3. 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进程
4. 殖民扩张与帝国主义竞争
5. 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三、亚洲的近代史
1. 亚洲国家的独立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
2. 亚洲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3. 二战后的亚洲局势与地区冲突
四、美洲的近代史
1. 美国独立与新民主主义国家建立
2. 美洲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与民主化运动
五、非洲的近代史
1. 非洲国家的独立斗争与后殖民化进程
2. 非洲国家的发展与困境
六、近代史的思想变革
1. 启蒙运动与理性主义
2. 人权思想与平等主义
3.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兴起
4. 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发展
七、近代史的科技与文化
1. 科学革命与文化变革
2. 工艺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影响
3. 近代文学、艺术与音乐的发展
八、近代史的国际关系
1. 欧洲列强的争霸与协商体系
2. 冷战与东西方对立
3. 联合国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4. 全球化与跨国公司
九、近代史的教育与人文精神
1. 近代史教育的意义与目标
2. 近代史思考与人文精神的启迪
以上是大一近代史期末复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系统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掌握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和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
祝你复习顺利,取得优异的成绩!。
大一近代史知识点归纳简略
大一近代史知识点归纳简略近代史是一门让人们了解和思考历史发展的重要学科。
在大学的历史课程中,大一的近代史是一个基础和入门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大一近代史课程中常见的知识点的简略归纳。
1.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近代史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它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英国开始,随后扩散到欧洲和世界各地。
工业革命以机器代替人工劳动为特点,推动了社会的巨大改变。
它促进了城市化、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以及阶级结构的转变。
2. 政治变革近代史中的政治变革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的历史进程。
法国大革命是近代史中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
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君主制,并建立一个平等和民主的政治体系。
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和实践具有全球影响力,激发了其他国家的革命和民主运动。
3. 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近代史中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对全球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洲国家在18世纪和19世纪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
殖民地的占领和控制为欧洲国家带来了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利益。
这也导致了非洲和亚洲国家的剥削和贫困。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重要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之一。
这场战争从1914年持续到1918年,涉及了全球各大国。
这场战争导致了几千万人的死亡和无数的生活破碎。
它也标志着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促进了国家主权和国际秩序的重塑。
5. 二战和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二十世纪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战争。
它从1939年持续到1945年,涉及了全球大部分地区。
纳粹德国的侵略和种族灭绝以及原子弹的使用使得这场战争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之一。
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超级大国领导的两个阵营: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和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世界。
6. 冷战和全球化冷战时期是二战结束后的世界秩序的重塑过程。
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竞争。
然而,冷战结束后,全球化的概念逐渐兴起。
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但也带来了不平等和冲突的问题。
近代史重点知识点大一
近代史重点知识点大一近代史是一门涵盖了中国近代发展历程的学科,对于大学历史专业的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其中的重点知识点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你系统概括大一阶段的近代史重点知识点,帮助你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门学科。
一、鸦片战争及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深受西方殖民主义影响的开端。
此次战争标志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的确立,中国开始沦为学界所称的“东亚病夫”。
在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外国侵略和列强压迫,国家面临了巨大的危机。
二、戊戌变法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次力图改革的运动,其目的是为了振兴国家、拯救中华民族。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戊戌变法最终失败,被康有为等人发动的戊戌政变所取消。
百日维新则是戊戌变法的延续,是一个更为激进的变革运动。
光绪皇帝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勇敢地主导了这一运动,但受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最终,维新运动仅仅持续了短短的百日,被慈禧太后发动的戊戌政变结束。
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也是中国封建帝制的彻底终结。
该革命于1911年爆发,经历了多次起义和战争,最终推翻了清朝统治。
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中华民国的建立,孙中山成为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四、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发生在1919年。
该运动是对巴黎和约签订后中国遭受的屈辱的抗议,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
五四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主意识,成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契机。
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192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
五、北伐战争与中华民国的兴衰北伐战争是中国国共两党合作的结果,也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段重要历史。
此次战争以击败北洋政府为目标,最终推翻了袁世凯及其接班人的统治。
北伐战争的胜利导致了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然而,由于分裂和内战的存在,中华民国的兴衰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中的主要矛盾之一。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1840(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2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革命任务:反帝反封4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5先后经过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探索救国活动。
还有农民阶级的救国活动。
(1)地主阶级的活动: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
洋务派李鸿章,曾国藩等的师夷长技以自强。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资产阶级的活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3)无产阶级的活动: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救国活动。
(4)农民阶级的活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6历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4--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日本全面侵华(1937---1945)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14、15页)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第6、7页)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大学中国近代史考试重点
大学中国近代史考试重点<1>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原因答案一: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 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
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
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
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答案二:首先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决定的。
其次,是国家经济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
中国在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的失败,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在于统治集团的反动腐朽。
大一近代史笔记知识点
大一近代史笔记知识点近代史是一门研究从16世纪末到20世纪末人类社会发展的学科。
作为大一学生,学习近代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形成及其演变,认识到历史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影响。
以下是大一近代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 近代史的定义和特征:- 近代史是指从16世纪末以来到20世纪末的历史时期。
- 近代史的特征包括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主义、民族主义运动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等。
2.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指发生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英国的一场工业变革。
- 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从手工业生产向机械化大规模生产转变,带动了工业、交通、通讯等领域的发展。
3. 资本主义的兴起:- 资本主义是一种以私人占有和市场竞争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 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商业资本家和工业资本家的崛起、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4. 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主义:- 帝国主义是指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控制、侵略、占领其他国家和地区来获取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力的行为。
- 殖民地主义是帝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指的是殖民地被殖民国家全面控制和剥削。
5. 民族主义运动:- 民族主义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力量。
- 民族主义运动主要表现为民族解放运动和爱国主义运动,推动了一系列国家的独立和建设,如意大利、德国等。
6. 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导火索是阿尔卑斯-亚得里亚海上的刺杀事件。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39年,主要战争集中在欧洲和亚洲等地。
- 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对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7. 20世纪的重大事件:- 二战结束后,冷战的发生使世界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阵营,即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
- 冷战期间,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
以上是大一近代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近代社会的发展脉络,以及历史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影响。
大一近代史简答题知识点
大一近代史简答题知识点近代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一门学科,它记录了从17世纪开始至今的历史事件、社会变迁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转折点。
在大一学习近代史时,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通过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1.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开端,它发生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英国,并逐渐蔓延到欧洲大陆和美国。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建立,它引发了社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
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迁移,也为现代资本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发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法国,是一场由平民和市民所组成的大规模革命运动。
它的主要目标是推翻法国王室的专制统治,推动民主与平等的发展。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法国,它迅速传播到整个欧洲,并对后来的国际政治、社会思潮和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3. 19世纪殖民运动19世纪是欧洲列强进行殖民扩张的时期。
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以及科技和军事力量的发展,欧洲国家相继在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建立了大量殖民地。
殖民地的开拓和统治给亚非拉等地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冲击和变化,也为后来的解放运动和民族独立奠定了基础。
4. 世界两次大战20世纪的世界两次大战是近代史的重要节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四年,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39年至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广泛和破坏性的一场战争。
这两场战争对世界各个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和冷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5. 冷战与东西方对抗冷战是指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上的对抗。
冷战主要表现为美苏两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对立和争夺,以及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形成。
这段时期有核武器威胁、亚洲非洲的解放运动和民族独立,以及美苏之间的航天竞赛等重大事件,直到苏联解体和冷战的结束。
大学历史近代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大学历史近代史知识点归纳总结近代史是大学历史中重要的一个部分,涵盖了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的众多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下面将对近代史的各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近代史的重要标志,标志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随后迅速扩展到整个欧洲和其他国家。
工业革命带来了机械化生产、大规模工厂、城市化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
2. 封建制度的瓦解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封建制度的瓦解。
欧洲各国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逐渐废除了封建特权制度,并实现了广泛的社会和政治改革。
这一过程中,资本主义逐渐取代了封建主义,民主制度和人权意识开始兴起。
3. 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近代史还充斥着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事件。
欧洲国家在列强竞争的推动下,通过殖民和帝国扩张来获取资源和势力范围。
这导致了殖民地的大规模剥削和压迫,以及国家间的紧张对峙和冲突。
4. 世界大战20世纪的近代史,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帝国主义野心、经济紧张和各国冲突引起的。
这场战争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崩溃,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纳粹德国的侵略行为引发的,又使整个世界卷入战争的漩涡。
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联合国成立,冷战紧张局势形成。
5. 冷战与超级大国对抗冷战是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主导框架。
冷战时期,主要由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领导的两个阵营,分别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意识形态,进行着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这段历史时期充满了核军备竞赛、间谍活动和代理战争,以及西方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对立。
6. 民主化和全球化冷战结束后,民主化和全球化成为近代史的新趋势。
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向市场经济,以及国际贸易和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在民主制度和人权保护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恐怖主义和环境问题。
大学近代史知识点总结
大学近代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史是指自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时期的历史。
这是一段充满屈辱、抗争与变革的历史,也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
以下是对大学近代史知识点的总结。
一、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1840 年,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并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偿巨额赔款,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还规定了协定关税等条款。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上,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侵犯;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二、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
1851 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但由于其空想性和绝对平均主义,未能付诸实践。
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但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也未能实现。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者,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巨大力量。
三、洋务运动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清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发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建立新式海军、开办新式学堂等。
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同时,也创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
洋务运动还筹建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但由于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最终以失败告终。
大一近代史纲要必背知识点
大一近代史纲要必背知识点近代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部分,对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大一学生,学习近代史的基础知识是我们对历史发展的第一步。
以下是大一近代史纲要中必背的知识点。
一、工业革命及其影响工业革命是近代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事件之一。
它标志着人类从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开始。
此时期的英国是第一个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主要标志是纺织业的机械化生产和蒸汽机的发明。
工业革命带来了许多影响,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化的加速、科技发展的推动等。
二、殖民扩张与反殖民主义运动殖民扩张是近现代历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欧洲列强通过探险、交易和战争,建立了广大的殖民地。
在此期间,欧洲列强通过殖民地提供的资源和市场来发展自身经济,并且往往以统治和剥削的方式对待殖民地居民。
而在殖民统治下,反殖民主义运动也逐渐兴起。
例如,印度的独立运动和中国的五四运动都是针对殖民统治的反抗行动。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
它爆发于1914年,涉及到世界各大洲的许多国家。
战争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财富损失。
此次战争也加速了欧洲列强的崩溃和国家体制的变革。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国际体系演变的重要转折点,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四、二战及冷战格局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近代史中最具规模和威力的战争之一。
由于法西斯独裁势力的侵略行为,战争爆发于1939年。
大战期间,发生了许多大规模的战役和战斗,导致了数百万人的伤亡。
战争结束后,新的国际秩序迅速形成,美国和苏联成为了两个超级大国。
这两个国家的对立和矛盾最终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冷战时期,世界分为两个阵营,分别由美国和苏联领导,直到苏联解体才结束。
五、中国近代史的嬗变中国近代史作为一个独特的部分,涵盖了从晚清末年到建国初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这段时期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南北政权对抗等。
大一近代历史纲要知识点
大一近代历史纲要知识点近代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阶段,其知识点涉及广泛而深刻。
本文将从近代历史的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大一学生提供一个纲要性的综述。
以下是大一近代历史纲要的几个重点知识点:第一,近代历史的背景与特点:近代历史时期主要指从17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与封建社会截然不同,具有许多显著特点。
首先,工业革命的爆发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生产力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次,帝国主义扩张成为近代历史的一大特点,殖民地的形成和殖民体系的建立使得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最后,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为近代历史带来了新的政治文化风气。
第二,近代历史的重要事件:1. 法国大革命:发生于1789年,是近代最重要的政治运动之一。
法国大革命宣告了封建主义的终结,提出了人权、民主和平等的理念,对于后来世界各地的政治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催生了现代工业体系和资本主义经济。
3. 世界两次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冲突和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39年,持续到1945年,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4.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战争的时期。
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动乱和改革,最终导致了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
第三,近代历史的影响和启示:近代历史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刻反思,也是我们从中汲取经验教训的重要依据。
在经济领域,工业革命的经验启示我们,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在政治领域,民主和人权的理念是近代历史最重要的遗产,我们需要坚守并不断推进。
在国际关系领域,帝国主义带来的殖民和剥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教训,我们需要强调平等和合作,维护和平与发展。
近代史名词解释广财三水13-14年
买办:近代中国的买办,是半殖民地中国的产物。
他们最初是充当通商口岸外国洋行的雇员和代理人,在帮助外国资产阶级积累资本的过程中,通过获取佣金、分红、利息等手段积累财富,并利用与外国侵略势力及封建势力的密切关系,提高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三国干涉还辽: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德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
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炮制了所谓的“黄祸论”。
有的“黄祸论”鼓吹者竟说,“一旦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
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但是,与他们的主观意愿相反,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投入方队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三元里抗英: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海国图志: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还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现代西方学习的新风。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遵循“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 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 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在洋务运动时 期,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中国文化的近 代化,起着标新立异的积极作用,是一种反对守 旧排外、提倡文化革新的文化新论。
清末“新政”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从1901年到1905年连续 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包括将总理衙门改为 外务部、各省设武备学堂、停止一切科举考试等, 以缓和国内矛盾,巩固其封建统治;但某些措施客 观上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民 族资本的发展,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
简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简述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 议,即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 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 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 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 转折。
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不顾日本威胁,通电宣 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 此,北洋军阀统治宣告结束,国民党确立起全国范围 内的统治。
四、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一文 中说 “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 有,因为中国是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出路 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请结合有关 史实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民主专政的 共和国,完全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中国革命的实践过程来看,资产阶级共和国不是没有出现过, 也不是没有一点进步作用,但最终都失败了。辛亥革命建立的中华 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扼杀于摇篮中。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希望建立英美式资产 阶级共和国政权,更是由于蒋介石国民党的封杀而胎死腹中,民盟 本身也因此而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取缔。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提出 的包括蒋介石集团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也遭到蒋介石集团 的断然拒绝。 纵观近百年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可以说,资产阶级共和国方 案除了不适应中国的国情,不为广大工农群众欢迎外,国际帝国主 义和国内封建主义也不允许它存在。因此,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 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完全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3、第三种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主张建立以工人 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 和国,并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最终 得到了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及其 政治代表在内的拥护。 历史证明,中国人民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上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郑重的历史性选择, 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第一,关于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第二,关于新中国的基本的民族政策。 第三,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 第四,关于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
考前辅导
之
论述
一、试论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的三种不 同的建国主张及其历史命运。
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过三种主要的建国主张: 1、第一种先由北洋军阀,后由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主 张并建立了地主、买办阶级联盟专政的国家,使中国继续走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他们的主张遭到中国人民的反对,他们的反 动统治也很快被推翻了。 2、第二种先后以孙中山和某些民主党派中的一些人为代表, 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孙中山虽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政权很快被袁世凯篡夺。后来某些 民主党派人士虽然力图实现这一主张,但已为国内外条件所不允 许。
简述北伐战争得以胜利进军的原因
(1)国共合作的实现。 (2)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
(3)苏联政府的多方援助。
中国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及其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共 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 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逐渐形成,在战略上相 互配合。正面战场在抗战前期是主战场,抵抗大部 分日军;敌后战场不断发展壮大,作用日益增强。
简述清末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
清末预备立宪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 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清政府迟迟 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速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其 国会请愿运动,并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这不仅使 立宪派不满,也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满汉官僚的矛 盾。清政府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简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简述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历史特点 (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而 坚决地同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划清界限。 (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 主义的理论。 (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 思想。
中共二大规定的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 的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 京成立,是以海外中国人为主的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 党,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后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 义”。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 一个新的时期。
保路运动
1911年5月,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并与 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同,以粤汉、 川汉铁路的修筑权相交换,借款600万英镑,激起湖北、 湖南、广东、四川四省人民强烈反对,其中四川的保 路运动尤为激烈,鼓舞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斗志, 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
《共同纲领》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 同纲领》。内容包括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基本 的民族政策、经济工作方针和外交工作原则等, 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考前辅导
之
简答
中国资产阶级的双重特点和性格
中国资产阶级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 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 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其力量 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因此, 决定它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护法运动
1917年,因段祺瑞政府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 会,孙中山依靠西南军阀发起护法运动,出师北伐。 不久因受军阀排挤,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护法运动 失败,标志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 命的终结。
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孙 中山主持下于广州举行。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 作出了新的解释,实际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革命政策。标志着国民党改组成功,国民党的性 质发生了变化,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成为中国国民革命的新起点。
八· 一三淞沪抗战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 ,驻上海的中 国军队第九集团军,在张治中率领下奋起抵抗,粉 碎了日军“速战速决,三个月亡华”的美梦,同时 为京沪等地和沿江沿海重要工厂、学校等部门的内 迁,争取了时间。
《论持久战》
1938年5、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 演,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指出抗战最后胜 利将属于中国,并科学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 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成为中 国共产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也对全国抗战 产生积极影响。
第三,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 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 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 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 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党内出现只 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 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 第五,列举事例加以说明。如:瞿秋白、李立三和 王明等。
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是无产阶级的土地革命 纲领;它使广大贫雇农获得了土地,调动了一切反封 建的因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2、历史启示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与土地 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提出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 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三、举例论述1927至1935年间,中国共产 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三三制”
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即抗日 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共产党员、非党 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这样,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 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和阶层。
延安整风运动
1942年2月,毛泽东发表《整顿党的作风》、 《反对党八股》两篇演说,标志着全党整风的开始。 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 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是一场 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 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 确立起来。
期末考试Biblioteka 考前辅导之名词解释
三国干涉还辽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 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 国联合法、德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 岛的要求。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 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资政新篇》
1859年,洪仁玕总理朝政后,向洪秀全提出一个 振兴太平天国的改革计划,即《资政新篇》,提出在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各方面带资本主义色彩 的施政纲领,表达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学习西方“摸索 救国救民的真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然而这些 措施未能真正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