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复习要点
产业经济学考点整理
产业经济学考点整理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第一节、产业的含义及其分类(了解)一、产业的含义(一)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二)产业是具有*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三)产业是介于宏观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四)产业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五)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内涵不断充实,其外延不断扩展二、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7种)(一)关联方式分类法1.技术关联分类法;2.原料关联分类法;3.用途关联分类法;4.方向关联分类法;5.战略关联分类法: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业。
主导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具有持续较高的增长率和较强的扩散效应。
先导产业: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一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
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
重点产业:在国民经济规划中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
先行产业:狭义的包括:瓶颈产业和基础产业;广义的包括狭义的先行产业和先导产业。
(二)三次产业分类法(费歇尔、克拉克)依据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为标志,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第一产业是指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第二产业是指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是指一二次产业物质生产活动中衍生出的非物质生产部门。
(三)国家标准分类法;(四)国际标准分类法;(五)两大部类分类法(马克思):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为第Ⅰ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为第Ⅱ部类;(六)农轻重产业分类法;(七)生产要素分类法三、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一)四次产业分类法;(二)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三)生产流程分类法;(四)霍夫曼分类法;(五)钱纳里—泰勒分类法。
第二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产业经济学复习各章重点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1、何为产业?产业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答: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集合。
产业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由狭义产业和广义组成的产业系统。
是研究产业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即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关系的形成与演变规律;产业的产生、成长和兴衰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及转移规律;产业发展中资源有效配置的规律等。
2、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哪些?答:(一)产业发展理论;(二)产业组织理论;(三)产业结构理论;(四)产业关联理论;(五)产业布局理论;(六)产业政策理论。
4、研究和学习产业经济学有何意义?答:(一)丰富和完善了经济学学科体系;(二)有利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沟通;(三)推动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章:产业发展:分类与规律关键概念:1.产业发展定义:指产业的成长和演讲过程。
产业发展的过程既包括某个产业的成长、繁荣、转化和衰亡的过程,也包括产业总体的成长、壮大和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即产业总体结构不断由不合理走向合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由低级走向高级的过程,具体说就是产业结构优化、主导产业分阶段转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组织合理化的过程。
2.产业生命周期:产业生命周期是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是指从产业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
一般分为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四个阶段。
3.产业发展战略:就是研究产业发展中带全局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或者说,产业发展战略是指从产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分析构成产业发展全局的各个局部、因意之间的关系,找出影响并决定经济全局发展的局部或因素,而相应做出的筹划和决策。
1、请利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你熟悉的一个产业的发展情况。
答:例如中国报纸产业——形成期: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2年)开元杂报,北宋末年出现的最早的印刷报纸,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外人在中国创办了约180种中外文报刊。
产业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产业的含义:★一从产业组织层面看:产业是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产品、服务的企业集合;划分依据: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产品、服务的企业群才会发生竞争关系,才需要进行同一产业的竞争和垄断分析;注:替代品的含义、替代品的测定方法:消费者的判断、品质上的替代、用途上的替代可乐的玻璃瓶由铝瓶替代、价格交叉弹性交叉弹性系数为正;二从产业结构层面看:产业是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相同用途产品企业的集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如三次产业的划分,狭义上如石油产业、机械产业;2、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原始公社的新石器时代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原始公社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的独立化; 奴隶社会初期3、产业的分类:一关联方式分类法:含义:将具有某种相同或相似关联方式....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一个集合的分类方法;①技术关联分类法:就是按照一些比较密切的技术关联关系,划分企业的经济活动;这些企业的经济活动或具有技术、工艺方面相似性,或具有相类似的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管理技术等;比如建筑业、制造业、运输业等;②原料关联分类法:按照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原材料,性能相似的投入物或活动对象相似为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归类的一种划分方法;相同原材料:棉纺工业、钢铁业、化纤工业、木材业等相似原材料:服装业、造纸业、印刷业等③用途关联分类方法:将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商业用途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一个集合的分类方法;如汽车制造业、制药业、橡胶轮胎业等;④方向关联分类方法:以产业间的关联方向为标准对产业进行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如单向关联、多向关联、环向关联等;⑤战略关联分类法:按照在一国产业政策中的不同战略地位划分产业的一种分类方法;1)主导产业: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特征:⒈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引入新的生产函数;⒉能够形成持续高速的增长率;⒊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作用,2)先导产业: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3)支柱产业: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较大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的产业;4)重点产业5)先行产业:根据产业结构发展的内在规律或自然规律必须先行发展以免阻碍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如瓶颈产业和基础产业注:Ⅰ、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处于初创期的是先导产业,成长期是主导产业,成熟期是支柱产业;Ⅱ、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支柱产业首先侧重的是产值和利润水平,是国家和地方财政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但,支柱产业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及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不高;案例:优势产业对大国崛起的意义荷兰在17世纪的辉煌——捕鱼、造船、航海贸易的优势;英国19世纪的辉煌——蒸汽机、珍妮纺织机二三次产业分类法含义:按产业发生时序和劳动对象的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这种分类方法反映了社会分工深化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系,成为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最主要的分类方法;①第一产业: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指广义上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②第二产业:加工取自自然界的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指广义上的工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建筑业以及煤气、电力、供水等③第三产业:从第一、第二产业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衍生出来非物质生产部门;指广义上的服务业,包括运输业、通信业、仓储业、商业贸易、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饮食业、文化、教育、科学、新闻、公共行政、国防、娱乐、生活服务业等三国家标准分类法四国际标准分类法五两大部类分类法——马克思的分类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六农轻重产业分类法七要素分类法: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八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①四次产业分类法:马克·波拉特——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②产业的发展阶段分类法: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衰退产业、夕阳产业、淘汰产业③生产流程分类法:根据工艺技术生产流程的先后顺序划分产业的一种方法;上游产业:生产工序比较接近原材料的产业;、下游产业生产工序比较接近最终产品的产业;中游产业:生产工序处于两者之间的产业——划分比较模糊且相对;案例1:电子产业链—芯片上游产业原指处在整个产业链的开始端,包括重要资源和原材料的采掘、供应业以及零部件制造和生产的行业,这一行业决定着其它行业的发展速度,具有基础性、原料性、联系性强的特点;在现代的产业链理论中,上游产业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根据微笑曲线理论,上游往往是利润相对丰厚、竞争缓和的行业,原因是上游往往掌握着某种资源,比如矿产,或掌握核心技术,有较高的进入壁垒的行业;但是,并不是所有产业链都存在微笑曲线,上游也会出现供给过多、竞争加剧的情况,而且比较受制于下游需求的变化,无法主动去开拓新的需求或市场,通常都有明显的周期性;案例2:纺织产业:国家发展其上游产业④霍夫曼分类法: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其他工业第二章企业1、新古典企业理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一)概述:①以传统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将“企业”看成在给定技术、成本、价格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单位;②将“市场”看成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最优手段,认为只要市场竞争不受到削弱,供需双方能够随市场需求状况和均衡价格的波动而自由、充分地竞争,市场就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③强调技术的作用,在特定意义上强调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作为企业规模的重要决定因素;注:一⒈规模经济: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投入的增加、产出量的增加,单位产量的固定平均成本开始下降,进而导致平均成本的降低,这时开始产生规模经济效应;随着投入进一步的增加,产出增加的比例会继续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当产量增加到一个临界值时,产出增加的比例不再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规模经济效应停止;规模经济还可分为产品规模经济、工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这三个主要层次;⒉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判别:一般以平均成本AC和边际成本MC的关系来判别:FC=AC/MC,FC>1存在规模经济,FC=1,存在规模经济不变,FC<1,存在规模不经济;⒊规模经济的成因:①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经济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省了成本、减少了劳动量②采用大型、高效和专用设备的经济性——企业规模大就可采用这些设备,在石油、化工、钢铁、水泥等装置型产业表现明显;③标准化和简单化的经济性——规模大/大型设备/实现标准化和简单生产/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④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节省交易费用/降低单位产品促销费用/建立销售中心,提高销售效率⑤大批量运输的经济性⑥大规模管理的经济性——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使用现代办公设备,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案例:通信产业的规模经济二范围经济:⒈含义: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范围经济存在于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两个各自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之和假定两个企业得到的投入物相等⒉存在的条件:TCQx,Qy <TCQx ,0+TC0,Qy如果企业的联合生产低于独立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那么其生产过程就涉及到范围不经济;这种情况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与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有冲突时可能会发生;范围经济也可以一般化到多产品企业;⒊成因:除规模经济的成因外,还有,①生产技术设备具有多种功能——可用来生产不同产品,提高生产技术设备的利用率②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具有多种组装性能——可用来生产不同产品/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生产批量增加③研究与开发的扩散效应——一项研究成果可用于多种产品,单位产品研究开发成本下降案例:夏普的液晶显示技术、摩托罗拉的无线电通讯技术④企业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案例1:IT产业:合成效应范围经济,内部市场利用内部市场整合资源,减少经营风险,扩大发展空间案例2: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VS分业经营的银行更不易倒闭——范围经济效应案例3:高校扩招: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范围经济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规模经济:产量增加带来单位成本的下降;范围经济:产品品种或提供的服务多样化能够带来成本的下降;一般来说用平均成本的下降表示规模经济,用相对总成本的节约表示范围经济;四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产量的增加,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内部范围经济是指随着产品品种的增加,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五外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范围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在同一个地方同行业企业的增加,多个同行企业共享当地的辅助性生产、共同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劳动力供给与培训所带来的成本的节约;外部范围经济是指在同一个地方,单个企业生产活动专业化,多个企业分工协作,组成地方生产系统;外部经济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交流与沟通引起成本的节约;六规模不经济和范围不经济的原因:①人工成本的上升②激励和官僚影响③专门化资源的分摊案例:美国的调查:①企业规模大工资水平高②规模大,激励越困难③专业化资源难以随规模或范围的扩大而复制;二对传统企业理论的评价积极方面:①一般意义上强调技术作用,在特定意义上强调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作为企业规模的重要决定因素;②在利润最大化目标和完全竞争的假定下,该理论分析最优生产选择如何随着投入和产出价格的变动而变动;★缺陷:①在关注价格体系的时候,忽视了交易费用②在强调企业功能的同时,忽视了企业的制度结构,所以不能解释生产活动为什么和如何被组织在企业内进行③并为令人满意地解决企业的边界及其决定问题;2、现代企业理论概述:新产业组织理论以科斯、威廉姆森等人的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采用了完全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现代企业和市场观;1937年,科斯发表的企业的性质被认为现代企业理论的开山之作;一交易费用理论1含义: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执行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与监督成本构成;★2科斯的观点:①市场和企业是执行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两种机制,企业最显著的特征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在市场体系中,专业化的经济活动由“看不见的手”协调,分散的资源由价格信号配置;在企业内部,专业化的经济活动由“看得见的手”协调,分散的资源由行政指令配置;企业实质上是一个小的统制经济,市场体系不应该也不能够排除或消除诸如企业组织这样的统制经济,相反它倒是保证了企业只能在比其他企业或者比市场运行的结果更有效率的时候才能够生存下去;②无论是运用市场机制还是运用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都是有成本的;现实中市场存在交易摩擦,存在交易成本,是因为获取价格等有关市场的信息要支付费用;交易谈判,签订交易契约也要支付费用——与新古典产业理论不同,认为不存在交易摩擦,不存在交易费用③市场经济中之所以存在企业,是因为在于有些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比通过市场花费成本要低,或者说,市场交易费用的存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内部交易费用低,原因在于:节省签订契约的费用;企业较稳定的契约可降低重复交易的频度,减少不确定性,节省交易成本;企业内部各生产要素服从企业家的指挥,提高了效率④市场机制被替代是由于市场交易有成本,企业没有无限扩张成世界上只有一家巨大企业,则是因为企业组织业余成本;企业“内化”市场交易的同时产生额外的管理费用;市场与企业的界限是由以下原则决定的:当一个企业扩张到一定规模,以至于再多组织一项交易所引起的成本既等于别的企业组织这项交易的成本、也等于市场机制组织这项交易的成本时,静态均衡就实现了,企业与市场的界线也就划定了;据此,也就可以说明动态因素的效应和动态均衡的实现,从而说明企业边界的扩张与收缩3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①交易成本理论——科斯定义:运用价格机制的成本;着眼于企业和市场的关系;②代理理论;侧重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企业的契约性,故一般将现代企业理论又称为“企业的契约理论”;●交易成本:1定义:科斯的定义,运用价格机制的成本;交易成本是人们发生普遍社会交换关系中发生的费用,其发生的前提是人们的利益分歧,这种由于克服和协调分歧所发生的成本本质上是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等等;2分类:事前的成本:包括信息协议的起草、谈判的成本和保障协议被执行所需的成本;事后的成本:包括错误应变成本;校正事后错误时所引起的争吵成本;治理结构的建立和运转成本,为使承诺完全兑现而引起的约束成本;3交易费用理论契约人行为的基本假定契约人行为特征:①有限理性:主观上追求理性,但客观上只能有限做到这一点;西蒙“契约人”有限理性行为假定的意义在于:首先,它表明人们对交易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每种偶然事件进行考虑和订约是有代价的;其次,事先没有考虑的偶然事件会增加事后成本;再次,由于预料到一定会有某些偶然事件事前没有想到,所以交易各方可能在初始合同中订立如何“善后”的具体措施,从而使交易成本增加——这充分说明,现实生活中在可行的范围内所有的合同都是不完全的,这一点有着非常重要的经济意义;②机会主义:威廉姆森提出指人们以欺诈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倾向,它包括事前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总结:这两个基本假定的重要意义在于当二者同时存在时,严重的契约困难才会产生,从而使治理结构或经济组织的选择成为必要;4描绘交易费用的三个维度:①交易所涉及的资产的专用性:指当一项耐久性投资被用于支持某些特定的交易时,所投入的资产就具有专用性;资产的三种特性:资产本身的特性;资产选址的特性;人力资产的特性②交易所涉及的不确定性——意义在于使应变性、连续的决策成为必要;③交易发生的频率;多次交易成本低于一次交易的成本;●代理理论:——企业内部激励问题1企业的产生——计量问题计量问题: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经济组织有两个至关重要的计量需求,即对投入的生产率以及对报酬的计量;其重要性在于:如果计量正确,就能使报酬的支付与生产率相一致,从而促进所有投入所有者的合作,发挥各自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中的比较优势,提高整个组织的生产率;由于产出无法被直接计量,使得市场对生产率的计量困难或费用很高,从而导致能节约计量费用的经济运行方式企业的产生;2队生产的问题偷懒和搭便车——代理问题队生产是指这样一种生产:使用几种类型的资源;产出不是每种合作资源的分产出之和,由一个追加的因素创造了组织问题;队生产所使用的所有资源不属于同一个人;搭便车:队生产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是联合产品,而且不是每个成员边际产品之和,使得对参与合作生产的成员的边际产品无法直接地、分别地、便宜地观察和计量,从而必然导致搭便车的问题;偷懒:由于企业最终的产出物是由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个人的个人贡献不可能精确地进行分解和观测,因此不可能按每个人的真实贡献去支付报酬;这就导致了一个“偷懒”问题;解决:队成员因为能将偷闲的成本转嫁给别人,获得偷闲的激励,结果使队生产的效率受到损害;因此,就有必要寻找监察费用尽可能低的组织方式来进行生产;激励机制的设计:有专人进行监督,检查队员的投入绩效,并给予他剩余索取权;由监控者充当中心代理人的合同安排形式产生了,而古典资本主义企业就是一种有这样合约安排的组织;●小结:古典企业的实质是一个合约结构,它之所以形成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前提条件:第一,通过队生产可以提高生产率,并且它所使用的生产技术,在直接衡量合作性投入的边际产品时是有费用的,使得合作性投入者之间通过简单的市场交换难以对偷闲行为加以限制;第二,通过观察或确定投资人的行为来估计边际生产率是经济的;换言之,正是因为不具备关于投入者的边际生产率和努力程度的完全信息,或者获得这些信息的成本很高,所以才需要企业这样一种特殊的监控装置来组织生产;或者说,在企业中,雇主利用监控诸多投入要素的机会,以比市场远为廉价的代价获得投入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发布指令,使投入资源得到更经济、更优良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又可以把企业看作是一种专门收集、整理和出售信息的市场制度;3、东方的企业理论一东方人本主义企业理论1人本主义:日本伊丹敬之:在日本企业经营实践的各种具体方法的背后,有一种潜在的、超越文化与国界的企业经营原理,他把此原理称为“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与资本主义相对的广义词,它体现于企业的经营方法之中;如果说资本主义是以钱为根本的话,人本主义则是以人为根本来组织经济和经营活动的;2人本主义的提出背景及影响:背景:①受儒家文化民本主义思想的影响②日本是资源匮乏的小岛国,二次世界大战后,面临着更大的困境;影响:人本主义企业观是以人为企业经济活动中最根本、最具有决定意义的资源,成为日本经济发展最为可靠的立足点,从而为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和发展开辟了正确的航道;3日本人本主义企业理论的主要观点:①企业性质:企业是以财货、服务的提供为主要功能的人与资源的集合体,是被置于一个管理组织之下的社会性的存在;②企业的本质特征只能是从事技术性转换;掌握并运用特定的生产技术,才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企业的根本属性是一种社会性存在;企业的功能是向社会提供财货或服务;企业是由人与资源共同构成的;企业作为人与资源的集合体处于一个管理组织的支配之下;③企业生存的原因:一,该企业所从事的技术性转换比其他企业或非企业的组织方式如行政命令有更高的效率;二,该企业所提供的财货或服务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真正的企业将时刻面临着生存能力与生存资格的挑战和考验,企业能否生存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和同行业企业间的竞争;二东方企业的特点:1家庭风格与超血缘意识共存首先,企业内部实行温情主义的家长制管理;所谓温情主义主要表现在工资制度中的年功序列制、组织人事制度中的内部提拔制和终身雇用制、民主管理制度中的企业内部工会制以及各种福利待遇制度;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欧美文化的渗透,日本的年功序列制和终身雇佣制度也在发生变化;案例:松下其次,日本人不仅把企业看作是谋生场所,更重要地是把其当作一种生活共同体,从中寻求个人生存的价值,使得企业集团或成员之间具有一种超越一般职能组织的家庭式亲近感;2企业目标与个人利益相融首先,企业追求的是双重经营目标;一个目标是利润,表明企业是一个利益集团;另一个目标是企业的持续性,这表明企业同时又是一个共同体;其次,利益一体感使企业内部成员之间有着一种共同的纽带;3儒家伦理与制度理性并存企业经营者利用儒家文化的“忠”、“和”、“仁”、“信”等思想来强化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和企业集团成员之间的信用感与协作精神;同时又利用正式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实现管理科学化,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第三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1、产业组织的含义:是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2、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1马歇尔的贡献: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在三要素基础上,提出了第四个要素,即“组织”;其“组织”概念包括企业内组织形态,产业内企业间组织形态,产业间的组织形态,国家组织等多层次形态的内容;贡献:①他最先提出了四要素论包括组织和工业组织和产业组织十分接近的概念;②其经济理论隐含了产业组织理论萌芽③他的理论第一次触及了关于竞争、规模经济和垄断之间矛盾的观点,即“马歇尔冲突”;。
产业经济学复习要点重点
产业经济学复习要点1、产业组织理论、定义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就是产业组织,专指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范畴。
这里的企业关系包括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资源占有关系、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等。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产业经济学12、SCP分析框架内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SCP框架。
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市场行为取决于市场结构,而市场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市场绩效受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共同制约,是反映产业资源配置优劣的最终评估标志;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又会反作用于市场结构,影响未来的市场结构。
(产业经济学13、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行业集中度,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产业经济学34、马歇尔冲突、是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所提出的关于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二难选择命题。
认为规模经济是非常必要而且极为有用,但这又容易导致垄断,反过来就会使经济运行缺乏原动力,企业缺乏竞争活力。
5、衡量市场绩效的指标(1利润率(收益率指标:R=(π-T/E式中:R——税后资本收益率;π——税前利润;T——税收总额;E——自有资本。
(2勒纳指数(Lener index勒纳指数度量市场绩效是通过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率的计算进行的。
其计算公式为:•L=(P-MC/P•式中:L为勒纳指数;P是价格;MC为边际成本。
•可以看出,勒纳指数越小,则竞争程度高,垄断程度低,市场绩效显著,资源配置效率就越高;勒纳指数越大,则市场竞争程度越低,垄断性越强,市场绩效越差,资源配置效率就越低。
•勒纳指数本身反映的是当市场存在支配能力时,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高程度,但是却难以反映企业为了谋取巩固垄断地位而采取的限制性定价和掠夺性定价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3贝恩指数(Bain index贝恩把利润分为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两种,这样就克服了简单利润率计算所存在的弊端。
产业经济学复习要点.docx
产经复习要点第一章:产业生命周期一、产业生命周期论1、产吊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人学教授弗农提出的2、产业牛命周期可以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3、形成期要素投入、产出规模、市场需求缓慢增长,成长期迅速增长,成熟期缓慢增长,衰退期下降趋势L1益增强4、产业生命周期一般形态可以描述为S型曲线(教材Ps47图3・1)5、产业生命周期明确要点:A、产业的发展呈现岀有规律的阶段性、不能保持永久的繁荣。
B、在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要索投入,、产出规模和市场盂求的发展变化不同,利润率有升有降C、产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是紧密相关的,前一个阶段为下一个阶段奠定棊础, 下一个阶段是上一个阶段的必然延伸D、产业经过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还必须在每个阶段实现合理及时的转换(2)产业生命周期的特殊形态1、漫长型产业生命周期典型的两人类:A、人类基木生活必需的产业如粮食产业、纺织产业、服装产业、建筑业等。
B、基础产业,如邮政业、电信产业、交通运输业、电力产业等2、快速型产业生命周期快速型产业生命周期多出现在热潮型产品屮例如魔方、呼啦圈、滑板车等3、夭折型产业生命周期主要有两种情况:A、新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功能更好的替代产甜,使原來的产品退出市场而夭折B、某些新产品投入市场,但由于技术不完善或存在功能障碍,在大批量牛产前不得不退出市场C、在开放的环境下,外來新产品的进入,对国内技术落后的产业造成冲击,造成夭折4、突变型产业生命周期四种情况:A、成熟期或衰退期后出现了重大的技术创新B、该产业出现了全新型的产品,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愿望C、国际市场的开拓D、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带动该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期5、产业牛命周期的识别指标:A、产业的产出增长率B、你也的投入增长率C、投入产出效果D、需求收入弹性6、产业生命周期的识别方法A、拟合曲线识别法a龚柏兹曲线拟合法b皮尔曲线拟合法B、计算判断法C、经验对比法二、产业生命阶段(1)、产业形成阶段1、标志:A、该产业符合社会需要,能为当时经济和生活条件下的消费者所接受,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B、该产业生产已进入商业领域,具备一定的规模C、该产业具冇专业化的从业人员,包括专门的设计、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工人群体D、具有专业化的生产技术装备和技术经济特点。
产业经济学重点
产业经济学重点一、名词解释产业:产业是由提供相近服务产品和服务、或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在相同或相关价值链上活动的企业共同构成的集合。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加,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而导致的经济。
产业组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掠夺性定价:是指原有企业将价格消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以便将对手驱逐出市场或遏制进入,即使遭受短期损失,一旦对手离开市场,原有企业就会提高价格以补偿掠夺期损失。
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
管制:指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管制者(机构),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主要是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
不对称管制:是行业主管部门为调整不对称竞争,扶持弱小经营者,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而采取的一种过渡性管制手段。
有效竞争:指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有效地相协调,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
进入壁垒:使进入者难以成功地进入一个产业,而使在位者能够持续获得超额利润,并能使整个产业保持高度集中的因素。
推出壁垒:是指当一个产业的在位厂商不能赚取到正常利润而决定退出时所负担的成本,或者说是已经投资在退出时依然不能收回,即沉淀成本。
并购:是企业扩大经济规模的一种重要方式,泛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为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
市场绩效: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成本、产量、利润、产品质量、品种及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最终经济成果。
(整理)产业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导论1.阐述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
P31:1产业作为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指具有某类特性的企业的集合。
从产业组织的角度来讲,产业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的集合;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讲,产业指具有使用相同的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讲,产业是具有相同的原材料、产品和生产过程的特征的企业集合。
特征:①中观性②专门化③规模性第二章产业结构理论3.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及其应用。
P77:6配第-克拉克定理即劳动力专业规律,是研究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学说。
前提:克拉克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探讨,是以若干国家产业结构在时间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的;克拉克在分析产业结构演变时,首先使用了劳动力这个指标,考察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在各次产业中的分布状况发生的变化,以反映伴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状况;克拉克产业结构的研究是以三次产业分类法,即将全部的经济活动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为基本框架的。
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转移。
由此,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将增加。
应用: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通过一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比较和不同国家的横截面比较,可以判定一个国家产业结构所处的阶段及特点,为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可以对一国的未来就业需求进行预测,以便制定相应的劳动就业政策。
4.论述库兹涅茨关于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P77:7库兹涅茨通过收集和整理二十多个国家的庞大数据,利用经济统计学原理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概念,把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状况的变动趋势与劳动力分布状况结合起来研究,得出了比配第-克拉克定理更为彻底、更具有一般性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因此,该理论被称作“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产业经济学复习知识要点
产业经济学复习知识要点课程知识要点:一、课程涉及的名词:产业产业结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幼稚产业衰退产业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关联投入产出分析感应度影响力产业安全产业竞争力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产业政策并购进入壁垒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适度规模SCP分析范式可竞争市场有效竞争马歇尔冲突集中度-利润率假说(两大学派的不同解释)经济性垄断垄断性(自然垄断)产业管制二、每章后的思考题汇总:(黄色记号有计算分析)1.产业的含义与特征。
2.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产业结构演进论、霍夫曼定理、罗斯托主导产业论的主要内容。
3.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三次产业内部、三次产业之间结构优化的表现)4.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的表现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性系数计算5.产业结构优化的规律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措施的认识。
6、世界三大产业结构成长模式的内容与评价。
7.“雁行发展理论”与“产品循环理论”的内涵及其评析。
8、世界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理论及中国的选择思路。
9、幼稚产业保护政策的实施的目标分析与具体措施。
10、衰退产业政策的意义与具体做法11、投入产出表式的编制,表格中有关系数的测算,根据分类表对产业大致类型的判定。
12、产业安全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的内涵与案例分析13、SCP分析范式与新SCP分析范式的结构、内容、对比图析。
14、哈佛、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对比。
15、静态与动态的规模经济的理解与成因分析(U型规模经济曲线L型化问题)16、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HHI指数计算)17、企业策略性寡占型市场企业价格的稳定性成因分析;企业攫取消费者剩余(三个级别的价格歧视)与限制性定价的福利效应与公共管制(阻止进入定价)与掠夺性定价)两种行为的具体做法。
限制性定价的福利效应与公共管制政策选择18、企业纵向、横向、混和并购行为的成因与福利分析19、市场绩效的静态、动态主要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20.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的理论依据21.产业组织政策的二元性的内涵及组织政策体系归类。
《产业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多选1、产业的含义。
(1)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
(2)产业是某种同类属性的集合。
(3)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简答)2、由于费歇尔和克拉克子啊研究三次产业分类法中所作出的贡献,他们两人一起被公认为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创始人。
3、三大产业分类法更多地以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的关系为标准将全部经济活动划为三大类,即将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划为第一次产业,将加工取自自然界的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划为第二次产业,将从第一、二产业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划为第三次产业。
4、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研究方法,经常用于研究(寡头垄断)、(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价、(企业兼并)和(反垄断)规制等问题。
名词1、产业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的表现,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
2、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学科。
3、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顾名思义就是(产业)。
4、马歇尔冲突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单选)填空1、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有关联方式分类法、三大产业分类法、国家标准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农轻重产业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等。
(简答、选择)2、三次产业分类法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创立。
3、第三次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
4、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产业组织)。
5、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张伯伦、梅森、贝恩、谢勒)等建立的。
6、(产业结构优化)是研究产业结构的目的。
7、静态分析主要考察研究对象在(某一时间点)上的现象和规律。
8、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认为系统的行为是由(系统的结构)所决定的。
9、。
10、单选1、按照这种分类划分的常见产业有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衰退产业、夕阳产业、淘汰产业等。
产业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产业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2.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征: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由一群在相同或相近的产业链上的企业组成的社会经济空间组织。
产业集群的特征包括密集性、关联性、互动性和共享性等。
3.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受到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包括初始形成、迅速扩张、成熟稳定和衰退等阶段。
产业集群的演化模式有线性模式、环回模式和分散模式等。
4.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是国家为促进产业发展而制定的政策措施。
产业政策的制定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国家的比较优势,明确产业政策的目标、措施和政策工具。
产业政策的实施需要政府发挥引导、协调和监管的作用,同时要注意产业政策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5.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包括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等。
规模经济是指由于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外部经济是指由于产业集群的形成,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就业机会。
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它能够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人力资源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素质的劳动力能够为产业集群提供创新力。
6.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来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和人才引进等。
财政支持是指政府以财政补贴、专项资金等方式为产业集群提供直接经济支持。
税收优惠是指政府为产业集群提供减税、免税等税收政策的支持。
金融支持是指政府为产业集群提供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的支持。
人才引进是指政府为产业集群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培养技术人才提供政策支持。
产业经济学复习重点(龚仰军)
产业经济学复习重点(龚仰军)产业经济学复习重点第⼀章1、产业:在⽣产过程中具有某类相同特征的企业的集合2、产业经济学研究对象:产业组织、结构、发展、布局、关联、政策3、产业组织主要研究同⼀产业内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产业结构主要研究不同产业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4、马歇尔冲突:竞争活⼒与规模经济的⽭盾关系5、克拉克提出了有效竞争概念6、SCP范式:市场结构→市场⾏为→市场绩效(因果关系)7、⽣产结构分类法:马克思的两⼤部类法(⽣产资料部门和消费资料部门)霍夫曼的资本资料和消费资料分类法8、⽣产要素分类法: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9、研究产业关联最普遍最基本的分析⼯具是⾥昂惕夫的投⼊产出模型第⼆章1、由于分⼯的出现和深化,催⽣了产业的诞⽣和发展2、马克思将分⼯分为:(1)部落内分⼯(2)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的分⼯(3)封建的或等级所有制的分⼯(4)资本主义所有制分⼯(5)共产主义的分⼯3、分⼯的表现形式:(1)纯粹畜群意识的分⼯(2)⾃然分⼯(男耕⼥织)(3)真正的分⼯(4)⾃由分⼯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关注的是资源配置中的价格问题5、三次社会⼤分⼯:(1)第⼀次:形成了最早的畜牧业(2)第⼆次:⼿⼯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3)⽣产⽬的由使⽤变为了交换,形成了商品交换和商业6、⽣产结构分类法:(1)两⼤部类分类法:⽣产资料(进⼊⽣产消费形式)和消费资料(进⼊资本家或⼯⼈阶级的个⼈消费形式的商品)。
通过对两⼤部类产品的消耗和补偿关系解释了剩余价值的秘密。
它们仅包括了物质⽣产领域⽽未包括⾮物质⽣产领域(2)农轻重产业分类法:分为农业、轻⼯业、重⼯业(3)霍夫曼分类法:消费资料(⾷品、纺织、⽪⾰家具)、资本资料(冶⾦、⾦属材料⼯业、机械运输、机械⼯业、化⼯业)、其他⼯业(橡胶、⽊材、造纸、印刷)7、⽣产要素分类法:(1)劳动集约型产业:掌握专门知识的⼈才服务业(2)资本集约型产业:对资本依赖⽐较⼤(3)技术集约型产业:对技术要求⽐较⼤8、⽣产性服务业:企业、⾮营利性组织和政府主要向⽣产者⽽不是最终消费者提供的产品或劳动9、产业融合和新产业的形成:(1)产业渗透:发⽣在⾼科技产业和传统⾏业的边界处的产业融合。
产业经济学复习要点集锦
产业经济学复习要点集锦1.产业:产业经济学中所谓的产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具有某类相同特征的企业的集合。
这里所说的“某类相同特征”,一般是指或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在生产过程的工艺上具有高度的类同性,或在生产产出的使用上具有较强的替代性。
2.产业组织:通常是指同一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主要研究同一产业内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
3.产业结构:所谓产业结构,通常是指产业之间相互联系与联系方式,主要研究不同产业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
4.分工与产业形成的关系(自由发挥)5.马歇尔冲突:即关于规模经济和垄断弊病之间的矛盾的观点。
马歇尔认为: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垄断,而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阻止竞争,扼杀企业活力,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因此社会面临一种难题:如何求得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有效、合理的均衡,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率。
6.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内容: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创立,1935年著《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提出对产业的划分方法。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人类经济活动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初级阶段,生产活动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第二阶段开始于英国工业革命,以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标志;第三阶段开始于20世纪初,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
在三个不同阶段的经济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产业被相应的称为三次产业。
在初级生产阶段,农业被称为第一次产业;在第二阶段中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被视为第二次产业;而在第三个阶段中活跃的服务业被认为是第三次产业。
由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演进,反映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的消费需求持续升级的本质。
7.生产要素分类法:在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中,不少学者主张按生产过程中对不同生产要素投入的依赖程度来对产业进行分类,这就是所谓的生产要素分类法。
人们通常将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分为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三类,也就有了劳动集约型产业、资本集约型产业和技术集约型产业。
产业经济学整理
产业经济学整理产业经济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产业: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
2、进入壁垒:使进入者难以成功地进入一个产业,而使在位者能够持续地获得超额利润,并能使整个产出保持高集中度的因素。
3、策略性行为: 是指一个企业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企业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测的基础上做出对该企业有利的决策行为。
4、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又会向第三产业移动。
劳动力在第三个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逐渐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将逐步增加。
5、产业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
6、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
7、网络效应:即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将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
8、管理协同效应:指当两个管理能力具有差别的企业发生并购后,合并企业将受到具有强大管理能力企业的影响,表现出大于两个单独企业管理能力总和的现象,本质是一种合理资源配置管理资源的效应。
9、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之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
10、增长级: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某些特定的地区或城市集聚,使这一特定区域经济的周边地区发展更快,就形成了所谓的增长级。
二、单选1、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产业)2、哈佛学派形成的标志:(贝恩的《产业组织理论》)3、SCP理论的含义:(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方式,即强调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而在一个给定的市场结构下,市场行为又是市场绩效的决策因素。
)144、横向并购的动机:(企业通过实施横向并购,能够充分利用并购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来扩大市场竞争力,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目的。
产业经济学复习重点修改版
产业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一章1、产业的定义产业是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在相同价值链上生产具有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构成的集合。
2、三次产业分类法(只要判断)3、标准产业分类法具备条件权威性、统一性、完整性、实用性4、马歇尔冲突的定义马歇尔认为: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垄断,而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阻止竞争,扼杀企业活力,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5、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的关系6、简述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政策主张(1)哈佛学派与SCP范式三分法:按结构、行为、绩效三个方面对产业组织进行分析(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SCP分析框架)内容: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
(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政策主张:产业组织政策,结构主义的反垄断或规制政策(2)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两大特点:一是皈依新古典经济理论;二是认为政府无须干预市场机制的运作主要内容:①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
②批驳哈佛学派的“集中度一利润率”假说。
③修改了由贝恩创设的进入壁垒理论,提出可竞争市场理论。
政策主张:反托拉斯政策;反垄断政策(3)新产业组织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特征:第一,新产业组织理论吸收和融合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成果。
第二,新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方法上致力于“理论化”与“经验性”的平衡。
第三,新产业组织理论在运用博弈论方法之后实现了理论范式的创新。
突出体现在策略性行为的研究:如价格战、纵向约束、排他性交易、价格歧视、研究与开发等。
政策主张:反垄断政策(由过于宽松逐步转向温和的干预)7、可竞争市场理论(核心概念、提出者、主要观点)提出者:由鲍莫尔、帕恩查和韦利格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核心概念:(1)完全可竞争市场——是指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结构。
产业经济(复习要点)
产业经济第一章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次产业的属性是取自于自然,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狩猎业、渔业和林业;第二次产业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主要包括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煤气、电力、供水;第三次产业被认为是创造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主要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产业经济学:以中观层次的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和产业之间的协调关系产业组织理论:它以特定产业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一个产业中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及其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产业结构:主要研究产业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主要因素有规模经济、进入壁垒、市场集中。
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政策理论、反垄断与管制理论反垄断属于产业组织结构吗?对第二章规模经济: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
范围经济: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规模经济的主要成因:(1)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经济性企业规模的扩大,为企业内部发展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提供了条件。
(2)标准化和简单化的经济性(3)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范围经济的主要成因:(1)生产技术设备具有多种功能(2)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具有多种组装性能(3)企业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水平一体化是企业在原有生产经济范围内,通过联合、兼并同类企业或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工厂企业,以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
垂直一体化是指企业在供、产、销方面实行纵向渗透和扩张。
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混合一体化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多个产业中的若干生产经营单位,实行跨产业经营。
实现范围经济,也称多元化战略,企业经营多元化。
第三章市场集中度描述特定市场中某些特殊产业的市场结构,它与市场垄断力的形成密切关系,因此市场集中度直接对市场的竞争状态产生作用。
市场集中度指标:绝对集中度指标CRn,H指数HHI,相对集中度指标基尼系数,反映共谋潜力的指标:绝对/相对集中度差分【判】H指数对规模较大的前几家企业市场份额的变化特别敏感,在市场集中度的研究中,作为一个能综合反映产业内企业规模分布的指标而被广泛应用。
产业经济学要点1
产业经济学要点1第一篇:产业经济学要点1产业经济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市场集中度: 是衡量某一市场(或行业)内厂商之间市场份额分布状况(市场结构)的指标,它能够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程度(市场力量)。
2.规模经济: 说的是在既定条件下,如果某一区间生产一单位单一或复合产品平均成本递减,那么就可以说存在规模经济。
反之,为规模不经济。
3.范围经济: 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
4.集中度-利润率假说: 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
5.最低经济规模:是指一家企业的最小最优经济规模,也就是长期平均成本最小时的最小产出量:6.进入壁垒:使进入者难以成功的进入一个企业,而使在位者能够持续不断的获得超额利润,并使能使整个产业保持高度集中的因素。
7.价格歧视:企业把同一物品以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顾客,这种做法被称为价格歧视。
8.产品差异:产品差异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由于在质量、款式、性能、销售服务、信息提供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产品之间替代不完全的状况。
9.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
10.勒纳指数:勒纳指数通过对价格与边际成本偏离程度的度量,反映了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强弱。
勒纳指数在0到1之间变动,勒纳指数越大,市场中的垄断力量越强;反之,竞争程度越高。
在市场完全竞争时,勒纳指数等于0。
11.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指达成一笔交易所要花费的成本,也指买卖过程中所花费的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 12.资产专用性:是指用于特定用途后被锁定很难再移作他用性质的资产,若改作他用则价值会降低,甚至可能变成毫无价值的资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经济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与经营上具有相同特征(同质性)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
产业既不是微观经济的概念,也不是宏观经济的范畴,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观经济概念。
2.瓶颈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未得到应有发展而已严重制约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
(P31)3.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又称高级化,是指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或者说是产业结构由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发展的过程。
(P68)4.产业关联:又称为产业联系,是指产业之间在经济技术上的数量比例关系,主要包括产业之间投入产出、供给需求的数量关系。
5.直接消耗系数:又叫投入系数,是用各部门的总产量除以该部门所消耗的其他部门的产品数量,也就是用各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品价值除以各投入要素的分量,即:a ij=X ij/X j (i,j=1,2,…,n)其中,a ij为直接消耗系数,X ij表示第j产业部门生产中所消耗第i部门产品数量的价值;X j表示j产业部门的总投入。
(P97)6.产业布局:经济学意义上的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各部门、各要素、各环节在地域(空间)上的动态组合与分布。
(PPT)7.产业集聚:又称为产业聚集、产业群集,是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的行为和过程。
产业集聚的结果会形成产业集群。
(P149)8.市场行为: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的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
(PPT)9.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
(PPT)10.市场结构: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
(PPT)11.市场集中度(Market Concentration Rate):是测量产业竞争性和垄断性的最简单易行与最常用的指标,一般以产业内规模最大的若干家厂商的有关指标值X(产量、销售额、资产额、增加值、职工人数)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分量来衡量。
该产业m家前n位企业的集中度CR n的计算公式是:CR n=/(P178)12.产业规制:是指政府通过制定和执行一定的法规与政策对产业经济主体及其行为所作的规范和限制,是政府实行产业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
(P230)13.社会性规制:是指在卫生、健康、安全、环境等领域实行的规制;这类规制不以特定产业为规制对象,是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而实行的跨行业、全方位的规制,主要内容包括对环境保护、污染防治、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保证、生产或工作安全、产品和生产的卫生健康等方面的规制。
二、简答题1.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答: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三个层次和六个主要方面构成。
第一个层次是理论前提,包括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产业分类理论两个方面。
第二个层次是基本理论,这是产业经济学的主体部分,包括广义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发展理论三大方面。
第三个层次是理论运用,这是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在产业管理中的运用,包括产业规制、产业政策两个方面。
2.行业分类(写+门)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A 农、林、牧、渔业• B 采矿业• C 制造业• D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E 建筑业• F 批发和零售业•G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H 住宿和餐饮业•I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J 金融业•K 房地产业•L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M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N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O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P 教育•Q 卫生和社会工作•R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S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T 国际组织3.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的内容和必然性答:内容:由于三次产业构成不同而形成产业结构主要有四大类。
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存在第一次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三次产业依次逐步上升的趋势,相应由三次产业构成的产业结构类型存在由以第一次产业为主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逐步向以第二次产业为主的鼓型产业结构转变,再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的倒金字塔型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必然性:造成三次产业地位变动的趋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P62)1、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的影响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制造业的影响2、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4.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P127)答:(一)经济效益优先原则:经济效益优先原则即从经济效益出发,择优确定产业区位。
产业布局对经济效益有较大影响,合理的产业布局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二)全局性、长远性和预见性原则:国家的产业布局必须从产业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与实施。
该原则要求:从范围来看,按照全局性,要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从时期来看,按照长远性,在进行产业布局的过程中,当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从变化来看,按照预见性,根据需要及可能来布局产业,协调产业实施与产业规划的关系,应做到实施服从规划。
(三)分工协作原则:产业布局应以区域资源差异为前提,体现劳动地域分工与地区综合发展相结合、地区生产专门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关系。
根据分工协作原则进行产业布局,不仅能发挥地域的区位优势,最大限度地节约投入成本,而且可以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促进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五)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原则(六)可持续发展原则5.缪尔达尔的地理性经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基本观念+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布局的现实意义)答:该理论利用“扩散效应”(Spread Effects)和“回波效应”(Backwash Effects)概念,说明了经济发达地区优先发展对其他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和不利影响。
缪尔达尔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不是同时发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地区由于某种最初契机触发而获得增长过程中的早期优势(初始优势),就会比其他地区超前发展;由于集聚经济的存在,优势地区会因市场作用而持续积累地加速增长,并同时产生两种相反效应:“回流(极化)效应”和“扩散(涓流)效应”。
所谓的“回波效应”是指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地点和地区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其周边地区发展速度降低。
涓流效应(即扩散效应)是指所有位于经济扩张中心的周围地区,都会随着与扩张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情况,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人才等,并被刺激促进本地区的发展,逐步赶上中心地区。
缪尔达尔的地理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布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发展中国家应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促进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
采用鼓励和促进发达地区经济优先增长的政策,通过差别性的产业布局政策和相关的财政金融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向先行发展的发达地区转移,使先行发展的地区逐步赶上国际经济发展的水平。
其次,在经济发展初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可以统筹确定优先发展的地区,但是,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之后,应从控制地区之间贫富差距、维护经济相对平衡发展出发,在产业布局上转而采取均衡发展战略,鼓励不发达地区的快速发展。
6.价格协调行为(两类+四种)答:价格协调行为是指企业之间在价格决定和调整过程中相互协调而采取的共同定价行为。
这种行为一般发生在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中。
常见的价格协调行为包括两种类型四种形式:(1)价格卡特尔。
价格卡特尔包括有文字纪录的明确协定卡特尔和只有口头意向的秘密协定卡特尔两种形式;(2)暗中配合。
一是价格领导制,即随着某个企业的价格调整,其他企业也相应调整价格;二是有意识的平行调整,即价格调整时没有明显的追随调价现象,而只体现为比较含蓄而默契的配合行为7.规制失灵(P233)答:政府规制机构及其人员存在“信息局限性”和“利益局限性”,再加上相关利益集团的游说、公共关系活动的影响,使得产业规制有可能失误、不当、过度。
产业规制失灵的主要表现:●不该限制的限制了,该限制的没有限制;●应该多规制的规制少了,应该少规制的规制多了;●规制成本大于规制收益,使得规制得不偿失;●没有合理有效地解决规模经济与竞争的矛盾,●制约着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弱化企业的激励机制;●规制的实施时滞;●滥用职权乃至“权钱交易”、“寻租”、腐败。
8.社会性规制的内涵、方式和必要性答:社会型规制是指在卫生、健康、安全、环境等领域实行的规制,这类规制不以特定产业为规制对象,是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而实行的跨行业、全方位的规制,主要内容包括对环境保护、污染防治、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保证、生产或者工作安全、产品的生产和卫生健康方面的规制。
社会性规制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限制、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信息提供。
其中“直接限制”具体手段包括:禁止特定行为、限制经营性活动、资格制度、检查与鉴定制度、基准与认证制度等。
社会性规制的必要性:由于负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再加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冲动,无论是竞争性产业的企业,还是自然垄断产业的企业,都有可能在卫生、健康、安全、环境等领域给社会和消费者造成危害。
这些现象是市场机制自身不能消除的,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监管,合理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保护资源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维护广大消费者和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
9.规制经济理论的四个主要特点:答:第一,规制政策的设计倾向于牺牲规制偏好较小的相对较大的集团,而使相对较小的有强烈规制偏好的利益集团获益。
第二,在政治支持最大化的目标下,规制政策的制定会使利益或财富在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进行分配。
第三,规制更可能存在于相对竞争性或相对垄断性产业,因为这些产业的规制会对某些集团的福利产生最大的影响。
最后,从减少净损的角度出发,规制者会尽量避免导致总分配财富减少的政策。
三、计算题1.反垄断指标: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和洛伦茨曲线最初用于测量居民收入分配均匀状况,产业组织理论结论这个两个概念从整体全貌上反应映产业集中状况。
洛伦茨曲线可以反映产业中由小到大企业数量的累计百分比与其规模份额的累积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基尼系数则是一个建立在洛伦茨曲线基础上的度量指标,它能够把洛伦茨曲线所反映的不均匀度用量化指标体现出来。
基尼系数取值介于0到1之间,厂商规模分布越不均匀,基尼系数越大。
如果所有厂商规模相等,基尼系数为0;如果独家厂商垄断,基尼系数为1。
2.产业关联四、论述题1.利益集团规制理论答:利益集团规制理论是在规制效果的检验导致对“市场失灵是规制的动因、规制有效率”的传统规制信念发生动摇的情况下,提出的比较新的规制理论。
利益集团规制理论的基本假设:政府拥有强制权,能够通过规制使收益或福利在不同的人之间转移,规制的需求方和供给方(规制制定和实行者)都是理性经济人,都可能通过规制的选择,影响规制的内容、方式及其制定和实行,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