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和二十四节气有关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与饮食习惯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与饮食习惯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与饮食习惯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中国的饮食习惯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中国,人们通过节气来调节饮食,保持身体健康,实现自我平衡。

本文将从节气文化、饮食习惯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节气文化的起源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民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跟季节变化有关的24个节气名称。

我国最早的历法是夏历,最早有记载的二十四节气则出现在《周礼·月令》和《仪礼·月令》中,它们是按月份分界的,每月二十日左右为一个节令,称“节”,每月十日左右为一个“气”,称“气”。

到唐代,由于气候严寒,而且百姓的生产需要更加精细地把握时间,一年被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15天左右,每个节气中的上旬、中旬、下旬又分别称为未至、正至、过时、节、中伏、末伏六个部分。

二、二十四节气对饮食习惯的影响二十四节气对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每个节气来临之前和节气期间,人们会根据节气的特点和季节的变化来调整饮食习惯。

比如,在春分节气,人们会喝藿香正气水、吃春卷等食品,既能够调养身体,又符合节气的特点。

在夏至节气,人们会注重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以消暑解热。

在冬至节气,人们则会注重食物的热量和营养价值,多吃补品、鸡羊鱼肉等食品,以御寒保暖。

三、二十四节气与饮食习惯的养生之道二十四节气与饮食习惯紧密相连,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

中国人一直奉行的养生理念是“天人合一”、“以饮食为先”。

在节气的转换期,饮食中的调整会使人体的阴阳平衡保持稳定,调节体内功能的失调。

比如,在芒种节气,由于天气炎热,人们的食欲下降,嗜甜嗜油的念头更容易产生,需要主动调整饮食,并且多食用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身体所需的营养成分。

四、二十四节气与特色饮食文化的体现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朝历代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特色和传统食品。

二十四节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推动了各个地区的特色饮食文化的发展。

十二月建二十四节气

十二月建二十四节气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十二月建二十四节气篇一:二十四节气歌诀二十四节气歌诀立春戊土五朝荣,十日丙火见出生。

雨水之中甲木旺,惊蛰阳木及中明。

春分乙木萌芽地,清明乙木七日能。

八日癸水归辰库,谷雨前三戊土盛。

立夏戊土归禄五,十日庚金在巳生。

小满炎明丙火盛,芒种己土禄归停。

夏至阴生丁火局,小暑丁火七朝明。

八日乙木归旺库,大署时来己土兴。

立秋戊土坤生五,十日壬水半弓生。

处暑庚金归禄地,白露直是太白金。

秋分正旺辛金地,寒露辛金七日生。

八日丁火归旺库,霜降戊土向阳盛。

立冬甲木出生地,小雪壬水卫方行。

大雪阳生丁火局,冬至癸水录归腾。

小寒癸水七日旺,八日辛金丑库藏。

大寒己土半明月,四明八节仔细详。

年中月令分日用事正月建寅:立春起至第七天止,戊土司令。

第八天至十四天止,丙火司令。

第十五天起至正月完,甲木司令。

二月建卯:惊蛰起至第十天止,甲木司令。

第十天起至二月完,乙木司令。

三月建辰:清明起至第九天止,乙木司令。

第十天至十二天止,壬癸水司令。

第十三天至三月完,戊土司令。

四月建巳:立夏起至第七天止,戊土司令。

第八天至十四天止,庚金司令。

第十五天至四月完,丙火司令。

五月建午:芒种起至第十天止,丙火司令。

第十一天至第十九天止,己土司令。

第二十天到五月完,丁火司令。

六月建未:小暑起至第九天止,丁火司令。

第十天到十二天止,甲乙木司令。

第十三天至六月完,己土司令。

七月建申:立秋起至第七天止,戊土司令。

第八天至十四天止,壬水司令。

第十五天至七月完,庚金司令。

八月建酉:白露起至第十天止,庚金司令。

第十一天至八月完,辛金司令。

九月建戌:寒露起至第九天止,辛金司令。

第十天至十二天止,丙丁火司令。

第十三天至九月完,戊土司令。

十月建亥:立冬起至第七天止,戊土司令。

第八天至十四天止,甲木司令。

第十五天至十月完,壬水司令。

十一月建子:大雪起至十天止,壬水司令。

第十一天至十一月完,癸水司令。

十二月建丑:小寒起至第九天止,癸水司令。

第十天至十二天止,庚辛金司令。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历史演变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历史演变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历史演变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们根据太阳运行轨迹以及农事需要而提出的一套时间划分体系。

它由24个节气组成,每个节气相隔12-15天,共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这些节气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见证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

一、起源背景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过程中。

在古代,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天文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直接而明显。

古代农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观察季节变化和气候特征,总结出了一套精确的划分时间的方法,即二十四节气。

二、演变过程二十四节气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礼·月令》中所记载的“大余节气”一说。

事实上,古人对节气的划分是根据农作物生长的规律和阴阳五行理论而来。

比如,立春是春季的开始,也是“阳”气开始升发,正所谓“春风吹,生气发”。

而立夏则代表了夏季的正式开始,“万物华盛,阳气盛长”,这样的循环不断地在人们的实践中总结出来,形成了现在的二十四节气体系。

在演变的过程中,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含义都有所变化。

例如,在《仪礼·月令》中,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仅仅用来指代季节的转变,与农业生产广泛相联的名称尚未出现。

直到唐代,郑德裕在《历胜》中首次提到二十四节气与农事生产之间的关系,指出每个节气都对应着具体的农业活动。

从此,二十四节气与农事生产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三、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性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为中国古代农民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参考。

根据不同的节气,农民们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如播种、耕作、收割等,从而取得良好的农业收成。

另外,二十四节气也起到了激励农民生活的作用,中国古代农民的生活节奏以及传统文化习俗都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

四、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的传承与应用尽管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得二十四节气的应用稍显不足,但它作为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的瑰宝依然被人们所重视。

目前,二十四节气已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民间在传承和开展相应的活动中加以弘扬。

二十四节气解读

二十四节气解读

二十四节气解读立春:立春,二十四节气[1]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雨水: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每年2月1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雨水”节气。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惊蛰: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6日左右为惊蛰。

二十四节气之一。

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

“惊蛰”节气日,地球已经达到太阳黄经345度,一般在每年3月4日~7日。

春分: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交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有《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

”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清明: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

“清明”是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

另外还有很多以“清明”为题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

二十四节气由来及故事

二十四节气由来及故事

二十四节气由来及故事立春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的立春前,当人们准备热热闹闹迎接立春时,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传染上了一种说不出的疾病。

这种病很怪,那模样真像喝醉了酒似的,个个都是头重脚轻,连抬抬手的力气也没有。

立春前一天,一个老道打扮的人来到了一个村庄。

他见村庄里静得听不到鸡鸣狗叫,更不见有人走动,觉得奇怪万分。

他来到了村边的一户人家敲门,道人连呼几声没人应,后来他看到一个中年人,连忙上前打听,中年人抬了一下眼皮,合着眼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全村人都得了一种像我这样的病。

”道人一连闯了几家,情形都是一样。

道人也莫名其妙。

于是,他来到村东头的一棵古树下,面南盘坐,挑起单掌,合眼静坐,口中念念有词。

原来,他向南海的观世音菩萨祈求医治瘟疫的方法。

约摸过了三个时辰,道人长嘘一口,猛然站起来,飞快地跑回观院,抡镐便刨,他刨出一袋贮藏的萝卜,又飞快地跑到了村庄。

这时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从村中一家找到一只芦花大公鸡,拔下几根鸡毛,扎在了地上。

道人合眼祈告着,脑海中又出现了静坐时与观音菩萨对话的场面:观音菩萨告诉他,等地气通时,让乡人百姓每人啃吃几口萝卜,瘟疫便可自动解开。

过了约莫有一袋烟的功夫,扎在地上的鸡毛突然动了起来,道人惊喜万分,他喊着:“地气通了,地气通了。

”奔向了村庄的每家每户,让人们啃吃萝卜。

结果,还真灵验,人们吃了萝卜之后,全都好了。

人们纷纷给道人跪下,谢他的救命之恩。

道人说:“大伙请起,别谢我,应该感谢观音菩萨。

不过,大伙现在应该去救别人。

我的观院里还有许多萝卜,大伙带着快去邻近村庄救人吧!”乡人听后,带着萝卜奔向了十里八村。

瘟疫解了,人们又过上了平静安乐的生活。

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那位道人,更不会忘记让他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萝卜。

从此,乡人便在立春这天啃吃几片萝卜,以求平安。

“咬春”的习俗也就形成了,持续至今。

雨水雨水节与春龙节密切相关。

民间把农历二月初二定为春龙节,认为这天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二十四节气与阴历月份对应表及玄机

二十四节气与阴历月份对应表及玄机

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中就有按夏至计算始耕日期的记载。东汉《四民月令》中已广泛用节气定农时。以后的历代农书更广为引用,作为决定农时的根据。元代《王祯农书》中设计了一个《授时指掌活法之图》,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逐一编排农事。
据记载,公元前二世纪中国汉朝开始采用农事二十四节气。
标签: 立秋 冬至 节气 二十四节气 谷雨 .
立秋忙打靛 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 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 冬至不行船.
小寒进腊月 大寒又一年.
和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还有一些称呼:
春社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秋社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入梅 芒种后第一个丙日
中气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斗建 寅 卯、中绳 辰 巳 午、中绳 未 申 酉、中绳 戌 亥 子、中绳 丑
音律 夷则 蕤宾 姑洗 太簇 黄钟 太簇 姑洗 蕤宾 夷则 无射 黄钟 无射
(斗建、音律出自《淮南子》)
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用来划分一年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季节转折点,即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气候适中;夏至、冬至表示暑夏寒冬的到来。“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雨水表示降雨季节的开始;惊蛰是冬眠蛰虫开始复苏,出土活动;清明表示天气开始转暖草木新绿,景象清新;谷雨是降雨开始增多,有利于谷物的生长;小满表示草木开始繁茂,夏熟谷物子粒开始饱满;芒种是一年中农事繁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管、夏种。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示一年中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其中处暑表示炎热季节的结束。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与程度,具体来说,白露表示气温下降快,湿度尚大,多露水;寒露表示地面辐射冷却快,凝结的露水温度低;霜降表示进入降水季节;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时期的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季节和农作物的生长现象。

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

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篇一:月建与二十四节气古代先贤把一年分四季,又可分十二个月。

十二个月与十二辰有关。

月建即月令,掌一月之权,可三旬之令,一月三十日当权得令,掌管万物之提纲,操生杀之权柄。

六爻预测中月建能助卦爻之衰弱,克制卦爻之旺相。

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直到清代未年,现今使用的旧历、阴历都是夏历。

夏历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斗柄指寅为正月(一月),斗柄指卯为二月,斗柄指辰为三月,斗柄指巳为四月,斗柄指午为五月,斗柄指未为六月,指申为七月,指酉为八月,指戌为九月,指亥为十月,指子为冬月(十一月),指丑为腊月(十二月)。

所以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在预测中古书有以正月为“立春”节后到“惊蛰”节前中间经过一“雨水”中气为寅月()二月为“惊蛰”节后到“清明”节前中间经过一“春分”中气。

三月“清明”节后经“谷雨”中气到“立夏”节前;四月“立夏”节后经“小满”中气到“芒种”节前;五月“芒种”节后经“夏至”中气到“小暑”节前;六月“小暑”节后经“大暑”中气到“立秋”节前;七月“立秋”节后经“处暑”中气到“白露”节前;八月“白露”节后经“秋分”中气到“寒露”节前;九月“寒露”节后经“霜降”中气到“立冬”节前;十月“立冬”节后经“小雪”中气到“大雪”节前;冬月“大雪”节后经“冬至”中气到“小寒”节前;腊月“小寒”节后经“大寒”中气到“立春”节前。

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下暑相连;秋暑露秋寒霜将,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令含义:正月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天气将回暖,万物将更新,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立春是公历的2月4日或5日.二月惊蛰:春雷开始轰鸣,惊醒了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过冬的虫卵快要孵化了,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气温升高.惊蛰是公历的3月6日或7日.三月清明: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木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清明是公历的4月5日或6日.四月立夏:这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农事活动已进入夏季繁忙季节了.立夏是公历的5月6日或7日.五月芒种:"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在北方是割麦种稻的时候,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芒种是公历的6月6日或7日.六月小暑:这个节气表示已进入暑天,炎热逼人,小暑是公历的7月7日或8日.七月立秋: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将过,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立秋是公历的8月8日或9日.八月白露:这个节气表示天气更凉,空气中的水气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白露是公历的9月8日或9日.九月寒露:这个节气表示冬季的开始,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寒露是公历的10月8日或9日.十月立冬:这个节气表示清爽的秋天将过,寒冷的冬天开始,立冬是公历的11月7日或8日.十一月大雪:这个节气表示降雪来得较大,大雪是公历的12月7日或8日.十二月小寒:这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季节,会有霜冻,小寒是公历的1月5日或6日.上面所述也是十二月安十二地支法。

节气、月令、物候、月相

节气、月令、物候、月相

节气、月令、物候、月相节气、月令、物候、月相节气的来源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节气的划分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

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

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

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并有两句口诀:上半年来六、二十一,下半年来八、二十三。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

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

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是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是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是指卯,半夜衡是指卯,白天魁是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二十四节气物候立春斗指东北。

太阳黄经为315度。

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斗指壬。

太阳黄经为330度。

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二十四节气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二十四节气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篇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立春:初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

二候,蛰虫始振;振,动也。

三侯,鱼陟负冰。

陟,言积,升也,高也。

阳气已动,鱼渐上游而近于冰也。

雨水:初候,獭祭鱼。

此时鱼肥而出,故獭而先祭而后食。

二候,候雁北;自南而北也三候,草木萌动。

是为可耕之候。

(二月)惊蛰:初候,桃始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

二候,仓庚鸣;黄鹂也。

三候,鹰化为鸠。

鹰鸷鸟也。

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

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

二候,雷乃发声: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

三候,始电。

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

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三月)清明: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飞而两翼相排,农急时也。

三候、戴胜降于桑,织网之鸟,一名戴鵀,阵于桑以示蚕妇也,故曰女功兴而戴鵀鸣。

谷雨: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鴑音如,鹌鹑属,鼠阴类。

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

三候,虹始见。

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四月)立夏:初候,蝼蝈鸣;蝼蛄也,诸言蚓者非。

二候,蚯蚓出;蚯蚓阴物,感阳气而出。

三候,王瓜生;王瓜色赤,阳之盛也。

小满:初候,苦菜秀;火炎上而味苦,故苦菜秀。

二候,靡草死;葶苈之属。

三候,麦秋至。

秋者,百谷成熟之期。

此时麦熟,故曰麦秋。

(五月)芒种:初候,螳螂生;俗名刀螂,说文名拒斧。

二候,鹃始鸣;鹃,屠畜切,伯劳也。

三候,反舌无声。

百舌鸟也。

夏至:初候,鹿角解;阳兽也,得阴气而解。

二候,蜩始鸣,蜩,音蜩,蝉也。

三候,半夏生,药名也,阳极阴生。

(六月)小暑: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蜂居壁;亦名促织,此时羽翼未成,故居壁。

三侯,鹰始挚。

挚,言至.鹰感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

大暑:初候,腐草为萤;离明之极,故幽类化为明类。

二候,土润溽暑;溽,音辱,湿也。

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大概在每年8月7日至9日之间,是秋季的开始。

立秋标志着一年的时令已经进入到秋季,天气也开始渐渐变凉,从而带来了秋收的季节。

而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是有关于立秋这个节气的一些具体意义和相关内容的解释。

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书中,将秋季分为7个小节气,分别是立秋、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

每个小节气内又有9个节气,共计63个节气,其中7个小节气和63个节气称为“秋系列节气”,是中国传统农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秋季这个季节是农业生产中非常繁忙的时期,也是自然界变化最快的时期之一。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秋季的变化,更好地进行耕作和收获。

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深入解释了每个节气的意义和一些具体的农业意义。

其中,“立秋”即为立秋节气,是指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夏至之后第15个节气。

在此时,一年的第二个候(秋鸣),也就是“虫鸣始响”,意味着秋天已经来临。

这个时候,大家可以开始收获大米、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开展秋季的耕作活动。

接下来是白露、秋分和寒露,其中白露节气在秋季的第二十四候,主要指气温开始变冷,开始有露水出现。

秋分节气在秋季的第四十候,也是一年的第16个节气,表示昼夜平分,意味着秋天已经到来,天气逐渐变冷。

而寒露节气在秋季的第三十七候,意味着气温变得更加寒冷,逐渐进入了秋季的尾声。

霜降、立冬和小雪是秋季的最后一个小节气,也是秋季的重要时刻。

霜降节气在秋季的第四十三候,开始气温变得非常低,霜降天气已经到来。

在立冬节气和小雪节气中,天气已经非常寒冷,逐渐开始进入了冬季的阶段。

总之,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都是一些关于秋季节气和节令的有益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秋季的变化以及如何进行耕作和收获。

这些信息对于中国的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时间,还可以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其历史渊源与意义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其历史渊源与意义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其历史渊源与意义是什么二十四节气是什么?其历史渊源与意义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一种独特的时间系统,用于描述和纪念一年四季的变化和农事活动。

这个时间系统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农耕社会,并且在现代依然保留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本文将探讨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渊源以及它所承载的深刻意义。

一、历史渊源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

根据古代天文学家的观测和农民的实践经验,人们逐渐总结出了一年四季的二十四个时间节点,用以指导农事活动。

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礼记·月令》。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节气逐渐成为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二十四节气的意义1. 农事指导与农耕文化传承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每个节气都与农耕活动相关,比如春分代表春播的开始,小满代表谷物的灌浆期等。

通过遵循这些节气,农民可以更好地把握时机,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得以延续至今的原因之一。

2. 自然观察与环境保护意识二十四节气也反映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研究。

通过观察阳光、温度变化、花草开放等现象,人们可以了解季节的变迁和自然界的规律。

这种观察自然的意识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

3. 文化传统与民俗习惯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许多民俗习惯和节日有着紧密联系。

例如,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等节日都是基于二十四节气来确定日期的。

这些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也都与当时的节气密切相关,如腊八粥、端午龙舟等。

通过这些习俗活动的传承,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4. 健康养生与生活方式二十四节气也与健康养生和生活方式有关。

根据不同的节气特点,人们可以调整饮食、起居和运动等方面的习惯,以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例如,立春后要多吃蔬菜水果、清肠胃;夏至后要避免暴晒、多喝饮料等。

这种调节生活方式的方法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

三、总结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具体介绍

二十四节气的具体介绍

二十四节气的具体介绍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那你知道二十四节气有哪些吗?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二十四节气的介绍,来欣赏一下吧。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

春季开始的节气。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全国各地。

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失之过早。

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

2月下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

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

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雨水每年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交“雨水”节气。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达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气温在10℃以上,而华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

雨水前后,油菜、冬麦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要求较高。

“春雨贵如油”,这时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的生长特别重要。

而华北、西北以及黄淮地区这时降水量一般较少,常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后及时春灌,可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淮河以南地区,则以加强中耕锄地为主,同时搞好田间清沟沥水,以防春雨过多,导致湿害烂根。

二十四节气,十二节十二气,十二月建紫微斗数网

二十四节气,十二节十二气,十二月建紫微斗数网

二十四节气,十二节十二气,十二月建紫微斗数网
二十四节气,十二节十二气,月建
十二月建:
正月建寅:立春经雨水至惊蛰;
二月建卯:惊蛰经春分至清明;
三月建辰:清明经谷雨至立夏;
四月建巳:立夏经小满至芒种;
五月建午:芒种经夏至至小暑;
六月建未:小暑经大暑至立秋;
七月建申:立秋经处暑至白露;
八月建酉:白露经秋分至寒露;
九月建戌:寒露经霜降至立冬;
十月建亥:立冬经小雪至大雪;
十一月建子:大雪经冬至至小寒;
十二月建丑:小寒经大寒至立春。

上述二十四节气中的: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为“节”。

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为“气”。

一节一气各占每月一半,一年十二个月,共二十四节气。

风水之月,也就是十二月建中之月,是以“节”为标准的。

正月建寅是从立春开始的,到惊蛰结束。

而不是从阳历的元月一号到三十一号,也不是阴历的正月初一到正月三十日至。

立春有准确的时间,精确到秒,惊蛰也有准确的时间,精确到秒,所以正月建寅是有准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

在立春之交的时间段,必须要有准确的时间,精确到秒,否则少则相差一月,多则相差一年。

风水月份中十二月建,不论阳历月份的大小,也不论阴历月份中的闰月,均从一个月的“节”开始,经过一个月的“气”,到下个月的“节”结束。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简介

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
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土圭测影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
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 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 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土圭测日影法”划分的节气,把冬至列为 “二十四节气”首位,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黄经
225°
150°165°180°195°210°
二十四节气及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二十四节气及其日期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日期
节气
6月21-22日 夏至
6月5-7日
芒种
5月20-22日 小满
5月5-7日
立夏
4月19-21日 谷雨
4月4-6日
清明
3月20-22日 春分
3月5-7日
惊蛰
2月18-20日 雨水
2月3-5日
立春
1月20-21日 大寒
1月5-7日 小寒
12月21-23日 冬至
↑ ↓ 太阳直射点纬度 23°26‘N
节气 夏至
动 19°31'40“N
太 小暑
移 15°37'20“N
阳 大暑
北 11°43‘N
往 7°48'40“N
点 射
3°54'20“N 0° 3°54'20“S
直 7°48'40“S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 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 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我国各地自然物 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 吻合。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发布时间:2020-05-24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二十四节气的说明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

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月令和二十四节气有关

月令和二十四节气有关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月令和二十四节气有关篇一:干支与二十四节气干支与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古今的历法不外太阳历与太阴历两种,太阳历如今世界通用的公历,太阴历如穆斯林国家通用的穆斯林教历。

这两种历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个回归年,并将其平均成十二个月份,再分立大小平闰月。

太阳历的优点是四季分明,准确无差;太阴历则严格以月亮朔望周期纪月,因没有顾及到地球公转周期,所以不能准确地划分四季界限。

中国传统的农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一方面以月亮朔望周期纪月,一方面又巧妙地设立闰月做到与回归年同步。

所谓二十四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一周即一回归年的360度角划作24份,即太阳在黄经在向东每移动15度角为一“气”,移动一周360度共24气。

二十四节气太阳黄经度数及日期立春黄经315°2月3—5日,雨水黄经330°2月18—20日,惊蛰黄经345°3月5—7日,春分黄经0°3月20—21日,清明黄经15°4月4—6日,谷雨黄经30°4月19—21日,立夏黄经45°5月5—7日,小满黄经60°5月20—22日,芒种黄经75°6月5—7日,夏至黄经90°6月21—22日,小暑黄经105°7月6—8日,大暑黄经120°7月22—24日,立秋黄经135°8月7—9日,处暑黄经150°8月22—24日,白露黄经165°9月7—9日,秋分黄经180°9月22—24日,寒露黄经195°10月8—9日,霜降黄经210°10月23—24日,立冬黄经225°11月7—8日,小雪黄经240°11月22—23日,大雪黄经255°12月6—8日,冬至黄经270°12月21—23日,小寒黄经285°1月5—7日,大寒黄经300°1月20—21日。

四时月令五十条内容

四时月令五十条内容

四时月令五十条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四时月令是指一年中不同季节不同月份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在古代,人们按照季节和月份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四时月令五十条是古代汉族的一份传统文化遗产,记录了一年中不同季节不同月份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四时月令五十条的内容。

第一条:冬至。

冬至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也是阳气开始增长的时候。

在冬至这一天,人们要吃饺子,取代年糕,以象征着“年年有余”的寓意。

第二条:小年。

小年是指正月的二十三日,也是祭灶节。

在这一天,人们要祭祀灶君,以求保佑家庭安康。

第三条: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在春节这一天,人们要吃饺子、年糕和过年糖。

第四条:立春。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也是阳气开始增长的时候。

在这一天,人们要吃春饼、吃鱼、过“吃茶”的习俗。

第五条:雨水。

雨水是表示春天已经到来的节气。

在雨水这一天,人们要欣赏春雨,植树种花,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第六条:惊蛰。

惊蛰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气,在惊蛰这一天,人们要吃桃花饭,以求桃花运。

第七条:春分。

春分是春天的第二个节气,也是昼夜平分的时候。

在春分这一天,人们要去踏青,欣赏春天的美景。

第八条:清明。

清明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春天的分水岭。

在清明这一天,人们要扫墓祭祖,以表达对先祖的尊敬。

第十一条:小满。

小满是夏天的第一个节气,在小满这一天,人们要吃翻炒豆子、喝冷饮,以迎接夏天的到来。

第十二条:芒种。

芒种是夏天的第二个节气,也是最热的时候。

在芒种这一天,人们要南瓜饼、喝银耳汤,以消暑解渴。

第十五条:大暑。

大暑是夏天的第二个节气,在大暑这一天,人们要吃凉皮、过清凉节。

第三十三条:谷雨。

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春天的收尾之时。

在谷雨这一天,人们要吃蒲糖、谷雨鸡,以庆祝春天的结束。

总结:四时月令五十条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古代汉族人们在不同季节不同月份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月建与二十四节气

月建与二十四节气

古代先贤把一年分四季,又可分十二个月。

十二个月与十二辰有关。

月建即月令,掌一月之权,可三旬之令,一月三十日当权得令,掌管万物之提纲,操生杀之权柄。

六爻预测中月建能助卦爻之衰弱,克制卦爻之旺相。

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直到清代未年,现今使用的旧历、阴历都是夏历。

夏历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斗柄指寅为正月(一月),斗柄指卯为二月,斗柄指辰为三月,斗柄指巳为四月,斗柄指午为五月,斗柄指未为六月,指申为七月,指酉为八月,指戌为九月,指亥为十月,指子为冬月(十一月),指丑为腊月(十二月)。

所以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在预测中古书有以正月为“立春”节后到“惊蛰”节前中间经过一“雨水”中气为寅月()二月为“惊蛰”节后到“清明”节前中间经过一“春分”中气。

三月“清明”节后经“谷雨”中气到“立夏”节前;四月“立夏”节后经“小满”中气到“芒种”节前;五月“芒种”节后经“夏至”中气到“小暑”节前;六月“小暑”节后经“大暑”中气到“立秋”节前;七月“立秋”节后经“处暑”中气到“白露”节前;八月“白露”节后经“秋分”中气到“寒露”节前;九月“寒露”节后经“霜降”中气到“立冬”节前;十月“立冬”节后经“小雪”中气到“大雪”节前;冬月“大雪”节后经“冬至”中气到“小寒”节前;腊月“小寒”节后经“大寒”中气到“立春”节前。

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下暑相连;秋暑露秋寒霜将,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令含义:正月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 天气将回暖, 万物将更新, 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 立春是公历的2月4日或5日.二月惊蛰: 春雷开始轰鸣, 惊醒了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 过冬的虫卵快要孵化了, 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 气温升高.惊蛰是公历的3月6日或7日.三月清明: 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 草木萌动, 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 清明是公历的4月5日或6日.四月立夏: 这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 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 农事活动已进入夏季繁忙季节了. 立夏是公历的5月6日或7日.五月芒种: "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 在北方是割麦种稻的时候, 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 芒种是公历的6月6日或7日.六月小暑: 这个节气表示已进入暑天, 炎热逼人, 小暑是公历的7月7日或8日.七月立秋: 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将过, 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 立秋是公历的8月8日或9日.八月白露: 这个节气表示天气更凉, 空气中的水气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 白露是公历的9月8日或9日.九月寒露: 这个节气表示冬季的开始, 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 寒露是公历的10月8日或9日.十月立冬: 这个节气表示清爽的秋天将过, 寒冷的冬天开始, 立冬是公历的11月7日或8日.十一月大雪: 这个节气表示降雪来得较大, 大雪是公历的12月7日或8日.十二月小寒: 这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季节, 会有霜冻, 小寒是公历的1月5日或6日. 上面所述也是十二月安十二地支法。

二十四节气逐句解释

二十四节气逐句解释

二十四节气逐句解释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季是温暖,鸟语花香,万物生机勃勃的季节。

我国把立春这一天定为春季的开始。

雨水:雨水节气,每年2月19日--3月6日,太阳黄经达330°时为雨水。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雨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这一时期,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雨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雨水节后,土膏脉动,雨水增多,且气温升高,又是多病之时,应当注意预防疾病。

”《通书·历法》:“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

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增多,土壤含水量增加,对冬小麦的返青生长较为有利。

惊蛰:“惊蛰”表示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昆虫。

它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时为“惊蛰”。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时为“惊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这时冬眠的动物被雷声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古时惊蛰有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桃花红,黄鹂鸣,鹰化为鸠,均是此时节令的特色。

春分: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名日中、仲春、春分、春社、晚春、分分、仲平。

每年公历3月20日前后( 3月19或者20日)。

太阳到达黄经0°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意思是说春分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相等,各为12小时;所以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盘点24节气霜降时节的由来

盘点24节气霜降时节的由来

盘点24节气霜降时节的由来24节气霜降时节的由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此时,中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

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

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

中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

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中国霜日最多的地方。

西藏东部、青海南部、祁连山区、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尔泰山区、北疆西部山区、东北及内蒙东部等地年霜日都超过100天,淮河、汉水以南、青藏高原东坡以东的广大地区均在50天以下,北纬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两广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1天,而西双版纳、海南和台湾南部及南海诸岛则是没有霜降的地方。

“霜降杀百草”,严霜打过的植物,一点生机也没有。

这是由于植株体内的液体,因霜冻结成冰晶,蛋白质沉淀,细胞内的水分外渗,使原生质严重脱水而变质。

“风刀霜剑严相逼”说明霜是无情的、残酷的。

其实,霜和霜冻虽形影相连,但危害庄稼的是“冻”不是“霜”。

有人曾经试验:把植物的两片叶子,分别放在同样低温的箱里,其中一片叶子盖满了霜,另一片叶子没有盖霜,结果无霜的叶子受害极重,而盖霜的叶子只有轻微的霜害痕迹。

这说明霜不但危害不了庄稼,相反,水汽凝华时,还可放出大量热来,1克0的水蒸汽凝华成水,放出气化热是667卡,它会使重霜变轻霜、轻霜变露水,免除冻害。

霜降节气防霜措施大全①适时早种,错开晚秋霜冻;②选用早熟高产品种;③浇水,因为干土比湿土散热快;④熏烟,可在小范围内形成保温云层,减轻冻害;⑤锄地,“锄头有火”,可提高地温;⑥施腐植酸钠或磷肥,使作物提前成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月令和二十四节气有关篇一:干支与二十四节气干支与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古今的历法不外太阳历与太阴历两种,太阳历如今世界通用的公历,太阴历如穆斯林国家通用的穆斯林教历。

这两种历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个回归年,并将其平均成十二个月份,再分立大小平闰月。

太阳历的优点是四季分明,准确无差;太阴历则严格以月亮朔望周期纪月,因没有顾及到地球公转周期,所以不能准确地划分四季界限。

中国传统的农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一方面以月亮朔望周期纪月,一方面又巧妙地设立闰月做到与回归年同步。

所谓二十四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一周即一回归年的360度角划作24份,即太阳在黄经在向东每移动15度角为一“气”,移动一周360度共24气。

二十四节气太阳黄经度数及日期立春黄经315°2月3—5日,雨水黄经330°2月18—20日,惊蛰黄经345°3月5—7日,春分黄经0°3月20—21日,清明黄经15°4月4—6日,谷雨黄经30°4月19—21日,立夏黄经45°5月5—7日,小满黄经60°5月20—22日,芒种黄经75°6月5—7日,夏至黄经90°6月21—22日,小暑黄经105°7月6—8日,大暑黄经120°7月22—24日,立秋黄经135°8月7—9日,处暑黄经150°8月22—24日,白露黄经165°9月7—9日,秋分黄经180°9月22—24日,寒露黄经195°10月8—9日,霜降黄经210°10月23—24日,立冬黄经225°11月7—8日,小雪黄经240°11月22—23日,大雪黄经255°12月6—8日,冬至黄经270°12月21—23日,小寒黄经285°1月5—7日,大寒黄经300°1月20—21日。

农历将这二十四节气命名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其中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十二个称为“节”,其余的称为“中气”。

节气通常被看作是阴历,实际上却是严格按回归年计算的,属于阳历的范筹。

四柱排列中所用的年月划分,也是严格以节气为标准的,而不是通常农历或公历的年月划分,这是起四柱的基本原则,使得四柱排列不受历法变更的影响而保持其准确性,更重要的是以回归年为纪年标志,符合四季寒暑变化的节律,遵循天道轮回的因果关系,而这些都是命理学的理论基础。

现将四柱年月支与节气之关系列表:四柱年月支与节气之关系列表节气黄经月令节气黄经月令节气黄经月令节气黄经月令立春315度寅立夏45度巳立秋135度申立冬225度亥雨水330度小满60度处暑150度小雪240度惊垫345度卯芒种75度午白露165度酉大雪255度子春分0度夏至90度秋分180度冬至270度清明15度辰小暑105度未寒露195度戌小寒285度丑谷雨30度大暑120度霜降210度大寒300度注:1.一年的开始严格以立春时为准,如1994年2月4日9时31分立春,则甲戌年从1994年2月4日9时31分算起到1995年立春时止。

2.每月的开始严格以交节时刻为准,如1994年2月4日9时31分立春,则甲戌年寅月(一月)从立春时算起,到3月6日3时38分惊蛰为止,从3月6日3时38分后算作卯月(二月),余此类推。

具体时间查日历。

(2)十二月支建:正月月支寅:由立春(节)经雨水(气)到惊蛰时止。

二月月支卯:由惊蛰(节)经春分(气)到清明时止。

三月月支辰:由清明(节)经谷雨(气)到立夏时止。

四月月支巳:由立夏(节)经小满(气)到芒种时止。

五月月支午:由芒种(节)经夏至(气)到小暑时止。

六月月支未:由小暑(节)经大暑(气)到立秋时止。

七月月支申:由立秋(节)经处暑(气)到白露时止。

八月月支酉:由白露(节)经秋分(气)到寒露时止。

九月月支戌:由寒露(节)经霜降(气)到立冬时止。

十月月支亥:由立冬(节)经小雪(气)到大雪时止。

冬月月支子:由大雪(节)经冬至(气)到小寒时止。

腊月月支丑:由小寒(节)经大寒(气)到立春时止。

上列一节一气,各占每月的一半,一年12月总共24个节气。

命学上的月支,是以“节”为准,例如月支是寅,寅是从立春开始,至交惊蛰时为止。

闰年闰月也是如此,月支仍是以“节”为准。

篇二: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风俗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春节春节代表着新的开始与新的希望,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中最为隆重和盛大的节日。

历朝历代,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所有的中国人都有把春节看作是喜庆团聚的好日子。

春节,古称元旦。

据民间习俗,从腊月二十四起到新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止都称春节。

现在春节的庆祝活动一般从大年三十(二十九)开始。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清扫一新,贴春联、贴年画、守岁、放鞭炮、拜年等活动丰富多彩。

扫尘: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产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办年货:一到腊月,人们都要上街采办过年的物品,买年画,准备过年的春联。

吃团年饭:团年饭意为一家团圆。

腊月的最后一天要全家团聚吃一顿丰富的年饭。

凡家中在外地工作或学习的家人都会尽可能赶回家团聚。

这顿饭要吃得欢欢乐乐,菜肴吃食也具有吉利的象征意义,如鱼(年年有余)、整鸡(大吉大利)、青菜(清洁平安)、年糕(年年高)等。

吃饭时,不要说丧气的、不吉利的话,不能失手打破碗碟杯盏,不要碰翻椅凳,因为这些会被视为不吉利的征兆。

守岁:除夕之夜,灯火通明,家人围坐一起畅谈,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除夕之夜,在我国北方家家都要包饺子。

鞭炮迎新:“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古代燃放鞭炮是为了驱鬼祛邪,而如今则表示节庆欢乐,鞭炮越响,来年家庭财源会越兴旺。

拜年:新年伊始,人们走亲访友,登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联络感情。

拜年的习俗各地并不相同,但一般初一上午不走亲访友。

出去拜年要穿戴整洁。

出门遇到熟人、朋友要恭贺新年,说些吉利话,即使是遇见平时与之开惯了玩笑的人也不能随便开玩笑。

见到长辈要行拱手礼。

走亲访友要携带礼物。

过年时,招待宾客的食物有讲究,通常以谐音讨口彩,比如吃柿子苹果,喻意事事平安;吃年糕则意味着年年高升。

春节期间,人们还经常走上街头,参加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会等娱乐项目。

春节期间也要注意喜庆有度。

这一期间热闹的时候比较多,不应为了自己开心而打扰了邻居们休息。

春节不仅要拜年,有时候也要恭喜人家喜迁新居。

看看新房的格局,参谋一下崭新的家具,如果您是访客,也会有这样的“猎奇”心理。

但参观前应该征得主人的同意,等待主人的邀请,而不要主动直接提出参观请求,令主人不好拒绝。

如果受到主人邀请参观,也要跟在主人身后,不要自己去打开房间门,尤其是卧室和主卫的门。

因为有很多城市都不允许燃放烟花,有的人也没有放鞭炮的喜好,所以过年送礼最好不要送鞭炮。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叫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

自唐朝开始,民间就有元宵之夜观灯的风俗。

现在元宵节有很多节俗活动。

吃元宵是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

古时候人们把元宵这种食品叫汤圆、汤团或团子。

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又含着一个“圆”字的同音字,象征着团圆、美满、吉祥、和睦的家庭,所以人们多取其意,这一天要吃元宵。

灯会在夜间举行,一般从正月初十开始就行动起来,人人动手,家家户户扎花灯、点花灯,特别是到了元宵节的夜晚时分,更是举烛张灯,结彩为戏,供人观赏,所以元宵节又称“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