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

合集下载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

胸导联和肢体导联的心电图改变
1
胸导联
胸导联心电图可提供心肌缺血和梗死的信息。
2
肢体导联
肢体导联心电图可用于评估心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情况和心肌缺血。
心电图在临床中的应用
心电图在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
诊断心脏疾病
心电图可以帮助医生识别心脏疾病,如心 肌缺血和心肌梗死。
监测治疗效果
通过连续监测心电图变化,医生可以评估 治疗的效果。
心肌梗死是心肌长时间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肌组织坏死,严重情况下可危及生 命。
心肌缺血时心电图的改变
心肌缺血时,心电图可能出现以下改变:
1 T波倒置
2 ST段压低
正常的T波变为向下倾斜,可能代表心室复极 异常。
ST段与基线相比较低,可能意味着心肌缺血。
心肌梗死时心电图的改变
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可能出现以下改变:
心脏事件风险评估
心电图可以用于评估个体患心脏事件的风险。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心 电图改变
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定义与区别。了解心电图在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时的 改变,包括ST段抬高和压低的心电图表现,以及Q波的心电图表现。
探索胸导联和肢体导联中心电图的不同改变。深入了解心电图在临床中的应 用及其重要性。
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定义与 区别
心肌缺血是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供氧不足,是心肌梗死的前驱。
1 ST段抬高
ST段高于基线,可能表示心肌梗死。
2 Q波出现
Q波代表心肌梗死区域,其出现通常与心肌 组织损伤有关。
ST段抬高和压低的心电图表现
ST段抬高
ST段高于基线,可能暗示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ST段压低
ST段与基线相比较低,可能代表心肌缺血。

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是什么意思

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是什么意思

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是什么意思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是什么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一种心脏疾病,通常由于冠状动脉阻塞而导致心肌缺血和坏死。

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改变包括T波倒置、ST段抬高、Q波出现等。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心肌梗塞可能出现较轻的心电图改变,这被称为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

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是指存在一些心电图改变,但不足以被诊断为典型的心肌梗塞。

通常,这些改变会在ST段和T波之间出现,表现为ST段向上或向下的偏移。

ST段向上的偏移通常表明心肌缺血,ST段向下的偏移可能是治疗后的代偿性反应。

此外,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也可能包括T波倒置、轻微的Q波等。

治疗方法治疗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的方法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人的健康状况。

一般来说,医生可能会采用以下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开处一些药物来降低心肌缺血的程度和减轻疼痛。

通常使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硝酸甘油等。

2. 血管介入手术:对于一些严重的心肌梗塞边缘患者,医生可能会选择进行血管介入手术。

该手术可以通过在冠状动脉内插入支架或球囊来扩张狭窄的血管。

3. 氧疗:给予患者氧气可以帮助降低心肌缺血的程度和减轻疼痛。

4. 心肌保护药物:此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等能够加速局部微循环的恢复和改善心肌代谢,减轻心肌缺血程度,防止心肌细胞坏死。

1. 必须及时就医:如果您出现了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的症状,比如胸痛、呼吸困难等不适,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2. 心肌梗塞边缘也需要治疗:即使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较轻,也需要积极治疗,以防病情进展。

3. 遵医嘱进行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

4. 每日生活要健康: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适度运动、饮食健康、戒烟戒酒等,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5.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药物治疗时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例如低血压、头晕、恶心等。

如果出现这样的症状,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发生心肌梗死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心电图上可先后出现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三种类型的心电图表现。

当一个区域发生缺血时,从中心到边缘缺血的程度是不同的,也可以不同部位同时出现上述三种心电图改变。

1 “缺血性”改变“缺血性”改变为对称性T波高耸或倒置。

心脏的耗氧量较其他脏器为高。

在心肌供血不足时,首先表现为缺氧,心肌的有氧代谢降低,能量供应减少,细胞内部离子丢失较多,使心肌复极时间延长,使QT间期延长,T向量背离缺血区,呈现“对称性T波”。

若缺血发生于心内膜面,T波呈对称性高而直立,即对称性T波高耸;若发生于心外膜面,使外膜面复极延迟于内膜面,复极程序反常,就出现对称性T波深而倒置,即对称性T波倒置;若电极置于前壁,而缺血发生于对侧(即后壁),则其心电图变化类似前壁内膜面缺血,即出现对称高而直立的T波。

注意T波改变缺乏特异性,所有影响复极的因素都能使T波改变,重要的是T波规律性的演变。

2 “损伤性”改变ST段抬高肢体导联ST段抬高≥0.1mV,胸导联T波≥0.2 mV,呈上斜型或弓背向上或单相曲线样;ST段下移≤0.05 mV,呈水平型或下斜型。

缺血时间进一步延长,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就会出现“损伤性”图形改变,主要表现为ST段偏移。

目前对发生机制的解释有以下两种。

2.1 损伤电流学说认为心肌发生严重损伤时,该处细胞膜的极化状态不能维持正常,静息跨膜电位大大降低,其静息电位处于等电位线以下;除极时受损部位形成电穴,正常心肌处则带正电荷称为电源,电荷向损伤部位流动出现“损伤电流”。

将电极放于损伤区,即描记出低电位的基线,以至全部心肌除极完毕时,此区完全处于负电位而不产生电位差,于是等电位的ST段平直下移,外膜面心肌损伤时ST段抬高。

明显抬高可形成单向曲线。

一般来说,损伤不会持久,要么恢复,要么进一步坏死。

2.2 除板受阻学说当部分心肌受损时,产生保护性除极受阻,即大部分除极心肌呈负电位时,部分受损部位不除极,仍为正电位,出现电位差,产生与受损区同向的ST向量,心电图上表现为ST段抬高。

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心电图的变化随着心肌缺血、损伤、坏死的发展和恢复而呈现一定演变规律。

根据心电图图形的演变过程和演变时间可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近期(亚急性期)和陈旧期。

1. 超急性期(亦称超急性损伤期)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数分钟后,首先出现短暂的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心电图上产生高大的T波,以后迅速出现ST段呈斜型抬高,与高耸直立T波相连。

由于急性损伤性阻滞,可见QRS振幅增高,并轻度增宽,但尚未出现异常Q波。

这些表现仅持续数小时,临床上多因持续时间太短而不易记录到。

此期若治疗及时而有效,有可能避免发展为心肌梗死或使已发生梗死的范围趋于缩小。

2.急性期(充分发展期)此期开始于梗死后数小时或数日,可持续到数周,心电图呈现一个演变过程。

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抬高显著者可形成单向曲线,继而逐渐下降;心肌坏死导致面向坏死区导联的R波振幅降低或丢失,出现异常Q波或QS波;T波由直立开始倒置,并逐渐加深。

坏死型的Q波、损伤型的ST段抬高和缺血型的T波倒置在此期内可同时并存。

3.近期(亚急性期)出现于梗死后数周至数月,此期以坏死及缺血图形为主要特征。

抬高的ST段恢复至基线,缺血型T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

4.陈旧期(愈合期)常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3-6个月之后或更久,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趋于恒定不变,残留下坏死型的Q波。

理论上异常Q波将持续存在终生,但随着瘢痕组织的缩小和周围心肌的代偿性肥大,其范围在数年后有可能明显缩小。

小范围梗死的图形改变有可能变得很不典型,异常Q波甚至消失。

需要指出: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已发生很大变化,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实施有效治疗(溶栓、抗栓或介入性治疗等),已显著缩短整个病程,并可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可不再呈现上述典型的演变过程。

心肌梗死心电图

心肌梗死心电图

急性前壁透壁性心肌梗死 V2-5均呈QS型
(三)心肌梗死部位诊断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塞时常发生前壁 梗死,右冠状动脉阻塞时常发生下壁或下 后壁梗死,左冠状动脉旋支阻塞时常发生 侧壁梗死,但较少见。心肌梗死范围的大 小与反映梗死导联的多少呈正比。广泛性 心肌梗死时,在较多的导联上出现坏死型 波形,而局灶性心肌梗死则只在较少导联 上有表现。
2.收缩期损伤电流学说
缺血心肌不能完全除极,与正常除极
的心肌不同,在细胞膜上带有正电荷,二
者之间产生电流,即收缩期损伤电流。为
心外膜一侧损伤,使朝向外膜面上边的导 联ST段升高。
3.除极波受阻
当部分心肌损伤时,产生保护性除极
受阻,即大部分除极心肌呈负电位时,部
分受损伤部位不除极,仍为正电位,出现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心电图诊断
1. 超急性损伤期(超急期)
(1)ST段斜直形抬高
(2)T波增高
(3)其他改变:如VAT延长,R波振幅增 加。
2.急性充分演变期
(1)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对应面导联
ST段下移。
(2)出现病理性Q波, R波增生不良现象,
R波逐渐下降。
(3)T波逐渐下降,可由直立逐渐转为倒
1 . ST 段 压 低 型 : 部 分 导 联 ST 段 压 低
>1mm。
2.ST段抬高型:部分导联ST段抬高>1~
2mm,可呈弓背向上,开始抬高,以后
转为压低。
3.T波倒置型:部分导联T波倒置>1mm多
与ST段压低型并存。
急性无Q波 心肌梗死
I、II、III、V14 T波呈冠状T倒 置, V2-4 ST段 下降,无Q波。
立T波可演变为后支开始(向下)倒置,

全面解读急性心梗的心电图特征

全面解读急性心梗的心电图特征

全面解读急性心梗的心电图特征一、特征性改变1、缺血性改变:冠状动脉闭塞后最早出现的改变是缺血性T波改变,最初期表现为T波振幅增高,双肢对称(心内膜缺血),缺血进一步扩展至心外膜,使外膜面复极延迟晚于心内膜,复极程序发生改变出现对称性T波倒置。

心脏的耗氧量较其它脏器为高,在心肌供血不足时首先表现为缺氧,心肌的有氧代谢降低,能量供应减少,细胞内K﹢丢失较多,使心肌复极时间延长及复极顺序发生改变。

2、损伤性改变:随着缺血时间进一步延长,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出现心肌损伤,由于心肌损伤,产生了损伤电流或除极波受阻,而出现损伤性图形改变,主要表现为ST段偏移。

在超急期,ST段斜形抬高,与高耸的T波相连。

在急性发展期,ST段凸面向上抬高呈弓背状,并与缺血性T波平滑地连接。

一般地说,损伤不会持久,要么恢复,要么进一步发展,出现坏死。

3、坏死性改变:更进一步的缺血导致细胞变性、坏死。

由于坏死的心肌细胞不能恢复为极化状态和产生动作电流,坏死的这一片心肌不能除极,自然就不会产生心电向量,因此,心电综合向量背离梗死区,心电图面向梗死部位的导联产生病理性Q波或呈QS型。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的三要素:1、病理性Q波(坏死改变)①Q波增宽>0.04②Q波加深>1/4 R、Q波出现粗钝与切迹2、ST段弓背向上抬高(损伤改变)3、T波倒置(缺血改变)ST段变化的意义ST段压低可能的机制:镜象;区域性心内膜下缺血或梗死。

单纯ST段压低o单纯ST段压低的导联≥6个,AMI的特异性为96.5%;o V2-V3导联ST段压低最大,提示Lcx闭塞,它可以得益于溶栓治疗;o V4-V6导联ST段压低最明显,可能是由于LAD的次全闭塞所致的心内膜下缺血,其特点是ST段压低合并T波直立而不演变为T波倒置;o V4-V6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表现为由于Lcx闭塞所致亚急性后壁损伤或左室氧耗量的增加。

ST段压低与ST段抬高同时存在o前壁梗死中出现下壁ST段压低,常为镜影现象,而非下壁心内膜下缺血所致;o下壁梗死合并以V1-V3或Ⅰ、aVL ST段压低为主,提示Lcx闭塞,可以做为同时合并LAD 病变的“除外现象”;o下壁梗死合并V4-V6,ST段压低为主,提示LMA、LAD或3支病变。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 infarction, AMI)的诊断,不论是国内或ESC/ACC 的诊断标准中,心电图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当今急诊PCI普遍开展并成为最佳救治手段时,心电图则更突显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典型的AMI心电图改变为出现病理性Q波及ST段抬高或压低(图1),但对一些特殊时期、特殊状态或小灶性梗死,其心电图表现容易被忽略。

为引起大家重视,笔者介绍几种容易被忽略的AMI心电图。

图1 典型性的心肌梗死心电图1 超急性期T波改变AMI时,最早期出现的心电图改变为T波高尖或深倒置的冠状T波,伴或不伴ST段的改变,当其单独存在时尤易被忽略,特别是没接触病史与缺乏经验的心电图医师或基层医师。

T波高尖或深倒的产生是由于心肌严重缺血导致缺血性电活动的延长所致。

图2为一男性患者,54岁,因胸闷1h到某三甲医院就诊,心电图检查示V1~V5导联T波高尖,心电图报告未提示急性心肌梗死。

检查后患者自行步行回诊室途中突发室颤死亡。

图2 超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V2~V4导联T波高尖此案例为一典型AMI超急性期心电图改变,但被忽略,延误救治。

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非少见。

由于T波高尖可见于正常人、高钾血症等临床情况,故发现心电图T波高尖时应紧密结合临床,如有缺血性胸痛应注意是否为AMI超急性期改变。

2 演变期心电图伪正常化AMI后心电图会出现顺序性动态变化,最早出现超急性期T波改变,随后是ST段的抬高及Q波出现。

此后抬高的ST段下降,T波开始变平坦至倒置。

当ST段开始下降至等电位线而T波仍直立还未出现倒置时,心电图会出现类似正常心电图即伪正常化(图3)。

这种心电图常见于AMI患者闭塞冠脉的血栓出现自溶冠脉再通,容易被忽略,亦常见于溶栓或PCI的过程中。

图3 急性心肌梗死演变期心电图的伪正常化(前降支闭塞)A.心肌梗死当日心电图,I、aVL导联,V1-V3导联ST段抬高,III与aVF导联ST段对应性压低;B.次日心电图,注意假性正常化,ST段的改变均消失;C.第3日心电图,注意前壁心肌梗死的典型演变,V2-V3导联为QS波T波双相,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前降支闭塞。

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动态变化

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动态变化

N STEM I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常 见于不完全冠状动脉阻塞。
不稳定型心绞痛
表现为心肌缺血但无明显心 电图改变。
临床应用和意义
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变化能够提供诊断和监测心肌梗死的依据,指导治疗和预 后评估。及时的心电图分析对于患者的救治至关重要。
Hale Waihona Puke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来诊断心脏病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它能够反映心脏的节律、传导和 异常活动。
心肌梗死心电图的特征
ST段抬高
心肌梗死常伴有ST段抬高,表明 心肌缺血和损伤。
T波倒置
心肌梗死后,T波常出现倒置, 反映了心肌细胞的异常。
Q波的出现
心肌梗死后,Q波常出现,表示 心肌缺血导致的损伤和坏死区域。
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动态变 化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严重心脏疾病,心电图能 够反映心肌梗死的特征和动态变化。
心肌梗死的定义
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心肌细胞死亡的情况。它是一种严重的心 脏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心肌梗死的病因
心肌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液供应中断,心肌缺血坏死。其他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 糖尿病等。
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动态变化
1
ST段抬高
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可显示ST段抬高,表明心肌缺血和损伤。
2
Q波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肌梗死后Q波逐渐形成,反映了心肌的损伤区域。
3
T波倒置
心肌梗死后,T波可出现倒置,反映了心肌细胞的异常和心肌损伤的程度。
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分类
STEM I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常见 于完全冠状动脉阻塞。

心梗早期心电图分析

心梗早期心电图分析

缺血性T波 损伤性ST段改变 急性损伤阻滞
缺血性J波
2
1、T波改变特点
出现时间:
AMI最早出现的心电图改变,在心肌严重、持续缺血和胸痛发作的同时,或其后 几分钟到几小时的心电图出现。
形态特点:
Ø 典型者T波增高变尖,呈帐顶状或尖峰状,电压可高达2mv,随缺血加重与抬高 的ST段融合,形成不同形态的ST-T改变;
Ø 部分患者T波仅有轻微形态和振幅变化; Ø 也可出现T波低平、倒置。
T波峰-末间期:是指T波顶峰至终末的间期,是反映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的量 化指标。急性心梗早期常增大。
3

0
超急性期的T波高尖
急性期的T波与抬高的ST 段融合
4
T波典型改变
男性,64岁。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
图A前壁心肌梗死超急性损伤期 冠造:前降支闭塞 再通后记录图B:V2-V6导联ST段转上斜型下降0.10-0.25 mV,T波显 著下降,显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波形
25
房扑伴“巨R波” 易误认为 VT
26
F波
2小时后示AMI典型表现, II导联可见F波
27
4、ST抬高电生理机制
ST段:心室肌细胞复极2相(外向K+流与内向Ca++、Na+流),正常 情况下2相内膜-外膜无电位差,ST段位于等电位线。
偏移: 心内、外膜2期电位差产生 AMI早期:外膜Ito密度↑(内膜不敏感)
冠造:右优型,左主 干75%狭窄,LAD中远段 95%窄,第一钝缘支99% 狭窄,右冠中远段95% 狭窄
7
2、电生理机制
T波的形成机制
正常心室肌除极顺序为心内膜-中层-心 外膜,而复极顺序为心外膜-心内膜中层。

疾病状态下的异常心电图波形解读与诊断

疾病状态下的异常心电图波形解读与诊断

疾病状态下的异常心电图波形解读与诊断在疾病状态下,心电图波形的异常表现对于医生来说是诊断和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以不同的疾病状态为例,探讨与心电图相关的异常波形解读与诊断。

1.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重要并发症,通常伴随着异常的心电图表现。

常见的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包括ST段抬高和Q波增宽。

当导联V1-V6出现Q波时,尤其是QRS波群时间超过0.04秒且振幅超过导联R波振幅的1/3时,提示心肌梗死的存在。

ST段抬高在梗死区域的导联上通常表现为持续抬高,持续时间大于20分钟,伴有相应导联的T波倒置,这种改变提示心肌梗死的存在。

2.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心电图表现特点是P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基本不规则的f波,称为无规律心房颤动波。

在心房颤动波的基础上,心室继发不规则收缩,显现为无规律的QRS波群。

此外,由于心房颤动引起心室率快而不规律,导致心室收缩不充分,可出现心室肥厚、心力衰竭等。

3. 心室颤动:心室颤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其心电图表现为极度不规则、低电压的心室波形,没有明显的P波、QRS波群和T波。

心室颤动时,心室呈现高度不协调的快速振动,无法有效地泵血,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状况。

心室颤动的紧急处理是电除颤。

4. 心室早搏:心室早搏指的是起源于心室的异常搏动,其心电图表现是QRS波群宽大畸形,形态与窦性搏动有明显不同。

心室早搏常见的心电图特征包括:QRS波群时间>0.12秒,呈宽大畸形,ST段和T波的形态和方向与窦性搏动不一致。

心室早搏可能由多种因素引发,如电解质紊乱、心肌缺血等。

5. 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心电图上的常见表现是QRS波群宽度增加(>0.12秒),代表心室传导延迟,这是由于心室分支传导系统受到病变的影响导致的。

此外,由于左室扩大以及心室肥厚,可出现ST段压低或巨高T波,表明心肌供血不足,进而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6. 瓣膜病变:瓣膜病变是指由于先天性异常、感染或退变等原因引起的心脏瓣膜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心电图改变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心电图改变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心电图改变【中图分类号】R54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4-0074-02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是由冠状动脉主干或其分支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出现严重持久的缺血而致心肌坏死,AMI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常伴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等[1]。

如何认识和识别心肌梗死早期超急性损伤期的心电图改变,从而避免心肌梗死的发生或继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的心电图改变除了传统的缺血性T波和损伤性ST段改变以外,急性损伤性传导阻滞等改变等成为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的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表现。

1 心肌梗死早期超急性损伤期的心电图表现急性心肌梗死在病理性Q波出现之前阶段,称之为超急性损伤期,它是急性心肌梗死最早阶段,于冠状动脉闭塞后即刻出现,最典型的心电图表现为T波高耸、ST段抬高和急性损伤性阻滞及心律失常[2]。

1 缺血性T波的改变1.1主要特点在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即可出现,可与胸痛同时出现,也可在胸痛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出现。

主要形态特点包括:①典型者T波高尖,呈帐篷状或尖峰状,随缺血程度加重或持续时间延长可与抬高的ST段融合,形成不同形态的ST-T改变;②不典型者T波仅有轻微的形态和振幅变化,例如仅表现为T波低平、倒置。

此外,在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还可出现T波峰-末间期(指T波顶峰至终末的时间,反映了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宽。

1.2临床意义典型的T波改变,如T波高尖,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的诊断,其出现的导联常与随后出现ST段抬高或病理性Q波的导联一致,有助于梗死的定位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确定。

不典型T波改变往往需要与患者以往的心电图进行比较,并动态观察,才能做出判断。

有研究表明,T波峰-末间期增宽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意义,但确切价值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心肌梗死超急期高耸T波形成的原因过去认为,当心肌细胞供血突然急剧减少时,细胞内无氧代谢增加,酸性产物堆积,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细胞内钾外溢,造成细胞外钾增加,致使T波高耸。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9)后侧梗死:Q波发生在I、aVL及V5~V6导联。
10)下后壁心肌梗死:Q波发生在Ⅱ、Ⅲ、aVF及 V7~V9导联。
七、急性心肌梗死的分期
急性期 指ST段升高一直持续存在的时期, 处于演变阶段
亚急性期 指ST段恢复到等电位线的时期, 近期是指亚急性期,也就是恢复期。但是如 没有原来的心电图和病史,无ST段明显升高, 各阶段的判定则比较困难
死区必需是在心室除极起始40ms处,才会引 起典型的Q波
六、心电图对Q波性心肌梗死的 定位诊断
左心室Q波梗死的定位诊断标准 根据心肌梗死的解剖学关系和心室造影及心 肌灌注显像,心电图诊断左心室梗死传统上 划分为几个部位。
1)前间壁心肌梗死:QS波见于V1~V3联或其中一 部分,有时可扩展到V4导联
向量理论
Grant在1954年提出,任何导联的Q波提示心 室初始除极综合向量在该导联的方向为负, 心肌梗死的Q波系由于缺血损伤所致心肌初 始向量的丧失。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动态心电图演变
1、缺血型 表现为T波倒置,系由于心肌轻微 受损影响了复极过程,供血恢复后可以变为 正常。
2、损伤型 表现为ST段上升或单向曲线,系 由于心肌进一步损伤,产生了“舒张期损伤 电流” , “收缩期损伤电流”,或“除极 波受阻”。但它仍属细胞内超微结构的改变, 是可以恢复的。
三、冠状动脉狭窄、闭塞的心电图演变
实验性心肌梗死证实了冠状动脉被钳夹后 随着血流阻断的时间由几分钟延长至几十 分钟的过程中,病变由轻至重产生三种类 型的心电图图形及其形成机制。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图形的产生
心肌梗死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
心肌梗死产生除极和复极两部分心电图变化 实验性心肌梗死模型已证实钳夹冠状动脉阻
影响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的因素

心肌梗死心电图变化的原理

心肌梗死心电图变化的原理

心肌梗死心电图变化的原理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而引起的。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来帮助医生诊断心脏疾病,包括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变化原理主要涉及心肌缺血、心绞痛(Angina Pectoris)和心肌坏死等方面。

以下将详细介绍心肌梗死心电图变化的原理。

1. 心脏电活动的基本原理:在心脏中,有一套完整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和束支以及心室肌等。

心脏电活动的基本原理是由心肌细胞的离子运动产生的。

正常情况下,心肌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存在差异,通过离子泵和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来维持离子平衡,形成静息膜电位。

在心肌细胞受到外界刺激后,离子通道打开或关闭,导致离子内流或外流,使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发生突变,产生动作电位,进而引起心脏收缩和舒张。

2.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变化:心肌缺血是心肌梗死的早期阶段,其心电图变化主要包括ST段变化和T波倒置。

在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缺氧导致细胞内外钠、钾、钙等离子稳态发生改变,细胞膜对钠较为通透,使得细胞内外钠离子浓度变化明显。

这会导致动作电位的形成和传导速度减慢,从而出现ST段改变。

常见的ST段改变包括ST段抬高、ST段压低和ST段水平型压低、水平型抬高等。

此外,心肌缺血还会引起T波倒置。

T波主要是由动作电位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进行复极,当细胞内的离子流出受阻时,使得T波倒置。

3. 心绞痛的心电图变化: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的胸痛症状,其心电图变化与心肌缺血类似,也表现为ST段变化和T波倒置。

心绞痛通常是由于劳力、情绪激动或者冷热等刺激引起,这些刺激会导致心肌耗氧增加,血流供应不足,引发心绞痛症状。

心绞痛引起的心电图改变通常是可逆的,一旦心绞痛发作停止,心电图变化会自行恢复正常。

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变迁

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变迁

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变迁刘仁光,李北方辽宁医学院附属一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肌梗死(MI)是世界范围内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

心电图是MI诊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检查。

从195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MI定义、1979年修订诊断标准,到2007年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世界心脏联盟(WHF)制定“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2008年ESC、2009年ACC/ A HA、2010年我国心血管病学分会(CSC)心肌梗死诊疗新指南的提出,标志对MI的认识和诊疗技术已进入新的里程。

随着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展,特别是再灌注治疗的广泛应用,促进了MI心电图的进展和变迁。

心电图表现:从强调急性期→关注早期;心电图演变:从做分期诊断→关注再灌影响;导联的分析:从做定位诊断→冠脉分析;心电图分型:从依坏死Q波→ST 段改变;心电图诊断:标准不断更新→更趋完善。

一.关注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再灌注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时间,MI早期心电图已成关注的新热点。

包括早期T波改变、损伤性ST段改变、急性损伤阻滞和J波的新认识。

1.T波改变的进步认识是冠脉闭塞后最早出现的改变。

动物实验可在中断冠脉血流随后出现,临床常在胸痛持续几分~几小时后出现。

心电图表现:①典型:T波增高呈帐顶状,随缺血加重与抬高的ST段融合成不同形态的ST-T改变(见图1);不典型:增高不明显,甚可出现低平或倒置。

②T波峰-末间期(T p-d)增大;部分可出现T波电交替。

临床意义:前者是AMI最早出现的ECG改变,结合临床和心电图演变有诊断和定位意义;后者是心室复极离散的表现,特别是T波电交替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预测意义。

细胞电生理机制:T波是心外膜(Epi)、中层(M)、和心内膜(Emdo)三层细胞复极2、3期电位的代数和。

中层和外膜电位差(△V M-Epi)为正;内层与中层电位差(△V Endo-M)为负;正负代数和的正负值就是T波的正负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 常Q波 2. STII 、III 、 aVF 恢复正常
3.T II 、III 、 aVF倒 置
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图例
• 病史:女,66岁,一 年前心梗
• 心电图特征:
1. II 、III 、 aVF呈 qR型,q>1/4R,q 波时间0.04秒 2.T II 、III 、 aVF 倒置
图例示范2
亚急性期
• 出现在心梗后的 数周至数月
• 心电图特征:ST 段恢复至基线, 倒置的T波逐渐变 浅
陈旧期
• 此期常出现在心梗 后3-6个月
• 心电图表现:以坏 死性Q波为主要特 征,ST段恢复正常, T波浅倒或低平(部 分病人ST-T可完全 恢复正常)
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 主要根据异常Q波出现的导联来定 位,哪个导联有异常Q波,它所对 应的部位就提示心肌梗塞
图例示范1
急性前间壁心梗图例
• 病史:男性,62 岁 胸痛3小时
心电图特征:
1.V1、V2呈QS型, V3呈rS 2.STv1~v3抬高 0.3~0.5mV 1~v3高大直 立
亚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图例
• 病史:男,42岁,
心肌梗死第5天 • 心电图特征: 1. II 、III 、 aVF见
按是否出现ST段抬高来分:
1.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2.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
与ST段抬高的其他疾病鉴别: 急性心包炎、变异型心绞痛、早期复极综 合征可有ST段抬高,但无异常Q波及典型 ST-T改变
与伴异常Q波的疾病鉴别: 感染、脑血管意外、横位心、右室大、心 肌病可有异常Q波,可根据病史和临床资料 鉴别
松开
松开














+ +


缺血型改变(缺血型T波)
1.心内膜下心肌缺 血:高而直立,双 肢对称的T波
2.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T波倒置,双肢对称
损伤型改变(ST段抬高)
机制:目前有两种解释(了解)1.损伤流学说2.除极受阻学说
基本图形:ST段呈各种形态抬高
平台型
弓背型
上斜型
凹面向上型
• 主要改变是出现损伤 型ST段抬高,未出现 异常Q波,T波直立高 耸
• 与变异型心绞痛的鉴 别是,心绞痛一般持 续不超过15分钟,ST 段即回复正常
急性期
• 急性期开始于心梗后 数小时至数天,可持 续数周,为一演变过 程
• 心电图表现为:出现 异常Q波,抬高的ST 段逐渐下降,直立的T 波逐渐倒置
侧壁
V5 V6
回旋支
II III avF
高侧壁 下壁
I avL
回旋支
II III avF
II III aVF 右冠脉或回旋支 I avL
后壁 右室
V7 V8 V9 右冠脉或回旋支 V1 V2 V3 V4
V4R V5R V6R 右冠脉

心肌梗死的分类
按是否出现Q波分类:
1.Q波型心肌梗死:为透壁性心肌梗死的典 型类型 2.非Q波型心肌梗死:为非透壁性心肌梗死 及局灶性多部位透壁性心肌梗死
• 在急性心梗早期,尚未出现异常Q 波,则根据出现ST抬高的导联来判 断
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受累心壁 导联 受累血管 镜像改变
前间壁 V1 V2 V3 前降支或对角支 V7 V8 V9
前壁 V2 V3 V4 V5 前降支 广泛前壁 V1~V5 I avL 前降支
II III avF II III avF
单向曲线型
坏死型改变(坏死型Q波)
• 诊断标准:
1.Q波时间≥0.04S
2.Q波振幅≥1/4R波
3.呈QS型或Q波有切迹
心梗的分期
• 根据心电图图形的演变过程和时间可 以将心梗分为四个期:
1.超急性期 2.急性期
3.亚急性期 4.陈旧期
超急性期
• 见于急性心梗的很早 期(数分钟或数小时 内)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
主要内容 1.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 2. 心肌梗死的分期、定位 3.心肌梗死的分类和鉴别诊断
心肌梗死
定义:
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 少或中断,使相应的 心肌严重而持久急性 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坏 死的疾病。 心电图: 示特征性ST-T改变及 异常Q波出现
心肌梗塞的实验演变
正常 夹断
夹断
夹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