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散文集选
梁衡散文集摘抄
梁衡散文集摘抄梁衡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散文家,其作品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著称。
以下是一篇关于梁衡散文集的摘抄,总字数超过6000字。
摘抄一:《寄给看不见的你》我写下这些建筑物,寄给看不见的你,和你一起缅怀过去的记忆,纪念那些属于我们的瞬间。
这些高楼大厦或许已经变得陌生,但它们依然承载着我们一起走过的路,见证着我们一起度过的青年时光。
站在这些楼宇之间,我仿佛看到了你从前的身影,一切似乎还停留在昨日。
而现在的你,已经远离这个城市,我的寄语是否能传递到你的心间。
摘抄二:《岁月如歌》岁月如歌,轻柔地在我们的生命中流淌。
它时而悠然地漫过指尖,时而如烈火那样燃烧着我们的心。
每一次弹指间,都是我们短暂的停留。
所以,请珍惜每一个瞬间,让岁月之歌永远在心中唱响。
摘抄三:《寻找一座城》城市是一本书,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一种注解。
无论是这个城市多么繁华,都有着孤独的灵魂寻找归属。
与城市相伴的是流动的人群,他们来自不同的角落,奔赴着各自的梦想。
而在这个城市中,我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寻找那个属于我的角落。
摘抄四:《记忆的颜色》记忆是一束丰富的光线,她有着各种各样的颜色。
有的时候,记忆是深邃的蓝;有的时候,记忆是温馨的黄;有的时候,记忆是恬淡的绿。
她们构成了我们的过去,同时也指引着我们的未来。
记忆的颜色融合着温暖与希望,它们在我们的生命中闪耀。
摘抄五:《乡愁漫游》乡愁是一片迷雾,它笼罩着我们的回忆。
在这片迷雾里,我们走过熟悉的小巷,聆听着青春的脚步声。
那些小时候的玩伴,那些朴实的村庄,那些忧伤的故事,与我们的乡愁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们心灵的家园。
乡愁是遥远的记忆,是人们对家乡的眷恋,更是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份情感。
摘抄六:《月光下的寂寞》在寂寞的夜空下,我独自走着,在月光的照耀下,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知道,寂寞并不可怕,它让我们更多地反思内心的渴望。
或许,寂寞是一种宁静的力量,它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品味生活。
梁衡编著的《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散文》
《影响我国历史的十篇政治散文》是梁衡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本书以政治散文为主题,涵盖了我国历史上许多关键时期的重要政治事件和人物,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历史读物。
本书分为以下十篇政治散文:一、《秦始皇统一六国》这篇散文着重介绍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这一历史事件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我国历史上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二、《汉武帝开疆拓土》这篇散文讲述了汉武帝开疆拓土的政治决策和实施过程,对当时的国家发展和疆域扩张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后来的汉朝疆域的扩展和对外交往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及其背后的政治斗争》这篇散文深入探讨了三国鼎立的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政治斗争,对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的统一我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唐玄宗开创贞观之治》这篇散文以贞观之治为主题,介绍了唐玄宗开创的这一治世时期的政治决策和实施过程,这一时期是唐朝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对我国历史上的开放政策、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宋太祖建立宋朝的政治改革》这篇散文介绍了宋太祖建立宋朝时进行的政治改革,为宋朝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我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六、《明太祖改革募兵制度》这篇散文讲述了明太祖进行的改革募兵制度,对当时的国家安全和统一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清朝顺治皇帝进行的政治改革》这篇散文以清朝顺治皇帝进行的政治改革为主题,介绍了清朝初期的政治改革及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八、《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和变革》这篇散文讲述了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和变革,介绍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及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九、《改革开放初期的政治变革》这篇散文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政治变革,介绍了当时我国的政治决策和对外开放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十、《新时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和变革》这篇散文探讨了新时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和变革,介绍了当代我国的政治形势和思想变革,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国高考文学类散文梁衡《沙海一树苗》
沙海一苗树梁衡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
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
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
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
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
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
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
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
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逃亡殆尽。
村里有个汉子名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
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
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
就势插在沙窝于里。
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竞奇迹般地成活了。
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
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
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
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被称为“一苗树壕”。
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
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
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
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
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
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
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
1990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
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竞得了一万两千元。
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沙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
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过去快三十年。
梁衡散文精选
梁衡梁衡: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近年《海思》也被选如鄂教版语文中学教材。
散文领域的一朵奇葩----梁衡散文赏析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短小易学。
当前,爱好散文,写散文的人很多。
但是,要把散文写好,写精,殊为不易。
若想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就更难了。
可是,有人却做到了。
他,就是著名散文家梁衡。
我是前几年在一本杂志上第一次看到梁先生散文的。
那篇文章名叫《把栏杆拍遍》,是写南宋词人辛弃疾的。
读之,如饮甘露,回肠荡气,脑中辛弃疾的形象久久挥之不去。
之后,又先后读过他的《觅渡,觅渡,渡何处》、《读韩愈》、《读柳永》、《晋祠》、《夏感》等文。
读他的文章,有一种快感,一气呵成,欲罢不能,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梁衡散文——精选推荐
梁衡散⽂ 梁衡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梁衡长篇散⽂,供⼤家欣赏。
梁衡长篇散⽂:刘家峡绿波 当我乘交通艇,⼀进⼊黄河上游的刘家峡⽔库时,便⽴即倾倒于她的绿了。
这⾥的景⾊和我此时的⼼情,是在西北各处和黄河中下游各段从来没有过的。
⼀条⼤坝拦腰⼀截,黄河便膨胀了,宽了,深了,⽽且性格也变得沉静了。
那本是夹泥带沙,⾊灰且黄的河⽔;那本是在⼭间湍流,或在垣上漫溢的河床,这时却突然变成了⼀汪百多平⽅公⾥的碧波。
我⽴即想起朱⾃清写梅⾬潭的那篇《绿》来。
他说:“那醉⼈的绿呀,仿佛⼀张极⼤极⼤的荷叶铺着……”我真没有想到,这以“黄”⽽闻名于世的⼤河,也会变成⼀张绿荷叶。
⽔⾯是极⼴的。
向前,看不到她的源头,向后,望不尽她的去处。
我挺⾝船头,真不知该作怎样的遐想。
朱⾃清说,西湖的绿波太明,秦淮河的绿波太暗,梅⾬潭的特点是她的鲜润。
⽽这刘家峡呢?我说她绿得深沉,绿得固执。
沉沉的,看不到河底,⽽且⼏尺深以下就都看不进去,反正下⾯都是绿。
我们平时看惯了纸上、墙上的绿⾊,那是薄薄的⼀层,只有⼀笔或⼀刷的功底。
我们看惯了树⽊的绿⾊,那也只不过是⼀叶、⼀团或⼀⽚的绿意。
⽽这是深深的⼀库啊,这偌多的绿,可供多少笔来蘸抹呢?她飞化开来,不知会把世界打扮成什么样⼦。
⼤湖是极静的,整个⽔⾯只有些微的波,像⼀⾯正在晃动的镜⼦,⼜像⼀块正在抖动的绿绸,没有浪的花、涛的声。
船头上那⽩⾊的浪点刚被激起,便⼜倏地落⼊⽔中,融进绿波;船尾那条深深的⽔沟,刚被犁开,随即⼜悄然拢合,平滑⽆痕。
好固执的绿啊。
我疑这⽔确是与别处不同的,好像更稠些,分⼦结构更紧些,要不怎会有这样的性格? 这个⼤湖是长的,约有六⼗五公⾥,但却不算宽,⼀般宽处只有⼆三公⾥吧,总还不脱河的原貌。
⼀路⾛着,我俯⾝在船舷,平视着这如镜的湖⾯,看着湖中⼭的倒影,⼀种美的享受涌上⼼头。
⼭是拔⽔⽽出的,更确切点,是⽔漫到半⼭的。
因此,那些⽯⼭,像柱,像笋,像屏,插列两岸,有的地⽅陡⽴的⽯壁,则是竖在⽔中的⼀堵⾼墙。
梁衡 评散文
梁衡评散文《夏感》夏感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山坡上的纤纤(芊芊)细草渐渐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船。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花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词语解释纤纤(芊芊):细微的样子。
黛:青黑主宰:统治灵秀:灵活、美丽磅礴:气势盛大终极:最后的终点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衡散文》读后感《梁衡散文》读后感1梁衡的__一开始我并不喜欢,那篇《晋祠》虽然写得真的不错,但是我不喜欢那种冗长的__,所以,对于这个作者也没太大的印象。
再一次看到他的__就是《跨越百年的美丽》,依旧是没什么太大感觉。
直到他写的三篇散文作节选为课外读物发下来,《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乱世中的美神》,看了一堂课之后,当时就被他笔下的三个人物所深深折服。
这三个人物都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同时又具有不得不使人敬佩的精神和风范,感觉他们在梁衡的笔下都鲜活了起来,一点一点向我们展示自己的人生。
自此,我开始找梁衡的文集,却一直找不到,看到了很多余秋雨的文集。
我也买过余秋雨的一__集《文化苦旅》,但我不是很喜欢他的文风。
总觉得他写的__不够大气,有点优柔寡断的感觉。
而梁衡,看完他的__就有种很明显的被吸引被点拨,霎时有一片清明的感觉。
终于,我还是找到了一本《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
我先找到了那三篇__,把《把栏杆拍遍》看完。
辛弃疾的一生真的很曲折。
年轻时血气方刚,奔走沙场,却在南归之时被夺去手中的钢刀,只能以羊毫软笔写下一首首悲愤、无奈、自嘲的词。
最让我动容的还是那首《永遇乐》。
他竟然在嘲笑自己的姓氏!“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这首词是我第一次看到,却被其中所隐藏的无奈嘲讽所深深震动。
他该有怎样的失意才会觉得自己的姓氏是“艰辛”“酸辛”“悲辛”“辛辣”,觉得自己就是不能够拥有美好的事物!还有一篇《大无大有周恩来》,是总理诞辰百年之时所写。
那些冗长的历史在梁衡的笔下一点不显繁复,反而,每一件都令周总理无私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深深被这个自己无缘亲眼见到的总理所感动。
诸如此类的写人的__,每一篇都能感觉作者笔下的人是个鲜活、生动、立体的伟人,并不是一个个已经归为历史、素不相识的不相干的人。
每一个都令人敬佩,由衷的敬爱。
梁衡散文:春到黄河边
梁衡散⽂:春到黄河边梁衡:春到黄河边因为写了⼀篇《南⽅的春天》,就有读者要求再写⼀篇北⽅的春天,我何尝不愿意呢?作为⼀个北⽅⼈,这个春天在我⼼⾥已经藏了⼏⼗年,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契机。
北国之春⾃然⽐南边要来得迟⼀些,⽽且脚步也显得沉稳。
回想⼀下,我第⼀次对春有较深的感受是在黄河边上,那时也就20出头。
按当时的规定,⼤学毕业先得到农村去劳动⼀年,我从北京分配到内蒙古河套劳动。
所谓河套,就是我们在中国地图上看到的,黄河最北之处的那个⼤拐弯⼉,如⼀个绳套。
满⼀年后我到县⾥上班,被派的第⼀个活⼉,就是带领民⼯到黄河边防凌汛。
“凌汛”这个词,也是北⽅早春的专有名词,我也是第⼀次听到。
就是冰封⼀冬的黄河,在春的回暖中渐次苏醒,冰块开裂,漂流为凌。
这流动的冰块如同⼀场地震或⼭洪暴发引起的泥⽯流,是半固体、半液体状,你推我搡,挤挤擦擦,滚滚⽽下。
如果前⾯⾛得慢⼀点,或者还有冰冻未开,后冰叠压,瞬间就会陡⽴⽽成冰坝,类似这⼏年电视上说的堰塞湖。
冰河泛滥,⼈或为鱼鳖。
那时就要调飞机炸坝排险了。
我就是这样受命于黄河开河之时,踏着春天的脚步⾛上⼈⽣舞台的。
⼀个⼩⽑驴车,拉着我和我的简单⾏李,在黄河长长的⼤堤上,如⼀个⼩蚂蚁般缓缓地爬⾏。
堤外是⼀条凝固的亮晶晶的冰河,直⾄天际;堤内是⼀条灌⽊林带,灰蒙蒙的,连着远处的炊烟。
最后,我被丢落在堤边⼀个守林⼈的⼩⽊屋⾥——将要在这⾥等待开河,等待春天的到来。
我的任务是带着10多个民⼯和两个⼩⽑驴车,每天在10公⾥长的河段上,来回巡视、备料,特别要警惕河冰的变化。
这倒让我能更仔细地体会春的萌动。
南⽅的春天,是给⼈欣赏的;北⽅的春天,好像就是召唤⼈们⼲活的。
我查了写春的古诗词,写北⽅的极少。
⼤约因它不那么外露。
偶有⼀⾸,也沉雄豪迈,“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门关”。
⼀般⼈对黄河的印象是奔腾万⾥,飞流直下,或是壶⼝瀑布那样震⽿欲聋。
其实她在河套这⼀段⾯阔如海,是极其安详平和,雍容⼤度的。
梁衡散文集摘抄
梁衡散文集摘抄篇一:梁衡散文风格当今散文的总体当下格局是多元而琐碎,繁茂而芜杂,贴近生活而缺乏超越,思路崔廷献而气魄不足。
在这一总体格局中,梁衡的散文以其题材的上大,气魄的雄,以及思考的相比之下和开拓的深,越来越引起散文界中的瞩目。
《跨越百年的美丽》写的是居里夫人,因为2021年是居里夫妇俩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100周年。
科研人员这篇文章打破以往科学家题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叙述俗套,重点从居里的“美丽”下笔,写出“旧木荧光粉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事实证明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
文章多次涉笔居里夫人对相貌和仪表的态度,写“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写在巴黎求学时,“这个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的异国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写居里夫人在匹茨堡法国科学院的讲台上,“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娇艳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写居里夫人本来“完全可以换另外一个活法,她可以乘着年轻貌美如现代女孩吃青春饭那样,在钦羡和礼赞中活个轻松,活个痛快”,写“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所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新一代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在这个基础上,文章升发到“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的哲理层次,讲出居里夫人这样的伟人,能够“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第三种理性的美丽”。
这篇佳作颇能代表梁衡现在的状态。
他不回避上写名人要事,不故作清高假装淡雅,他甚至有意去所写名人要事,有意去挑战“雅人”们纷纷回避的重大题材。
但他在写名人要事之时,一不是歌功颂德的“台阁体”(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才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
台阁主要指当年暗指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探求所谓“雍容典雅”,素材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二不是格兰氏义愤填膺的控诉会或者大的批判,而是把名人首先当作普通人,写他们如何从普通人成为名人,写他们作为名人的普通之处和不普通之处。
梁衡在《梁衡理性散文选中》说散文有三个层次,分析抒情美
梁衡在《梁衡理性散文选中》说散文有三个层次,分
析抒情美
梁衡在为《梁衡理性散文选》写的自序中说:“前些年,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
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
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
只要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当然,兼有其他的美更好)。
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话,大部分时候留下的印象不深,就是因为这些文章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一层,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
而一篇文章或一篇讲话中有了新思想的火花,便如闪电划过夜空,你会有永久的记忆。
一些古文名篇所以能留传下来成为经典,除有艺术之美外,大都是因为它首先说出了一种前人没有说出的新思想。
可以说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是这些文章在人们头脑里代代繁殖的种籽。
作为文学作品,如果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便是不朽好文。
比如《岳阳楼记》,有洞庭湖景色的描写之美,有作者由此引发的情感之美,而最后又推出作者独自悟出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到了一种哲理之美。
这篇文章所以能流传千古,气贯百代,老实说,主要是因为这句话,这一个新思想。
历史老人将首先选择那些有新思想,有新鲜艺术感的文章传之后代,并根据其思想和艺术水平的程度决定它存留的时间。
”。
梁衡经典散文有哪些
梁衡经典散文有哪些梁衡的散文,是深邃夜穹里璀璨的群星,光芒虽不及圆月,却也能驱散黑暗。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梁衡的散文,欢迎大家阅读!读屈原薄暮暝暝,我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遍又一遍地读你的《涉江》。
心灵的底片便慢慢地烟染上一层层殷红,渐深的暮色也仿佛笼上一层悲戚的色泽。
那神奇瑰丽的想象连同汨罗江畔孤独清高的身影,深深地攫住了我的心。
”这是一篇百读不厌的千古名篇。
每次阅读,总有一种感动淹没我的心。
你也如横空而过的一颗流星,闪烁着凄凉的美丽,划过我的心空。
曾在一个落寞而寂寥的深夜,入梦般的想象一颗孤独的灵魂在汨罗江畔或是高峻蔽日的深山之中伴随着自己高远的理想怎样孤独的漫游。
如血般的残阳拉长了你的身影,陪伴你的只是猿猴啼血般的哀鸣。
但你只将凝聚着的忧愤的血泪以及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从自己的心灵流出,让一个去国离乡之人苦难生活的点点滴滴颤动于笔尖,化为一篇篇瑰美绮丽的文字,流芳千古……此刻,你的足音正姗姗向我走来,走向千年之后的今夜,走向寒露沾襟的今夜,走向我阅读的今夜,走向我审视自己灵魂的今夜!依旧是那阵秋冬的绪风,依旧是那般凄寒,你是否依旧一步一回头地望着你的家乡,望着你的祖国?你是否依旧在汨罗江畔执着地守望,守望着能回到祖国,再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切?那么,又会有谁能彻悟你凝固在深山之中的沉痛?如果说,生命的过程恰好是从激越走向安详;如果说,人生的岁月必定是从绚烂走向平淡;那么,你真的走得一路安详吗?你那伟大的思想及远大的理想都随滔滔不息的汨罗江水一同远逝了吗?或许,我们只能在那空蒙浩瀚的疏星中读到你的消息,只能从那瑰奇绚丽的篇章中读懂你的思想,读懂你那颗忧郁而滚烫的爱国心,读懂你那种长存于尘世间的顶天立地的精神。
而这一切,已经足够了……虔读你的一腔热忱,遥想你短暂一生的苦难历程,我一直都相信你是借文章来抒写自己苍凉的人生!文章中那悲愤、抑郁的倾诉,不都寄寓了你深绾于心的血泪,情浓于心的忠贞吗?每回在嘈杂喧嚣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汨罗江畔的呼声就萦绕于耳畔,回响于心际,让我不自觉地以此来观照自己。
梁衡经典散文读后感3篇
梁衡经典散文读后感3篇梁衡经典读后感1《梁衡红色经典散文选》内容简介:该书取材广泛,立意高远,意境宏阔,既有理性与大气,又有哲理与形式之美。
书中既赞颂了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上有关民族革命建设的一些大事件,如虎门销烟,改革开放等,又挖掘了那些于平凡朴素中体现了民族精神的细小事件,如绿化植树,乡村教育等。
书中既评议了一些古往今来的大人物,如韩愈,辛弃疾,林则徐,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邓小平,并从他们为人所熟悉的事件中阐述出更多的新鲜而深刻的道理,令读者耳目一新,也有大量篇目是在为劳动者做传,为无名者立名,如喊冤到底的桑氏老人,为了植树而忍辱负重的薛明老师。
该书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的大散文,主张将个人的政治抱负,对国家民族的关心化作一种美好的文学意境,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与感化效果。
该书既积极追求篇章辞藻的文学之美,又大力颂扬人格品德的求真务实之美,力求在政治爱国教育上通过情感的共鸣来达到“资政育人”的效果。
梁衡红色经典散文选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初翻此书的时候,我并不明白为什么要把写韩愈、林则徐、辛弃疾的文章收入红色经典散文之中,看完全书之后才慢慢理解作者的用意。
作者写作红色经典之意不在记叙革命历史中的革命精神,而在解读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些?承至今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文死谏,武死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士人报国之志古已有之。
中华民族走到今天,正是因为历史上总有那么些人秉承了这些精神,并执着地、勇敢地践行着。
这种精神才是经典。
梁衡红色经典散文选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文中大部分是对青史留名的伟人的描述,但是几篇介绍普通民众的散文也非常感染人,比如《青山不老——红与绿之三》。
晋西北一个小山沟中的无名老者,20xx年来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
他不记得失,屋内放着一口棺材,只等哪天干不动了,悄然离世,便躺进那棺材。
用自己的生命换一座青山,这样的人虽不是伟人,但他们的故事同样值得被收入红色经典之中,值得我们用心阅读,铭记。
《夏感》梁衡
《夏感》梁衡《夏感》梁衡《夏感》梁衡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
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拥着一艘艘的舰船。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一组词语,恰当的是()A.垂直顶着悄然生长B.长着结着默默前行C.挑着举着匍匐前进D.舞着摇着欢乐行进2.第一段划线的句子用了比喻:(1)比喻的本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用此比喻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3.最后一段写到“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最后一段写到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尾处又“想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1)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四篇)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我最近读完了梁衡的两部散文集《觅渡》与《洗尘》,不禁为其中睿智而深刻的语言所折服。
散文集中很大一部分由历史散文构成。
其中《把栏杆拍遍》与《乱世中的美神》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
《把栏杆拍遍》化用了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诗句,散文中评论了他由武到文的一生。
辛弃疾年轻时曾起义抗金,南下归宋后,本想为国出力,却终生不受重用。
尽管报国无门,他仍然心系天下,那颗藏于乡间的爱国之心仍跳动不止。
《乱世中的美神》则是以李清照为主题,她的前半生幸福完美,但突如其来的丧夫、亡国之痛给了她沉重的打击。
尽管往昔安逸的生活一去不复返,李清照却未对生活失去希望,这几乎致命的打击反而让她登上了古典诗词的巅峰。
散文集的另一大组成部分便是游记散文了。
这些散文不仅有着鲜明生动的语言,它们所表达的主旨更是超乎“游”之外。
如《乌梁素海,带伤的美丽》中,就以乌海当年湖中跃起的鱼儿如“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的生动景象与如今船尾翻起的浪“黄中带黑,像一条刚翻起的犁沟”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此感到的痛惜与无奈,呼吁人们保护那正在逝去的自然之美。
而《一颗怀抱炸弹的老樟树》中,描绘了那棵接住炸弹的老樟树旺盛的生命力:“简直就是火山喷出地面后突然凝固的一座石山”,或许这段描写不仅是为了表现树的顽强生命力,更是象征着革命力量的永不消逝。
在散文集中,由物及理的文章也不少。
比如《人与石头的厮磨》,从描写不同的人在石上刻下各种内容,探究到了古人的心理:统治者想借石巩固统治,为官者想借石留下美名,百姓想借石铭记恩情……这两部散文集,不仅体现了梁衡高超的文化功底,更显出了他深刻睿智的哲思。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二)国庆期间,我阅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这本书将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由于时间上的关系,我只来得及将第一单元中的内容细细品读。
这本书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作者是通过___个历史名人来谈政治,谈人生,论哲学;第二个单元,是在讲一个作曲家,一个歌唱家,一个科学家和一个在生活的艰辛中创造奇迹的老人家的事迹;第三个单元,则是在写关于艺术的内容。
《梁衡散文》阅读指导
《梁衡散文精选》《觅渡、觅渡、渡何处》《乱世中的美神》《把栏杆拍遍》阅读指导1、了解作者梁衡2、能了解三篇文章所写的人物的经历,理解作者对人物的评价。
3、读完这三篇文章,选举其中一个人物以“我心中的xxx”为题写一写你自己对某个人物的看法的感想。
(随笔不少于100字)二、交流活动方案交流前准备:1、规定阅读范围《梁衡散文精选》之《觅渡、觅渡、渡何处》《乱世中的美神》《把栏杆拍遍》,提出阅读指导要求。
2、查阅学生的阅读情况(检查学生的书面材料)。
交流过程:1、以小组讨论(6人一组)的形式,相互交流阅读体会(以上面的阅读指导为交流内容)。
(15分钟)2、教师巡回,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掌握一手资料,并确定3个学生上台展示。
每一个学生展示后,视展示结果,或让其他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或让学生补充,教师作必要的点评。
(15分钟)3、教师就这三篇文章的相通之处作专题报告。
(15分钟)专题报告梁衡的作品中都可见智慧的哲思与感悟,充满大气磅礴的深刻思想。
充溢的激情蕴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别有的那份厚重与沉实,避免了简单的抒情与表白,显示出大散文的气韵。
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
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
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他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
而在梁衡的人物散文中,其主人公大多带有着某种的悲剧性的色彩,从美学的意义上讲,悲剧能令人崇高,梁衡在他的散文中能神飞八荒、思接千载,思之所至,情之所钟,哲理和现实生活血肉一体地融合起来。
《觅渡、觅渡、渡何处》写的是革命领袖瞿秋白,梁衡在文中设置了“三个如果”: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似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
高中梁衡散文3篇
高中梁衡散文:读柳永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
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
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
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音讯。
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
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
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
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
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
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
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
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谁知第一次考试就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须论得丧。
《晋祠》及课文解读-高中生阅读之梁衡散文精选30篇助读
(01)《晋祠》及课文解读晋祠梁衡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悬瓮。
山上原有巨石,如瓮倒悬。
山脚有泉水涌出,就是有名的晋水。
在这山下水旁,参天古木中林立着百余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
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这就是古晋名胜晋祠。
西周时,年幼的成王姬诵即位,一日与其弟姬虞在院中玩耍,随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叶,剪成玉圭形,说:“把这个圭给你,封你为唐国诸侯。
”天子无戏言,于是其弟长大后便来到当时的唐国,即现在的山西作了诸侯。
《史记》称此为“剪桐封弟”。
姬虞后来兴修水利,唐国人民安居乐业。
后其子继位,困境内有晋水,便改唐国为晋国。
人们缅怀姬虞的功绩,便在这悬瓮山下修一所祠堂来祀奉他,后人称为晋祠。
晋祠之美,在山美、树美、水美。
这里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这处秀丽的古迹拥在怀中。
春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无论何时拾级登山,探古洞,访亭阁,都情悦神爽。
古祠设在这绵绵的苍山中,恰如淑女半遮琵琶,娇羞迷人。
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
有两棵老树,一周柏,一唐槐。
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冠顶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于石阶旁,宛如老者说古;那唐槐,腰粗三围,苍技屈虬,老干上却发出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微风拂动,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
其余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沧桑几经的风骨,人游其间,总有一种缅古思昔的肃然之情。
也有造型奇特的,如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却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其余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
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
在园内信步,那里一泓深潭,这里一条小渠。
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有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有碧波闪闪,如镜如缎。
梁衡把栏杆拍遍原文摘抄5篇
梁衡把栏杆拍遍原文摘抄5篇这个暑假,我有幸读了梁衡先生《把栏杆拍遍》这本书,阅读之后,我的感触很深。
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许多名人的内心思想和处境。
《把栏杆拍遍》是我喜爱的散文集之一。
其中,光听这个名字就让人感觉很深奥,更是让我迫不及待的去打开它,阅读它。
这本散文中最让我难忘的,一篇是《觅渡、觅渡、觅何处?》,这篇文章介绍了文学家,革命家瞿秋白从转党为文到从容就义的过程。
他一开始就不是舞刀弄枪的人,他不仅黄埔军校讲课,也在上海大学讲过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人的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
瞿秋白与鲁迅,矛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置顶的呀。
他的文化,他的才华令我对他产生了浓浓的钦佩之情。
然而瞿秋白的从容就义,我觉得更是不应该,他被王明等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在长征时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的,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人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的那一天。
他其实不是被国民党杀的,是被王明这些左倾路线分子所杀,好比是被自己人按住脖子,等待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
而瞿秋白先是仔细的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被国民党枪决了。
所以我觉得瞿秋白的就义,实在是不应该发生,共产党又失去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
瞿秋白死后,鲁迅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一流的。
由此可见,鲁迅与瞿秋白之间的友谊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完美。
《把栏杆拍遍》是一本重点介绍一些历史和革命人物的散文,这本书让我十分难忘。
积北宋两三百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题记想起宋政治之黑暗,心中一阵悸动;但想到辛弃疾,仿佛又看到了曙光。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从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个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确定了他的词除了文学气质之外还有一种特点。
当年,人民不满于金的侵略,辛弃疾在22岁时也便拉起一支义军,后与耿京义军合并。
他奉劝耿京南下归宋并亲自联络,不想这几天又生变故,部将叛乱,耿京被杀,他擒叛将,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余人南下归宋。
梁衡的经典散文
梁衡的经典散文梁衡的经典散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
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梁衡的经典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薄暮暝暝,我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遍又一遍地读你的《涉江》心灵的底片便慢慢地烟染上一层层殷红,渐深的暮色也仿佛笼上一层悲戚的色泽。
那神奇瑰丽的想象连同汨罗江畔孤独清高的身影,深深地攫住了我的心。
这是一篇百读不厌的千古名篇。
每次阅读,总有一种感动淹没我的心。
你也如横空而过的一颗流星,闪烁着凄凉的美丽,划过我的心空。
曾在一个落寞而寂寥的深夜,入梦般的想象一颗孤独的灵魂在汨罗江畔或是高峻蔽日的深山之中伴随着自己高远的理想怎样孤独的漫游。
如血般的残阳拉长了你的身影,陪伴你的只是猿猴啼血般的哀鸣。
但你只将凝聚着的忧愤的血泪以及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从自己的心灵流出,让一个去国离乡之人苦难生活的点点滴滴颤动于笔尖,化为一篇篇瑰美绮丽的文字,流芳千古……此刻,你的足音正姗姗向我走来,走向千年之后的今夜,走向寒露沾襟的今夜,走向我阅读的今夜,走向我审视自己灵魂的今夜!依旧是那阵秋冬的绪风,依旧是那般凄寒,你是否依旧一步一回头地望着你的家乡,望着你的祖国?你是否依旧在汨罗江畔执着地守望,守望着能回到祖国,再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切?那么,又会有谁能彻悟你凝固在深山之中的沉痛?如果说,生命的过程恰好是从激越走向安详;如果说,人生的岁月必定是从绚烂走向平淡;那么,你真的走得一路安详吗?你那伟大的思想及远大的理想都随滔滔不息的汨罗江水一同远逝了吗?或许,我们只能在那空蒙浩瀚的疏星中读到你的消息,只能从那瑰奇绚丽的篇章中读懂你的思想,读懂你那颗忧郁而滚烫的爱国心,读懂你那种长存于尘世间的顶天立地的精神。
而这一切,已经足够了……虔读你的一腔热忱,遥想你短暂一生的苦难历程,我一直都相信你是借文章来抒写自己苍凉的人生!文章中那悲愤、抑郁的倾诉,不都寄寓了你深绾于心的血泪,情浓于心的忠贞吗?每回在嘈杂喧嚣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汨罗江畔的呼声就萦绕于耳畔,回响于心际,让我不自觉地以此来观照自己。
梁衡散文选粹
梁衡散文选粹
梁衡
【期刊名称】《中文自修:中学版》
【年(卷),期】2000(000)004
【摘要】年感时间这个冰冷却又公平的家伙,你无情,他就无意;可你有求,他就给予。
人生源来就这样被年、月、时,一尺、一寸、一分地度量着。
人生又像一支蜡烛,每
时都在做着物与光的交易。
但是总有一部分蜡变成光热,另一部分变成了泪滴。
【总页数】1页(P13-13)
【作者】梁衡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7
【相关文献】
1.大情,大理,大智慧r——读梁衡散文集《觅渡》
2.彰显人格魅力是散文制胜的要诀——读梁衡散文集《跨越百年的美丽》
3.作为世界观的生态学问题——兼谈梁衡
的人文森林散文写作4.文章传统的传承与进阶——论梁衡的《树梢上的中国》兼
其散文创作史5.如何讲好梁衡经典散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