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汇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1.教育起源(1)神话起源说主张:人类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代表人物:朱熹(2)生物起源说主张: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它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如老鹰教小鹰飞翔,老猫教小猫抓老鼠等。
从这个学说开始,教育起源问题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代表人物:法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拓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主张: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心理起源说和生物起源说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孟禄(4)劳动起源说主张: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米丁斯基2. 古代那些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3.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制约着学校结构;制约着学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4.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三、四、五三个动因: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共同作用论(马克思主义)四个因素: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前提和基础)、环境(提供可能)、教育(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五个规律: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6. 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灵魂和统帅)、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基础)、美育(动力)和劳动技术教育。
7. 旧中国的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清政府1902年颁布,我国第一个近代学制,但未实施。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中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汇总。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1、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现有水平与在他人帮助下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2、人格发展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人的一生会经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特定的心理社会冲突,成功解决这些冲突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
3、社会性发展同伴关系:对儿童的情感、认知和社会技能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亲子关系:早期的亲子关系质量会影响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揭示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关联可以导致学习。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通过实验证明了强化和惩罚对行为塑造的作用。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应主动构建知识的结构。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主张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实质性联系。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生成的。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罗杰斯为代表,关注学习者的情感、需求和个人价值,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三、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类型内部动机:由个体内在的兴趣、好奇心等因素驱动。
外部动机:由外部奖励、惩罚等因素引起。
2、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理论:认为行为后的强化可以增强动机。
归因理论:探讨个体对成败原因的解释如何影响动机。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提出,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判断。
教育心理学必背考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必背考点汇总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考点1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阶段性与连续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考点2自我意识三种心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考点3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从生理自我(3岁前)到社会自我(3岁以后到少年期基本成熟),再到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的过程。
考点4认知方式的差异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学习理论考点1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考点2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考点3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考点4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学习动机考点1学习动机与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考点2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考点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定义为行为的改变,并强调通过刺激-响应机制来塑造行为。
重点研究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2.认知学习理论:将学习定义为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并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重点研究注意力、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
3.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注重观察学习和模仿。
重点研究观察学习、模型角色和自我效能。
二、发展心理学1.认知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重点研究儿童的感知、注意力、记忆和思维发展。
2.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代表人物为维果茨基和布鲁纳。
重点研究社会化和情感发展。
3.个体差异与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差异对发展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为贝洛斯基和埃里克森。
重点研究个体差异、身份认同和学业决策。
三、学习策略1.组织与选择策略:帮助学生将学习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结构,并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和方法。
2.目标与计划策略: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并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策略。
3.监控与调节策略:帮助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并采取积极的反馈和评价机制。
四、教学评估与测验1.教学评估:通过观察、记录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改进教学过程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测验与评测:使用测验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评价,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效果。
五、学习障碍与特殊教育1.学习障碍:指学生在一些学科领域或学习方面存在明显困难的情况,可能是由认知、语言、学习和情绪等方面的问题所导致。
2.特殊教育:为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支持,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六、情绪与动机1.情绪与学习:情绪对学习有重要影响,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创设积极的情绪氛围。
2.动机与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行为的重要驱动力,教育者应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提供适当的自主学习机会。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人舒明浩和霍林斯基,他们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上指三个方面: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上指学校教育;义是指思想道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久性、历史性和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书名号123、书名号123、书名号123、书名号123);“五经”(诗、书、礼、变、春秋)。
贯穿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把符合条件的新生送到更高一级的学校。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想象、思维、记忆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2)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3)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4) 杜威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二、教育及其发展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等几个阶段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2.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3。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三)教育与科技文化1.教育与科技的关系(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1)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技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2)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够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3)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1)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力量;2)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2)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五、教育与个体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至结束的全部过程中,身心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全)
心理发展1.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童年期(7—12),少年期(12—15),青年期(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劳伦兹指出“关键期”指个体发展中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4)差异性童年期(小学生),少年期(初中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青年初期(高中生,经验向理论转化)个体成长的两个高峰期:幼儿期和少年期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1—2):客体永久性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中心性,思维片面性具体运算阶段(7—11):去自我中心,思维可逆转,守恒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命题运算,思维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教学启示:(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2)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苏联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两种水平(1)儿童现有的水平,有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的儿童心理金额给的发展水平。
(2)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启示: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还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走到新的水平。
支架式教学: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与支持和知道,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完成最终任务。
4.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其他的性有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1.5岁)(婴儿期)(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儿童早期)(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学前期)(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学龄期)(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青年期)(初中生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亲密感对孤独感(18—30岁)(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30—60岁)(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60岁以后)(成年晚期)学习理论1.学习定义: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第二章1、准备性原则2、图式3、同化4、顺应5、平衡6、客体永恒性7、自我中心 8、集体独白 9、守恒 10、集中化与去集中化1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13、皮亚杰关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4、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15、新皮亚杰理论,以及新皮亚杰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的区别和联系16、最近发展区 17、自我中心言语 18、支架式教学19、维果茨基的发展观及其对教学的影响20、支架式教学和最近发展区的关系2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与维果茨基的发展观的区别和联系22、发展危机23、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及其对教学实践的启发2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与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异同点25、经验论、先验论、建构论,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26、自我意识 27、自我概念 28、自尊30、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说3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3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影响33、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34、吉尔吉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理论35、情绪智力36、学习风格及其对教学的意义37、认知风格37、科尔勃的关于学习风格的两维坐标理论38、常见的学生认知风格差异及其对教师教学的启示39、性别角色认同40、刻板印象与刻板印象威胁41、性别偏向42、双性化第三章1、教师的角色2、教学效能感3、教师控制点4、所倡导的的理论、所采用的理论,以及两者的区别和关系,以及区分两者对教学的意义5、罗森塔尔效应及其实验研究6、自我应验效应7、维持性期望效应8、教师专业发展9、新手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以及两者的区别10、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11、微格教学12、反思13、反思的成分、反思的环节、反思的方法,并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如何指导教师进行反思14、职业倦怠15、情绪衰竭16、去人格化17、低个人成就感18、教师职业倦态的主要特征19、教师职业倦态的形成因素及其对策第四章1、学习的界定2、学习的作用3、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4、智慧技能5、认知策略6、加涅的学习层级说7、奥苏贝尔的学习性质与分类形式及其对教育的启示8、内隐学习 9、外显学习10、终身学习、远程学习、机器学习、真实性学习11、真实性智力活动12、大脑发展的关键期、特异化和可塑性第五章1、经典性条件作用2、无条件刺激、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条件作用、中性刺激3、狗分泌唾液的实验程序4、消退5、分化、泛化,以及两者的区别6、自然恢复7、高级条件作用8、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9、小阿尔伯特恐惧实验及结论10、联结主义11、桑代克的饿猫开迷箱实验程序及其结果12、桑代克的学习律13、斯金纳箱实验的程序和结果14、操作性条件作用及其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区别和联系15、强化、正强化、负强化、一级强化、二级强化16、惩罚、Ⅰ型惩罚、Ⅱ型惩罚17、普雷马克原理18、强化程式19、不同类别的强化程式,以及在实际的教育中教师在强化时应遵循的原则20、消退与维持21、操作性条件作用和经典性条件作用中分化和泛化的异同点22、程序学习23、行为塑造24、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观25、参与性学习、替代性学习26、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27、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28、班杜拉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实验研究第六章1、苛勒的黑猩猩实验和实验结论2、顿悟说3、托尔曼的迂回路径实验以及结论4、符号学习理论5、潜伏学习6、潜伏学习实验以及实验结论7、布鲁纳的认知表征理论8、编码系统9、学习结构10、发现学习11、结构教学观及其原则12、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对教学改革的影响及其理论不足之处13、有意义学习14、惰性知识15、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6、有意义学习的类型17、促进学生把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8、上位学习19、下位学习20、组合学习21、接受学习22、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区别23、先行组织者及其作用24、讲授教学的原则25、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26、加涅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27、加涅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对学习过程所分的阶段28、讲授教学第七章1、建构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2、几种不同倾向的建构主义3、当代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4、学习共同体5、个人建构主义及其基本观点6、激进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及其缺陷7、生成学习理论8、初级知识获得和高级知识获得的差异及其教学启示9、乔纳森提出的知识获得的三个阶段10、随机通达教学及其理论依据11、认知灵活性理论12、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观点13、内化14、自下而上的知识、自上而下的知识,以及两者的区别15、分布式学习教学模式及其理论依据16、情境性认知17、情境性学习18、认知学徒制19、抛锚式教学20、支架式教学21、内在学习22、外在学习23、人本主义和认知学派的意义学习的区别24、罗杰斯的学习理论(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25、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理论的区别和联系第八章1、学习动机2、学习动机的作用3、动机、兴趣、需要、期待、诱因、态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4、耶克斯--道德森定律5、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6、外部动机7、内部动机8、奥苏贝尔的动机分类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对教育的意义10、自我效能感11、效能期望12、结果期望12、自我效能感的功能和形成因素13、成就动机理论14、期望--价值理论(趋向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倾向)15、控制点16、内控、外控,及其对个体的信念的不同影响17、归因18、韦纳的归因理论19、韦纳的归因理论、不同的归因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20、能力实体观21、能力增长观22、表现目标23、掌握目标24、任务卷入的学习者25、自我卷入的学习者26、不同目标定向的学生的差异27、自我价值动机28、自我价值理论29、自我决定30、内化动机31、自我决定理论32、学习结果的反馈应遵循的原则33、习得性无助及其相关的实验研究34、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动机35、行为主义、认知学派、社会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在学习动机观点上的差异第九章1、知识2、知识的功能3、模式识别4、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以及三者间的联系5、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转化6、知识的表征7、命题8、命题网络10、结构良好领域知识11、结构不良领域知识12、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13、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14、表象15、命题与表象的区别16、图式及其特征17、脚本18、产生式19、知识建构的机制20、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21、特征表理论22、原型理论23、原型24、概念的结构25、不同类型的概念26、获得概念的形式27、概念形成28、概念同化及其形式29、范例理论30、布鲁纳的概念形成实验及其理论31、概念学习的方式32、概括不足33、过度概括34、概念关系图35、错误概念36、概念转变37、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38、波斯纳的概念转变模型中概念转变的条件39、如何促进学生错误概念的转变40、迁移 41、顺向迁移 42、逆向迁移 43、正迁移44、负迁移 45、近迁移 46、远迁移 47、低通路迁移48、高通路迁移 49、特殊迁移 50、非特殊迁移51、不同类别的迁移及其区别和联系52、形式训练说53、相同元素说和共同要素说,以及两者的区别54、概括化理论并结合实验(水下打靶实验)说明55、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型56、转换--关系理论及相关实验57、现代迁移理论58、如何“为迁移而教”第十章1、技能及其特点2、技能和知识、技能和习惯的区别及联系3、动作技能、心智技能,以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4、专门心智技能5、一般心智技能6、技能的作用7、动作技能的特点8、粗大技能 9、精细技能 10、连贯技能 11、不连贯技能12、封闭性技能 13、开放性技能 14、动作程序图式15、波斯纳的动作技能形成的三阶段模型16、冯忠良的动作技能形成的四阶段模型17、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18、动作技能的遗忘进程及其与记忆的遗忘进程的比较19、练习曲线20、练习的高原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21、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五阶段模式22、冯忠良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23、心理模拟法的过程第十一章1、问题的分类3、结构良好问题、结构不良问题,以及两者的区别5、问题解决6、问题空间7、传统观点、信息加工观点以及现代认知学派观点的问题解决的模式8、问题表征9、算法式10、启发式11、手段--目的分析,及其与爬山法的区别12、一般问题的解决过程13、功能固着 14、反应定势 15、酝酿效应1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7、批判性思维18、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19、专家和新手的区别20、几种不同的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方法21、创造性思维22、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区别与联系23、创造性思维的特点24、创造性思维的过程25、脑激励法26、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第十二章1、学习策略及其特征2、麦克卡对学习策略的分类3、元认知及其成分4、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和策略5、认知策略6、元认知策略7、资源管理策略8、元认知和学习策略的关系9、自我调节学习10、复述策略11、前摄抑制和前摄促进12、倒摄抑制和倒摄促进13、过度学习14、复述策略15、精细加工策略16、总结精细加工策略,并举例说明17、组织策略18、总结组织策略,并举例说明19、元认知知识20、元认知控制21、元认知计划策略22、元认知监控策略23、元认知调节24、时间管理策略25、学业求助策略(执行性求助和工具性求助)26、总结几种常见的学习策略,并举例说明27、PQ4R法28、几种有代表性的学习策略教学模式第十三章1、品德2、品德的结构3、品德发展的实质4、社会规范学习5、对偶故事法6、道德两难故事法7、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以及不同阶段的区别8、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9、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情感理论10、自居作用11、内疚12、移情 (共情)13、亲社会行为14、社会学习理论关于道德研究的三个经典实验及其结论15、模仿学习16、冯忠良关于品德内化过程的三阶段论17、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18、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培养方法19、品德综合培养方法,并结合实际例子具体说明其中一种方法20、不良行为21、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并结合自身情况谈谈如何矫正不良行为第十四章1、教学目标2、行为目标表达法3、认知目标表达法4、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及其评价方式5、情感目标水平及其学习结果6、动作技能目标水平7、任务分析8、行为--内容矩阵表9、教学模式10、直接教学11、直接教学的教学过程及其适用条件12、探究学习13、萨奇曼的探究训练模式14、基于问题学习(PBL)及其特征15、在PBL中,如何向学生呈现问题的情境16、PBL的基本环节17、合作学习18、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19、几种合作学习模式20、个别化教学21、程序教学22、直线式程序、分支式程序24、掌握学习、独立学习26、适应性教学27、几种主要的个别化教学模式及其各自的优缺点28、几种主要的课堂空间设计形式,并分析其利弊29、三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及其各自优缺点30、认知负荷31、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影响因素32、教学媒体33、计算机辅助教学第十五章1、课堂管理2、课堂氛围3、课堂的特征4、课堂管理的阶段5、课堂管理的目标6、教学时间的4个层次7、参与结构8、如何设计课堂规则和程序9、在开学前几周,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老师10、问责制11、团体警觉12、教师如何鼓励学生投入学习13、如何预防常见的课堂不良行为14、如何处理常见的课堂不良行为15、如何应用后果来消除不良行为16、学生课堂上出现不良行为的原因及其对教学的启示17、行为矫正及其具体程序18、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19、整班代币强化20、集体绩效系统?21、如何矫正不良行为第十六章1、学习评定2、学习评定的功能3、如何通过学习评定结果来激励学生4、课程本位评定5、几种学习评定的模式及其特征6、布鲁姆提出的诊断性评定、形成性评定、总结性评定,以及三者的异同7、常模参照评定、标准参照评定,以及两者的区别8、良好评定的指标9、如何根据评定方式来进行教育决策10、标准化测验11、标准化测验的类型12、斯坦福--比奈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13、几种常见的成就测验14、标准化测验的优缺点15、标准化测验的新进展16、教师自编测验及其与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区别20、构造性反应题21、教师自编测验的题目类型和具体的试题形式22、真实性评定及其类型23、概念图24、案卷分析25、操作评定26、几种不同的评定结果的方式。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归纳1.①广义教育心理学含义: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②狭义教育心理学含义: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它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3.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模式包含五种要素、三种活动过程。
(1)五种要素:①学生(群体差异&个体差异)②教师(起主导作用,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③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⑤教学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2)三种过程:①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①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④教育性原则6.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②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③调查法(调查法中技术最强的方法——测验法)④个案研究法⑤教育经验总结法7.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①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②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而这个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③乌申斯基是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④1879年冯特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被称为心理学之父⑤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的成果表现在:①主动性研究②反思性研究③合作性研究④社会文化研究8.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9.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①连续性(量的积累)与阶段性(质的飞跃)②定向性与顺序性(方位顺序)③不平衡性(发展速率不同)④差异性(发展速度,水平优势的差异)10.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①少年期(心理性断乳期)。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知识点梳理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点梳理1.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
教育问题: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学生心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意志等。
教育心理规律: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活动所遵循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3. 教育目的与功能教育目的:教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如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教育功能:教育对社会、个人、家庭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如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个人素质等。
4. 教育制度与政策教育制度:国家或地区对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规范。
教育政策:国家或地区为发展教育事业而制定的指导性原则和具体措施。
5. 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中传授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
教育方法:教育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如讲授、讨论、实践等。
6. 学生心理发展认知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认知结构的形成。
情感发展: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和情感调节能力的提高。
意志发展:学生意志力的增强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7. 教师心理与职业发展教师心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心理现象,如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情感等。
职业发展: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如职前培训、职后培训、专业发展等。
8. 教育评价与改革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教育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而进行的教育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变革。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9. 教育公平与差异教育公平:指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教育差异: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不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差异。
10. 教育环境与资源教育环境: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
近年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
近年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1、引起和维持无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排除干扰。
合理地组织活动。
·1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1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哪些?(1)客观因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状况;对象和背景的组合关系。
(2)主观因素:人的需要、兴趣、经验和情绪状态2、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就是(教育目的)。
3、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A.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B.养成竞争意识C.导致教师管理公正 D.促进团结协作 [A]4、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5、发散思维——朝着多个方向,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叫发散思维.6、教育科研具有哪些特点?除了具有创造性和艰巨性等科学研究的共同特点之外,还有以下主要特点:(1)研究目的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服务性(2)研究参与者的广泛性、群众性(3)研究成果的迟效性和长效性7、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A.记忆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思维策略D.学习方法[B]8、间接兴趣——是指由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兴趣.9、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10、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
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11、等级制记分法包括(文字等级记分法和数字等级记分法)。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什么特殊要求?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14、《心理健康》学习障碍是学生某种学习能力的缺乏,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能力的缺乏。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
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
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教学过程的五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要素)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主要包括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两个大的方面,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三种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以及评价反思过程。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是主体因素,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有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基本心理特性;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评价/反思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测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联系实际说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它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1.生命发展和教育:-生命周期理论:人的生命发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和特征。
教育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提供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个体差异:每个个体在生命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差异,包括生理、智力、性格等。
教育应关注并尊重每个个体的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社会化: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培养个体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等。
2.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形成的。
例如,儿童在学校中逐渐学会通过铃声知道下课时间到了。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学习是通过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联形成的。
例如,孩子在学会做家务后得到奖励,从而更倾向于主动做家务。
-社会学习理论: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和结果的过程来获取新知识和技能。
例如,孩子通过观察父母如何解决问题来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学习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和适应来实现的。
个体的知识和思维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从传感运动期到形象操作期再到抽象逻辑期。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学习是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的产物。
个体通过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来获取新知识和技能。
-托尔曼的信息加工理论:学习是通过接收、编码、存储和检索信息的过程来实现的。
认知发展是逐步将信息处理能力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4.动机与情感:-需求层次理论:人有不同的层次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满足这些需求对于激发个体学习和发展动力很重要。
-成就动机理论:个体与成就的关系存在不同的动机模式,包括目标导向型、任务导向型和学习导向型。
教育应根据个体的动机模式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激励方式。
-情绪与学习:情绪对学习有重要影响。
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学习动力和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则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教育应关注个体的情绪状态,提供积极的情绪支持和引导。
5.教学与评价:-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包括讲授、互动、合作、探究等。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一、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狭义的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3、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4、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5、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6、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7、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8、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9、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10、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1、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12、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集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10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0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0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0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0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0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
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0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0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0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1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1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1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
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1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2在该书中教育心理学被定义为:学。
”3动过程,这五个要素和三个过程复杂交织,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系统。
456、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或作用?(论述)答:1①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各种问题时,教师能够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②有助于教师理智分析当前的各种教育现象,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使自己能够始终站在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前沿。
2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和方法转变为教学程序和教学行为。
3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正确分析和了解学生,还可以从心理发展和个别差异的理论出发因材施教,实现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4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范例。
7、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从最初附属于普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到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形成完整的体系,大致经历以下四个时期:1、20世纪20年代以前)2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40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3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604、20世纪80年代以后)1994年,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924目前是,我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在还断吸取国外先进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在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着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教育心理学在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1、2、个体心理发展及其基本特征?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个体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3、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阶段划分?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个体心理发展分为~出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老年。
4、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本章重点,论述、填空、概念)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①每一个具有正常遗传素质的个体,都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正常心理发展水平的人。
②③2、环境和教育①②③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原因,个体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外部,其真正的动力来自于内部,个体心理内部矛盾的产生离不开个体的活动,活动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纽带和桥梁。
6、7、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答:1、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①抽象逻辑性;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而高中生是“理论型”的。
②独立性和批判性;③片面性和表面性;④自我中心性。
2、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自我分化导致初中阶段自我意识具有矛盾性的特征:①自我评价;②自我体验;③自我控制。
3、初中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4、初中生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1)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⑴与父母的交往频率的下降;⑵父母对交往过程的控制性减弱;⑶与父母冲突的情感含量增加。
2)初中生与教师的关系;3)初中生与同伴的关系。
5、初中生学习活动的特点:①学业成绩开始分化;②学习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③自学能力提高。
8、高中生心理的主要特点?答:1、高中生性意识的发展特点:①身心发展的不平衡;②异性交往明朗化。
2、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①独立意识增强;②自我意识分化;③关心自我评价;④客观自我评价;⑤自尊心增强;⑥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3、高中生世界观的发展特点: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逐渐树立起正确的立场和观点,逐渐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
4、高中生兴趣和理想的发展特点:①高中生的兴趣发展特点:高中生的兴趣多指向事物的内部规律和深层次的理论,他们不易被外在的情境和表面的特点所左右。
并且学科兴趣发生分化,偏科现象较为普遍。
②高中生的理想:具体形象仍占重要地位,但概括性的理想越来越多。
缺乏现实性,理想与现实差距比较大。
第三章中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1、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2、3、两个因素。
4、5、6、7、能力的个别差异与测量?答:能力的个别差异:1性在对客观事物作出判断时,更多地运用自己内部的线索,不易受来自环境2、不同群体的差异;其基本结论是: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语言能力的性别差异、男、女不同的动机模式造成的智力水平差异。
3、发展水平的差异;4、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的测量:斯坦福—比内量表IQ=(MA/CA)×100 公式中,IQ表示智商,MA为心理年龄,CA为实际年龄。
8、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答: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的发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较少受文化和教育的影响。
晶体⑷能力的发展趋势存在个别差异。
910、能力发展的教育促进(如何培养和促进学生的能力)?平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的难度、速度,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中要注意扬长避短,既要与学生学习风格中的优势和长处保持一致,又要针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不足加以弥补。
②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③教师还要重视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11、气质与气质的特点?12、性格的内涵?13、气质与性格的关系,及性格特征?从气质和性格的起源来看,气质主要和个体先天的神经类型有关,是遗传的产物,带有很大的先天性。
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都可以很有成就,也都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
性格主要表现的是个人和环境14制型。
其中前两种是在我国学者中多数同意的观点。
16、气质的实践意义?不能说哪一种气质类型是好的或是坏的;②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有巨大的潜力,都可能很有成就,为社会做出贡献;③气质类型的划分是相对的,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找到典型的胆汁质、黏液质、⑵科学因材施教:在学校中,学生的气质类型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活动,使每个人的学习活动带有独特的气质色彩。
为此,教师在教育方法选择和教学17、性格的个别差异(选择题)1819、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或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第四章中学生的心理卫生1世界卫生组织在其成立时所发表的宗旨性宪章中对健康做了如下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包括四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2、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概念和相互关系?答:⑴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没有妨碍其心理效能发挥的困扰,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最大潜能,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良好适应状态。
理状态。
⑵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指人类为了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而制定和采取的各种卫生原则和卫生措施的总和。
保持心理健康的原则和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预防心理障碍及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生;②根据人生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特定人类保持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健康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方法;③提供人们在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中活动时,所要注意的心理卫生原则和具体途径;④制定培养健康人格的心理卫生原则和具体途径。
相互关系: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关系,简单地说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心理卫生是为实现心理健康而采取的方法以、措施和应该坚持的原则。
3、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答: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我们提出心理健康的六个现实标准:4、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论述题)答:青少年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很多,如果处理不当,会产生心理冲突、紧张、苦闷等不良情绪,甚至导致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因此,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特殊的意义:面临着越来越迅猛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容易诱发心身疾病。
要预防心身疾病,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是能否在他们需要时给予必要的帮助,使他们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解除心理上的烦恼和压力,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状态作保证,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保持一贯而适当的紧张度,学习中才能有动力、讲策略,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相反,如果心理压力过大,是无法适应现代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的。
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自觉保持与社会发展、时代需要的和谐和统一,有效防止各种心理疾病,减少由于对环境的不适应而引发的危害环境及反社会的心理和行为,从而使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得以提高。
5、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特点?慢,学业成绩落后。
对于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和矫治,以免这些学生在长期厌学情绪下产生问题行为,给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及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带来不良影响。
分析引发焦虑的原因,引导他们参加积极而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帮助他们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消除紧张心理,走出焦虑的误区。
②怯懦;对有怯懦情绪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关心和爱护,而解决他们情绪问题的基础,是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③忧郁;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分析造成学生忧郁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④恐怖;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⑤易激怒;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要冷静、正确地处理,以避免使矛盾激化。
甲等;②心理—生理行为异常,如进食障碍等;习惯性品行不端行为,如经常说谎、逃学等。
学生的问题行为是长期不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其矫正需要教师和家长付出艰辛的努力。
6、如何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如何创造适于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软环境”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其消极影响的直接恶果,是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因此,从改善“软环境”入手,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教师的工作方式要民主,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处理问题要公平、公正。
神,鼓励和指导教师和学生互相尊重,互相爱护,要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要注意正确对待考试成绩,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尺度。
进行督促和检查,适时而合理地进行奖惩,形成凡事有章可循、有章可依、遵章守纪的良好风气。
向学生提出适合每个学生实际情况的具体事实,并帮助他们达到既定的目标。
教师本身要心理健康。
7、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特长,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③指导学生诚实而平静的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帮助他们扬长避短,选择自在成绩面前不沾沾自喜,遭遇挫折时,不悲观消沉、自暴自弃。
和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教育中应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需要,使他们懂得哪些需要是合理的,应该争取满足,应该自觉加以控制,哪些需要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道德的,应该加以抑制。
这样可以避免青少年由某种不恰当的个人欲望的膨胀产生消极情绪。
②指导中学生驾驭自己的会感到精神愉快,充满信心。
教师应特别注意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建立起良避免由此而增大受表扬或挨批评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③教育学生将自己置于群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