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思想及其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思想及其理论基础

摘要:先秦儒家人格教育思想,主要是由孔子、孟子和荀子等人阐发和构造的一系列人格教育的观点的总和,内容主要包括公而忘私的整体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人际和谐的仁爱精神、修身为本的道德精神。其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学说、人性论和人贵论思想。探讨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思想,对当代我国的德育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先秦儒家;人格教育;理论基础

一、人格及人格教育

在中古英语中,没有“人格”一词。近现代西方所使用的“人格”,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面具),原意为舞台上演员表演时为了角色的需要所戴的面具,面具根据人物角色的不同而变换,体现了角色的特点和人物的性格。所谓人格就是指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consistent behavior patterns and interpersonal process originating with in the individual)。它包含两本分内容。第一部分讲稳定的行为方式,人格是稳定的。第二部分关注的是人际过程。它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过程,指的是发生在我们外部,影响我们怎样行动,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过程、动机过程和认知过程。[1]

人格不是天赋的,它是在先天生理结构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先天遗传因素只是为人格教育提供了一

般可能性,教育和社会实践对完美人格的塑造更有赖于人格教育的教化作用。所谓人格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心理素质,以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人的发展,不仅是身体的成长、知识经验的增多、技能和智力的形成,而且是需要、动机、价值观、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全面发展。通过人格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青少年自身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重视人格教育,是我国古代传统教育的鲜明特征。先秦时期学术思想自由,各家学派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过人格教育思想。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格教育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影响意义最为深远。在经济越来越发达、政治越来越进步的今天,更加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人格教育也将得到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因此,探讨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思想,对当代我国的德育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先秦儒家文化中优秀的人格教育思想

先秦儒家人格教育思想,主要是由孔子、孟子和荀子等人阐发和构造的一系列人格教育的观点的总和。先秦儒家文化重视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注重培养理想人格,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重视“成人”的教育理念,培养人格完善的“成人”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所在。先秦儒家文化中丰富的人文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科学教育中人格塑造方面的不足。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深

刻的人文教育思想,应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同时也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公而忘私的整体主义精神

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调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为人民而献身的整体主义思想。注重个人服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是传统道德的重要特点,这种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以先秦儒家表现的最为充分。“君子有终身之忧”是孔孟的思想基调。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正是偏重于社会的整体意识,对于完美人格的塑造标准是“内圣外王”之道。通过对内在道德修养的培养达到“内圣”的境界,而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国家和社会,也就是达到“外王”。即所谓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秦儒家文化对于人格塑造的基石是对国家、对社会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它所倡导的是天下为公,提倡对国家尽忠职守,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天下为公”一语出自《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此处所讲的“天下为公”,贵在一个“公”字,其要旨在于倡导一种整体主义精神,强调人们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的义务。要真正做到“公”,就必须具备“忠”的情怀,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主忠信”、荀子讲的“出死无私,致忠而公”。结合“公”和“忠”的意思,剔除其中

的消极成份,便构成了儒家所极力推崇的公而忘私的整体主义思想。正是这种整体主义思想孕育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死观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虽然整体主义的具体内容随时代和社会不断地变化着,但就群体生活中个人需要顾及国家利益和他人利益这一点是共同的。当代青少年由于思想尚未成熟易走极端,一些人崇尚利益至上,社会责任感明显淡化。因此,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先秦儒家文化中的整体主义思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当代的青少年从典籍、故事以及历史人物身上再次感到了这种美德的存在并受到感染,使中华民族的这一美德得以继承和发扬。

(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易经》中《乾卦·象曰》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主自强的精神,是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最深刻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要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怕各种困难,像天那样刚健,努力向上,绝不停止。先秦儒家所提倡的人格境界,即君子一定要具备顽强的意志、积极地进取精神。他们大都讲究天人合一,从天道的运行法则中悟出了人生也要自强不息,特别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更因该如此,要有笑对磨难、上下求索的顽强意志。先秦大儒们推崇天道运行法则,强调自立自强的进取意识,倡导人们要具有一种“仁以为己任”和“死而后已”的大无畏精神。《大畜卦·象传》曰:“刚健

笃实,辉光日新”;《乾卦·文言传》曰:“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孟子也告诫人们“故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个人要想在人生道路上获得成功,必然要经历各种磨难和挫折,所以必须积极进取、永不懈怠。儒家反对空洞乏味的理论说教,强调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荀子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千里马跳跃一下,也达不到十步远;而劣马跑十天一样能达到很远的路程,原因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前进。雕刻一样东西,用刀子刻几下就停止,即使是朽木也刻不断,而如果持之以恒地雕刻,哪怕是金属、石头,都能雕刻成功,原因也在于自强不息精神的强力支撑。今天,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仍是支持我们抵御外界诱惑,自尊、自强、自立的重要精神支柱。当代青少年通过学习先秦儒家文化自强不息的人格精神有助于培养面对困难、勇于前进的进取精神,使他们有百折不挠的执着与勇气,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

(三)追求人际和谐的仁爱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建立了以“仁者爱人”为核心的伦理哲学,并试图用这一原则去处理人际关系。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孔子提出“忠恕”之道。所谓“忠”,即诚心诚意地对待他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