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单元一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实课标一、孔子(前551——前479年)1、“仁”的思想:①含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即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美德的总合。

②实现方法:“忠恕”之道。

“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的关键是自我修养。

③对统治阶级来讲,“爱人”就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严刑,实行仁政,体贴民情,爱惜民力。

对普通人来讲,要做君子,不当小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

而修仁的标准是“礼”。

2、“礼”的思想①含义: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各种典章制度。

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社会准则和政治制度。

②实践方法:一是“正名”: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各阶层要贵贱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复社会秩序。

其二是“克己复礼”:每个人都要克制自己,不能为所欲为,这实际上还是讲自我修养。

③仁与礼的关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和自律,礼是外在约束和他律。

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借助伦理道德的作用,化解个人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矛盾,按照礼制,重新建立起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最终治国安民,使社会由乱变治。

而把握仁与礼两者关系的方法论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中庸”是“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谦和持中,恰到好处。

中庸既是为人处事的方法论,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孔子主张理性,反对迷信,把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到首位,而对“鬼神”则“敬而远之”,这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传统。

5、孔子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第一章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分类1. 农业手工业:耕作、养殖等2. 家庭手工业:纺织、编织、陶器等3. 手工作坊:铁器、铜器、金银器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1. 家族传承:手工业技术主要依靠家族传承2. 作坊生产:手工业以作坊形式进行生产3. 技术保密:手工业者严格保守技术秘密4. 市场需求:手工业生产受市场需求影响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影响1. 促进经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市场的发展2. 改善人民生活:手工业产品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3. 技术进步: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第二章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商品交换2. 发展:夏商周时期商业活动逐渐繁荣3. 市场形式:市场、市集、夜市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1. 市场调节:商业活动受市场供求关系调节2. 货币交易:商业活动以货币交易为主3. 区域性: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知识点三:中国古代商业的影响1. 促进经济繁荣:商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2. 加强地域交流:商业活动促进了地域间的交流和合作3. 文化传承:商业活动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1. 农学:农学著作如《农政全书》、《齐民要术》等2. 医学:中医药学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3. 天文学:历法、天文观测等4. 数学:算术、几何、代数等5. 工程技术:建筑、水利、冶金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 实用性:科学技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2. 传承性:科学技术主要通过书籍传承3. 创新性:科学技术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创新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1. 推动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于生产、医疗等领域,推动社会发展2. 文化传承:科学技术的传承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第四章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始社会时期出现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2. 发展:夏商周时期出现儒家、道家等学派3. 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出现“百家争鸣”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点1. 多元性:各种思想学说并存,互相竞争2. 传承性:思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3. 包容性: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1. 塑造民族性格: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2. 影响政治制度: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3. 促进文化繁荣:思想文化的繁荣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第五章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成就1. 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等2. 散文:儒家经典、史书、文学作品等3. 小说:明清小说等4. 艺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1. 抒情性: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强调抒情言志2. 寓意性:文学艺术作品富含寓意和哲理3. 地域性:文学艺术作品受地域文化影响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1. 丰富文化内涵:文学艺术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2. 传承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作品传承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3. 审美教育:文学艺术作品对人们的审美教育和道德修养产生影响第六章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知识点一:古代世界的战争类型1. 城邦战争:古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2. 帝国征服: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3. 民族迁徙:日耳曼人、匈奴人的迁徙战争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主要战争与征服1. 特洛伊战争:希腊城邦与特洛伊城的战争2.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3. 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帝国对欧洲、北非、中东的征服知识点三:古代世界战争与征服的影响1. 促进文明交流:战争与征服带动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合2. 疆域扩张:战争与征服使帝国疆域不断扩大3. 破坏与重建:战争带来破坏,但也催生新的政治、文化重建第七章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一:古代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1. 古埃及:建筑设计、医学、数学等2. 古希腊:哲学、数学、物理学等3. 古印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4. 古阿拉伯: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思想文化成就1. 古埃及:宗教信仰、象形文字等2. 古希腊:哲学、戏剧、雕塑等3. 古印度:佛教、印度教、梵文等4. 古阿拉伯:伊斯兰教、阿拉伯数字等知识点三:古代世界科技与文化的影响1. 促进人类思维发展: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推动了人类思维的发展2. 传承与创新: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3. 对后世的影响: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梳理总结,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大全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大全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大全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1第一讲百家争鸣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1、儒家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人性本善”说。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解题指导: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思想大 变动的根源是“混乱和改革”,即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大变革。这一时期,随着 铁犁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与经济基础的变化 相适应,分封制、宗法制趋于崩溃。这些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就是“百家 争鸣”局面的出现。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一、蒸汽时代的到来1、历史背景:(1)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过程:(1)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

(2)80年代,他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

(3)瓦特还在蒸汽机上增加了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

工业部门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3、意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城市形成。

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

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1、过程:(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

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3)发电机不断完善,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输电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发电厂传输来的电。

2、影响:(1)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

(2)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3)资产阶级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4)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5)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信息技术的发展1、过程:(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评价):(1)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1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三知识总结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第四课考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一课考点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是:英国;2、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5、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6、《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7、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8、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4)(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0、台湾问题整理: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把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第二课考点重点:全民族的抗战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4、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认真抗日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多万同胞被日本鬼子杀害.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对中国军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实确凿,铁证如山.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10、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日.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一课考点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早期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第二课考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1、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2、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4、中国同盟会(1905年):政治纲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同盟会的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7、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8、辛亥革命的结局: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2)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9、辛亥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4)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6)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第三课考点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红军的长征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26、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27、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共产党组织;28、中共一大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纲领;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30、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3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3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33、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第四课考点34、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是:洛川会议35、八路军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聂荣臻建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36、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一课考点:3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38、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0、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的;41、中共领导下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42、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第二课考点43、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是:刘少奇冤案44、香港澳门回归日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必修二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汉代:刀耕火种,曲柄锄,一牛挽梨,二牛抬杠,战国时,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耧车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3)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是基本的阶级,赋税和力役是剥削的主要手段(4)水利工程:李冰的都江堰郑国的郑国渠汉代,井渠唐代,立井水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宋代,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工官匠户:垄断性:仅限与贵族与皇帝高超性封闭性缺乏积极性特殊性奢侈性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种植业为主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45页下面)(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报刊影视互联网概况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发展: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2)费用低廉(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1课)开辟新航路。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3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它主要从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两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脉络,涉及的知识点十分广泛,本文就高中历史必修3的知识重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中国现代史1.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民间反抗封建专制的大规模战争,起源于1848年,直到1864年,历时16年之久。

其主要领袖——洪秀全创立了太平天国,提出了反对清朝统治的口号,并且形成了许多新农村,开展了一次有系列意义的民主革命。

2.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中国和日本之间发生的一次战争,时间是1894年到1895年。

这场战争共持续了8个月,中国负责方的战败也引发了全国性的社会动荡。

甲午战争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揭示了中国近代化的困局、揭示了中国社会封建复辟的反动性、揭示了中国走向民主的必要性。

3.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大民主革命,它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从而推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道路。

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首先,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政治和经济的危机,推翻了满清政治专制、开辟了民主革命的道路;其次,它在东亚地区式微后的全球资本主义间播下了中国的“民主种子”,标志着中国向现代化进程迈出的第一步。

二、世界现代史1.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是指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在欧洲进行的一次科学变革。

在科学革命中,人类对自然进行了深入认识,并将科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从而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2.科尔沁战役:科尔沁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发生于1933年。

在战争中,中国的红军打败了日本侵略军,标志着日本入侵中国受到了重大打击。

3.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广泛的一次全球性战争,从1939年至1945年进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大国家都进行了自己的战略、经济和军事布局,博弈相互冲突,形成了世界的多变局面,在现实中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的影响至今不减。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民族特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识是相对封闭和狭隘的,这主要是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所致。

1.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源自于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人们在对待自然和社会问题时必须保持一种谦虚、尊重和和谐的态度,以便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2.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部分,涉及到人类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阴阳五行以阴阳之道为基础,五行之说为主要内容,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出了诸如“物极必反”、“有所不为”等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命运观中国古代的命运观认为,人的一生受到命运的支配,表现为“生有命,死有时”,人类生存与命运密不可分。

古人认为,人的命运由天、地、神、人以及前世今生等多方面因素决定,因此必须求助于神仙、佛菩萨等超自然的力量来化解人生难题,摆脱命运的羁绊。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变革和社会制度的发展始终受到宗族、氏族等传统关系的影响,交替出现的封建、中央集权和分权等政治体制也反映了不同时代政治制度的差异。

1.封建制度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基于宗法制度,以宗族和氏族为基础,实行分封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封建王朝是中央政府和地方诸侯的共同组成部分,汉朝的王莽时期和北魏的孝文帝时期等是封建制度发展的顶峰。

2.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政治体制之一,它在唐朝和宋朝等时期得到了完善和发挥。

中央集权制度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评定了科举制度,注重法律制度和官员选拔,达到了统治国家和士族的目的。

3.分权制度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格局上。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件知识点4_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件知识点4_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陆九渊与“心学”】 陆九渊强调人的主观意志方面的思想,以心即人的主观性作为 哲学的核心,并和他的学生形成一个学派,称为“南宋陆学” 。明代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成为集心学之大成者, 因而又称“陆王心学”。 (3)思想主张: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 张;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 心中; 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陆九渊与“心学”】 陆九渊提出“心”有三个概念:即心(人脑)、心之所为(心 理)和本心(一种心理形式)。“本心”即“仁义之心”。仁 义即人道。人与天、地并为三极,天道、地道、人道都是宇宙 万物本质性法则。仁义之心就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与天道、地道 合一的社会伦理道德(人道)在人心中的反映,又是人之为人 的根本,所以陆九渊称之为人之“本心”。“本心”是与天道 、地道合一的人道在人心中的反映。人如果能保有本心,便能 大做一个人。人如何才能保有本心?“发明本心”中的“发明 ”,即“发而明之”,意即“启发、开扩”。人的“至大、至 刚、至直、至平、至公”的本心,虽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一 个具体的人来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贵学、尽心。 若有放失,一定要反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心学的集大成者)】
(1)生平简介: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 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 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 先生、王阳明。是我国古代有名 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 事家,“心学”创始人。
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心学的集大成者)】
知识点4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陆九渊与“心学”】
(1)生平简介: 陆九渊(1139~1192) ,号象山 先生,字子静。南宋著名哲学家 、教育家,江西抚州金溪青田人 。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 ,史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 “心学”的创始人。明代王阳明 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 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 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件知识点3_斯多亚学派的“人生而平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件知识点3_斯多亚学派的“人生而平等”
知识点3斯多亚学派的人生而平等斯多亚学派的人生而平等?斯多亚学派或称斯多葛哲学学派也被译为斯多阿学派是塞浦路斯岛人芝诺zeno约公元前336约前264年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在雅典创立的学派
知识点3斯多亚学派的“人生 而平等”
斯多亚学派的“人生而平等”
•斯多亚学派,(或称斯多葛哲学学派,也被译为斯多阿学派) 是塞浦路斯岛人芝诺(Zeno)(约公元前336~约前264年) 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在雅典创立的学派;因在雅典集会广场的 廊苑聚众讲学而得名。是希腊化时代一个影响极大的思想派别 。芝诺被认为是自然法理论的真正奠基者。ຫໍສະໝຸດ 斯多亚学派的“人生而平等”
【典型试题】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 。材料体现了奴隶是人,与其他人一样享有 平等的权利
斯多亚学派的“人生而平等”
【典型试题】
2.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说:“奴隶是人, 他们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奴隶的灵魂中, 同样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 高尚等品性,不管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 这说明他( ) A.要求颁布“解负令”,解放债务奴隶B. 主张虔诚信仰上帝,使人灵魂得救 C.强调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D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推翻封建专制
斯多亚学派的“人生而平等”
【典型试题】
3.《论法的精神》:“古代哲学的各种流 派,可以看做是一种宗教,其中没有一个流 派的道义比斯多亚学派的道义更有益于人类 ,更适宜于培养善人。”作者提出这一观点 的理由是斯多亚学派第一次( ) A.将西欧人从神权统治中解放出 B.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C.论证了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D.促成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
斯多亚学派的“人生而平等”
【典型试题】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解析】斯多亚学派虽然强调人,但并未否 定神,未将人从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故A 项错误;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的是苏格拉底 的认识你自己,而非斯多亚学派,故B项错 误;斯多亚学派第一次提出天赋人权、人人 平等的观念,有利于人的发展,也是人文主 义的核心内容,故C项正确;促进人类自我 觉醒的是智者学派的人是万物尺度,故D项 错误。 【答案】C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考点解读考点提示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知识经纬知识清单新文化运动1、背景:思想方面:一方面,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

另一方面,袁世凯掀起____①_____逆流。

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政治方面: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政治黑暗。

2、概况: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提倡____②____,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主要阵地:《新青年》是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内容: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____③_____。

4、影响:进步性: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对____④_____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局限性:一些先进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与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概况(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1919年的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李大钊的《______⑤_______》,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随后,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2.影响(1)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宗教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宗教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宗教改革考点解读考点提示宗教改革知识经纬知识清单宗教改革的背景1、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和专横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文艺复兴的影响:____①____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3、导火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兜售___②___,激化了矛盾。

宗教改革的过程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序幕(1)序幕:为反对教皇和教会的倒行逆施,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_____①_____”,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荒谬,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主张:“____②____”,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2、加尔文教派的改革——宗教改革的扩展(1)背景:加尔文出生于法国,因主张宗教改革遭迫害而流亡瑞士。

1541年,在日内瓦主持宗教改革。

(2)主张及措施:《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盲从天主教会,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信仰得救。

其思想核心为“____③____”,即主张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该获救,还是应该沉沦,即所谓的选民或弃民。

选民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享乐和权利,注定会发财致富;弃民却必定贫穷苦难。

建立新的教会组织,废除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和烦琐的宗教仪式,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人们过勤奋、节俭的生活。

3、成效:形成路德教、加尔文教等“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宗教改革的意义1、性质: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____①____,人文主义思想得以进一步弘扬。

2、意义: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千千万万的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____②____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参考答案:宗教改革的背景①人文主义②赎罪券宗教改革的过程①九十五条论纲②因信称义③先定论宗教改革的意义①反封建斗争②人文主义要点精析要点一:马丁·路德的改革主张【宗教改革】00:09:38~00:34:371、信仰得救:赎罪券不能赦免罪过,必须依靠内心的虔诚忏悔。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政治: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各派救国方案失败。

(3)思想: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革命知识分之队伍迅速壮大。

(4)阶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5)个人:孙中山的个人努力。

2、提出(1)1905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纲领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把同盟会的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3、内容(1)民族主义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含义: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地位:前提(2)民权主义纲领:创立民国含义: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地位:核心(3)民生主义纲领:平均地权含义: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地位:补充和发展4、评价(1)进步性①它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1、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2、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背景(1)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历史教训(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2)接受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实行三大政策(3)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认识到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4)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2、新三民主义(1)提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件知识点3_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件知识点3_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火药成分火药的发明和使用火药的研究大约开始于战国炼丹术近代化学的先驱古人为求长生不老不死而炼制丹药东汉与道家结合炼丹术的目的和动机都是荒谬和可笑的但它的实验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最后导致了火药的发明
知识点3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火药成分】
硝石、硫黄、木炭。这些时人作为治病的药物, 故名“火药”,“着火的药”。火药早期用于医 药、治病,如治癣、杀虫等。
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产生直接原因】
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应用于军事】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宋朝:广泛使用火药,抵御辽、西夏、金 火器: 突火枪——用火药燃烧产生气体压力发射弹丸的竹管 射击火器。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宋军发明 此种管状火器。以巨竹筒为枪身,内部装填火药与子 窠--子弹。点燃引线后,火药喷发,将“子窠”射 出,射程远达150步(约230米)。这是世界第一种发 射子弹的步枪。
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试题】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四大发明(火药)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代神话小说中关于火药武器 的描写。材料没有体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 火器的国家,故A项错误;火器的使用是在唐末宋初, 故B项错误;明代神话小说中关于火药武器的描写, 说明当时火药已用于军事,故C项正确;神话小说是 现实生活的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C
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产生直接原因】
火药的研究大约开始于战国炼丹术(近代化学的 先驱),古人为求长生、不老、不死而炼制丹药, 东汉与道家结合,炼丹术的目的和动机都是荒谬 和可笑的,但它的实验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最 后导致了火药的发明。 丹药分内服和外用,内服毒性大被淘汰,外用至 今有价值。 死于丹药中毒的名帝有:汉武帝、唐太宗、雍正 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文艺复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文艺复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文艺复兴考点解读考点提示文艺复兴知识经纬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1.出现原因: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一些工商业城市,这些城市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_____①_____。

2.影响:新兴___②___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进行思想变革。

文艺复兴1.背景: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古代希腊罗马的大量文化遗存。

2.实质:这场运动因为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而被人们称为文艺复兴运动,实质是一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领导的_____①_____运动。

3.核心:_____②_____,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崇尚科学,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

4.成就:拉伯雷等艺术大师和“日心说”等自然科学成就。

6.影响:在文学、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硕果累累;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和人生活的世界;天主教的权威受到了越来越强的挑战。

参考答案: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①资本主义萌芽②资产阶级文艺复兴①思想解放②人文主义③但丁④十日谈⑤莎士比亚要点精析要点一:文艺复兴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原因【文艺复兴】00:03:48~00:06:401.14、15世纪,意大利发展工商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基础)2.新兴资产阶级形成,为了扩大政治权利,维护经济利益(希望创造财富,追求现世享乐)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一次反对封建神学世界观的思想变革。

(阶级基础)3.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垄断了欧洲的教育和思想文化, 压抑了人和人性。

(社会背景)4.意大利是古罗马的故乡,具有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和文化典籍。

(人才和文化基础)【典型例题】1、(2016 山东济宁期末)14、15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在思想上开始觉醒……人们把关注的中心由教会所代表的‘神’转到人类自身上”。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部分,主要涉及的时间跨度为公元三国到隋唐时期,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

这门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发展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下面,笔者将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

一、三国时期1. 三国时期的背景:汉朝灭亡后,三国鼎立时期是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

这场战争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政权内部的斗争和外来民族的入侵,也可以追溯到中国社会的分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 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刘备、曹操、孙权分别在中国东南部、中部和西南部控制了各自的政权。

在政治上,三国时期的政治形式较为复杂,既有君主制,也有共和制;在军事上,三国时期主要以阵地战和持久战为主。

3. 魏晋时期文化的特点:魏晋时期是三国时期后的阶段,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思想意识逐渐解放,文化和艺术得到了大力发展。

二、南北朝时期1. 南北朝时期的背景:南北朝时期是从东晋时期到隋朝时期,大约延续了四百多年的时间。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

2.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形势更加复杂,各地的政权更加分裂。

在军事上,南北朝时期是战争时期,南北两个民族进行了激烈的战争。

3. 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主要是多元性和异质性。

南北朝时期是一段文化多元并存的时期,各地的文化形式各异,但都有一些共性的特点。

三、隋唐时期1. 隋唐时期的背景: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中国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并创造了唐朝的基石。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灿烂的时期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

2. 隋唐时期的政治和军事: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

唐朝的领土辽阔,政治制度也相对完善。

在军事上,唐朝的边疆守卫成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

3. 隋唐时期文化的特点: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军事壮大,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件知识点2_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件知识点2_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典型试题】
2.黄宗羲认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有三大问题:不分 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农民种粮食却要转卖为货币 交税,并受商人盘剥;历代税赋改革,都不断加重 农民负担。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黄宗羲认为不合理的赋税制度加重农民负担 B.黄宗羲借此反对君主专制,渴求民主与法治 C.黄宗羲力主废除土地私有制,恢复均田制 D.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典型试题】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材料反映黄宗羲对中国古代不合理赋税制 度的批判,赋税制度加重农民负担,故A项正确;材 料主要涉及赋税制度,并未涉及君主专制、土地私 有制、工商皆本等内容,故B.C.D项错误。 【答案】A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重点:政 治斗争) 受到谭嗣同、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孙中山、邹容、陈天华等革 命志士的重视。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典型试题】
1.下表是不同时期浙江地方志及部分目录,下列选 项与该地方志所列史实处于同一时期的是( )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2)重视民生,减轻人民的税负 黄宗羲定律:所谓黄宗羲定律是由清华大学历史教授秦晖先生 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历史上的税费 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 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 的水平,明清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秦晖命 名为“黄宗羲定律”。农民税负越减越重,2006年彻底取消农 业税,走出“黄宗羲定律”怪圈。 概括起来说,就是重复征税。一代一代重复征税,或一个朝代 的不同时期重复征税,其方式是合并税种,改变税收名称,使 人误以为原先的税种没有包括新增加的税。这样滚雪球似地发 展下来,其税收已经高到人民没有活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影响儒家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私学,“有教无类”;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大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仁政、重民;性善说;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荀子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性恶论;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墨家墨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墨子》兼爱、非攻道家老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子》,又名《道德经》“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相对的“齐物”;法家韩非子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加强中央集权;主张变法革新。

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5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1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

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方法总结学习本单元,要宏观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要注意以下线索: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注意文化现象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学会透视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

2、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完整理解,注意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

3、注意寻找这部分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如当前,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立,注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4、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学习中注意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知识总结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历程代表人物内涵地位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美德来源与教育”柏拉图:《理想国》亚里斯多德: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提倡怀疑,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人文精神的起源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观念支配了一切。

人文主义思想几乎湮灭。

文艺复兴14-17 世纪中期起源于意大利:“文学三杰”:薄伽丘《十日谈》; 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人文主义之父”。

“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传播:16世纪以后,由意大利扩展到欧洲其他地区。

出现了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拉伯雷等艺术大师和“日心说”等自然科学成就。

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实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迷信盲从。

核心是人文主义。

人文精神复兴宗教改革16世纪德国:马丁・路德,形成了路德教派;瑞士、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出现了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

反对天主教会特权,提倡个性解放,摆脱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人文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弘扬。

启蒙运动17、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卢梭:人民主权、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

<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纯粹理性的批判》,人非工具。

宣扬理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勾画未来社会蓝图。

核心:理性主义。

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内涵。

方法总结学习本单元,主要注意以下线索:1、注意把握一条线索: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人文精神的产生、复兴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及其所对应的思想解放运动。

特别注意要把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演变与同一时期西方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历程结合。

2、注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异同点比较。

可用列表的办法比较。

3、结合现代教育提出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深刻理解人文素养的含义。

反思中国历史的人文精神与西方相比有何特点。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知识总结1、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门类成果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

印刷术:隋唐雕版印刷术——《金刚经》;北宋活字印刷术。

火药:唐末开始用于战争。

指南针:战国司南;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数学《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算筹和算盘推动古代计算的发展。

天文留下了世界上最早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编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浑仪、简仪。

历法《夏小正》、“殷历”。

《授时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比现行公历早3百年,对指导农业生产帮助很大。

农学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医学西汉编订《黄帝内经》——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万世宝典”。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药物巨典”。

2、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朝代代表人物文学成就春秋末年《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战国屈原新的诗歌题材——楚辞,《离骚》汉朝司马相如、张衡半文半诗的综合文体——赋唐诗初唐:王勃、陈子昂。

盛唐: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诗仙”、杜甫(“诗圣”。

中唐:白居易晚唐:杜牧和李商隐诗歌的黄金时期,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宋词柳永、李清照、辛弃疾、苏轼婉约派:柳永(《雨霖铃》、李清照(《声声慢》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元曲关汉卿、马致远关汉卿《窦娥冤》明清小说曹雪芹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3、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1汉字:原始社会晚期起源于“文字图画”,经历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发展过程。

(2书法艺术的发展: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楷书发展:始于东汉,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

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草书发展: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

代表人物: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发展: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

代表:王羲之等。

(3绘画:起源:远古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战国:楚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

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

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

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

盛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

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3戏曲:京剧: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道光年间“徽汉合流”的局面;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并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著名的“同光十三绝”;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京剧迎来了它的繁荣期。

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风靡全国,被誉为“国剧”。

民国以来,又逐步走向世界。

其他戏剧剧种:秦腔、越剧、川剧、粤剧、黄梅戏等出现。

方法总结1、运用列表的办法将本单元繁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便于掌握。

2、运用比较的方法,突破一些重点和难点,加深理解。

如总结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并归纳处于世界之最的成就,分析古代中国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为什么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落后?(1四大发明(2《九章算术》(3留下了世界上最早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编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