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进展
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进展生态学是指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各个方面。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进展。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生态学理论框架、生态学研究进展和生态学的意义。
一、生态学理论框架生态学是立足于生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它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生态学的基础和核心,指的是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群落和环境条件之间不断发生的物质与能量的相互作用和循环。
其中,物质循环主要包括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能量循环则是指自然界中自然界中能量不断进行转化和转移。
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群落—环境”,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2. 生物学多样性理论生物学多样性理论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和不同种类的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其中包括物种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的多样性等。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以深刻地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掌握生态系统规律。
3. 应用生态学理论应用生态学理论则更多地涉及到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其研究包括环境污染、生态修复和气候变化等方面。
随着人类对环境的不断破坏,应用生态学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凸显。
二、生态学研究进展生态学研究进展一般参考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三个方面。
1. 物种多样性研究近年来,人们对物种多样性研究越来越深入,一些热点问题得到了深刻的解决。
如食物链、生态位和协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使我们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演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更好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2. 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其稳定性和演化。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生态系统演化的规律和生态系统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广泛应用于物种多样性、环境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生态学相关理论基础
(1)整体协同性
高新区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由创新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机构以及政府等主体群落与文化、经济、资源以及科技等环境要素构成,各主体要素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主体群落与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各主体群落要素与环境要素只有相互协同作用才能实现良好的创新绩效。
2.1.2种间相互作用理论
在生态学中,关键的种间相互作用主要有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种间正相互作用是指种群间的合作和共生,负相互作用是指种群之间的竞争。种间竞争就是两个或者更多物种的种群,因竞争对它们的增长和存活所产生的负效应。种间正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种群间的互利共生。生态学的种间相互作用原理是本文研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创新主体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论依据。
2.2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理论
2.2.1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的特征
区域创新生态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网络系统,不仅具有创新网络的特点,还具有一些区别于其它网络的重要特征:
(1)系统的整体性
区域创新生态体系不是系统内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要素的有机结合,其存在的目标、方式、功能都表现出统一的整体性。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要素是系整体性的基础,系统内的一些关键要素存在问题或者缺失会影响系统整体性的发挥。如果系统内的创新主体处于缺乏创新动力的状态下,那么系统的创新活力就会比较低下。第二,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具有的整体性,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在创新要素相互联系、制约和作用下,具有了不同于各创新要素在单独状态下的新的属性、功能和运动规律。
(2)创新生态位分离
创新生态位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创新组织对各类创新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适应性的总和。创新生态位分离是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建立的基础,系统内的每个创新主体都占有一定的生态位,创新主体占据生态位的多少决定着系统内竞争的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与自然生态系统类似,创新生态位的分离程度主要取决于创新主体间的竞争程度。系统内创新主体的创新资源、生产产品的类别和市场环境相似程度越高,其竞争越激烈,生态位分离程度越高。当两个创新主体占有相同的环境变量或者创新资源时,创新主体间就会产生竞争。而且由于不同的创新主体不能同时占据相同的生态位,因此创新主体在进行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时必须考虑竞争者的优势,找准自己的优势竞争力,实现创新生态位的分离。创新生态位的分离在降低竞争的同时,还为系统内创新主体间的功能耦合提供良好的条件。
生态学基础理论 PPT课件
按时间
演替类型
按起始条件 按主导因素 按代谢特征
世纪演替 长期演替 快速演替 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内因性演替 外因性演替 自养性演替 异养性演替
原 生 演 替
次 生 演 替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 会发生变化,功能也随之发生变 化。 乔木植物阶段 灌木植物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苔藓植物阶段 地衣植物阶段
4.为谁生产?(产品分配问题)
第三节 系统论和热力学定律
一、系统论 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起来 的具有某种或几种特定功能的有机 整体。宇宙万物,虽然本质上差别 很大,但都以系统形式存在着。
1.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系统的结构性原理 系统中元素之间相对稳定的一切联 系方式的总和,叫做系统的结构。 结构对元素进行制约,使元素的性 质和功能,不同于它们在孤立存在 时的性质和功能。
第二节 经济学理论
一、资源是稀缺性的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产生的根源。 如果人类能无限量地生产出各种物品, 人类的欲望能够完全得到满足,那么 个人就不必为生计而担忧;企业就不 必为成本和利润而犯愁;政府也不必 税收和支出而斗争;也没有人会关心 不同人或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问题。
在这样的社会中,所有的物品都是 免费的,就象沙漠中的沙、海洋中 的水、大气层中的空气,价格和市 场互不相关,这样,经济学就没有 存在的必要。但是任何社会都不可 能达到物品是无限的这种情况,因 为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 需求是无限的。因此经济学发展成 为一门重要的科学。
O2,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以及排泄
废物、分解等)主动地影响环境,改
造环境。
热带雨林,有“地 球的肺”之美誉, 对于调节气候、维 持空气O2和CO2的 平衡、保持水土有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态学原理具体内容
生态学原理具体内容生态学原理是系统论生态学的核心内容,它是探讨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调控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关系以及影响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机制的研究对象。
近年来,生态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水平。
1、生态学的定义和内容生态学是一门探讨环境、社会、经济与生物之间关系、规律及其影响的科学,具体来说,它主要研究地球上各种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它涉及以下内容:生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生态学与自然资源管理、社会生态学等。
2、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各学科的基本原理是它们研究对象的基石,也是对对象的解释与归纳的基础。
生态学也不例外,它有自身的基本原理,主要涉及生态平衡原理、统计原理、驱动力原理、尺度原理、限界原理等。
(1)生态平衡原理:也称“整体系统稳态原理”,指的是在某种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各元素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关系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2)统计原理:也称“统计大数定律”,其基本思想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是由大量随机事件的累积作用形成的,其结果可以用统计学前景表达。
(3)驱动力原理:指的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在某种时空尺度下具有独特的排列结构和功能,这一结构和功能是由某种内外因素驱动,而这种内外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4)尺度原理:指的是研究生态学时,必须把握整体系统和部分系统之间的尺度差异,以便正确理解物种的特征和环境的关系。
(5)限界原理:也称“极限原理”,指的是生态系统中某个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系统的全局作用极大地改变,因此在调控环境因素时,要注意控制变化不能超过系统的限界。
3、生态学应用现在,生态学不仅仅是一门研究学科,也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学理论中的几个重要原理,如平衡原理、统计原理、驱动力原理、尺度原理等,为资源调控、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中国生态学的思想源流和基本概念
中国生态学的思想源流和基本概念张正春中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天,没有地,没有万物,也没有人类,渺渺茫茫之中,唯有盘古。
不知过了多久,盘古醒了,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满目混沌,不辨东西,此时南北未分,上下一体,盘古感到非常困惑和压抑。
他舒展四肢、伸张躯体,站立起来!当盘古站起: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这就形成了“天地”!然而“天”和“地”之间强大的引力牢牢地互相吸引,眼看天地又要重合,盘古用力支撑,脚踩大地,手举苍天,使劲把天地分开!如此反复,不知坚持了多久,天地终于分开了,盘古却因劳累而死了。
盘古死后,眼睛变化成日(左)月(右),其息为风,其声为雷,须发为星辰,骨骼牙齿为金银铜铁玉石宝藏,手脚四肢变成山脉,血液化为江河,汗水化为雨露,皮肉为土壤,筋脉为道路,其毫毛变为草木等植物,其精灵化为鱼虫鸟兽等动物,于是万物始生。
这一神话传说反映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中国古代生态学思想:宇宙万物的统一起源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盘古神话形象而又生动地揭示了中国生态学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
又不知过了多久,伏羲、女娲应运而生,见天地之间举目无亲,倍感寂寞,于是,女娲“抟土造人”,才有了人类。
为了帮助人们改善生活,提高认识世界和分辨事物的能力,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研究草木、鸟兽的生活习性,根据宇宙万物的自身性质和变化规律,“一画开天”,分阴分阳,创立了“八卦”,教导人们识别天、地、水、火、山、泽、风、雷这八种基本的自然现象,创立了集中反映动物生态习性的“龙”、“凤”模型,帮助人们驯化“六畜”:牛、马、猪、羊、鸡、狗。
阴阳八卦,模型简明,万物之理,一目了然。
辨别是非,趋吉避凶,顺利创造,预防灾害。
女娲以“水土”造人,伏羲以八卦说理,创立了中国生态学的基本模型:阴阳八卦模型。
由于伏羲、女娲是“人首龙身”,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
从盘古到伏羲、女娲,这一古老的传说,是“三皇”文化传说的基本原型。
生态系统生态学和发展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
生态系统生态学和发展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破坏自身的生存环境。
因此,生态学在当代人类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生态学和发展生态学。
本文将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和发展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并探讨如何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相互作用和干扰的复杂系统,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演化的学科。
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主要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大方面,旨在揭示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
生态系统生态学的最大贡献是将生态学从个体物种、种群、群落的层级推广到生态系统的层级,从而更加深入地研究生态环境的功能和评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内容。
它涉及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之间、生物体和非生物体之间的物质和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过程的循环运转。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具有闭合性和有限性,一旦受到污染或者过度捕捞、采矿等活动的影响,就会对生态系统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它表征了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转换过程。
能量的来源主要是来自太阳能,能量的传递通常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级别。
由于能量不可逆转,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在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实践中,生态系统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工作。
评价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研究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干扰机制,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生态系统的方法主要包括定量评估和质量评估两种。
定量评估主要是通过系统模型等方法来定量评估生态系统,例如利用营养盐平衡模型、碳循环模型等定量评价系统的稳定性,了解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趋势。
质量评估主要是评价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和空气质量等因素,以评价该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生物入侵的定义:指一种生物从其自然分布区进入另一个地区,并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过程
生物入侵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生物入侵的影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和繁衍,甚至可能导致本地物种的灭绝
生物入侵的防治: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加强监测、限制引进、人工清除等
物质循环的重要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物质循环的影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生物等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量来源:阳光、化学能等
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维持生态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
能量平衡:输入与输出、储存与释放
能量传递:食物链、食物网
能量消耗:生长、繁殖、活动
能量转化: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3
生物种群与群落
水: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通过进化和适应来应对环境的变化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的活动和代谢产物对环境产生影响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共同进化,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生物入侵及其影响
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研究对象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直接观察和记录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
模型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关系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信息
实验法:通过控制变量来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
2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合理规划、科学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措施
水资源的保护:包括水质保护、水生生物保护、水环境治理等方面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意义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意义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生态学、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三个方面。
首先是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支撑。
生态学强调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关系,认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生态学的发展为我国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其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中国古代哲学家儒家、道家等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深入的思考和阐述。
儒家强调天人合一、天道自然的观念,认为人要顺应天道,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则提倡无为而治,推崇顺势而为,以达到与自然的调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然、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最后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生态学、环境科学、气候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促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为我国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支撑。
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生态文明思想要求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循环经济等措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这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指导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思想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提倡实施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绿色低碳城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
这对于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指导人们正确对待自然和资源。
自然环境知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自然环境知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生物、环境、生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等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涵盖了许多方面。
这里我们讨论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种群的密度生态学中一个基本概念是生物种群密度。
这指的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目。
种群密度可以影响其他物种和其周围环境。
例如,如果某个生态系统中大量的一种昆虫滋生,它们将吃掉这个环境的植物,这可能会导致其他物种的灭绝。
因此,生物物种数量的变化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2.营养循环营养循环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过程之一。
它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化学元素(如氮、碳)在不同生物体之间循环的过程。
生物体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链接,并将养分物质相互传递。
每个物种在能量转移的过程中都会带走其一部分,同时也会留下部分养分,因此这个绿色的生态系统就一直保持着养分平衡。
如果一个物种数量减少或者灭绝,那么就会破坏营养循环链。
3.气候因素与多样性气候因素对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它会影响生物物种的生存和分布。
例如,在寒冷气候下,生物物种通常会适应低温环境。
因此,他们只会在一些气候条件相似的地方生长和繁殖。
这就导致了不同地区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不同。
如果我们能够控制气候因素,我们就可以让生物物种在新的地区重新繁殖。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的各部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
这种稳定状态使得生态系统能够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环境的不稳定、生态灾害等等问题。
我们需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此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忽略我们与环境、生物相互关系的重要性。
然而,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正是探究我们与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本质和方式。
生态学基本原理
生态学基本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物的生存、繁衍和分布等方面,同时也包括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学基本原理是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它们对于我们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预测和评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生态学的本质和重要性。
首先,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
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越丰富,它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就越具有抵抗力,因为不同的物种对环境的要求和适应能力不同,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互补关系,可以相互支持和调节。
因此,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其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还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描述了生物之间通过食物相互联系的关系,而食物网则更为复杂,它描述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食物相互联系所形成的网络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流动的重要方式,它们决定了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稳定性往往取决于物种的多样性和数量的平衡,一旦其中某个环节发生了变化,就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另外,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还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能量流动指的是生物体内能量的转移和利用过程,而物质循环则是生物体内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循环利用过程。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如果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出现了异常,就会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总之,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涉及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对于我们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预测和评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学概论及基础原理
1.1、生态学的概念及起源
提出者: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于1869年首次提出。
概念: ①从关系角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 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研究自然系统 与人类的关系的科学。 ②从生存条件、相互作用角度:生态学是 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 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 例如,计划生育的目的是要使r变小,据此式有两 条途径: ①降低Ro值,即,使世代增长率降低,这就要 求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 ②增大T值,可以通过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晚
1.3 种群的数量动态
• 1.3.1 种群的增长模型 • 1.3.2 自然种群的数量动态
1.3.1 种群的增长模型
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增长预则,一是为了简化, 二是寻找规律。
• 生理死亡率又叫最小死亡率(minimum mortality), 是指在最适条件下个体因衰老而死亡,即每个个体 都能活到该种群的生理寿命时该群体的死亡率。
• 生态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实际死亡率。
• 由于受环境条件、种群本身大小、年龄组成的影 响以及种间的捕食、竞争等,实际死亡率远远大 于理想死亡率。
起源:生态学(尤其是基础生态学)起源于生物学。
1.2生态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1.2、生态学类型及分支学科 基础生态学是以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 同的等级单元为研究对象的。种群、群落和生态系 统均以生物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合称为群体生态学。 (1)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个体生态学以生物的个 体为研究对象。 研究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环境因子 对生物个体的影响以及它们对环境所产生的反应。
• 假设: 1.种群孤立地生活(单一种群), 2.种在群稳增定长的是无“限J制”字环型境中(不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意义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意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生态文明也被提出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持,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生态学和哲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和演化的学科。
我国在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积累非常丰富,为生态文明的理论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哲学则是较为宏观的思考和分析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生态伦理、生态智慧和生态政治等方面。
生态伦理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生态智慧则是在认知和实践中对于生态系统的智能把握和运用,生态政治则是对于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所要求的制度和政策。
最后,我国生态文明思想对于现代化的发展与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思想的目标在于建设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使人们和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保证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幸福。
因此,生态文明思想应该成为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一,构建具有绿色生态、文明和谐的现代文明发展道路,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协同发展的目标。
同时,生态文明思想也催生出许多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如“三区三线”、污染防治法、“绿色发展”等,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总之,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来自于生态学和哲学,得到了实践和经验的支持,对于现代化的发展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应当以生态文明为起点,加速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协同发展,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学基本原理
生态学基本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探讨的是生物体如何适应环境、如何影响环境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问题。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生物多样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种间相互作用等方面。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种群的多样性。
一个生态系统中拥有更多不同种类的生物,通常意味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高。
生物多样性可以分为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不同类型的多样性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遵循着能量金字塔的规律。
太阳能是能量的最初来源,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进而在食物链中传递给消费者。
能量在生物体内不断流动,最终转化为热能散失到环境中。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重要方式,同时也维持着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平衡。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主要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
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被转化为有机物质,并在生物体内循环流动。
氮元素在生物体内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各种氮化合物,参与到氮循环中。
水是生命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通过蒸发、降水和地下水循环流动,维持着生物体的正常生长和环境的平衡。
种间相互作用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如捕食、竞争、共生等。
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生物种群的分布、繁殖和进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竞争可以促使生物种群进化出更适应环境的特征,而共生关系则有利于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合作,共同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总的来说,生态学基本原理是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概括,揭示了生物体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规律和固有规律。
人类应当认识到这些原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以上就是关于生态学基本原理的一些概念和认识,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美丽的生命共同体,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为其健康和平衡做出贡献。
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张正春
按照E.P.Odum的意见,现代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甚至于“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自然界的构造和功能的科学”。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是一个具有自组织功能的稳定的复杂系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complexity)已经引起生态学家的高度重视,所谓“通常是超越了人类大脑所能理解的范围”(蔡晓明,2002),关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理论的研究(Jorgensen,1992)和生物多样性研究
(Schulz,1993)代表了现代生态学的研究方向。整体论是现代生态学最重要的思想,与现代生态学的理论相对比,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始终一贯的整体论,整体论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基本特点,如中医中的整体论思想等。我们把中国古代的生态学思想给予提炼和总结,形成了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供大家讨论改正。
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作者:张正春|2005年08月21日15时41分|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创立中国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它既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必然,又会推动现代生态学的理论革命,这是研究和挖掘中国古代生态学的重大意义。提出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既是为了继承中国古代宝贵的生态学思想,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代生态学中的问题。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规律,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和动态规律,生态系统的普遍模型,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产生机制,生态工程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要领,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和抗干扰能力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生物与环境的结合体,即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研究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概念和原理。
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稳定的系统。
它包括生物群落和生物圈两个组成部分,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2.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由相互作用的各种生物群体组成的,它们共存于同一区域并与环境相互作用。
生物群落内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3.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群落和它们所在的环境的综合体。
它包括大气层、水体和地壳等各部分,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范围。
二、生态学的原理1.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太阳,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转化成化学能,再通过食物链传递到其他生物体内。
生物体的代谢活动会产生物质,而这些物质会被分解、转化和循环利用,使得生态系统能够自我维持。
2. 自然选择和适应性: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繁多,但资源有限。
在这种资源竞争的环境下,只有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够生存和繁殖,这就是自然选择的原理。
自然选择促进了种群的适应性演化。
3. 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量和种类的丰富程度。
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4. 共生和拮抗:共生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依赖、互利共存的关系,拮抗则是相反的关系,体现为相互竞争和制约。
共生和拮抗是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种类相互关系的两种基本模式。
综上所述,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其基本概念包括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生物圈。
生态学的原理包括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自然选择和适应性、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以及共生和拮抗。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生态系统,实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的学科。
20世纪初,生态学就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如今生态学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学科之一。
本文将对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一个生物群体和它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单位。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其研究方法包括了生态学实验方法、实验室培养等。
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其中各种生物群体和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和调节,探究地球和人类生命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
2.群落群落是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这些物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物种组成结构。
在群落中,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捕食、竞争、共生等,这些相互作用构成了群落的生态系统。
3.生态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地位,包括了食物来源、栖息地、生长繁殖等方面。
相同物种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可能不同,生态位不同的物种可以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共存。
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的是所有生物种类和它们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态学的应用1.环境保护生态学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到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危害,进而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
2.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指针对环境破坏和生态系统恢复需要进行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例如,修复沙漠化、防止土地退化等。
生态修复的细节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域生态修复、土地荒漠化处理等。
3.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一种生态保护和旅游事业相结合的旅游模式。
生态旅游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为人们带来新的生活体验,同时保护和维护了自然景观环境的生态平衡。
4.农业生态化农业生态化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保持食品安全。
生态学基本原理
生态学基本原理第一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的概念是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1866年提出的,他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生态学的发展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程。
第一代是个体生态学,研究的是个体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第二代是群体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第三代就是生态系统生态学,它认为应当把生物和环境,把有生命的生物群体和无生命的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
是什么把生物和环境联成一个整体呢?就是物质和能量。
(二)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体与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或者说,是生命系统与无机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按类型则可分为水域的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陆地的沙漠生态系统、草甸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按由来又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如极地、原始森林)、半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薪炭林、养殖湖)、人工生态系统(城市、工厂、矿区)等。
2.生态系统的组成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着永不停息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组成的营养级转化,从无机物有机物无机物,最后归还给环境。
无机环境:包括日光、大气(O2、CO2等)、水、土壤及营养物质,是生物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生产者:亦称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特殊功能,能从环境中吸收CO2、水分和营养物质,在日光作用下合成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潜能,贮存在有机体内,供给自身生长、发育需要,也供给其他生物和人类食用或提供能源,亦称初级生产者。
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是异养生物,对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起着重要作用,也称次级生产者。
分解者:又称还原者,主要是微生物,能分解动植物残体、死体和排泄物,为生产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源,在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中起重要作用。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意义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意义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生态学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是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统一体,人类的活动必须以维护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张人类应当与自然平等相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实践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生态观为我国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生态学理论也对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正是生态系统。
生态学理论揭示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生态文明思想注重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
道德经强调“道法自然”,主张人类应当遵循自然的规律来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
儒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关系,主张人类应当以保护自然为己任。
佛教强调“众生平等”,主张人类应当尊重一切生命,珍爱自然。
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赋予了它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出生态价值观,引导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美丽中国。
我国生态文明思想注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倡导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
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多元的,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生态学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
这些理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宝贵的指导意义,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美丽中国提供了科学指引。
中国生态模式的生态学原理
中国生态模式的生态学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生态模式则是研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群落和环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模型。
中国生态模式的生态学原理包括了多个方面,如物种多样性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
首先,物种多样性维持是生态学的重要原理之一。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包括独特的植物和动物种类以及丰富的微生物群落。
这些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至关重要。
在中国的不同生态环境中,不同的生物群落相互作用和竞争,从而形成了多样的生态系统。
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适应性,从而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其次,能量流动是中国生态模式的另一个重要原理。
能量是维持生态系统运转的基本要素,通过光合作用和食物链的不断转化,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不断流动。
中国的生态系统中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同生物种类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能量流动网络。
这种能量流动不仅维持着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还影响着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另外,物质循环也是中国生态模式的重要原理之一。
在中国的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和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实现。
生物通过吸收和转化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使得这些物质得以循环再利用。
同时,环境要素如空气、水和土壤等也承载着大量的有机和无机物质,通过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不断为生物提供营养和生存条件。
物质循环的良好运转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此外,中国生态模式的生态学原理还包括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资源的有效利用是生态系统运转的基础,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种类之间通过相互依存的关系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这种相互依存关系不仅体现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还体现在生物之间的共生和共存关系中。
中国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共生生物种类,它们之间通过互相利用的方式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综上所述,中国生态模式的生态学原理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物种多样性维持、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作者:张正春 | 2005年08月21日15时41分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创立中国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它既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必然,又会推动现代生态学的理论革命,这是研究和挖掘中国古代生态学的重大意义。
提出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既是为了继承中国古代宝贵的生态学思想,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代生态学中的问题。
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规律,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和动态规律,生态系统的普遍模型,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产生机制,生态工程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要领,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和抗干扰能力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
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张正春按照E.P.Odum的意见,现代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甚至于“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自然界的构造和功能的科学”。
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是一个具有自组织功能的稳定的复杂系统。
生态系统的复杂性(complexity)已经引起生态学家的高度重视,所谓“通常是超越了人类大脑所能理解的范围”(蔡晓明,2002),关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理论的研究(Jorgensen,1992)和生物多样性研究(Schulz,1993)代表了现代生态学的研究方向。
整体论是现代生态学最重要的思想,与现代生态学的理论相对比,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始终一贯的整体论,整体论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基本特点,如中医中的整体论思想等。
我们把中国古代的生态学思想给予提炼和总结,形成了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供大家讨论改正。
提出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既是为了继承中国古代宝贵的生态学思想,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代生态学中的问题。
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规律,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和动态规律,生态系统的普遍模型,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产生机制,生态工程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要领,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和抗干扰能力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
一、元气论元气论是中国古代的基本思想。
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都在气中。
气聚则生,气散则亡。
充塞宇宙之间者,气也。
元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质。
从热力学理论和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来看,中国古代的“元气”概念类似于能量的基态,是万物起源的基础(万物之母),是从无到有、有生于无的物理条件。
“气”是不同形式的能量活动,“元气”则是宇宙能量的基本形式和原始组成。
“气”的概念是与“形”的概念相对应而产生的,“气”是功能状态,“形”是形态结构,“气”是动态概念,“形”是静态概念。
一切物质能量的功能性活动都表现为“气”。
如:“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
”(《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篇第九)(大意: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是生命的本质问题,生命的本质和人体生理的基本规律是“阴阳”(内外),人体九窍与体外相通,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循环通道)“气”与“形”相对应,气是不可见的,形是可见的。
《黄帝内经》对“气”与“形”的关系有一个经典论述:“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大意:天阳运动为无形的气态能量,地阴聚积为有形的物质形态,物质与能量的相互作用就产生了万事万物。
……能量的多少,形体的大小,异性(阴阳)之间的相互吸引,显示出自然界的变化,揭示出变化的内在原因和运动机理)这里所论述的“形气理论”与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和物质代谢过程是相符合的,与物理化学反应过程也是相符合的。
《黄帝内经》用元气论解释宇宙的结构和自然界万物的变化:“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惚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大意:广阔无垠的宇宙太空,是物质生化的本元,决定万物的发生和生命的起源,五行变化周而复始,合乎天道,宇宙真元之气的运行(天道的规律性活动),统驭着大地万物的生长与演化的性质,九星悬朗的宇宙,七曜(日、月及金、木、水、火、土星)的周期性运动,导致了自然界万物的阴阳变化规律和刚柔不同的性质,昼夜交替、寒暑往来,是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机制、规律和原因,这就演化出形形色色的事物和千差万别的物种)“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地球在宇宙中的状态是“大气举之”,相当于现代物理学所说的向引力和离心力的平衡,“气”则类似于“力”。
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和“气血理论”就是元气论的具体应用。
按中医,“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之帅”,“气”为血液的功能活动和代谢机能。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黄帝内经》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我们把《黄帝内经》的思想应用到整个生态系统,一切生物和人一样,都是由“天地之气生”。
T.H.Odum(1983)在《系统生态学》中,以能量活动为纽带建立统一的生态系统的符号体系,建立统一的生态学理论,这一思想与“元气论”是不谋而合的。
E.P.Odum把系统生态学誉为“生态学中的革命”,可见,从能量变化的角度研究生态系统的统一规律是多么重要。
元气论之所谓“元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性,因此,元气论自然成为解释宇宙万物的统一理论了。
根据元气论的思想,我们在中国生态学中还提出了“气象”和“形势”的概念来描述生态系统的状况。
所谓“气象万千”和“形势盛大”正是大型生态系统的共同特征。
另外,“气势”反映动态特征,“气氛”反映环境状况。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整体,是一个全能的开放系统,在有无、虚实之间,在动静、刚柔之际,“元气论”是大有作为的。
在中国生态学中,“气”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一个基本概念。
“气”具有模糊性的动态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联系,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之间、天人之间,都是“气”的伟大作用。
《易传》讲:“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提出了“精”与“气”相对应的概念,“精”市精微物质,“气”是无形的能量,二者相互作用产生千变万化的过程谓之“游魂”。
这里所谓“精气”概念与中医的“气血”概念相似,是一阴一阳、相对而言的关系。
另外,“精气”概念与“精神”概念是有联系的,“神气”也者,功能状态之谓也。
二、道统论《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是宇宙万物内在的本质性的统一规律。
古人把有序性称之为“有道”,把无序性称之为“无道”。
可见,“道”是指整体性原理。
无论宇宙万象、天地万物,“整体性原理”是主宰一切的基本原理,牛顿万有引力可为之旁证。
现代生态学以“整体性原理”为基本原理,“整体性”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基本性质。
道统论就是研究整体性原理的理论,研究万物的统一性规律,建立统一的理论基础。
T.H.Odum在《系统生态学》的最后一章中讲道:"人类的重大理论知识只有很少一部分被统一起来。
“无论是物理学,还是生态学,建立统一理论都是科学家最大的理想。
道统论不仅可以解释整体性原理,而且可以揭示“整体性”的形成机制和运动规律(一阴一阳),这是中国生态学的重大使命。
(具体祥见“阴阳理论”部分论述)E.P.Odum在其《生态学基础》(Fundamentals of Ecology)中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概念放在了生态学的中心地位。
整体性原理是现代生态学的第一原理,是把握生态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韩愈和朱熹把历代圣人“薪火相传”的统一的思想理论称为“道”和“道统”,特指统一天下、治国安邦的学问。
对于中华民族这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而言,研究其整体性原理,维护其整体性活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其中的道统理论可以为我们建立中国生态学的道统论提供支持。
“道统论”与“元气论”密切相关,“道统论”以“元气论”为基础。
把“元气论”和“道统论”的思想合起来就是“道气”学说。
“元气”是万物的共同起源,“气”是万物的共同组成,“道”是万物的共同规律,“道气学说”就是研究生态系统整体性原理的学说。
整体性(holism)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特征,这就是“道统论”所谓的“道”。
生态系统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结合而成的统一体。
这个系统一旦形成,就不再是结合前各个生态因子的分散状态,而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就是整体性(道)。
整体性(道)不仅赋予整个系统以新的性质,而且改变了各组成因子的原有性质。
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不可分离的,一旦分离,系统就会崩溃,各部分的功能也会发生改变,原有的性能即不复存在。
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对整体性的影响是通过各个生态因子间的互相作用中体现出来的。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中庸》)《中庸》的这个论断正是对生态系统整体性原理(道)的最佳说明。
举例来说,男女组成家庭,就有了夫妇之道(阴阳之理),家庭的系统功能产生了,男女的性质改变了,单身男女转变为承担家庭责任的夫妇,生活方式的改变,生儿育女的功能,子孙万代相连续,有限的生命体(时间上的不完整)“得道”以后就成为无限的生命体(时间上的整体性),都是整体性的功能体现。
“道者,一也”,“道者,气也”,这是道家的立论基础,也是宋代理学的基本观点。
“道”、“气”、“一”三个概念都是整体性原理的体现,“道”是动态的整体性,“气”是开放的整体性,“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万物同道,万物一气,万物统一于整体之中。
道统万物,是生态系统整体性原理的中文定义。
蔡晓明(2002)把生态系统概括为三个必要的部分:1、有两个以上的要素(component),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2、各成分与其环境(environment)相结合,系统的外界事物是系统的环境,系统与环境不可分割;3、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structure),形成一个整体。
生态系统可分为三个生态亚系统,即生产者亚系统,消费者亚系统和分解者亚系统。
我们说“道统论”就是“整体论”,整体性原理就是“道”。
那么,“道”的概念对于整体性原理有什么贡献呢?首先,“道”的概念比整体性原理有更丰富的思想内涵,“道”是整体性原理,也是本体性原理,而且直观地反映了整体性规律,揭示了整体性原理的产生机制和结构特征。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揭示了自然界的“天机”(生态系统的形成机制和动态机理)。
老子讲:“反者,道之动”。
“道”的概念有几点重要意义:“道”的概念体现了一个动态的整体论,“道”的概念揭示了阴阳互动机制,“道”的概念体现了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