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1)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1)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一、课程概述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让学生掌握地震灾害的危害性和工程防护的方法,学习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理论和实践技能,从而为未来从事土木工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1.地震的产生及其灾害性介绍了地震的发生原因,地震烈度的刻画方法,以及地震的危害性和影响范围。
2.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包括地震波传播和岩土地基的特性,结构的动力特性以及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3.常用抗震设计工具及其应用主要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和地震动地基反应分析软件等工具的应用,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
4.结构抗震设计实践结合工作实际,对某些实际项目进行了抗震设计方案设计、施工图绘制和施工监测等环节的讲解。
三、课程收获通过学习本课程,我掌握了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了解了不同种类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了解了如何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土木工程的设计。
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将抗震设计理论落实到工作中去。
四、课程改进建议1.加强实操环节,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模拟、仿真等方法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注重前沿科技的介绍和研究成果的分享,将学生对该领域的兴趣和关注度提升。
3.在平时的教学中,增加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通过本次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学习,我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更好地适应土木工程的工作,为未来从事该领域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也意识到,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正确性和完备性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的危害有着重要的作用,该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建筑结构抗震工作总结
建筑结构抗震工作总结篇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李国强(总结)地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震源:地壳岩层发生断裂破坏、错动,产生剧烈振动的地方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极震区:在震中附近,振动最剧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震中距:地面某点至震中的距离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距离或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构造地震:亦称“断层地震”,是由于地壳发生断层引起的,地壳在构造运动中发生变形,当变形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岩石就发生断裂,在构造运动中,长期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造成岩石振动,从而形成地震地震波(体波和面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体波:通过地球本体传递的波,包括纵波和横波纵波:由震源向外传递的压缩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横波:由震源向外传递的剪切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面波:沿介质表面(或地球地面)及其附近传播的波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当横波或面波到达时地面振动最强烈地震动三要素:峰值、频谱、持续时间地震烈度:一次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等地震灾害的表现:地表破坏(地裂缝与变形、喷砂冒水、河床变位、地面下沉、滑坡塌方)工程建筑物破坏(承载力不足引起的破坏、结构丧失整体性)次生灾害(火灾、毒气泄漏、放射性污染、滑坡泥石流、海啸)抗震设防:各类工程结构按照规定的可靠性要求和技术经济水平所确定的统一抗震技术要求,是对房屋进行抗震设计和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来达到抗震效果的过程基本烈度:即设防烈度,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抗震设防烈度:按国家批准权限审定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抗震设防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强度验算(以小震验算承载力,结构弹性变形)第一水准设防通过构造措施保证结构必要的变形能力(中震可修得到保证)第二水准设防变形验算(对特别重要的结构和易倒塌结构按大震验算层间位移)第三水准设防建筑物重要性分类:特殊设防,重点设防,标准设防,适度设防抗震设计:抗震概念设计(抗震基本原则和思想)、抗震计算(提供定量手段)和抗震构造措施(保证计算结果有效性)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结构延性:结构在承载力无明显降低的前提下发生非弹性变形的能力,反映了结构的变形能力,是防止在地震作用下倒塌的关键因素之一强柱弱梁:使框架结构塑性铰出现在梁端的设计要求,以提高结构的变形能力,防止强烈地震作用下倒塌强剪弱弯:使钢筋混凝土构件中与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对应的剪力低于该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设计要求,用以改善构件自身的抗震性能场地:建筑物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点和自然村场地土:场地范围内的地基土地基:建筑基础下受力范围内的土层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局部地形,地质构造(发震断裂与非发震断裂),地下水位(越浅,震害越严重) 覆盖层厚度:从地表到地下基岩面的垂直距离,即基岩的埋深划分场地类别的目的:在地震作用计算中,定量考虑场地条件对设计参数的影响,确定不同场地上的设计反应谱,以便采用合理的设计参数和采取有关的抗震措施地基土液化:饱和松散的沙土或粉土,地震时易发生液化现象,使地基承载力丧失减弱,甚至喷水冒砂地基土液化机理: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砂土和粉土的土颗粒结构受到地震作用时将趋于密实,使空隙水压力急剧上升,而在地震作用的短暂时间内,这种急剧上升的空隙水压力来不及消散,使原有土颗粒通过接触点传递的压力减小,当有效压力完全消失时,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影响液化因素:土层的地质年代,土层组成,土的相对密度,土层的埋深,地下水位的深度,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液化的震害:地面开裂下沉,不均匀沉降底部剪力法条件:结构的地震反应可用第一振型反应表征,结构的第一振型为线性倒三角砌体结构的优点:就地取材、造价低、保温、隔热性能好,并且施工简单,具有优于其他结构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性能砌体结构的缺点:拉、抗剪和抗弯能力很低并缺乏抗震所要求的延性,即抗震能力较差构造柱的作用:提高墙体的抗剪强度,增强变形能力,避免墙体倒塌圈梁的作用:对于砌体房屋,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可加强墙体的连接,提高楼、屋盖的刚度,增强房屋的整体性;还可以和构造柱共同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以及抵抗或减小由于地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对房屋造成的不利影响抗震等级:确定结构构件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的标准,根据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建筑类别、结构类型及构件在结构中的重要程度来确定多高层建筑结构体系:框架结构:由纵横向框架梁柱组成(平面布置灵活,室内空间较大;抗侧刚度较小)抗震墙结构:由钢筋混凝土墙体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结构体系(整体性能好、抗侧刚度大和抗震性能好,可降低建筑层高,充分利用空间;限制建筑内部平面布置的灵活性)框架-抗震墙结构:由框架和抗震墙相结合而共同工作的结构体系(空间大,抗侧刚度大)篇二:建筑结构抗震总结1、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称为体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波叫面波。
抗震设计实验报告总结范文
抗震设计实验报告总结范文1. 引言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并总结出具有较高抗震能力的结构形式,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2. 实验方法我们选择了三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并对其进行了抗震性能实验。
具体实验方法如下:1. 准备不同结构形式的模型,保持相同规模和质量。
2. 在实验台上固定三种结构形式的模型。
3. 利用地震模拟仪器,对模型进行不同频率和幅度的地震波动。
4. 在地震波动下,观察模型的变形情况和破坏程度。
5.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3.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3.1 砖混结构砖混结构在地震波动下表现出较低的抗震性能。
在较小震级的地震波动下,砖混结构可能出现轻微的变形,但一般不会发生严重破坏。
然而,在较大震级的地震波动下,砖混结构容易发生大范围的破坏,甚至倒塌。
3.2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在地震波动下表现出较好的抗震性能。
在小到中等震级的地震波动下,框架结构的变形较小,不会导致严重破坏。
但在大震级的地震波动下,框架结构可能发生较大变形,但一般不会倒塌。
3.3 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在地震波动下表现出最佳的抗震性能。
无论是小到大震级的地震波动,剪力墙结构都能够保持较小的变形,几乎不会发生破坏。
4. 结论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物在地震中表现出不同的抗震性能。
2. 砖混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容易发生严重破坏。
3. 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好,在大震级地震波动下仍能保持稳定。
4. 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最佳,几乎不会发生破坏。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建议在实际工程中选择框架结构或剪力墙结构作为抗震设计的优先选项,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5. 展望本实验设计的结构形式较简单,实验结果仅代表了局部情况。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其他结构形式的抗震性能,并考虑不同地质条件下建筑物的抗震设计问题。
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范文(二篇)
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范文____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作为一名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对于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
在____年的学习中,我参加了一门名为“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我深入了解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并且学会了如何进行抗震分析和减震控制。
下面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的总结。
在课程的第一部分,我们学习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抗震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考虑地震力的产生和传递,以及建筑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性能。
通过学习抗震力学和结构动力学的基本知识,我对结构抗震设计的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国内外相关的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了解了不同地区和建筑类型的抗震设计要求和方法。
在课程的第二部分,我们学习了建筑结构抗震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抗震分析是确定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情况的过程。
我们学习了静力分析、准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等常用的抗震分析方法,了解了它们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通过实例分析和软件模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如何利用各种软件进行抗震分析,包括SAP2000、ETABS等。
这些软件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可视化界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预测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情况。
在课程的第三部分,我们学习了减震控制技术。
减震控制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刚度和阻尼特性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
我们学习了传统的减震控制方法,如加筋加固、剪力墙等,以及新兴的减震控制技术,如基础隔震、能量耗散器等。
通过理论授课和实践演习,我们掌握了这些技术的运用和设计原则。
我们还参观了一些具有减震控制技术的实际工程,深入了解了减震控制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不仅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掌握了抗震分析和减震控制的方法和技术。
这门课程培养了我对抗震设计的兴趣,并且为我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一、课程概述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涉及地震作用下工程结构的动力响应、破坏机理和抗震设计方法。
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将来从事土木工程领域的抗震设计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的基本知识,土动力学基本原理,地震波与地震动,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地基与基础的抗震设计,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钢结构的抗震设计,隔震、减震与控震技术,以及工程结构抗震实例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
其中,课堂讲解是主要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
案例分析则是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抗震设计的应用和实践。
小组讨论则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实验操作则是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成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包括: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掌握土动力学基本原理,理解地震波与地震动的基本概念和特性,掌握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方法和步骤,理解地基与基础的抗震设计原理和方法,掌握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和实施步骤,理解隔震、减震与控震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以及能对工程结构抗震实例进行分析和评估。
五、个人感受与反思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以及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师的责任和使命。
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
首先,我认识到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包括力学、地震学、土力学等。
因此,我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次,我认识到工程结构抗震设计需要严谨的态度和精细的技能。
建筑结构抗震工作总结
建筑结构抗震工作总结一、引言建筑结构抗震工作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能承受力学效应而不倒塌或破坏的重要工作。
本文对近年来进行的抗震工作进行总结,包括抗震设计、抗震构造、抗震材料和抗震监测等方面,以期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建筑物抗震安全的基础,包括了地震荷载的确定、结构的选型和布置、结构的设计和施工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地震工程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抗震设计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采用性能设计、地震等级划分、备选方案评价等方法,能更加科学地进行抗震设计。
在实际工程中,结构抗震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
因此,设计人员在抗震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震特征、场址条件和结构的性能需求,合理确定地震作用参数和结构物理参数,确保设计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能。
三、抗震构造抗震构造是指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布置和连接方式等方面。
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与结构形式密切相关,合理的抗震构造能够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近年来,采用抗震墙、剪力墙、框架结构等抗震构造形式成为主流。
这些结构形式能够通过吸收地震能量和提高结构整体刚度来抵抗地震力,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实际工程中,还需要进行细化设计和合理布置连接件,确保结构的各个部分能够协同工作,形成一个整体来承受地震荷载。
四、抗震材料抗震材料是指用于建筑物结构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木材等。
优质的抗震材料能够提供结构所需的强度、韧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近年来,随着建筑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抗震材料不断涌现,如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
这些新型材料具有更高的抗震性能,能够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降低结构破坏风险。
五、抗震监测抗震监测是指对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动态响应进行观测和分析。
抗震监测能够及时了解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为后续的抗震加固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地震观测台网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和扩展,能够实时监测地震的发生和震级,为抗震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V1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V1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
一、课程概述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工程学科,主要涵盖结构抗震设计基础理论、抗震设计计算、抗震设计的应用及实例等方面。
本门课程通过讲解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加深学生对工程抗震设计的认识,掌握抗震设计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课程重点
本门课程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概念:学习抗震设计基本概念,如基本振型、周期等;
2、抗震设计计算:掌握抗震设计计算方法,包括静力弹性设计法、等效静力设计法等;
3、新型结构抗震设计技术:介绍新型结构抗震设计技术,如基础隔震技术和防震措施;
4、实例分析:学习抗震设计实例,通过实例掌握抗震设计方法。
三、学习成果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我收获了以下成果:
1、掌握了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及计算方法;
2、了解了新型结构抗震设计技术;
3、在实例分析中,掌握了抗震设计方法,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
4、加深了对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认识和理解。
四、课程评价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工程学科,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能够更好地掌握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技能,提高了我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课程内容很丰富,
老师讲解清晰、简洁明了,使我能够更快速地掌握课程内容。
总之,
这是一门非常值得学习的课程。
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2篇)
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是我在大学期间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抗震设计在保护建筑物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
首先,这门课程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以及抗震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我们学习了地震波的基本性质、地震荷载的计算方法,以及材料和结构在地震中的响应机理。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抗震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各种抗震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如增加结构刚度、加固和改造现有结构、采用减震控制技术等。
这些知识对于我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这门课程还培养了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还进行了大量的实例分析。
通过参与实例分析,我学会了如何快速准确地了解一个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设计参数,并判断其抗震性能。
同时,通过解决实例中的问题,我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提升了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我今后从事实际工作非常有帮助。
另外,这门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参观了一些地震风险较高的建筑物,实地调查了其结构形式和材料特性。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性,并对实际工程中的抗震设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我们还使用专业软件进行了一些抗震设计的计算和分析。
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我掌握了一些常用工具和方法,提高了我的抗震设计能力。
最后,这门课程注重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组成小组进行项目设计和分析。
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我学会了尊重他人的意见并协调不同意见之间的矛盾。
同时,在小组讨论中我也学会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听取他人的建议。
这些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对于我今后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不仅深化了对抗震设计的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抗震结构设计课程设计心得
抗震结构设计课程设计心得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类抗震结构的优缺点,以及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
此外,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简单抗震结构的受力情况,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CAD、PKPM等)进行抗震结构设计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程设计实践,使学生掌握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技巧,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使学生认识到抗震结构设计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的重要性,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结构力学、材料力学、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等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根据课程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计,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过程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抗震结构设计原理:介绍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目标和原则,分析各类抗震结构的优缺点,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
2. 抗震设计规范:学习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了解规范中关于抗震设防、地震作用、结构分析、抗震措施等方面的要求。
3. 抗震结构计算方法:教授结构力学在抗震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如地震作用计算、内力分析、位移计算等。
4. 抗震结构设计方法:学习抗震结构的设计流程和技巧,包括结构选型、抗震等级确定、截面设计、配筋设计等。
抗震结构设计总结(共五则)
抗震结构设计总结(共五则)第一篇:抗震结构设计总结1.地震按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
2.地震序列:在一定时间内相继发生在相邻地区的一系列大小地震。
3.地震序列可分为主震型、震群型和孤立型。
4.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中包括纵波和横波。
面波分为R波和L波。
5.震级: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和大小的尺寸。
6.地震烈度: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7.世界地震带:a环太平洋地震带;b欧亚地震带;c沿北冰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主要山脉的狭窄浅震活动带;d地震相当活跃的断裂谷。
8.我国地震带:a南北地震带;b东西地震带。
9.地震灾害:a地表破坏;b工程结构的破坏;c次生灾害造成的破坏。
10.抗震设防: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一定的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
11.抗震设防目标:a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要修理可继续使用;b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c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12.场地:指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然村或不小于1.0km2的平面面积。
13.场地选择:首选有利、一般地段,避让不利地段,严紧危险地段。
14.场地土:场地范围内的地基土。
15.场地土对建筑物震害的影响,主要与场地土的坚硬程度和土层的组成有关。
16.覆盖层厚度的定义方法:a(绝对的)从地面至基岩顶面的距离;b(相对的)两相邻土层波速比(Vs下/Vs上)大于某一定值的埋深为覆盖层厚度。
17.场地类别划分依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
18.场地土的液化:饱和的粉土或砂土,在地震时由于颗粒之间的孔隙水不可压缩而无法排出,使得空隙压力增大,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的抗剪强度接近于零,呈现出液化的现象。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一)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一)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近年来,我国经常发生地震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也为土木工程设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提高我国工程结构抗震能力,加强工程设计人员对抗震设计的理解和掌握,我在大学期间学习了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以下是我的总结报告。
一、课程内容本课程包括地震动力学基础理论、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地基基础、桥梁结构、高层建筑、防护与隔震等方面的内容。
还介绍了国内外的一些典型工程案例,以及一些抗震设计软件的使用。
二、学习收获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1. 深刻理解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地震是世界上毁灭性最强的自然灾害之一,对城市和人民造成的破坏极大。
深入学习抗震设计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提高工程结构抗震抗风能力。
2. 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知道结构的振动特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结构在地震时的稳定性。
我根据老师教学,掌握了有关地震动力学基础知识以及地震作用下工程结构的变形、抗震性能与分析计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3. 学习使用计算软件课程中介绍了一些抗震设计的计算软件,如ETABS、ANSYS等,我运用这些软件,进行了一些实际的抗震设计案例的分析和计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掌握了抗震设计的相关知识。
4. 了解了抗震设计中的新技术我了解到,在抗震设计中,还有一些新技术,如岩石隔离层、土工柔性防震层等,通过了解这些新技术,我对于抗震设计的认识和思路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三、总结本课程内容充实,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系统性强,让我对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有了更好的认识,并且初步掌握了一些抗震设计的知识和方法。
同时也了解到,抗震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好地保障城市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抗震设计课设总结
抗震设计课设总结引言抗震设计是土木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旨在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地抵御地震力并减少损坏。
为了提高学生的抗震设计能力,本学期的课程设置了抗震设计课设。
本文将对这次课设进行总结和反思。
设计目标本次课设的设计目标是设计一个具有一定高度和矩形平面形状的建筑物,使其能够在特定地震力作用下保持稳定,并保证主要构件不发生损坏。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地震力的作用、结构的强度和刚度等因素。
设计步骤1. 地震力分析首先,我们需要进行地震力的分析。
按照本地区的设计地震动参数,计算出地震力的大小和作用方向。
地震力的计算包括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两个步骤。
静力分析考虑建筑物的静态响应,而动力分析则考虑地震波动力参数对建筑物的动态响应。
2. 结构设计根据地震力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开始进行结构设计。
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材料,考虑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在设计中需要合理布置构件,确保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 构件设计构件设计是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选择合适的构件形式和尺寸,计算构件的截面尺寸和钢筋配筋。
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构件的强度和承载能力,以及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
4. 结构分析与验算完成结构的初步设计后,需要进行结构分析与验算。
通过有限元分析等方法,验证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根据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确保结构满足设计要求。
5. 结构施工与监测最后,完成结构的施工和监测工作。
在施工过程中,要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工艺的合理性。
在结构完工后,进行结构的加固和监测工作,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设计思路与成果在本次课设中,我们采用了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来设计建筑物。
该结构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能够在地震作用下保持稳定。
在构件设计中,我们按照设计规范计算了各个构件的尺寸和配筋。
通过结构分析与验算,我们发现设计的结构能够满足地震力的要求,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在结构施工与监测过程中,我们注重施工质量的控制和结构的监测。
结构抗震课程设计小结
结构抗震课程设计小结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结构抗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地震基本知识、建筑结构原理、抗震设计原则和方法,以及相关的工程案例。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结构抗震理论进行简单工程分析和设计的能力,以及利用相关软件进行结构抗震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命安全的重视,提高其工程责任感,激发其对结构抗震研究和实践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震基本知识: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传播、地震的破坏效应等。
2.建筑结构原理: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受力分析、构件设计等。
3.抗震设计原则和方法: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抗震设计的步骤和方法、抗震设计的计算等。
4.工程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结构抗震工程案例,如桥梁、高楼等,了解其抗震设计的特点和原理。
5.结构抗震软件应用:学习并运用结构抗震软件进行简单分析和设计。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1.讲授法:讲解基本原理、概念和知识点。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抗震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3.实验法:学生进行结构抗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结构。
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动画等,直观地展示结构抗震原理和工程案例。
4.实验设备:购置必要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5.结构抗震软件:为学生提供结构抗震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机会,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抗震设计期末总结
抗震设计期末总结引言本文为抗震设计的期末总结报告,主要总结本学期所学的抗震设计与工程实践的知识与经验。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对抗震设计的原理、方法和实施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在实践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下面将从课程的学习内容、实践操作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课程学习内容在本学期的抗震设计课程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抗震设计原理我们首先学习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准则、地震荷载计算方法、抗震构造的设计思路等。
通过学习这些原理,我们能够了解到抗震设计的目的和方法,为日后的实践做好准备。
2. 抗震设计代码规范为了保证抗震设计的质量和安全性,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守相应的代码规范。
我们学习了相关的国家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包括《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钢结构设计规范》等。
这些规范为我们提供了在实际设计中的指导。
3. 抗震设计软件与工具为了提高抗震设计的效率和精确性,我们学习了一些常用的抗震设计软件和工具,如ETABS、SAP2000等。
通过学习和使用这些工具,我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结构分析和设计。
4. 抗震设计实例分析除了理论学习,我们还进行了一些抗震设计实例的分析。
通过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抗震设计案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抗震设计的各个环节和考虑因素,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
二、实践操作在本学期的抗震设计课程中,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实践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分析与设计我们分别使用了ETABS和SAP2000等软件进行了结构分析与设计。
通过对不同类型结构的建模和分析,我们深入了解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特性,学会了如何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
2. 地震荷载计算实验我们参与了地震荷载计算实验,深入学习了地震荷载计算的方法和步骤。
在实验中,我们掌握了如何根据设计要求和规范计算结构的地震荷载,并将其应用于结构的设计中。
3. 抗震设计方案优化通过实践操作,我们也了解到抗震设计方案的优化和改进是非常重要的。
工程抗震期末总结范文大全
工程抗震期末总结范文大全一、引言抗震工程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在本学期学习了关于抗震工程的理论和实践,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研究。
通过这些学习和实践,我对抗震工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掌握了一定的实践技能。
在本篇总结中,我将回顾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经验,总结我在抗震工程方面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学习和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二、学习内容回顾在本学期的抗震工程课程中,我学习了抗震的基本理论、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抗震结构的性能评估等内容。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例分析,我了解了地震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明白了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受力机理和抗震设计的目标。
我学习了如何进行抗震设计,包括选择合适的抗震措施、合理设计结构的抗震性能和进行地震动计算等。
另外,我还学习了抗震结构的性能评估方法,包括使用地震动参数进行评估、使用震害指标评估结构的破坏程度和进行结构动力分析等。
三、实践经验总结在本学期,我参与了一系列抗震工程的实践项目,并进行了一些实验和模拟。
这些实践经验对我加深了对抗震工程的理解,并提高了我的实践技能。
首先,我参与了一个抗震设计项目,该项目是一个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
在这个项目中,我学习了如何根据设计要求和地震特点选择适当的设计参数,并进行框架结构的设计计算。
通过这个项目,我掌握了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规范要求。
其次,我参与了一个抗震结构的性能评估项目,该项目是评估一座已建成的办公楼的抗震性能。
在这个项目中,我学习了使用地震动参数进行结构性能评估的方法,并进行了相应的计算和分析。
通过这个项目,我了解了抗震结构的性能评估的流程和方法,同时也对已建成的抗震结构的实际工作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我进行了一些抗震实验和模拟研究。
我参与了一个地震动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地震动对不同结构的影响,评估了其抗震性能。
我还进行了一些数值模拟研究,使用了地震动参数和结构动力分析软件,对不同结构类型在地震中的响应进行了模拟和分析。
(2023)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一)
(2023)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一)
2023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
前言
2023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是本校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次总结报告旨在回顾课程内容及教学效果,为今后的教学和学习提供参考。
课程内容
理论部分
1.地震的基本概念及地震波的特征
2.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3.结构动力学基础知识
4.地震动力学分析方法
5.结构的性能评估和加固方法
实践部分
1.结构抗震设计软件的使用
2.结构地震响应测试及分析
3.结构加固实验及设计
教学效果
通过对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工程中。
同时,通过实践部分的学习,学生们也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软件和设备进行结构抗震设计和加固。
课程展望
结构抗震设计作为重要的建筑工程基础课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与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开展更多实践项目,并引入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
结语
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和赞扬。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内容和服务,培养高素质的工程人才。
总结
本次报告总结了2023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效果,同时
也对今后的课程发展进行了展望。
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够满足工程领域不断变化的需求,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工程人才。
希望本次总结报告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共同推动课程的
发展与进步。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
2011-2012第二学期工程抗震课程过程考核:课程总结报告课程总结报告*名:***学号:**********专业班级:09土木 2 班成绩: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学习总结通过一学期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学习,虽然时间很短暂,但还是了解和认识到了,结构抗震设计对房屋建筑的重要性,并且学习到了抗震设防的目标和思想,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
一、了解地震知识和设防思想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不断升高,从地下20km到700km,温度从大约600°C上升到2000°C。
另外,地球内部的压力也不均衡,在地幔上部约为900MPa,地幔中间则达到370000MPa。
在这样的热状态和不均衡压力下,地幔内部的物质处于缓慢运动之中,地壳岩层也不停地连续变动,不断产生变形和应力,积聚了大量的能量。
当岩层的应变达到其极限应变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断裂和错动,积聚的应变能得到突然释放,以波的形式传到地面,从而形成地震。
这从局部地质构造上解释了地震的成因,称为断层学说。
地震引起的振动将能量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此即为地震波。
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包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在地表传播的面波。
体波又包括纵波和横波,面波包括瑞利波和乐夫波。
地震烈度——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既反应地震后果又是地面运动强度的一种度量。
表示一次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然而由于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点的影响不一样,随着距离震中的远近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烈度。
一般来说,距离震中越近,烈度就越高;距离震中越远,烈度就越低。
抗震课程总结
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课程总结地震的定义是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
地震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造成不同程度上的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
为了减轻或避免这种损失,就需要对地震有深入的理解。
1.地震与抗震知识地震按其成因主要可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构造地震和诱发地震;其中构造地震的分布范围广、破坏作用大,诱发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推挤地壳岩层使其薄弱部位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震。
对于地震的成因,又断层学说和板块学说。
地震引起的震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这就是地震波,地震波可看做是一种弹性波,分为体波和面波,而体波又可分为横波和纵波,体波是指通过介质体内传播的波,面波是指沿着介质表面及其附近传播的波,它是体波经过地层界面多次反射形成的次声波。
地震波的三要素是:最大振幅、频谱特征和强震持续时间,某一地区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遇某一次地震的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可用地震烈度表示,它既反映地震后果又是地面运动的强度的一种度量。
按《抗震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一般情况下的抗震设防目标是:(1)三水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第一水准:当遭受到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能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到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经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到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2)二阶段:第一阶段设计:按小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以及在小震地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性变形,以满足第一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按大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以满足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2.建筑场地、地基与基础规范把场地划分为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尽可能选择有利地段,避免不利地段,无法避免时应该采取有效措施。
工程抗震期末总结
工程抗震期末总结引言抗震工程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一门学科。
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系统地学习了抗震工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术。
通过本期的学习,我对工程抗震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工程抗震的要点和方法有了实际操作经验。
本文将对我在期末考试前的学习和实践进行总结,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验室实践的体验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在本学期的课堂学习中,我系统地学习了抗震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地震波的特点、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步骤等。
通过对相关教材的学习和课堂的听讲,我对抗震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在准备期末考试时,我重点复习了地震波的特点和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
通过多次阅读教材并做相关习题,我对这些知识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能够熟练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我还参考了一些相关的学术论文和实际工程实例,进一步加深了对抗震工程的理解。
实验室实践体验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本学期我还参加了抗震工程实验室的实践活动。
在实验室中,我学习了地震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参与了一个小组项目。
项目要求我们设计并搭建一个地震模拟装置,用于模拟不同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
在项目的过程中,我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地震模拟装置的设计和搭建。
我们首先进行了相关文献的调研,并通过分析了解了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地震模拟装置的类型和性能。
然后,我们根据实验室的材料和设备条件,制定了设计方案,并进行了系统的实验验证。
最终,我们成功地搭建了一个能够模拟不同地震波的地震模拟装置,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通过实验室实践,我掌握了地震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了解了地震模拟装置的设计和搭建过程。
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提醒我在实际工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些因素,例如材料的选择、结构的稳定性等。
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在实践中遇到的材料和设备的限制。
抗震课程设计小结
抗震课程设计小结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抗震建筑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了解抗震建筑的历史和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如地震的成因、等级划分等。
2.掌握抗震建筑的基本原理,如结构体系、抗震构造等。
3.了解我国抗震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技能目标包括:1.学会分析地震波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2.学会运用抗震设计软件进行简单的抗震设计。
3.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抗震建筑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我国抗震建筑事业的热爱。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民生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基本知识、抗震建筑原理、抗震建筑设计三个方面。
具体安排如下:1.地震基本知识:介绍地震的成因、等级划分、影响范围等。
2.抗震建筑原理:讲解建筑结构体系、抗震构造、抗震设计原则等。
3.抗震建筑设计:教授如何运用抗震设计软件进行设计,以及评价抗震建筑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讲解地震基本知识、抗震建筑原理等。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抗震建筑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抗震设计方法。
3.实验法:学生进行抗震建筑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鼓励学生针对抗震建筑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本节课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相关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丰富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地震和抗震建筑相关内容。
4.实验设备:准备计算机、抗震设计软件等实验设备,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第二学期工程抗震课程过程考核:课程总结报告课程总结报告*名:***学号:**********专业班级:09土木 2 班成绩: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学习总结通过一学期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学习,虽然时间很短暂,但还是了解和认识到了,结构抗震设计对房屋建筑的重要性,并且学习到了抗震设防的目标和思想,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
一、了解地震知识和设防思想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不断升高,从地下20km到700km,温度从大约600°C上升到2000°C。
另外,地球内部的压力也不均衡,在地幔上部约为900MPa,地幔中间则达到370000MPa。
在这样的热状态和不均衡压力下,地幔内部的物质处于缓慢运动之中,地壳岩层也不停地连续变动,不断产生变形和应力,积聚了大量的能量。
当岩层的应变达到其极限应变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断裂和错动,积聚的应变能得到突然释放,以波的形式传到地面,从而形成地震。
这从局部地质构造上解释了地震的成因,称为断层学说。
地震引起的振动将能量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此即为地震波。
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包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在地表传播的面波。
体波又包括纵波和横波,面波包括瑞利波和乐夫波。
地震烈度——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既反应地震后果又是地面运动强度的一种度量。
表示一次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然而由于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点的影响不一样,随着距离震中的远近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烈度。
一般来说,距离震中越近,烈度就越高;距离震中越远,烈度就越低。
抗震设防的思想抗震设防目标应达到经济与安全间的合理平衡,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遵循“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
我国“抗震规范”的三水准设防目标是:第一水准——当遭遇多遇的、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遇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使用功能或其它方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
规范要求对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二、抗震概念设计抗震概念设计就是根据实际的震害和工程经验、科学和试验研究等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做好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和细部构造,避免不利于结构抗震的做法。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涉及勘察、设计、施工等环节,包括场地选择、建筑平立面造型、结构体系的选择、非结构构件的处理以及材料的选用等。
2、1场地、地基与基础在建筑选址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尽量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避开不利和危险地段。
主要的考虑方面:断裂带、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孤突地形、非岩质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软弱土、液化土、延性及均匀性等。
对山区建筑,场地勘察应有边坡稳定性评价和防治建议,边坡设计应符合《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的要求。
边坡附近的建筑基础应进行抗震稳定性设计,建筑基础与土质边坡、强风化岩质边坡的边缘应留有足够的距离。
为减少地面运动传给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应选择具有较大平均剪切波速的坚实场地,较薄的场地土覆盖层可以减轻柔性建筑的震害。
尽量将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地震的卓越周期错开,避免共振的情况出现。
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也不宜部分采用桩基础部分采用天然基础,充分考虑到地基不均匀沉降可能带来的影响。
2、2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建筑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
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并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
不应采取严重不规则的建筑。
规则性评价需综合考虑几何布局、结构设计以及使用等因素,总的要求是平面布置、质量和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局宜规则、对称,立面变化和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的突变。
2、3防震缝的设置要求1)当不设防震缝时,应采用符合实际的计算模型,分析判明应力集中、变形集中或地震扭转效应等导致的易损部位,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2)当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时,宜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
防震缝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以及可能的地震扭转效应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断开;3)当防震缝兼作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防震缝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结构(含设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 时不应小于100mm,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增加5m、4m、3m和2m时,宜增加20mm;(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小于上述宽度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不小于上述值的50%。
均不可小于100mm;(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较宽者和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三、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结构抗震验算3、1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平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最常用的振型分解法。
“平动”表示只考虑单向的地震作用且不考虑结构的扭转振型;“反应谱法”表示采用反应谱将动力问题转换为等效的静力问题而不是用时程分析获得各个振型的反应。
平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适用于可沿两个主轴分别计算的一般结构,其变形可以是剪切型,也可以是弯剪型和弯曲型。
3、2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的底部剪力法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比较复杂,能否采用简单近似的方法?前面的例题中发现,总的地震作用效应与第一振型的地震剪力分布相近。
用第一振型的地震作用效应作为结构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称为底部剪力法。
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和假定:适用条件:建筑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假定:位移反应以第一振型为主,为一直线。
思路是:首先求出等效单质点体系的总作用力(即底部总剪力),然后再按一定的规则分配到各个质点。
最后按静力法计算结构的内力和变形。
3、3结构地震反应的时程分析法为了了解不同结构在不同地震历程中的反应过程,从70年代开始,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开始在理论界作为分析结构地震作用的主导方法。
该方法对一条具体的具有某种频谱特点的地震波,根据给定的场地条件、具概念意义的加速度直接求解结构的动力方程。
不满足于反应谱法中对延性的总体考虑,根据试验和理论分析结果,建立结构(构件)的非线性恢复力模型,对结构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以期把握结构在地震过程中任一时刻的力和位移的反应、薄弱部位、甚至各构件的状态和屈服机制。
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时程分析方法、结构或构件的非线性性能(各种滞回模型)的研究、振动台试验、拟动力试验、频域分析方法、抗震可靠度和多维多点地震输入等问题。
动力时程分析理应能更好地反应结构的地震行为,但由于对结构的非线性性质和地震动特性认识的不足,分析过程中所用的结构或构件的恢复力模型和合理的地震动输入问题等尚需进一步发展,相对复杂的分析过程也限制了这种方法的普及。
3、4建筑结构抗震验算地震作用的方向:规则结构对抗震有利,对分析的结果也易于把握,因此尽可能保证结构的规则性。
对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的抗侧力构件承担。
对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交角大于15 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对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它情况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计算模型:结构体系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质量和刚度分布接近对称且楼、屋盖可视为刚性横隔板的结构可采用平面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其它情况应采用空间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
除抗震规范特别规定外,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此时可假定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内力和变形分析可采用线性方法。
不规则或具有明显薄弱部位的结构应进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可采用弹塑性静力或时程分析方法,符合条件时可采用简化方法。
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分析时,可采取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计算软件的技术条件应符合规范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阐明其特殊处理的内容和依据。
多遇地震下复杂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分析应采用不少于两个合适的不同力学模型,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所有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过程设计。
当重力附加弯矩大于初始弯矩的10%时应计入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
楼屋盖的刚度对受力影响很大。
现浇和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楼屋盖等刚性楼屋盖建筑,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宜按抗侧力构件的等效刚度的比例分配;木楼盖、木屋盖等柔性楼屋盖建筑,宜按抗侧力构件从属面积上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分配;普通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等半刚性楼屋盖结构,可取前述两种分配结果的平均值。
四、总结通过本次抗震设计,使我认识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一门土木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对于我们灾防专业的学生来讲,是必须掌握的,眼下会对以后相关的课程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特别是毕业设计时会有很多的相关知识设计,长远来看,对我们以后的从事工作有很大帮助。
而且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地震灾害愈来愈多的出现,对于我们抗震设计将会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课程设计我们进行了1.地基砂土液化评价;2.判别地基砂土液化等级;3.计算底层抗震墙-框架侧移刚度;4.计算地震作用标准值;5.计算层间地震剪力;6.画出力学分析简图。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设计让我意识到结构抗震设计对房屋建筑的重要性,并且学习到了抗震设防的目标和思想,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抗震设防的思想抗震设防目标应达到经济与安全间的合理平衡,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遵循“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