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评价林纾 [林纾翻译思想评价]

合集下载

林纾翻译的得与失

林纾翻译的得与失

浅析林纾翻译的得与失摘要: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也是我国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最多最集中的人,享有“译界之王”的美称。

在二十多年的翻译生涯中,他一共译书180 多种,达1000 万字以上,其中绝大部分为小说,囊括了英、法、美、俄、日本、西班牙等11个国家90 多位作家的作品。

林译小说不仅开启了中国文学翻译史的新时代,而且深深影响了中国国民,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但是,由于他自身水平的有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林译小说也常被人们所诟病。

本文主要分析林纾翻译的不足与可取之处。

关键词:林纾;文学翻译;小说;林纾(1852-1924),字琴南,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也是我国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最多最集中的人。

在二十多年的翻译生涯中,他一共译书180多本,其中大部分为小说,包括英、法、美、俄、希腊、西班牙等11个国家90 多位作家的作品,世人把它们命名为林译小说。

林纾的翻译作品不仅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改变了中国人对外国文学的看法,而且促进了中国文学的革新。

1899年,林纾翻译了法国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从而掀起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文学翻译高潮。

在之后的20余年中,林纾以很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翻译了180多本文学作品,其中较著名的有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塞万提斯的《魔侠传》、欧文的《旅行述异》等等。

由于林纾自己不会外语,所以必须跟他人合作才能进行翻译。

他人口述情节,林纾以极快的速度用文言文笔述出来。

这种翻译方法,使得林纾的翻译速度非常快,在短短20年间,竟译出了180多本文学著作(张俊才,1992)。

这个数量,至今仍然无人能比。

但是,这种翻译方法,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些缺点成了人们攻击林纾翻译的主要目标。

林纾的翻译,虽然有很多的不足,但它们所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讨论林纾翻译的优点。

第一,近代中国人缺少世界常识,他们对于欧美人总是以一种异样的眼光去看,不是称他们为蛮夷,就是称他们为高超的人种(巴金,1989)。

浅析林纾和林纾的翻译

浅析林纾和林纾的翻译

东西方文化关系课程论文:浅析林纾及林纾的翻译学号:A0839001 :杰浅析林纾及林纾的翻译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从古到今,无论是西方还是,翻译思想及理论层出不穷,关于翻译的标准也不一而言。

就翻译本身而言,一般的翻译人员无需有复杂的翻译思想,只要选择一些有价值的境外作品,用通达、符合本民族文化的要求的语言描述即可。

无论是西方还是,翻译活动千百年间从未停止,但是翻译这门职业并未获得世人应有的尊敬,也并未承认他在文化交流中应有的价值。

若单从翻译学科的角度讲,原作与译作的等值、可译与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中争论的焦点,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发展,近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各持己见。

彼得.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中这样描述翻译:什么是翻译,在多数情况下是这样:将原作在文本里的表达的含义通过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但林纾的翻译若只单从翻译学科的角度看,是不能够用翻译标准来衡量其成功或失败的。

林纾的翻译与他所在特殊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

所以只能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林纾个人和林纾的翻译。

林纾的翻译活动前后可大抵分为两个时期,辛亥革命之前,与辛亥革命之后。

林纾生活的年代是中国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社会本身处在变革的年代,且自身政治腐败,经济科技十分落后,面临着外国列强的经济文化的双重侵略。

林纾作为一个受过封建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思想中有进步的东西,也有落后的东西。

《闽中新乐府》是林纾公开发行的第一本诗集,诗文通俗易懂,号召民众反帝救国,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教育方式十分不满,因林纾生活贫苦,在他的作品里很多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疾苦,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林纾鲜明的民族思想。

与维新派不同的是,他不但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看到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和昏庸。

这也是后来林纾从事翻译的思想基础。

林纾本应该是一个极其成功的翻译家,翻译阶段前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后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林纾笔锋渐老,且坚持自己的古文章法,为当时文化潮流所不容。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描述极为贴切:“一个老手或能手不肯或不能再费心卖力,只倚仗积累的一点熟练来搪塞敷衍。

2020年评价林纾 [林纾翻译思想评价]

2020年评价林纾 [林纾翻译思想评价]

林纾翻译思想评价在中国近代史上,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开拓者,与严复齐名。

他合译了《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等多部西方小说。

林纾(1852-1924),福建岷县人。

林纾出生于普通家庭,父亲是小商人。

但林纾志存高远,可惜仕途坎坷。

31岁中举,后七次考进士。

林纾所处时代,中国正在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西方列强瓜分对方。

林纾的爱国思想贯穿于其翻译思想之中。

时过境迁,但是对林纾翻译思想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评论家们对其思想亦是褒贬不一。

首先,林纾讲究翻译作品的救世功能和启发民众智慧的作用。

林纾深受梁启超文学思想的影响,倡导多译小说。

他指出国外作家多靠小说启发民众智慧,因此要大量介绍小说,发展翻译事业来?开民智?。

林纾提出此点,归根结底也是因为其一颗赤子之心。

因此,使其译品的受众更广,这一点十分可贵。

林纾翻译作品,有其爱国救世的崇高目标。

并从这一目标出发,选择翻译作品的类型。

林纾多选择西方小说进行翻译,便更加专注和专业。

因为译者即使拥有良好的双语能力,但是都有其所擅长的风格和领域。

其次,林纾经过长期艰苦跋涉和探索,其有关译学思想的论述都集中在翻译目的与功能上。

在近代翻译家中,他是对翻译目的和功能强调最多的一位翻译家。

既强调译品要能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要求译作能够完成其所肩负的任务。

而林纾的翻译目的就是爱国与救世。

林纾认为救国要靠?实业?,因而在他的译品中也关注对兴办?实业?思想的宣传。

然而,首先,林纾的翻译思想并未形成体系和框架,而只是在其译品的译序和后记之中有所涉及。

即使他提出了注重翻译的目的和功能,但是其并未将其系统化,形成翻译理论框架体系。

其在翻译思想上贡献也不及严复。

其次,林纾过分注重其因译文中救国思想的宣传,对原文的内容则是有删有减,这一点没有达到对原文忠实的要求。

《快肉余生记》(《大卫科波菲尔》)是林纾最满意的译作之一。

1981年商务印书馆林纾版重译本字数为27万,而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庄绎传译本字数为80.6万。

读《林纾的翻译》——从异化角度看林纾的翻译策略及对文本的选择

读《林纾的翻译》——从异化角度看林纾的翻译策略及对文本的选择
科技信息.
人 文 社科
读《 柿纾的 翻i》 圣
从 异 化 角度 看 林 纾 的翻 译 策 略及 对 文 本 的选 择
巢湖 学院 大学 外语教 学部 江淑婧 邓新 梅
[ 摘 要 ] 努 蒂 的 异 化 理 论 不 是 一种 翻 译 策略 , 在 译 文 中表 迭 的 对 外 语 文 本 和 外 国文 化 的 一 种 道 德 态度 。翻 译 策略 的 选 择 、 语 韦 是 外
文 本 的 选择 都 可 能 产 生 异 化 的 效 果 。他 提 倡 异 化 的 目的之 一 是 可 以彰 显 文化 他 者 的 差 异 , 目标 语 文 化 见 证 不 同的 价 值 观 。本 文将 让 运 用 韦 努 蒂 的 异 化 理 论 来 阐释 林 纾翻 译 作 品 的 主 题 、 采 用 的翻 译 策略 以及 文 本 选 择 中的 异 化 和 归化 痕 迹 。 所

引 言
“ 异化 ” 乎是 个很容 易引发 争论 的词 。郭建 中( 9 95 ) 为 , 似 19 :7 认 18 9 7至 19 9 7的十年问 , 中国翻译 界的四个热点问题之一就是归化与异 化之争 。 近十年 的归化 和异化 之争中 , 在 人们每每引用韦努蒂的理论来 支持 自己的观点 。fri in oeg z g和 d met aig ni o sct 是韦努 蒂(9 5 在《 i n 19 ) 译者 隐形史 》 书中首次使用的术语 , 一 其理论在 2 世纪之交才引入 中国。 1 韦 努蒂的异化观既强调译 语形 式 的选择 , 也强调原文文本 的选 择 , 而且认 为这两个方面只要有一个 方面是抵抗 目标语文化价值观的就属于 异化 实践” 。韦努 蒂提倡 异化 的 目的之一是 可以彰显文化他者 的差异 , 目 让 标语 文化 见证不 同的价值 观。我国 9 0年代 的归化和异化之争与韦努蒂 没有渊源关 系 , 这从 时间的先后 就可看 出。 韦努蒂的理论一踏人 中国就 发生了异化。因为论 战者多只是借用韦努蒂的名字和术语而 已, 所表达 的意思则是本土的 , 翻译方法的讨论 。 文将运用韦努蒂的异化理论 是 本 来 浅谈 林 纾 的 翻译 作 品 中 的异 化 和 归 化 现 象 及 其 背 景 。 二 、 努 蒂异 化 理 论 的 简 述 韦 韦 努 蒂 的 异 化 翻 译 观 的雏 形 最 早 见 于 他 19 9 2年 编 的 一 部 论 文 集 《 反思翻译》 的序言 中 , 他没有 直接使用 “ 但 异化 ”他 的异化观用 “ , 抵抗 式 翻译 ” 一 术语 来 表 达 的 。 他 对 其 的 定 义 是 : 抗 目标 语 中 的 主 流 文 这 抵 化价值 观 , 反对为归化而追求的通顺。他认为 , 在追求通顺的过程 中, 译 者不可避免地会 在翻译 巾导入 目标语 的主流语言文化价值观 ,译 文会 因 为这 些 杂质 的 掺入 而 被 归化 , 者 的 身 份 因 而 变 得 模 糊 。 文 就 成 了 他 译 个掺 杂 了 目标 语 语 言 价值 观 杂 质 的 杂 合 体 了 。 可 是 译 文 的读 者 却 被 这种 “ 觉 ” 欺 骗 , 以 为 原 文 就 是 如 此 , 不 知 译 者 在 对 原 文 进 行 归 幻 所 误 却

浅谈林纾林译小说的贡献及影响

浅谈林纾林译小说的贡献及影响

浅谈林纾林译小说的贡献及影响浅谈林纾林译小说的贡献及影响摘要:林纾及其小说一直以来是中国文坛和翻译史上的热点话题,对他的译作争议也颇大.持肯定和否定态度的人争论不已。

本文就林纾小说的地位和影响来探讨他的翻译在当代的可取之处。

关键词:林纾;林译小说;思想观念;近代文学;贡献及影响一、引言作为一名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为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这是学术界一直在探讨的热点话题。

尽管在“五四”以后,评论家对其翻译时有诟病,但作为一名不懂翻译源语的古文大家,林译小说在当时能成为“畅销书”,就足以证明其独特性及存在的合理性。

他的翻译活动都是经由通晓外语的朋友述说情节,在做出记录之后,加工润色,然后译出。

虽然他翻译的作品后世评价不一,以现在的翻译理论与标准来衡量林译小说,其翻译的忠实程度和技巧确实值得商榷,但是总的说来,他给后世留下的大量的介绍西方的作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在当今在翻译时他的翻译思想还是值得借鉴的。

二、林纾其人及林译小说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自号冷红生,晚年称补柳翁、践卓翁,福建闽县人。

林纾幼年家境贫寒,靠母亲、姐姐做女工度日。

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家境较贫寒。

林纾自幼好学,酷爱读书,但脾气暴躁、固执。

林译小说运用古文,且全部采用合译的形式,即在别人的口头翻译合作下,“耳受手追,声已笔止。

”他以极好的古文修养,娴熟的表达技巧和流畅的文笔,形成了他独特的译文风格。

第一部林译小说是1899年出版的根据法国小仲马的小说译成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以后著名的如《黑奴吁天录》等。

林纾一生共译出11个国家中98位小说家的163部作品。

三、林译小说的贡献林纾的翻译思想受到不少人的争议,有的人说他的翻译漏洞百出,错误随处可见。

那么,林纾的翻译在当代到底还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书中写道:“重温了大部分林译,发现都值得重读,尽管漏译误译随处都是。

林纾的人物评价

林纾的人物评价

钱锺书说林纾的翻译起到了“媒”的作用,他就是接触了林译,才知道西洋小说会那么迷人,而且读了林译以后增加了学习外国语文的兴趣。

实际上林纾译作中的那些“讹”,正出于他的明知故犯。

因为在有些“讹”中,林纾或添油加醋,或补充润饰,或添个波折,使场面平衡,因而也就使语言更具体,情景更活泼,整个描述笔酣墨畅。

林纾以优美的文言体来译小说,这种形式使得正统的文人和平常的读者都容易接受。

虽然是用旧瓶装新酒,但在心理上不会因为其标新立异而加以排斥。

一是在原作基础上,作了他认为更为合情合理的改动,这种修改更符合小说笔法,将败笔改为神来之笔,具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功,这也往往是林译小说的魅力所在。

二是对小说凭空地作了中国式的阐发。

这种阐发符合中国传统的接受习惯,也与时代需要合拍,对于小说的流传功不可没。

林译小说尽管以古文来包装新的思想内容,但却保留了中国传统的表现形式和接受习惯;同时,又在意识形态上符合中国时代的国情和读者心理的需要。

可见,林纾是以中国文化背景和读者的接受需要为准则来进行翻译,他的译作赢得了大量的读者,使得原作在中国延续了生命或得到了新生。

林纾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翻译大家。

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学翻译,仍然有着现实的启示意义。

对部分近现代作家产生过直接影响;激发过国民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促进过国民思想的觉醒;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改变了中国人唯中国有文学的观念。

至于林纾,我们应注意到,他属于过渡时代的人物,是在一种封闭的环境下、在中西两种文化的激烈碰撞下探索文学的。

林纾的翻译问题

林纾的翻译问题

林纾的翻译问题林纾(585689),中国传奇翻译家,曾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翻译家,林纾为中华文明增添了多么多元化的外来文化,他有着数不清的傲人成就,其中最令人折服的莫过于他在翻译领域的出色表现,而此时此刻,它促使我们深入的思考,他的翻译问题究竟是什么?首先,林纾始终把翻译视为创造性的劳动,他提出翻译应该“走通道,跨步去死”,即把原文表达的意义原封不动地译出,只有这样才能将西方文学精髓完整地传达给当时的中国读者,这样的翻译方式充分体现了林纾的才智和技巧,而他的翻译技术也深受后人的肯定和承认。

其次,林纾从不将翻译作为一种文学表现形式,他在翻译中坚持以“贴近原文,还原本意”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林纾几乎把原文一字不漏地抄述下来,而不去思考或者加以修改,他把这种方式称作“短句翻译”,这种翻译法即把原文中的短句从口语转化为文字,而不是从文字转换为口语,以此来保留原文的韵律,而不是去改变原文的语义和意思,这一翻译技术的艺术深深打动了翻译界,使林纾在这里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再者,林纾不惜劳动,在翻译过程中,他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探究原文的意思,他会通过台币法、拆字法等,将原文翻译出来,用中国文字表达出西方文学精髓,他把每一个字都当成一个宝贝,努力搜索到原文中暗藏的秘密,他甚至以台币法把英语转成不同的汉语,以实现他的翻译技巧的要求。

最后,林纾的翻译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影响,他的“紧贴原文,还原本意”的准则给当代翻译领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他也为现代翻译学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理论和技术,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值得我们深思。

总之,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位英雄,他的卓越成就,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他的翻译问题一直令人赞叹不已。

作为一名追求卓越的翻译家,林纾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有力的榜样,让我们坚守此道,努力探索翻译的路径,这也是我们永远要追求的。

从林纾的翻译思想看林译小说的地位和影响

从林纾的翻译思想看林译小说的地位和影响
想 在 当代 的 可 取 之 处 关 键 词 :林 纾
取 之 处 Leabharlann 林译小说地位及影响
翻译思想



序 言
作 为著 名 翻 译 家 的 林 纾 .可 以说 是 中 国 翻译 史 上 的 一 位 “ 奇才 ” 不 懂 任何 外 语 却 翻译 了大 量 的 外 围作 品 。 的翻 译 活 , 他 动 都 是经 由通 晓 外 语 的 朋 友述 说 情 节 , 在做 出记 录之 后 , 工 加 润 色 , 后译 出 。这 样 翻译 的质 量 就 不 能有 所 保 证 . 为 口述 然 因 外 国 作 品 的人 不 一 定 对 原 作 加 以准 确 的叙 述 。虽 然 他 翻译 的 作 品 后世 评 价 不 一 , 是 总 的说 来 , 给 后 世 留下 的 大 量 的介 但 他 格 化 的神 ” 一 主题 。 这 二 、 体 主义 倾 向 个 古希 腊 神 话 由 两 部分 组 成 . 即神 的故 事 和 英 雄传 说 , 奥 《 德 赛 》 于 后 者 。 神性 的刻 画从 侧 面 也 体 现 出对 理 想 人 格 的 属 对 要求。 在 《 德 赛 》 , 经 验 丰 富 的 智 者 ” 乎 是 俄 底 修 斯 的代 奥 中 “ 似 称 , 是 最 具 机 智 、 于克 制 、 用 计 谋 的典 型 这 位 希 腊 联 他 善 会 军 中 的 “ 多 星 ” 用 木 马 计 攻 破 了 特 洛 伊 城 . 返 家 途 中 在 智 . 在 大 海 上 漂 流 经 受 种 种 磨 难 , 到故 乡 后 巧 扮 乞 丐 , 儿 子 特 回 在 勒 马 库 斯 的帮 助 下 , 灭 了 对 他 妻 子 珀 涅 罗 珀 纠 缠 不 休 的无 消 耻之徒 , 重新 确 立 了 自己 的 国 王 地 位 , 显 颂 扬 了英 勇 、 强 明 顽 和 抗 争 、 慧 的 英 雄 品格 。可 以说 , 底 修 斯 是 古 希 腊 人 对 智 俄 “ 智 ” 最 形 象 化 的 阐 释 .代 表 了古 希 腊 人 所 向 往 的完 美 人 人 格 。 歌 颂 英 雄 人 物 的 同 时 . 肯 定 其 攻 伐 行 为 , 映 了 氏族 在 也 反 社 会 末 期 的生 活 。这 也 折 射 出西 方 人 强 调 人 的 自然 属性 、 英 雄主义 , 个人 的人 性 独 立 、 自由与 发 展 . 很 强 的 个 体 主 义倾 有 向 。 叙 述 过 程 中 也 有 文 献 资 料 ( 文 革 、 淳 . 0 6 表 明古 在 常 张 20 ) 希 腊 人 的 自我 意 识 无 疑 有 个 人 主 义 的 因 素 . 不 能 归 之 于 个 但 人 主 义 , 反 映 的 是人 类从 原 始 状 态 下 自我 意识 的 提 高 。在 它 此 , 文 观 点并 不 和 其 冲 突 . 是 研 究 视 角 不 同 。 本 只 三 、 理社 会 法 法 理 社 会 , 礼 俗 社 会 中 神 圣 的 、 仰 式 的 和 尊 崇 集 体 把 信 的 情 感 , 成 了 世 俗 的 、 性 的 和 崇 尚 个 人 的 理 念 , 社 会 变 理 其 特 征 也 在 法 律 和 惩 罚 制 度 中 明 显 地 表 现 出来 犯 罪 行 为 不 再 被 视 为 对 整 个 社 会 的 威 胁 .而 被 看 作 是 对 被 侵 害 一 方 权 利 的 冒犯 。 罚 尺度 往 往 基 于 数 量 的 、 惩 合理 补充 的 考 虑 , 就 也 是 说 , 了保 护 被 侵 犯 一 方 的 权 利 , 罪 所 受 的 惩 罚 应 略 高 为 犯 于 他 通 过 犯 罪 所 得 到 的 利 益 ( 永 、 群 , 0 5 虽 然 古 罗 马 盂 刘 20 ) 时期 法律 刚 刚 开始 完 善 , 《 德 赛 》 已经 有 法 理社 会 的 影 但 奥 就 子 。 以 “ 神 岛 ” 故 事 为 例 , 神 给 予 俄 底 修 斯 和 他 的 同 伴 风 的 风 热情 和 无 私 的 帮 助 ,可 是 陷 入 狂 想 的 船 员 们 趁 俄 底 修 斯 熟 睡之 际打开 了风袋 , 望发 现黄 金 , 果 除俄 底修 斯外 , 期 结 其 他 人 全 部 葬 身 海 底 。另 外 , 格 斯 说 , 马 时 代 的 希 腊 已 经 恩 荷 处 在 “ 明 时 代 的 门 槛 上 了 ” 私 有 制 已开 始 产 生 , 底 修 斯 文 . 俄 和 儿 子 将 求 婚 者 全 部 射 杀 肯 定 了个 人 对 财 产 的 要 求 ,表 明 个 人 财 产 神 圣 不 可 侵 犯 。 船 员 和 求 婚 者 为 自己 对 他 人 造 成 的危 害 付 出 的 是 生 命 的代 价 , 远 高 于 所 得 利 益 , 现 出 法 远 体

林纾翻译的启示

林纾翻译的启示

3. 认真的翻译态度 《不如归》:“其人姓小川,名清子,司某地育婴堂。(地 名以英文,译音不能类,故缺之。)(不:94) “Her name was Kiyo Ogawa, and she lived at Miguro in charge of a large family of orphans, …” 翻译时要持认真、负责的的态度,不因翻译而翻译。
• 4. 翻译不忠于原文:林纾译文中不忠的部分大都采用了 增减改的翻译策略。 • Eg. 《黑奴吁天录》 44章 林:92000 vs. 王家湘 324000 • 《巴黎茶花女遗事》 林:51000 vs. 郑克鲁158000
• 5. 翻译的政治目的,爱国情怀 • 《黑奴吁天录》“美利坚……迩又寝迁其处黑奴者,以处 黄人矣。……因之黄人受虐,或加甚于黑人。而国力既弱, 为使者复馁慑不敢与争,……” • “我愿书场、茶肆演小说以谋生者,亦奉此《吁天录》, 竭其平生之长,以描绘其酸楚之情状,残酷之手段,以唤 醒我国民”(阿英,1960:282)。 • 开民智,抵启示:
1. 译者深厚的国学功底
“一日未尝去书”; “余四十以前,颇喜读书,凡唐宋小说家,无不搜括。”(林 纾,1913:l)
翻译要注重国学的深入学习考究。
2. 外语的重要性 “挤七诸译著,均恃耳而屏目,则真吾生之大不幸矣。”(司 各特,1981:2一3) “予颇自恨不知西文,恃朋友口述,而于西人文章妙处,尤不 能曲绘其状。”(钱谷融,1999:41) 华述华译 ;原文—汉语白话—汉语文言 外语学习的重要性: “学堂中果能将洋汉两门,分道扬镳而指授,旧者即精,新 者复熟,合中西二文熔为一片,彼严几道不如是耶?”

我心目中的林纾—“译坛泰斗”

我心目中的林纾—“译坛泰斗”

古典诗词与文化课程论文题目:我心目中的林纾——“译坛泰斗”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引言 (2)二、林纾和林译小说 (2)(一)林纾的生平 (2)(二)林纾的翻译 (3)1.林纾的翻译动机 (3)2.独特的翻译方式 (3)3.广泛的翻译范围 (4)4.大量的翻译作品 (4)5.林纾译作的深刻影响 (4)三、结语 (5)参考文献 (6)摘要:林纾是第一个将外国文学作品引入中国的著名小说翻译家,其一生共翻译外国小说180余部,涉及英、法、美、俄等十多个国家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影响。

本文主要是通过介绍林纾的生平,林纾“林译小说”的翻译动机,林纾大量而广泛的翻译作品,以及其翻译作品的深刻影响来论述林纾其“译坛泰斗”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林纾;翻译;林译小说一、引言林纾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小说翻译家。

林纾在诗、书、画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畏庐诗存》,《闽中新乐府》等都具有很深的文化价值。

但林纾最让人称道的还是他的“林译小说”。

林纾以自身强烈的爱国热诚投身翻译事业,化身为“叫旦之鸡”,以独特的翻译方式来警醒同胞,唤起国人爱国图存的“士气”。

而且,林纾是第一个大量引进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家,其一生共翻译180多种的外国小说,“林译小说”也成为林纾翻译的小说的代名词。

“林译小说”向中国人们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国人的眼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革新,同时也奠定了林纾“译坛泰斗”的地位。

二、林纾和林译小说(一)林纾的生平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

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等,福建闽侯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小说翻译家。

林纾少孤,且自幼嗜书如命,但因家贫,他无法入私塾读书。

林纾五岁时,塾师薛锡极感其学习之挚诚,允许他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

薛锡极是林纾第一个正式启蒙老师,林纾向薛锡极问及古文辞,读杜诗、“欧文务于精熟”。

林纾受薛锡极的影响深远,对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深厚的情谊,并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走进林纾—对林纾的认识

走进林纾—对林纾的认识

一代风云人物—林纾工业工程1202 林伟康3121801215 说起林纾,作为学生的我第一个浮现在我脑海里的信息是,林纾是福建工程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仅此而已。

但随着这学期选修了走进林纾这一课程,我对林纾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林纾字琴南,号畏庐,福建福州人。

自幼学习勤奋。

1879年入县学,1882年中举。

此后却屡试屡败,只得放弃求取功名的梦想。

1897年后任福州苍霞精舍汉文总教习。

1899年移居杭州后执教于杭州东城讲舍。

1901年举家迁至北京,任金台书院讲席。

先后在五城学堂、京师大学堂、高等实业学堂和孔教大学任教,以讲授古文、经学为主。

1897年夏,受刘法归来的王寿昌启发,开始与别人合作译书。

他自己不懂外文,根据别人口译,以古文笔法描摹成篇。

第一部译著《巴黎茶花女遗事》(法国小仲马原作,现通译《茶花女》)与王寿昌合作译出,1899年问世。

因其叙事新奇生动,译笔凄婉传神,受到读者赞誉。

1901年,又与魏易合易美国斯土活夫人)反映黑奴悲惨境遇的小说《黑奴吁天录》(现通译《汤姆叔叔的小屋》),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自1903年在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工作,同时承接商务印书馆大量约稿后,一个以独特方式专事小说翻译的翻译家出现在清末民初文坛上。

在数十年的翻译生涯中,共译述了180余种(共约1200万字)西洋小说,其中包括世界名著40余种。

作为一位系统地向国内介绍外国文学的创始人,在近代中国文坛上影响甚大。

1911年辛亥革命后,思想上倾向保守。

五四时反对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对白话文的推广和普及尤其深恶痛绝,以至编撰小说进行恐吓辱骂,一直敌视五四新文化运动。

林纾不仅是工程学院的创始人之一,而且他还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

说到文学家林纾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

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

十一岁从同里薛锡极问古文辞,读杜诗、欧文务于精熟。

浅析林纾和林纾的翻译

浅析林纾和林纾的翻译

东西方文化关系课程论文:浅析林纾及林纾的翻译学号:A0839001 :杰浅析林纾及林纾的翻译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从古到今,无论是西方还是,翻译思想及理论层出不穷,关于翻译的标准也不一而言。

就翻译本身而言,一般的翻译人员无需有复杂的翻译思想,只要选择一些有价值的境外作品,用通达、符合本民族文化的要求的语言描述即可。

无论是西方还是,翻译活动千百年间从未停止,但是翻译这门职业并未获得世人应有的尊敬,也并未承认他在文化交流中应有的价值。

若单从翻译学科的角度讲,原作与译作的等值、可译与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中争论的焦点,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发展,近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各持己见。

彼得.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中这样描述翻译:什么是翻译,在多数情况下是这样:将原作在文本里的表达的含义通过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但林纾的翻译若只单从翻译学科的角度看,是不能够用翻译标准来衡量其成功或失败的。

林纾的翻译与他所在特殊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

所以只能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林纾个人和林纾的翻译。

林纾的翻译活动前后可大抵分为两个时期,辛亥革命之前,与辛亥革命之后。

林纾生活的年代是中国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社会本身处在变革的年代,且自身政治腐败,经济科技十分落后,面临着外国列强的经济文化的双重侵略。

林纾作为一个受过封建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思想中有进步的东西,也有落后的东西。

《闽中新乐府》是林纾公开发行的第一本诗集,诗文通俗易懂,号召民众反帝救国,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教育方式十分不满,因林纾生活贫苦,在他的作品里很多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疾苦,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林纾鲜明的民族思想。

与维新派不同的是,他不但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看到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和昏庸。

这也是后来林纾从事翻译的思想基础。

林纾本应该是一个极其成功的翻译家,翻译阶段前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后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林纾笔锋渐老,且坚持自己的古文章法,为当时文化潮流所不容。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描述极为贴切:“一个老手或能手不肯或不能再费心卖力,只倚仗积累的一点熟练来搪塞敷衍。

林纾翻译的得与失

林纾翻译的得与失

浅析林纾翻译的得与失摘要: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也是我国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最多最集中的人,享有“译界之王”的美称。

在二十多年的翻译生涯中,他一共译书180 多种,达1000 万字以上,其中绝大部分为小说,囊括了英、法、美、俄、日本、西班牙等11个国家90 多位作家的作品。

林译小说不仅开启了中国文学翻译史的新时代,而且深深影响了中国国民,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但是,由于他自身水平的有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林译小说也常被人们所诟病。

本文主要分析林纾翻译的不足与可取之处。

关键词:林纾;文学翻译;小说;林纾(1852-1924),字琴南,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也是我国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最多最集中的人。

在二十多年的翻译生涯中,他一共译书180多本,其中大部分为小说,包括英、法、美、俄、希腊、西班牙等11个国家90 多位作家的作品,世人把它们命名为林译小说。

林纾的翻译作品不仅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改变了中国人对外国文学的看法,而且促进了中国文学的革新。

1899年,林纾翻译了法国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从而掀起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文学翻译高潮。

在之后的20余年中,林纾以很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翻译了180多本文学作品,其中较著名的有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塞万提斯的《魔侠传》、欧文的《旅行述异》等等。

由于林纾自己不会外语,所以必须跟他人合作才能进行翻译。

他人口述情节,林纾以极快的速度用文言文笔述出来。

这种翻译方法,使得林纾的翻译速度非常快,在短短20年间,竟译出了180多本文学著作(张俊才,1992)。

这个数量,至今仍然无人能比。

但是,这种翻译方法,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些缺点成了人们攻击林纾翻译的主要目标。

林纾的翻译,虽然有很多的不足,但它们所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讨论林纾翻译的优点。

第一,近代中国人缺少世界常识,他们对于欧美人总是以一种异样的眼光去看,不是称他们为蛮夷,就是称他们为高超的人种(巴金,1989)。

林纾翻译生涯简析

林纾翻译生涯简析

生平简介
1879年入县学, 1882年中 举 。 “ 七上春官,屡试屡 败”因而从此绝意 于仕途,专心于文 学创作的道路。
1899年《巴黎茶花女遗 事 》 问世。因其叙事新 奇生动,译笔凄婉传神 ,受到读者赞誉。
自1903年在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工作,同时承接商务印书馆大量 约稿后,一个以独特方式专事小 说翻译的翻译家出现在清末民初 文坛上。在数十年的翻译生涯中 ,共译述了180余种(共约 1200万字)西洋小说,其中包 括世界名著40余种。
从《黑奴吁天录》窥林纾翻译方法
保 留 法 节 略 法 删 除 法 增 译 法
保留法
“把保留作为翻译方法,按常理是不合适的,因为忠实原文,把原文的形式和内容 最大化地保留在译文中是译者的天职。笔者之所以把保留作为林纾的翻译方法之一, 是因为他的翻译常常因删除太多而遭受非议,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他在译文中保 留下的内容可以对他的翻译目的有更好的把握,更深层次地理解他的翻译活动。” (文永超)
翻译思想——救国图存
甲午中日战争后,国内掀起了变法以救国的维新思潮。林纾与康有为、梁启超、严 复等人一样是中国最早一批主张维新变法的学人,他在大量著作及林译序跋中为向西 方学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经济及政治制度大声疾呼。林纾强调: “救时良 策在通变,岂抱文章长守株” “亦冀以诚告海内至宝至贵亲如骨肉尊如圣贤之青年学生读之,以振动爱国之志气。人 谓比即,畏庐实业也”。 --林纾《爱国二童子传》 林纾翻译时心情悲伤,用他的诗来概括就是“依微黄种前程事,岂独伤心在黑奴” --( 《醒狮诗》) “我读《吁天录》,以哭黑人之泪哭我黄人,以黑人以往之境,哭我黄人之现在。” ---林纾《黑奴吁天录.序》
翻译思想——救国图存
“启民智,振兴教育”。林纾把教育作为国家的根本,他说: “学生, 基也; 国家,墉也。学生先为之基,基已重固,墉何由颠?”他对朝廷为抵 御列强侵略而“争云立海军”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说: “未育人才,但议 船炮,以不习战之人,予以精炮坚船,又何为者”,认为没有掌握这些先 进技术的人才,而空有“精炮坚船”也是于事无补的。可以说是认识到了 “因落后而挨打”的症结之所在。 基于此,林纾积极投身新式学堂的教育之中,如 1897 年林纾就担任 了“苍霞精舍”的汉文教习,其后又在金台书院、五城学堂、京师大学堂 ( 今北京大学 ) 、高等实业学堂、闽学堂、正志学校等学校担任讲席、总 教习、教务长等,为振兴中华教育而辛勤“舌耕”。

林纾:对外语一窍不通,却译外国小说180多种,被赞“译界之王”

林纾:对外语一窍不通,却译外国小说180多种,被赞“译界之王”

林纾:对外语一窍不通,却译外国小说180多种,被赞“译界之王”说起中国的翻译大家,翻译《天演论》的严复绝对是首屈一指,提倡翻译要达到“信达雅”,至今仍是翻译的至高境界,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翻译大家,却对一个名不经传的人大加赞赏。

此人是谁?这个人就是著名的翻译大家林纾,他曾翻译外国小说200多种,被赞“译界之王”,可是神奇的是,这样的奇才,却对外语一窍不通。

最后,还在《新青年》上,被人指着鼻子骂是“桐城谬种”,落得一身骂名。

自幼嗜书如命暂且不谈林纾被人在《新青年》上指着鼻子上骂的事情,他对于读书的热爱,对文学的热爱实在是让人敬佩。

林纾小时候家里很穷,而且年少失孤,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读书,五岁时他终于满足了读书的心愿,在私塾当了一名旁听生,私塾的老师薛则柯,见他勤勉又爱读书,对他照顾有加,他也因此深深的喜欢上了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即便后来奔于生计,在乱世艰难生活奔波,也仍然坚持读书,校阅古籍,据有统计称:13岁至20岁期间校阅残烂古籍不下两千余卷。

这样的人,既有天分,又勤勉,自然还是要成才的。

转眼到了1882年,这一年是林纾命运转折的一年: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

中举使得他终于摆脱了贫困,也是他开始结交师友,更加的勤奋读书,读以前接触不到的书,并且对国家抱有热忱之心,七次进京参加礼部会试,在“七上春官,屡试屡败”后,他终于放弃了做官建设祖国之心,专心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

果然是,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到了1897年,四十五岁的林纾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一扇窗。

那年,他的母亲去世,不幸的是妻子也病故,至亲的接连去世,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的好友魏翰、王寿昌为了让他走出消沉,邀请他一起翻译外国小说,原本林纾是不愿意的,毕竟至亲去世对他的打击很大,他无心他事,但是挚友的再三诚挚邀请,他也不是不识好歹就接受了。

可是,林纾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士大夫,自小读的是圣贤书,看的是八股文,又不会外语如何翻译呢?解决的办法很快就有了:由一个懂外语的把原著意思说来,再由林纾整理成文言文。

生态翻译学下的林纾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下的林纾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下的林纾翻译分析生态翻译学,是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在引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观点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理论研究,该理论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文论家,诗人,更是我国文学翻译史上影响深远的文学翻译家。

他不审西文,而译著颇丰,所翻译的作品文字优美,韵味非常,于字句间表达了他“儆醒人心,反帝救国”的愿望。

尽管在林纾翻译的小说里,偶有不少“讹错”,总的来说,他对中国文学翻译事业做出了不朽的历史贡献,是开创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国内翻译界对他的研究已有不少,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视角——生态翻译学视角对林纾的翻译进行探讨,以期能为林纾的研究提供某些借鉴。

1 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

(胡,2008:11)该理论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翻译的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翻译的原则是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方法是“三维”(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是关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互动的整体性研究,将翻译生态整体性与译者主体性科学地融汇、并纳入到翻译的定义之中,现在仍处于探索和初步创立的阶段。

根据胡庚申教授在一篇题为“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期刊的观点,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个整合一体的、和谐统一的系统;是一种以“译者为中心”的智力活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并且在翻译操作上遵循着“优胜劣汰”、“汰弱流强”的基本法则。

从改写理论视角看林纾的翻译

从改写理论视角看林纾的翻译

从改写理论视角看林纾的翻译摘要:林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译作既具有古典文献的精神,又具有林纾本人对文学的独到见解,在译作中以妙笔绘出多种可能性,这使他的译作有别于传统的中西文献的译法,成为影响深远的翻译经典,这就引发了研究者们如何看待林纾译作的探索,本文就从改写理论的视角着眼于此,解读林纾诗词译作中的改写技巧,以期丰富现有研究,深入解析林纾译作中的变异特点,为今后研究留下更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林纾,改写理论,翻译,变异一、绪论林纾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译者之一,其改写着力点位于古典文献,具有独到的翻译理念,使之得以发挥最大潜力,挥洒他的灵感,其译作富有活力,把往日典籍中的萧索转换为新鲜语言,使其重获新生,其译作在诗词翻译中尤为显著,翻译技巧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展现出了林纾诗词译作的美妙。

此外,林纾译作的文学特色也促使翻译学研究者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其译作,引发了新的研究话题,如林纾翻译技巧的研究。

二、改写理论解析林纾翻译1、林纾译作中改写技巧的应用林纾译作中改写技巧得到了全面的运用,例如,《唐诗选》中的《鹊桥仙纤云弄巧》。

其改写技巧依据诗意的需要修改了唐李白原作的诗句,比如将“深巷青灯芒”改写为“深巷灯火昏”;将“纤腰环佩光”改写为“纤足环佩罢”;将“遥穿凤凰衣”改写为“遥鸣凤凰城”;将“小园香径独徘徊”改写为“小园清晨独望来”。

这些改写为林纾译文增添了一份诗意,使译作ì看起来更加有生气,色彩更加激烈。

2、从改写理论视角探析林纾译作改写理论对林纾译作的解读,也被认为是贴近语言本身的表达,尤其是在诗歌翻译中,改写的技巧可以把句子意义表达更加准确,以便于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典文学作品。

此外,运用改写技巧,林纾还努力将原作与译作以某种程度上拥有相同的诗歌美感,构建出一种新的文学语言,让其成为新的文学经典。

三、结语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改写理论被以多样的视角洞察林纾译作的独特性,其变异技巧丰富了原作的诗意,也使其译作更加具有文学魅力,建立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新的文学语言,成为影响深远的翻译经典之作,这也是其译作受到重视的原因。

浅谈林纾的翻译思想

浅谈林纾的翻译思想

作者: 王宁 杨永良
作者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出版物刊名: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0-112页
主题词: 翻译思想 开启民智 实业救国 翻译方法
摘要:在近代翻译史上,林纾是一位争议较大的翻译家.不懂外文的林纾利用良好的文学功底,与他人合作先后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语言生动,引人入胜,风靡一时.他把自己的翻译事业与国家实业相结合,通过翻译外国作品开启民智,宣传实业救国思想.另外,林纾对于翻译的目的、功效以及翻译时的具体问题、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当时译坛引起极大反响.。

我心目中的林纾

我心目中的林纾

我心目中的林纾摘要: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林纾的形象也不尽相同。

林纾,福州的三大巨人之一。

他在翻译、诗、画、古文上都有所研究,并都有很大的收获。

对于林纾,我相信每个人的感觉、评价也是一样的。

而在我的心中林纾是一个刻苦的人、张狂的人、一个极为有才的人,同时又包含着进步与守旧矛盾的性格的人。

关于刻苦林纾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

林纾的祖父辈生活非常艰辛,到了林纾父亲手上,家境并没有什么起色。

在《母弟秉耀权厝铭》中,林纾这样写道:亡弟秉耀甫周岁,先君客游于台,资尽不能归。

一家九人,咸仰母孺人及长姐针黹以自给,一日再食,至不能举。

上文的“一家救人”指的是林纾的祖父、祖母、叔父、母亲、姐姐、弟弟和他自己。

在上游祖父祖母需要赡养,同时,叔父也和他们住在一起。

下有幼小的弟妹们还不懂事。

而父亲又远客台湾,无法归来。

生活的困顿可见一斑。

大约林纾十岁以后,家境才慢慢好转起来。

出身寒门的生活没有给林纾带来多少美好的童年回忆。

但也许正是贫困的生活教会了他更多。

林纾在少年时期就十分的刻苦好学。

在《林畏庐先生年谱》中记载着,林纾曾经对自己孩子们说到:余至八岁至十一岁之间,每积母所赐买饼饵之钱,以市残破《汉书》读之。

已而,又得《小仓山房尺牍》,则大喜。

母舅怜之,始以其《康熙字典》贶我。

时吾攻读甚勤,尝画棺于壁,而挈其盖,立人于棺前,署曰:“读书则生,不则入棺!”若张座右铭者。

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林纾十分的好学。

不仅节约自己的饭钱买书,更四处找书。

可以因为获得《康熙字典》而大喜。

由此可见其对读书的热衷。

在林纾十一岁左右,有零钱购买的古书越来越多。

据记载林纾十六岁以前购读的书就有三橱柜之多。

关于狂我们都知道林纾青年时期素有狂名。

在林纾的七十自寿诗第二首里这样写道:少年里社目狂生,被酒时时带剑行。

列传常思追剧孟,天心强派作程婴。

忍寒何必因人热,趋义无妨冒死争。

到此一齐都忏悔,道书坐对短灯檠。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青年时期的林纾尽管贫病交迫,苦不更翅,但不缺乏侠肠义胆,狷狷狂气。

浅谈林纾及其翻译评价

浅谈林纾及其翻译评价

浅谈林纾及其翻译评价
陈友珠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下)》
【年(卷),期】2018(000)004
【摘要】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是我国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最多的人,被誉为"译界之王"、"译坛泰斗".林纾的翻译不仅开拓了国人的眼界,打开了国人了解西方世界的窗户,也对中国现代文学及翻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该文结合林纾的生平,阐述了林纾爱国救亡的翻译初衷和与他人合作的独特翻译方式,论述了林纾以目的和功能至上的翻译思想,从而客观分析了林纾翻译的优缺点,并且评价了林纾翻译的深刻影响.
【总页数】2页(P119-120)
【作者】陈友珠
【作者单位】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以林纾的文学翻译为例浅谈翻译与政治的关系 [J], 雷晶晶
2.以林纾的文学翻译为例浅谈翻译与政治的关系 [J], 雷晶晶
3.趋“信”避“讹”,还原原作的“本来面目”--由《林纾的翻译》浅谈翻译的标准 [J], 刘静
4.浅谈林纾及其翻译评价 [J], 陈友珠
5.以林纾的文学翻译为例浅谈翻译与政治的关系 [J], 雷晶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纾翻译思想评价
在中国近代史上,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开拓者,与严复齐名。

他合译了《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等多部西方小说。

林纾(1852-1924),福建岷县人。

林纾出生于普通家庭,父亲是小商人。

但林纾志存高远,可惜仕途坎坷。

31岁中举,后七次考进士。

林纾所处时代,中国正在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西方列强瓜分对方。

林纾的爱国思想贯穿于其翻译思想之中。

时过境迁,但是对林纾翻译思想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评论家们对其思想亦是褒贬不一。

首先,林纾讲究翻译作品的救世功能和启发民众智慧的作用。

林纾深受梁启超文学思想的影响,倡导多译小说。

他指出国外作家多靠小说启发民众智慧,因此要大量介绍小说,发展翻译事业来?开民智?。

林纾提出此点,归根结底也是因为其一颗赤子之心。

因此,使其译品的受众更广,这一点十分可贵。

林纾翻译作品,有其爱国救世的崇高目标。

并从这一目标出发,选择翻译作品的类型。

林纾多选择西方小说进行翻译,便更加专注和专业。

因为译者即使拥有良好的双语能力,但是都有其所擅长的风格和领域。

其次,林纾经过长期艰苦跋涉和探索,其有关译学思想的论述都集中在翻译目的与功能上。

在近代翻译家中,他是对翻译目的和功能强调最多的一位翻译家。

既强调译品要能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要求译作能够完成其所肩负的任务。

而林纾的翻译目的就是爱国与救世。

林纾认为救国要靠?实业?,因而在他的译品中也关注对兴办?实业?思想的宣传。

然而,首先,林纾的翻译思想并未形成体系和框架,而只是在其译品的译序和后记之中有所涉及。

即使他提出了注重翻译的目的和功能,但是其并未将其系统化,形成翻译理论框架体系。

其在翻译思想上贡献也不及严复。

其次,林纾过分注重其因译文中救国思想的宣传,对原文的内容则是有删有减,这一点没有达到对原文忠实的要求。

《快肉余生记》(《大卫科波菲尔》)是林纾最满意的译作之一。

1981年商务印书馆林纾版重译本字数为27万,而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庄绎传译本字数为80.6万。

从这一数字就可看出其中删减了多少内容。

再次,林纾和译了数量最多,且最集中的西方文学作品,这一点无可比拟。

但实际,林纾一生却并未出国门一步,不懂得外语。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应当具有较好的双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原语内涵。

把握原文的语言结构和表现手法等等。

如果不懂原文,而是经过他人转述,其中便会丧失很多原语所要表达的内容,或语言形式上的美感。

同时,他人在转述是并非能够完全将原语表达内容和形式解说清楚,第二
人在通过转述进行翻译,一定会与原文差距拉大。

因此,误译便是很难避免。

例如,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指出林纾?把‘开门’(ouvre )和‘工人’(ouvrier )混为一谈。

这两个法语单词在法语中是极为常见的,而林纾却将其错译为一字,显然是因为原语知识缺乏、语言能力不足造成的。

因此,做翻译时,译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双语能力,而不能只偏重其一,甚至只知其一。

否则译出的作品将会有失偏颇,诘屈聱牙,信息传递出错,令读者迷惑不解。

总之,林纾作为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一位大家,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其爱国思想也始终贯穿其中,但是也亦有其不足之处。

马同娟[1**********]3 2010 年4月2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