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二首--八年级下册语文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学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学课件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 忧国忧民 )
新课·讲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忧国忧民
秋风破屋 —— 群童抱茅 —— 夜雨湿屋 —— 祈求广厦
天下寒士俱欢颜
课堂·小结
秋风破屋的情景 惨
群童抱茅的感叹 悲

推己及人的胸怀
长夜沾湿的苦痛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 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已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 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拓展·延伸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拓展·延伸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课堂·导入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 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 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 ”所做的诗歌——《卖炭翁》。这首诗歌的体裁叫做乐 府诗,乐府是指自汉代以来收集和整理创作诗歌的官署 ,后也指自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叫乐府诗。
整体·感知
点击图片 听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
故事梗概
整体·感知
秋风破屋,心情苦痛 群童盗茅,无可奈何 破屋漏雨,忧思不绝 期盼广厦千万间
新课·讲解
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 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新课·讲解
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下雨)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夜雨湿屋)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 唐诗二首课件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 唐诗二首课件

(6)卖炭得钱何所营 ( 谋求、需求 ) . (7)回 车叱牛牵向北( 调转 ) . (8)系向牛头充炭直 ( 同“值”,价钱 ) . (9)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 遮盖,覆盖 ) . (10)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 高耸的样子) ..
3.文学常识填空。 李杜 。被后人 (1)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_________诗人,与李白合称“_____” 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有《_________ 杜工部集 》传世。 称为“_____” 白氏长庆集 香山居士,有《__________ (2)白居易,字乐天 ____,号________ 》(作品名)。主张“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
24 唐诗二首
1.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河南 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对中国古典诗歌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杜甫创作了“三吏”“三别”等名作,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
(二)阅读《卖炭翁》,回答问题。 8.“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 无礼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 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9.“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有无可奈何的心理。
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
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 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 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著有《白氏 长庆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精品课件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
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风格沉郁顿挫。
背景介绍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 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 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 是清苦的。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 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 感。
破 屋 茅屋: 破屋漏雨 漏 雨 “我”: 痛苦
秋风: 风雨交加
冷似铁、无干处、未断绝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 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破屋漏雨
推己及人
痛 忧
博大胸襟 崇高理想
愿得广厦
课堂小结 秋风破屋心情苦痛 风 白天 群童抢茅无可奈何
屋外 事
走近作者 白居易 (772--846) ,字乐天,自号 香山居士,现实主义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 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 感伤、杂律。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 “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 讽喻诗。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 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课外拓展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首》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 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 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杜公祠
现 实
水 到 渠 成
自己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精选5篇(一)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唐诗二首》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二首》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会欣赏和鉴赏诗歌,理解诗歌中隐含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对《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的理解。

2. 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3. 学会正确朗读和表达古诗。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唐诗二首》的课文及相关资料。

2. 画有相关插图的课堂展示。

3. 录制了《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插图,引发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

2. 老师播放《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美感。

步骤二:探究课文(15分钟)1. 学生自读《唐诗二首》,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江南春》和《静夜思》的意境和情感,并展示讨论结果。

3.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解释,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步骤三:学习诗文特点(20分钟)1. 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江南春》和《静夜思》的诗句,分析句法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归纳和总结出唐诗的常见艺术特点。

3.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四:朗读表达(15分钟)1.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把握句子的意境和情感。

2.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选优秀的朗诵者。

3. 选几位学生朗读《唐诗二首》,进行诗歌表达评价。

步骤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选取其他唐诗进行欣赏和鉴赏。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首唐诗,进行背诵和朗读表达。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唐诗二首》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发表对于古诗学习的感受和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并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全部古诗

八年级下册语文全部古诗

1.《赠从弟》(其二) 刘桢汉末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初城阙(què)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唐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7.《无题》李商隐晚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8.《相见欢》李煜五代南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9.《登飞来峰》王安石北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0.《苏幕遮》范仲淹北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参考资料:语文书第五单元21 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夹(jiā)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xuān)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 唐诗二首(优秀教案)共3篇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 唐诗二首(优秀教案)共3篇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优秀教案)共3篇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优秀教案)1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初期诗歌发展的背景及流派;2. 能理解并背诵《夜泊牛渚怀古》和《悯农》两首唐诗;3. 能分析两首唐诗的主旨、诗意,感悟唐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唐代初期诗歌的发展背景及流派,掌握两首唐诗的词汇、句式、结构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两首唐诗的主旨、意境,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感悟。

三、教学内容1. 唐代初期诗歌的发展背景及流派;2. 《夜泊牛渚怀古》和《悯农》两首唐诗的分析;3. 两首唐诗的联想和体味。

四、教学过程1.唐代初期诗歌的发展背景及流派唐代初期的诗歌,以开元、天宝年间为主要成熟时期,随着唐朝的国势逐渐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普及,诗歌得以繁荣发展。

唐代初期的诗歌流派可以分为:(1)气韵派:追求通达自然、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意思领略的诗歌风格,代表诗人有王之涣、崔颢、谢灵运等。

(2)律诗派:主要包括四声、七律、八股等,代表诗人有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

(3)田园派:以田园和农事为主题,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等。

2.《夜泊牛渚怀古》和《悯农》两首唐诗赏析(1)《夜泊牛渚怀古》夜泊牛渚怀古,星河滚烫,若出其中。

上窥轩冕,下睨百川。

东一苇素,西风几时候?悠悠生死别,经年一络纬。

本诗描写的是诗人夜泊在牛渚江边的情景,用“窥”、“睨”等动词清晰地表现出诗人对水天一色的领悟,闻鸡起舞,籍夜越江,怀古复思,借领悟天地之色和历史悠久的繁华胜景,来唤起自己的品味和情感维度。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思考。

(2)《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本诗是一篇处世意味极为浓烈的田园诗。

深刻地表达了农民的辛苦,展现出诗人深厚的罕见的同情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活窘迫和农业生产的萎靡不振。

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陈传生

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陈传生

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一、知识点汇总1.古代诗歌文体2.字词积累3.杜甫、白居易生平及主要作品4.精彩的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5.烘托和对比、衬托的写法6.高尚情怀,伟大人格二、知识解读与基础训练1.古代诗歌文体知识:(1)歌行体: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题名为“歌”“行”或“歌行”。

“行”是乐曲的意思。

谈谈对歌行体这种文体的认识。

(2)新乐府: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又名“新乐府运动”。

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2.字词积累: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必须熟练掌握,重点词义能理解和准确解释,且能灵活运用。

下列字的读音、字形、字义有误的一项是()A.挂罥.(juàn)翩翩.俄顷:一会儿。

B.突兀.(wù)驱将.充炭直.:同“值”,价钱。

C.布衾.(qīn)口称敕.何所营.:谋求D.两鬓.(bìn)一丈凌.叱.牛:吆喝。

3.作者及主要作品:(1)杜甫生平及主要作品:(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的诗人,他忧国忧民,被尊为“”,其诗被称为“”。

杜诗语言“”,有《杜工部集》。

主要作品有《》《》“”“”等。

(2)白居易生平及主要作品:(772——846)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其诗语言通俗,有“诗魔”“诗王”之称。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主要作品有《》《》,著有《》等。

4. 精彩的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1)精彩的景物描写:请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诗节,体会景物描写的精彩。

(2)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请结合两首诗中对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描写的巧妙。

5. 烘托和对比、衬托的写法:(1)烘托: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4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4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4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两首唐诗《登高》和《春望》。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意义。

《登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而《春望》则描绘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到唐代的社会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在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对于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由于现代社会与唐代的差异较大,学生对于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此外,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也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难点:对于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的理解,以及诗歌的深层意义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对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引导法: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以及两首诗的详细讲解。

2.学生准备课本,以及相关的文学鉴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PPT展示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分别呈现两首唐诗《登高》和《春望》,并引导学生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李商隐的《无题》和杜牧的《秋夕》。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优秀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唐代诗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唐诗二首》时,学生需要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难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情感教学: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译文、赏析等内容。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唐诗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学生自读,理解诗句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针对诗句的字词含义和诗意进行讲解。

4.巩固(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八下语文唐诗二首

八下语文唐诗二首

八下语文唐诗二首八下语文唐诗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卖炭翁》。

全诗原文: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2、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课件(共33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课件(共33张PPT)

• 齐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感 情。
• 思考:1、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 2、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卖炭翁? • 3、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宫使? • 4、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读音需要注意的字
鬓 bìn 辗 niǎn 辙 zhé
骑 jì

chì


jiāng
叱 chì

满面尘灰烟火色 肖像描写
理清思路
秋风破屋

现实

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

白天
屋外事
自己

心 民
到 无可奈何
己生
渠 成
长夜沾湿
及 人

忧思不绝 雨 黑夜 屋内人

理想 广厦千万间
天下寒士忧

1.总结 诗歌前三段以叙事为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秋风破屋的情 状,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生活上的痛苦之情。第一节细致 地写出秋风破屋的情状,表达了诗人的痛苦和焦灼;第二 节写群童抱茅,表达了他的无可奈何和内心的沉痛;第三 节写长夜沾湿的苦况,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第四节 在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情,表达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总是有 远大的抱负、宽阔的胸襟。我们要向杜甫学习,努力提高 自己,发展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才!
2.背诵诗歌(小组分任务背诵、个人接龙诵)
卖炭翁
一、导入:
1、初中以来,在课本上有几位令我们印象深刻的老 人:熟能生巧的卖油翁;经验丰富的老河兵;坚持不 懈的愚公。上一节课也刚学了一首由一位急民间疾苦 的未老先衰的“老翁”所写的诗——《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今天让我们一同随着白居易的视线跨越千年, 走近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知识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课件(共80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课件(共80张PPT)
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 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第四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如何能得到)
(全部遮盖) (贫寒的士人)
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得像山一样)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
(草庐、小屋)
高耸的样子 (见xiàn:同”现”)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词名句
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堂检测
一、按原文填空
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
的情思,他发出了(
)的呼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士俱欢颜!
二、杜甫名句填空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风定云起、 天色昏暗的情景,给人以压抑之感,不言大雨,而 大雨迫至。
六.两首诗中都有不少精彩的描写,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肖
像、心理、动作的描写。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题三)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写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 透出一个“寒”字,令人悲悯;又以“娇儿恶卧” 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
(睡得很少, (何由:即“由何”,怎能、如何。
指失眠)
由:凭。) (彻:到天明。作动词)
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
入眠的痛苦。
翻译课文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 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
• 俄顷风定云墨色, 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 秋天漠漠向昏黑。 •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
15
04 艺术手法鉴赏与 运用
2024/1/30
16
对比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贫富对比
诗中通过卖炭翁的贫苦与宫使的奢华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的不公 和卖炭翁的悲惨遭遇。
劳逸对比
卖炭翁的辛勤劳作与宫使的悠闲自得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揭示了 社会的不平等。
炭的贵贱对比
诗中提到“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通过炭的价值与宫 使的强取豪夺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 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当代作家 应该在传承现实主义传统的基 础上,不断创新表达方式,让 现实主义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具有感染力。
23
现实主义作品不仅关注社会现 实,更关注人的精神和灵魂。 当代作家应该在作品中弘扬人 文精神,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 精神追求,引导人们追求真善 美。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不羞郎,回身就郎宿。”
21
白居易其他代表作品欣赏
《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 珠落玉盘。”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024/1/30
《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 绵无绝期。”
写作特点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描写卖炭翁的艰辛生活和不幸遭遇,与宫市使者的蛮横无理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现 实的残酷和黑暗。同时,作者还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形象的人物刻画,使卖炭翁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增强 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2024/1/30
11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 其意义
2024/1/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 课《唐诗二首卖炭翁》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二首》文本解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二首》文本解读

《唐诗二首》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

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

但是,这种表面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2)《卖炭翁》:出自白居易《新乐府》组诗,自注云“苦官市也。

”“官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皇官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但当时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

名为“官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2.文题诠释(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即杜甫于肃宗上元年(760),在朋友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

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

歌,古诗体裁之一,通称“歌行体”。

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2)《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说课稿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说课稿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说课稿设计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古诗苑漫步”,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本课《唐诗二首》选择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首诗。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描绘了金陵凤凰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豪情壮志。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注和人民生活的关心,体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多,这对于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背景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唐诗,掌握一些古诗的基本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两首唐诗,感受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两首唐诗,掌握一些古诗的基本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对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以及对古代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诗词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唐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诗歌。

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词

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词

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词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词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

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

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赤壁》作者:杜牧(唐代诗人)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宋代诗人)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自己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

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

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呢?死后我也要留下这颗赤诚的心用来光照史册。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宋代诗人)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二首》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二首》课件
译文:
两个得意忘形的骑马人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皇宫 内的太监和他手下的爪牙。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 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原文: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 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驱将:赶(走)。将,语气助词,用在动词后面,以助语气。 惜不得:舍不得(它),(却也)没办法。 直:价钱,通“值”。
一 读一读字音
bìn
两鬓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chì
敕一丈绫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二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 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使人怜悯,动词) 可怜无数山(可惜)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现实
导思1.揭露了怎样 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 忧国忧民
形象
导思2.你感受到诗 人怎样的形象?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怎样理解卖炭翁的矛盾心理? 本应因“衣单”盼天气暖和,却为了炭价高
一点而“愿天寒”的矛盾心理,写出了卖炭翁的 无奈和艰难。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3.“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形容轻快洒脱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
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 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 罪恶。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4.分析结尾两句的作用。 “半匹红绡一丈绫”与“一车炭,千余斤”这样的
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 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 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就全诗来说 ,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 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用一系列动词描述一个事件(如削苹果、打球、收拾课桌等)的过程。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的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了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个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投中了篮球筐。
教学板书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新课展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整体感知】
读通诗意。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用词生动准确。
如第一节中“风怒号”三字,用词生动准确,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秋风之大而无情。“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可见秋风之猛。还有“渡”“洒”“挂罥”“飘转”,这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中我很注重当堂背诵古诗,我采用了小组比赛的形式一起来背诵。对于不同的篇章我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其中。
【文本探究】
1.诗人为何长夜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然后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同时,“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再想到未来,自己、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
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作者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的流露。
《卖炭翁》
【初读感知】
1.请学生朗读全诗,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疑问后共同解决。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景交融、志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现状,后世将他的诗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指名朗读全诗,其他学生闭上眼体会诗中意境。
【品读鉴赏】
1.这首诗给我们讲述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一位辛酸悲苦的卖炭老翁的故事。
2.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之情。
读准字音
怒号(háo)三重茅(chóng)挂罥(juàn)
塘坳(ào)俄顷(qǐng)布衾(qīn)恶卧(è)
丧乱(sānɡ)广厦(shà)大庇(bì)突兀(wù)
辗(niǎn)车辙(zhé)两骑(jì)敕(chī)
叱(chì)系(jì)
通假字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同“现”,出现)
晓驾炭车辗冰辙(“辗”同“碾”,轧)
2.逐层蓄势,转笔陡然。
本诗的艺术构思极有特色。诗人先以铺陈叙述的笔法逐层推进,极写个人的不幸遭遇,待蓄足势后陡然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法表达内心的愿望。
《卖炭翁》
1.巧设诗眼,总领全诗。
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
2.陪衬和反衬,相得益彰。
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JP3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JP
《卖炭翁》: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的了解,又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诗人有感于此,写下本诗。
24唐诗二首
课题
壶口瀑布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知识与技能
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 积淀 。
2.了解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系向牛头充炭直(“直”同“值”,价格)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秋天漠漠向昏黑(介词用作动词,接近)
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动词用作名词,价钱)
手把文书口称敕(动词用作名词,指皇帝的命令)
新课导入漫步在古诗苑中,源自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两首古诗,相信风景这边独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