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激素问题
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08e3c4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89.png)
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预防措施环境激素又称内分泌干扰物,是指能够干扰内分泌系统正常功能的化学物质。
它们可以模拟、阻断或干扰体内激素的合成、分泌、传递或代谢,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提出预防措施。
一、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 儿童发育问题:环境激素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如早熟、智力发育受损等。
这是因为环境激素会干扰体内荷尔蒙的平衡,阻碍正常的生长过程。
2. 生殖系统疾病:环境激素与性激素的干扰有关,会导致男性精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女性月经不调、乳腺增生等问题。
长期接触环境激素还可能增加男性不育和女性乳腺癌的风险。
3. 代谢紊乱:环境激素与能量代谢调节相关,长期暴露于环境激素可能导致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率升高。
4. 免疫系统受损:环境激素可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抗体产生和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增加感染和过敏疾病的风险。
二、预防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措施1. 饮食健康:选择有机食物,并且避免加工食品以及含有农药和化学添加剂的食物。
尽量减少食品加热过程中塑料容器的使用,避免塑料中的环境激素渗入食物。
2. 室内环境改善: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使用含有挥发性有机物的清洁用品和个人护理产品。
选择无添加的天然家居用品和装修材料,并及时清洁和更换空气过滤器。
3. 减少塑料使用:避免使用带有“PC”标志的塑料容器,尽量使用玻璃、不锈钢等替代品。
避免将塑料制品暴露在高温环境下,以减少塑料中的环境激素释放。
4. 避免接触化学物质:减少使用含有激素类物质的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选择纯天然、无添加的产品。
避免接触有毒物质,如农药、有害化学物质等。
5.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适度的运动和均衡的饮食,增强身体免疫力。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总结起来,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对儿童、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
为了预防环境激素对健康的危害,我们可以从饮食、室内环境、减少塑料使用、避免接触化学物质以及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入手。
环境激素类化合物水体降解与生态风险
![环境激素类化合物水体降解与生态风险](https://img.taocdn.com/s3/m/480d5f1d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cc.png)
环境激素类化合物水体降解与生态风险一、环境激素类化合物概述环境激素,又称内分泌干扰物,是指那些能够干扰生物体内正常激素功能的外源性化学物质。
这些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包括农药、工业化学品、塑料添加剂等。
它们通过模拟或干扰内分泌系统,对生物体的生殖、发育和行为产生不利影响。
1.1 环境激素类化合物的来源与分类环境激素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包括农业、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
根据其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环境激素类化合物可分为多种类型,如酚类、有机氯化合物、重金属等。
1.2 环境激素类化合物的环境行为环境激素类化合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复杂,包括吸附、溶解、挥发、生物降解等过程。
它们在水体、土壤和大气中的分布和迁移,对生态系统的平衡构成了潜在威胁。
1.3 环境激素类化合物的生物效应环境激素类化合物对生物体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它们可能影响生物的生殖系统,导致生殖能力下降;干扰胚胎发育,引起畸形;影响神经系统,导致行为异常等。
二、环境激素类化合物的水体降解2.1 水体降解的基本概念水体降解是指环境激素类化合物在水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被分解或转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对减少污染物的毒性和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2 水体降解的影响因素环境激素类化合物的水体降解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pH值、溶解氧、微生物群落等。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影响降解速率和途径。
2.3 水体降解技术为了提高环境激素类化合物的降解效率,研究者开发了多种水体降解技术,如物理吸附、化学氧化、生物降解等。
这些技术各有优势和局限,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2.4 水体降解的生态效应环境激素类化合物的水体降解不仅能够降低污染物的浓度,还能够减轻其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然而,降解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中间产物也需关注其潜在的环境风险。
三、环境激素类化合物的生态风险3.1 生态风险评估的概念生态风险评估是指评估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的过程。
环境激素及其危害
![环境激素及其危害](https://img.taocdn.com/s3/m/1f2c00d280eb6294dd886c3a.png)
环境激素及其危害环境激素及其危害汤波云(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0级生物技术2班)摘要:环境激素为环境中的激素类似物,通过与激素受体结合,干扰正常的生理代谢、内分泌、生殖机能,引起种种负面生物学效应。
介绍了目前发现的一些主要的环境激素种类如DDT,多氯联苯(PCBs),二恶英等等,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和特点,揭示其危害的严重性。
关键词:环境激素激素受体DDT PCBs体内荷尔蒙在分泌后,与细胞中的受体结合,进而深入细胞核,诱发遗传基因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维持生物正常的新陈代谢。
而环境激素进人体内与受体结合后,就会在体内发出错误信息,从而破坏生物体的正常代谢、内分泌和生殖机能。
环境激素已成为继臭氧层、地球气候变暖之后的第三大环境问题:男婴出生率下降。
自70年代以来,加拿大男婴的出生率下降了0.22%,美国下降了0.1%。
美国科学家说,这可能是杀虫剂等污染物干扰了人类生殖激素的结果。
男性精子数目锐减,男性不育症患者增加。
从1986年到1995年,印度男子精子数目平均下降了43%。
而1995年之前的20年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2.5 倍,环境污染却增加了4倍。
据统计,俄罗斯目前有400万男子患有不育症。
动物雌性化现象严重。
英国的一项调查报告说,生活在工厂排污河流的石斑鱼发生了严重的雌化现象。
在诺福克郡的艾尔河观测点,接受调查的雄性石斑鱼60%出现了雌性化的特征,不少石斑鱼的生殖器开始具有排卵功能,并出现了两性鱼。
研究人员认为,排入河水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雌性激素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另外,专家在日本沿海北起北海道、南到鹿儿岛的22个县的93个点对荔枝螺进行了调查,发现87个点的荔枝螺的生殖系统出现异常,研究人员在它们体内发现了有机锡。
目前已报道的环境激素对动物(包括人类)的生殖影响主要集中在:生育力下降、孵化能力降低、后代生存能力减弱、影响激素分泌和激素活性以及造成生殖解剖学结构的改变(如隐睾症、尿道下裂、子宫内膜异位、阴阳人、发育不全等)。
环境激素_人和动物健康的隐形杀手_佘锐萍
![环境激素_人和动物健康的隐形杀手_佘锐萍](https://img.taocdn.com/s3/m/78e9f448b307e87101f696d0.png)
环境激素——人和动物健康的隐形杀手佘锐萍 田纪景(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 100193)摘 要: 环境激素(Environmental Hormones),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产生并释放到环境中,且在环境中持久存在的,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在动物和人体内蓄积,能与激素受体结合起激素样作用,引起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紊乱,使机体生殖机能、免疫机能和内分泌机能等出现异常的化学物质,也称“环境荷尔蒙”。
由于它们是从外界环境进入人体 ,并产生类似激素的作用,所以又称其为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 )。
有科学家预言,环境激素已成为继臭氧层破坏、地球气候变暖之后的第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被喻为威胁人类存亡的“定时炸弹”。
环境激素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生物医学和环境科学领域中的热门研究课题。
目前,发达国家正以巨大的投入 ,研究环境激素的种类、污染途径、主要污染源、生态危害、分子作用机理、污染控制和防治对策。
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本研究室近些年在环境激素方面的研究成果, 对环境激素的分类、作用特点及其对人和动物健康的危害及作用机理等问题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环境激素;生殖毒性;胚胎发育毒性;免疫毒性;致畸与致癌性;环境激素(Environmental Hormones),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产生并释放到环境中,且在环境中持久存在的,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在动物和人体内蓄积,能与激素受体结合起激素样作用,引起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紊乱,使机体生殖机能、免疫机能和内分泌机能等出现异常的化学物质,也称“环境荷尔蒙”。
由于它们是从外界环境进入人和动物机体,并产生类似激素的作用,所以又称其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 )。
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db635320722192e4536f6b2.png)
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摘要环境激素是环境中存在的能干扰生物系统或过程产生异常效应的物质;它能干扰生物体内激素,损害人类的生殖机能或引发肿瘤等,对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防治环境激素的根本对策是杜绝其产生的源头。
关键词环境激素内分泌干扰物作用机理影响防治由于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重大影响,早在1977年7月日本学者就提出了“环境激素”一词。
1996年,美国T.Colborn等合著出版了《失窃的未来》一书,通过对暴露于人工合成化学物而导致生物的雌性化、雄性化、不育、生殖缺陷等科学发现的报道,向人们展示了因化学合成物对内分泌系统的干扰而带来的令人震惊的画面。
如同《寂静的春天》所带给人们的震撼一样,该书的出版也引起各国政府、舆论、公众对环境激素问题的关注。
实际上,它的产生却始于20世纪30年代,人们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生产雌性激素,并用作药品。
这种合成雌性激素在诞生的同时就被指出有导致恶性肿瘤的危险。
近70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激素在制药、塑料制品添加剂生产、除草剂的使用和垃圾处理等过程中不断释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
且环境激素不易分解,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又可随风飘散,因此,不管其原生地在哪里,都会形成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威胁。
1 环境激素的概念与分类所谓环境激素,又叫环境荷尔蒙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环境中存在或由于人类活动而释放到环境中的对生物系统或过程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的化学物质。
早先,人们对化合物内分泌干扰效应的认识几乎全部基于其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后来又发现,有些化合物可以通过与激素受体的相互作用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活性。
所以,现在这一类物质被统称为“内分泌干扰物”或“环境激素”,它包括了与内分泌系统的任何部分,包括甲状腺、淋巴腺和垂体激素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对健康的影响。
目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都对这一概念给出了各自的定义。
美国国家环保局在1995~1996年的报告中对环境激素表述为从某种程度上干扰激素活性的物质,这是一个较狭义的概念。
环境激素的影响
![环境激素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030643987c24028915fc3bc.png)
环境激素对环境的影响作者:伍国章摘要:环境激素是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存环境中的一类化学物质,环境激素具有类雌激素活性,能对生物和人体的内分泌机能造成影响;环境澈素污染可导致各种生物的生殖功能下降和生殖器免疫力降低,并引起各种生理异常。
本文对国内外环境重金属激素和有机激素的研究、影响和防治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防治环境激素污染的主要技术手段;指出环境激素致毒生物化学机理研究、环境激素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一转化一积累的行为研究、环境激素容量分析眦及环境激素物质的进一步筛选是国际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和前沿领域。
1、引言环境激素(environmenIal hormones)是指外源性干扰生物和人体正常内分泌机能的化学物质,主要由人类活动释放到环境中,并对人体和生物(主要为动物)体内的正常激素功能施加影响,具有类似雌激素作用,能导致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殖功能下降、生殖器肿瘤、免疫力降低,并引起各种生理异常。
环境激素污染使生物和人类健康受到危害,并可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种属畸形变异,生存和繁衍受到威胁,因此,已日益成为科学家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并迅速成为国际环境研究新热点。
对环境激素类物质的确认主要根据整体生物实验法(in vivo)和体外生物实验法(in vitro)进行通过对环境中各类物质的鉴别和筛选,在全球约1000万种各类化学物质(包括大量的合成化学品)中,已有70种显示雌激素活性,并被确认为环境激素类物质,包括镉(cd)、铅(Pb)、汞(Hg)等3种重金属和67种有机物,主要分属于烷基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PEs)、双酚A、邻苯二甲酸盐(或脂)(PAE)、多氯联苯类、农药、类固醇等,其中化学农药类达44种。
目前,国际上对环境激素类物质的确认仍在进行,因此,环境激素种类还在不断增加。
2、境激素污染研究进展2.1环境重金属激素污染环境重金属激素物质包括镉(cd)、铅(Pb)、汞(Hg)。
这3种金属不但对植物具有明显的生物效应,而且对动物体内酶系统、生育力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影响胎儿的性别,导致胎儿畸形等;此外,汞,特别足甲基汞中毒还可抑制细胞分裂、染色体断裂和染色体分离。
环境激素的种类及危害
![环境激素的种类及危害](https://img.taocdn.com/s3/m/fe40023550e2524de4187e4b.png)
环境激素有哪几类?环境激素的危害。
答:环境激素(Environmental Endocrine)是指外因性干扰生物体内内分泌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模拟体内的天然荷尔蒙,与荷尔蒙的受体结合,影响本来身体内荷尔蒙的量,以及使身体产生对体内荷尔蒙的过度作用,使内分泌系统失调。
进而阻碍生殖、发育等机能,甚至有引发恶性肿瘤与生物绝种的危害。
(一)、环境激素种类根据环境激素所干扰的正常激素的种类,可归为拟/干扰雌激素的环境化学物、干扰肇酮的环境化学物、干扰甲状腺的环境化学物和干扰其他内分泌功能的环境化学物。
环境激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类:1.天然雌激素和合成雌激素天然雌激素是从动物和人尿中释放出来的一些性激素,如孕酮、睾酮等。
合成激素包括与雌二醇结构相似的类固醇衍生物,这些物质主要来自口服避孕药和促家畜生长的同化激素。
2.植物雌激素这类物质是某些植物产生的,并具有弱激素活性化合物,以非甾体结构为主。
这些化合物主要有异酮类、木质素和拟雌内醇,产生这些化合物的植物有豆科植物、茶和人参等。
3.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许多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具有激素活性,广泛存在于环境之中,这些物质具有弱雌激素活性,也是常见的污染物。
这类物质主要包括:①杀虫剂,如DDT、氯丹等;②多氯联苯PCBs和多环芳烃PAHs;③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烷基苯酚类化合物④塑料添加剂,如塑化性;⑤食品添加剂,如抗氧化剂。
(二)、主要危害对人类的影响一是由于食物、饮水中大量存在环境激素物质,正在造成男人的精子减少,雄性退化,乃至男性不育症的高发。
大多数的激素能促成网络系统,起到控制全局的作用。
例如,精子形成需要男性激素,女性的生殖器发育机能维护需要女性激素,它们在各自的睾丸或卵巢中产生,是由脑下垂体里产生的卵胞刺激素FSH所控制的。
这个FSH又是被丘脑下部产生的促进腺激素放出激素(GnRH)所控制的。
因为它是脑中枢系统的上部构造,他的信号产生不仅影响到生殖系统,与免疫系统也密切相关。
环境激素对人类生殖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
![环境激素对人类生殖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36f65c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ed.png)
环境激素对人类生殖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一、引言环境激素是指在环境中存在并能够与内分泌系统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激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众多研究表明,环境激素对人类生殖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环境激素对人类生殖健康的影响,并为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影响因素环境激素对人类生殖健康的影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方面:1. 暴露途径:人类接触环境激素的途径主要包括食物、水源、空气以及皮肤接触等。
其中,食品暴露是最主要的途径,而内分泌紊乱物质往往通过残留农药、塑料制品、防腐剂等进入食物链,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殖系统。
2. 暴露时机:环境激素对人类生殖健康的影响存在着生命周期效应。
胎儿期、婴幼儿期、儿童期以及性成熟期都是人类生殖系统易受环境激素干扰的关键时期。
早期暴露可能引发一系列不可逆的生殖发育异常,而后期暴露则可能导致生育能力下降或性激素调节异常。
3. 暴露剂量:环境激素的致异物效应通常表现为“低剂量效应”,也就是在低浓度下产生的影响反而比高浓度下更为明显。
这使得环境激素的评估和监测变得更加复杂,需要更加精确的暴露评估方法。
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研究是评估环境激素对人类生殖健康影响的重要方法之一。
以下是常用的几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 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指对同一群体进行长期跟踪观察,并根据暴露程度和生殖健康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它能够较好地评估环境激素暴露与生殖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时间和成本较高。
2. 横断面研究:横断面研究是在特定时间点对不同群体进行调查,评估暴露情况和生殖健康之间的关联性。
虽然能够迅速获取大量数据,但由于无法确定因果关系,其证据级别较低。
3. 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是通过比较患病群体和健康对照群体的暴露情况,评估环境激素与特定疾病的关系。
病例对照研究具有操作简便、时间和成本较低等优点,但可能存在回忆偏倚和信息偏倚等问题。
环境激素
![环境激素](https://img.taocdn.com/s3/m/8b259261f5335a8102d22014.png)
红色警报:环境激素可能让人类不育而灭绝环境激素肖像环境激素是指从环境中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并干扰其正常内分泌机能的化学物质,它们具有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能对生物体内的正常激素功能施加影响,导致人类和动物的生殖功能下降、生殖器肿瘤、免疫力降低,并引起各种生理异常。
绝大部分环境激素都是由人类活动释放到环境中,使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受到威胁,现已成为继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之后的又一全球性环境问题。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8万种化学物质直接为人类所用,许多有害化学物质在使用过程中进入环境并引起环境污染,但这些有害物质并非都是环境激素。
迄今发现约有70种化学物质显示不同程度的雌性激素作用,数量似乎不多,但它们已经使人类生活于环境激素的汪洋大海中,因为这微不足道的数十种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或是普通老百姓容易接触到的物质。
它们有的是塑料增塑剂,有的是食品或化妆品的添加剂,有的是农药,有的是防腐剂,有的是重金属(现在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还有些存在于汽车尾气、家用电器中……双酚A 是PC的重要原料,许多日常消费品如食品包装容器、婴儿奶瓶等儿童用品都可能含有双酚A,双酚A在加热时能析出,进入到食物和饮料当中。
二恶英也是一种较为有名的环境激素,曾经让乌克兰前总统尤先科那原本英俊的脸变得惨不忍睹。
二恶英的毒性非常强,只需一盎司(28.35克)就能将100万人致于死地,它可以在垃圾焚烧、冶金、造纸以及杀虫剂生产中产生。
环境激素的分子结构与人体内正常激素的分子结构非常相似,当它们进入人体后,就会鱼目混珠地与这些正常激素的“受体”相结合,随后向人体发出错误的指令,诱使机体渐渐改变某些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人体出现严重病变。
环境激素对人体的作用具有延迟性的特点,人体在胚胎、幼年时所受到的影响可能到成年和晚年才显露出来。
环境激素在环境中非常稳定、不易分解, 土壤中的一些残存农药历经数十年依然存在,它们进入人体后也极不容易去除,因为环境激素通常是脂溶性的,不会随水排出体外。
阴盛阳衰的祸根——环境激素
![阴盛阳衰的祸根——环境激素](https://img.taocdn.com/s3/m/5d175a6ca98271fe910ef927.png)
阴盛阳衰的祸根——环境激素20世纪后期,野生动物和人类内分泌系统异常的突出表现是生殖异常,除个别现象外,总的趋势是“阴盛阳衰”。
近半个世纪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类生殖系统正在遭受着日益严重的干扰。
而各种各样的调查研究则显示这种干扰正是来自于环境激素。
说到激素,人们可能并不陌生,但是对环境激素,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环境激素这一概念,日本早在 1977 年就已提出。
后来,有学者称之为“导致内分泌障碍化学物质”、“外因型内分泌扰乱化学物质”。
目前国外已公布的环境激素有70多种,主要有农药、工业化合物、植物雌激素三种。
环境激素(EEDs)是环境中的激素类似物,它能通过与激素受体结合,干扰正常的生理代谢、内分泌、生殖机能,引起种种负面的生物学效应。
在环境激素中大部分化学物质具有雌激素样活性, 可模拟内源性雌激素的生理、生化作用, 或具有拮抗雄激素的效应, 从而破坏其维持机体稳定性和调控作用的物质, 称为环境雌激素(EE)。
1.环境激素的种类环境激素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到目前为止, 已经列入环境激素的化学物质有70 多种。
1.1农药除草剂: 甲草胺、杀草强、莠去津、草克净、除草醚、氟乐灵、2, 42D、2, 4, 52T、杜邦326、草达灭、甲氟吡啶氧酚丙酸丁酯; 杀真菌剂: 苯菌灵、多菌灵、六氯苯、烯菌酮、代锰锌、代森锰锌、硫脲乙烯、嘧啶甲醇族、; 杀虫剂: 林丹(p 2666)、氯丹、硫丹、三嗪、甲萘威、开乐散、狄氏剂、异狄氏剂、DDT 及代谢产物、七氯和H2环氧化物、灭多虫、甲氧氯、灭蚁灵、对硫磷、氧氯丹、毒杀酚、合成除虫菊酯; 杀线虫剂: 滴灭威、呋喃丹、二溴氯丙烷(DBCP)。
1.2工业化合物重金属: 铅、镉、汞; 树脂原料: 烷基酚、壬基酚、辛基酚、苯乙烯、双酚2A、聚氯乙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双(22L 基己基) 己二酸盐、双(22乙基己基) 邻苯二甲酸盐; 药物: 他莫昔芬、己烯雌酚、演萘酚、壬苯醇醚292壬基酚; 绝缘油; 多氯联苯、阿罗可罗21254、派兰诺油; 界面活性剂: 壬基酚; 其他: 二恶英、五氯酚、三丁基锡, 四氯联苯、多溴联苯、邻苯二甲酸盐、喷达曼萨林、二己基邻苯二甲酸盐、32T 2丁基1.3植物雌激素广泛存在于豆类植物、茶叶、三叶草等400 多种植物中,如拟雌内酪、芒柄花黄素、异类黄酮、香豆雌酚等。
环境激素的危害与防治
![环境激素的危害与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d41bf9dff111f18582d05a8e.png)
环境激素的危害与防治麦建波(华南农业大学 2012级软件R7班 201231001015)【摘要】环境激素是环境中的激素类似物, 它能通过与激素受体结合, 干扰正常的生理代谢、内分泌、生殖机能, 引起种种负面的生物学效应。
本文简述了目前发现的环境激素对人类可能的造成的危害, 揭示其危害的严重性, 同时概述部分防治措施。
【关键词】环境激素;危害;防治环境激素系指外因性干扰生物体内分泌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模拟体内的天然荷尔蒙,与荷尔蒙的受体结合,影响本来身体内荷尔蒙的量,以及使身体产生对体内荷尔蒙的过度作用;或直接刺激,或抑制内分泌系统,使内分泌系统失调,进而阻碍生殖、发育等机能,甚至有引发恶性肿瘤与生物绝种的危害。
一、环境激素的概述“环境激素”一词,最早见于1996年由美国记者戴安·达玛诺斯所著的《Our Stolen Future》一书,引起了美、欧、日等发达地区和国家对环境激素问题的重视和研究。
欧洲环境毒理和化学学会(SETAC)1998年年会将环境激素定为大会的重要主题,环境激素迅速成为国际研究的新热点。
环境激素是指环境中存在的一些能够像激素一样影响人体内分泌功能的化学物质的总称。
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对人体和动物体内的正常激素功能施加影响,从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又被称为环境荷尔蒙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此类物质具有很弱的激素样作用,可能影响到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殖功能、生殖器肿瘤、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
二、环境激素的由来在正常情况下,人和其他生物能根据自身各个生长阶段的需要合成各种代谢调节物质,即内分泌激素。
正是因为有了它,自然界中的生物才得以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世代相传。
然而,近些年来,人类不断发现一些存在于生物机体之外的、具有与人和生物内分泌激素作用类似的物质,有时能引起生物内分泌紊乱,就将之称为环境激素,又称环境荷尔蒙。
三、环境激素对人类的危害环境激素最容易伤害的是人类的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由此会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
环境激素对人类的影响
![环境激素对人类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2a115c7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94.png)
推广环保技术和产品,鼓励企业采用环保生产方式,减少环境激素的排放。
06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环境激素对人类的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都有潜在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导致生殖健康 问题、生长发育异常和癌症等疾病。
环境激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如通过食物、空气、水和土壤等,因此其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对 人类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加强法律法规监管
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关于环境激素生产和使用的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或限制某些环境激 素的使用。
严格执法和监督
加强对环境激素生产和使用的监管,加大违法处罚力度,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
研发替代品和减排技术
支持科研创新
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环境激素替代品,推动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水源
环境激素可通过地表水和地下水进入人体, 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空气
环境激素可通过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气体进入 人体,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食物
环境激素可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影响人体的 正常生理功能。
皮肤接触
环境激素可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影响人 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03 环境激素对人体的影响
影响生殖系统
繁殖系统紊乱
环境激素通过食物链累积,影响 水生生物的生殖系统,导致繁殖 能力下降甚至丧失。
生长异常
环境激素干扰水生生物的内分泌 系统,影响其正常生长,导致体 型异常或生长速度减缓。
行为异常
环境激素可能导致水生生物行为 异常,如迷失方向、丧失逃避能 力等,影响其生存能力。
对陆地生物的影响
繁殖障碍
环境激素通过空气、土壤等途径传播,影响陆地 生物的生殖系统,导致繁殖成功率下降。
第四章人类的公害——环境激素
![第四章人类的公害——环境激素](https://img.taocdn.com/s3/m/bcc4266c48d7c1c708a145ae.png)
第四章人类的公害——环境激素教学目标1、认识环境激素2、空气中的环境激素3、水中的环境激素4、自我保护,免遭环境激素侵害教学重点难点1、水中的环境激素2、自我保护,免遭环境激素侵害教学过程1、说到激素,人们并不陌生,但是对环境激素,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环境激素是指那些干扰人体正常激素功能的外因性化学物质,目前国外已公布的环境激素有70多种。
科学研究证实,环境激素不论通过什么途径进入人体,都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其严重危害之一是影响人的生殖功能,可造成精子数减少、精子运动能力低下、精子畸形率上升,以及睾丸癌、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症、不妊症、子宫癌、卵巢癌、乳腺癌等的增加。
丹麦科学家E.Carlsen等通过对近15000名男子进行调查,发现过去50年间,男性成人精液中的精子数量约减少了一半,精液量也减少了25%,他们认为其原因可能是环境激素的影响。
基于对环境激素危害的认识,很多国家重新审定和制订了更为严格的环境标准和卫生标准。
2、目前我国一些大城市受到垃圾的困扰,正在建设或准备建设垃圾焚烧厂。
潘教授建议,我国应吸取发达国家的教训,对大型垃圾焚烧厂应严格把关,焚烧炉和烟气净化设备必须符合要求。
国外的垃圾焚烧烟气二噁暎排放标准多数为0.1ng—TEQ/m,可供借鉴。
要避免先污染后治理,既破坏生态环境,又造成极大的浪费。
3、如何来防范环境激素的危害,专家给出了一些建议。
比如,不要用泡沫塑料容器泡方便面,方便面容器90%是泡沫苯乙烯产品,它是一种致癌的环境激素;不要将聚氯乙烯包装食品放在微波炉中加热,因为在高温条件下,环境激素双酚A会从中渗出;对含有激素的药要慎用;食用糙米、荞麦、菠菜、萝卜等,容易使环境激素二恶英从体内排出;多饮用茶水也有助于内脏中的环境激素排出体外。
4、环境激素究竟出自哪些化学物质呢?据日本环境厅的一项调查报告说,防止海藻和贻贝附着在船底上的三丁锡、三本锡以及滴滴涕、氯丹、水银、汞、镉、酞酸酯、源于塑料添加剂和洗涤剂的壬酚、垃圾焚烧场排出的剧毒物质二恶英、苯己烯、氯联苯、石棉等7 0多种有害物质被怀疑是环境激素。
生态学中的激素污染及其影响
![生态学中的激素污染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a905437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ee.png)
生态学中的激素污染及其影响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逐渐被人们重视,环境污染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而在生态学领域中,激素污染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问题。
激素污染也称激素类物质污染,指的是部分动物体内的内分泌系统受到外部物质干扰后,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代谢或作用受到了影响,最终导致了激素水平的异常增加或减少,从而影响到了动物的繁殖、生长、发育和行为等方面。
而这些外部物质主要来源于人类社会的不当排放。
在众多的激素污染物质中,大部分都是化学合成药品、塑料添加剂、农药及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等。
他们会进入到水中、土壤中等环境中,最终进入到动物体内。
而这些激素污染物质所使用的方法往往是间接作用,这也成为了生态学中的一个难点之一。
激素污染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其中,它们对水生动物的影响尤为显著。
当激素污染物质被排放到水中时,它们会影响鱼类的性别分化和产卵,进而影响到鱼类的整个生长和繁殖周期。
此外,在鱼类中,激素污染也极大地影响了鱼类的发育和免疫能力,这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感染疾病。
而在陆生动物中,激素污染所造成的影响也较为严重。
例如,在一些哺乳动物中,激素污染也已经被证明会影响其生殖系统和性别分化。
根据研究显示,环境激素会导致女性哺乳动物的出生率下降、早熟、生育率降低等。
同时,激素污染也会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稳定。
因为当一个物种的正常生长和繁殖被破坏时,也会对食物链产生不良的影响。
除此之外,激素污染还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研究表明,激素污染物质对人类的影响主要是导致了男女生殖器官畸形、荷尔蒙水平改变以及孕产妇感染的风险增加等问题。
如何有效的消除和降低激素污染成为了当前全球环保领域的主题之一。
从源头上来讲,减少生产中的化学添加剂及化学合成药品的开发和使用,以及加强废水处理工程和水质监测工作,可以有效降低激素污染的产生。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激素污染问题的研究,针对目前无法消除的激素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其对环境和人类的持续影响。
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与防范措施
![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与防范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dbdee048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b.png)
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与防范措施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其中,环境激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环境激素是指能够干扰内分泌系统正常功能的物质,它们可能通过污染空气、水源、食物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本文将探讨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一些防范措施以减少其潜在风险。
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内分泌系统紊乱和生殖系统问题。
首先,环境激素可能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
内分泌系统是人体体内调节和协调各种生理过程的重要系统,包括了各种内分泌腺体、激素和靶组织。
环境激素的存在可能干扰激素分泌和传递,导致内分泌系统的紊乱。
这种干扰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代谢障碍、生殖问题、免疫系统异常、神经发育障碍等。
其次,环境激素可能对生殖系统造成潜在危害。
研究表明,暴露于环境激素可能与生育率下降、性早熟、男性精子质量下降以及女性生殖器官疾病等问题相关。
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对个人的健康造成威胁,也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面对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防范措施以减少风险。
首先,加强环境监测和管控。
政府和环境保护机构应加强对环境激素的监测,确保公众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程度可以及时掌握。
同时,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和监管政策,限制激素污染源的排放,减少环境激素对人群的暴露。
其次,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公众应该加强对环境激素的了解,认识到其对健康的潜在危害。
个人应该重视环境卫生,避免使用含有环境激素的日常用品,如塑料制品、洗护用品等。
此外,了解并选择合适的食品,避免暴露在潜在的激素污染食品中,也是一种有效的防范措施。
第三,加强科学研究和创新。
科学家需继续加大对环境激素的研究力度,提高对其毒性和影响机制的了解。
同时,注重创新,发展更加环保健康的替代品和生产工艺,减少对环境激素的依赖。
最后,鼓励个人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减少环境激素对个体的影响。
环境雌激素问题概述
![环境雌激素问题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a0550a29192e45361066f57b.png)
"
上海
"$!%$$ &
一、 背景简介
!’ "$ 世纪 ($ 年代,乳腺癌在美国女性一 生 中 发生机会仅为 !) "$, 而 *$ 年代升为 !) %, 成为妇女 恶性肿瘤中的 “ 头号杀手 ” ; 近 +$ 年来男性的睾丸癌 发病率增加 , 倍, 前列腺癌增加 " 倍。 "’ 男性生殖能力下降: !*-$. !**$ 年 +$ 年间, 欧 美 男 性 精 液 量 减 少 "+/ , 精 液 中 精 子 浓 度 从 年 !’ !. !’ " 亿个 ) 01 降为 + $$$. ( $$$ 万个 ) 01, 均减少 !’ +/ ; !*%!. !**( 年 !( 年间,中国京、津、 沪等地被调查的万余名健康男性精液量、精子浓 度、精子活动率 , 项指标分别下降 !$/ 、!%’ (/ 和 !$’ -/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约有 "$/ 夫妇苦于没有 孩子。 女孩性早熟, 美国 -%’ ,/ ,’ 青少年发育异常: 黑 人 女 孩 和 !-’ 2/ 白 人 女 孩 在 % 岁 以 前 就 有 月 经 初潮,波多黎各至少有 23. %3的女童年龄在 (. 2 4 个月就出现乳房发育的早熟特征;与之对照,男 孩也出现女性化, 身体、 心理素质均呈下降趋势。 -’ 珍稀动物,特别是水生动物,随着环境污染 的加剧, 雄性出现雌性化, 繁育困难, 出现加速灭绝 的态势。 上述残酷的事实背后, 都有 “ 环境雌激素 ”在作 祟。 在日本,对于人类合成的千万种物质中,目前 已有 (2 种物质已被 直 接 或 间 接 确 认 能 增 强 或 阻 断 动物和人体内雌激素生理效应,即所谓的 “ 环境雌 激素 ” 又名 “ 雌激素类 # 4456 4789:;70<7=>? 45=:;@<75 & , 似物 ” “ 外源 # 45=:;@<7 A909B56 C<5=:;@<7 DE<09B>?5 & 或 性雌激素 ” # F<7;<5=:;@<75 & ,属当前全球性环境污染 物 “ 内分泌干扰物 ” # 4GD56 47H;B:97< G95:IJ= DE<09 B>?5 或 4G56 47H;B:97< G95:IJ=;:5 & 中重要的一类。 “ 环 境ホルモン ” 4GD5 在日本又称 # 环 境激素, 4789 :;70<7=>? K;:0;7<5 & 。 环境激素除了环境雌激素,还包括环境雄激 素、环境甲状腺素等,由于目前对环境雌激素研究
环境激素的危害
![环境激素的危害](https://img.taocdn.com/s3/m/38a6a27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13.png)
免疫系统受损
环境激素可能影响陆地生 物的免疫系统,使其抵抗 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危害
生物多样性下降
环境激素可能导致某些物种数量 减少或灭绝,从而影响生物多样
性。
生态平衡失调
环境激素可能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导致某些物种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进一步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
食物链断裂
行为异常
环境激素可能导致水生生 物的行为异常,如鱼类变 得过于活跃或过于安静, 影响其生存和繁殖。
对陆地生物的危害
繁殖障碍
环境激素可能导致陆地生 物的繁殖障碍,如鸟类和 哺乳动物的生殖器官异常 和生殖能力下降。
生长发育异常
陆地生物在接触环境激素 后,可能出现生长发育异 常,如动物出现生长过快 或过慢的现象。
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认知能力
环境激素可能加速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下降,增加 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骨骼健康
环境激素可能导致老年人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 增加。
心血管疾病
老年人接触环境激素可能加重心血管疾病的病情 ,影响康复和生活质量。
05
CATALOGUE
减少环境激素危害的措施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宣传教育
生长发育异常
环境激素可能导致生物体生长发育异常,如性早熟、生长迟缓等。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免疫功能下降
环境激素可能降低生物体的免疫功能,使其更容易受到感染 和疾病侵袭。
过敏反应增加
环境激素可能增加生物体对某些过敏原的敏感性,导致过敏 反应增多。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学习与记忆障碍
环境激素可能影响生物体的神经系统发育,导致学习与记忆能力下降。
THANKS
感谢观看
环境激素对人体的危害机制及防控策略
![环境激素对人体的危害机制及防控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f50753a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6e.png)
环境激素对人体的危害机制及防控策略优先控制污染物环境激素的危害及防控策略摘要:优先控制污染物种类繁多,其中环境激素对人体的危害机制及防控策略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环境激素对人体的危害途径包括与天然激素受体结合,模仿天然激素的作用,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改变细胞成长与分裂启动基因等,所以环境激素的防控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且具有良好的前景。
关键词:环境激素人体危害机制防控策略Abstract: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priority control pollutants, includingenvironmental hormone mechanism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the harm ofhuman body is one of the focus of the world. Environmental hormone through the harmof human body and natural hormone receptors, mimicking the natural hormone, affectthe endocrine system function, change the genes for cell growth and division launched,so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nvironmental hormone strategy is necessary andhas a good prospect.Key words: environmental hormone; The human body; Damage mechanism;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环境激素也叫环境荷尔蒙、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环境激素问题
摘要:环境激素是人类继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之后面临的又一全球性问题。
环境激素干扰生物正常的生理代谢、内分泌、生殖机能,引起种种负面的生物学效应。
环境激素问题已受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被视为人类面临的新公害。
关键词:环境激素新公害机制污染控制
正文:
一、环境激素的概念
环境激素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向环境释放的以及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对人体或动物内自身的激素分泌产生影响,从而干扰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
也叫环境荷尔蒙,是外源性内分泌干扰素。
二、环境激素的种类
目前, 全球已经合成的化学物质约1000万种, 每年新合成约10 万种, 其中列入环境荷尔蒙的物质有70种左右,除镉、铅、汞等几种重金属外,其它67 种都是有机物质。
67 种中农药有44 种(杀虫剂24 种、杀虫剂代谢产物1 种、除草剂10种、杀菌剂9 种) ,占65. 67 %。
其它的还包括染料、香料、涂料、洗涤剂、去污剂、表面活性剂、塑料制品的原料或添加剂、药品、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和动植物性激素等。
依据其作用功能分为干扰雌激素的环境化学物、干扰睾酮的环境化学物、干扰甲状腺素的环境化学物等。
依据其来源分为人工合成激素、植物性激素、真菌性激素、环境中的激素样物质。
依据其化学结构分为多氯联苯类、邻苯二甲酸酯类、氯代烃类、芳香族碳化氢类、烷基酚类、双酚类、联苯酚类、氯酚类、金属类、硝基苯类、呋喃类、有机锡类等。
三、环境激素的来源
环境激素虽然繁杂,但对生物和人类的侵害主要通过三种直接的途径:空气侵入、水源侵入和食物侵入。
1.空气中的环境激素:①焚烧垃圾废物产生的二噁英类物质;②化学产品生产过程中某些物质的泄漏;③建筑材料、家具、日用品中污染成分(甲醛、增塑剂、防腐剂、杀虫剂、除污剂、洗涤剂等)的挥发。
2.水源中的环境激素:①降水(降水使散发在空气中的环境激素类化学物质流向大地,进入各种水系);②工厂排出的污水,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的渗出,医院医务用水的排放;③防止自来水管生锈的保护膜,塑料水管的添加剂。
3.食品中的环境激素:①蔬菜、水果、谷物生产中使用的农药,人工养殖鱼类、禽畜使用的生长激素;②食品包装(塑料薄膜、涂了防锈树脂的罐头等)中的环境激素;③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各种添加剂。
四、环境激素的作用机理
环境激素作用于生物体的一种方式就是能和生物体内的激素受体结合,并形成复合体,复合体被运到细胞核内后, 与DNA 结合, 于是DNA 传递信号给RNA ,而RNA 就把信号翻译为蛋白质。
这些环境激素不在体内分解,又不排出体外,一直留在体内, 不断地发出信号, 制造出多余的蛋白质,从而使生物体出现一系列的异常现象。
环境激素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作用于生物体, 如和体内激素结合、阻碍体内激素发挥作用、加速体内激素代谢、与体内激素竞争靶细胞上的受体以及影响内分泌系统与其它系统的调控作用等。
五、环境激素的危害
1 、环境激素对野生动物的生殖影响已被广泛证实,如DDT等使鸟类的卵壳变薄从而影响鸟类的孵化率;水中的类雌激素类物质导致了雌性化鱼类、雌雄同体鱼的出现。
.
2 、男婴出生率下降,自70年代以来,加拿大男婴的出生率下降了0.22%,美国下降了0.1%。
科学家断言是杀虫剂等干扰了人类生殖激素的结果。
3、男性精子异常,环境激素是导致男性精子数目锐减、精子畸形率上升、男性不育症患者增加以及前列腺癌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4、女性性早熟、月经失调、子宫癌、卵巢癌、乳腺癌等的增加,研究表明,与正常情况下的妇女相比,生活在曾经用过杀虫剂的农田附近的孕妇,其生育过程中更有可能由于先天性缺损而导致流产。
5、致畸、致癌作用,一些环境激素作用于细胞的染色体,使染色体的数目或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携带遗传信息的某些基因,产生遗传性疾病或肿瘤。
6、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引起人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智力低下。
青少年犯罪率增加是否与环境激素的浓度增高有关,如今也倍受有关方面的关注。
六、环境激素污染的控制与防治
(1) 从源头抓起,堵住环境激素产生和排放的源头, 而管理完善的污染物质一般不会进入外界环境。
对环境重金属激素来说,首先应严格杜绝工业的废水排放, 它们是镉、铅、汞等环境激素的重要来源。
在监测管理上,应要求这些工业废水排放严格达标。
实际上,分离、回收这些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可变废为宝。
如禁止使用DDT、PCBs ,减少使用会产生二恶英的产品。
(2) 研究制订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标准和专项法律, 在环境监测方面明确提出将环境激素的监测分析工作列为重点解决的监测工作问题, 将环境激素的分析测试方法本土化、标准化、现代化作为工作目标。
把大多数的有毒有害物质纳入法规、标准管理之中,对其整个生命周期活动进行常规监测,建立新生产化学品申请许可证制度,完善有毒有害物质的分类包装与标志制度等。
(3)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深入研究环境激素的污染途径、主要污染源、产生的危害、作用机制以及污染控制、防治对策等。
(4) 研究减排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技术,如开发环境友好化学工程技术;研究新的工艺路线,即不使用、不产生和不排放或尽量不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生产流程;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如闭路循环、废水综合利用; 开发和筛选最佳实用污染治理技术。
对于二恶英, 主要是开发新型的垃圾焚烧装置从源头减少二恶英的产生, 并开发配套的废气治理设施。
(5) 加强环境教育与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让公众了解环境激素的真实面目,自觉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抵制环境激素的危害。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①不用泡沫塑料容器泡方便面。
方便面容器90 %是泡沫苯乙烯制品, 苯乙烯是一种致癌环境激素。
②不用聚氯乙稀包装材料在微波炉中加热。
环境激素物质双酚A 会在高温中渗出。
③不购买塑料制婴幼儿用品。
在聚碳酸酯制奶瓶中倒入开水后检测发现, 水中双酚A 的含量达到3. 1~5. 5μg/ L , 另外, 目前大部分玩具也使用了聚氯乙稀。
为了使聚氯乙稀变软而使用的柔软剂邻苯二甲酸化合物, 是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激素。
④避免食用近海鱼。
小鱼和微生物摄取了海中的化学物质,由于食物链的作用,大型鱼类体内浓缩的化学物质非常多。
在日本通过食物摄取的二恶英总量中,约
60%来自鱼类。
⑤慎用口服避孕药。
口服避孕药原本是人造雌激素,这种物质从服用者的尿中排出流到河川后, 造成的激素作用是双酚A的1 万倍。
⑥严格监控乳品中的激素含量。
一些配合饲料中含有激素,直接危害人体。
⑦尽量不使用
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尽量不用合成洗涤剂。
⑧大量食用谷物和黄绿叶菜。
因为糙米、芥菜、菠菜、萝卜、小米、黄米和元白菜等是一类容易使二恶英
从体内排出的食物。
同时,注意保持食物的多样性,以分散环境激素的危险性。
结束语:
环境激素问题已切实摆在了世界各国的面前,虽然目前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有许多重大问题亟待解决,如:环境激素在环境介质中富集、迁移、转化、分配的规律研究尚少,环境激素的作用机理也不十分明确,它同地域的影响是否相关;如何评价其危险性,如何制定接触水平;多种环境激素的协同作用更令人警示。
目前我国对环境激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生态环境的改造与保护也非常落后,因此我国更应提高重视,加大力度,制定研究计划,完善监测网络系统,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在国际间广泛合作,共同保护人类的家园。
参考文献:
【1】郭梅英,段昌群,杨良环境激素研究进展探讨云南环境科学 2004 【2】任仁环境激素的种类和污染途径大学化学 2001
【3】杜克久、徐晓白环境雌激素研究进展科学通报 2000
【4】蒋学之环境雌激素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中国公共卫生1997
【5】刘苹环境激素与人类健康云南环境科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