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二定律物理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二定律物理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牛顿第二定律物理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Ⅰ 教学设计
1.1以本为本,制订教学方针
现行大纲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要求是B级,本人制定了如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
3.知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知道物理由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教学重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2.牛顿第二定律。
3.教学难点:
4.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教学用具:
小车,导轨(一端带有定滑轮),打点记时器,学生电源,砝码(一盒),
细绳,导线,纸带。
1.2 复习引入,明确探究方法
幻灯片:A.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B.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C.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产生加速度,那么产生的加速度跟那些因素有关?我们如何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
前面两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第三个问题的第一个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也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而第二个学生一开始没有得出答案,我提示:在学速度的时候,我们是如何比较甲乙两位同学运动的快慢的?学生齐声回答——控制变量法。接着我要求他们根据实验器材,设计一套确定加速度和作用力以及质量的关系的步骤。
1.3 学生活动,得出实验结论
幻灯片:(物体质量相同)
结论: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总结规律,得出结论,老师加以总结。
巩固练习:
同样的力拉质量不同的物体,为什么轻是物体先达到某一速度?
因为m小,由a = 知a大,由= at得大
1.4
用课件模拟整个过程,有效减少了学生的遗忘量。通过形象生动的计算机模拟实验,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牢固了所学的新知识,新规律。
1.5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知识体系
综合上述实验中得到的两个关系,得到下述结论: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加速度的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表示:F=kma
A:如果每个物理量都采用国际单位,k=1;
B: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力叫做1牛顿。
推广:上面我们研究的是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情况,当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上述关系可推广为: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即F合=ma。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A.同一性:a,F,m是对同一个物体而言
B.瞬时性:有力就有加速度,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时间改变。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着消失。
C.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D.相对性:a是对地面而言的
1.6课堂练习,掌握解题步骤
例题,质量是5kg的物体,以2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求绳子了拉力大小。
60N
Ⅱ。效果检测
课后,本人以作业的形成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了检测。
目标:检测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以及运用能力
检测题:高一物理课课练·课时三牛顿第二定律(一)
检测结果
分析:学生对于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已经能基本掌握其解题步骤,对定律的理解也能达到大纲的要求,有些同学对受力分析还是不熟悉,有时会多力或者漏力,可以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Ⅲ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一再强调牛顿运动定律在高一力学所处的地位。关于其新课教学,重在了解和简单运用,而不需要太难,太深,只要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了正确的理解,打好基础,为进一步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作好铺垫。
在教学中用学生活动,计算机模拟等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成为课堂的主体。
通过课后作业的反馈,使我及时掌握学生的薄弱环节,为了下一节课的巩固和深入积累了材料。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对计算机的格式没有进行规范,使学生的解题步骤有些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