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现场检查指导原则
质量控制
8.1.1应当建立质量控制程序,规定产品检验部门、人员、操作等要求。 查看质量控制程序,是否对产品的检验部门职责、人员资质、检验操作规程等作出规定。 8.1.2应当规定检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校准等要求,以及产品放行的程序。 查看质量控制程序,是否对检验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校准作出规定。 8.2.1应当定期对检验仪器和设备进行校准或检定,并予以标识。 查看检验仪器和设备是否按规定实施了校准或检定,是否进行了标识。 8.2.2应当规定检验仪器和设备在搬运、维护、贮存期间的防护要求,防止检验结果失准。 8.2.3当发现检验仪器和设备不符合要求时,应当对以往检验结果进行评价,并保存验证记录。 查看设备使用、维护记录,当检验仪器设备不符合要求的情况,是否对以往检测的结果进行了评价,并保存 相关记录。 8.2.4对用于检验的计算机软件,应当进行确认。
设备
3.1.1应当配备与所生产产品和规模相匹配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应当确保有效运行。 对照生产工艺流程图,查看设备清单,所列设备是否满足生产需要;核查现场设备是否与设备清单相关内容 一致;应当制定设备管理制度。 3.2.1生产设备的设计、选型、安装、维修和维护应当符合预定用途,便于操作、清洁和维护。 查看生产设备验证记录,确认是否满足预定要求。现场查看生产设备是否便于操作、清洁和维护。 3.2.2生产设备应当有明显的状态标识,防止非预期使用。 现场查看生产设备标识。 3.2.3应当建立生产设备使用、清洁、维护和维修的操作规程,并保存相应的设备操作记录。 3.3.1应当配备与产品检验要求相适应的检验仪器和设备,主要检验仪器和设备应当具有明确的操作规程。 对照产品检验要求和检验方法,核实企业是否具备相关检测设备。主要检测设备是否制定了操作规程。 3.4.1应当建立检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记录,记录内容应当包括使用、校准、维护和维修等情况。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发布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公告(2015年第102号)2015年07月10日发布为加强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规范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650号)、《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7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起草了《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现予以发布。
本附录是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特殊要求。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应当符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本附录的要求。
特此公告。
附件: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食品药品监管总局2015年7月10日附件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第一部分范围和原则1.1 本附录适用于植入性的有源医疗器械和无源医疗器械,但不适用于组织工程植入物中生物技术组成部分和除齿科种植体外的其他齿科植入物。
1.2 本附录是对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特殊要求。
1.3 植入性的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中应当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以保证医疗器械不受污染或能有效排除污染。
植入性的非无菌医疗器械,其生产环境的设置应当满足产品质量的要求。
第二部分特殊要求2.1 人员2.1.1 植入性的动物源医疗器械和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的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专业知识,并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以确保具备在生产、质量管理中履行职责的能力。
2.1.2 凡在洁净室(区)工作的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洁净作业等方面培训。
临时进入洁净室(区)的人员,应当对其进行指导和监督。
2.1.3 从事植入性的动物源医疗器械和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生产的全体人员,包括清洁、维修等人员均应当根据其产品和所从事的生产操作进行专业和安全防护培训。
2.1.4 应当建立对人员的清洁要求,制定洁净室(区)工作人员卫生守则。
XX县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监督检查实施方案
县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监督检查实施方案嘿,各位,我要分享的是一份关于“县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监督检查实施方案”的详细计划。
咱们就直接进入主题,边想边说,力求让这份方案既专业又接地气。
监督检查的目的和意义。
咱们都知道,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所以这个监督检查就是为了确保这些医疗器械的质量,降低患者风险。
简单来说,就是让患者放心使用,让咱们的工作更有保障。
一、监督检查对象1.所有在县范围内生产、经营、使用的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企业和医疗机构。
2.重点监管那些高风险、易出现问题、有投诉举报的产品和企业。
二、监督检查内容1.生产和经营企业的资质审核。
看看这些企业有没有合法的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以及相关人员的资质证书。
2.生产过程监管。
检查企业生产环境是否符合GMP要求,生产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生产工艺是否合理。
3.质量控制。
查看企业是否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
4.销售和使用环节监管。
检查医疗机构是否从合法渠道采购医疗器械,是否按照规定储存和使用。
5.用户投诉和不良事件监测。
对用户的投诉和不良事件进行及时处理和反馈。
三、监督检查方式1.现场检查。
组织专家团队,对企业和医疗机构进行现场检查,发现问题现场指出,督促整改。
2.抽样检测。
对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样检测,确保产品质量。
3.信息化监管。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4.社会监督。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对存在问题的企业和产品进行举报。
四、监督检查时间安排1.第一阶段:2023年1月至2023年3月,开展全面排查,摸清底数。
2.第二阶段:2023年4月至2023月,对排查出的问题进行整改,确保整改到位。
3.第三阶段:2023年4月至2023年12月,持续开展监督检查,巩固成果。
五、监督检查组织保障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监督检查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监督各项工作。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现场检查指导原则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现场检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为了规范和指导对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现场检查工作,依据《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制定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用于指导监管部门对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施《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现场检查和对检查结果的评估,适用于植入性医疗器械注册现场核查、医疗器械生产许可(含延续或变更)现场检查,以及根据工作需要对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开展的各类监督检查。
在医疗器械注册现场核查、生产许可(含变更)现场检查中发现企业存在不符合项目且不能当场完成整改的,对其申请不予批准,企业应全部符合规范及相关附录要求后,再对其申请予以批准;在生产许可延续现场检查中发现企业存在不符合项目的,应当通知企业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延续。
在各类监督检查中,发现关键项目不符合要求的,或虽然仅有一般项目不符合要求,但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的,应当要求企业停产整改;仅发现一般项目不符合要求,且不对产品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的,应当要求企业限期整改。
注解:1.本指导原则条款编号的编排方式为:X1.X2.X3,其中X1为章节的顺序号,如1.1.1的第一位X1表示“机构与人员”章节,2.1.1的第一位X1表示“厂房与设施”章节;X2为同一章节内条款的顺序号,如1.1.1的第二位X2表示“机构与人员”章节第一条要求,1.2.1的第二位X2表示“机构与人员”章节第二条要求;X3为同一条款内细化的检查指导的顺序号,如1.1.1的第三位X3表示“机构与人员”章节对第一条要求细化的第一个检查要点,1.1.2的第三位X3表示“机构与人员”章节对第一条要求细化的第二个检查要点。
其他章节编号规则相同。
2.每一章节的检查指导原则由前后两部分组成,每章的前半部分是按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规范》所规定条款制定的检查指导,每章的后半部是按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规范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所规定条款制定的检查指导。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
附件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第一部分范围和原则1.1 本附录适用于植入性的有源医疗器械和无源医疗器械,但不适用于组织工程植入物中生物技术组成部分和除齿科种植体外的其他齿科植入物。
1.2 本附录是对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特殊要求。
1.3 植入性的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中应当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以保证医疗器械不受污染或能有效排除污染。
植入性的非无菌医疗器械,其生产环境的设置应当满足产品质量的要求。
第二部分特殊要求2.1 人员2.1.1 植入性的动物源医疗器械和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的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专业知识,并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以确保具备在生产、质量管理中履行职责的能力。
2.1.2 凡在洁净室(区)工作的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洁净作业等方面培训。
临时进入洁净室(区)的人员,应当对其进行指导和监督。
2.1.3 从事植入性的动物源医疗器械和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生产的全体人员,包括清洁、维修等人员均应当根据其产品和所从事的生产操作进行专业和安全防护培训。
2.1.4 应当建立对人员的清洁要求,制定洁净室(区)工作人员卫生守则。
人员进入洁净室(区)应当按照程序进行净化,并穿戴工作帽、口罩、洁净工作服、工作鞋。
裸手接触产品的操作人员每隔一定时间应当对手再次进行消毒。
裸手消毒剂的种类应当定期更换。
2.1.5 应当制定人员健康要求,设立人员健康档案。
直接接触物料和产品的操作人员每年至少体检一次。
患有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产品的工作。
2.1.6 应当明确人员服装要求,制定洁净和无菌工作服的管理规定。
工作服及其质量应当与生产操作的要求及操作区的洁净度级别相适应,其式样和穿着方式应当能够满足保护产品和人员的要求。
洁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不得脱落纤维和颗粒性物质,无菌工作服应当能够包盖全部头发、胡须及脚部,并能阻留人体脱落物。
生产质量管理要求基础知识考核试题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培训(三)生产质量管理要求基础知识考核试卷部门: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规范》适用于医疗器械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2.管理者代表负责建立、实施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3.每一个生产批的批记录必须包含在一个文件中()4.以非无菌状态提供而使用时需要无菌的产品,不需要由生产企业进行灭菌确认()5.设计输入应合理考虑顾客要求()6.只有在产品设计开发的过程中才需要考虑风险管理的要求()7.对于医生的培训是经销商的职责,不属于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范畴()8.记录的保存期限由企业自行规定即可()9.用于监视和测量的计算机软件,在初次使用前应当进行确认()10.只有当监管部门要求时,企业才会对产品进行召回()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1.以下不属于《医疗器械质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适用范围的是()A 新产品立项 B特殊过程确认 C设备安装 D 忠告性通知的发布2.以下属于《规范》对从事影响产品质量的工作人员要求是:()A内审员资格 B具有相关理论知识 C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 D大专以上学历3.根据《规范》的要求,医疗器械技术文档的内容包括:()A 产品图纸 B生产流程图 C原材料进货检验规程 D以上皆是4.以下关于设计开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制定设计开发计划B无论开发何种医疗器械产品,只需要一次设计输入和一次设计输出C设计验证的目的是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D设计确认就是临床试验5.对供方的选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如果采购量较少或供应单位无法提供相关资格证明、动物检疫合格证、动物防疫合格证,执行的检疫标准等资料时,可酌情处理B对于来源于动物的原、辅材料应当对病毒进行检测控制C与无菌医疗器械表面不直接接触的初包装材料,不需要在洁净室内生产D 只要供方提供三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机构代码证),就可以认为该供方为合格供方6.以下不属于特殊过程,不需要进行过程确认是:()A 手工切割B塑料注塑成型 C无菌包装封口 D灭菌7.以下关于产品放行的说法正确的是:()A放行的产品应当附有合格证明B产品实现所规定的全部过程后,才能对产品进行放行。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发布时间:2015.08.19 阅读:[104]次在新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实施四个月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在2015年7月10日接连发布了《规范》的三个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附录、无菌医疗器械附录以及体外诊断试剂附录。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第一部分范围和原则1.1 本附录适用于植入性的有源医疗器械和无源医疗器械,但不适用于组织工程植入物中生物技术组成部分和除齿科种植体外的其他齿科植入物。
1.2 本附录是对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特殊要求。
1.3 植入性的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中应当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以保证医疗器械不受污染或能有效排除污染。
植入性的非无菌医疗器械,其生产环境的设置应当满足产品质量的要求。
第二部分特殊要求2.1 人员2.1.1 植入性的动物源医疗器械和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的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专业知识,并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以确保具备在生产、质量管理中履行职责的能力。
2.1.2 凡在洁净室(区)工作的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洁净作业等方面培训。
临时进入洁净室(区)的人员,应当对其进行指导和监督。
2.1.3 从事植入性的动物源医疗器械和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生产的全体人员,包括清洁、维修等人员均应当根据其产品和所从事的生产操作进行专业和安全防护培训。
2.1.4 应当建立对人员的清洁要求,制定洁净室(区)工作人员卫生守则。
人员进入洁净室(区)应当按照程序进行净化,并穿戴工作帽、口罩、洁净工作服、工作鞋。
裸手接触产品的操作人员每隔一定时间应当对手再次进行消毒。
裸手消毒剂的种类应当定期更换。
2.1.5 应当制定人员健康要求,设立人员健康档案。
直接接触物料和产品的操作人员每年至少体检一次。
患有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产品的工作。
无菌医疗器械及植入医疗器械洁净室(区)设置原则
附录: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洁净室(区)设置原则一、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中应当采用使污染降至最低限的生产技术,以保证医疗器械不受污染或能有效排除污染。
二、主要与骨接触的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等生产区域应不低于100,000级洁净度级别。
三、主要与组织和组织液接触的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等生产区域应不低于100,000级洁净度级别。
四、主要与血液接触的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等生产区域应不低于10,000级洁净度级别。
五、与人体损伤表面和粘膜接触的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精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均应在不低于300,000级洁净室(区)内进行。
生产企业应对与人体损伤表面接触的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精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所要求的环境进行必要的验证、确认。
六、与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使用表面直接接触、不清洗即使用的包装材料,生产企业应采取措施,使包装材料达到相应的洁净程度和无菌要求,并经过验证,若包装材料不与无菌医疗器械使用表面直接接触,应在不低于300,000洁净室(区)内生产。
七、对于有要求或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加工的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包括医用材料),应在10,000级下的局部100级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
八、洁净工作服清洗、干燥和穿洁净工作服室、专用工位器具的末道清洗与消毒的区域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可低于生产区一个级别。
无菌工作服的整理、灭菌后的贮存应在10,000级洁净室(区)内。
九、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级别应当符合下表规定: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级别表附录:无菌医疗器械生产洁净室(区)设置原则一、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中应当采用使污染降至最低限的生产技术,以保证医疗器械不受污染或能有效排除污染。
医疗器械基础知识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
1、【多选】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包括:()A、负责建立、实施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B、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需求;C、提高员工满足法规、规章和顾客要求的意识;D、负责员工福利的协调。
答案:ABC2、【多选】《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对采购的要求包括:()A、建立《采购控制程序》;B、采购时应当明确采购信息,清晰表述采购要求,采购物品类别、验收准则、规格型号、规程、图样等内容;C、应当建立采购记录,包括采购合同、原材料清单、供应商资质证明文件、质量标准、检验报告及验收标准等;D、采购记录应当满足可追溯要求;E、建立供应商审核制度,对供应商进行审核评价;F、企业应当对采购物品进行检验或者验证,确保满足生产要求。
答案:ABCDEF3、【多选】检验仪器和设备的管理使用应当符合以下要求:()A、定期对检验仪器和设备进行校准或者检定,并予以标识;B、规定检验仪器和设备在搬运、维护、贮存期间的防护要求,防止检验结果失准;C、发现检验仪器和设备不符合要求时,应当对以往检验结果进行评价,并保存验证记录;D、对用于检验的计算机软件,应当确认;E、检验设备,必须专人负责。
答案:ABCD4、【多选】企业应当建立产品防护程序,规定产品及其组成部分的防护要求,包括:()A、污染防护、静电防护、粉尘防护、腐蚀防护、运输防护等要求;B、防护应当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等;C、防护操作人员安全;D、防护场地不被破坏;E、防护设备不被外力破坏。
答案:AB5、【多选】仓储区应当:()A、能够满足原材料、包装材料、中间品、产品等的贮存条件和要求;B、按照待检、合格、不合格、退货或者召回等情形进行分区存放;C、便于检查和监控;D、便于操作管理;E、便于领导查看,现场检查。
答案:ABC6、【多选】以下关于厂房和设施的要求,正确的有()A、厂房与设施应当符合生产要求,生产、行政和辅助区的总体布局应当合理,不得互相妨碍。
B、应当根据所生产产品的特性、工艺流程及相应的洁净级别要求合理设计、布局和使用厂房与设施。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附件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第一部分范围和原则本附录适用于植入性的有源医疗器械和无源医疗器械,但不适用于组织工程植入物中生物技术组成部分和除齿科种植体外的其他齿科植入物。
本附录是对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特殊要求。
植入性的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中应当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以保证医疗器械不受污染或能有效排除污染。
植入性的非无菌医疗器械,其生产环境的设置应当满足产品质量的要求。
第二部分特殊要求人员植入性的动物源医疗器械和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的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专业知识,并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以确保具备在生产、质量管理中履行职责的能力。
凡在洁净室(区)工作的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洁净作业等方面培训。
临时进入洁净室(区)的人员,应当对其进行指导和监督。
从事植入性的动物源医疗器械和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生产的全体人员,包括清洁、维修等人员均应当根据其产品和所从事的生产操作进行专业和安全防护培训。
应当建立对人员的清洁要求,制定洁净室(区)工作人员卫生守则。
人员进入洁净室(区)应当按照程序进行净化,并穿戴工作帽、口罩、洁净工作服、工作鞋。
裸手接触产品的操作人员每隔一定时间应当对手再次进行消毒。
裸手消毒剂的种类应当定期更换。
应当制定人员健康要求,设立人员健康档案。
直接接触物料和产品的操作人员每年至少体检一次。
患有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产品的工作。
应当明确人员服装要求,制定洁净和无菌工作服的管理规定。
工作服及其质量应当与生产操作的要求及操作区的洁净度级别相适应,其式样和穿着方式应当能够满足保护产品和人员的要求。
洁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不得脱落纤维和颗粒性物质,无菌工作服应当能够包盖全部头发、胡须及脚部,并能阻留人体脱落物。
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自查要点
是否派出销售人员销售医疗器械,未按要求提供授权书
17
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是否未按照规定进行整改
18
是否从不具有资质的生产、经营企业购进医疗器械
19
监管部门责令实施召回或停止经营后,是否拒不停止经营(召回)医疗器械
20
是否未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
21
企业质量负责人是否负责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工作,独立履行
6
是否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时提供虚假资料
7
是否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
8
是否擅自变更经营场所或者库房地址、扩大经营范围或者擅自设立库房
9
是否未按规定办理登记事项变更
10
是否经营不符合强制性标准或不符合经注册或备案的产品技
序号
自查要点
自查情况
原因分析
整改措施
整改结果
术要求的医疗器械
11
是否经营无合格证明文件、过期、失效、淘汰的医疗器械
12
是否经营说明书、标签不符合规定的医疗器械
13
是否未按照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标示要求运输、贮存医疗器械
14
是否未依照规定建立并执行医疗器械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15
是否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批发业务以及第三类医疗器械零售业务的经营企业未依照规定建立并执行销售记录制度
2020
企业名称(盖章):
自查人员:自查日期:
序号
自查要点
自查情况
原因分析
整改措施
整改结果
1
是否未经许可经营第三类医疗器械
2
是否经营未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
3
2020年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自查要点
12
是否经营说明书、标签不符合规定的医疗器械
13
是否未按照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标示要求运输、贮存医疗器械
14
是否未依照规定建立并执行医疗器械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15
是否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批发业务以及第三类医疗器械零售业务的经营企业未依照规定建立并执行销售记录制度
5
是否未按规定备案经营第二类医疗器械
6
是否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时提供虚假资料
7
是否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
8
是否擅自变更经营场所或者库房地址、扩大经营范围或者擅自设立库房
9
是否未按规定办理登记事项变更
10
是否经营不符合强制性标准或不符合经注册或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的医疗器械
11
16
是否派出销售人员销售医疗器械,未按要求提供授权书
17
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是否未按照规定进行整改
18
是否从不具有资质的生营后,是否拒不停止经营(召回)医疗器械
20
是否未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
21
企业质量负责人是否负责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工作,独立履行职责,在企业内部对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具有裁决权,承担相应的质量管理责任。
22
企业质量管理机构或者质量管理人员是否全面履行职责。
23
企业是否依据《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建立覆盖医疗器械经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制度,并保存相关记录或者档案。
24
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批发业务和第三类医疗器械零售业务的企业开展购货者资格审核、医疗器械追踪溯源情况。
25
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是否建立质量管理自查制度,是否于每年年底前向所在地设区的负责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部门提交年度自查报告。
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落实《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分类分级监督管理规定》的指导意见
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落实《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分类分级监督管理规定》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日期】2016.05.05•【字号】•【施行日期】2016.05.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其他规定正文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落实《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分类分级监督管理规定》的指导意见各区局,各直属分局:为建立以分类管理为基础、以风险高低为导向、以过程监督为重点的工作机制,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号)、《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分类分级监督管理规定的通知》(食药监械监〔2015〕158号),现就我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分类分级监督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监管级别划分(一)三级监管三级监管(以下简称“Ⅲ级”)为风险最高级别的监管,对下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实施三级监管:1.经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经营环节重点监管目录及现场检查重点内容》(以下简称《重点监管目录》)所列品种的;2.为其他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提供贮存、配送服务的;3.上年度被行政处罚且整改不到位的;4.存在不良信用记录的。
(二)二级监管二级监管(以下简称“Ⅱ级”)为风险一般级别的监管,对Ⅲ级以外的从事第二、三类医疗器械批发经营的企业实施二级监管。
(三)一级监管一级监管(以下简称“Ⅰ级”)为风险较低级别的监管,对Ⅲ级、Ⅱ级以外的从事其他类医疗器械经营的企业实施一级监管。
对涉及多个监管级别的经营企业实施最高级别的监管。
二、监督管理措施(一)三级监管措施1.对经营《重点监管目录》无菌类、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类、体外诊断试剂类、设备仪器类中所列品种的企业,每年现场检查不得少于一次,按照《北京市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查评定细则》(以下简称《检查评定细则》),以《重点监管目录》列出的检查内容为重点,逐条检查。
《关于植介入类医疗耗材管理规定的建议》
《关于植介入类医疗耗材管理规定的建议》借鉴其他三甲医疗单位耗材管理经验,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植介入类医疗耗材的管理,建议明确规定如下: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医疗器械的招标采购管理规定,所有进入我院的植介入类耗材必须是国家或省市级中标产品。
2.我院使用的植介入类耗材必须从具有、的生产企业和取得的经营企业购进,进口同类产品应具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发的。
3.植介入类耗材的使用科室领取耗材后要妥善保管,并保证基数稳定,在基数不足的情况下,每月根据临床需要将采购计划递交设备科,由设备科审核并报主管院长审批后进行采购。
4.鉴于植介入类手术的特殊性,一些耗材要临时才能确定其规格型号,所以我院要求各供应商必须将各种规格型号的耗材备存于使用科室,科室使用后,由手术医生和收费护士共同在送货清单和发票上签名后,送设备科补办手续并补齐备用耗材。
5.我院要求供应商除了提供有效的三证外,还要提供每个植介入类耗材的条形码或合格证,由使用医生于术后粘贴在病历中保存,以保证其可追溯。
6.对于需要新进的植介入类耗材,由使用科室先提交申请报告,经主管院长审批同意后递交设备科;设备科根据中标情况和供应商的服务能力筛选其中多家供使用科室参考,由使用科室根据临床需要和病人家属要求进行选择,并回报设备科进行采购。
7.我院植介入类耗材的计划、采购、使用和管理人员必须廉洁自律,任何人不得收受供应商的回扣。
第二篇:植入性医疗器械及耗材管理制度(修改版)成县中医医院卫生材料、植入性医疗器械及化验试剂使用管理制度修订为加强卫生材料、植入性医疗器械及化验试剂的采购使用管理,降低使用风险,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和《关于加强植入性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监管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xx〕61号)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管理的相关要求和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各相关科室不得自行向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或经营企业采购卫生材料、植入性医疗器械及化验试剂,不得作为中间人直接向病人销售植入性医疗器械,不得使用患者自备的植入性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行)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根据《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第二类和第三类有源植入性和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包括无菌和非无菌状态)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但不适用于组织工程植入物中生物技术组成部分和除齿科种植体外的其他齿科植入物。
第三条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以下简称生产企业)应当按照本实施细则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并保持其有效性。
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生产企业应在产品实现全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四条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规定各机构的职责、权限,明确质量管理职能。
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不得互相兼任。
第五条生产企业负责人应当具有并履行以下职责:(一)组织制定生产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二)组织策划并确定产品实现过程,确保满足顾客要求;(三)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所需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四)组织实施管理评审并保持记录;(五)指定专人和部门负责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确保相应法律法规在生产企业内部贯彻和执行。
第六条生产企业负责人应当确定一名管理者代表。
管理者代表负责建立、实施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需求,提高员工满足法规和顾客要求的意识。
第三章资源管理第七条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应当熟悉医疗器械的法规,具有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有能力对生产和质量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和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的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知识),并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以确保在其生产、质量管理中履行职责。
第八条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应当经相应技术和法规培训,具有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植入性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植入性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一、为了加强对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使用医疗器械安全,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所指植入性医疗器械是指任何借助外科手术,器械全部或者部分进入人体或自然腔道中,在手术过程结束后长期留在体内,或者留在体内至少60日以上的医疗器械(不含节育环)。
三、凡在本院从事植入性医疗器械使用的科室,均应遵守本制度。
四、医务部、物价部门、设备科等相关部门应当依照相关法规和本制度的规定,加强对植入性医疗器械使用的监督检查。
五、设备科负责所有植入性医疗器械的采购。
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不得自行向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或经营企业采购植入性医疗器械,不得作为中间人直接向病人销售植入性医疗器械,不得使用患者自备的植入性医疗器械。
六、负责植入性医疗器械采购、验收、保管、使用的人员应熟悉医疗器械监管法律法规,了解植入性医疗器械管理和使用常识。
七、设备科不得从无《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生产企业或经营企业采购植入性医疗器械,不得采购和使用未经注册的植入性医疗器械,不得采购不符合《医疗器械注册证》及其附件《医疗器械注册登记表》规定的植入性医疗器械。
八、采购植入性医疗器械应严格执行验证制度。
严格按规定索取、查验、核实并留存供货方及供应产品的有关资质证明,包括:(一)供货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营业执照》;(二)植入性医疗器械《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及其《医疗器械注册登记表》;(三)生产企业对供货方的委托授权书;(四)供货方对医疗器械销售人员的委托授权书;销售人员委托授权书应为委托企业法定代表人签署(签名),载明授权销售的品种、地域、期限,注明销售人员的身份证号码,并加盖委托企业印章。
必要时还须索取相关植入性医疗器械现行有效的产品标准。
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监督检查重点
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监督检查重点1.生产环节检查重点。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其相关附录、《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等法规、规范、标准要求是否全面落实。
重点检查:(1)上一年度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自查报告、监督管理部门抽验和检查发现的问题是否完成整改;(2)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管理者代表及相关质量人员是否接受过法规培训和考核;(3)洁净室(区)的控制是否符合要求;(4)生产设备、检验设备是否与所生产产品和规模相匹配;(5)产品变更是否履行变更程序,特别是强制性标准实施后是否履行变更程序;(6)采购环节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对供应商进行审核评价,特别是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生产企业是否符合聚氯乙烯输液输血器具中荧光物质识别及定量补充检验方法的要求,是否对原材料进行控制;(7)生产环节是否对特殊工序和关键过程进行识别和有效控制;(8)灭菌过程控制是否符合要求,尤其是产品的无菌性能和环氧乙烷残留量是否满足标准要求,有相应的检验或者验证记录;(9)质量控制及产品放行是否符合强制性标准以及经注册的产品技术要求;(10)是否建立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收集方法,是否及时收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医疗器械,是否采取召回等措施,并按规定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告。
2.流通环节检查重点。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冷链(运输)管理指南》等法规、规范、标准要求是否全面落实。
重点检查:(1)是否未经许可(备案)从事经营(网络销售)医疗器械;(2)是否经营(网络销售)未取得注册证或者备案凭证的医疗器械;(3)购销渠道是否合法;(4)进货查验记录和销售记录是否真实完整,相关信息是否能够追溯;(5)是否经营无合格证明文件以及过期、失效、淘汰的医疗器械;(6)运输、储存条件是否符合标签和说明书的标示要求,经营需冷链管理的医疗器械是否配备相适应的设施设备;(7)是否履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相关义务。
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环境有何要求?
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环境有何要求?常见的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环境有何要求?对于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设置实验室应当遵循何原则?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是否可以对产品进行参数放行?接下来,就带你了解一下吧!1.对于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设置实验室应当遵循何原则?应当分别建立万级下局部百级的无菌检验室、微生物限度室和阳性对照室(包括人流、物流相对独立)。
2.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是否可以对产品进行参数放行?对于自行具备产品灭菌能力的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其出厂检验项目规定对产品进行无菌检验,可按照规定执行。
如规定检测生物指示剂(菌片),在对灭菌过程进行科学验证基础上,可采取检测菌片方式进行产品放行。
3.常见的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环境有何要求?(1)一次性使用静脉注射针生产环境应当为10万级;静脉留置导管生产环境应当为万级;角膜接触镜(隐形眼镜)生产环境至少为30万级,角膜接触镜(隐形眼镜)用护理液灌装等生产工序至少在万级下局部百级环境下进行;对于没有热原(或内毒素)和微粒要求的产品,如医用口罩、医用乳胶手套等产品,其生产环境至少为30万级。
(2)吻合器(钉)应当按照植入性医疗器械附录执行;栓塞剂应当按照植入性医疗器械附录执行;人工皮肤应当按照植入性医疗器械附录执行;可吸收材料应当按照植入性医疗器械附录执行;角膜接触镜(隐形眼镜)、角膜接触镜(隐形眼镜)用护理液产品应当按照无菌医疗器械附录执行。
(3)植入和介入到血管内及需要在万级下的局部百级洁净间内进行后续加工(如灌装封等)的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等生产区域应当不低于万级洁净度级别。
如:血管内支架、封堵器、起搏电极、人工血管、血管内导管、支架输送系统等。
(4)植入到人体组织、与血液、骨髓腔或非自然腔道直接或间接接入的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未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等生产区域应当不低于10万级洁净度级别。
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试点企业和品种名单
试点企业名称
试点产品名称
40
四川大学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磷酸钙涂层人工髋关节、骨诱导人工骨、羟基磷灰石生物活性陶瓷
41
四川国纳科技有限公司
医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骨充填材料
42
北京市意华健科贸有限责任公司
珊瑚羟基磷灰石植入材料
43
北京莱顿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钛合金喷涂羟基磷灰石牙种植体
44
28
珠海丽珠医用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PGA医用可吸收缝线缝针、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DNA免疫吸附柱
29
广州市卫信工贸有限公司
医用粘贴膜、自粘无菌敷料、一次性使用创面无菌敷料
30
稳健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产包、接触性创面敷贴
31
四川南格尔生物医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一次性使用单采血浆分离器、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血液成分分离机
一次性使用无菌中心静脉导管、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一次性使用腹腔穿刺包、一次性使用骨髓穿刺包、一次性使用无菌腰椎穿刺包、一次性使用无菌胸腔穿刺包、输液泵、旋塞、输液接头、麻醉穿刺包、胸腔穿刺包
25
广州华南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一次性使用输液器(配套自用静脉输液针)、一次性使用输血器、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
26
广东龙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镇疼泵、血管支架、透析嚣、导管
27
深圳市益心达医学新技术有限公司
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球囊扩张导管、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辅件:导丝、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中心静脉导管、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造影导管、一次性使用三通旋塞、一次性使用无菌导管鞘、一次性使用单向阀多通器、一次性使用输注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开展自查的通知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为加强我区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环节质量意识,有效执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等法规、规范、标准,进一步提升企业法治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自律意识、诚信意识。
请辖区各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二级以上医院)迅速开展自查,并填写自查表(详见附件1、2、3),于5月30日前报送本辖街所在地市场监管所。
附件1.2019年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自查表2.2019年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自查表3.2019年医疗器械使用单位质量管理自查表广州市越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2019年5月7日(联系人:程小燕,联系电话:83540695)附件12019年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自查表企业名称(盖章):产品名称:自查人员:自查日期:序号自查要点自查情况原因分析整改措施整改结果1 发现的问题是否已完成整改1.1 上一年度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自查报告、监管部门监督检查记录、监督抽验情况等发现的问题是否已完成整改。
1.2 对发现的问题是否进行了分析,并制定采取纠正、预防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2 是否接受过法规培训和考核2.1 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是否熟悉医疗器械法律法规及质量管理体系相关要求,并符合法规及质量管理规范中对其职责要求。
2.2 管理者代表是否熟悉医疗器械法律法规及质量管理体系相关要求,并符合法规、质量管理规范及管理者代表指南中对其职责要求。
2.3 技术、生产、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是否熟悉医疗器械法律法规,具有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是否有能力对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中实际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和处理。
2.4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是否经过与其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培训,具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3 是否符合洁净室(区)的环境要求3.1 是否明确了生产过程的洁净度级别;是否在相应级别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
3.2 是否配备了压差等监测装置,并按要求进行监测。
3.3 洁净级别是否与生产产品相适应。
植入和介入到血管内的无菌医疗器械加工生产区域应当不低于10,000级洁净度级别,与血液、骨髓腔或非自然腔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无菌植入医疗器械应当不低于100,000级洁净度级别。
与人体损伤表面和粘膜接触的无菌植入医疗器械,加工生产区域应当不低于300,000级洁净度级别,对于有要求或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加工的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应当在10,000级下的局部100级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
4 是否配备与所生产产品和规模相匹配的生产设备、检验设备并确保有效运行4.1 对照产品技术要求、生产工艺流程图、检验规程等,生产设备、检验仪器是否满足生产和检验需要。
4.2 计量器具的校准记录,是否在有效期内。
4.3 工艺用水是否配备相应的制水设备,并有防止污染的措施;工艺用水是否满足要求。
5 是否符合变更程序,特别是强制性标准实施后的变更情况5.1 产品变更的设计评审、验证和确认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设计更改的内容和结果涉及到改变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所载明的内容时,是否已完成注册变更。
5.2 强制性标准有更新时,是否及时进行相关变更。
6 是否符合采购的要求,是否对供应商进行审核评价6.1 采购物品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且不低于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相关要求。
6.2 是否与主要原材料供应商签订质量协议,明确双方所承担的质量责任。
6.3 采购物品是否有检验或验证记录,采购记录是否同时满足可追溯要求。
6.4 特别是一次性输注器具生产企业应当符合聚氯乙烯输液输血器具中荧光物质识别及定量补充检验方法的要求,是否对原材料进行控制。
7 是否对特殊工序和关键过程进行了识别和有效控制7.1 生产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等相关文件是否明确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对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的重要参数是否做验证或确认。
7.2 对生产的特殊过程是否进行确认,并保存记录,包括确认方案,确认方法、操作人员、结果评价、再确认等内容。
7.3 每批产品均应当有生产记录,生产记录是否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原材料批号、生产批号、生产日期、数量、主要设备、工艺参数、操作人员等内容,满足可追溯的要求。
7.4 产品的说明书、标签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
8 是否符合灭菌过程控制要求8.1 是否选择适宜的方法对产品进行灭菌或采用适宜的无菌加工技术以保证产品无菌,并执行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8.2 灭菌过程确认的程序文件是否符合要求,记录或报告是否经过评审和批准。
8.3 是否制定灭菌过程控制文件,保持每一灭菌批的灭菌过程参数记录,灭菌记录是否可追溯到产品的每一生产批。
8.4 产品的无菌性能和环氧乙烷残留量是否满足标准要求,并有相应的检验或验证记录。
9 质量控制及产品放行是否符合强制性标准以及经注册的产品技术要求9.1 产品检验规程是否涵盖强制性标准以及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的性能指标;确认检验记录是否能够证实产品符合要求;查看是否根据检验规程及检验结果出具相应的检验报告或证书。
9.2 每批产品是否有检验记录,并满足可追溯要求。
9.3 是否有工艺用水管理规定,工艺用水检测项目和检测要求是否符合相应级别的水质要求。
9.4 是否按照医疗器械相关行业标准要求对洁净室(区)的尘粒、浮游菌或沉降菌、换气次数或风速、静压差、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定期检(监)测,并保留检(监)测记录。
10 是否建立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收集方法和进行召回10.1 是否已设立或指定部门,并配备与产品相关的人员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
10.2 是否按要求建立并保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记录。
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监测记录应当永久保存。
10.3 内审文件和记录,包括内审计划、内审报告以及相关改进措施,内审报告中是否包括了对法规符合性的评价。
是否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了内审。
是否提出了改进措施并落实具体职责和要求,是否按计划实施。
10.4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医疗器械,是否按照有关法规要求采取召回整改措施,并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
管理者代表签名:联系方式: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企业负责人签名:联系方式:附件22019年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自查要点企业名称(盖章):自查人员:自查日期:序号自查要点自查情况原因分析整改措施整改结果1 是否未经许可经营第三类医疗器械2 是否经营未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3 是否提供虚假资料或采取其他欺骗手段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4 是否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5 是否未按规定备案经营第二类医疗器械6 是否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时提供虚假资料7 是否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8 是否擅自变更经营场所或者库房地址、扩大经营范围或者擅自设立库房9 是否未按规定办理登记事项变更10 是否经营不符合强制性标准或不符合经注册或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的医疗器械11 是否经营无合格证明文件、过期、失效、淘汰的医疗器械12 是否经营说明书、标签不符合规定的医疗器械13 是否未按照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标示要求运输、贮存医疗器械14 是否未依照规定建立并执行医疗器械进货查验记录制度15 是否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批发业务以及第三类医疗器械零售业务的经营企业未依照规定建立并执行销售记录制度16 是否派出销售人员销售医疗器械,未按要求提供授权书17 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是否未按照规定进行整改18 是否从不具有资质的生产、经营企业购进医疗器械19 监管部门责令实施召回或停止经营后,是否拒不停止经营(召回)医疗器械20 是否未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21 企业质量负责人是否负责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工作,独立履行职责,在企业内部对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具有裁决权,承担相应的质量管理责任。
22 企业质量管理机构或者质量管理人员是否全面履行职责。
23 企业是否依据《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建立覆盖医疗器械经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制度,并保存相关记录或者档案。
24 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批发业务和第三类医疗器械零售业务的企业开展购货者资格审核、医疗器械追踪溯源情况。
25 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是否建立质量管理自查制度,是否于每年年底前向所在地设区的负责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部门提交年度自查报告。
26 进货查验记录和销售记录是否保存至医疗器械有效期后2年;无有效期的,不得少于5年。
植入类医疗器械进货查验记录和销售记录是否永久保存。
27 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质量管理人员是否有相关法律法规禁止从业的情形。
28 企业是否具有与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相适应、独立的经营场所和库房,经营场所和库房的面积是否满足经营要求。
29 库房的选址、设计、布局、建造、改造和维护是否符合医疗器械贮存的要求,能防止医疗器械的混淆、差错或被污损,并具有符合医疗器械产品特性要求的贮存设施、设备。
30 对有特殊温湿度贮存要求的医疗器械,是否配备有效调控及监测温湿度的设备或者仪器。
31 经营第三类医疗器械的企业,是否具有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要求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经营的产品可追溯。
32 企业为其他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提供贮存、配送服务,是否符合以下要求:(一)具备从事现代物流储运业务的条件;(二)具有与委托方实施实时电子数据交换和实现产品经营全过程可追溯、可追踪管理的计算机信息平台和技术手段;(三)具有接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电子监管的数据接口;(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其他有关要求。
33 企业在采购前是否审核供货者的合法资格、所购入医疗器械的合法性并获取加盖供货者公章的相关证明文件或复印件。
34 企业采购记录是否列明医疗器械的名称、规格(型号)、注册证号或备案凭证号、单位、数量、单价、金额、供货者、购货日期等。
35验收人员是否对医疗器械的外观、包装、标签以及合格证明文件等进行检查、核对,并做好验收记录。
36 从事医疗器械批发业务的企业,是否将医疗器械批发销售给合法的购货者,销售前应当对购货者的证明文件、经营范围进行核实,建立购货者档案,保证医疗器械销售流向真实、合法。
37 从事第二、第三类医疗器械批发以及第三类医疗器械零售业务的企业建立的销售记录是否包括以下内容:(一)医疗器械的名称、规格(型号)、注册证号或者备案凭证编号、数量、单价、金额;(二)医疗器械的生产批号或序列号、有效期、销售日期;(三)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许可证号(或者备案凭证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