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群-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

合集下载

怎一个“好"字了得

怎一个“好"字了得

怎一个“好"字了得——台湾文学之旅活动有感泉州师范学院 王卓群 从一本活动手册讲起公元2010年10月13日,也许对于其它的人来讲这一天并不算什么,但是对与我而言这一天却是期盼已久的日子。

当收到这一本从宝岛台湾寄来的活动手册的时候,心里真的是说不出的激动,期盼已久的台湾文学之旅就要拉开帷幕了。

翻开这崭新的活动手册,除了激动之外就是感动,从活动行程到具体景点介绍,从每一个文学现场的详情到每一个作家的生平经历,从每一个参与人员的联系方式到每一个贴心的告知,等等等等的所有,我如看珍宝似的从第一页一直读到最后。

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我深深地体会到着此主办方的良苦用心和细致周到。

我顿时更深刻的感觉到这次机会的来之不易和它的珍贵之处。

一本手册也许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期间包含的所有想法,所有设计却让我们大陆的每一个参与夏令营的学员为之深深地感动。

今天,我们拥抱台湾在这里,我们下了飞机不需要调整时针;在这里,我们说话不需要翻译;在这里,我们随手买份报纸,拿来就可以读;在这里,迷了路就可以问;在这里,电视上的新闻不需要解释就可以听懂。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同属于一个民族——中华民族,我们同时区,同语言,同文同种。

这里就是我们可爱的宝岛——从儿时起就对台湾这个词语有着一种神秘,一种向往。

而今在二十岁刚出头的我,通过小三通,差不多花了将近6个小时的奔波,在2010年10月13日13时左右真的踏上了这块宝岛。

心中的心情可想而知。

当是记得还有同行的学员开玩笑说,我们这次的旅行真的可谓是海陆空三级运输啊。

虽然从早上很早就起床,虽然在旅途中有些累也有些困,但是心情是愉悦的,欢喜的。

珞珈三剑客之苏雪林刚刚到了台南,还来不及整理初到台湾的愉悦心情,午饭大家开心的在机场吃了精致而又美味的便当,下午便来到了国立成功大学博物馆,因为在那里——苏雪林的故居我们将要正式开启我们的台湾文学之旅。

旅游车缓缓地开进成大博物馆时,一种人文与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

洛学“天理”学说与世界华文小说创作理念

洛学“天理”学说与世界华文小说创作理念

彭燕彬 :洛学 “ 天理”学说与世界华文小说创作理念
9 5
上世纪 8 O年代 ,陈映真相继发表 《 铃铛花 》 《 山路 》和 《 赵南栋 》 ,大胆涉及 台湾 白色恐怖时
期 的政 治 受难 者 ,重 现 已被 社会 遗 忘 的 那 一段 历
纵然 居住 在 台港澳 以及旅 居海 外 的华人作 家虽
淀 ,理 学色彩的人格也 渐渐升华为 民族性格 ,而有理学 色彩 的文 学作 品在 体现 “ 格物致知 、家国天下”的 同时,也展现
了浓浓的 民族情 感。这种融进骨子的 民族情 感在炎黄子孙 尤其是旅居 海外的华文作 家们 小说 创作倾向 中即呈现理 学的渗 透性。文章认 为 ,洛 学 “ 天理”学说 对海外华文小说创作理念的渗透具体体现在 对华文作 家个体生命 和作品主 旨之 中。
洛学是在北宋确立了思想体系和学术活动规
模 ,而 在南 宋 占到统 治 地 位 的学 派 ,因 而在 中 国
同内涵和方式的小说创作倾向。 蓦然 回首之 间,明 、清两代 的文人们集体无 意识 的完 成 了个 体生命 对二程 理学 的融合 、内
化 。在 向 仕 途 进 发 的过 程 中 ,秉 承 儒 家 伦 理 精
然在地域的生活空间发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变更 ,却由于骨子里却
蕴藏 着太 深太 多的 民族 意识 、传统 思想 、道德 、伦
史 中的动人故事 ,以温和 、稳健 、真挚的文体 ,
撼 动 了 尚未解 禁 的 台湾 。 在一 个 历史 的转 型期 ,
理 、价值观念 ,以及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 情结依旧表现在世界华文小说创作与洛学传承文化 之间的内在传承关系中。无论走多远 ,终究走不 出

颓废、压抑与毁灭——论《废都》的性爱叙事

颓废、压抑与毁灭——论《废都》的性爱叙事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小说性爱叙事”(09S J D 750032)。

[作者简介]宋桂友,男,山东临沂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苏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学博士, 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颓废暍压抑与毁灭———论《废都》的性爱叙事○宋桂友(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104;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3)[摘 要] 《废都》饱受争议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当时突破常态的性爱叙事。

其中表现出的知识分子的压抑颓废与毁灭恰是知识分子用性的放纵对抗社会与国家的结果。

同时,叙述者在庄之蝶与多个女人的性爱叙事中亦明确地把叙事指向瞄向了文化、社会的堕落、颓废而给人的精神所带来的巨大损害的批判。

社会批判主题深刻而震撼。

小说中对于女性自我身份的定位与追求主体性的弔诡叙事,也可认为是《废都》女性思考与书写对于此前的性爱叙事文本的超越。

[关键词] 性爱叙事;文化、社会批判; 颓废; 压抑; 毁灭[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3-0001-03《废都》堪称是一部名字里就“包含有对传统文化断裂的隐忧,有失去人文精神倚持的荒凉感”的“东方式的《荒原》”[1]21,作者贾平凹采用了能代表中国古代市井和市井之徒特点的古典小说的语体[2]18,既不典雅又不流畅地讲述了一个虽是城市却是农业时代的市井标本的颓废寓言。

《废都》诞生在新时期文学的启蒙理想破灭之后的1993年。

小说表现了叙述者所代表的知识分子对启蒙乌托邦相对于现实愈行愈远的心有不甘,对现实生活的种种摈弃理想的庸俗化进程心存不满,对改变现实无能为力的只能进行自我作践的消极对抗。

知识分子对抗社会的最好方式也许就是颓废,在传统文化的观念里,颓废之至就是性的放纵了。

于是性起而“都”废。

一、性爱与颓废《废都》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有一个背景交代,时间上就是思想文化不断变化的1980年代,这是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中国作家自传与他传虚构之具体成因比较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中国作家自传与他传虚构之具体成因比较

第44卷 第2期2024年05月Journal of Hebei Minzu Normal University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Vol.44 No.2May.2024无论是“自传”,抑或是“他传”,都属于“非虚构类”作品中的一员。

20世纪以来,关于“非虚构类”作品的崛起与勃兴,中国当代学者赵白生先生曾指出如下两点缘由:其一,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各类虚构性文类的产生,主要源于早期先民们的认识之局限性;其二,文类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每一种文类的发展都有着其诞生、成长,以及没落的时期,虚构类作品也如是。

在经过作家文人们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的耕耘之后,它的日渐衰落,以及最终被取代,亦是必然。

[1]尽管如此,需要指出的是,作为“非虚构类”作品中的一员,无论是“自传”,抑或是“他传”,“虚构”的情况却是切切实实存在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法避免的。

基于此,笔者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中国作家“现代自传”与“现代他传”书写之中“虚构”所产生的具体原因进行了一番考察。

尽管“虚构”是无法避免的,在这一时期现代中国作家们的自传与他传书写之中,“虚构”所出现的“具体原因”,却并不尽然相同。

一、自传文虚构之具体成因:记忆失真、自我重构关于中国自传文中所存在的“虚构”现象,日本学者川合康三先生早已有所察觉。

在《中国的自传文学》一书中,他通过将中西自传文进行比较,指出“西欧文学”基本上是建立在虚构与想象之上的。

在“西欧文学”之中,“自传”既然是记述自己人生的“事实”,那么,“它”便理所当然的与“西欧文学”的“基本品格”——“虚构性”有异。

换言之,与其他文类不同,在“西欧文学”之中,“自传”所依据的,是另外一种原理。

与之相对,“中国文学”基本上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现实之上的。

倘若按照常理,在中国,“自传”理应与其他文类一样,是立足于现实生活、且最应忠实于“事实”的。

然则,让人深感诧异的是,在中国,“自传”这一本应最忠实于现实生活、最忠实于“事实”的文类,与其他文类相比,却大都含有更多的虚构因素。

论歌剧《伤逝》

论歌剧《伤逝》

论歌剧《伤逝》摘要《伤逝》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歌剧,它是由王泉和韩伟,施光南先生作曲,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歌剧,他的音乐借鉴了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广泛运用了咏叹调;宣叙调;对唱;重唱;合唱;伴唱等丰富多样的声乐体裁。

在形式上吸收了我国二三十年代艺术歌剧的某些特点,富有民谣色彩和时代气息,他是八十年代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

本文中主要介绍鲁迅,施光南的歌剧《伤逝》及几首著名的唱段。

关键词:鲁迅;施光南;《伤逝》AbstractRegret is the history of opera , first lyric opera , it is by WangQuan and ShiGuangNa dose limits , according to Mr Luxun , the composing of the novel , his music operas from western opera forms , widely used the aria ,XuanXuDiao ; Duet ; The human ; Chorus ; BanChang etc rich variety of vocal music genre . In China in form 1930s art absorbed som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 rich operas ballad colour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in the 1980s , he is Chinese national opera , one of the important harvest creation . This article mainlv introduces the opera ShiGuangNa lu xun , and some of the famous relates the ballad .Key words:luxun; ShiGuangNan; The death of目录引言(绪论) (1)1 小说《伤逝》 (2)1.1 被人民称为“民族魂”的鲁迅 (2)1.1.1 鲁迅生平简历 (2)1.1.2鲁迅主要作品 (2)2 歌剧《伤逝》 (3)2.1 《伤逝》的词、曲作者 (3)2.1.1词作者简介 (3)2.1.2时代歌手——施光南 (3)2.1.3施光南主要作品 (3)2.2歌剧《伤逝》 (3)2.2.1歌剧《伤逝》简介 (4)2.2.2《伤逝》的剧情 (4)2.2.3《伤逝》几首著名唱段 (4)2.2.4歌剧《伤逝》在我国歌剧史上的重要意义 (6)3 我对歌剧《伤逝》的体会 (7)结论 (9)注释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引言(绪论)大型歌剧《伤逝》,是施光南先生于1981年为纪念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他以满腔热情和崭新的手法,成功的用音乐塑造了鲁迅先生于20年代笔下所刻画的一代追寻与仿徨的青年形象。

湖畔诗社名词解释

湖畔诗社名词解释

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是一个现代文学社团,1922年3月在浙江杭州成立。

诗社成员
成员为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4人。

稍后,有魏金枝、谢旦如(澹如)、楼建南(适夷)等人加入。

文学主张
纯真、质朴、清新、热情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对幸福爱情的憧憬。

出版内容
社团诗歌合集《湖畔》(1922年4月)
冯、应、潘的诗合集《春的歌集》(1923)
汪静之诗集《蕙的风》(1922)
汪静之诗集《寂寞的国》(1927)
1925年2月创办小型文学月刊《支那二月》,仅出2期。

作品风格
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

作品反响
汪的《一步一回头》
应的《妹妹你是水》
潘的《向美丽的姑娘》
冯的《落花》等
均为佳作,在当时引起较大的反响
诗社解体
1925年以后,五卅运动的发生,因各人思想变迁,潘先后投入了革命的洪流,湖畔诗社不复存在。

历史意义
创造了真正的现代爱情诗。

名人评价
朱自清说:“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

他们那时候差不多可以说生活在诗里。

潘谟华氏最凄苦,不胜掩抑之致;冯雪峰氏明快多了,笑中可也有泪;汪静之氏一味天真的稚气;应修人氏却嫌味儿淡些”
(《〈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思想困境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思想困境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9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推荐指数 3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教育学者 教育学主体意识 技术民族主义 意识形态 心灵家园 当代作家 建构性政治 延安作家 底层社会 市场与社会关系 嵌入性 对话 安德烈·高兹 存在论 多中心治理 困境 启蒙 可持续发展 叙述语言 加拿大 制约因素 创新之路 出路 农村村民自治 写作 公民社会 公共生活 全球价值链 伦理智慧 伦理学 传播技术 传媒转型 优势视角 价值 人物语言 产业集群升级 乌托邦 中学团组织 中国文学 个案辅导模式 世界主义运动
科研热词 现代性 马克思 理论困境 哲学基础 可持续发展 出路 黑塞 鲍德里亚 马克思主义哲学 问题意识 道德学习 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辩证法 资本主义批判 证券市场 解释学史学 西藏 西方环境伦理 融合 荒诞玄学 范式系统 自我 翻译 管理思想 突围之路 私法文化 福柯 研究范式 知识分子 理论范式 现实困境 现实关怀 现实价值 环境伦理 激进主义 梁漱溟 机制分析 期权定价 文化 政策壁垒 探索 批判 情感民主 影响 对话 宪政 审美主义 实践哲学 守望 学科范式 奥林匹克运动 大学生社团

中国网络文学与“新文创”生态

中国网络文学与“新文创”生态

【“网络文学:问题与趋势”笔谈】中国网络文学与“新文创”生态[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文学迅猛发展为契机的中国数字文化,探索出了一种中国特色数字审美“新文创”生态延展模式,其海外传播与发展也呈现出高歌猛进的态势。

中国数字审美“新文创”生态模式在国内构建与国际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总结出一系列渐趋成熟的重要历史经验。

当前,中国网络文学如何在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引领下深入到数字文艺审美实践的内部,以数字经验研究接续过去、承启未来,无疑是“新文创”语境下网络文学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新文创;数字审美;文化出海[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265)[作者简介]陈定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青,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2)02-0155-06陈定家王青2022年2月11日,“2022全球作家孵化项目”在“起点国际”2021年度全球征文大赛颁奖典礼之后正式启动。

中国网络文学从早期以作品为中心的内容出海,成功转向全球化落地生成的“新文创”生态模式出海。

中国在数字审美及其全球延展过程中所积蓄的探索与经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彰显出对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响应。

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在文【编者按】中国网络文学与数字时代相伴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进行题材拓展与叙事建构,呈现出成功的数字文化发展生态,其核心理念是响应“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导向,充分发挥网络文艺的人民性,彰显中国精神,促进全球范围内中国文化品牌的构建。

本栏文章立足于推动从学理上解读研讨网络文学的特性、问题和发展趋势,关注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构建,甄别其审美形态特征,发掘其不断升级的传播方式,甚至质疑其是文学现象抑或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等等。

所论紧贴时下热点,立意高远,期待能对相关议题的研究有所推进,与学界共襄更为深入的网络文学研究之举。

2020年复旦大学拟录取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名单

2020年复旦大学拟录取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名单

301
陈阳
302
苏李文清
303
韩婧媛
304
蔡若兰
305
彭泰仲
306
周滨滔
307
陈锦萱
308
贺瑶瑶
309
樊亚坤
310
郑抑非
311
林志文
312
侯铖铖
313
诸葛安东
314
潘茹欣
315
郑屿
316
龚黎
317
王寅
318
凌佳亨
319
仇钰蓉
320
杨雪寅
哲学学院 哲学学院 哲学学院 哲学学院 哲学学院 哲学学院 哲学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大三上学期班级大课表

大三上学期班级大课表

10汉语言
10新闻学1
新闻编辑 (B018201) 张炯全周 本部2号教 学楼2103#
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 (B018202) (B018202) 陈瑛10-17 陈瑛全周 周 本部2号 本部2号教 教学楼 学楼2104# 2104#
中国古代文 世界名著选 新闻心理学 学作品选读 读 (B018210) (B018199) (B018213) 赵晓芳全周 戴峰全周 龙琳全周 本部2号教 本部1号教 本部1号教 学楼2416# 学楼1307 学楼1306
计算机基础 及应用 (B038123) 熊思5-17周 本部实验中 心机房 S4106
现代汉语1(B0110002 a) 盛银花 5-17周 本 部1号教学 楼1305
大学生职业 发展与就业 指导1(B2200301 a) 王宏林 5-17双周 本部阶梯教 室阶1
中国现代文 学1(B0110004 a) 徐慧珍 5-17周 本 部2号教学 楼2404
10对外汉语
中国古代文 学作品选讲 1(B018235a ) 龚红林全 周 本部1号 教学楼1305
现代交际礼 教育学 基础英语仪 (B098137) 4(B0130003 (B018245) 刘西萍9-17 d) 李陈全 龚敏全周 周上 本部 周 本部1号 本部2号教 阶梯教室阶 教学楼1307 学楼2406 6
平面设计 (CorelDra w) (B018255) 刘婷1-9周 上 本部实 验中心机房 S4108;数字 摄像 (B018259) 王蔚岚1017周 本部2 号教学楼 2102#
英语听力 (B028067) 顾燕宁全周 本部2号教 学楼2103#
10编辑出版
出版英语教 程 (B018285) 芦珊珊1-9 周上 本部2 号教学楼 2104# 秘书学原理 (Z018111) 文学院外聘 011-9周上 本部4号教 学楼4204

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

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

得奖者简介
鲁迅看到世界优秀作家极多,而诺贝尔文学奖不可能把每位作家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 沈从文:如不辞世,可在1988年获奖</strong> 诺贝尔文学奖资深评审委员、瑞典汉学家马悦然说:作为瑞典学院的院士,我必定对时间尚未超 过50年之久的有关事项守口如瓶。但是我对沈从文的钦佩和对他的回忆的深切尊敬促使我打破了 严守秘密的规矩。 沈从文曾被多个地区的专家学者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他的名字被选入了1987年的候选 人终审名单,1988年他再度进入当年的终审名单。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他的候选人资格。我个 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这项奖。他去世几天之后,台湾一个文化打来, 问我是否可以确证沈从文的逝世。我立即打向中国驻斯德哥尔摩大使馆的文化参赞确证此讯。
得奖者简介
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 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学,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 之为好罢。鲁迅写这封信的时间正是中国新文学经过风风火火的10年之后,其时中国文坛上出现 了许多卓有成就的作家,当然包括鲁迅本人。但鲁迅是一个清醒的理性主义者,尽管新文学在最 初十年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他仍能看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差距,对中国新文学的实绩作出了 客观的评价。
得奖者简介
然而中国大使馆的文化参赞从未听说过沈从文,这位于五四时代就开始写作生涯的老资格作家中 的佼佼者。这位卓而不群的作家的写作生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被中断了。1987年以前,甚至 台湾读者也不被允许涉猎他的作品。两个政府都没有给予文学足够的重视。
谢谢观看

得奖者简介
得奖者简介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 不愿意如此。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 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 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 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 坏。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新文学“范式”的确立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新文学“范式”的确立

6 7
的功利主义 。 但是新文学在破 “ 旧” 中提 出的种种新 的 文 学观 念又 终被 社会 价值 所规 范 , 形成 了新 的文学 “ 范式 ” 。 这也 就是 司 马长风 在 他 的《 中国新文 学 史 》
“ 导言 ” 里所说的新文学运动是 “ 反 载道始 。 以载道终 ”
同一 般的重要性 。 譬如杨义 的《 新 文学开创史 的 自我 证 明——为<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 所作导言》 、 温
儒 敏 的《 论< 中国新文学 大系> 的学科 史价值 》 ; 而罗
岗、 周 海波 、 邱焕星等人则 明显受 到新 历史 主义批评
现代的关系 。 然而研究科学革命结构 的库恩 曾断言 , “ 维 持传统” 与反对 “ 偶像崇拜 ” 并 非完全的对立 , 反而是成
功者的必要性格。 笔者认为 , 在人文学科领域 , 这一理论 同样适用于文学发展史 。 虽然 反对“ 偶 像崇拜 ” 常 以“ 反 传统 ” 的姿态存在 , 但是所谓 的“ 传统 ” 原本也 是 由最具
革新 意义 的思 想构 成 , 这些 思想 因为 影 响深远 , 就 成 为 了新 的崇拜 对 象 。 以新 文学 运 动 为 例 , 陈独秀、 胡

库恩的“ 范式” 理论
为代表的一方, 高度肯定了《 大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的价值与意义 。 认为其 出版在新文学发展 中有着非
文学界对于陈独秀 、 胡适等人在 1 9 1 7 年倡导的文学 革命 运动存在 一种质 疑之声 , 认 为文学 革命运 动在破
“ 旧” 立“ 新” 的过程 中过于激进 , 完全否定割裂了传统 与
关 键词 : 《 中国新 文学大 系( 1 9 1 7 — 1 9 2 7 ) ) ) ; 新 文 学; “ 范式”

库恩理论与西方数学史研究

库恩理论与西方数学史研究

第12卷第1期2021年2月哲学分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Vol.12,No.1Feb.,2021·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库恩理论与西方数学史研究王幼军高飞摘 要:20世纪60年代,托马斯·库恩提出的科学革命理论对自然科学史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也延伸至数学史领域。

由于西方数学史自18世纪以来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编史体系和研究传统,库恩理论被引入数学编史领域是随着对“数学中是否发生过革命”“库恩理论是否适用于数学史”等一些根本问题的激烈争论而开启的。

尽管这场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旷日持久的争论终未能达成一致,但伴随着争论的进行,库恩理论对该领域的影响逐渐扩大和深入。

这些影响既体现在学界对于数学史研究的性质和目标等抽象层面的深入反思和重新定位上,也体现在研究主体、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等具体层面的拓展和更新上;其对数学史研究的借鉴价值和实践影响,在近五十年来西方数学史研究趋向的转变以及该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中得到了明确的展现。

这些影响进一步揭示了关于数学、科学与历史问题的哲学考察对数学史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库恩理论;数学革命;西方数学史;数学编史学中图分类号:B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47(2021)01-0153-165 1962年,美国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以下简称为《结构》)a中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科学哲学理论,其中构建科学哲学的概念框架以及科学革命的思想方法立刻在众多领域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对于科 作者简介: 王幼军,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高飞,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古典概率史研究(1650—1850)”(项目编号:18BSS023)。

a T homas S. 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st edition, 1962;2nd edition,1970. 中译本: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大夏先生”王伯群

“大夏先生”王伯群

“大夏先生”王伯群王伯群,字仲苍,号大夏先生,江苏无锡人,生于一九三九年。

他既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一生都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并积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学术、教育和文化事业上,他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大夏先生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饱读诗书。

他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1979年获得硕士学位。

之后,他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1983年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

在美国留学期间,他结识了一些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者,并开始在海外积极地推广中国文化。

他深受美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尊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和领军人物。

大夏先生的学术方向主要是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他在这个领域做出了卓越的研究成果。

他对儒家思想的诠释和传承,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思想。

他曾出版过《大学讲义》、《论语研究概要》等专著,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除了学术研究外,大夏先生还十分关注教育事业。

他曾在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担任重要教职,对许多年轻学子进行教育和培养。

他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他还积极倡导校园文化建设,成立了各种文化艺术俱乐部,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大夏先生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他本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不断开展各种学术讲座和文化交流活动,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他曾多次应邀赴国外举办学术讲座,深受海外各界人士的欢迎和敬重。

他还在国内举办过多次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深受广大学者和社会人士的好评。

他的学术成就和影响力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夏先生的文化贡献不仅仅体现在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上,还体现在他的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中。

玄学与魏晋诗风之嬗变

玄学与魏晋诗风之嬗变

【文艺论丛】玄学与魏晋诗风之嬗变王友群1,刘运好2(1.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安徽芜湖241003;2.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3)摘要:玄学与魏晋诗风嬗变之关系,是魏晋诗歌研究中无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学术界研究一般多瞩目于玄学与东晋玄言诗的关系,然而究其渊源与发展而言,实乃正始开其源,中朝扬其波,至永嘉始大变,东晋蔚为大观。

由“遥深”到“清峻”,是魏晋诗风的第一次变化;由轻澹、华美到壮烈、恬淡交织,是魏晋诗风的第二次变化;由表达玄学本体向文学审美转化,是魏晋诗风的第三次变化。

而魏晋诗风之嬗变与玄学,始终存在着二元同体的内在逻辑联系。

关键词:玄学;魏晋诗风;嬗变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4)05-0133-06①分别参见《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江海学刊》1994年第1期,王澍《魏晋玄学与玄言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收稿日期:2014-01-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魏晋经学与诗学关系研究”成果之一(编号08BZW032),安徽师范大学科研培育基金资助“魏晋南北朝文学与绘画”成果之一(编号2013xmpy06)作者简介:王友群(1978-),女,安徽寿县人,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古代文学博士生;刘运好(1955-),安徽六安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14年5月(第5期,总第205期)May,2014(No.5,郧eneral No.205)两晋之际诗风大变,由繁缛而趋于平淡。

钟嵘《诗品序》曰:“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

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此后,终东晋一朝,玄言诗几乎独步诗坛。

然而究其渊源,实乃正始开其源,中朝扬其波,至永嘉始大变,东晋蔚为大观。

人文的复兴——《中国新文学大系(1977-2000年)·文学理论卷》导言之一

人文的复兴——《中国新文学大系(1977-2000年)·文学理论卷》导言之一

人文的复兴——《中国新文学大系(1977-2000年)文学理论卷》导言之一王进;陈思和【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年(卷),期】2009(000)008【摘要】在近30年当代文论的发展中,直接传承"五四"新文学传统的文学理论,已经成为思想基础和精神底蕴.期间经历了"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解体,及其后全球化视野中"文化"浪潮的巨大冲击.而一条可能代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特质的"人文精神追寻"的线索,亦从中呈现.这尤其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人道主义"论争及其理论产物--"人学"的诞生,和90年代初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中.对这一思想线索的探寻,将更加清晰地展现中国当代文论建构的人文境况和可能的理论前景.【总页数】10页(P159-168)【作者】王进;陈思和【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 2000235;复旦大学中文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相关文献】1.幽暗时光隧道里的24年记忆——《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年)史料·索引卷》序言 [J], 杨扬2.新文学开创史的自我证明——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所作导言 [J], 杨义3.“大系”里的“小文章”——读《1917-1927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 [J], 闫美景;4.“大系”里的“小文章”——读《1917-1927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 [J], 闫美景5.胡适文化诉求的得与失——以《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和《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为例 [J], 丁雨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建国以来天津中坚作家队伍的构建.kdh

浅谈建国以来天津中坚作家队伍的构建.kdh

单一的独白式的话语方式,把具有“狂欢”性质的民间话语投注到了冰冷的机器上,由此把单调枯燥的工业生产变成了充满着七情六欲的“狂欢节”。

《黑砂》充满“津味”的故事和文字,就像一味添加剂,其作用不只是增加了小说的色彩,而是改变了文本的叙述方式,让冷冰冰的铸铁也“文学”了起来。

由于“津味”的注入,其改革文学的作品发出了为人津津乐道的新声。

他创作的“黑色系列”(《黑砂》、《黑色部落》、《黑字》),令人悲喜莫名,翻砂工艰苦的劳作场景被五花八门的歌谣、俚语“调侃化”,轻松“恶搞”反而带来一种意外的“看点”,其中所张扬的正是苦中有乐的豁达,也为改革文学的写作带来了鲜活的个性化元素和陌生化的审美效应。

30年来,改革文学的发展可谓是潮起潮落,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反映了时代的变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面对社会的现实和文学的现状,改革文学可能需要勇气,也需要对文学保持一份虔诚。

应当说,当改革文学面对窘况时,作家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始终处于自我突破的搏斗中。

改革文学遇到过机遇,也面对过挑战,但它没有屈服,也不会屈服。

由此,这30年来改革文学所走过的道路,也足以成为走向未来的起点。

(作者系天津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建国60年来,随着祖国的繁荣昌盛,天津的文学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只看天津中坚作家队伍的变化,便可清晰地窥见到天津文学事业快速发展的足迹。

建国60年来,天津中坚作家队伍的构建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后的17年,是以解放区作家和工人作家为主体的阶段。

1949年1月15日,随着解放的炮声,阿英、阿垅、王林、劳荣、孙犁、鲁藜、方纪、芦甸、何迟、艾文会、杨润身、王昌定、王雪波、张学新、鲍昌、肖荻等一批优秀的解放区作家进入了天津。

不久,梁斌、袁静、柳溪、孙振、方之中、万力、李克明等解放区作家也相继来到天津工作,充实了天津的作家队伍。

在解放区作家中,还包括当时在天津从事地下工作的革命者周骥良等。

南宋孝宗时期散文作家群考论

南宋孝宗时期散文作家群考论

南宋孝宗时期散文作家群考论
陈君慧
【期刊名称】《甘肃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在宋代文学研究中,宋文相对于宋诗、宋词,显得较为薄弱,而宋文研究领域“重北宋轻南宋”的现象又较为突出,近年来这种现象得到了改变,但仍有进一步的拓展空间.本文以南宋孝宗时期作品留存在2卷以上的99位作家的散文作品为基础,对作家及作品进行量化分析,并考察作家的身份阶层、地域分布、创作成就和作家的为文宗尚,以此说明南宋孝宗时期的散文创作十分繁盛,在内蕴特质、艺术成就上形成了新的面貌和特色,欧苏奠定的宋文优良传统得到了呼应和弘扬,北宋散文的发展高潮得到了重要延续和响应,是宋文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期,在宋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总页数】3页(P241-243)
【作者】陈君慧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1.4
【相关文献】
1.湖湘学派对周敦颐的推尊考论--以南宋时期濂溪祠记为中心
2.论南宋孝宗时期的官员荫补制度
3.翰林宿直诗:权力空间与私人领域的双重书写
——以南宋孝宗朝为例4.翰林宿直诗:权力空间与私人领域的双重书写——以南宋孝宗朝为例5.南宋孝宗朝解盐跨境私贩与政府防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竹林七贤的耦合及其文学价值

竹林七贤的耦合及其文学价值

竹林七贤的耦合及其文学价值
王洪军
【期刊名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24)3
【摘要】在曹魏时期,竹林七贤每个个体都是真实存在的,却不是一个团体。

东晋的清谈家们以著金兰之契的嵇康、阮籍、山涛为核心,耦合了三人的朋友圈,去除也与三人著金兰之契的吕安,加入被阮籍欣赏的聪颖少年王戎,最终提聚出七个人,又受佛教教义影响,称之为竹林七贤。

作为玄学家话题人物耦合而成的竹林七贤,不仅成为玄学理论承上启下的津梁,呈现出时代的思想镜像,也开启了相悖于世俗礼法的生命范式,拓展了中国传统士人的精神内涵,同时成就了魏晋诗歌的“正始体”。

竹林七贤的耦合,无论是在哲学史还是文学史上,都具有烛照的意义。

【总页数】6页(P102-107)
【作者】王洪军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生活的体操"与"原始艺术力"的耦合——沈从文剧体作品创作特色与原初文学价值探析
2.竹林七贤的价值取向
3.文学名人资源集聚式旅游开发研究——以豫北地区“竹林七贤”为例
4.魏晋文学文献整理研究的新创获
——评卫绍生《〈竹林七贤集〉辑校》5.《竹林七贤论》残句辑注——兼论《竹林七贤论》的文献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論語》中倫理、政治與宗教三者關係之探討一、前言宗教與政治是人類社會兩大產物:宗教,乃是人類認識自身與他者的一種特殊方式,其神聖性與不可懷疑為最大特色;而政治,則是世俗世界中最具權力、管理性的社會現象。

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不難發現宗教與政治的關係時常處於極度緊張對立的狀態,特別是在中東地區與西方國家,甚至因此引發戰爭。

反觀中國,早在上古時期,政治與宗教便有合流的情形,加上政治力與儒家的倫理觀結合,致使帝權擴張且介入宗教領域,宗教遂淪為政治的附庸。

西方宗教社會學者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在《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一書提到:(中國的)皇權本身即是個制高且經宗教性聖化的結構,從某種觀點上而言,它超出民間所崇奉的眾神之上。

皇帝個人的地位,完全是基於他做為上天(其列祖列宗所居的上天)的委任者(「天子」)所具有的卡理斯瑪(Charisma)。

1韋伯的說法大致符合中國文化存有連續觀的發展,但仍是在西方宗教教義的框架下來理解儒家的宗教與政治觀。

儒家「聖人」意義下的「天子」,所強調的是藉由道德修養而達到天人同德,將一己之生命與天地之久長連結起來,並等同視之,進一步以主體去參贊天地,順此調適而上遂。

此正是《周易•繫辭傳》:「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2所寓含之義。

儒家以人文觀點來轉化原始信仰的鬼神崇拜,認為宗教存在的目的是為民服務,故應首重人文關懷。

《論語》一書可說是儒家最有系統探討人文精神的開山之作,所涉著層面相當廣泛,孔子的一言一行成為日後儒者奉行的準則。

本文欲就《論語》中對倫理、政治與宗教三者相關的論述進行義理的闡發,透過兩相對比,探究三者之間的關係與互動。

二、倫理與政治之關係1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著簡惠美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頁224-225。

2《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曾對儒家倫理觀的源頭作以下的解釋:中國傳統倫理發源于原始社會末期。

堯、舜、禹三個氏族部落聯盟首領,被後人尊為古代的『聖人』。

他們的倫理思想,也即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源頭。

儒家自覺地承接了這個源頭。

『祖述堯舜』,是儒家一個突出特點。

3氏族部落的產生象徵以血緣關係為主構成一個家族,家族成員長幼尊卑的次序形成「人倫」的概念。

《中文形音義綜合大字典》根據許慎《說文解字》對「倫」有一解釋:小篆倫,從人,侖聲,本義作『輩』解(見說文許著)六書故謂『車以列分為輩』人之有輩,應如車列之層次井然,故倫從人。

4「理」者,道理也,是人類依據生命總體根源「道」所發展出的規範,根據人倫所形成的道德準則就是「倫理」。

倫理觀念的使用最先以家族為中心,原始部落生活簡單,人人各安其份,如同老子所言「小國寡民」的政治,不需要一套法律規章來約束眾人。

隨著文明開展後,眾人的事物日趨繁雜,「人倫」觀念才推展至政治,如《周易•序卦下》云:「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

」5羅國杰以為「儒家對社會倫理道德的教化,總是同政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特殊的、獨有的政治倫理一體化的特色。

」6政治倫理一體化,始自周代宗法封建制度下的政權結構。

周天子建國,分封同姓諸侯治理各地,這種分土而治的政治型態,憑藉血緣為基礎的家族倫理來維繫天子與諸侯的君臣關係。

此種關係發展至春秋戰國,封建制度逐漸瓦解,禮崩樂壞,光靠血緣已無法延續國家政治生命。

此時君主與臣下大多不再具有血緣關係,更多時候是處於利害關係。

孔子目睹此狀,試圖為政治上的矛盾對立尋求解決之道,於是他將政治上的君臣關係和人倫上的關係,作了合理的價值轉換與詮釋。

《左傳•文公十八年》有一段話論家庭內的倫理:「使布五教于四3陳瑛、焦國成主編《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頁3。

4高樹藩編纂《中文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9年頁84。

5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周易》頁187。

6參見羅國杰〈儒家倫理思想新探〉《儒佛道與傳統文化》北京:中華書局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

」7《左傳》這段話提到由家推展到國家、全天下的觀念,一直是儒家所強調的「內聖外王」之道。

如同《大學》八德目中,以己為同心圓起點,從己到家、國乃至天下,所形成的「差序格局」8,此與西方的團體格局強調人和人之間的平等共存不同,中國講求的愛是有等差的「人倫」,而西方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受到神學和律法的影響,強調「平等」和「契約」,因此家庭倫理和政治始終無密切的結合。

至於中國的政治發展,受到儒家強調以孝為忠之始的觀念,君臣間的職業倫理遂經由比附家庭倫理而轉變成上下的絕對關係。

家庭倫理之中,首重父子關係。

孔子相當重視孝道,茲引《論語》中幾則語錄以說明之: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9(〈為政〉)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遠不違,勞而不怨。

」10(〈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

遊必有方。

」11(〈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12(〈里仁〉)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13(〈學而〉)上述引文皆是為人子女侍奉父母應有的態度:首先,〈為政〉篇指出孝道的精神是「敬」,侍奉父母應心存恭敬,不可輕慢。

再者,〈里仁〉篇提到「孝敬」之心的實踐,如父母有過,做子女的要委婉勸告,若父母執意不聽,則不該繼續當面衝突,而應另想方法規勸。

又如不讓7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左傳》頁353-354。

8「差序格局是一根根私人聯繫所構成的網落,這種格局和現代西洋的團體格局是不同的。

在團體格局裡個人間的聯繫靠著一個共同的架子;先有了這架子,每個人結上這架子,而互相發生關聯。

」參看費孝通《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3年11月頁30。

9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頁17。

10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頁37。

11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頁38。

12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頁38。

13父母擔心自身安危、謹記父母的年紀等,皆是行孝之法。

孔子提醒弟子行孝要及時,勿產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另外,〈學而〉篇提到所謂的行孝是終身的,即使父母過世,亦不可忘記父母生前的教誨。

綜觀上說,「孝」以「恭敬」為起點,心存恭敬,臨事不輕慢、不懈怠。

對父母「恭敬」之心不只是出自於後天的教育,而是先天、與生俱來的血濃親情,這種情感是外力無法抹滅、消除的。

儒家認為「孝」為「忠」之本,《論語》中亦有相同說法,茲引如下: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14(〈學而〉)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5(〈學而〉)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16(〈為政〉)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17(〈八佾〉)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18(〈子罕〉)齊景公問政於孔子。

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19(〈顏淵〉)子路問事君。

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20(〈憲問〉)針對以上幾條記載君臣與父子關係的引文,可以發現事君與行孝間的相關性:首先,〈學而〉篇記載子夏談論到為人處事的原則,不論是孝14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頁7。

15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頁5。

16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頁18-19。

17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頁30。

18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頁80。

19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頁108。

20養父母、侍奉國君都須盡心盡力。

另一則記載有子的言論,提到孝弟為忠之始,能夠盡孝之人必能效忠國家。

「敬」的對象從父母到君主,表現的情感由「孝」推至「忠」,此為心靈層面的道德情感轉嫁,當這種類比式的關係被一再的強調,其所分屬的關係就不再是平行的,而是直線進行。

可理解為下圖:君父君臣(國家)臣子父子(家庭)(國家)(家庭)〈子罕〉篇提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顯見孔子認為行孝和盡忠是一樣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臣父子雖有上下、長幼之分,但仍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性及應有的禮節,如同〈八佾〉篇提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所謂的忠並不是愚忠,就像〈憲問〉篇提到忠君之道應「勿欺也,而犯之。

」當君主有過錯,臣子必定極力勸諫,不做趨炎附勢的小人。

孟子順著孔子提出的倫理觀,具體列出社會上五種重要關係之行為準則,即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21(《孟子•滕文公》)這裡說的人倫還是強調彼此的對等性。

然自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22與班固的《白虎通義》23將倫理與政治結合,強化尊卑上下的序位,君臣關係至此遂演變成上下相對的宰制性關係24。

春秋時代,禮教薄弱,孔子對於世衰道危的亂象感到憂心忡忡,因此極力恢復周禮。

然周朝的封建制度至孔子時早已有名無實,以血緣為基礎的君臣關係瓦解,君臣的關係無所依必然會危害國家的前途。

於是孔子將家庭倫理中的「孝道」大力發揚,以「敬」心移至君臣關係,以「禮」規範其上下互動。

盡孝與盡忠都是君子之德的表現,21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孟子》頁98。

22《春秋繁露•基義》:「陰者陽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

」參見董仲舒《春秋繁露》收錄於《中國子學名著集成》儒家子部27冊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頁310。

23《白虎通義•三綱六紀》言:「三綱者,何謂也。

謂君臣父子夫婦也。

」又言:「故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參見班固《白虎通義》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156 雜家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頁50。

24所謂「相對性」和「宰制性」前者是指主體和客體之間相對應性的對待,後者則是主體對於客體無條件服從、聽命。

先秦儒家講求的是「相對性」的倫理關係,如《孟子•離婁》:「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知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之視君如寇讎。

」參見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孟子》頁142。

君臣之間的關係是相對應的,賢明的君主才值得臣下的盡忠。

宋明以降,君臣絕對服從的觀念,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迂腐觀念,間接成為儒家「倫理」觀遭受非議之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