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检测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检测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
外历史纲要上
单元综合检测(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辛亥革命与中
华民国的建立
A卷——学业水平达标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在中外关系史上,某条约是中国由天朝时代转入条约体制时代的界碑。

这个条约应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选A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国由天朝时代转入条约体制时代的界碑。

2.2018年4月,疑似圆明园被劫掠的青铜器文物“虎蓥(yíng)”在英国拍卖,中国国家文物局发表声明谴责这一行为。

如果虎蓥确系为圆明园文物,它被劫掠应发生于( ) 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
解析:选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劫掠了大量文物,并火烧圆明园。

3.近代中国人提出的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是( )
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
C.“扶清灭洋” D.三民主义
解析:选B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仁玕出台《资政新篇》,这是近代中国人提出的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4.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其目的是( ) A.发展资本主义B.“求强”“求富”
C.顺应世界潮流D.实现中国近代化
解析:选B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求强”“求富”。

5.新材料的发现始终是史学研究的动力。

“丹东一号”沉船经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极有可能是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

它是( ) A.“致远”舰B.“定远”舰
C.“靖远”舰D.“经远”舰
解析:选A 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是“致远”舰,故A项正确;“定远”舰由管带刘步蟾代为指挥,故B项错误;“靖远”舰管带是叶祖珪,故C项错误;“经远”舰管带是林永升,故D项错误。

6.1898年春,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宣统帝,要求拒签条约,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史称“公车上书”。

以上表述中需要更正的地方有几处( )
A.2处B.3处
C.4处D.5处
解析:选C 1895年,甲午战争惨败,康有为等人联络在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上书光绪帝,要求进行资产阶级改革,有4处需要更正,故C项正确。

7.康有为撰写的著作是( )
A.《孔子改制考》B.《海国图志》
C.《革命军》D.《文学革命论》
解析:选A 康有为撰写的著作是《孔子改制考》,《海国图志》是魏源撰写,《革命军》是邹容撰写,《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撰写。

8.如图为中国近代某团体用于联络的“信物”拓片,使用该“信物”的团体是( )
A.拜上帝会B.兴中会
C.义和团D.中国同盟会
解析:选C 抓住拓片关键信息“保清灭洋”,由此可知使用该“信物”的团体是义和团。

9.“……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这一条款应当出自于(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这是《辛丑条约》的规定,故D项符合题意。

10.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可以称之为20世纪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下列选项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建立中华民国B.迫使清帝退位
C.铲除了封建专制制度D.加快了近代化进程
解析:选B 辛亥革命中迫使清帝退位,用和平的方式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最能佐证辛亥革命可以称之为20世纪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

11.“皇帝倒了,辫子割了”是少年瞿秋白对一场革命之后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

这场革命是( )
A.辛亥革命B.国民革命
C.土地革命D.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析:选A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是辛亥革命影响下的社会变化。

12.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的部门是( )
A.冶铁业B.纺织业
C.采矿业D.机器制造业
解析:选B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的是轻工业,纺织业是轻工业,B项符合题意。

13.下列报纸杂志书籍开始出现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是( )
A.《海国图志》B.《新学伪经考》
C.《民报》D.《新青年》
解析:选D 《新青年》开始出现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海国图志》《新学伪经考》《民报》在新文化运动之前就已经出现。

14.《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尽管1915~1916年和1917年曾经有过企图抹煞辛亥革命的尝试,但主张共和政体的革命党人还是达到最低目标:推翻清朝,建立民国。

”这里提到的企图是( )
A.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B.段祺瑞与黎元洪“府院之争”
C.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
D.颁布了《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解析:选C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1915~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和1917年张勋复辟都是恢复帝制,这是在抹煞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故选C项;“中日民四条约”是1915年日本逼迫袁世凯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无关,排除A项;“府院之争”是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权力斗争,此事与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和共和政体无关,排除B项;《修正大总统选举法》颁布于1914年12月,该文件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它使总统的权力无限放大,排除D项。

15.“府院之争”发生在( )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运动时期
C.北洋军阀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
解析:选C “府院之争”发生在1917年,当时中国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6分,共3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40年爆发的中英战争,中国研究者一般称之为“鸦片战争”,国外学术界在评论这场战争时,有的把它说成是单纯的“通商战争”,是为了打破中国对对外贸易的限制。

材料二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

鸦片战争则不然。

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

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材料一中对1840年爆发的中英战争的哪一命名更准确地说明了战争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论证。

(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

由此说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鸦片战争”更能体现战争的性质;第二小问,根据所学,鸦片战争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通商战争,而是工业革命后,英国迫切想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借助鸦片发动的一次对华侵略战争。

第(2)问第一小问,《南京条约》中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得出丧失领土主权;《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得出丧失贸易主权、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中领事裁判权,得出丧失司法主权。

第二小问,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1)观点:第一种命名更准确。

论证:将这场战争命名为鸦片战争是由于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推行禁烟政策(或虎门销烟),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列强急于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不断对外扩张,这是这场战争爆发的深层原因。

认为这场战争是为了打破中国对对外贸易的限制(或闭关锁国政策),抹杀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提出其他观点,论据合理,也可)
(2)丧失的主权: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自主权,司法主权。

变化: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材料三1914~1919(包括矿场)共379家,资本额8 580万元,平均每年开设63家,新投资1 430万元。

据1920年的统计,新设工厂的单位资本额在10万至100万元之间的约占当时工厂总数的36%,而1914年则只占11%,可见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超过了大战前19年间所达到的水平。

——摘编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企业的类型。

(3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早期民族工业的不足之处。

(6分)
(3)依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914~191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时代原因。

(7分)
解析:第(1)问,英国人创办的耶松船厂是外资企业,荣氏家族的保兴面粉厂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

第(2)问,从分布地点看,地区分布不平衡;从企业名称看,结构不合理。

第(3)问,据材料三数据对比,概括出1914~191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出现“黄金时期”;结合所学,多角度分析其时代原因。

答案:(1)外资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洋务企业。

(2)地区分布不平衡,多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结构不合理,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

(3)特点:发展迅速,出现“黄金时期”。

原因: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民国的建立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振兴实业的热情;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B卷——选考能力提升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英国在市场扩张的驱动下发动了鸦片战争。

下列条款出自《南京条约》并能反映上述动机的是( )
A.中英协定关税B.赔款2 100万银元
C.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D.派兵保护各国使馆
解析:选A 鸦片战争的动机是英国想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所以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商品的倾销,故A项正确;赔款不能体现倾销商品的动机,故B项错误;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是19世纪末《马关条约》的条款,故C项错误;派兵保护各国使馆是20世纪初《辛丑条约》的条款,故D项错误。

2.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
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也。

”这一现象发生在哪个时期之后( ) A.18世纪40年代B.19世纪4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初期
解析:选B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片面最惠国待遇,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

3.“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

”这一“文件”是( )
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
C.《民报》发刊词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选A 《天朝田亩制度》实行的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制度,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与材料内容相符,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均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与公有制秩序无关,排除。

4.1864年,上海成立混合法院,主审涉外并兼理中国案件。

法院由上海知县担任主审,一名外国领事担任副审列席审判,审判程序一如西方。

这一现象( )
A.标志着近代中国领事裁判权开始丧失
B.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殖民地性质
C.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
D.终结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解析:选C 近代中国领事裁判权开始丧失是《南京条约》附件中的规定,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错误;材料中“审判程序一如西方”说明西方司法精神对中国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结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D项错误。

5.有同学在近代中国某不平等条约的历史叙事中看到如下表述:“割绿岛、钓鱼岛、赤尾屿等二十多个岛屿”“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据此可知,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割绿岛、钓鱼岛、赤尾屿等二十多个岛屿”“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故C项正确。

6.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

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种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改良道路受挫
C.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D.洋务运动破产
解析:选C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世纪末,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使资产阶级由改良转向革命,但这不属于外部因素,故B项错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其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故C项正确;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7.《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维新运动(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改革了封建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维新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故选C项。

其他选项与史实不符。

8.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临时政府颁布了39条除旧布新的法令。

孙中山对此颇为乐观,确信“帝王思想”将会“不谋而绝迹于天下”了。

这反映出孙中山( )
A.未能看清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图谋
B.认为民族主义目标已经完成
C.认为三民主义理论指导革命成功
D.对中国的国情认识尚不充分
解析:选D A、B、C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临时政府颁布了39条除旧布新的法令”“孙中山对此颇为乐观”反映孙中山对清除封建专制思想,过于乐观,进而说明对中国的国情认识尚不充分,故D项正确。

9.下图反映的是1912~1921年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比重变化,其主要因素是( )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
B.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解析:选B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A项错误;一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