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 《地质学综合》 考试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综合地质学复习资料简答题
综合地质学复习资料简答题篇1、在野外如何区分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是断层接触还是角度不整合接触?断层是岩体发生明显位移的破裂带,上下两层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是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接触有以下特点:1.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侵蚀面上往往有底砾岩、风化壳等;2.有名校的岩层缺失现象,代表长期间断;3.不整合面上下的岩性、古生物等有明显差异。
断层接触的存在有多种地貌、构造和其他构造标志:1.地貌标志:水表的断错,河流的突然转弯、山脊的终止或断错、山地与平原的截然交接、串珠状或者狭长的线状湖泊、地热采水的带状分布;2.构造标志:地层或其他地质、构造标志体的错断,断层构造岩的发育,构造变形的线性强化,断层滑面的存在,构造线的突然中止或断错;3.其他构造标志:沉积相的突变或者沉积厚度的突变,线状分布的火山活动或者火山机构,线状分布的热液矿床。
2、请列出代表性的基性、中性、酸性侵入岩以及等化学系列喷出岩的名称对(即基性侵入岩-基性喷出岩;……)以及区分这些不同类型岩石的成分标准(1)岩浆岩根据其化学成分(SiO2)分为四类,即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又根据生成条件(产状)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2分)。
(2)超基性岩中喷出岩为苦橄岩;浅成岩金伯利岩;深成岩为橄榄岩,辉石岩。
基性岩中喷出岩为玄武岩;浅成岩为辉绿岩;深成岩为辉长岩。
中性岩中喷出岩为安山岩;浅成岩为闪长玢岩;深成岩为闪长岩。
另一组中性岩的喷出岩为粗面岩;浅成岩为正长斑岩;深成岩为正长岩。
酸性岩中喷出岩为流纹岩;浅成岩为花岗斑岩;深成岩为花岗岩。
3、简要阐述区分三大类掩饰的基本思路,主要标志和鉴别方法沉积岩是地面先存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剥蚀、机械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岩浆岩是岩浆沿地壳薄弱带侵入地壳或者喷出地表,温度降低后冷凝而成的;变质岩是沉积岩或岩浆岩在固体状态下在高温高压以及化学活动微体作用下使原来的岩石成份、结构构造发生改变形成的。
石油专业书籍
《地下水文学》
43 普通地质学
《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 《地球科学概论》 《地质学基础》
汪新文等
地质出版社,2006
刘学锋、李建明等 长江大学试用教材
44 语言学与翻译实践 《语言学教程(修订版)》 45 英美文学 胡壮麟 吴伟仁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
《美国文学史及选读》 46 翻译理论 《实用翻译教程》
《学校体育学》(第二版)
潘绍伟
《运动训练学》(第二版)
田麦久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8 农业经济学 49 生物化学 50 普通遗传学
《普通遗传学》(第二版) 《食品化学》 王 璋
杨业华
51 食品化学 52 中共党史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年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胡 绳
《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简史》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年版 53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四版) 高放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序号 考试科目 54 马列原著 参考书名 主编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北京大学数学系
李庆扬、王能超、易大义 清华大学出版社 魏宗舒 高等教育出版社
35 概率论与数理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 36 会计学原理 37 管理学原理 《会计学原理》 《管理学》
程德兴、魏文君 周三多 黄渝祥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版
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336260 37 高等教育出版社 021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湖北省自考课程考试大纲:地质学基础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课程代号:02091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地质学基础》是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所接触到的最重要的地质学课程。
本课程涉及了地质科学的各个分支的核心部分,不仅教给学生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方向与现状.本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地球及其物质组成、地质作用及其产物、岩层的产状及其地层系统、褶皱及其断层构造、矿产资源等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目的与基本要求本课程为地理科学、环境工程、地球物理、岩土工程等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和实验,掌握地质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地质学所涉及的最基本的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地球及地质作用、矿物及岩石、构造运动及产物等诸方面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知识,并具有肉眼鉴定和描述多种矿物和岩石标本,收集与阅读地质资料,绘制相应地质图件,对一般地质现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为学习专业课程和野外工作打下必要的地质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学科及相关课程的关系对于地质学其他学科,如地球物理、地质工程、石油地质、环境工程、水文地质等,地质学基础知识是必要的研究基础和前提。
无论是地质理论研究工作者,还是工程勘察设计者,都必须具备扎实地质学知识,学会地质思维,掌握地质学方法,才能保证工作顺利进行,保证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既丰富地质学内容,又推动地质学发展。
因此,地质学基础知识是构筑各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石,是做好本专业工作的保证。
《地质学基础》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如元素、矿物、主要岩石类型及形成过程、矿产特征);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岩石圈的结构和运动规律等;研究大陆以至整个岩石圈的发展和演化史。
因此,该课程是后续相关专业基础课的先导课程。
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基础上,可以相继深入学习《矿物学》、《岩石学》、《地层学与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矿床学》等地质学专业的主干课程.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地质学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将今论古”法的基本思想,地质学发展简史,地质学的研究意义以及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和要求。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
节蚆羅芆芈蚅肇膈薇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V4XgP。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FKTrD。
第一章地球概述一、名词解释1、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2、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sng7T。
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 米升高的温度。
4、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V3Grs。
5、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二、选择1、地球的形状为(D)A、球形;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C、苹果形;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下列单元不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A)A、岛弧;B、丘陵;C、裂谷;D盆地。
3、下列单元不属于海底地表形态的是(B)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4、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A、赤道;B、南极;C、北回归线;D北京。
5、根据磁异常的范围大小,下面不属于地磁异常分类的是(C)A、大陆磁异常;B、区域磁异常;C、全球磁异常;D局部磁异常。
6 、下列地区中热流值最高的地区是(B)A、大陆区;B、太平洋;C、大西洋;D印度洋。
7、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暖层。
8、下列地区中,发生地震机率最小的地区是(D)A、日本;B、台湾;C、阿拉斯加;D广州。
9、地磁要素包括(ABD)A、磁偏角;B、磁倾角;C、磁异常;D磁场强度。
长江大学 普通地质学
QQQQ 长江大学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普通地质学(A卷)(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它地方无效)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30分)1组2构造运动3承压水4层理5成岩作用6平行不整合7变质作用8地层层序律9侵入作用10褶皱二简答题、论述题(共120分)1简述深切河谷的成因(1 0分)2简述成岩作用的方式(1 0分)。
3利用河水的单向环流作用原理,论述河流边滩及河曲的形成(2 0分)。
4筒述断层的识别标志(2 0分)5论述威尔逊旋回(大洋盆地演化阶段)(2 5分)6试论述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的关系(3 5分)长江大学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普通地质学(A卷)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30分)1组:岩石地层基本单位。
组的含义在于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
组或者由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岩石为主,夹又重复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
2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可分为造陆运动和造山运动。
3承压水:是埋藏在两个稳定的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
4层理:是通过沉积岩的矿物、岩屑的颜色、成分、厚度、颗粒大小及排列状况等,在垂直于沉积岩表面的方向上(剖面上)变化表现出来的。
5成岩作用: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称为成岩作用。
在成岩过程中.沉积物中的水分逐渐排出,孔隙度减少.密度加大.松散颗粒被胶结或发生重结晶作用,形成团结的岩石.6、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地层时代不连续.但产状一致的接触关系.且上下两套地层间有一剥蚀面。
7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其在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上发生变化而形成新的岩石的过程。
8、地层层序律:当未发生大的构造变动时,沉积岩的原始产状为水平或近水平,且先形成的岩石在下,后形成的在上。
这种地层的叠置关系称地层层序律。
9、侵入作用:岩浆侵入地壳之中但未喷出地表的作用称为侵入作用。
【长江大学】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1.docx
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地质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二、填空题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人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3、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为将今论古的历史比较法。
三、判断题(正确V,错误X)1、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研究的内容实际上没冇本质区别(X)。
2、地球的演变是以渐进的方式持续进行的(X)。
第二章地球一、名词解释地球表面重力:指地面某处受地心引力和该处的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
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多数与止常重力值不符的现象。
原因:①测点不一定位于平均海平面上;②地壳不同部分物质的密度不同。
磁异常:指地球浅部具冇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也叠加在基木磁场上。
实测值经过校止后减去磁场的止常值,其弟值为止称止异常,其差值为负称负异常。
地温梯度:在恒温层以下,深度每壇加100m增加的温度。
不同地区地温梯度不同,如亚洲的平均值为2. 5度;欧洲为3〜3. 5度。
地温级度是温度每升高地层所需要增加的深度,单位为m/1 °Co岩石圈:软流圈上部的地球部分称为岩石圈。
包括地売和上地幔的固体物质。
地壳:是固体地球的最外圈层,由岩石组成,是相对刚性的外壳。
其下届为莫霍面与地幔分开,平均厚度16kmo地壳均衡:地壳为适应重力的作用而不断调整达到平衡的现象。
二、填空题1、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
2、陆壳具有双层结构,其分界面称为康拉德面。
3、陆壳具冇双层结构,上部为硅铝质,下部为硅镁质。
三、判断题(正确V,错误X)1、某地区重力异常,说明该地区重力值偏高(X)。
2、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够在液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V)o3、地下的温度、压力,与地壳的密度成正比(X)。
4、古登堡面以上,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古登堡面以下,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V)o5、地球的北极为地磁场的N极;地球的南极为地磁场的S极(X)。
长江大学石油地质复习资料
1.石油地质学研究地壳中的油气藏及其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石油地质学研究对象是油气藏其内部主要是流体。
2.石油沥青类是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
是可燃有机矿产组成的主要部分3.从物理状态分类,可燃有机矿产可分为三类:1.气态可燃矿产:即天然气。
2.液态可燃矿产:以石油为代表。
3.固态可燃矿产:种类较多,包括煤、油页岩、硫磺及石油衍生物:地沥青、地蜡、石沥青等。
4.石油就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5.石油的组分组成,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分别为油质、苯胶质、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6.石油的化学性质(一)元素组成主要为C、H、O、 S 、N和微量元素(灰分), C 、H为主占总量95~99%,C、H两元素主要呈烃类化合物存在,是石油组成的主体。
O、S、N含量低,占1~4%主要存在于高分子化合物中大多富集在渣油或胶质和沥青质中。
微量元素与自然界有机质的元素组成相似,表明石油与原始有机质存在着明显的亲缘关系。
V、Ni分布广泛,具有成因意义,海相原油- V/Ni>1,陆相原油- V/Ni<1 。
(二)石油的烃类组成(1)烷烃,碳原子以单键相连成链状。
密度、溶点、沸点随相对分子量增加而升高,相对密度小于1,几乎不溶于水。
无支链者为正构烷烃,有支链者为异构烷烃。
常温常压:C1~C4(甲烷~丁烷)为气态,C5~C16(戊烷~十六烷)为液态,C17+高分子烷烃为固态。
正构烷烃分布曲线,不同碳原子数的正构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曲线。
石油中的异构烷烃,异戊间二烯烷烃最重要,研究和应用最多是:植烷和姥鲛烷。
(2)环烷烃,石油中的环烷烃多为五员环或六员环,密度、沸点比同碳原子数烷烃高。
(3)非烃化合物,主要是含硫、氮、氧的有机化合物。
含硫化合物:硫来自有机物的蛋白质和围岩的含硫矿物石膏等,蒸发性盆地含硫量高。
长江大学岩相古地理考试重点整理
岩相古地理考试重点整理一、名词解释原生沉积构造:沉积物沉积时、沉积后不久、固结前形成的构造。
能反映沉积时的沉积介质类型和能量条件。
是判别沉积相(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
次生沉积构造:在沉积物压实或成岩过程中生成的沉积构造,它反映成岩环境。
流动构造:是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由于介质的流动而在沉积物表面或内部形成的构造。
流动构造是最重要和最常见的沉积构造。
层面构造:在沉积岩的顶面或底面上形成的构造。
如:波痕、细流痕、剥离线理、冲刷痕、压刻痕。
波痕:由水流、波浪或风的作用,在沉积物表面形成的波状起伏痕迹。
层理构造:垂直于层面方向,由沉积物的成分、颜色、粒度等显示出来的纹理特征。
1. 平行层理:在强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相互平行的、水平或近水平的、由中粗砂岩、砾岩组成的层理,一般认为是在水流能力比形成大型交错层理更强的高流态条件下的平坦底床上形成的,其特点是颗粒粗,伴生剥离线理,与大型交错层理共生。
形成环境主要为河流、海滩、浊流等环境。
2. 递变层理:也称粒序层理,以粒度递变为特征的沉积单位。
递变层内除了粒度递变之外,一般无任何层理;其底部与下伏岩层总是突变接触,单个递变层的厚度变化大,一般为几厘米-几十厘米。
常见于浊流环境中,在潮坪、河滩、三角洲、陆棚等亦可见零星分布。
4. 沉积盆地分析:将沉积盆地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如沉积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等学科的知识,采用多种方法如钻孔、露头观察和地球物理等方法对盆地的形成、沉积充填、古地理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进行综合研究的过程。
5. 无障壁海岸:无障壁海岸与广海陆棚之间不存在障壁岛、沙坝或生物礁等障壁地形。
海水与大洋连通性好,可以充分的流通和循环,海水的盐度正常。
这里受到明显的波浪和沿岸海流的作用。
这类海岸又称作广海型海岸或大陆海岸2. 瓦尔特相律:瓦尔特相律的基本含意是:在连续的地层剖面中,垂向上几种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相相互出现的次序,与它们在横向上所出现的相带顺序是一致的。
沉积相知识点复习 (5)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系试卷一、填空题( 每空0.5 分,共10 分)3 、一般说来,层状叠层石生成环境的水动力条件①__________ ,多属②__________ 的产物;柱状叠层石生成环境的水动条件③__________ ,多为④__________ 的产物。
①较弱,②潮间带上部,③较强,④潮间带下部至潮下带上部。
6 、Young et al.(1972) 以潮汐作用带为形式的相带模式包括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 ________ 和④__________ 四个相带。
①潮上带,②潮间带,③局限潮下带,④开阔潮下带。
7 、第一部系统论述我国各地质时代的沉积岩层的古地理轮廓的专著是①__________ 编著的②__________ 。
①X鸿允,②"中国古地理图"。
1 、相标志是相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的根底,可归纳为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和③__________ 三类。
①岩性标志,②古生物标志,③地球化学标志。
6 、Laporate(1969) 以潮汐作用划分的相带模式包括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和④__________ 四个相带。
①潮上带,②潮间带,③潮下带上部,④潮下带下部。
7 、米德尔顿和汉普顿按支撑机理把沉积物重力流划分为四种类型,即①__________ 、②______ ____ 、③__________ 和④__________ 。
①碎屑流,②颗粒流,③液化沉积物流,④浊流。
5、按照地貌特点、水动力状况和沉积物特征,可将砂质高能滨岸相划分为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和④___________四个亚相。
①海岸沙丘、②后滨、③前滨、④近滨。
6、欧文〔Irwin,1965〕根据潮汐和波浪作用的能量,将陆表海碳酸盐沉积作用环境划分出了三个能量带,即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和③____________。
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004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目录初试考试大纲 (2)664沉积岩石学 (2)973地质学基础 (4)974应用地球物理学基础 (6)983地球科学概论 (9)复试考试大纲 ..................................... H F0401地质学综合 (11)F0402地球物理勘探综合 (11)初试考试大纲664沉积岩石学一、考试性质沉积岩石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为中国海洋大学地质学专业(一级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查目标沉积岩石学是岩石学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它研究沉积岩的形成作用、沉积岩的基本特征以及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等内容。
硕士研究生入学的沉积岩石学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考生准确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研究方法,各部分内容融会贯通,并具有利用沉积岩石学理论解决地质科学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考试形式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结构:名词解释:15%简答题:55%论述题:30%四、考试内容综合考查考生对沉积岩的形成作用、沉积岩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掌握程度以及各部分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1掌握沉积岩的形成机理,包括沉积物来源、搬运和沉积作用、成岩作用2.掌握沉积岩的颜色、成分、结构和构造特征3.掌握沉积岩的分类和命名原则,各类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分类命名以及主要岩石类型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异同4.掌握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基本概念、沉积相主要识别标志,常见沉积相特征及其相模式5.掌握沉积岩石学的主要研究方法6.了解沉积岩石学在地质历史重建中的应用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否。
973地质学基础一、考试性质《地质学基础》是海洋地质学和资源环境领域(专业学位)地质资源勘探方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初试课程,主要用于检查考生是否具备了攻读硕士学位所必备的地质学基础知识。
综合地质学第一章 绪论
• 科学家可以提供在一段长时间内发生地震可能性 的估计,供有关部门进行长期准备,如建造防震 住宅、公路等。
李四光力排众议
1966年邢台地震(6.8-7.2级)后,李四光力 排众议,提出加强布署地震台站监测地壳内部地 应力分布状态,积极开展预报。
颐和园附近历史上有5~6.5级 地震,三河平谷曾于康熙早期 (1679)发生过8级地震。
3,蕴酿建立应急指挥系统。 4,建立社区救援体系。
第三节 综合地质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描述 二、测量统计 三、地质制图 四、综合分析 五、模拟实验
野 外 调查
空间的广泛性决定了地质工作者 首先必须到野外去观察自然界,把自 然界当作天然的实验室进行研究,而 不可能把庞大而复杂的大自然搬到室 内来进行研究。野外调查是构造研究 工作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只有针 对性地到现场去认真、细致地收集原 始资料,才能为正确地解决地球科学 问题提供可能。
新生代:新近纪(全新世、更新世、上新世、中新世) 古近纪(渐新世、始新世、古新世)
中生代:白垩纪、侏罗纪、三叠纪 古生代:晚古生代: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
早古生代: 志留纪、奥陶纪 、寒武纪 元古代:震旦纪、青白口纪、
蓟县纪、长城纪 早元古代 太古代
2004年意大利国际地质大会修改地质年代表
古
生 物
节理 劈理 断层
褶皱 线理
第二节 综合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研究地壳物质组成、空间结构、演化序
列,探讨地壳的演化和地壳的运动规律 及其动力来源 • 研究全球构造:槽台学说——板块学说— —地质力学——波浪镶嵌学说——地洼 学说
长江大学资工沉积岩考试何幼斌老师点题
第一章:绪论1.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
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沉积岩石学: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及其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沉积岩的特征:1。
矿物成分上,高温矿物较少。
2。
化学成分相近。
3。
结构上,层理构造是其特征构造,粒屑、生物、碎屑结构是其特有结构。
第二章:沉积岩的的形成与演化1.层流:是一种缓慢的流动,流体的质点做有条不紊的平行的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杂。
2.紊流:是一种充满旋涡的急湍的流动,流体的质点做极不规则运动,其流速大小和流速方向随时间改变,彼此互相掺杂。
3.雷诺数:表示惯性力与粘滞力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
Re=惯性力/粘滞力=vd ρ/u4.弗洛德数:用来表示流体流动强度的,是表示惯性力和重力之比的一个数值Fr=惯性力/重力=v2/lg5.牵引流:靠自身能量携带载荷向前运动的一种牛顿流体。
6.重力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7.沉积分异作用:碎屑物质在搬运沉积过程中,按粒度大小,形状,相对密度,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在地表依次沉积下来。
8.正常沉积作用:在正常情况和条件下发生的搬运和沉积作用叫正常沉积作用。
9.事件沉积作用:事件性的、阵发性的、灾变性的搬运和沉积作用叫事件沉积作用。
10 .成岩作用: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叫成岩作用。
11.沉积后作用:沉积作用以后到沉积岩的风化和变质作用以前的所有变化和作用叫沉积后作用。
.12..母岩的风化作用:⑴破碎阶段⑵饱和硅铝阶段⑶酸性硅铝阶段⑷铝铁土阶段13.碎屑物质在搬运和沉积作用中经历的变化①成分上,随着搬运时间和距离的增长,不稳定成分越来越少,稳定成分相应增多,变得简单。
同时粒度也变小。
②碎屑的圆度也逐渐变好。
地质学基础大纲
第四大类:氧化物及氢氧化物(19、刚玉20、赤铁矿*21、锡石22、软锰矿*23、石英*24、磁铁矿*25、铬铁矿26、软锰矿*27、褐铁矿*28、硬锰矿*)
第五大类:含氧盐
第一类:硅酸盐类:(29、橄榄石*30、石榴子石*31、红柱石*32、黄玉33、绿帘石34、绿柱石35、电气石36、普通辉石37、普通角闪石*38、透闪石、阳起石和石棉39、蓝闪石40、硅灰石41、滑石42、蛇纹石和石棉*43、高岭石*44、云母45、绿泥石46、正长石*47、斜长石48、白榴石49、霞石)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地球的密度和重力;地球的磁性;地热;磁偏角;磁倾角的概念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掌握地球的结构的划分
一、地球外部圈
大气圈
水气圈
生物圈
二、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壳的一级构造单位:即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
大陆型地壳具双层结构:花岗岩层、玄武岩层
大洋地壳具单层结构:玄武岩层
六、火成岩的分类
七、主要的火成岩简介
超基性岩类(橄榄岩、辉岩)。基性岩类(辉长岩、辉绿玢岩、玄武岩)。中性岩类(闪长岩、闪长玢岩、安山岩;正长岩、正长斑岩、粗面岩)。
酸性岩类(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班岩、英发岩)。
碱性岩类(霞石正长岩、霞石正长班岩、响岩)。脉岩类(伟晶岩、细晶岩、煌斑岩)。火山玻璃岩类(黑曜岩、浮岩)。
11、总结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区别和转化关系。
第四章构造运动及构造变动
【教学目的】
掌握构造运动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和理解褶皱与断层构造的特点;了解新构造运动和地震的知识;了解各种大地构造学说。
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含习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及演化规律,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主要是资源与环境条件的评价;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第一章地球概述一、名词解释1、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2、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4、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5、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6.重力异常:地球的重力一般指地球对地表和地内物质的引力,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
分为正异常和负异常。
(重力勘探)。
7.校正方法:一:只考虑海平面与测点之间高差影响,而未考虑物质影响称为自由空气校正。
有自由空气异常。
二:将自由空气校正后的值减去岩石和地形产生的重力值,称为布格校正,有布格异常。
8: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夹角;磁倾角:磁针与所在地水平面夹角。
9:地磁特征: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位置不一致,并且磁极的位置逐年都有变化,磁极有向西缓慢移动的趋势;地面上每一点都可从理论上计算出他的磁偏角和磁倾角。
如两角与理论值不符时叫地磁异常;地球磁场的磁力线由于太阳风的影响,被压缩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这个区域叫磁层;地球磁场形成的原因假说众说纷纭。
10:地热:地球内部储存的巨大热能。
(常温层,地热增温级与地热梯度)主要来源: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QQQ长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地质学综合》第一篇地球1、地球概说知识点:宇宙概况;地球的形貌;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圈层结构考核重点:地球内、外圈层的划分依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依据、地球的物理性质2、地壳知识点: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壳的结构和类型;地壳重力均衡基本概念:地壳、大陆地壳、大洋地壳、岩石圈、大气圈考核重点:地壳的类型及特征、地壳的物质组成、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岩层的主要特征第二篇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概述知识点:地质作用的一般概念;外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
基本概念:地质作用考核重点:地质作用的一般概念、内外力地质作用间的关系2、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的形成知识点:风化作用概念;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风化壳、河流概述;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的沉积作用。
地下水类型、成分、物理性质及其运动、存储条件;地下水的潜蚀作用;地下水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冰川的形成、运动与类型;冰川的刨蚀作用;冰川的搬运作用;冰川的沉积作用。
风沙运动特点;风蚀作用;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沉积作用。
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湖泊成因、分类及湖水来源、成份与运动;湖泊的地质作用;沼泽的地质作用与煤的形成环境。
海洋地地质作用海洋一般特征;海洋的剥蚀作用;海洋的搬运作用;海洋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类型和特征、沉积岩的一般特征。
基本概念:河流阶地、深切河曲、侵蚀基准面、风化作用、风化壳、层间水、承压水、层理构造、层面构造、成岩作用、洋流考核重点:不同地质营力的风化作用概念、类型及特征;不同地质营力的剥蚀作用概念、类型及特征;不同地质营力的搬运作用概念、类型及特征;不同地质营力的沉积作用概念、类型及特征;成岩作用的类型、特征;沉积岩的结构、构造。
深切河曲的成因;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河流地质作用的一般趋势;利用单向环流作用原理,分析与图示河边滩与河曲的形成;利用双向环流作用原理,分析与图示河流心滩的形成;分析与图示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分析与图示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煤的形成过程与主要成煤时期;3、内力地质作用知识点:现代地壳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史期间地壳运动的恢复方法、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基本概念: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岩浆侵入作用、火山作用、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断层。
考核重点:岩浆与岩浆作用类型、特征;岩浆岩的分类及各类岩浆岩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特征。
变质作用的方式、类型及特征;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类型与特征。
第三篇地球的历史1、古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点:化石的保存理论、生物的演化理论、古生态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标准化石、遗迹化石、实体化石、叠层石、孢粉、牙形石、轮藻考核重点:化石的保存类型及特征;生物演化的基本理论和规律;古生态环境的分析;常见主要大古、微古化石门类;生物演化的规律和特点、各时代代表性的生物类型。
化石保存具有不完备性的原因。
2、地史学基本理论知识点:地层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地层单位类型、特征及其之间关系)、历史大地构造分析及大地构造基本学说基本概念: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瓦尔特(沃尔索)相律、重演律、类群绝灭、适应辐射、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组、群、段考核重点:岩石地层单位的种类和特征;生物地层单位的种类和特征;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的关系;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历史大地构造分析方法、古板块构造的恢复方法。
3、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史特征知识点:各地质时期标准剖面、古地理、古构造特征、地质历史时期主要构造运动及其影响基本概念:晋宁运动、吕梁运动、原地台、陆核、地台考核重点:各地质时期标准剖面、古构造特征、华北盆地发展简史。
第四篇地层的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知识点:冲积扇相、河流相、湖泊相、三角洲相、无障壁海岸相、障壁型海岸相、黑色笔石页岩相代表的环境、半深海及深海相、深水沉积的类型和特征、海相碳酸盐沉积相模式。
基本概念:沉积相、层理、瓦尔特(沃尔索)相律考核重点:河流相、湖泊相、三角洲相、无障壁海岸相、深水沉积的特征、海相碳酸盐沉积相模式。
三角洲相的划分及其微相特征。
第五篇地壳的地质构造1、地层及其接触关系知识点:岩层及其产状(岩层的原始产状;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岩层顶底面的确定方法;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与不整合;不整合的类型;不整合的古地貌及其演变;不整合的认识和表示方法,不整合的研究意义)基本概念:不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考核重点:地层的接触关系类型、特征、意义2、褶皱知识点:褶皱和褶皱要素;褶皱的分类和组合型式;褶皱的形成机制;褶皱的观察和研究基本概念:同沉积褶皱、褶皱组合考核重点:褶皱的基本类型和特征;褶皱和褶皱要素;褶皱的分类和组合型式;褶皱的形成时间判断。
3、断裂知识点:节理(节理的分类;张节理;剪节理);断层的几何要素;断层的分类;断层各论;同沉积断层;断层的观察和研究(断层的识别;断层面产状的测定;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断层形成时间确定。
基本概念:正断层、逆断层、断距、地层断距、落差、同沉积断层、节理、劈理、地堑、地垒、正断层组合考核重点:节理的类型、特征;张节理与剪节理的主要特征;断层的基本类型、特征;断层组合;断层的识别标志;断层形成时间的确定;4、板块构造知识点:板块构造起源;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的划分;大洋的起源和演化基本概念:考核重点:板块构造基本思想、大陆漂移的证据;板块的边界类型及特征划分;古板块的恢复方法;大洋盆地演化(威尔逊构造旋回)的阶段与特征;板块构造与地震作用、构造运动、岩浆作用等的关系。
综合分析地质剖面图(或地质图),应该掌握或者能分析如下内容:叙述图中出露的地层;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确定不整合的类型及形成时代;描述褶皱类型、数量、形态、核部及两翼由哪些地层组成;褶皱的形成时代;断层类型、数量;断层的形成时代;描述岩浆岩体的产出部位及形态、按二氧化硅的含量分类、岩浆岩体的形成时间;发育的变质岩及变质作用类型。
参考书目1.《地球科学概论》,汪新文主编,地质出版社,1999年(第1-9章为考核重点)2.《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概论》,肖传桃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3.《构造地质学》(第二版),徐开礼、朱志澄主编,地质出版社,2003说明:1、考试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基础理论、实际知识、综合分析和论证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2、难易程度:根据大学本科的教学大纲和本学科、专业的基本要求,一般应使大学本科毕业生中优秀学生在规定的三个小时内答完全部考题,略有一些时间进行检查和思考。
3、考试题型:可分名词解释题(约10-15%)、判断或选择(约15-20%)、简答题、论述题(约50-55%)、综合分析图件(约15-20%)等。
QQQQ普通地质学整理1.①地球内部密度向下渐增,但是不均匀增加。
在400km、600km、2900km和400km处有明显增加,2900km处变化最大,地心为13g/cm3。
②重力,在2900km深度以内,重力大致随深度增加,但有波动。
2900km深度到地心,重力逐渐变小,地心重力为0.③压力,从地表至地心逐渐增加,10km为3000atm,35km为10000atm,2900km 为150万atm,地心为370万atm。
2.内部圈层划分:地壳与地幔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为古登堡面。
3.陆地地形①山地(低山<500~1000m>,中山<1000~3500m>,高山<大于3500m>);沿两大地带分布,一为环太平洋两岸地带,二为从阿尔卑斯山到喜马拉雅山再到南亚地带。
②丘陵(一般仅数十米,最高200m),属重峦叠嶂低矮地形,如东南丘陵,川中丘陵。
③平原海拔较低的宽广平坦地区,海拔多在0~500m,海拔0~200m叫低平原(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200~500m叫高平原(如成都平原)。
④高原海拔500m以上,顶面平缓,起伏较小,面积比较辽阔的平地。
⑤盆地周围山岭环绕,中部地势较平似盆状的地形。
⑥洼地陆地上有些地区很低,高程在海平面以下。
4.摩氏硬度计①滑石②石膏③方解石④萤石⑤磷灰石⑥长石⑦石英⑧黄玉⑨刚玉10.金钢石P34表5.表3-7 表3-8 表3-9喷出岩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
按SiO2含量划分岩浆岩【大于65%(花岗岩)、52%~65%(正长,闪长,安山)、45%~52%(辉长岩,玄武岩)、小于45%(橄榄岩,辉长岩)】变质岩特征构造:片理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6.地层表:(P50)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7.褶皱概念:岩层受力变形产生一系列连续的弯曲岩层连续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是岩层塑性变形表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分是较新岩层,两侧部分岩层依次对称变老。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形成中心部分较老岩层,两侧岩层依次对称变新。
褶皱要素核:褶皱的中心部分。
翼:褶皱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岩层。
枢纽:褶皱弯曲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细分(P63,64图):按轴面产状→直立褶皱(A)倾斜褶皱(B)倒转褶皱(C)平卧褶皱(D)按枢纽产状→水平褶皱(AB)倾伏褶皱(CD)8.断层概念:岩层或岩体受力破裂后,沿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显著位移,这种断裂叫断层。
要素:断层面、断盘、断距。
正断层:沿断层面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逆断层:沿断层面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平移断层:沿断层面走向,两盘相对错动断层组合类型(P67 5-23):阶状断层→两条或两条以上倾向相同走向平行正断层组合而成,上盘依次下降,呈阶状。
地堑→由两条走向大致平行而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一个中间断块下降,两边断块相对上升的构造。
地垒:有两条走向大致平行而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的一个中间断块上升,两边断块相对下降的构造。
叠瓦构造:数条逆断层平行排列,构成倾向一致的逆断层组合。
9.地层间接触关系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时代连续。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即两套地层之间有地层缺失。
不整合面: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接触面叫不整合面,通常保留着古风化壳或大陆沉积物或在不整合面上有粗粒的,由上覆地层碎屑物组成的底砾岩。
不整合分类:①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是彼此平行的,也叫假整合。
<1、平行不整合反映地壳有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有过显著变化。
2、形成过程: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地壳隆起,遭受剥蚀→再次地壳下降,重新接受沉积> ②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是斜交的。
<1、角度不整合反映发生过一次显著水平运动,古地理环境发生过极大变化。
2、形成过程:陆地下降接受沉积→水平挤压(岩层褶皱、断裂),上升遭受剥蚀→再次下降接受沉积>不整合共同特点:①有明显侵蚀面存在,侵蚀面往往有底砾岩、古风化壳等②有明显岩层缺失现象③不整合面上下岩性、古生物等有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