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

第一个十年

“八事”: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从不同角度针砭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阐述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从内容到形式都提出了革新的要求,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

“三大主义”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从启蒙角度抨击了旧文学之“阿谀夸张、虚伪迂阔”,认为文学与国民性是互为因果的。

学衡派

以1922年1月南京创刊的《学衡》杂志而得名,文学革命时期的守旧派,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人,相信靠传统伦理道德来凝聚中国,反感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性质,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甲寅派

文学革命时期的守旧派,章士钊复刊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度论证白话文不能取代文言文,甚至断定白话文已成强弩之末,遭到新文学阵营一致反对,纷纷从不同角度批驳甲寅。

双簧戏

文学革命长岛过程中,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汇集种种旧文人对文学革命的言论,刘半农福新辩驳,在《新青年》刊登,扩大文学革命影响。

鲁迅

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周树人,弃医从文,《新青年》编辑,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彷徨》《呐喊》等,1930年发起成立做脸,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呐喊》

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名字意指他受新文化运动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明显保留着“五四”高潮期奋起呼唤的特色。

《狂人日记》

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百花短片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开端。

《阿Q正传》

鲁迅《呐喊》,展现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有特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章回体,典型人物阿Q、赵太爷、吴妈、王胡、假洋鬼子……

《野草》

散文集,以诗的意向呈现作家这时期内心的紧张,与对绝望的反抗。

《朝花夕拾》

10篇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作家步入中年后,对自己家乡和早年生活往事与道路的“反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学研究会(人生派)

五四时期,由叶绍钧、许地山、周作人等12人在北京成立的反帝反封建进步文学社团,主张“文学为人生”,引领现实主义思潮,新文化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创造社

五四时期,由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人日本成立的反帝反封建进步文学社团,主张“文学为艺术”,引领

浪漫主义思潮,新文化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格式的特别”

鲁迅小说在徐书形式、艺术手法、艺术表现、艺术风格、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方面“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乡土小说

1923年前后,在鲁迅小说影响下形成的文学创作群体。一批离开乡土、侨寓都市的作家,作品是有关乡土农村(乡镇)的回忆性叙述,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鲁迅《故乡》王鲁彦《黄金》;许杰《惨雾》)

问题小说

“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受西方表现社会人生作品影响,提出并反映自己感兴趣的社会人生问题的小说。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社会针对性,“只问病源,不开药方”(冰心、叶绍钧、俞平伯)

“自叙传”抒情小说

作品中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打动读者。侧重于作家的自我暴露,以及个人私生活和心理的描写,这是接纳日本“私小说”和其他一些外国小说的影响而形成的。它作为一股创作潮流还是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的。

私小说

1921-1926年间正风靡日本,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侧重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零余者

郁达夫小说的一种人物形象,特征是遭到社会挤压,但又无力把我自己命运,只能在精神上与社会处于势不两立的对立中,以愤世嫉俗或变态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反抗。

新诗

五四运动前后产生,有利于古典诗歌、以白话作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作诗如作文”

包括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顺着诗意的自然曲折,自然轻重,自然高下");二是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也即实行语音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湖畔诗人

1922年杭州西子湖畔成立湖畔诗社,出版诗集《湖畔》。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首要贡献是爱情诗的创造。湖畔诗人天真、开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的统一。

小诗体

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

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

随感录作家群

无私思想、文学革命的产物。1918年4月《新青年》4卷4号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这类短文,此后诸多报刊效仿,使杂文承担社会批评任务。代表作家大多位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鲁迅杂文最具代表性。

言志派散文

是美文的结晶,与左翼相对立,与京派为互动关系,推崇明清小品文,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小品文,代表作家,周作人、俞平伯、钟敬文、废名(冯炳文)、林语堂、梁实秋、冰心、朱自清、钱钟书

“文抄公体”

文章主干是精心挑选的或苦涩或华美的古文,连缀其间的是周作人用简明、朴实的现代白话所作的点评,两者有机糅合,互相调剂,兼两种文体之美,知识性趣味性。

语丝派(社)

以1924年创刊的《语丝》得名,代表人物鲁迅、周作人、林语堂,以发表各种文体的散文为主,多杂文、小品、随笔,创造了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为现代散文发展作贡献。

《语丝》

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创作为主的文学刊物,除兼登小说、诗歌、学术文章和译介的外国文学作品外,主要刊载各类散文作品,特别是简短、犀利的思想杂感、社会批评和随笔、小品散文等,先后设置过“随感录”和“闲话”等专栏。

“语丝文体”

针砭时弊的杂感和随笔方面,语丝社的作家形成了共有的独特风采:排旧促新,放纵而谈,说古论今,不拘一格。

论语派

现代文学流派,因《论语》半月刊而得名。代表人物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

“现代评论”派

以《现代评论》杂志得名,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倾向与鲁迅和部分“语丝”派成员相对立,这自然也影响到散文创作的思想取向。(代表徐志摩、陈西滢、吴稚晖等)

《名优之死》

田汉前期,五四时期戏剧代表作,以应名优刘振生的死(美的毁灭)抨击了黑暗的社会,并在艺术上作出了新探索。

第二个十年

左翼作家联盟

鲁迅1930年发起成立的文学组织,目的是与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思想,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东北作家群

指“九一八”事变后从沦陷的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的一些青年作者(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