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821)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 王厥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如:卢湾区一中心小学
教师意识到:△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教师不单纯是传递、授业、
解惑,更多的是师生之间的 互动,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 变化。 但一旦进入课堂,进入操作层面,有好的理 念,不一定产生正确的行为。
(二)校长怎样对待当前的形势,当前 特别要关注哪些方面
1、要进行教育制度的创新
教师讲→学生听
(5)改进学习训练方式、构建学生训练 体系。
①制订《关于改进各学科学习训练方式的指
导意见》。
②充分关注学习训练体系对学生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体系的实践性,综合性和
开放性。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6)建立有利于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改变单一的结果评价方式,建立定量与定性 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统一,互评与自评相结合的 综合评价体系。 ●推进包括招生考试在内的各种考试制度、考 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有利于全社会共 同参与中小学评价的机制。
3、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培养目标:
●总目标和分学段目标:从德智体美 劳五方面阐述。 ●学科课程培养目标:从“知识与技 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 价值观”三方面阐述。
(2)学生培养目标:
五个素质、一个个性:思想道德素质、文 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
能素质和个康的个性。
科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 ●实现课程结构的整合,重视课程结构的 基础性、整体性与选择性。 ●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学校教育资源、 社会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的同步建设。
2、上海二期课程改革要点
(1)构建体现基础性、整体性和选择 性的课程结构。
●重视课程的基础性。 ①设置体现共同基础的基础型课程和不同基础 的拓展型课程。 ②精简共性的基础,增强可选择的不同基础,
(7)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形成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
●适当减少国家课程的比例,在拓展型课程和研究 型课程中,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充足的空间。 ●鼓励学校结合实际设计个性化的学校课程实施计 划。 ●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 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根据课程特点和学段特点,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⑤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中小学培养目标
突出六大能力 ①阅读与交流表达的能力; ②科学探究能力; ③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⑤团队合作能力与组织能力; ⑥自我管理与规划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五个方面) ①国家意识与政治信念;
②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③社会责任感和承担精神;
④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的态度;
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体现课程思想。
课堂教学 学校校长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育教 学研究制度
教
师
设计学校校本课程
不但是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需要教师进行再创 造,即使是基础型课程和部分规定的拓展型课程,也 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对学科课程标准设计:很容易从学科→学习领域 →方案
课堂教学:很容易一节一节地上,而缺乏整体性 的思考。
情怎样,实效性怎样。
4、原先侧重于教育外部的改革:要求全社 会尊重教师的社会地位,体制改革,要求增加教
师工资,三次薄弱学校的更新……现在转向课堂
领域的教学改革,这是一场更加艰巨、更加深刻、 更加困难的改革。
核心问题:
①教育观念的深刻变化,人们非常不习惯, 教师习惯于走自己驾轻就熟的老路,而往往不愿 意选择艰难曲折,需要披荆斩棘的老路; ②对相当一部分对教改怀有热情的教师,教 育观念上接受新的理念还是做得到的,但转化为 操作行为,又感到非常困难。
●从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与体验、研
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大力推进研究性学习在学 科中的渗透,增设研究型课程。
●拓展学习时空,从传统的课堂学习时间,转变为 课内外相结合,综合而富有弹性地安排学习时间。 ●拓展学科课堂,利用科技馆、博物馆和各种青少年 教育基地等开展学习活动,加强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大力推进研究性学习与学科中的渗透。
因此,校长绝对不能照搬照抄,也不 能简单地上情下达,非常重要的,学校自 主创新,要从“管”→“管理”,按照自己 的办学理念,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 把国家意志和学校的特点创造性地结 合起来。
2、在学校的一切工作中,课程改革是压倒一
切的任务,是最重要的一项改革
1985年,体制、机制、师资、工资的改革,是政府 行为。 现在:转向内涵改革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学习方式;应用现 代技术)
第二,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 精神的培养。
●加强“三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
会主义);加强“三观”教育(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汲取世 界多元文化的先进成果。
●开阔学生的视野和胸襟。
●开发课程的德育功能,改进德育方式,加
不足:①学生知识的狭窄,缺乏知识与 知识之间的联系
②学生缺乏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 与空间
3、大规模的学校硬件建设基本结束了,转 向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而课程改革与教师
队伍建设本质上是一回事。
标志: (1)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是否同步,教师 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2)有多少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投入的热
2、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
远未得到落实。 (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代发 展需求不能适应。 (2)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状况。
(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 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
(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十分普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
课程方案简介
(2002.8.21)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 王厥轩
一、课程改革背景与动因
(一)怎样认识当前上海的教改形势
1、上海正处在教育的历史转型时期
△从教育适应工业时代——划一化、标准化、同步
化(强调共性)转向教育适应信息时代、网络时代— —多元化、增加选择、个别化(强调个性) △要求人的素质结构也发生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 代产业工人(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内涵发生变化) 知识劳动者:指从事知识信息的收集、加工、过程 和传递的劳动者 再也无所谓:一劳永逸;一技之长;从一而终
然后到了学校,到了教师手里,需要经过加 工,进行再创造。学生只能同教师发生关系,学 生天天感受到的,也是教师。因此,课程改革的 成败与否,是教师参与的程度和投入的热情;课 堂领域教育的革新,是否取得实效,本质上也是 教师对二期课改的认可程度和怎样进行再创造的 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课程。
许多教师关心的是教材,而不重视课程, 真正地进行师生互动,处理好教材,关键还是要
因此,如何从学生培养,由整体而向下的各个学 科的思考,始终是校长和教研组长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4、用技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推动课堂
教学领域的革新
△多飞公司的IT课程、美国德州仪器TI课程、法国 的“做中学”、研究型课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 生在学习大量现实知识的基础之上,更多地学到默会知 识(智慧,终身学习的能力,思维方式,整体把握处理 问题的能力) △课堂领域真正革新,本质上是打破“黑板+粉笔” 的状况。换句话说,“黑板+粉笔”不可能实现真正意 义上的素质教育。“黑板+粉笔”的这种生产方式,是 传承的,而不是在传承的继基础上有开创。 “学技术,用技术,与技术一起学”。
(三)为什么课程非改不可
1、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 本转变。
(1)工业时代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传授知识, 系统的知识成为“课程”的代名词。
(2)知识被赋予“神圣”的特征,它是外在 的、与人毫无关系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存储前 人已经“发现”的知识。 (3)这种展示世界的知识具有严格的确定性 和简约性,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的 真实生活毫不相干。目前的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 活。
●逐步实现“学技术、用技术、与技术一起学”。
(3)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制订《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指导意 见》,促进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广泛应用。 ●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全面整合,将信息技 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和认知的工具,应 用于课程的设计和课程的实施。
(4)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
遍。
(6)评价过分强调成绩与分数,强调甄别与 选拔的功能。
(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缺乏弹性。
(四)对二期课改的基本认识
1、课改是多因素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 此要均衡考虑各方面因素,不走极端。 2、课改是有继承有发展的工程。因此既是 渐进过程,也必须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3、课改是更新教育理念也是改革教育技术 的工程。因此不仅要体现理念上的更新,更要有 具体内容和实际操作的改革。
择不同的学习内容; ②加强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并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加课程的选择比重。
(2)加强信息科技和外语教育。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设置外语课程。
●加强外语教师、外语教材和外语学习氛围的“三项
建设”,积极推进“双语教学”。
●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在小学、初中和高 中全面普及“信息科技”课程。 ●加强信息科技的应用。 ●使学生的学习与信息科技的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强实践环节,增强德育的时代感。
第三,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视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验体
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重视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发实践应 用环节,重视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 ●提供八大学习领域的课程,增强课程的可 选择性,让学生逐步学会选择。
教师为学生服务 学生适应教育,学生适应课程 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程改革适应学生的发展 校长自主管理,自主办学,自己设计学校的未来发展
课程改革,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
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新教材→只能管理
60%
(什么叫教育质量:当地人民认可的最低的
质量标准) 还有40%需要校长和全体教师一起,根据实 际进行教育创新。
注重能力、方法和态度的基础。
③合理设计各种课程类型和各学习领域的比重。
●强调课程的整体性。 ①整体设置十二年一贯的课程体系; ②以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和学习过程的共同特 征为依据建立学习领域; ③整合或调整相关的学科内容,增设艺术、 科学、社会等学科。
●增强课程的选择性。
①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个性和发展选
两句话:政府→均衡发展
学校→内涵发展 课程改革→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对学校的所有学生
负责(教育是储水池)。 学校的核心工作是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人事
制度改革、配套设施建设,都要围绕课程改革。
3、课改的核心是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新一轮 的革新
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新教材从市教研室编
制出来,它代表政府的文件,作了一个大的规定。
2、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对素质教育的理
解更加深刻了
培养什么样的人? 培养目标 让学生升上高一级学校(少数人,眼前, 急功近利) 把学校的人→社会的人、完整的人 (全体学生,长远,按教育整体)
(意识、态度、境界、品位出现了完全不一样的 发展方向)
长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比较扎实
中国学生的 优点与不足
“四个会”: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人、会
生存。
“四个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
(3)中小学教育为学生提供五种学习 经历(学习经历是学习目标、过程、内容 和环境的综合体,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关键):
●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
●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
●体育与健身的经历; ●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 ●社会实践的经历。
二、方案要点
1、课程理念
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 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
●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知
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与健全人
格的形成。 ●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精选学生终 身学习的基本知识、技能,提供适合每个学生 发展的教育。
●构建有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德育;
第四,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
的有机联系。 ●实现课程功能的整合。强调学生发展与社 会发展、学科发展的整合,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 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 价值观的过程。
●实现课程目标的整合。特别是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联系。
●重视课程内容的整合,加强学科内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