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1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d4eea4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5a.png)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二、方法与过程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难点】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2.力臂的确定.【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我是阿基米德,已经两千多岁。
在两千多年前,我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两千多年来,我没有将地球撬动,这是事实,这并不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
可是,许多爱嚼舌头的人硬说我是在吹大话,在说谎。
我这个两千多岁的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委屈。
今天,我请大家帮我伸冤,你们愿意吗?不管结果如何,我──阿基米德先在这谢谢大家了!大家有信心吗?要想帮我伸冤,实际很容易,只需弄清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可。
二、新授(板书)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板书)1.认识杠杆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铁锤、剪*、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猿人移动石块置疑:古猿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置疑:古猿用的木棍是杠杆吗?铁锤、剪*、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置疑: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板书)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杠杆平衡条件教案 (1)
![杠杆平衡条件教案 (1)](https://img.taocdn.com/s3/m/6d6f8701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79.png)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而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物理兴趣,形成探究思维,有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杠杆平衡条件。
教具准备支架、钩码、杠杆、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课件等。
探究点一:杠杆的平衡条件我们把刚才杠杆所处的状态叫杠杆的平衡,所谓杠杆的平衡就是杠杆处于静止状态,那么杠杆的平衡跟哪些因素有关呢?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猜想与假设2.设计实验,进行实验①把杠杆用细线挂在铁架台上,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不挂钩码时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测量力臂)。
②给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平衡。
这时杠杆两端受到的作用力等于各自钩码的重力。
把支点右边的钩码重力当作动力F1,支点左边的钩码重力当作阻力F2;量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把相应的数值填入表中。
实验次数动力F1/N动力臂l1/m阻力F2/N阻力臂l2/m1234.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例如可以对它们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它的含义: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三、板书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1.杠杆的平衡: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2.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作:F1·l1=F2·l2杠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杠杆是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也是学习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
大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杠杆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但对杠杆的“五要素”及杠杆的平衡条件,还不清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把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59bf6e8762caaedc33d4bf.png)
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掌门1对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2. 方法与过程: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会杠杆分类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2、难点: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四、教具: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的配套器材、剪刀、钳子、指甲刀、瓶盖起子、镊子、钉有钉子的木板、多媒体课件或录像。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展示各种工具:剪刀、钳子、指甲刀、瓶盖起子、食品夹等指出这些简单的工具都称为简单机械.投影或录像:机床、缝纫机、起重机等.指出这些也是机械,不过比较复杂,称为复杂机械(或机器).但无论多复杂机械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本节课研究最简单的机械——杠杆.(二)、新课教学一、杠杆的概念投影:汲水的桔槔、埃及人建金字塔的图片.引导提出问题:人类很早就使用杠杆了,在三千多年前,古人用来在井上汲水的桔槔,它就是一个杠杆.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就是靠杠杆这种简单机械搬动巨大石块,从而创造了世界奇迹.什么是杠杆呢?它在使用中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请同学们观察(动画或录像):用撬棒撬石头的两种方式、小孩在玩跷跷板、压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取水.思考问题:撬棒、跷跷板、手柄都是杠杆,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分组探究讨论.(提供器材:镊子、钉有钉子的木板、铅笔模拟撬棒)尽可能由学生总结结论.若得不出结论可提示:(1)每种工具的工作任务是什么?(确定阻力)(2)人们是怎样利用这种工具完成任务的?(是否有转动的现象?是否都有绕着固定点转动?是否给杠杆施加力了?)(确定支点、动力)(3)这些工具的共同点有哪些?①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请总结出: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得出: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图1练习:观察图1,思考下列工具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是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作用点和方向.二、影响杠杆转动的因素提出问题:杠杆能在力的作用下转动,哪些因素影响杠杆的转动呢? 学生探究活动:探究影响杠杆转动的因素有力和力臂. 简介实验装置,由学生判定此装置是否可看为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动力、阻力(任意设定哪个力是动力,哪个力是阻力,本案例设左边为阻力).实验1:(使用前调节平衡)钩码挂在如图2位置平衡.实验2:左边钩码不变,右边加一个或减少一个钩码,杠杆是否仍平衡?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实验3: 换上另一个弯曲杠杆(如图3),保持左右两边动力、阻力不变,杠杆是否仍平衡?实验4:保持左边阻力不变,仍用刚才的钩码,要保持杠杆左侧水平,右侧的钩码应该放在哪呢?仔细观察,平衡时如图4所示,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与实验1情况相同.改变阻力大小重复上述4个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力的大小、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大小影响杠杆的转动.给出力臂的概念: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称为力臂. 结合图例,讲解杠杆的相关概念:一“点”——支点O ,(一定在杠杆上)动力F 1五 二“力”—— 相对的 要 阻力F 2 素 动力臂L 1 二“臂”——阻力臂L 2(1)力臂一定与力的作用线垂直。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bfa672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46.png)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知道杠杆是由支点、动力和阻力构成的。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理解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3.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 教育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及构成2. 杠杆的平衡条件3. 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4.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5. 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2. 教学难点:理解并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杠杆的基本概念,介绍支点、动力和阻力的概念。
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得出结论。
4. 讲解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5. 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平衡的杠杆装置。
6.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和分析周围的杠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杠杆的基本概念、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以及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杠杆的平衡条件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杠杆的平衡条件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e4c9ec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4b.png)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杠杆的定义及其作用;2. 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3. 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粉笔、教学PPT;2. 学生准备:教科书、笔记本。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引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你们在生活中是否见过杠杆?杠杆有什么作用?Step 2:知识讲解1. 杠杆的定义:杠杆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装置,由一个杠杆臂和一个支点组成。
杠杆常用于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并实现工作的便利性。
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杠杆被广泛应用于机械设计和力的平衡。
2. 杠杆的作用:杠杆的主要作用是平衡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实现力的放大或减小。
3. 杠杆的平衡条件: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得到以下两个定律:a. 第一类杠杆平衡条件: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杠杆中,力矩的总和为零。
力矩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力矩 = 力的大小×力臂的长度。
b. 第二类杠杆平衡条件: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杠杆中,力的总和为零。
力的总和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力的总和 = 力1 +力2 + ... + 力n = 0。
Step 3: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例如:例题1:一个长为1m的杠杆,一侧有一个100N的力作用在离支点0.5m的位置上,杠杆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如果不是,需要另一个多大的力才能够平衡?解析:根据第一类杠杆平衡条件,力矩的总和为零。
即 100N× 0.5m + 力2 × 1m = 0。
因此,力2 = - 100N × 0.5m / 1m = -50N。
由此可见,为了平衡杠杆,需要另一个50N的力作用在另一侧。
例题2:一个杠杆在支点处处于平衡状态,左侧有一个200N的力作用在距离支点0.3m的位置上。
左侧还有一个未知的力,作用在距离支点1.2m的位置上,问右侧的未知力是多少?解析:根据第一类杠杆平衡条件,力矩的总和为零。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优秀篇〕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优秀篇〕](https://img.taocdn.com/s3/m/12e67a0358fb770bf78a55d5.png)
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做杠杆和杠杆的平衡。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平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2.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生活中的杠杆。
【教学难点】1. 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2.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正确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具准备】支架、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跷跷板、大象、小象、钉锤、天平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几章我们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这些力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
而人们在用力的同时经常会借助一些简单的机械,,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并展示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瓶起子、螺丝刀、滑轮。
然而,所有复杂机械都是简单机械组成,我们今天就从最简单的机械——杠杆开始学习。
教师展示瓶起子、剪刀等一些实物,然后请同学们观察教材图9-1中所示的各种工具,通过讨论说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二)进行新课一、认识杠杆1.什么是杠杆?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
启发学生了解杠杆的特征:(1)杠杆必须是根硬棒,否则在力的作用下将发生形变;(2)杠杆受力均能绕固定点转动。
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
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起形状各异,但必须是硬的。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4f1fe2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da.png)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定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和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钩码、剪刀、胶带等。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杠杆模型、钩码、剪刀、胶带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杠杆的定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兴趣。
2.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a. 让学生尝试用钩码悬挂在杠杆的两端,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
b. 引导学生发现,当钩码的悬挂位置变化时,杠杆的平衡状态也会发生变化。
3. 验证杠杆平衡条件:a.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杠杆平衡条件。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完成实验。
4. 应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a. 让学生举例说明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b.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杠杆原理发明创造,提高生活便利性。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杠杆的种类,如一阶杠杆、二阶杠杆和三阶杠杆,并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机械原理、建筑结构等。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杠杆装置,并描述其工作原理。
2.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拍照或绘图,下节课分享给同学。
八、课程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九、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1
![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a688f71e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16.png)
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1校内公开课授课⼈:张茂华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个要素,能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法:经历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提出猜想、并从实验数据中归纳结论的⼀般⽅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杠杆在⽣活中的应⽤,激发学⽣学习科学兴趣.(2)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激发学⽣对祖国古代⽂明的⾃豪感,培养学⽣探索杠杆在⽇常⽣活中应⽤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利⽤杠杆的平衡条件来解析⽣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具杠杆、钩码等四、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激趣导⼊1、从阿基⽶德的名⾔说起,“给我⼀个⽀点和⼀根⾜够长的硬棒,我就可以撬起地球。
”他的话是否有道理?2、复习旧知,引⼊新课(1)⼆⼒平衡的条件有哪些?(2)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分别是什么?(⼆)实验探究互动交流1、提出问题教师演⽰杠杆要平衡,动⼒,阻⼒,动⼒臂,阻⼒臂要满⾜什么关系?提出探究⽬标:(1)、学会⽤简单的器材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2)、能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数学表达式2、猜想与假设引导学⽣提出⾃⼰的猜想。
3、设计实验⽅案组织学⽣讨论实验⽅案,让学⽣⽤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验证⾃⼰的猜想。
学⽣⾃学课本77页后出⽰实验步骤,对学⽣进⾏⽅法指导(1)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平位置平衡。
(2)在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平位置重新平衡(3)改变⼒和⼒臂的数值,再做两次实验,并把所得数据填⼊78页表格中。
在学⽣分组实验时,引导学⽣思考与讨论(1)杠杆两端可调节的螺母,能起什么作⽤?(2)为什么要让杠杆在⽔平位置平衡?5、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引导学⽣分析总结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动⼒臂=阻⼒×阻⼒臂F1·L1= F2·L26、讨论交流为什么要改变⼒和⼒臂进⾏多次实验?7、评估实验中还有哪些注意和改进的地⽅?(三)、练习巩固展⽰⾃我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1) 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左边下倾,为使杠杆在⽔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右边的螺母向旋⼀些。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07327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87.png)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概念,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概念:杠杆是一种硬棒,能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
2.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 杠杆的分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三类杠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2.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杠杆架、钩码、测力计。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杠杆的构造,让学生自己尝试找出杠杆的平衡点,并记录下来。
3. 讲解: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测力计、钩码等器材,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5. 总结:通过实验结果,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介绍杠杆的分类。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 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杠杆平衡条件的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反馈: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杠杆概念和平衡条件的理解。
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平衡条件的应用。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习题的完成质量,检验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确认学生是否掌握了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平衡条件。
2. 反思教学方法: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验操作的有效性,调整教学策略。
3. 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初中物理《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
![初中物理《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9935ce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e.png)
初中物理(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初中物理(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计算。
2.通过探究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并效劳于生活,提升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提问: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是什么教师进一步提问:在杠杆的使用中,杠杆的平衡状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状态,杠杆在满足什么条件时才会平衡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探究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师讲解: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时,就是杠杆平衡。
提出问题:杠杆在满足什么条件时,才会平衡猜测与假设:猜测一: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在桌面上放置橡皮,在橡皮上立好铁片,将直尺放在铁片上使直尺处于平衡状态,然后在直尺的两端放上质量不同的物品,使直尺再次平衡。
(杠杆平衡不仅与物品轻重有关,还与位置有关。
) 猜测二:依据生活经验猜测杠杆平衡时力与力臂的关系。
(推门时,越靠近门轴的一边越费力,而靠近门把手的那端推门就很省力。
猜测动力臂越大,动力越小;动力臂越小,动力越大。
)制定方案与设计实验:教师展示实验器材:杠杆,钩码。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及数据记录表格,即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
给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杠杆两侧受到的作用力的大小等于各自钩码所受重力的大小。
设右侧钩码对杠杆施的力为动力,左侧钩码对杠杆施的力为阻力;测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并记录数据。
改变动力和动力臂的大小,相应调节阻力和阻力臂的大小,再做几次实验。
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学生依据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
(三)稳固提高多媒体展示不同杠杆,并给出动力、动力臂、阻力以及阻力臂等数值,请学生进行推断杠杆是否平衡。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c0751f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06.png)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案标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3. 能够通过实际问题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杠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杠杆的平衡条件。
3. 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 能够通过实际问题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黑板笔、教学PPT。
2. 学生准备:教科书、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入实例的方式,引起学生对杠杆的兴趣,并激发学生思考杠杆平衡的条件。
-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杠杆吗?它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杠杆的实际应用,如剪刀、撬棍等,并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平衡的条件。
Step 2: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教学PPT或板书,向学生详细介绍杠杆的定义、基本概念和杠杆平衡的条件。
- 教师可以使用图示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杠杆的结构和作用原理。
- 教师可以通过公式和数学推导,解释杠杆平衡的条件。
Step 3:示例分析(20分钟)教师通过具体的示例,引导学生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杠杆平衡的物体质量和距离的关系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计算。
-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和解答,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Step 4: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平衡条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并展示相关实例。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平衡在机械工程、建筑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并展示相关实例。
-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搜索和探究,了解更多关于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Step 5: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杠杆的定义、基本概念和平衡条件。
-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对杠杆的平衡条件有什么理解?能否举例说明?”-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并进行解答和讨论。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67c1178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b.png)
-设想: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杠杆平衡条件的相关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倾听、尊重、沟通的能力,提高课堂氛围。
5.知识巩固,拓展应用。
-设想: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形式,巩固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设置富有挑战性的拓展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1.学生在力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作用、力的合成等基本概念,但对于力臂、力矩等概念可能还不够熟悉。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教学,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但仍然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撑。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形象直观,通过实物演示、实验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杠杆平衡条件的概念。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以下作业:
-完成课本第十五章第三节后的习题1、2、3,巩固杠杆平衡条件的计算和应用。
-设计一个简单的杠杆机械装置,如剪刀、撬棒等,并分析其平衡条件。要求用图示和文字说明,明确展示装置的结构、作用力和力臂。
-收集生活中的杠杆实例,观察并分析它们是如何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工作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分享观察成果。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3.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巩固知识点,扫清学习障碍。
4.教师强调杠杆平衡条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5.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并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准确地描述其概念和原理。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42d95c5f0e7cd18425369b.png)
阻力动力臂阻力F 2 动力F 1 支点一节杠杆的平衡条件(1)-掌门1对1 教学目标1、观察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常用的杠杆,能从中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
2、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3、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4、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尝试用杠杆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兴趣。
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1、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2、杠杆的平衡条件;3、杠杆的分类。
难点:1、正确画出力臂和利用杠杆条件解决简单问题;2、正确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
教具:开瓶器,扳手,剪刀,天平,镊子,起钉锤等 杠杆,铁架台,钩码(一盒)教学方法:提前预习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举例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展示瓶起子、剪刀等一些实物,然后请同学们观察教材图9-1中所示的各种工具,通过讨论说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学案见新知探究部分。
让学生自己根据学案自己阅读课本内容并将相关空白填充,遇有不知道的可以讨论交流。
然后讨论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内容。
此部分根据情况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三、合作共建、经历过程1.认识杠杆。
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1)支点:杠杆转动时所绕的点(轴)。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5)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3、杠杆的分类【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相关部分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1】自主学习,认识三种杠杆的有关问题。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对三种杠杆的认识。
【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举例说明三种杠杆。
四、知能应用,总结规律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巩固提高。
初中物理《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初中物理《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0d031d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65.png)
初中物理《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道杠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3. 能够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杠杆的平衡条件。
3. 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 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述法:讲述杠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杠杆的平衡条件、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相关问题。
2. 演示法:在黑板上演示杠杆原理,让学生更加直观理解。
3. 引导发现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新课1. 师生互动,用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杠杆及其应用。
2.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杠杆。
3. 引入今天的主题:杠杆的平衡条件。
步骤二:讲授知识点1. 讲述杠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讲述杠杆的平衡条件。
3. 给学生讲解一些实例,让学生参与讨论,理解杠杆的平衡。
步骤三:引导学生自我探索1. 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自行思考和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得出和讨论答案。
步骤四:检查学习结果1. 教师随机抽查一些学生介绍杠杆的平衡条件内容,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
2. 教师给学生一些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提示和帮助。
步骤五:作业布置1. 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思考更多关于杠杆的问题。
2. 要求学生完成书写作业。
六、教学反思:通过讲解杠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让学生逐步了解并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讲解、演示和引导发现等方法,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更好地掌握了杠杆平衡条件的知识。
结合生活实例,更加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和认识了杠杆及其应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了解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917b9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d.png)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知道杠杆是由支点、动力和阻力构成的。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钩码、测力计、直尺。
2. 学具:每个学生一组杠杆模型、钩码、测力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杠杆的平衡现象,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关系。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钩码的重量。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结论。
2. 思考题: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总结规律。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运用讲解法,清晰地阐述杠杆的平衡条件。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翘翘板,引发学生对杠杆平衡的好奇心。
2. 讲解杠杆的基本概念,介绍支点、动力、阻力等概念。
3.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4. 数据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杠杆平衡的条件。
5. 练习应用: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unknown 物体的重量。
6. 总结提升:强调杠杆平衡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数据记录能力。
八年级《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be9665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fc.png)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
1.杠杆的定义:介绍杠杆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杠杆是由支点、力、力臂等要素组成的。
2.杠杆的分类:根据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支点的位置关系,将杠杆分为三类,并举例说明。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杠杆的平衡问题。
2.新课导入:讲解杠杆的定义、类型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3.探究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4.实践操作: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5.知识巩固:通过课后作业、课堂练习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3.请学生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杠杆装置,如杠杆秤等,并记录制作过程、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4.针对本节课所学的杠杆知识,撰写一篇短文,谈谈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5.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整理《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一章节的知识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展示。要求结构清晰,重点突出。
6.反思总结,促进内化:在教学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加深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
7.教学重难点的具体设想:
(1)针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与运用,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a.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杠杆平衡时的力与力臂关系。
b.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杠杆平衡条件。
c.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进行指导与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内公开课授课人:张茂华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个要素,能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提出猜想、并从实验数据中归纳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2)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解析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用具
杠杆、钩码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从阿基米德的名言说起,“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就可以撬起地球。
”他的话是否有道理?
2、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二力平衡的条件有哪些?
(2)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分别是什么?
(二)实验探究互动交流
1、提出问题
教师演示杠杆要平衡,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要满足什么关系?
提出探究目标:
(1)、学会用简单的器材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能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数学表达式
2、猜想与假设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
3、设计实验方案
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案,让学生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自学课本77页后出示实验步骤,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1)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3)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再做两次实验,并把所得数据填入78页表格中。
在学生分组实验时,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
(1)杠杆两端可调节的螺母,能起什么作用?
(2)为什么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5、分析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总结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 F2·L2
6、讨论交流
为什么要改变力和力臂进行多次实验?
7、评估
实验中还有哪些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三)、练习巩固展示自我
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
(1) 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左边下倾,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右边的螺母向旋一些。
(2)实验时只有一盒钩码(内有10个相同的钩码),当在左边第二格挂四
个钩码时,应怎样挂钩码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请设计两中方案)(3)如果在两侧的钩码不同时增挂相同数的钩码,杠杆还能保持平衡吗?
(4)如果同时把两侧钩码向外侧(或向支点)移过相同的距离,杠杆还能保持平衡吗?
(四)、尝试小结理论升华
让学生讨论: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你有哪些收获?
又有哪些困惑?。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畅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做最后总结。
(五)、作业设计(略)
(六)板书设计
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杠杆的五要素: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支点
二、画力臂
三、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