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投资理论
国际投资学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课本精炼知识点(含课后习题答案)(共5篇)
国际投资学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课本精炼知识点(含课后习题答案)(共5篇)第一篇:国际投资学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课本精炼知识点(含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西方主流投资理论(一)垄断优势论:市场不完全性是企业获得垄断优势的根源,垄断优势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市场不完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
市场的不完全包括:1.产品市场不完全2..要素市场不完全3.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市场不完全4.政策引致的市场不完全。
跨国公司具有的垄断优势:1.信誉与商标优势2.资金优势3.技术优势4.规模经济优势(内部和外部)5.信息与管理优势。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来源于其对知识资产的控制。
垄断优势认为不完全市场竞争是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
(二)产品生命周期论:产品在市场销售中的兴与衰。
(三)内部化理论:把外部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
(纵向一体化,目的在于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的外部市场,从而降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并取得市场内部化的额外收益。
)(1)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假设:1.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2.企业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3.内部化跨越了国界就产生了国际直接投资。
(2)市场内部化的影响因素:1.产业因素(最重要)2.国家因素3.地区因素4.企业因素(最重要)(3)市场内部化的收益:来源于消除外部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包括1.统一协调相互依赖的企业各项业务,消除“时滞”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2.制定有效的差别价格和转移价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3.消除国际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4.防止技术优势扩散和丧失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市场内部化的成本:1.资源成本(企业可能在低于最优化经济规模的水平上从事生产,造成资源浪费)2.通信联络成本3.国家风险成本4.管理成本当市场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大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和为实现内部化而付出的成本时,跨国企业才会进行市场内部化,当企业的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时,就产生对外直接投资。
国际投资第二章
收、汇率和利率等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 垄断优势根源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并借助于不
完全的市场结构得以维持,这是美国企业FDI 的决定性因素。
(三)垄断优势理论的形于劣势,还要承担更 多的不确定风险。而垄断优势(特定优势)可补偿其 在东道国经营所增加的成本
(四)垄断优势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 围绕的中心问题:企业各种优势中最为重要的优势是 什么?
• 1.核心资产论:the core-asset theories 认为企业资产中最核心的部分是知识和技术如创
造差异产品的能力和技术的专有性。 • 2.寡占反应论:oligopolistiic reaction theory
三、20世纪90年代国际投资理论
• 采用更接近现实的不完全竞争假定,即 市场的不完全性、寡占者相互依赖关系 及厂商垄断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发展 出了对直接投资的各种不同的解释 。
主要理论
第一节 西方主流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 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
认为在寡占市场结构下,若一家企业率先进行国 际投资,而其他竞争对手也会相继效仿,其动机是为 了保持相互之间竞争关系的平衡,巩固自己的竞争地 位。
(五)对垄断优势理论的评价
• 贡献 1.使之开始作为国际经济学研究领域中一
支独立的理论分支发展起来。 2.为后来众多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产生
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 局限
• 不完全竞争是指由于规模经济、技术垄断、商 标以及产品差异等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市场 结构。
• 垄断是不完全竞争的主要形式。
第二章 国际投资理论
二、新古典理论
评价:
1、新古典理论引入了资本边际生产力的概念,
认为资本边际生产力的差异才是决定资本国
际流动的因素,较好地解释了资本流动多发生
在发达国家之间的现象。
2、古典理论只从流通领域考察资本的国际
流动,而新古典理论则从资本的流通对生 产领域的影响来考察资本的国际流动,这 是新古典理论的一个进步。
相同收益的资产或有价证券的价格就会发生变化。 利率高的国家,资产和有价证券的价格低,而利 率低的国家资产和有价证券的价格高。这样就会 发生从利率高的国家向利率低的国家进行投资。
一、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
理论公式:C=I/R
C是资产和有价证券的价格; I是该项资产和有价证券的常年收益,即年均收益;
第一节 早期国际投资理论
一、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 二、新古典理论
一、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
时间:产生在国际直接投资大发展前
理论的核心: 各国存在的利率差别是国际资本流 动的主要原因。
理论的主要内容: 假定存在A,B二国,资本在两国间可以自由流动。
如果两国间利率存在差别,那么两国的能够带来
3、虽然假设条件,较之现实生活要简单得
多,但是,这个模型的理念是值得称道的, 即国际投资能够同时增加资本输入国和输 出国的收益,从而增加全世界的经济收益。
第二节、西方主流国际投资理论
(一) 垄断优势论
(二)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三) 内部化理论
(四)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跨国公司与投资》第二章 国际投资理论rev9-19
三)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和技术标准化、技术垄 断优势消失、竞争集中在价格上。 发展中国家 成 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佳区位。
【总结】 总之,产品的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 标准化阶段决定了公司不同的生产成 本和生产区位的选择。跨国公司在国 外建立子公司是发生在产品的成熟阶 段(在其他较发达国家)和标准化阶 段(在发展中国家)。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产生 背景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产品生命周期的发 展规律决定了企业必须为占领国外市场 而而到国外投资。
2.主 要内 容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企业从事对外 直接 投 资是 遵 循产 品 生命 周 期即 产 生 (创新)、成熟、标准化的一个必然结 果。
不同阶段的生产及竞争特征如下表:
产品生命周期理 论对中国企业开 展跨国经营有哪 些启示?
(三)内部化理论
1.产生背景 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教授巴克利、卡森和加 拿大的拉格曼等人,在《跨国公司的未来》 (1976)和《国际经营论》(1978)等著作 中,以市场不完全为假设,把科斯的交易成 本学说融入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共同创立和 发展了内部化理论。
3、简评
贡献:考虑到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态分析,使其在 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占重要地位。
局限性:
① 无法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 的跨国公司也在国外生产非标准化产品,或为了适 应东道国市场的需要而改进原有产品的投资。 ②无法解释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国外尤其是发 展中国家直接进行研发投资的现象。 ③无法解释某些跨国公司在国外原材料产地的投 资,与产品的生命周期也无关。
宏观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论(What
determine TNCs’ FDI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三、国际直接投资的宏观理论—小岛清的比较优势 国际直接投资的宏观理论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 理论
(一)理论的产生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边际产业比较优势理论:根据不同国家的生产要 素或生产环境差别,对国际直接投资起因作出解释。 1977年 《对外直接投资》,从国际分工原理出发,系统阐述该理论。 1881年 第五次再版的《对外贸易论》进一步补充发展。 1982年《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
三、国际直接投资的综合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论 国际直接投资的综合理论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论
(二)理论的主要内容 边际产业:投资国处于劣势的产业 研究对象:日本的跨国公司(大公司、中小公司) 基本观点: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 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边际产业是东道国 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
(三)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验证 1、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不是取代贸易,而是互补贸易、创造和扩 大贸易的。 2、“边际产业”的概念可以扩大,更一般地称为“边际性生产”。 (1)同发展中国家相比,日本劳动密集的产业已经趋于比较劣势, 变成边际性产业; (2)同是劳动密集的产业,可能大企业保持比较优势,而中小企业 趋于比较劣势,变成边际性产业; (3)同一企业中,可能装配或生产某种特定部件的劳动密集型的生 产过程变成了“边际性部门”,要先从这种部门向外投资。 3、应当立足于“比较成本原理”进行判断。采用先找出本国两种商 品的成本比率,用来和外国的同种比率相比较这样一个“比较之 比较的公式”。
(三)内部化理论
1、理论的产生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巴克利、卡森、拉格曼等提出了内部 化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 巴克利和卡森合著《跨国公司的未来》, 拉格曼1981年出版《跨国公司的内幕》。 2、主要内容 (1)前提条件 承认市场的不完全,其原因归结为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从中间 产品的性质与市场机制的矛盾角度来论述内部化的必然性,内部化 的目标就是消除外部市场的不完全。 中间产品不仅包括半加工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更主要的是指专利、 中间产品 专有技术、商标、商誉、管理技能和市场信息等知识产品。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早期国际投资理论1、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资本流动的原因和效应》。
他认为,资本国际流动的原因是国家间的利息率的差别。
纳克斯把国际直接投资作为国际资本流动来研究,而没有明确提出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但其分析的实际对象是国际直接投资。
2、麦克道格尔和肯普根据资本收益率差别引起资本流动的一般理论,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发生及其福利效果。
该理论将国际投资按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框架一般化,没有明确区分间接投资还是直接投资。
二、西方海外直接投资的主流优势理论以西方大型跨国公司为参照,采用更接近现实的不完全竞争假定,市场的不完全性、寡占者相互依赖关系、厂商垄断优势1、厂商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又称所有权优势理论或公司特有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海默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先提出的。
●海默摒弃长期以来流行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所惯用的完全竞争假定,根据厂商垄断优势和寡占市场组织结构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
●这一理论主要是回答一家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为什么能够与当地企业进行有效的竞争,并能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
海默认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要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利的垄断优势,从而在国外进行生产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
这种垄断优势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及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一类是由于企业规模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
●垄断优势理论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和原因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说明。
该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将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摆脱了新古典贸易和金融理论的思想束缚,为后来者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但该理论无法解释不具有技术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因家为什么也日益增多地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案例分析——电信业的垄断优势2、内部化理论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西方跨国公司发展迅速,国际生产体系逐步形成。
第2章-国际投资理论
E(r)
I3
I2 I1
代表偏好增加 的方向
o(r)
0 图2-7 无差异曲线
39
I3 I2 I1 E(r)
O2 O
O1 0
图2-8 最优证券组合
A 阴影-可行集 O2OO1-有 效边界 I1、I2、I3-无 差异曲线 O点-最优证券 组合点 O(r)
40
三、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威廉.夏普, CAPM模型) (一)理论假设前提条件: (二)主要内容: 1.资本市场线 (CML) 2.证券市场线(SML)
36
E(r)
rA
r
B
(rc)r
E
AG B
纵轴-证券组合预 期收益
横轴-证券组合标 准差
E
阴影-可行集
FEAG-有效边界
C
F 0
图2-6 可行集与有效边界
O(r)
37
(二)投资组合:同时把资金投放于多个投资项目 证券组合:当多个投资组合项目为有价证券
时的投资组合。 在由两种资产组成的投资组合中:
组合的期望收益为各项投资期望收益的加权平均值 rP = PA rA + PB rB 组合的风险 P =(PA2 A2 +PB2B2 +2PAPB A,B A B〕1/2 A,B:A投资与B投资的相关系数
➢ 理论基础: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即新产品从产生到退出 市场经历四个阶段,导入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11
销售额 (Q)
成熟期 增长期
导入期
0
衰退期
时间(t)
图2-1 产品生命周期
12
➢ 理论核心观点: ➢ 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是产品生命周期四阶段更迭的必然
结果。 ➢ 假设世界上存在三种类型的国家,第一类是新产品的创
国际投资学国际投资理论
营。主要贡献:区位因素在直接投资中的重要性。 局限性:(1)很多产品不一定走“三段模式”; (2)该理论强调母国垄断优势削弱以至丧失的 情况。(3)很难确定时间段。
国际投资学国际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四)
边际产业理论(Marginal Industry Theory)
促进中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关键因素是信 息技术的进步。-中小企业具有灵活性和活力。
国家支持理论 很多国家促进中小企业颁布相关的促进法案国际投间接投资理论
国际间接投资是以国际债券、股票等国际证 券为投资标的而进行的一种国际投资行为。
证券组合理论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投资行为金融理论
1977年,日本的小岛清(Kyoshi Kojima)在“对外直接投资论”中提出的。 他在发展了贸易互补型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并根据 对日本和美国的跨国公司的实证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实现与贸易互补的对外 直接投资。--“边际产业扩张论”。
“边际产业”—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也就是已经或即将丧失比较 优势的产业。
• 一国应对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实行专业化,出口该产品;对具有劣势的产 业(企业或部门)则应适当收缩,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转移到国外,再从东 道国进口所需产品以满足本国需求。这样做可以为本国和东道国双方产生比较优 势,可以创造更高的利润。
垄断优势理论过分强调了对外经济因素,而完全忽略了宏观经济因素的分析, 更没有注意到国际分工的原则。
b*
c*
M
I
XY Z
推论1:可以将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从统一到比较成本论上来。 推论2: 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不是取代对外贸易,而是补足、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 (详见图) 推论3:应当立足于“比较成本原理”进行判断。 推论4:对外直接投资中,应该从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进行移植,从而使双方产生更 大的比较优势,创造更高的利润。 * 评价 从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的角度论述了如何提高国际直接投资效益的问题。 不需要拥有垄断市场,因而并非拥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才能进行国际投资,具有比较优势或 寻求比较优势的企业都可以进行国际投资活动。 这理论仅符合日本早期大量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情况,无法解释:(1)80年代后日本向 欧美大量投资的实践。(2)发展中国家只能在发达国家后面调整产业结构。(3)第三产 业向外投资和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国投际投资资的学现国际象投。资理论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跨国公司实行市场内部化也需要支付成本, 具体包括:
资源成本 通信联络成本 国家风险成本 管理成本
只有当市场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外部市场交易 成本和为实现内部化而付出的成本时,跨国 企业才会进行市场内部化。
评价
标志着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重要转折; 探讨的是中间产品市场,而非最终产品市场; 探讨的市场上扩大FDI的动机,而非如何利用外
阅读材料——约翰·邓宁简介
邓宁教授是瑞典的阿普萨拉大学、马德里自主大学和安特卫 普大学的荣誉博士,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荣誉教授。 曾任国际贸易与金融协会主席和国际经营学会主席。由彼 德.巴克利和马克·卡森编辑的纪念邓宁教授的文集于1992 年出版。由彼德.格雷编辑的收录了邓宁教授在罗杰斯大学 成果的第二本纪念文集于2003年出版,同年还出版了由约 翰·坎特威尔和拉吉尼什·纳鲁拉编辑的《国际经营与折衷理 论》,以纪念他对国际经营研究的理论贡献。2002年,邓
(2)决定市场内部化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1)产业因素(Industry-Specific Factor)主要是指产品性质、外部市场 结构以及规模经济; 2)国家因素(Country-Specific Factor)包括东道国政府政治、法律、 经济等方面政策对跨国公司的影响; 3)地区因素(Region-Specific Factor)包括地理位置、文化差别以及社 会心理等引起的交易成本; 4)企业因素(Firm-Specific Factor)主要是指企业组织结构、协调功能 、管理能力等因素对市场交易的影响。 2)+ 3)= 投资的地理分布 1)+ 4)= 投资的前提条件——是影响内部化行为的关键因素
本章主要内容
国际证券投资理论
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 资产选择理论
2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根据凯夫斯的分类,这些静态优势要素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1.知识资产优势
(1) 技术优势。
(2) 资金优势。
(3) 组织管理优势。
(4) 原材料优势。
2.规模经济优势
垄断优势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理论贡献
1.理论贡献
(1)提出了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思路。 (2)提出了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区别。 (3)主张从不完全竞争出发来研究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4)把资本国际流动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为其
(4)垄断优势理论也不能解释物质生产部门跨国投资的地理布局。
(二)内部化理论
1937年,科斯在《企业的性质》论文中提出了内部化 理论的雏形,后称为“科斯定理”,主要研究了交易 成本,他将市场成本分为四类:
➢ 寻找和确定合适的贸易价格的活动成本; ➢ 确定合同签约人责任的成本; ➢ 接受这种合同有关的风险成本; ➢ 对从事市场贸易所支付的交易成本。
1.不完全竞争导致不完全市场,不完全市场导致国际直接投资。
市场不完全竞争表现为四个方面: (1) 商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 (2) 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 (3) 规模经济所造成的不完全竞争。 (4) 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所造成的不完全竞争。
2.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垄断优势理论的优势要素分析
纳克斯的理论
基本观点 – 资本跨国流动最直接的动机是利润,而且是产业资本 的利润 – 引起跨国资本流动的主要因素是产业资本
局限性 – 只解释为通过借贷而进行跨国资本流动 – 没有把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区分开来
在纳克斯之后,麦克道格尔和肯普采用几何图,根据资本 收益率差别引起资本流动的一般理论,来解释国际直接投 资的发生及其福利效果,是资本流动理论中最有影响的理 论。
国际投资学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
所谓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在市场 销售中的兴衰。即:新产品推出——广泛流 行——退出市场。弗农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 1.产品的创新阶段(导入期) 2.产品的成长成熟阶段。 3.产品的标准化阶段。
2020/7/10
2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周期三个阶段的演变与 跨国直接投资 之间的关系
一、垄断优势理论
(一)垄断优势论的产生背景
早期国际投资的研究中,(纳克斯)把国际直 接投资作为国际资本流动中的一种,认为各国间 的利率差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在实践中,国 际直接投资往往表现为交叉投资和互相投资,因 而“利率诱因”只能解释借贷资本的跨国流动, 不能正确解释国际直接投资行为。
垄断优势理论:美国学者海默创立 -金德尔伯格完善
7
R.纳克斯(最早的FDI理论研究者)
在其1933年《资本流动的原因和效 应》论文中指出,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 在于各国利率的差异,而利率的差异又 取决于各国的资本存量的相对充裕程度。
纳克斯是把国际直接投资作为国际 资本流动来研究,使用的是国际资本流 动的分析范畴,对FDI与FII未作出区别。
2020/7/10
市场受到垄断优势的企业影响而呈现出不 完全竞争或寡占型局面性质。
2、市场不完全是垄断优势的根源
垄断优势来自四种市场不完全形态:
——产品市场的不完全; ——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由政府课税、关税等措施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2020/7/10
15
3、垄断优势是进行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投资学
第一章复习
为什么FDI大多发 生在发达国家 之间?
1、为什么跨国公司能跨越国界到经营管 理比本国困难的海外去投资?
第2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二)基本假设
内部化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 ●企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从事各种贸易活 动存在各种障碍,其内部化经营的目的是 利润最大化 ●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 时,企业可以以内部市场替代外部市场 ●在不完全市场上实施内部化来到降低生产 成本,当这种内部化跨越国界时就产生了 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品创新阶段
(New Product Stage) 产品成熟阶段 (Mature Product Stage) 产品标准化阶段 (Standardized Product St 将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和区位因素结合起
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和区位的选 择 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并增添了时 间因素 把国际直接投资同国际贸易和产品的生命周期 结合起来解释美国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 区位的选择 使国际投资理论既可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也 可用来解释新产品的国际贸易。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 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 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个基本因素决定的。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 区位优势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产生的背景
(六)内部化理论的局限性
• 与其它理论相比,内部化理论属于一般理 论,能解释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同时,内部化理论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其他 理论。
• 未考虑非生产要素的影响,只考虑自 身成本与利润之间关系 • 忽略了外部不完全市场对投资的积极 作用
第三节 考虑区位因素的国际直接投 资理论
• 一、国际产品周期理 论 •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 论
第二章_国际投资理论1
完全。
垄断优势:指大企业特有的优势,如专有 技术、管理经验、融资渠道和销售能力等。 (1)跨国公司可凭借其特有优势排斥东道 国企业的竞争 。 (2)垄断优势还可获得规模经济优势。 市场不完全:指产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 存在着垄断因素或市场存在着某些障碍和 干扰,从而引起不完全竞争。
2、海默把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区别开来是第二大 突破。
基本理论在研究国际直接投资问题时, 偏重于强调竞争优势的绝对化、静态化。
应用理论更重视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相 对性和动态性 。
(一)考查国际资本流动情况,国际直接 投资有四个主要特点:
• • •
•
第一,是发达国家之间的互相投资。 第二,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第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向周边发展水 平相近的国家投资。 第四,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投资 。
• • • • •
2、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
指跨国公司能够且愿意建立公司内部市场,以 取代原来固定的外部市场,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以实现最大的利润。 3、区位特定优势(Location)
区位特定优势制约着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 的选址及其生产布局。
• • • •
(1)劳动力成本 (2)市场需求 (3)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第三,由于市场的多元化,多层次,即 便技术不先进,生产经营不大的企业,由 于具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仍然会有很强 的国际竞争力。
(二)技术地方化理论
代表人:英国经济学家拉奥
观点: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的原创性研究可以使 企业具有优势,而且根据企业本身具有的生产环 境对技术进行相应的改进也可以使企业具有竞争 优势。
(一)资本化率理论 1970年,阿利伯提出用不同国家资本化率差异来 解释国际投资活动的理论。
第二章 国际投资理论
➢ 假设前提: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前提下, 经理控制的企业有追求企业规模增长最大化的 内在动因。
➢ 核心观点:对外直接投资是厂商追求增长最大 化的自然结果。增长最大化厂商的对外扩张一 般要经历出口、许可生产、跨国企业三个阶段。 这既是厂商追求增长最大化的内在要求,又是 增长最大化厂商对外投资的战略体现。
➢ 核心观点
• 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是产品生命周期四阶段更迭的 必然结果。假设世界上存在三种类型的国家,第一 类是新产品的创新国,通常指发达国家,如美国; 第二类是较发达国家,如欧洲各国、日本等工业化 国家;第三类是发展中国家。该理论认为新产品依 次经历导入、增长、成熟和衰退四阶段,其生产将 依次在上述三类国家之间转移。因此,产品生命周 期理论是一种动态理论。
➢ 老化的寡占阶段:跨国公司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垄断 优势已经消失。由于大量的竞争者的进入,竞争十分 激烈,一些厂家退出该领域。这一阶段,跨国公司进 行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
27
理论评价
➢积极方面
• 该理论适应于当时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 资的动机和区位选择;
• 该理论既可以称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也可 以称着国际贸易理论;
24
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转移
工业领先国
其他工业国
发展中国家
增
成
净 出
长 期
熟 期
口
导 入
期
净 进 口
新生期 技术领先国出口
衰 退 期
时间
技术扩散 跟随者出口
技术停滞 发展中国家出口
25
产品周期理论的发展
➢ 维农的产品周期理论主要提供的是50--60年代 美国向欧洲扩展的投资理论框架, 仅说明一个 制造商最初作为一个投资者进入国外市场的情 况,对双向投资及逆向投资问题不能解释。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早期国际投资理论1、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资本流动的原因和效应》。
他认为,资本国际流动的原因是国家间的利息率的差别。
纳克斯把国际直接投资作为国际资本流动来研究,而没有明确提出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但其分析的实际对象是国际直接投资。
2、麦克道格尔和肯普根据资本收益率差别引起资本流动的一般理论,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发生及其福利效果。
该理论将国际投资按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框架一般化,没有明确区分间接投资还是直接投资。
二、西方海外直接投资的主流优势理论以西方大型跨国公司为参照,采用更接近现实的不完全竞争假定,市场的不完全性、寡占者相互依赖关系、厂商垄断优势1、厂商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又称所有权优势理论或公司特有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海默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先提出的。
●海默摒弃长期以来流行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所惯用的完全竞争假定,根据厂商垄断优势和寡占市场组织结构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
●这一理论主要是回答一家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为什么能够与当地企业进行有效的竞争,并能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
海默认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要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利的垄断优势,从而在国外进行生产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
这种垄断优势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及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一类是由于企业规模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
●垄断优势理论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和原因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说明。
该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将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摆脱了新古典贸易和金融理论的思想束缚,为后来者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但该理论无法解释不具有技术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因家为什么也日益增多地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案例分析——电信业的垄断优势2、内部化理论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西方跨国公司发展迅速,国际生产体系逐步形成。
国际投资理论(ppt42张)
(二)比较优势论
•
•
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 建立在比较成本基础上。 观点: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已经处于 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 ——可称边际产业依 次进行。 小岛清认为只有比较利益原则才是跨国公司对 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
四、国际直接投资的综合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论 代表人:英国里丁大学约翰.邓宁,1976年 邓宁折衷理论用 3种因素解释直接投资、商品出口 和技术转移。 1、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1)技术优势 (2)企业规模优势 (3)组织管理优势 (4)金融和货币优势
观点: 1 、公司在其跨国经营过程中,面临各种 市场障碍,为克服障碍实现利润最大化。
2、将各种交易不经过外部市场而在公司所属各企 业间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市场。 3、内部化过程超越了国界,跨国公司便产生了。
内部化产生的利益包括:
1 、在产品期货市场不起作用的场合,建 立内部市场可以协调企业的业务活动。 2、内部市场比外部市场能准确的对知识产 品进行定价。 3、通过内部化使中间产品的买卖在所有权 上合二为一,消除买方的不确定性。
完全。
垄断优势:指大企业特有的优势,如专有 技术、管理经验、融资渠道和销售能力等。 (1)跨国公司可凭借其特有优势排斥东道 国企业的竞争 。 (2)垄断优势还可获得规模经济优势。 市场不完全:指产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 存在着垄断因素或市场存在着某些障碍和 干扰,从而引起不完全竞争。
2、海默把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区别开来是第二大 突破。
(一)资本化率理论 1970年,阿利伯提出用不同国家资本化率差异来 解释国际投资活动的理论。
资本化率指:使收益流量资本化的程度。
K=C/I 产收益流量 K为资本化率,C为资产价值,I为资
第二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投资学》PPT课件
第二节 内部化理论
• 一、内部化理论的形成 • 内部化理论是由英国的巴克莱(P·J·Buikley)、卡森
(M·Casson)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完 成的。1976年巴克莱与卡森在合著的《跨国公司的未 来》一书中对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提出了批评, 并提出了新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标志着内部化理论 的形成。拉格曼在1981年出版了《跨国公司的内幕》, 指出市场内部化是指:“将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 程,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固定的外部市场,公司内部 的调拨价格起着润滑内部市场的作用,使它能象固定 的外部市场同样有效地发挥作用”。
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 • (一)新产品创新阶段 • (二)新产品的成熟阶段 • (三)新产品的标准化阶段
二、产品生命周期的三阶段模型区位 转移
⑴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 即有少数买主或卖主能够凭借控制产量或 购买量来影响市场价格的决定。比如在商 品性质、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 盟等方面的控制权,都会导致产品市场的 不完全。在要素市场上,劳动力,资本和 技术方面,特别是技术和知识市场存在着 不完全。比如在技术转让中,技术拥有者 (卖方)和技术购买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 对称现象,由此提高了技术转让中的风险, 从而增加了成本。
• 跨国公司的新产品开发技术是其技术优势 中最有实质性的部分。跨国公司的许多开 发、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计入生产过程后, 必然要走向产品异质化。因为对新产品进 行异质化,只需对产品的物质形成性能作 少量改变,就可以既免受同行的仿造,又 可以扩大市场占有量,从而扩展了原有的 优势。
⑵先进的管理经验。
⑹全球性的销售网络
• 大型跨国公司历史悠久,声名显赫,其影 响面广,产品更容易打入国际市场,特别 是这些大型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独立的销售 网络,并且与国际包销商建立了长期而稳 定的业务联系,销售成本低,成效速度快, 商品流转速度快等。这就使跨国公司在销 售方面占有巨大的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早期国际投资理论1、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资本流动的原因和效应》。
他认为,资本国际流动的原因是国家间的利息率的差别。
纳克斯把国际直接投资作为国际资本流动来研究,而没有明确提出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但其分析的实际对象是国际直接投资。
2、麦克道格尔和肯普根据资本收益率差别引起资本流动的一般理论,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发生及其福利效果。
该理论将国际投资按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框架一般化,没有明确区分间接投资还是直接投资。
二、西方海外直接投资的主流优势理论以西方大型跨国公司为参照,采用更接近现实的不完全竞争假定,市场的不完全性、寡占者相互依赖关系、厂商垄断优势1、厂商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又称所有权优势理论或公司特有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海默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先提出的。
●海默摒弃长期以来流行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所惯用的完全竞争假定,根据厂商垄断优势和寡占市场组织结构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
●这一理论主要是回答一家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为什么能够与当地企业进行有效的竞争,并能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
海默认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要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利的垄断优势,从而在国外进行生产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
这种垄断优势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及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一类是由于企业规模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
●垄断优势理论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和原因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说明。
该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将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摆脱了新古典贸易和金融理论的思想束缚,为后来者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但该理论无法解释不具有技术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因家为什么也日益增多地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案例分析——电信业的垄断优势2、内部化理论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西方跨国公司发展迅速,国际生产体系逐步形成。
西方的经济学家不满足于海默的特殊投资模型。
他们从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交换机制的形成过程出发,提出了市场“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又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由英国雷丁大学的经济学家巴克雷和卡森首先于1960年在《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的,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和在怎样的情况下,到国外投资是一种比出口产品和转让许可证更为有利的经营方式。
后来,经济学家罗格曼、吉狄、杨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
市场内部化理论的基础是科斯教授的产权经济学理论。
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论企业的性质》文中指出:由于市场失灵等市场属性不完善,导致企业的交易成本增加,企业通过组织形式,组织内部交易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
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若将厂商所拥有的科技和行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于是将这种“中间产品”置于共同的所有权的控制下,由企业内部转让,以内部市场来替代原来的外部市场组织交易。
与其他理论相比,内部化理论属于一般理论,能解释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而其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仅从产品或生产要素等某个侧面来分析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因此内部化理论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其他理论。
案例分析——微软的内部市场案例分析——德国大众与上海大众案例分析——沃尔马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周期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教授弗农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原先是个市场营销学的概念,是指产品象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诞生、发展、衰退的过程。
弗农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把这一概念用于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现象。
1966年他在美国《经济学家》季刊上发表了名为《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学术论文,从产品技术垄断的角度分析国际直接投资产生的原因,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必须为占领国外市场而进行对外投资。
拥有知识资产优势,具有新产品创新能力的企业,总是力图维持企业的技术优势地位,以便享有新产品创新利益.但是,新技术不可能被长期垄断,有些产品制造技术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就会被仿制.新产品从上市开始,经历诞生、发展、衰退、消亡的过程。
弗农把这一经验事实概括为四个连续的阶段:导入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贡献在于它不仅为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找到一种独特的视角,而且也是战后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一种总结。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
有人认为,这一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美国以外其他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
还有人认为,这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公司初始的对外投资行为,但对于解释已经成为国际生产与销售体系的跨国公司的投资却是无能为力的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从应用范围来讲,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不能解释非代替出口的工业领域方面投资比例增加的现象,也不能说明今后对外投资的发展趋势。
该理论没能解释清楚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双向投资现象。
此外,该理论对于初次进行跨国投资,而且主要涉及最终产品市场的企业较适用,对于已经建立国际生产和销售体系的跨国公司的投资,它并不能作出有力的说明。
案例分析——海尔的国际化生产战略三、国际直接投资的宏观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宏观理论,不是根据厂商行为,而是根据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或生产环境差别,来对国际直接投资起因作出解释的。
1、资本化率理论197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阿利伯在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一文中,提出用不同国家的资本化率差异来解释国际投资活动的理论。
资本化率是指使收益流量资本化的程度。
资本化率高,意味着资本预期收益的较快增长;反之较慢增长。
不同国家货币差别而造成了资本化率差异,因此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强币国向弱币国流动。
资本化率理论根据美国的经济状况提出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美国大量向外国投资,但对目前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叉性投资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
2、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论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日本一桥大学的小岛清教授提出的。
小岛清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所谓的“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所谓的“边际产业扩张论”。
基本观点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趋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又称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这些边际产业是对方国家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
从边际产业开始进行投资,可以使对方国家因为缺少资本、技术、经营技能等而未能显现或未能充分显现出来的比较优势,显现出来或增强起来,可以扩大两国间的比较成本差距,实现数量更多、获益更大的贸易。
与其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相比,该理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外投资企业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越好,这样容易在海外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找到立足点并占领当地市场;(2)由于中小企业转移到东道国的技术更适合当地的生产要素结构,为东道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中小企业能够小批量生产、经营灵活、适应性强,因此中小企业投资于制造业比大企业更具有优势;(3)该理论强调无论是投资国还是东道国都不需要有垄断市场比较优势理论的推论根据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对外投资应能同时促进投资国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
因此,小岛清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考虑,把对外直接投资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自然资源导向型。
2.劳动力导向型。
3.市场导向型。
4.交叉投资型。
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理论贡献:(1)从投资国的角度而不是从企业或跨国公司角度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克服了以前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只注重微观而忽视宏观的缺陷,能较好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动机,具有开创性和独到之处。
(2)用比较成本原理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从而对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作了有机结合的统一解释,克服了垄断优势理论把二者割裂开来的局限性,较好地解释了二战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理论局限性:(1)理论分析以投资国而不是以企业为主体,这实际上假定了所有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之间的动机是一致的,都是投资国的动机。
这样的假定过于简单,难以解释处于复杂国际环境之下的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为。
(2)小岛清提出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分工导向均是单向的,即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进行,作为发展中国家总是处于被动地位。
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逆贸易导向型直接投资。
(3)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二战后初期日本的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状况。
而今天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早已发生变化,对外直接投资的大企业大幅度增加,同时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迅速增加,以进口替代型的投资为主。
因此,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无法解释这些投资行业的投资行为,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不具有一般意义。
四、国际直接投资的综合理论: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论,是英国雷丁大学经济学家邓宁在1977年首先提出的,主要回答了企业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的方式,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会有所不同。
该理论克服了传统的对外投资理论只注重资本流动方面的研究不足,他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区位选择等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使国际投资研究向比较全面和综合的方向发展。
国际生产折衷论是在吸收过去国际贸易和投资理论精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既肯定了绝对优势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也强调了诱发国际直接投资的相对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发展中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上的不足。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可以说是几乎集西方直接投资理论之大成,但它毕竟仍是一种静态的、微观的理论。
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邓宁认为,跨国企业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的不同组合,决定了它所从事的国际经济活动的方式。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评价理论贡献:(1)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克服了以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片面性,吸收了各派理论的精华,运用多种变量分析来解释跨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应具备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强调经济发展水平以一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力和动因起决定作用,都是符合实际的。
因此,相对于其他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2)该理论为跨国公司运作的全面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要求企业有全面的决策思路,指导企业用整体的观点去考虑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联系的各种因素,以及诸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把握全局,降低决策失误。
理论局限性:(1)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所提出的对外直接投资条件过于绝对化,使之有一定的片面性。
邓宁强调只有三种优势同时具备,一国企业才可能跨国投资,并把这一论断从企业推广到国家,因而解释不了并不同时具备三种优势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特别是大量向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活动。
(2)该理论也还是局限在从微观上对企业跨国行为进行分析上,并且微观分析也没有摆脱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区位优势理论等传统理论的分析框架,换句话说是对这三种理论的简单综合,缺乏从国家利益的宏观角度来分析不同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