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单骑见虏
【名人故事】郭子仪单骑退敌
【名人故事】郭子仪单骑退敌唐朝时期,藩镇割据,民不聊生。
为了整合各方力量,唐朝政府采取了束手就擒的策略,即招安藩镇割据,让他们归降唐朝,并分封官职。
其中以盐州藩镇最为顽固,因为其主力将领马燧凭借着盐州的地理优势,长期独立抗唐,成为唐廷眼中的一根刺。
于是,唐德宗派遣名将郭子仪出征盐州,要让马燧归降唐朝。
郭子仪带领四路大军,千里迢迢来到盐州。
他采取了分兵进攻的策略,在塞外广袤的戈壁滩上打起了游击战。
几经辗转,郭子仪带领的军队和马燧率领的藩镇军队在神峪口相遇,两军开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战斗过程中,郭子仪发现马燧的军队依靠神峪口的地理优势,分成两个阵营,东阵营由马燧亲自指挥,主力阵营由他的大将羊化闵率领。
郭子仪十分果断,立即领领马匹单骑飞奔而出,趁着天色渐暗骗过了羊化闵的哨兵,迅速冲入了敌军主营。
迎面而来的敌军将领并不知道郭子仪的真正身份,以为他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于是毫不在意地将他带到帐篷中。
当郭子仪走到营地中央的马燧帐下时,众将惊呼:“这不是郭子仪吗!”原来,郭子仪曾经与马燧是同学,知道他的嗜好和话语习惯。
郭子仪果然是破敌擒将,大捷一声响。
马燧见势不妙,企图逃跑。
可是,此时正是深夜,马燧不熟悉地形,只能狼狈地带着残军直奔盐州城逃亡。
郭子仪得知马燧逃跑,便收兵撤回自己的阵地。
但是,马燧已经提前得到了消息,准备在城门口布下重兵,就算郭子仪追来也一定会铩羽而归。
郭子仪虽然知道敌人的诡计,但是他并不是那种轻易放弃的人。
他果敢站在马前,挥舞着大旗,率军追杀猛进,最终执牛耳之功,赢得了盐州城。
郭子仪单骑战胜马燧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故事,也是鼓舞人心的佳话。
在战争中,郭子仪深谙兵法,以分兵击败敌人。
在细节上也表现出很高的军事才能,深晓人性,制定对策。
他的果断能力,在敌方不知情时深入敌营,制造了一次意想不到的袭击。
他奋勇坚持,不屈不挠,最终赢得了战斗。
郭子仪这位名将在历史上被誉为“铜墙铁壁”,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保卫了唐朝的疆土,值得我们后人铭记。
盛唐名将郭子仪的历史典故
盛唐名将郭子仪的历史典故盛唐名将郭子仪的历史典故郭子仪是一代名将,老百姓呼之为老令公。
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 20 多年。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盛唐名将郭子仪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盛唐名将郭子仪的历史典故郭子仪死时,历史上评其一生道:“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
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其将佐致大官、为名臣者甚众。
”这几句评语凸出地描绘了一个善于团结各种力量的巨人的形象:皇帝不疑忌他的大功、同僚们不厌恶他做大官、一般并不反对他生活享受的过份;同时,他善于提拔与培养人才,所以他属下的干部有许多人都成为国家的重要官员。
在历史上,郭子仪是许多人的理想,出将入相,即富贵亦寿考,“七子八婿,皆为朝廷显官。
”据说他做寿那天,家人拜寿时把朝笏(朝见皇帝时捧在手中的那块板)放在床上,竟致堆满一床,可见家中大官之多。
所以演出《打金枝》这剧目的京剧又叫做《富贵寿考》或《满床笏》。
用现在的历史观点看来,郭子仪仍旧是一个值得赞扬、值得钦佩的人。
他在中华民族受外族围攻时保卫国家,收复被侵略者占领了的京都;他使人民免于被外族劫掠之苦,得到了相对的安居乐业。
他在军事上与李光弼齐名,但他团结一切力量来保卫国家的光辉政绩,却是李光弼所远不及的(李光弼不是汉族人)。
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中级军官时,据说两人感情很不好,虽然同桌吃饭,但只互相对望一眼,不说一句话。
后来安禄山造反,皇帝命郭子仪做朔方节度使,李光弼成为他的部下。
当时的节度使大致相当于战区司令长官兼行政长官,权力极大。
李光弼很怕郭借故杀他,谁知郭反向皇帝极力举荐,皇帝就任李为河东节度使。
郭子仪还分了部下一万名精兵给他。
这种博大的胸襟和政治风度,真是一个巨人!(据杜牧写的一篇文章中说,郭子仪当节度使后,李光弼想逃走,还没决定,皇帝已下旨令他领一部分郭的兵东征。
他心想郭子仪这次一定放他不过了,于是对郭说:“我死是心甘情愿的,只求你饶了我的妻儿。
【名人故事】郭子仪单骑退敌
【名人故事】郭子仪单骑退敌郭子仪,字季直,唐朝末年的名将。
他有一次单骑退敌的故事,至今被后人广为传颂。
公元835年,唐朝黄巢起义已经波及到全国各地,帝国的边疆也没有幸免于难。
边疆地区的吐蕃军队嗅到朝廷的动荡,趁机侵犯我国的领土。
郭子仪担任当地的安抚使,负责边境的守卫工作。
有一天,郭子仪带领着少数兵士巡逻到了一处山谷。
这个山谷被密林所环绕,非常险要。
正当郭子仪仔细观察山谷时,突然一队吐蕃骑兵从山谷中冲出,向着郭子仪等人杀来。
郭子仪面对敌人的突然袭击,只身一人却丝毫没有惧怕之意。
他立即迎面冲上前去,用手中的长枪砍杀敌人。
郭子仪的双手挥舞,长枪闪烁着寒光,一时间敌人不敢接近。
敌人见郭子仪的勇猛,纷纷避退。
但郭子仪并不放松警惕,他猛冲敌阵,将后撤的敌人追击到山谷之中。
郭子仪并没有意识到,敌人的埋伏已经早已准备好了。
他刚一冲入山谷,便被埋伏在两侧的吐蕃骑兵所包围。
敌人围住郭子仪,向他发动了更加猛烈的攻击。
面对重重围困,郭子仪丝毫没有退缩的想法。
他挥舞手中长枪,左冲右突,将敌人的攻击一一化解。
郭子仪单骑挑战敌胜,毫不示弱。
敌人见郭子仪的英勇无畏,不禁开始感到害怕和胆怯。
就在此时,郭子仪身前突然冲出一名骑兵,背上背着一面大旗。
这面大旗上写着“郭氏”两个大字。
原来,这是郭子仪自己的军旗。
看到旗上的字,郭子仪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的目光。
他奋勇杀敌,一边挥舞长枪攻击敌人,一边从容演奏着军旗,向着敌人所在的方向冲刺。
郭子仪的勇猛深深地震慑了敌军,敌人纷纷退却,再也无法抵挡郭子仪的威势。
郭子仪一马当先,杀开了重围回到了自己的队伍中。
这一战之后,郭子仪名声大噪,成为了整个唐朝边疆地区的英雄人物。
他的单骑退敌,不仅展现了他的勇猛和英勇,更显示出他的战略智慧和出色的领导能力。
郭子仪单骑退敌的故事成为了流传百世的佳话,后来的许多将领也常常以此为榜样,发扬斗志,努力战胜敌人。
郭子仪的事迹激励了无数的人们,告诉我们,只要有勇气,有决心,面对任何困难都能战胜,取得胜利。
名人励志故事:郭子仪单骑退回纥
郭⼦仪⼿下有⼀名⼤将叫仆固怀恩,在安史之乱中⽴过战功。
他不满意唐王朝对他的待遇,发动叛变,派⼈跟回纥和吐蕃联络,欺骗他们说,郭⼦仪已经被宦官鱼朝恩杀害,要他们联合反对唐朝。
公元765年,仆固怀恩带引回纥、吐蕃⼏⼗万⼤军进攻长安。
仆固怀恩到了半途上,得急病死了。
回纥和吐蕃⼤军继续进攻,唐军抵抗不住,回纥、吐蕃联军⼀直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今陕西泾阳),长安也受到威胁。
唐代宗和朝廷上下都震动了。
宦官鱼朝恩劝代宗再⼀次逃出长安。
由于⼤⾂反对,才没有逃⾛。
⼤家都认为,要打退回纥、吐蕃,只有指望郭⼦仪。
那时候,郭⼦仪正在泾阳驻守,⼿下没有多少兵⼒。
他⼀⾯吩咐将⼠构筑防御⼯事,不许跟敌⼈交战。
⼀⾯派探⼦去侦察敌军的情况。
根据侦察到的情况,回纥和吐蕃两⽀⼤军虽说是联军,但是也在闹不团结。
他们本来是仆固怀恩引进来的,仆固怀恩⼀死。
谁也不愿听谁的指挥,两股⼒量捏不到⼀块⼉去。
郭⼦仪知道这个情况,决定采取分化敌⼈的办法。
回纥的将领过去跟郭⼦仪⼀起打过安史叛军,有点⽼关系。
郭⼦仪就决定先把回纥将领拉过来。
当天晚上,郭⼦仪派他的部将李光瓒偷偷地到了回纥的⼤营,去见回纥都督药葛罗。
李光瓒跟药葛罗说:“郭令公派我来问你,回纥本来和唐朝友好,为什么要听坏⼈的话,来进攻我们呢?” 药葛罗奇怪地说:“郭令公还活着?听说郭令公早已被杀,你别骗⼈了。
” 李光瓒告诉药葛罗,郭令公现在就在泾阳。
但是回纥将领说什么也不相信。
他们说:要是郭令公真在这⾥,那就请他亲⾃来见个⾯。
李光瓒回到唐营,把回纥⼈的怀疑向郭⼦仪回报了。
郭⼦仪说:“既然这样,我就⾃⼰去⾛⼀趟,也许能劝说回纥退兵。
” 将领们都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但是⼜认为让元帅亲⾃到敌营去太冒险。
有⼈提出,派五百个精锐的骑兵跟郭⼦仪⼀起去,万⼀回纥⼈动起⼿来,也有⼈保护。
郭⼦仪说:“不⾏!带了这样多兵去,反⽽会坏事。
我只要⼏个⼈陪我⼀起去就可以了。
” 说着,就命令兵⼠给他牵过战马来。
郭子仪单骑退回纥
郭子仪单骑退回纥曾几何时,一个纷乱的民族大熔炉里,有着各式各样的英雄豪杰。
不管是在战场上的勇猛无畏,还是在政治游戏中的智勇双全,这些豪杰们无一不为那个时代的历史注入了生动的色彩,也点缀了后世对那个时代的传说。
而今天我要说的就是那个时代里的一位英雄——郭子仪。
郭子仪,唐朝末年的名将。
从小便聪明过人,善于记忆,有断然决策力和勇敢果断的作风,自然而然地被关注和重用。
他在唐宣宗朝的安史之乱中卓越的表现,使其成为首届翰林学士,后又被任命为安东都护。
当时,安东都护的任务便是担任东北边疆的守将,防御契丹狄青等边疆部族的入侵,保障东北区域的稳定与安全。
然而,功成不必在我,他所背负的天命太重,兵败后被贬为刺史。
但是,这并没有让郭子仪气馁。
一直以来,他一直都有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武功的钟情。
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不断地奉献自己的力量,提升自己的武艺,在深刻的反思和磨砺中,日益成长和强化。
如今,他已经是位游刃有余的大将,武艺过人,智谋出众,备受赞誉。
此时的唐朝正处在沉寂与衰落的困惑之中,国家势必需要他这样敢于担负起历史重任的人。
所以,唐肃宗皇帝曾特地给郭子仪发了一道密信,希望他能够领兵出征,平息边境的纥…孛儿只斤部落的动乱。
作为王朝的忠实卫士,郭子仪不敢推诿。
他准备了一个月,再次马革裹尸的征程就此开始。
这次出征,郭子仪带的是一支五千人的精锐部队。
他在沿途的行军中,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避免掉入官兵拘留、边境险阻等险境。
终于,他领兵来到了有名无实的“乘桴渡海”地方,随后进入纥…孛儿只斤的故乡——水晶谷。
在这个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处境里,郭子仪向领导力和外交谋略去了解敌方的动态和情况。
他故弄玄虚、化险为夷,打起战争诡异之舞。
他的精锐部队穿了纥…孛儿只斤的“盔甲”,悄悄地往他们的军队深处走去,在他们一头雾水之间,将他们拿下。
在投降之后,纥…孛儿只斤的人进入了郭子仪的营地。
他们虽然失去了武器,却没有失去马匹和他们自己那凶悍的野性。
在他们沮丧而无助的未来里,郭子仪与他们深入交流,沟通理解,并放他们自由而安全地返家。
郭子仪单骑退敌
郭子仪单骑退敌作者:郑夷来源:《老友》2020年第07期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人,唐朝政治家、军事家,平定安史之乱等诸多乱事,历事玄、肃、代、德四帝,封汾阳郡王,世称郭令公。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谋反,引回纥、吐蕃十万大军进攻关中。
郭子仪率兵屯驻泾阳。
回纥的叛军围城时,看到一位老者在城墙巡视,十分惊讶,便派人打探。
得知是郭子仪后,回纥首领吃惊地说:“郭令公还健在?!仆固怀恩说大唐天子驾崩,郭令公去世,所以我们才敢入侵。
”郭子仪得知此事,派人给回纥首领传信:“过去你们不远万里,帮助我们平定叛贼,收复长安、洛阳。
我曾和你们的祖辈共患难。
现在你们都抛弃旧友,帮助叛变臣子,对你们有什么好处?”回纥首领回信:“我们本来以为郭令公去世了,不然怎么会來这里。
如果郭令公真活着,我们能见一面吗?”郭子仪便要出城相见。
部下们认为危险,纷纷劝阻。
郭子仪道:“敌强我弱,硬拼是不理智的。
如果能说服他们倒戈,那就是黎民百姓的福气,我的性命又算什么呢?”郭子仪一个人骑马出城相见,令回纥首领十分佩服。
郭子仪劝道:“我们曾一起共患难,怎么如今把这交情给忘了?”回纥首领惊叹于郭子仪的大义胆识,放下兵器下马跪拜,并道:“果然是我们的父辈。
”郭子仪喊他们一起喝酒,送绸缎结交,发誓和以前一样友好,紧接着趁机挑拨叛军的关系:“吐蕃本是与大唐和亲的国家,无端侵略,是不认亲人。
吐蕃的马牛布满几百里地,诸位如果反戈攻击吐蕃,就如同拾取一样,这是上天的恩赐,不能失去良机。
况且逐走异族获取实利,和我国继续交好,不是一举两得吗?”回纥首领当即决定与唐军联合作战。
其他攻唐军队闻风丧胆,逃之夭夭。
郭子仪此战单骑退兵,名震天下,被传为佳话。
唐朝名将郭子仪单骑退敌的故事
唐朝名将郭子仪单骑退敌的故事唐朝名将郭子仪单骑退敌的故事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 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郭子仪单骑退敌的故事,欢迎阅读。
郭子仪是历史上有名的唐朝大将,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765年,曾为唐朝节度使的仆固怀恩唆使回纥和吐蕃两族的首领对唐朝发动叛变。
十几万大军气势汹汹大举向唐都长安进攻,一直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
长安危在旦夕,朝野上下一片慌乱。
郭子仪单骑退敌这时,郭子仪正在泾阳镇守,但他只有两万多军队,与敌军人数差距太大了。
郭子仪下令坚守阵地,不准同敌军交锋。
营帐内,郭子仪与将领们商讨破敌的办法,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打探情况的侦察兵报告了一个好消息,说仆固怀恩暴病身亡。
吐蕃、回纥已经分开扎寨,闹得很不团结。
郭子仪听后,心头一喜,机会来了,回纥与吐蕃内部矛盾极深,他决定采用分化瓦解的方法。
郭子仪派手下的大将李光瓒去见回纥王,说郭子仪愿意和回纥王一道攻打吐蕃。
回纥王听说郭子仪还活着,半信半疑:“先前仆固怀恩说郭公已被奸人害死了,你不是骗我吧?如果他还活着,你能让我见见他吗?”李光瓒把情况向郭子仪汇报了。
郭子仪听后,对众将领说:“眼下敌我力量悬殊,难以用武力取胜。
从前我和回纥有很深的交情,不如我去说服他们退兵。
”将士们担心他的安危,主张选500名精锐骑兵随身保护他。
郭子仪坚决拒绝,“这样做,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郭子仪就要动身,儿子郭晞拦住父亲的马劝道:“他们是虎狼,父亲是三军元帅,怎么可以把自己送入虎口呢?”郭子仪说:“目前要是开战,不光咱们父子性命难保,而且整个国家也难免遭殃。
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去同回纥谈判。
万一不成功,我也算捐躯报国了。
”郭晞不听,拉住马缰不放,郭子仪扬起马鞭,在儿子手上猛击一鞭,喝道:“走开。
”跃马出了军营,直奔回纥军营。
看到郭子仪,回纥人大惊,回纥王出来了,弯弓搭箭站立在军营前。
郭子仪来到回纥军营门前,不慌不忙翻身下马,摘下头盔,脱去铁甲,放下刀枪,向回纥营中走去。
郭子仪单骑退敌兵:完美将军的圆满人生
完美将军的圆满人生从安史之乱过后,唐帝国一直不太平,不是这里打仗,就是那里打仗,公元765年,一场战争又打起来了,因为对朝廷的不满,一个叫仆固怀恩的将军发动了叛乱。
这一年初冬的早晨,郭子仪率领一万将士来到了泾(jīng)阳。
进城之后,他先命令全军扎营,然后带着几个随从开始视察城防。
忽然,一个探子从远处跑来。
“报!将军,有敌情!”郭子仪愣了一下,心说:“敌人刚撤退,这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敌人?”不久前,气势汹汹的叛军猛攻泾阳,朝廷急令郭子仪率军增援,在他快抵达泾阳之时,叛军主帅仆固怀恩忽然病逝,叛军群龙无首,匆忙撤退了。
因此,郭子仪只是打算在这里停留几天,加固一下城防就回京了,怎料到刚进城就遇到了敌情。
“敌军兵力多少?”“至少十万。
”郭子仪闻言,登上瞭望台,举目远眺,只见远处烟尘滚滚,十几万大军正从四面八方向泾阳城靠拢。
在敌军大阵的上方,飘扬着一面巨大的军旗,上面画着一个狰狞可怖的狼头。
这是回纥人的军旗——狼纛(dào)。
城里原先的守军苦战多日,有生力量已经所剩无几,目前能投入战斗的只有郭子仪带来的一万生力军,力量对比如此悬殊,这可如何是好啊?郭子仪一回身,从众将眼神中看出了些许慌乱。
此刻,郭子仪顾不得多想。
他从瞭望台上下来,命令传令兵吹响了号角。
第一声号角吹响。
正在修建营房的唐军将士,立刻向练兵场赶来,不到一盏茶的时间,一万人全部到位。
第二声号角吹响。
唐军将士纷纷解下行囊,井然有序地装备兵器、穿戴盔甲、竖起军旗。
第三声号角吹响。
号角声还没有散尽,唐军将士的作战阵型已然摆好。
郭子仪站在点将台上:“将官上前,听我号令!”几十个将官立即三步并作两步走,奔到了点将台前。
郭子仪挑选了四个人:“尔等各率兵两千,分守四门!”“是!”四将迅速带兵离去。
如此一来,练兵场上只剩下两千人了。
“其余人等,在此等候,随时听我将令。
”说完,郭子仪就带着护卫,亲自到城头视察敌情。
为什么他要留下这两千人,不把他们派上战场呢?因为守军的兵力太少了,跟回纥人无法相比,所以他留下两千人原地待命,以备情况紧急时随时调用补充。
郭子仪 —— 中唐首屈一指的名将
起于卒伍的猛将看过京剧《打金枝》的人大概还对剧中的驸马爷一一郭子仪之子对公主那句负气的怨词有印象,你不问问你家江山哪来的!中唐首屈一指的名将郭子仪,恰是一个”再造王室”,挽狂澜于即倒,使唐转危而复苏的人物。
众所周知,使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是安史之乱,即边帅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
而从根本上说却是由于唐玄宗晚年的昏庸荒淫,吏治不修,奸佞当道,武备不整,偏喜边功,以致海内虚耗,内轻外重所致。
虽然从大局上讲,此后的唐王朝并无清明气象,但却能枚平叛乱,收复两京,不能说不赖郭子仪等优秀将领之力。
临威受命郭子仪是个地道的老行伍,从小就再欢舞枪弄棒,加之身材魁伟勇力绝伦,且好读兵书,所以很早就投身军旅,在边关屡建功勋。
到安史之乱爆发时,他已经是仅次于节度使的朔方右兵马使,独当一面的将军了。
当时,安史叛军集天下精兵,自范阳一路南侵,势如破竹。
内地多年不见兵革,兵无枪械,心无战意,好容易招募起来的唐军,一触即溃。
转瞬之间,河北、河南诸郡顿失敌手,连东都洛阳也丢了,叛军直逼潼关,眼看唐朝江山岌岌可危了。
这时,郭子仪被任为朔方节度使,率部邀击叛军,以解潼关之急。
郭子仪临危受命,立即率部出发,闻说静边军有异动,遂出其不意斩叛将周万顷,收编静边军,首仗击败进攻河曲的叛将高秀岩,遂后设伏一举歼灭安史精锐薛忠义的七千骑,收复云中、马邑。
郭子仪出师牛刀小试,一转安史叛乱以来消沉的气氛,便全国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豁达大度联手破敌李光弼是中唐优秀少数民族将领,资历、军功及才干均与郭子仪不和上下。
二人曾同在朔方节度使安思顺麾下为将。
由于年少意气,二人未免有些互不服气,虽常能见面,却从不说话。
待到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李光弼心中既不服气,又怕郭挟私报复,所以萌生了离开朔方军的念头。
郭子仪担任方面元帅后,深知李光弼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为消除隔阂,他主动找到李光弼,诚心诚意地承担了造成从前不和的责任,要求二人尽释前嫌,当国家生死存亡之秋,共同担负拯救危机的重任。
郭子仪单骑退敌-遇到强敌人,不能畏缩后退
郭子仪单骑退敌-遇到强敌人,不能畏缩后退遇到强大的敌人时,不能畏缩后退,有时候勇敢无畏能引起的对方的敬佩,令自己化险为夷。
郭子仪单骑退敌唐朝中期,曾发生规模巨大、时间长久的“安史之乱”,后经郭子仪、李光弼和固怀恩等大将相继用兵,平定了叛乱,挽回了大唐的国运,使得唐朝皇帝重新返回京都长安。
叛乱平定后,郭子仪、李光弼相继退隐。
固怀恩依仗自己功劳巨大,逐渐产生了骄傲心理,后来因感到朝廷对他不公,从而反叛了朝廷,并勾结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进犯中原,就在这时固怀恩却突患疾病,暴死军中,但回纥、吐蕃等部仍继续进攻。
此时朝廷没有什么得力的大将,迫于无奈只好将老将郭子仪请出山来,要他挂帅破敌。
郭子仪领命后重起炉灶,招募兵马,但回纥部落的军队精良,士兵训练有素,攻势凶猛,远水难解近火。
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时,曾请回纥部族助战。
由于他带兵严谨,治军有方,并且从不允许手下的汉族士兵欺侮轻视少数民族士兵,因此他在回纥人中有很高的威望,固怀恩就是当初他派往同回纥族并肩作战的将领。
当初固怀恩造反就是慌称郭子仪已被朝廷害死,激起民愤,借此鼓动回纥一起叛乱的。
郭子仪得知这些情况后,冷静地分析了目前的形势,觉得政治攻势比军事攻势更能奏效,就派人到回纥部族劝其退兵。
回纥人不相信是郭子仪派来的人,定要面见郭子仪,郭子仪毫不畏惧,坚持不带一兵一卒,单骑前往。
他的儿子郭暧担心父亲受到迫害,拉住马缰苦苦哀求说:“你一个人去,实在太危险了。
回纥人诡计多端,不讲信用,明明是想诱杀父亲。
”郭子仪摇摇头说:“我曾与回纥人协同作战,对他们颇有了解,他们这次进犯其实是受奸人蒙蔽蛊惑的,有不明真相之处。
我若能以诚相见,有可能消除误会,不费一兵一卒就能结束这场战争。
即使我不能回来,你们仍可备兵相战,我岂能为保全自己生命而使士兵流血,使国家危亡。
”说罢,打马离去。
回纥将领闻听郭子仪前来,大吃一惊。
元帅药罗葛不知虚实,命令士兵作好迎战准备,但他们看到郭子仪单骑而来,并无侍卫而且不带武器,他们都大惑不解。
郭子仪单骑见虏赋第一段赏析【北宋】秦观骈体文
作品赏析
• 在结构安排上《郭子仪单骑见虜赋》中第一段首先把事件 的背景原因结果交代清楚,同新闻的导语一样,紧扣“ 郭 子仪单骑见虜” 题目,让人读之一目了然。接下来每段的 安排完全按其辞赋思想来安排的。从这篇律赋中我们可以 完全看出秦赋在押韵方面确实是稳熟浏亮,使人读之不觉 牵强。当然除了在结构和押韵方面秦赋在用事、协律、炼 字、炼句方面也非常讲究,在用事协律上前面的骚体赋与 文赋中我们就可见一斑。
国学 骈体文
郭子仪单骑见虜赋
第一段
北宋 秦 观
作品赏析
• 《郭子仪单骑见虜赋》作于北宋神宗赵顼熙宁五年(1072 年),以汾阳征虜,壓以至诚为韵。《郭子仪单骑见虜赋》 为宋代优秀的律赋作品,是一篇咏史之赋,咏叹的是唐玄 宗时,平定“ 安史之乱”,功居第一的郭子仪。
• 《郭子仪单骑见虜赋》开头两段写战事爆发前,唐朝的危 急形势及郭子仪的英勇事迹为后文埋下伏笔。两段没有一 处用典,而第三段战争爆发时唐军处于弱势,但郭子仪与 唐战士们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最后战胜回纥。
THANK YOU!
回纥入寇,汾阳出征。瞩,俄下拜以投兵。
……………………………………………………… ………………………………………………………
熙宁五年(1072年),秦观曾在湖州做孙觉的幕僚。这一年,在孙觉的指导下,秦观写下了《郭 子仪单骑见虜赋》,称赞郭子仪在回纥兵包围之中“虽无镆鎁之锐,而有泰山之压”的英雄气概。 唐代宗永泰初年,吐蕃、回纥分道来犯,郭子仪单骑入敌营见回纥大酋,然后与回纥会军,大破 吐蕃。《郭子仪单骑见虜赋》无不透露出秦观对唐代郭子仪这样文武双全的大臣无限心仪向往。 在青年时期秦观有这样豪气隽永的作品并不足怪,因为在秦观的青年时代,北宋王朝边患不断, 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其长期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
关于勇敢的名人故事5则
关于勇敢的名⼈故事⼀:林海⽃匪的孤胆英雄 “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听到这句台词,⼈们的脑海⾥⽴刻就会出现⼀浓眉⼤眼、蓄着络腮胡⼦、⼿持驳壳枪的好汉——杨⼦荣。
杨⼦荣在中国可是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们通过由⼩说《林海雪原》改编成的电影、京剧,认识了这位在东北剿匪战⽃中屡建奇功的特级侦察英雄。
不过,这位⼤英雄刚刚参军时,仅仅是个炊事班的⽕头兵。
杨⼦荣原名杨宗贵,他的⽗亲是个泥⽡匠,母亲是个普通的农家妇⼥。
虽然⽗母⼀年到头努⼒⼲活,但杨⼦荣⼀家还是常常吃不饱饭。
杨⼦荣从14岁起,就到缫丝⼚做童⼯,⽤⾃⼰的双⼿挣钱,补贴家⽤。
后来,⼩杨⼦荣还到码头上当过搬运⼯,到鸭绿江边当过船⼯,到鞍⼭矿区当过矿⼯。
杨⼦荣从⼩就饱受欺凌,但养成了不畏强暴的性格。
他在矿区⼯作时,有⼀次,看到⽇本监⼯毒打⾃⼰的⼯友,他⽓愤不过,⼀把夺过监⼯的⽪鞭,狠狠地打了⽇本监⼯⼀顿,然后逃出了矿⼭。
已经长⼤成⼈的杨⼦荣逃回家后,毅然参加了村⾥的民兵组织,打击⽇伪军。
⽇本投降后,杨⼦荣参加了东北⼈民⾃卫军。
报名的时候,杨⼦荣因为从⼩敬佩《三国演义》、《⽔浒传》⾥的英雄好汉,就把⾃⼰的名字“杨宗贵”改为“杨⼦荣”。
不过,杨⼦荣因为参军时年龄太⼤,结果被安排到炊事班当了⼀名炊事员,⼿⾥没拿上枪,却拿上了烧⽕棍。
当时,杨⼦荣所在的部队在牡丹江⼀带消灭⼟匪武装,杨⼦荣经常借着往阵地送饭的机会,和战友们并肩战⽃。
有⼀次,⼀名班长在战⽃中负了重伤,连长⼀时找不到替代的⼈选,就让杨⼦荣担任班长。
当上班长的杨⼦荣,很快在战⽃中发挥出了⾃⼰的组织才能。
有⼀次,杨⼦荣所在的部队攻打杏树底村,村⾥有从各处逃窜来的⼟匪400多⼈。
杨⼦荣虽然带着战友们进攻了多次,但敌⼈躲在屋⼦⾥,⽕⼒⼜猛,因此始终没有攻下来。
上级命令部队炮⽕增援后,村⼦⾥⼜传来了妇⼥⼉童的哭喊声。
杨⼦荣听在⽿朵⾥,急在⼼⾥,如果这样⽤炮打下去,就算把⼟匪消灭光了,⽼百姓同样也会遭受损失。
关于郭子仪的诗
郭子仪是唐朝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他在安史之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封为汾阳郡王。
以下是一些关于郭子仪的诗:
1. 《郭子仪》
作者:徐钧
位极人臣功济世,虔诚事主保平安。
中兴勋业回天地,尽道降王走传车。
2. 《读郭子仪传》
作者:徐夤
汾阳旧宅今为寺,犹有当时歌舞楼。
四十年来车马绝,古槐深巷暮蝉愁。
3. 《郭子仪单骑见回纥》
作者:汪遵
驰马扬鞭入塞去,几回昏晓角声中。
将军空有平戎策,却向沙场叹路穷。
这些诗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郭子仪的生平、功绩和品质,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古人高情商处事例子
古人高情商处事例子一、蔺相如完璧归赵蔺相如那可真是高情商处事的典范啊。
当时赵王得到了和氏璧,秦王就想骗到手。
赵王很纠结,蔺相如就站出来说他去试试。
他到了秦国,看到秦王根本没有拿城池交换的诚意,就编了个理由,说和氏璧有瑕疵,把璧拿了回来。
然后他又吓唬秦王,说要是秦王逼他,他就和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怕了,就答应斋戒沐浴后再交换。
蔺相如知道秦王不靠谱,就派人偷偷把璧送回了赵国。
最后他还跟秦王说,秦国强赵国弱,赵王不敢不把璧送来,可看秦王这态度,赵王斋戒了,秦王却没有诚意,所以他把璧送回去了。
秦王也没办法,还不能杀了蔺相如,因为杀了他就显得秦国没风度了。
蔺相如在这个过程中,巧妙地利用了秦王的心理,既保住了和氏璧,又没有让赵国得罪秦国,情商简直爆表。
二、触龙说赵太后触龙也特别厉害。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来攻打赵国。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要把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送来当人质才肯出兵。
赵太后舍不得啊,谁劝她就骂谁。
触龙就去了,他可没有直接提长安君的事。
他先和赵太后唠家常,说自己也老了,走不动了,但是还惦记着小儿子,想给小儿子找个工作。
赵太后一听,觉得触龙和自己一样都是疼孩子的人。
然后触龙才慢慢说到长安君,他说如果长安君现在不建立功劳,以后在赵国可怎么立足呢。
赵太后一听就明白了,最后同意让长安君去齐国当人质,齐国出兵,赵国得救了。
触龙就很懂得循序渐进,先拉近和赵太后的心理距离,然后再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情商不是一般的高。
三、郭子仪单骑退回纥郭子仪在唐代那也是高情商的代表。
当时回纥和吐蕃合兵来攻打唐朝。
郭子仪那时候都已经六十多岁了,他知道回纥的将领曾经和自己一起并肩作战过,就想着去劝回纥退兵。
他只带了几个随从就去了回纥的军营。
回纥人看到郭子仪来了,都很吃惊。
郭子仪就跟他们说,咱们以前可是一起打过仗的朋友啊,现在为什么要互相攻打呢。
他还把自己的诚意展现出来,说如果回纥要打,他也不跑,就死在这儿。
回纥的将领被郭子仪的真诚和勇气打动了,而且他们也想起了以前的交情,就和郭子仪一起喝酒结盟,然后退兵了。
郭子仪单骑退敌兵的故事
郭子仪单骑退敌兵的故事郭子仪单骑退敌兵的故事【人物简介】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 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
乾元元年(758年)八月,进位中书令。
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
宝应元年(762年)初,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评定叛乱,不久又被解除兵权。
广德元年(763年)冬天,唐朝廷与唐朝军将发生矛盾导致长安缺乏防御,程元振隐瞒军情不报,吐蕃趁机长安缺乏防御之时入寇、攻入长安;唐代宗启用郭子仪,郭子仪调集军队。
吐蕃占长安10余天,听说郭子仪与唐军靠近,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
[2-5] 公元765年,唐朝官员仆固怀恩反叛,引吐蕃、回纥入寇,郭子仪在骑说服回纥,唐军骑兵联合回纥,大破吐蕃。
大历十四年(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
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历史典故】经历安史之乱不久,大唐国力尚未恢复,却又有人发动了叛乱。
公元765年,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自以为功劳大,朝廷有负于他,竟唆使回纥、吐蕃举兵叛唐。
十月初,回纥和吐蕃的军队一直打到了京都长安北面的泾阳(今陕西泾阳),朝廷大为震动,宦官鱼朝恩甚至劝代宗再次逃离长安。
但因两年前,吐蕃、党项军曾攻进长安,代宗出逃陕州(治所在今陕西陕县),所以大臣们激烈反对代宗这次再出逃。
朝廷这才考虑抵抗之事,但大家都认为,打击叛军只有依靠老将郭子仪了。
当时郭子仪已奉命驻守泾阳。
他是大唐名将,关内副元帅,那时已年近古稀。
由于泾阳兵少,他命令部下将领严加防守,不要出战。
这天傍晚时分,城外的回纥、吐蕃兵马悄悄地退守在城北的原野上,第二天他们又回到了泾阳城下。
郭子仪单骑退敌典故介绍
郭子仪单骑退敌典故介绍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唐代著名的军事家。
武举出身。
在郭子仪的战役中,有单骑退敌的英雄事迹。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郭子仪单骑退敌典故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郭子仪单骑退敌的典故代宗曾握着郭子仪的手说“吾之家国,由卿再造”。
郭子仪在唐朝中期平定了安史之乱,没想到在晚年还要披甲上阵,为国家散发着余热。
他是国家遇到危难、衰败时,能带领国家兴亡的领袖,他的一生都以国事为重。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没有力量、政治腐败,不少节度使拥兵自重。
其中有个叫仆固怀恩的,就曾唆使吐蕃和回讫联合对唐朝进犯。
回讫和吐蕃的军队所向披靡,一直打到了长安的北面,当时的朝廷十分恐慌,鱼朝恩甚至劝代宗再次出逃。
可是因为面子问题,代宗不好意思再逃跑,任命郭子仪击退叛军。
当时的郭子仪年近古稀,手上没有兵马,但他得知因为仆固怀恩的暴毙,吐蕃和回讫正在闹内讧。
郭子仪想着自己之前与回讫的官员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想着与回讫官员见上一面,说服他们不战而合。
郭子仪的这个想法遭到了儿子们的反对,他们十分担心郭子仪的处境,郭子仪却认为自己是以理服人,挑选了几百精兵就往回讫的军营去。
原来回讫受到仆固怀恩的欺骗,以为代宗和郭子仪都已经死了,这才没有遵守盟约来到了唐朝。
郭子仪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趁机向回讫提出联合大唐击败吐蕃的想法,遭到了回讫的回应。
后郭子仪和回讫订立了和约。
吐蕃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逃走。
郭子仪不费一兵一卒,化解了这场本是赢面不大的战乱。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的介绍《郭子仪初与李光弼》选自《资治通鉴》。
郭子仪和李光弼同是安思顺副将的时候,两人关系疏远、互不交流,后郭子仪取代安思顺的职位,李光弼求郭子仪要杀只杀他一人,不要祸及妻儿。
郭子仪向李光弼表明自己没有私心,勉励李光弼忠君爱国,两人合作无间。
李光弼是李楷洛之子,自幼严肃,治军极严。
王忠嗣任朔方节度使的时候对李光弼青眼有加,认为之后肯定是李光弼接自己的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子仪单骑见虏
(宋)江万里
出处:《唐书·郭子仪传》赞云:“云及被围泾阳,单骑见虏,压以至诚,猜贰沮谋,虽唐命方永,亦由忠贯日月,神明扶助者哉。
”
立说:子仪以国家之重臣,当使之自重其身,以为吾国之重,岂宜使之单骑见虏,出其不获已之计,而侥幸万一于不败。
以国之重臣而处之于不容自重之地,及其成功,则幸天也,岂任将者所可常恃耶!
批云:写得子仪心事出,立意新而措辞婉,叹息之意溢于言外,高古之文也。
论曰:以国之重臣而处之于不容自重之地,若夫成功,则天也。
夫所谓重臣者,国之所恃以立者也。
有以重之,则吾国与之俱重矣。
又何至投之进退不容之所,使之不得以自重其身,而借或然之幸于天耶?夫效忠而忘其身,是固臣之大义,然不使之展布于平时,而徒责其应机于仓卒,曰战曰守,皆失其所据于进退之间。
出其必不获已之计,而侥幸万一于不败,是虽精诚动天,威信在人,卒保其首领以集事。
不知者,以为重臣之幸,而国有重臣,反使之不容以自重。
或然之天幸,岂有国者之可常恃哉?
泾阳之围,唐事急矣。
起子仪于已废,而责之以屯兵。
单骑见之,吾知子仪万不得已也。
回纥之拜令公,可以知唐之在天,而子仪之在人者矣。
特非所以为任将者之训也。
子仪单骑见虏,请毕其说,甚矣。
世俗之见,好以成败论人,而不以国家深长之思也!以奋不顾身为疾风劲草之忠,以履险幸成为天佑国家之福。
为国而赖天之福幸矣。
而天不可知,如其幸幸之不可常恃何?是故,为国而必重其将,非爱其将也,所以重吾国也。
为将而自重其身,非爱其身也,为国而重其身也。
是以坛焉而拜,钺焉而授,分阃焉而举,以听者非徒以假其权也,使之展布于平时,固所以折冲于仓卒也。
油幢云拥,虎账风严,使在兵间,犹不得以觇吾将之风采者,非徒以重其身也。
身非吾身,而国家所倚赖之身也。
今也,有人于此,投闲置散,不得展其才于可为之日;仓卒受命,乃欲责其力于不可救之时,欲其进退之有所不能,不获已而出其万一之计,以幸其或然之免,重臣之用国初心,岂愿至此耶?说者不能谅其心,遂以一旦之幸免,为重臣威信之孚,亦国家天命之固。
曾不知为国而不知重其将而为将不得已重其身,行险侥幸,一至此极,万全之算,不如是也。
子仪方在唐,非他时比。
匹马北方,收复东都,扬旗捣垒,直指范阳,国家之倚重子仪者如此;奉天之围,吐蕃陆梁绐以令公仓皇宵遁,夷狄之果畏子仪者如此。
人主当如何而重子仪,子仪当如何而重其身耶?单骑一出,回纥下拜,不世之功名。
贺子仪者众矣。
然自识者而论子仪,而忧重于喜,不能不动深长之思也。
当是时也,子仪之兵权屡削矣。
代宗之所谋者,王所之居州无几也。
怀恩不道,诱致二虏,拥兵结众,突如其来,为唐谋者骇矣。
仓皇幅纸,急起子仪,朽钺钝戈,曾无素具,疲兵溃卒,谁有斗心?子仪受命,驱驰以往,子仪胸此中,吾固莫知其何如也。
泾阳未戍,虏围以合,进而无以为之战,退而无以为之守,苑中之屯,天子皇皇自将矣。
主忧臣辱,是岂子仪自重之日耶?思昔回纥共功之
时,感慕怀服,素非一日,一告语之,或者回纥犹吾听也。
万一戎心叵测,出所不期,则一死报君,庶天地之犹我鉴耳。
匹马摇摇,驾言行迈,此时此情,愚固知其甚不得已也。
幸而天未弃唐,诱虏之衷,子仪恩信在回纥者未慭,反其向我之戈,而为吐蕃之袭。
令公之功,固莫懿于为此役;令公之谋,尤莫危于为此行也。
论者不考子仪受任之素,不察子仪所以见虏之情,顾谓子仪识回纥之素心,故见之而不疑,回纥惊令公之无恙,故孙之不抗。
不思鸿门之会,张良信项伯矣,项庄之舞,谁其料之?平凉之盟,浑咸谅吐蕃矣。
劫盟之噪,谁其抗之?两敌相持,惟力是视,失一重臣,则无益于君,将有不胜其悔者矣。
论至于此,吾知子仪之不获已也。
反报河中,驰报天子,代宗有腼面目矣。
压以至诚之赞,殆未知子仪之不遇于唐也。
虽然,子仪之不幸者,人也;子仪之幸,则皆天也。
元振之谗,君惑之矣。
朝恩之毁,君又惑之。
兵权所寄,率视缓急而为之予夺。
人主之视子仪。
轻重可以概见矣。
惟天地焉鉴其精诚。
鬼神焉扶其忠力,更变历险,如履平夷,高节全名,照耀古今。
子仪之天何如耶!上帝临汝,无贰尔心,将兵之将,乃所愿则学子仪,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将将之君,谨勿以代宗为训。
谨论。
(此文为江万里考进士策论文章,古心斋主敬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