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考点4 专题演练 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考点1+专题演练+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考点1+专题演练+Word版含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792b30bb8762caaedd33d4e4.png)
第一部分专题三考点一考点一理解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草木故园彭家河①比起人丁,乡下的草木已日渐兴旺。
②乡村其实是属于草木的,村民本是不速之客。
在发现有水有树后,那一队队从猿一路迁徙成人的村民们便驻扎下来,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谈婚论嫁,生儿育女。
于是,乡村便改变成了另一种模样。
正是由于村民们的到来,那些山山岭岭、沟沟坪坪便也同时有了名字,成为村民们最朴素的方位标志。
③彭家是我们那个家族聚居的一个小山坪,村里最古老的那棵柏树要七八个青壮年伸手才合围得住。
浓密的树枝遮蔽了树下的山坡,树下一年四季都是干燥干净的,没有草木能在它的身下生长,粗大的树干也没有人能攀爬。
老家的房屋后面有三棵古老的柏树。
每天晚上,从远处的西河或者嘉陵江里劳作一天的白老鹳回来后,都要在树上吵闹一会才肯睡觉,听着那些声音,我便会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④风雨过后,我家房顶上便落满了白老鹳粪和长长短短的枯树枝,有时还有些鱼骨头,我爹便把那些粪扣下来堆在一起,作自留地里的底肥,那些树枝和圆圆黑黑的柏树果便撮回灶屋烧锅煮饭。
每年夏天的晚上,村里都会刮几次大风,听着房顶上呼啸的风声,我不怕房顶上的瓦被风揭走,却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砸着我家的破瓦房,于是我不敢入睡。
然而就在恐惧之中,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慢慢睡着了。
⑤那些古树个个巍峨挺拔,村民们路过时都要仰望才看得到树枝。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棵大树为了全村的族人,做出了最后的牺牲。
村里要通电了,要永远告别柴木取火的时代了。
然而我们村除了树多就是人穷,哪里找钱买电线电杆呢?村里大大小小开了几天会,决定砍掉一棵古树。
⑥那树在我家的东面。
在挖浮土的前夜,村上找来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树下烧了纸、杀了鸡、点上香,祭祀这棵树后,第二天一早才动工。
我们周围的大人小孩便围着那树张望,那棵树也有两三个成年人合抱那么粗了。
村里木匠专门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钢锯条,为古树做了一个特大号的锯子,几个青壮年坐在树的两边,轮流使劲拉锯。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课件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5910e11a32d7375a41780dd.png)
的来了,偶然你看E到v一al个ua两t个io被n 煤on炭ly染. 成黔黑的脸;什么 ted w米还ith送有A到自s了来p,水os一、e个电.S人 灯li掮、de着电s一话fo大公r口司.N袋来E在收T背账3上的.5,,慢胸C慢口lie踱斜n过挂t P屏着r门皮of;口ile 5.2
袋,C手op里y推ri着gh一t辆2自00行4车-2;0更11有A时s厨p子os来e个P朋ty友L了t,d.满脸
内容C。op使y用ri“gh我t”2时00,4描-2写0的11是A自s己p看os到e的P世ty界L和t内d.心的
感受;当“我”转为“你”时,“你”成为了描写的对象, “我”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描写。从这个角度看,这种 转变说明作者的态度是冷静和客观的。当“我”和“你” 两个人称同时使用时,人称转换灵活,“我”和“你”可 以彼此审视,带有反思意味。
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 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 天知道那是罪过!
• (有删改)
10
•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一项是( )
• A.第2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 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 感叹。
• (神1)。从C不op同y角rig度h和t 层20面0发4掘-2作0品11的A意s蕴po、s民e族P心ty理L和td人.文精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3.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3.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3ec26cc933d4b14e85246863.png)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 当年, 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 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霎时让人眼前一亮。 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 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 时隔多年, 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 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 放的鲜花, 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 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 终默默流淌的河, 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 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 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 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 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 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 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 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 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3)从散文试题的布局看,主要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作品结构,概 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 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等。尤以语言的内 涵及语言的表达艺术为考查重点,这与散文的体裁特点有关。 3.特别提醒:2017 年《考试大纲》修订的基本思路是关注学科素 养、语文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的具体表述有 诸多增加和改动,这些变化在散文阅读考查中如何体现,应在备考中予 以充分关注。
一、散文的体裁特征 从广义讲,散文是泛指那些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现代散文是与 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 学语言写成的带有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性质的短小精悍的文 艺性文体。
现代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形散神聚”。 1. “形散” 现代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 式。①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随意选择, 精心安排。②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可以融叙事、描写、抒 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借景抒情;可以细处落 笔,小中见大;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与小说相比,不要求有完整 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2. “神聚” 现代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 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指文章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都要受中心思想约束。 3.结构 散文的“神”整体统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在结构 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 的整体。①以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为线索。②以具体的人、事、物为 线索。③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e34755b14e852458fb57b7.png)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的隐喻傅菲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
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
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偃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荤——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
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
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
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
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
水生万物,千年不息。
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
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
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
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
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
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⑤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
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
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
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
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微案一鉴赏散文主旨 Word版含答案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微案一鉴赏散文主旨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8c3a0f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db.png)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微案一鉴赏散文主旨微点突破一局部内容要点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乌镇木心坐长途公车从上海到乌镇,要在桐乡换车,这时车中大抵是乌镇人了。
五十年不闻乡音,听来乖异而悦耳,麻痒痒的亲切。
“这里刚刚落呀,乌镇是雪白雪白了。
”高亢清亮,中年妇女的嗓音,她从乌镇来。
车上不会有人在乎这句话,像是专向我报讯的。
到站,一下车便贪婪地东张西望。
在故乡,食则饭店,宿则旅馆。
半夜为寒气逼醒,再也不能入睡。
窗帘的缝间,透露楼下的小运河,岸上人家的灯火映落在黝黑的河水里,波光微微闪动,周围是浓重的夜色,雪已经停了。
五十年无祭奠无飨供,祖先们再有英灵也难以继存,魂魄的绝灭,才是最后的死。
我,是这个古老大家族的末代苗裔,我之后,根就断了,傲固不足资傲,谦亦何以为谦?生活之网在空中飘,一无着点。
我肩背小包,手提相机,单身走在故乡陌生的街上。
寒风中冒出热气的是点心店,照例是中年的店主,照例笑呵呵,照例豆浆粽子,我食不知味地吃完了,天色曦明,我得赶程“回家”。
过望佛桥,走一阵,居然就是观音桥,我有了方向感,可以自主地向我的“童年”走去。
当年的东大街两边全是店铺,行人摩肩接踵,货物庶盛繁缛,充满了炒锅声、锯刨声、打铁声、弹棉絮声、碗盏相击声、小孩叫声、妇女骂声,现在是一片雪后的严静。
这是一条死街,要构成这样肃穆阴森的氛围是不容易的,这是一种成熟的绝望的仪式,使我不以为是目击的现实,倒像是落在噩梦中,步履虚浮地往前走。
我来乌镇前调理好的老成持重的心境,至此骤尔溃乱了。
原本正门开在高墙之下,白石铺地,绿槐遮荫,坚木的门包以厚铁皮,布满网格的铜馒头,两个狮首衔住铜环,围墙顶端作马鞍形的起伏,故称马头墙。
现实的矮墙居中有两扇板门,推之,开了。
大片瓦砖场,显得很空旷,尽头巍巍然一座三开间的高屋,栋柱梁椽撑架着大屋顶,墙壁全已圮毁。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https://img.taocdn.com/s3/m/cf756a3cbcd126fff6050b1d.png)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 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①段主要写秋天查干湖天空的高明澄远,如人们 可以看见天水交割的弧线,看到鸿雁掠过,可以在夜幕中 聆听寺庙的钟声和吟唱,欣赏梦幻般的静谧。 B.“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 是说,游湖契合着人们对人生美好的眷恋之心,游湖看到 的不只是湖中美景,还有人生过往的回忆。
C.第④段主要写秋鸟,不仅用数字写出了水禽的数 量之多,种类众多,而且生动地描述了鸟儿们的争抢、捕 食的场景以及谋划南归的路线。 D.本文语言清新优美,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来 展现秋天的查干湖之美,以“查干湖美,美在秋天”为开 头,照应题目,以它为主线,脉络清晰。
解析 “夜幕中聆听寺庙的钟声和吟唱”并不是描写 天空的高明澄远。
一斤就要卖到 100 多元钱。在北湖,鲢鱼、鳙鱼、鲤鱼、 湖虾,俱为上佳之品。尤其是北湖的鳙鱼,俗称胖头鱼, 是经过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冬捕时,湖面上人潮涌 动,车如穿梭,冰晶雪国里蒸腾着节庆的热浪。秋天的查 干湖,最美的还是渔民。春天投放鱼苗,夏天管护,到了 秋天,终于眼见着湖里的鱼肥了、大了,将整个湖都胀满 了,渔民便美在了心里。他们这时开始收拾冬网,做着冬 捕的准备。干活累了,几杯酒落肚儿,他们在一起海吹神 聊,什么泥鳅用皮肤、肠道呼吸啦,胡罗鱼要在河蚌里产 卵啦,老头鱼会冬眠啦,更别有一番情趣。 (选自《2011 年中国散文精选》)
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待到湖上结冰时,这些蒲草 和芦苇都要被渔民割掉。割去固然可惜,但为了将一腔热 血回报养育它们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 发,想一想,也就释然了。湖中还有铺天盖地的菱角与荷 花。花期过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 绿里透着油一般的光泽,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 床。这时,肥硕的菱角,黑黝黝的已经成熟。记得小时候 开那达慕大会时,总有一些小商贩,将菱角煮熟后对半切 开,用粗瓷碗盛着叫卖。孩子们用菱角那略朝里弯曲的锋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3.2散文阅读(教学案)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3.2散文阅读(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bc1c59a45177232f60a2c2.png)
专题3.2 散文阅读从各地模拟题及其他省份高考题来看,对散文的考查有以下特点:简答题往往从散文的词语和句子含意、结构的作用、形象的特征、手法与情感等多个角度出题。
散文中探究题相对较少,多是对散文复杂意蕴和多样手法的分析评价。
在题材上记人、叙事、写景、咏物、抒情的散文都有,尤其注重语言优美、情理交融、意蕴深刻的作品。
一、散文的特征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
2.情理交融,意味盎然“情”指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调趣味,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
与诗歌相比,散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显得较为深沉含蓄,而且它又更多地把情感寓于所描写的生活材料中,转为一种情趣。
“理”即哲理,指作者对生活进行独到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提炼后形成的对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也可指事理,即散文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有些散文虽然取材小,却需要有哲理人情,并且散文中表达的这些哲理、事理不是凭空而发,他们往往与情绪紧密相依,是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的升华和结晶。
情理两者有机地交融统一,形成了散文内容的重要特点。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散文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力求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也讲究平实易解,决不故弄玄虚,总努力把艺术匠心藏于自然而和谐的气势之中,将一系列警句妙语融于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华而不俗、朴而不拙的美。
二、考场上如何迅速读懂散文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
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一篇千字文读两遍。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微案四鉴赏表达技巧 Word版含答案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微案四鉴赏表达技巧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b75d4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e1.png)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微案四鉴赏表达技巧微点突破一鉴赏表达方式(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窗子以外林徽因(文本见本专题微案二的“微点突破”一分析概括形象)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 答:剖析 1.作者在首段就提出问题,运用第二人称来叙述,设置了和读者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情景。
第二段主要运用第一人称,第四、五两段转换为第二人称,这三段细腻描写了“我”与“你”看窗外或远或近的情形,体现了作者对“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的理性审视。
2.第六段中“你”和“我”两种人称交替出现,从“气闷”“受不了”“换个样子过活去”等可看出作者的自我嘲讽与反思。
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技法透视散文取材广泛,联想丰富,不受时空限制,它是真心真情的艺术流露,一根主线贯串全篇,主题明确而集中。
散文的表达方式自由灵活。
在一篇作品中,叙述、描写、抒情、议论都可以使用。
设问方式1.(2017·全国卷Ⅱ)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2015·上海高考)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3.分析某段落或全文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并举例。
4.鉴赏文中某段文字特定的表达方式。
5.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解题思路熟悉散文主要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1.叙述的人称2.描写3.抒情和议论答题模板具体的表达方式名称+列举文章内容+结合表达方式具体作用和文章内容分析。
2019届语文复习 第三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
![2019届语文复习 第三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16ab4400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e6.png)
核心突破四赏析表达技巧-—答准技巧,夸尽效果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意蕴丰厚的文章.其基本特点是题材广泛,以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
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方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
不管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艺术技巧,都是为了把所绘的景与物、所写的人与事、所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因此,散文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在掌握散文表达技巧时必须明白的一个根本原则。
一、修辞方法散文常用的修辞方法有九种:比喻,比拟(含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这九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如下:(1)比喻: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2)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4)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5)对偶: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6)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8)设问:自问自答,启发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过渡作用。
(9)反问:语气强烈,感情强化。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使用了拟人、比喻、排比、通感的修辞方法,极其形象、真切地描写了荷花的形态、清香,尽情展现了月光下的荷花之美.(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讲义 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专题三 考点四 含答案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讲义 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专题三 考点四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1041c19b89680203d825aa.png)
考点四赏析艺术技巧——贴着人物写,贴着人物赏小说以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叙述语言,也可以采用对话语言,还可以采用心理描写等手法.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变,它可以包罗其他艺术体裁的所有写法,有散文式的背景描绘,有特写般的人物刻画,有戏剧般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有诗一般的意境.从这一点来讲,小说的艺术技巧更为广泛.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其艺术技巧更突出叙事技巧、描写艺术、情节设置艺术和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一、叙述艺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迟到的荣誉王老北老刘失踪了.那次爆炸共响了两声,第一声和第二声之间隔了一段时间.老刘是厂里的工程师,平时铁青着脸,倒竖着眉,在安全与技术问题上寸土不让,厂领导和工人没有望见他而不发怵的.这天晚上,老刘带领徒弟抢修完三号压缩机组时,天快亮了,本来老刘是想睡上半天的,但是想到设备老化,还存在安全隐患,所以,在家匆匆吃了早饭,骑上自行车就向工厂奔去.老刘快到工厂时,忽然听到压缩机房方向传来“轰”的一声巨响.由于路上人多,他把自行车往路边一扔,撒开双腿就玩命地往厂区跑去.没跑多远,就迎面碰见了满身鲜血仓皇而逃的操作工.操作工拼命地摆手,大声喊着:“爆炸啦!爆炸啦!”“在哪儿?”老刘大声喊,“赶快处理啊!”老刘拼命往厂房跑,操作工转身跑在老刘后面.老刘火速冲进压缩机房切断电源,关闭阀门.当关掉最后一个阀门时,见操作工在身后,回身把操作工猛力一推的刹那间,身边的氢气压缩机“轰”的一声爆炸了,巨大的冲击波把老刘切割得七零八落.这次爆炸有许多人遇难.至于准确数字,好像谁也说不清楚.事后,县里的相关领导前往安抚,所有遇难者的遗体都摆放在县医院的太平间内外,由家属和车间的人前去确认,所有遇难者一律定为因公殉职.老刘的爱人也去了,焦急地在遇难者遗体中寻找老刘.工友们说:“刘工今天休息,不可能在遇难者行列.”他爱人说:“老刘在家里停了没有三个小时,就又回厂了.他平时除了在厂里,是不到别的地方去的!”科长说:“老刘昨晚加班了,今天真的没来上班!”爆炸的当天,工厂就成立了事故调查小组,严密排查,分析爆炸的原因.但是,厂房被炸得面目全非,很难找出原因.再说,各有关方面都不想把事情闹大,以免影响县里的形象,最后就把疑点落到了老刘身上.有人说,事故发生的前两天,老刘与安全科长拍了桌子;有人说,事故发生的当天,老刘不但把厂长骂了,而且把省里的一份红头文件甩到了厂长的脸上;还有人说,事故发生前的那天晚上,老刘和三名工人在现场检修至凌晨五点,事故发生后,老刘下落不明,是不是在检修过程中留下了隐患,造成了这次事故?但无论哪种说法,有关部门都没有明确表态,媒体一致的说法是“事故发生的原因正在调查之中”.但是,老刘到底到哪里去了呢?有一天,清理现场的工人发现了一块老式上海牌手表.大家问:“这是谁的?”老刘的徒弟眼尖,说:“是我师傅的.”调查组立刻找来老刘的爱人辨认.当老刘的爱人捧着手表放声大哭的时候,全厂的人都迷惑了.老刘不是在家休息吗?手表怎么会在这里?调查组的人立刻赶到医院,向幸存的人了解当时的情况.庆幸的是,唯一知情的那个操作工还侥幸地活着,只是人被震傻了.调查组的人连比带划喊着问,操作工只是毫无表情地瞪着眼睛,嘴里流着哈喇子,什么反应也没有.难道老刘是肇事者?由于老刘已经失踪,现场别无对证,相关人员认为,还是把责任推到老刘身上最合适,最后匆匆发了一份内部文件,把事故调查结果含糊其词地向上级做了汇报.老刘的爱人承受不起这样的打击,反复到厂里哭诉,无果,只好带上孩子和亲属去政府上访.每次上访,都是在武警们的“看护”下坐等好多天,才把诉求信递上,得到的回复都是“回家等候调查结果”.三年过去了,老刘的爱人除了得到厂里送来的两万元安抚金外,别无所获,于是心灰意冷,带上孩子远走他乡.又过了三年,原来的厂领导还是厂领导,只是情况发生了逆转.经过几年医治,忽然有一天,操作工恢复了记忆.守护他的家人见他呜呜直哭,嘴里不停地呼喊着“刘……刘……”.操作工的家属急忙把事情报告给厂领导,领导们立即坐着轿车来到了医院.操作工断断续续地讲述了爆炸的经过,说出了老刘关键时刻推开自己、保护大家的经过,并再三说:“要不是老刘,我们的厂区就没了,小半个市区也没了!”在场领导的脸色一时严肃了起来.厂领导立刻派人寻找老刘的爱人和儿子,后来在外省的一个偏远山村找到了老刘的儿子.一问,他妈妈因为积郁成疾,含愤去世.厂领导积极发掘老刘的材料,树老刘为先进典型,并报请上级批准追认他为烈士.(有删改)1.小说是怎样叙述老刘的故事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采用倒叙手法叙述老刘的故事.小说起笔写老刘失踪了,再写事故发生的过程,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通过侧面描写叙述老刘的故事.如通过老刘爱人和操作工的叙述以及人们的议论来叙述老刘的故事.③用第三人称叙述老刘的故事.这样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把错综复杂的故事叙述得有条有理.④以找到爆炸事故的原因为线索叙述老刘的故事.这样写可以使故事情节紧凑,主线分明.(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叙述(记叙、叙事)作为小说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其技巧表现在叙事的人称、方式和线索三个方面.二、描写艺术小说中的描写从描写对象看分为环境描写(主要是自然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其中人物描写是赏析的重点.(一)景物描写艺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注].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有删节)注洗碑:刻碑.2.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解析解答本题时须仔细审题,题干中包括两部分:一是特点,二是作用.“特点”要结合文本进行概括,文章画线句的景物描写完全是客观描述,没有加入作者的感情、评价,属于白描;回答“作用”时可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来作答.这些景物描写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因此可主要从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和小说情节的角度作答.1.赏析景物描写艺术可以从以下方面欣赏:(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5)白描和工笔.2.审题时特别注意题干中“景物特点”与“景物描写特点”的不同,后者要答的是描写技巧,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参见本专题考点二Ⅱ.(二)人物描写艺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铁良在北京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因为抻得一手好面.面是随时有客要吃就得煮的,因此,铁良专在一家做.跑堂的得了客人要的数儿,拉长声儿喊给铁良.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注],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铁良不含糊,一手揪出一拳头面,“啪”,和在一起,搓成粗条儿,掐着两头儿,上下一悠,就一个人长了——人伸开胳膊的长度等于这个人的身高.铁良两手往当中一合,就是两股,再抻再合,就是四股,再抻再合,八股,十六股,三十二股,六十四股,一百二十八股.之后掐去两头,朝脑后一甩,好像是大闺女的辫子飞落到灶上的锅里,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锅边儿的伙计用一双长筷子搅两下,大笊篱把面捞出盛到海碗里.海碗里有牛骨高汤,入好面,撒几片芫荽、葱丝儿、带红根儿的嫩菠菜,浇上满天星辣椒油花儿,红、绿、白,“啪哒”,放在了客人面前.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铁良呢,和街上的熟人聊了有一会儿了.(节选自阿城《抻面》)注抻(chēn)面:用手把面团抻成面条.抻,拉长.3.节选文字是如何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直接描写:①使用了一系列准确、生动的词语,如动词“揪”“和”“搓”“掐”“悠”“合”“抻”“甩”;数词的变化,如“八”变“十六”,再变“三十二”,再变“六十四”,再变“一百二十八”;拟声词“啪”.②使用了生动、恰当的比喻,如将抻好的面朝脑后一甩,“好像是大闺女的辫子”.这些描写手法的运用,写出了铁良抻面动作的娴熟、细致,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2)间接描写:主要从“客人”角度烘托.①“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②“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③“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运用比喻、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等手法,写出客人不同阶段的反应,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提摩西教友[注]的法衣随着他在走廊上大步地踱来踱去而窸窣作响,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唇抽动,手指神经质地揪着法衣的扣子.他内心的纷杂在他毫无目的甚而有些狂乱的步子里清晰可见,旁人一眼就看得出他在生气.时不时地嘟哝一两声,同时飞快地扫一眼开在又黑又脏的走廊正中的那扇笨重的木门.他的脑子乱成了一团,了无头绪.他绝对理解不了那个男孩的行为.每当卡西蒂的名字在他的脑子里闪过时,他浑身的血都会跟着冲上头顶.就是这男孩的沉默惹他恼火.他犯的错误本身虽然隐隐露出一点不服从命令的端倪,但算不上蔑视权威,可恨的是他的沉默,那种平淡的冷漠触怒了他.他接着在走廊里胡乱地踱起来,在门口站住.他大声地敲着门,没有人回答.提摩西教友低声骂了一声,该死的!他相信男孩一定睡着了.他掏出钥匙打开门走进去,男孩端坐在床上,抬头看着他,但提摩西教友的目光使他很快又垂下眼帘.卡西蒂是个十五岁的男孩.他想他没有做什么坏事,只是和伯恩一起到田间去,被渠边篱下奇妙的生物迷住了,没有听见做弥撒的钟声.现在,为了他“不肯做解释”,他已经在这满是灰尘的房间里待了两天.待提摩西走出去.他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个扎了气孔的纸板盒.打开盒盖,一只绿色的毛毛虫慢慢地爬到他的手指上.他低下头目不转睛地看着它.它的绿色是多么可爱呀!再过一天,它就要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了.多么美妙!太阳出来了,阳光从窗口涌进来,洒满整个房间,长长的小绿虫沐浴在阳光里.转眼之间,提摩西走了进来.他的大脚很敏捷地踩住小虫,把它踩得粉碎.卡西蒂抬头看着提摩西,哭了.(节选自詹姆斯·汉利《蝴蝶》,有删改)注教友:信奉同一宗教的人,也泛指教徒.4.第一段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其具体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描写手法:①动作描写,写提摩西大步地踱来踱去,揪着法衣的扣子;②神态描写,写提摩西脸涨得通红,嘴唇抽动;③心理描写,写提摩西不理解卡西蒂沉默的原因;④侧面描写,通过旁人的观察来表现提摩西生气的状态等.具体作用:①刻画人物形象,渲染紧张气氛;②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提摩西生气原因的猜测;③推动故事情节,引出下文相关情节的描写,具体表述提摩西生气的原因和卡西蒂的表现等.心理描写:贴着人物写“贴着人物写”是现代小说家沈从文的创作经验.它是指贴着人物的言行写,以人物自身的言语和行动来刻画人物,可使小说具有更强的动作感;又指贴着人物的心理写,直接深入人物内心,在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个狭小的区域里展开,写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心理描写常见的描写手段是内心独白,另外有梦境描写和幻觉描写.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意识分为显意识和潜意识.显意识是人们自觉认识到并有一定目的控制的意识.潜意识又叫无意识,它是潜藏着、未被唤起或不自觉的意识,是一种没有意识到的意识.一般状态下,人的潜意识是被压抑的.尽管潜意识常常不为人们所觉察,却更真实地反映人的心理.当我们在做梦或精神虚弱时,意识的控制减弱,潜意识开始抬头,往往会暴露心底更真实的欲望.注“描写”还有“主观描写”和“客观描写”之别,小说与散文中都有,但高考不大涉及此类知识点.(三)场景描写艺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灯塔看守人(节选)[波兰]显克维支长列的浪头一个接一个地从黑暗中翻滚出来,咆哮着一直扑奔到岛脚下,于是喷溅着泡沫的浪脊,在灯光中闪耀着红光,也看得清了.潮水愈涨愈高,淹没了沙礁.大洋的神秘语声,清晰地传来,愈加响朗,有时像大炮轰发,有时像森林呼啸,有时又像远处人声嘈杂,有时又完全寂静.既而老人的耳朵里,听到了长叹的声音,或者也像一种呜咽,再后来又是一阵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终于海风大起,吹散了浓雾,却带来了许多破碎的黑云,把月亮都遮没了.西风越吹越紧,海涛怒立,冲激着灯塔下的石矶,水花直舐着基墙.这是有一场风暴在远处开始发作了.昏黑而纷乱的海面上,有几点绿色的灯光正在船桅上闪烁.这些绿点儿正在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摇不定.史卡汶思基走下塔顶,回到自己的卧室里.风暴开始在咆哮了.在塔外,船里的人正在与夜、黑暗及浪涛相斗争;而塔内却是安逸与平静.便是风暴的吼声也不能侵入这坚厚的墙壁,只有单调划一的时钟滴答声,在诱使这个疲倦的老人颓然入梦.注《灯塔看守人》讲述的是一个波兰籍老兵史卡汶思基的故事.他年轻时当雇佣兵,得到过几个国家的勋章.退役后,在世界各地流浪——在澳洲淘过金,在非洲挖过钻石,在美国经营过农场,在巴西与土著做过生意,还做过水手,当过渔师,开过雪茄烟厂.他刚毅正直、肯于吃苦,但命运仿佛时时都在和他作对,他从来没有成功过,没有赚到安度晚年的资本.他实在是太累了,需要找一个停泊的港湾.灯塔看守人这一差使,在别人看来,“差不多就等于一个囚犯”的工作,却强烈地吸引了他.5.请概要赏析文中的画线部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是一段精彩的场面描写,作者按时间顺序,从形态、动作、声音的角度,大胆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暗夜里海上风暴的形成过程.6.在这篇小说(节选部分)中,“场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黑暗的海面、翻滚的巨浪、怪异的声音,营造出恐惧、紧张的氛围.(2)导引人物出场:先写暗夜里海上的风暴的形成过程和情形,然后导引主要人物出场.(3)衬托解释人物性格:灯塔外,大海像一只失去控制的野兽狂猛地咆哮着、撕扯着,然而,越是喧嚣,就越反衬出灯塔内的安宁和寂寞,反衬出经历过无数艰险苦难的老人内心的疲惫与平静.(4)作为象征:在浩瀚、喧嚣和热闹的大海中孤独耸立的渺小灯塔,是守夜老人遗世独立的写照.场景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场面描写”.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场景又有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之分.在开放的公共空间里,人物受到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言行必须符合身份,表现人物须有分寸.而在封闭的私人空间里,人物得到了充分舒展个性的自由,人物的真性情得以表露.如安娜·卡列尼娜在公众场景里端庄雍容,在与情人渥伦斯基的秘密约会里,却是那么热烈奔放.把人物放在这两个场景中交替表现,更能全面立体地揭示人物性格,展开故事的全貌和反映社会的道德风尚.场景描写的作用有:(1)给全篇“定调”,使叙述更加自然;(2)营造意境和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一种象征.三、语言艺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快七十岁了;人老,心可不老实,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账.干这些营生所应有的资格与本领——力气,心路,手段,交际,字号等等——刘四爷都有.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跪上铁索,刘四并没皱一皱眉,没说一个饶命.官司教他硬挺了过来,这叫作“字号”.出了狱,他开了个洋车厂子.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到现在,他有六十多辆车,至坏的也是七八成新的,他不存破车.车租,他的比别家的大,可是到“三节”他比别家多放着两天的份儿.人和厂有地方住,拉他的车的光棍儿,都可以白住——可是得交上车份儿,交不上账而和他苦腻(注:软磨硬缠)的,他扣下铺盖,把人当个破水壶似的扔出门外.大家若是有个急事急病,只须告诉他一声,他不含糊,水里火里他都热心地帮忙,这叫作“字号”.(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7.本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了口语方言(北京方言,或“有京味儿”“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例如:“土混混”“紧一把儿”“松一步儿”“耍骨头”“迷迷糊糊”等.质朴(自然、通俗),形象(活泼、生动).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可以明确此题的思路:问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可以根据“紧一把儿”“松一步儿”“耍骨头”“迷迷糊糊”等看出画线部分运用的大部分是口语且善用短句;然后再分析一下语言特色.小说的语言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人物语言,即文中人物的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个性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二是叙述人语言,即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评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鉴赏小说的语言有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1)鉴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说话的语言风格不一样.有的幽默,有的庄重;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来直去;有的简洁,有的啰唆;有的羞羞答答,有的大大方方;有的粗野,有的文雅.(2)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这里的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等;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如前面第7题考查的就是对老舍小说语言的京味、口语化特点的掌握.特别要注意的是,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与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是不能等同的.鉴赏小说语言艺术关键在于确定语言特色.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角度切入.不过,鉴赏小说语言更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即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展示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感情,有时体现地域特色,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还有作者语言的个性化.四、情节艺术(见本专题考点一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白轮船[前苏联]钦吉斯·艾特玛托夫山,山,山,四面都是山,到处是悬崖峭壁、乱石、森林.群山是那样雄伟,那样巍峨.孩子此时此刻感到自己太小、太孤单,无依无靠.太阳已经西斜,渐渐朝湖的方向落去.向东的山坡上出现了短短的阴影,阴影就要朝山脚爬去了.孩子用望远镜第几百次甚至几千次地朝最远处望去.啊,是它!前方,伊塞克湖湛蓝湛蓝的边缘上,白轮船出现了!来了,就是它!威武、漂亮的白轮船就像滑行在琴弦上似的,又直又平稳.孩子赶紧用衣襟擦净了玻璃,又一次调好了焦距.现在可以看出,轮船在波浪中微微颠簸着,船尾拖着一条明晃晃的、泡沫翻滚的长带.孩子很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欣赏着白轮船,也长时间地想着他怎样变成鱼,顺着河游去找白轮船……第一次在卡拉乌尔山上看到白轮船时,他的心扑通扑通地跳起来.他一下子就断定,他的爸爸就在这条船上!他坚信这一点,因为他非常希望是这样的.他既不记得爸爸,也不记得妈妈.他一次也没有见过他们,他们也没有来看过他.但是孩子知道,他的爸爸在伊塞克湖上当水手,妈妈同爸爸离婚以后,将他留给爷爷,一去就再没有回来.爷爷说,他的女儿,也就是这孩子的妈妈,有了新家庭和两个女儿;他从前的女婿,也就是这孩子的爸爸,好像还在一条轮船上当水手,好像也有了新家庭和孩子.轮船前进着,渐渐远去.它并不知道有个孩子变成鱼儿正朝它游去.他希望这样来变鱼:身上一切全是鱼的——鱼身子,鱼尾巴,鱼翅膀,鱼鳞,——只有头还是自己的,让又大又圆的头长在细细的脖子上,还让头上长两只招风耳朵和布满伤痕的鼻子.他跟自己的石头伙伴们告别:“再见了,‘睡骆驼’;再见,‘狼’;再见,‘马鞍’;再见,‘坦克’;我要去伊塞克湖,到白轮船上找我的爸爸去.”然后他一下子蹦到河里,钻进汹涌的激流,顺流而下,游过高高的红黏土陡崖,越过石滩,从吊桥下面钻过,擦过岸边的柳丛,顺着水声隆隆的峡谷一路向下,一直进入伊塞克湖.。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3.2 散文阅读(教学案)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3.2 散文阅读(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030b47eff9aef8941e0670.png)
专题3.2 散文阅读从各地模拟题及其他省份高考题来看,对散文的考查有以下特点:简答题往往从散文的词语和句子含意、结构的作用、形象的特征、手法与情感等多个角度出题。
散文中探究题相对较少,多是对散文复杂意蕴和多样手法的分析评价。
在题材上记人、叙事、写景、咏物、抒情的散文都有,尤其注重语言优美、情理交融、意蕴深刻的作品。
一、散文的特征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
2.情理交融,意味盎然“情”指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调趣味,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
与诗歌相比,散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显得较为深沉含蓄,而且它又更多地把情感寓于所描写的生活材料中,转为一种情趣。
“理”即哲理,指作者对生活进行独到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提炼后形成的对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也可指事理,即散文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有些散文虽然取材小,却需要有哲理人情,并且散文中表达的这些哲理、事理不是凭空而发,他们往往与情绪紧密相依,是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的升华和结晶。
情理两者有机地交融统一,形成了散文内容的重要特点。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散文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力求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也讲究平实易解,决不故弄玄虚,总努力把艺术匠心藏于自然而和谐的气势之中,将一系列警句妙语融于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华而不俗、朴而不拙的美。
二、考场上如何迅速读懂散文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
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一篇千字文读两遍。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标1卷B版)专题三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标1卷B版)专题三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5692a1a1e53a580216fcfeb5.png)
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 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
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
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 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
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
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 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 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 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 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 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
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 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5分)
3.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 析。(6分)
一、 1.答案 B 本题考查兴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 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语文 专题03 文学类文本阅读 含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语文 专题03 文学类文本阅读 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a0536783c4bb4cf7ecd166.png)
专题03:文学类文本阅读【2019年高考】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理水(节选)鲁迅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
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
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
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
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
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
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
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
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
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
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
“查的怎么样?”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
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讲义 Word版含答案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讲义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af5221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b.png)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考情纵览阅读素养1.形散而神聚。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也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借景抒情,也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这些都是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的。
2.情理交融,意味盎然。
“情”指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调趣味,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深沉含蓄,而且它又更多地把情感寓于所描写的生活材料中,转为一种情趣。
“理”即哲理,指作者对生活进行独到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提炼后形成的人生经验;也可指事理,即散文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有些散文虽然取材小,但却饱含哲理,并且散文中表达的这些哲理不是凭空而发,它们往往与情绪紧密相依,是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的升华和结晶。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散文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作者也力求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也讲究平实易解,绝不故弄玄虚,总努力把艺术匠心藏于自然而和谐的气势之中,将一系列警句妙语融于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华而不俗、朴而不拙的美。
4.分类按内容和性质分有以下几种: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整体感知,精准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要求考生在读文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读文时也要始终坚信一点,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的每一段落、每一句,甚至每一词都不是随意堆砌的,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是作者精心安排、刻意提炼的,都是为主题服务的。
具备了以上读文意识,养成良好的读文习惯,读散文便成了一种“享受”,做题也就有了“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专题三考点四考点四鉴赏散文表达技巧(含语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石砌的史书——阿斯哈图张抗抗“阿斯哈图”是什么意思?阿斯哈图是蒙语,汉译为“险峻的山峰”。
阿斯哈图在哪里?阿斯哈图在天边。
去阿斯哈图怎样走?从赤峰启程至克什克腾旗经棚镇,然后再往北行三小时。
若是夏季,那将是一次绿色的旅程。
把绿色走到尽头,耸立的大山阻断了去路。
大山拔地而起,如同草原剽悍的巨人卫队。
换车上山,峰回路转,扬起一路烟尘。
山脚是一层层茂密的白桦原始次森林,沿途可见灌木草坡交替,已是一派高原风光。
抬头仰望,山顶嶙峋的巨石轮廓,似乎遥不可及。
是什么原因让你走那么远的路,去阿斯哈图?是因为克什克腾国家地质公园独一无二的“冰川石林”。
世上有很多冰川遗址和怪石奇林呵,为什么非要去阿斯哈图呢?我喜欢它那种宏伟的霸气、磅礴的气势和气度,那种不可一世的傲慢、遗世独立的尊严。
在我曾经走过的地方,那些秀美的石林都太精致太诡谲了。
阿斯哈图的山峰终于呈现在你眼前的时候,穿着什么颜色的袍子?我无法辨别它的颜色,因为它始终在不断地变化之中。
灿灿斜阳直射之下,它是暖金色;背阴处却是中性的灰褐;远远的剪影是冷冷的黑;走到近前细细观摩,越发觉得它的调性难以确定,色块互相渗透融合,一抹赭红、一层青灰、一团麻黄、一片蓝绿;当它们混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斑驳沉着的杂色,似一座巨大的露天矿藏。
阿斯哈图的岩石究竟是什么形状,能让人如此震撼?我无法描绘它的形状,因为每一座山岩的姿态,从每一个不同的角度望去,都会变成另一种样子。
通常,它们会被牵强地解释成各种世俗的物体,被赋予某些象征性的意义,比如塔、鹰或是情侣。
但在我看来,阿斯哈图是一座史前古城堡的遗址,高几十米的城墙巍然矗立,陡峭的烽火台依然坚硬,石砌的通道在荒草中依稀可辨,奇巧牢固的防守工事潜藏在拐角的暗处……那是一个消失了的巨人王国,山峦间每一道高不可及的断垣残壁上,都遗留着当年的巨人营造城堡的痕迹。
若是从这一座砖墙走向另一座石壁,要经过开阔辽远的山梁与谷地。
在夕阳下眺望周边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四处散落的城堡废墟,我确信巨人王国是曾经存在过的。
唯因其巨,而不堪其重。
那么你见到阿斯哈图石林城堡中的巨人脚印了吗?我见到山坡上以完整的巨石铺就的巨人卧榻。
我看到山谷中岩石上烙刻的巨人手纹。
在荒凉的城堡石壁下,开满金红浅紫的野花,每一片战栗在风中的花瓣,都残留着远古的气息。
但我最终被阿斯哈图慑服,仍是因为阿斯哈图山巅上那些神奇的花岗石,每一块或方或扁,就像用锋利的刀斧削凿后打磨而成。
岁月流逝风雨剥蚀,它们被挤压成棱角浑圆的石块石板,边缘清晰、线条流畅、厚薄均匀,然后一层一层地重叠,整整齐齐地码放,犹如一页页巨型厚纸,最后被装订成了一本本重量级的大书,随意地摞在山峦的高地上。
我第一眼仰视它们的那个瞬间,有一种打开翻阅的冲动。
我想这石头的书页里定是藏有文字的,每一页都有葱郁的白桦树林、烂漫的山花作为插图,这是一座用石头史书垒砌的城堡,深邃的岩缝里刻录着历史的沧桑。
阿斯哈图,原来是一部巨人的史书。
史书未著一字而尽得风流。
你走不出阿斯哈图了,这一座巨大的地质博物馆,真解不开你的种种迷思吗?回望阿斯哈图,我看见巨石峰尖上的冰山漂砾插入云层,将绚丽的晚霞温柔地撕裂。
想象着远古时期冰封雪盖的阿斯哈图,怎样在微弱的暖意中渐渐苏醒;高原隆升,顶开了巨大的冰盖,雪层崩塌;冰川融水,刨蚀浸蚀拔蚀冲蚀,终至水滴石穿水落石出。
克什克腾的阿斯哈图石林,是冰川馈赠给人类的珍贵遗产。
如此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大手笔,超越了人类已有的文字记录。
后记:阿斯哈图纠正了我们以往对草原的肤浅认识。
其实,没有巨人也没有巨人王国,只有地壳运动所留下的那部石砌史书,从此将被人们一次次用目光抚摸,然后,记住。
(选自《张抗抗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中第一段巧妙设置三个问题,答案诗意浪漫,使读者在困惑和迷茫中揭开阿斯哈图的神秘面纱。
B.草原深处的阿斯哈图呈现出了令人感到惊异的地貌特征,冰川石林在平坦的草原地带显得格外突出。
C.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了阿斯哈图巨石蔚然高耸的形象特征。
D.阿斯哈图,原来是一部巨人的史书,作者从中读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读出了石林的执着悲壮。
【答案】B【解析】A.不是“困惑和迷茫”,而是“好奇和憧憬”。
C.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D.“读出了石林的执着悲壮”是夸大其词,文中没有具体体现。
2.作品在写法上有哪些明显特点?分别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以阿斯哈图为线索,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好处是线索分明、逻辑清晰。
②以对话形式展开,一问一答,好处是主题集中,连贯晓畅。
③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好处是由表及里,既得其形,亦得其神。
【解析】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散文。
首先,找到作品的写作对象和线索。
本文以阿斯哈图为中心,写了其命名、地理位置、特征、人文内涵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在表现形式上主要采用了问答对话的方式,这也是散文中常见的一种手法,可从第1~7段开头第一句均是问句看出。
最后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本文主要是以描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的。
3.从内容上看,删去尾段后记部分,作品更显简洁,作者为什么还要增加尾段后记部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艺术结构上,以“石砌史书”照应标题,同时总结全文,使结构严谨。
②情感表现上,强调“抚摸,然后,记住”,再次强调阿斯哈图给人的震撼,升华情感。
③思想内容上,纠正“对草原的肤浅认识”,深化了阿斯哈图的人文内涵,凸显作品主题。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回答本题,可从作品艺术结构、情感表现、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再结合文本内容概括。
需要注意的是:探究此类题目,答案需要言之有据,能自圆其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音乐赵丽宏①深夜。
无月,无风。
带木栅栏的小窗外,合欢树高大的树冠犹如张开着巨臂的人影,纹丝不动,贴在墨一般深蓝的天幕上。
一颗暗淡的星星孤独地挂在树梢上,像凝固在黑色人影上的一粒冰珠,冷峻而肃穆。
②静。
静得使人想到死亡。
思绪的河流也因之枯涸,没有涟漪,没有飞溅的水花,没有鱼儿轻盈的穿梭……只有自己沉闷的呼吸,沉闷得像岩石,像龟裂的土地,像无法推动的铁门。
难熬的寂静。
③这时,突然有一种极轻微的声音从远处飘来,仿佛有一个小提琴手将弓轻轻地落到E 弦上,又轻轻地拉了一下。
这过程是那么短促,我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其中的韵律,声音已经在夜空里消失。
世界复又静寂。
在我的小草屋里,这响动却留下了回声,一遍又一遍,委婉沉着地回荡着,回荡成一段优美的旋律,优美中蕴含着淡淡的忧伤,也流淌着梦幻一般的欣喜。
眼前恍惚有形象出现——一个黑衣少女,伫立在月光下拉一把金黄色的小提琴,曲子是即兴的,纤手操持着轻巧的弓,在四根银弦上自由自在地跳跃滑行,音符奇妙地从弓弦下飘起来,变成一阵晶莹的旋风,先是绕着少女打转,少女黑色的长裙在旋风中翩然起舞,旋风缓缓移动,所达之处,一片星光闪烁。
④渐渐地,我也在这旋风的笼罩之中了。
我仿佛走进了一个辉煌的音乐厅,无数熟悉的旋律在我耳畔光芒四射地响起来。
钢琴沉静地弹着巴赫,长笛优雅地吹着莫扎特,交响乐队大气磅礴地合奏着贝多芬……也有洞箫和琵琶,娓娓叙说着古老的中国故事……⑤终于,一切都消失了,万籁俱寂,只剩下我坐在木窗下发呆。
窗外,合欢树的黑影被镀上一层亮晶晶的银边。
月亮已经悄悄升起……⑥以上的经验,距今已有二十多年,那时我孤身一人住在荒僻乡野的一间小草屋里,度过了无数寂静的长夜。
静夜中突然出现的那种声音,其实是附近的人家在开门,破旧的木门被拉动时,门臼常常发出尖厉的摩擦声,从远处听起来,这尖厉的声音便显得悠扬而奇妙,使我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门臼的转动和美妙的音乐,两者毫不相干,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似乎很荒唐,然而却又是那么自然。
⑦我曾经请一位作曲家对音乐下一个定义,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什么是真正的音乐?音乐是人类的爱和智慧的升华,是人类对理想的憧憬和呼唤。
”他的回答使我沉思了很久。
这回答当然不错,可是用这样的定义来解释其他艺术,譬如绘画和舞蹈,似乎也未尝不可。
但音乐毕竟不同于其他艺术。
音乐把人类复杂微妙的感情和曲折丰富的经验化成了无形的音符,在冥冥之中回响,它们抚摸、叩动、撞击甚至撕扯着你的灵魂,使浮躁的心灵恢复宁静,使干涸的心田变得湿润,也可以让平静的心灵掀起奇妙的波澜。
音乐对听者毫无要求,它们只是在空间鸣响,而你却可以使这鸣响变成翅膀,安插到你自己的心头,然后展翅翱翔,飞向你所向往的境界……音乐是自由的,又是无所不在的。
有什么记忆能比对音乐的记忆更为深刻,更为顽强,更为恒久呢?⑧我想起了最近欣赏的一场交响音乐会。
指挥这场音乐会的是一位个子矮小、性格文静的中年人,当他站到庞大的乐队前面,不慌不忙地举起指挥棒时,就像一个骄傲而威严的大将军面对着他的千军万马……⑨乐队演奏的是瓦格纳的歌剧《唐豪赛》序曲。
小小指挥棒挑出了惊天动地的声音。
然而我的眼前既未走来朝圣的信徒,也没有舞出妩媚妖娆的仙姑,那位在盛宴上放歌豪饮的英雄更是无影无踪。
我似乎又走到了二十年前我常常走的一道高耸的江堤上。
灰色的浓云低低地压在我的头顶,眼前是浩瀚无际的长江入海口,浑黄的江水在云天下起伏翻滚,发出低沉的咆哮,巨大的浪头互相推挤着,成群结队向我扑来。
巨浪一个接一个轰然打到堤壁上,又被撞成水花和白雾,飘扬到空中,飞溅到我的身上。
我的整个身心逐渐湿润了,清凉了,郁积在心底的忧愁和烦闷在轰鸣的涛声中化成了轻烟,化成了白色的鸥鸟,振抖着翅膀翔舞在水天之间。
浓重的铅云开裂了,露出了隙缝,一道阳光从隙缝中射进来,射在起伏的水面,波浪又把阳光反映到空中。
我是在一片光明的包围之中了……(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回忆和音乐有关的经历,思考音乐独特的价值,描写和议论结合,想象与联想并用,诗意地渲染出音乐的魅力。
B.住在荒僻乡野的作者听见了附近人家的开门声,误以为是小提琴的声响,进而产生一系列关于音乐的美好幻想,这也算是美丽的错误。
C.第③段“音符奇妙地从弓弦下飘起来,变成一阵晶莹的旋风”,运用通感手法化无形为有形,表现了音乐的灵动和飘逸之美。
D.文章从二十年前的感受写起,最后又联想起二十年前漫步的江堤,前后呼应,由虚到实,表现出音乐给人的强烈而深刻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