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回体.纪传体.编年体

合集下载

文化常识: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

文化常识: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 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 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记载了魏、蜀、吴三 国的历史。(可属于国别体,断代史,纪传体)
文化常识 纪传体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 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 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 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主编,上起周威烈王 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前403-公 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 编写成的。
文化常识 国别体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是一部分 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 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 它最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官,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 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 的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 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 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 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
空白演示
2019-7-22
➢ 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介绍


➢ 文化常识
➢ 前四史——著作及作者
编年体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 事。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 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 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

中国史书的三大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中国史书的三大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中国史书的三大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编年体是中国古代史书最早采用的体裁,所谓编年体,就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编排史事。

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春秋》本是鲁国的国史,经过孔子的修订后,这部编年体史书被赋予了十分浓厚的政治与道德意涵,因而名列经部书籍,而被尊为《春秋经》。

编年体之后兴起的是纪传体。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编排史事。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通过《史记》的目录,我们可以很容易知道什么是纪传体。

《史记》开篇是“本纪”,记录历代帝王的言行;之后是“表”,以表格的形式开列诸侯、将相、名臣的名字;之后是“书”,记录国家的典章制度,后来的正史改称“志”;之后是“世家”,记录诸侯以及特别重要的人物的事迹;最后是“列传”,介绍帝王诸侯之外值得记录的人的事迹。

本纪、世家、列传的设置,清晰反映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自《史记》之后,后世历代正史均采用纪传体,因此纪传体俨然成为不可动摇的传统。

民国初年修《清史稿》,编修者无一例外主张沿用纪传体,众人争议的焦点,在于具体的篇目:一派认为仿《明史》的体例安排篇目;一派以梁启超为代表,认为清代历史呈现了很多与明代历史不一样的特点,“史例自因时而变”,以更多篇幅书写清代历史中的新因素,并且注重大众的生活,而非帝王将相的家事。

这两派意见,最后以前者取胜。

纪传体虽然影响极大,但编年体亦未消亡。

到了北宋,司马光主持编修了《资治通鉴》,这部书采用的便是编年体,而且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衍生出了一系列史书,这其中便有南宋史学家袁枢编纂的《通鉴纪事本末》,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史书。

什么是纪事本末体?如果说编年体以时间线索为中心、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那么纪事本末体便是以事件为中心。

像《资治通鉴》这样的大部头著作,以时间线索编排史事虽然简洁,但一些事件横跨几年乃至十几年,其记载分散在不同年份中,很难使读者掌握事件全貌,容易读了这一年忘了下一年,纪事本末体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区别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区别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29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春秋》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司马光所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1 •编年体。

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如《左传》、《资治通鉴》2 .纪传体。

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创始人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纪传体史书。

3 .纪事本末体。

主要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 .国别体。

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如《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撰,共分十二国策。

《国语》左秋明5 .通史。

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

6 .断代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

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

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下面对我国古代几部著名的史书作简要介绍:《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北宋司马光等人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编年体名词解释

编年体名词解释

編年體名词解释编年体(人物)编年体是我国古代记载史事的一种重要的历史著作体裁。

编年体以时间为经,事件或问题为纬,将每一年中发生的史事,按时间顺序编排起来,就形成了一年的历史。

因为按年、月、日的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叫做“编年体”。

编年体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编年史;第二种是纪传体;第三种是通史。

编年体是记述和研究历史的一种重要史体。

编年体按时间顺序来编写一个朝代的历史著作。

起源很早,战国末年就已产生。

汉武帝时,司马迁编《史记》,即用这种体裁写成。

编年体例一般分帝王本纪、年代记、时序记、事件记四大部分,并按年、月、日记述史事。

第一类:简单纪事本末体《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淳风所编的《麟德历》《宣明历》《大衍历》。

李淳风是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太史令,精通天文历法。

《旧唐书》列他于天文学家之首,《新唐书》尊称他为“万世古历明家”。

全书十卷,包括十六个节气,三百五十六日,二千四百零二年,对历代节气、气候和纪年方法等作了比较科学的阐述。

所谓“古历”,其实是天象观测的结果,与“周易”的阴阳五行思想密切相关,也是阴阳历的变种。

编年体按时间顺序来编写一个朝代的历史著作。

起源很早,战国末年就已产生。

汉武帝时,司马迁编《史记》,即用这种体裁写成。

编年体例一般分帝王本纪、年代记、时序记、事件记四大部分,并按年、月、日记述史事。

《金史》和《元史》中,都有编年体史料。

《元史》包括本纪20卷、表10卷、列传60卷,共130卷。

本纪除列传外,还有少数民族列传和祭祀、祥异等类的“志”。

《金史》包括本纪12卷,表5卷,列传87卷,志45卷。

编年体是我国古代记述史事的一种重要的历史著作体裁。

编年体以时间为经,事件或问题为纬,将每一年中发生的史事,按时间顺序编排起来,就形成了一年的历史。

因为按年、月、日的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叫做“编年体”。

编年体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编年史;第二种是纪传体;第三种是通史。

编年体是记述和研究历史的一种重要史体。

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几种体裁

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几种体裁

中国古代历史著作常用的体裁
中国古代历史著作常用的体裁主要有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

编年体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编写史事,名著有《春秋》、《资治通鉴》。

《春秋》原是鲁国国史,后经孔子修订,列为儒家的经部书籍。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修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史书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编写史事,名著有《史记》。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我国著名的《二十四史》都采用纪传体。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编写史事,名著有《通鉴记事本末》、《明史记事本末》等。

《通鉴记事本末》是南宋袁枢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它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文字全抄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原文,每一事详书始末,并自为标题,凡四十二卷,共记239事,另附录66事,开“纪事本末体”之先河。

《明史记事本末》是清朝谷应泰撰写,成书于《明史稿》、《明史》之前,属于私人著述,为当时人所重视。

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的意义

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的意义

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的意义现代文学史载载四种主要史学体裁: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和纪事本末体,它们对中国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我们了解历史进程的重要依据。

首先,纪传体是中国历史史学史文献形式的主要形式,反映的主要是朝代特定的社会状况,旨在反映皇帝的礼教、汉代的朝政和乡里的风俗,从而演绎出古代政治、社会、文化和思想的脉络。

一般情况下,历史书籍的作者是官员,更容易收集政府的有关档案记载,以穷其所试,形成作者自身“官体”史观,渊源于宋书《史记》。

其次,编年体是纪传体的衍生形式,以记录历史上具体事件细节为主,它侧重三个方面:按年份归类事件,关注当时的重大决策内容,力求做到“考细”。

受到《新唐书》的影响,编年体之后的史书,偏向“分说”,也就是细节性的文章记录方式,通常情况下,是一个或多个人或团体编辑,目的是将历史往来有关具体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全部记录。

再者,国别体是分别研究古今某一国家历史渊源的史书,它偏重两个方面:历史文化和政治机构,并着重描绘人物。

以《汉书·官略志》为代表,用文字和图片形象描绘了汉代统治时期的府、州、郡、县的先后变迁、领军大臣的军事道德人物的时代和背景,市民的风土人情以及政局的背景,是学习汉代政治机构和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最后,纪事本末体是最近历史史文献形式,以创作实事求是见长,以实用性、细节性作为本体,精辟析释文革以及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

例如,正在撰写的《纪事本末》《抗战史》,以及王小波的《纪事本末》等等。

它们着重以大量新文献记载和报道历史事件,记录和编辑历史文献的形态,对于了解近代历史有较大的帮助。

总之,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四种文学史体裁,对于我们更全面了解以及挖掘中国历史。

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分别是什么意思

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分别是什么意思

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分别是什么意思
1、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2、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

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

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

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补充: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

起源于春秋。

编年体史书数量极多。

著名的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

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

它最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官,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

《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的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纪传体: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区别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区别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29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春秋》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司马光所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1.编年体。

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如《左传》、《资治通鉴》等。

2.纪传体。

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创始人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纪传体史书。

3.纪事本末体。

主要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国别体。

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如《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撰,共分十二国策。

《国语》左秋明5.通史。

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

6.断代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

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

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下面对我国古代几部著名的史书作简要介绍:《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北宋司马光等人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史书的体例有哪些

史书的体例有哪些

史书的体例有哪些史书的体例有哪些史书体例有着多种分类,你知道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史书的体例有哪些,欢迎参考阅读!1. 编年体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简称《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补充: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

起源于春秋。

编年体史书数量极多。

著名的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

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2.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公共基础:史书体裁常识

公共基础:史书体裁常识

公共基础:史书体裁常识在全国各类考试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文学常识题,涉及到对史学著作的考察。

而考察著作时,除了考察作者、朝代以及评价之外,还经常考史书体裁,包括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典志体,以及通史和断代史的区别,而这些都属于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接下来就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以及断代史和通史的区别进行阐述:1.编年体: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能够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所著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左传》——左丘明所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所著2.纪传体:以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

本纪:帝王的传记,例如秦始皇本纪世家:诸侯和贵族的人物历史事迹,例如越王勾践世家列传:其他英雄人物代表的传记,例如屈原列传书: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内容的体裁表:用表格排列历史大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迁所著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陈寿所著二十四史(正史)均采用纪传体。

3.国别体:以国(诸侯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春秋时期国别体史书《国语》——左丘明所著战国时期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作者不明,刘向编订4.典志体:又称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

典制体史书是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分离来的,发展为独立的体裁。

在全国各类考试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文学常识题,涉及到对史学著作的考察。

而考察著作时,除了考察作者、朝代以及评价之外,还经常考史书体裁,包括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典志体,以及通史和断代史的区别,而这些都属于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接下来就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以及断代史和通史的区别进行阐述:1.编年体: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能够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史书体例: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

史书体例: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

史书体例: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一种文体。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

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

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

《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纪传体,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

史书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史书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1、编年体-—史书编著得一种体裁。

编年体史书就是按在世皇帝得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就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得一部)。

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就是编写历史最早用得也就是最简便得方法.其优点就是给人以明确得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与发展得时代背景;其缺点就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得联系。

弥补方法就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共两部)最早得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得《国语》;较好得一部就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得《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得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得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就是纪传体。

《史记》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得史书。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她所著得《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得历史。

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得二十四史都属此体。

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得范围。

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得史书,以朝代为断限得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得《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就是以事件为中心得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得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与纪传体得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它创立于南宋袁枢得《通鉴纪事本末》。

小结:1、编年体——史书编著得一种体裁。

编年体史书就是按在世皇帝得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文学文化常识

文学文化常识
9.赋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10.注疏是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如郦道元的《水经注》
11.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主要要素)、完整的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如鲁迅的《故乡》《孔乙己》。
2.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一般叙事兼议论,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如《马说》《爱莲说》。
3.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4.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赠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崇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就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马生的赠序。
2.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而整理修订的《春秋》;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是相传由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的《左传》,原名《春秋左氏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
▶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
9.《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陈涉世家》《周亚夫军细柳》均选自《史记》。
10.《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春秋》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司马光所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1.编年体。

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如《左传》、《资治通鉴》等。

2.纪传体。

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创始人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纪传体史书。

3.纪事本末体。

主要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国别体。

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如《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撰,共分十二国策。

5.通史。

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

6.断代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

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

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下面对我国古代几部著名的史书作简要介绍:《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北宋司马光等人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

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由西汉司马迁著。

《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共21卷,包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是分国记载一些重要史事的国别史史书,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史书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史书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之阳早格格创做1、纪年体——史书籍编著的一种体裁.纪年体史书籍是按正在世皇帝的年号纪录(即按年代程序纪录)履历事变.代表做:《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写,是尔国现存纪年体史书籍中做用最大的一部).别的,纪年体史书籍另有孔子《秋秋》、"秋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秋秋左氏传》)、《秋秋公羊传》、《秋秋谷梁传》等.纪年体以时间为核心,按年、月、日程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履历最早用的也是最烦琐的要领.其便宜是给人以精确的时间概念,比较简单反映出史事爆收战死长的时代背景;其缺面是没有简单集结反映共一履历事变前后的通联.补充要领是,正在纪录史事时,偶尔要逃道往事,偶尔也附戴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纪录,即按国家分类纪录履历.(共二部)最早的一部秋秋时期左丘明做的《国语》;较佳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背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籍代表做).3、纪传体——史书籍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坐传记的办法记道史真.即以人物活动为核心纪录履历,便是为人物坐传,代表做《史记》.比圆《三国志》《史记》等皆是纪传体.《史记》是尔国履历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4、断代史格式——以往代为断限的史书籍.此体裁独创于东汉史教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籍》,写下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天皇四年(23年)西汉王往230年的履历.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中,其余的二十四史皆属此体.其中《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往,仍旧属于断代史的范畴.纪年体战纪事原终体的史书籍,以往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畴.5、纪事原终——纪事原终体,是以事变为核心的著史体裁.它取纪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原终体裁,每事一题,为一博篇,把分别的资料,准时忙先后加以集结敍述,兼有纪年体战纪传体的便宜,详於记事,便当阅读.它建坐于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原终》.小结:1、纪年体——史书籍编著的一种体裁.纪年体史书籍是按正在世皇帝的年号纪录(即按年代程序纪录)履历事变.代表做:《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写,是尔国现存纪年体史书籍中做用最大的一部).别的,纪年体史书籍另有孔子《秋秋》、"秋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秋秋左氏传》)、《秋秋公羊传》、《秋秋谷梁传》等.纪年体以时间为核心,按年、月、日程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履历最早用的也是最烦琐的要领.其便宜是给人以精确的时间概念,比较简单反映出史事爆收战死长的时代背景;其缺面是没有简单集结反映共一履历事变前后的通联.补充要领是,正在纪录史事时,偶尔要逃道往事,偶尔也附戴记述后事.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纪录,即按国家分类纪录履历.(共二部)最早的一部秋秋时期左丘明做的《国语》;较佳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背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籍代表做).3、纪传体——史书籍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坐传记的办法记道史真.即以人物活动为核心纪录履历,便是为人物坐传,代表做《史记》.比圆《三国志》《史记》等皆是纪传体.《史记》是尔国履历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4、断代史格式——以往代为断限的史书籍.此体裁独创于东汉史教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籍》,写下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天皇四年(23年)西汉王往230年的履历.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中,其余的二十四史皆属此体.其中《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往,仍旧属于断代史的范畴.纪年体战纪事原终体的史书籍,以往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畴.5、纪事原终——纪事原终体,是以事变为核心的著史体裁.它取纪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原终体裁,每事一题,为一博篇,把分别的资料,准时忙先后加以集结敍述,兼有纪年体战纪传体的便宜,详於记事,便当阅读.它建坐于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原终》.小结:■ 国别体按国家分类纪录履历.《国语》、《战国策》■ 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核心纪录履历.二十四史(包罗《史记》)■ 纪事原终体以事变为主线按年月程序道事.《竹书籍纪事》◆通史纪录从黄帝到做家死计年代的履历.《史记》、《资治通鉴》◆断代史纪录往代履历.除《史记》中的其余二十三史.他们的模式大概如下:纪年体:某年爆收了某事国别体:某国爆收了某事纪传体:某人干了某事■国别体按国家分类纪录履历.《国语》、《战国策》■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核心纪录履历.二十四史(包罗《史记》)■纪事原终体以事变为主线按年月程序道事.《竹书籍纪事》◆通史纪录从黄帝到做家死计年代的履历.《史记》、《资治通鉴》◆断代史纪录往代履历.除《史记》中的其余二十三史.他们的模式大概如下:纪年体:某年爆收了某事国别体:某国爆收了某事纪传体:某人干了某事。

史书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史书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

编年体史书就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就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就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就是最简便的方法。

其优点就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就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

弥补方法就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就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

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就是纪传体。

《史记》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她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

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

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

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

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就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小结: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

史书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精编版

史书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精编版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

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

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

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

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

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

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

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小结: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

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回体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讲史”就是说书的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

讲史一般都很长,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

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中的一回。

在每次讲说以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

章回体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等字样,正可以明确看出它与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经过长期的孕育,在明代初年出现了首批章回体小说,其中著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

这些小说都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过说话艺人补充内容,逐渐丰富,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的。

明代中叶以后,章回体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西厢记》、《金瓶梅》等著名作品。

由于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这些章回体小说的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也更为细腻,它们在内容上和讲史已没有多少联系,只是在体裁上还保持着讲史的痕迹。

这就是清代写作的《红楼梦》还是有“看官”、“且说”等词句的原因。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此开卷第一回也。

作者自云:因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

故曰“甄士隐”云云。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

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这是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第一章。

有的读者会问,既然是小说,其中的“列位看官”、“待在下”等等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红楼梦》是我国典型的“章回体”的小说,而“列位看官”、“话说”等则是章回体小说特有的形式。

·章回体小说分章回叙事的长篇小说就是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小说由宋元时期“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由于“讲史”很难在一两次“说话”中把一段历史兴亡争战故事讲完,“说话人”就分次连续讲述,每次“说话”前用题目向听众提示本次主要内容,这就成了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

我们阅读章回小说,经常可看到“话说”“且说”和“各位看官”字样,这就是章回体小说与“话本”之间承继关系的体现。

经宋元两代长期的积淀,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较为成熟的章回体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

到明代中期,章回小说更趋成熟,出现《西游记》、《金瓶梅》等作品。

清代,章回小说继续发展,《红楼梦》是其艺术高峰。

由于章回体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强的中国民族特色,一直是中国读者所喜爱的文学样式。

现在我们较为常见的明清及近代章回体小说,大致有文言体章回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方言体章回小说,如清代韩子云的《海上花列传》,全文多用吴方言;弹词体章回小说,如陶贞怀的《天雨花》;排偶体章回小说,如清代陈球的《燕山外史》等。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讲史”就是说书的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

讲史一般都很长,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

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中的一回。

在每次讲说以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

章回体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等字样,正可以明确看出它与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经过长期的孕育,在明代初年出现了首批章回体小说,其中著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

这些小说都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过说话艺人补充内容,逐渐丰富,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的。

明代中叶以后,章回体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西厢记》、《金瓶梅》等著名作品。

由于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这些章回体小说的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也更为细腻,它们在内容上和讲史已没有多少联系,只是在体裁上还保持着讲史的痕迹。

这就是清代写作的《红楼梦》还是有“看官”、“且说”等词句的原因。

章回小说格式介绍章回小说介绍1.为中国长篇小说的一种传统形式。

2.源於宋代平话,确立於元末,以长篇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为成熟标志。

3.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

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馀回。

每回前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标目,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

如三国演义第一回正文前标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每回末有「……如何,且看下文分解」,如三国演义第一回本「毕竟董卓性命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4.一回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段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5.这类小说段落整齐,叙事清楚,符合民众的欣赏习惯,便於读者间歇阅读,故其形式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