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中国土地非农化政策分析
论农地适度非农化机制与制度创新
论农地适度非农化机制与制度创新——基于中国城镇化中农地过度非农化的现实背景李伶俐一、引言当前,城镇化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然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引起大量农地向非农部门转移。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自1978年到2007年底,已累计有600万公顷优质耕地被转变为非农用地,平均每年就有20余万公顷农地非农化,而且农地非农化的趋势还在加剧。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推算,2008~2030年间,中国城镇化导致的非农化农地增量还将超过250万公顷。
毋庸置疑,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不仅得益于市场化取向的制度变革所带来的生产激励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而且得益于农地非农化支撑的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
国家统计局(2009)的资料显示,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645.2亿元,到2007年增长到246619亿元,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6%;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农业产值比重从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7年的11.7%,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从1978年的71.8%上升到2007年的88.3%。
同样地,在此期间,中国城市(指地级以上城市)从193个增加到286个,镇的数目从2173个增加到18890个,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5.94亿,城镇化率已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07年的44.9%。
由此不难推断,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得益于城镇化的加速和城镇中第二、第三产业的成长。
基于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未来20年中国的城镇化还将加速。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从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②。
虽然中国过去由农地非农化支撑的城镇化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绩效,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农地非农化质量(主要取决于城镇化与工业化质量)并不高。
首先,土地的城镇人口承载力偏低。
在1990~2006年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6.8%,而同期城镇人口年均增长仅有4.1%,非农业人口人均城市建成区面积由80平方米增加到140平方米,而世界平均水平为83平方米,首尔为55平方米、东京为66平方米,开罗为31平方米(曲福田、高艳梅、姜海,2005)。
土地法学案例分析
耕地占用案例分析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中国地理学家普遍赞成土地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
认为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保护自己的耕地应采取什么措施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而耕地严重稀缺的发展中国家。
根据人口增长及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我国政府提出了耕地保护目标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所谓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在满足人口及国民经济发展对耕地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断增长的条件下,耕地数量和质量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耕地的数量、质量保护并注重耕地环境质量的提高,扭转在人口继续增加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
【生活实例一】1995年2月,某省人民政府批准土地征收,新力村集体耕地48亩,用于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益民商城项目,由跃进房地产公司进行开发。
跃进公司在办理完用地审批手续之后于1998年5月开工建设,同年7月跃进公司由于资金紧缺停工,一直闲置到了2006年9月造成土地荒芜长达11年之久。
新力村农民联名提出恢复耕种申请,经原批准机关批准收回该宗闲置土地,并交由新力村原耕种的农户恢复耕种。
【关键词解析】耕地保护我国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制度,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
《土地管理法》第37条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
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1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应当由原耕种该幅耕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1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闲置费,连续2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该幅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
”《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
耕地“非农化”影响因素分析——以贵州省为例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Fuzziology 运筹与模糊学, 2023, 13(5), 5581-5587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orfhttps:///10.12677/orf.2023.135557耕地“非农化”影响因素分析——以贵州省为例阳丹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收稿日期:2023年9月3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7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5日摘要中国坚持十八亿亩农田红线,是保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基石,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有限的耕地资源面临巨大的压力,了解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和制定相应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方法,对贵州省耕地“非农化”驱动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耕地“非农化”受到经济、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与贵州省耕地非农化程度呈正相关。
耕地非农化程度与人均GDP增长率、城镇化增长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呈负相关。
研究结论:耕地“非农化”受到经济、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府在制定调控管理政策时应着眼于影响因素对于耕地“非农化”的驱动或者抑制作用,分别从不同角度采取措施加强对耕地的保护。
关键词耕地“非农化”,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SPSS软件Analysis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Non Agricultural Conversion” of Cultivated Land—Taking Guizhou Provinceas an ExampleDan YangSchool of Economic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Received: Sep. 3rd, 2023; accepted: Oct. 17th, 2023; published: Oct. 25th, 2023AbstractChina’s adherence to the red line of 1.8 billion acres of farmland is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for阳丹ensuring national food production security. However, in the context of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limited arable land resources are facing enormous pressure. Un-derstanding the driving factors of non agricultural conversion of arable land, and conducting tar-geted management and formulating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uses SPSS software for regression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driving factors of “non agricultural con-vers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Guizhou Provin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on agricultural”transform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s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economy and popula-tion, among which the added value of the human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egree of non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Guizhou Prov-ince. The degree of non agricultural conversion of arable land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er capita GDP growth rate, urbanization growth rate, and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growth rate of rural permanent residents. Research conclusion: The “non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s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economy and population. When formulating regulatory and management polici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focus on the driving or inhibitory ef-fects of these factors on the “non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nd take meas-ure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Keywords“Non Agricultural Convers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fluencing Factors, Multiple RegressionAnalysis, SPSS Software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耕地资源是保护粮食安全的根基,同时也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耕地非粮化的例子
耕地非粮化的例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耕地非粮化现象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加剧。
耕地非粮化是指原本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用于种植非粮食作物,或是被开发为工业用地、居住区等其他用途,导致粮食生产能力减少,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潜在的威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关于耕地非粮化的例子,并分析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我们来看一些典型的耕地非粮化案例。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大量的耕地被转变为工业园区、居住区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据统计,中国每年有数万公顷的耕地被用于发展城市和建设工厂,导致粮食生产能力受到影响,农业产能也在逐渐下降。
另一个例子是巴西的亚马逊雨林地区。
由于亚马逊雨林地区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成为了巴西种植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主要产区。
为了扩大种植面积,许多农民将原本的森林砍伐,用于种植农作物,导致了大量的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加剧。
除了中国和巴西,印度、俄罗斯、美国等国家也面临着耕地非粮化的问题。
在这些国家,农民由于经济压力和政策扶持等原因,选择种植非粮食作物,如玉米、大豆、棉花等,而不是粮食作物,导致了粮食生产的减少,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耕地非粮化呢?一方面,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来建设工厂、居住区等基础设施,造成了耕地资源的浪费。
农民种植非粮食作物可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因此他们更倾向于种植非粮食作物,而不是粮食作物。
政府的政策扶持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农民种植非粮食作物,而非粮化现象得以持续发展。
耕地非粮化对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耕地非粮化导致了粮食生产的减少,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
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发等行为会导致土地退化、生态环境破坏,进而影响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种植非粮食作物可能导致农业面积扩大,化肥农药过度使用,造成土地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长期来看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我国耕地非农化问题研究
我国耕地非农化问题研究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我国耕地非农化问题研究【引言第一章】耕地非农化概述【第二章】法律规制耕地非农化的法理分析【第三章】域外农地保护法律制度【第四章】遏制耕地非农化的法律对策分析【结语/参考文献】耕地非农化问题的解决方案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摘要“民以食为天,地以农为本”,耕地直接为农民提供40%-60%的经济收入和60%-80%的生活必需品,充沛的耕地资源可以解决公民的粮食供给,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有序的后备保障。
我国是人均耕地水平较低的国家,耕地利用率不高、农业技术不发达,加之近几年城镇化、工业化、农村土地流转的兴起,农村耕地保护越来越成为农村土地问题的关键。
在现行的集体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乱占、乱用耕地、毁损基本农田的现象,耕地“非农化”问题尤其严重,这些问题说明农村土地流转不但需要有序引导和合理监管,更需要有一套透明、公正、合理的法律制度来规制。
本文的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了耕地非农化的概念,梳理了我国各个时期的法律法规、政策中对有关耕地非农化的具体规定,同时介绍了我国耕地非农化的现状、表现形式与所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列举出我国现行法律规制耕地非农化的的不足之处,并对法律规制耕地非农化提出了理论上的支撑与思考,运用了稀缺性原理、所有制理论、公权力与私权利博弈论以及多元的土地价值观理论;第三部分介绍了域外以法律规制耕地非农化的经验。
归纳了他们对耕地保护的立法理念、执法措施与法规监管的先进之处,总结出共性,并总结出我国可借鉴之处;第四部分主要介绍遏制耕地非农化的法律制度研究,分别从立法层面、执法层面、司法层面、耕地保护法律意识层面来探讨创设我国耕地非农化法律规制的特色法律制度体系。
本文的创新之处是把耕地非农化作为一个有针对性的法律课题进行专门探究,以经济学、法学相关原理对耕地非农化的法律规制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精品】浅谈土地非农化中必须保障农民利益
浅谈土地非农化中必须保障农民利益(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码:___________)农村城市化,必然有大片农田转向非农化。
以上海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上海郊区农村城市化的步伐显著加快,伴此而来的是大批农田转为非农用途。
1991-1995年的5年间,政府批准的征地和农村集体经济的非农用地共4。
2万多公项,占全市30万公顷耕地的14%。
有些村庄的耕地已基本消失.如何保障农民的劳动就业和经济收入大批耕地被国家征用后,如何保障农民的劳动就业和原来的收入水平,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关系农民利益的首要问题。
国家征用土地,按土劳比例政策,安排失地农民的就业。
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一是尚未安置或已经安置到某个企业但并未落实工作岗位的,约占应安置劳动力总数的1/4强。
这部分劳动力只领取类似失业救济金的待岗生活费,比原来的收入水平下降一半左右。
二是已安置就业的劳动力,收入水平也有下降。
国家征用土地大多数在城乡结合部,这部分农村原来的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农民的收入水平比较高,年劳均收入一般是七八千元,高的达一万多元。
国家征地,不仅征用了农田,有些地方还把原来用于二三产业的土地也征用了。
征地工安置到国有或城市集体企业工作,多数人要减收1/3左右,有的减得更多.三是由于农民原来务农、务工时所掌握的技术,多数不适合新企业的需要,因此在择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征地工反映,他们被安排到新单位,往往是拿“三柄”,即铲刀柄、扫帚柄和拖把柄。
由于他们所做的是勤杂工,一旦企业遇到不景气,下岗待业又是首当其冲。
四是他们原来务农、务工的时间不算“工龄”,在劳保福利、退休金比例、房改政策等方面也都不能享受企业老职工同等待遇。
这些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必然会影响农民参加城市化建设的积极性,增加农村城市化的阻力.在农地非农化进程中,国家征用了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而国家征用的土地只付少量的青苗费、地上地下设施和土地的补偿费,没有土地的市场价格,这种做法基本上是国家计划调拨体制的延续.这样政府对保障农民原有的收入水平也就有着不可推却的责任。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非农化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非农化分析农村非农化是指农村经济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向非农产业和服务业转型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农村非农化已经成为了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非农化现象。
一、农村非农化的背景和意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和资源出现了过剩的情况,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经济形势的需求。
因此,推动农村非农化成为了当务之急。
农村非农化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还可以促进城乡居民的交流和交往,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同时,农村非农化还可以减轻农业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实现农村和城市的互动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二、农村非农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目前,中国农村非农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特别是在沿海地区,非农产业和服务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同时,农村非农化还呈现出一些特点,如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就业岗位的增加和居民收入的提高。
三、农村非农化的驱动因素推动农村非农化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政策的支持、市场需求的变化、科技进步和农民个体经济发展的需求等。
政府政策的支持是农村非农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科技进步则为农村非农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农村非农化面临的挑战农村非农化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需要加强培训和教育。
其次,农村非农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差距,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此外,农村非农化发展还面临着土地和资源的限制,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
五、农村非农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了促进农村非农化的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径。
首先,应该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技能水平。
其次,应该加强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此外,还需要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加强城乡居民的交流和交往。
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灰色土地市场小产权房案例分析
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灰色土地市场———“小产权房”的案例分析【内容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当中的热点问题“小产权房”面临的政策困境,提出个人对于农地直接入市交易的看法。
根据对我国建国以来土地产权制度变革的研究,认为在城市化对于土地的需求增加但国有城镇土地供给有限的假定下,土地的商品属性得到人们的再确认作为一种诱致性的制度变迁可以满足传统的土地制度安排的供求缺口,因而农地自发直接入市是一种合理的行为。
但是由于农户相对于土地使用者在信息等方面处于劣势,因而会造成交易过程中的效率低下和福利损失。
而政府征地作为农地非农化入市交易的现有唯一合法途径,由于政府在征地过程中的垄断地位造成农地非农化收益分配不合理。
【关键字】农地非农化灰色土地市场小产权房制度变迁一.引言写作背景我国当前实行的土地制度为城乡二元制土地所有权制度,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的过程为农地非农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两种转化途径:经过政府部门合法征用所有权后出让给土地使用单位(土地需求方);或者由农地的集体所有者与土地需求者直接谈判后转让。
但后者为现行法律政策所禁止,而这一途径交易的土地可以暂称为灰色土地。
我国日渐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增加了城市开发对土地的需求,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我国2006年GDP总量为2119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上年增长24%。
2007年我国GOP总量为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8%。
面对近期宏观经济偏热,固定资产投资居高不下的形势,早已开发建设趋于饱和的城市土地更加供不应求。
因此,农业用地加快了非农化的速度。
然而,对高额的土地出让金望而却步使一些土地需求者无力购买经政府征用后的转让的合法土地,不惜冒巨大的政策风险转而直接同农地的集体所有者谈判获取价格低廉的灰色土地。
土地需1国家统计局网站求方将获取的灰色土地用于商品房开发建设用途时,小产权房就出现了。
中国土地与劳动力“非农化”的协同推进——问题解析与经验借鉴
集中到行政村的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然后按年满16周岁
以上的农业人口分配一个土地股份,16周岁以下的分配半股 的标准折股到人。公司保证按国家当年粮食收购价格的80% 每人每月供应2S公斤稻谷,每年给予每股400元以上的现金
分红。全部土地集中后,行政村把土地划分为基本农田保护
区、工业开发区和商贸住宅区,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农业 基本保护区按照特定的经营项目给专业队进行定额承包。这
种模式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集
体土地“非农化”启动工业化。在南海,企业可以通过国家 征用地方土地或租用集体土地来获得土地的使用权。灵活的
一107—
万方数据
}资源配置1’
土地使用方式,促使大量企业在南海落户、生根。形成了我 国珠江三角洲地区著名的工业带;其次,将土地“非农化” 的级差收益保留在了集体内部。在土地的处置上,由于它与 国家工业化不同,它只是将土地作“非农化”使用,并没有 转变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性质,这样,在土地“非农化”的过 程中以及在土地的长期“非农化”使用中,土地级差收益以 及它的增值收益也就保留在了集体内部;第三,在自愿、合 法、有偿的原则下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变成可以永久享受的 股票分红权,从而有利于农民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的分离: 既保障了农民对土地的收益权,又加速了农民向二三产业转 移。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将原来的土地均分权变为了土地增值 收益的分红权,成员权的保留使农民愿意将土地交由集体统 一开发、出租,农民也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去到农外就业,从 而加速了农民的“非农化”进程(1992年到20D2年的十年 间,农民“非农化”的程度已达到92%),最终实现地方政 府、社区与农民的“共赢”。 4、厦门“金包银”模式 所谓“金包银”就是在工业集中区、开发区被征地村 的外围按人均15m2预留发展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底 层店面上部公寓”的商业用房,引导被征地农民利用征地款 集资入股建设外口公寓、商贸小区等环村商业带设施,打造 “金边”,为工业区提供生活配套服务,逐步实现被征地农户
案例一:中国土地非农化政策分析PPT课件
一、问题的提出
过速农地非农化的现实问题
3.失地农民问题与社会安全 ➢ 市场定价与广场定价 ➢ 兰德公司的报告 ➢ 泰晤士报:“官商勾结”,3000-4000万失地农民 ➢ 土地的“非农化”与农民的“本土化”:症结所在
4.边际土地开发、环境退化与贫困
➢占补平衡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边际土地与土地质量退化 ➢环境退化与贫困
年份
图4 大陆农地数量与农业人口变化
农业人口 耕地
台湾地区农地数量减少与农业人口减少同步
图5 台湾的农地数量与农业人口变化
近20-30年中国土地资源严重退化--土地危机
水土流失 116 --180万km2(1949-1990) ✓土壤流失量: 10亿T/年
土地荒漠化 34.4万Km2 速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6-24.67万hm2 /年
0.05
0
5
0.10
10
15
0.15
20
25
固定资产投资(%) 建设占用耕地(%)
0.20
30
35
0.25
40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GDP增长率(%)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建设占用耕地比例(%)
伴随经济增长,中国农地非农化加速
▪1978—2000年 耕地年均减少26万hm2 ▪农地非农化加快:3800万亩(350万亩耕地), 2003 ▪2000-2009年: 0.20%-0.25%
图3 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占用耕地
建设占用耕地比例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0.00
-10
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整改措施
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整改措施非农化和非粮化是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热点问题,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整改措施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对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整改措施进行评估和探讨。
一、耕地非农化问题的深度评估1. 耕地非农化现状及其原因:列举数据分析该现象在中国乃至全球的普遍性及主要原因之一,如农民增收需求、城市化进程等。
2. 耕地非农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讨论非农化现象对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引用数据及案例加以佐证。
3. 耕地非农化面临的挑战:分析农地流转的问题、农村未来发展方向及可行性等,从而更好地理解该问题所面临的挑战。
二、非粮化整改措施的广度评估1. 非粮化发展的重要性及目标:阐述非粮化的重要意义,如促进农业多元化、提高农民收入等,明确整改措施的目标。
2. 探索非粮化路径:从危机为转机、产业兼并、土地流转等角度,探讨实现非粮化的途径和方法。
3. 政府支持及政策引导:分析政府在非粮化整改中的角色与作用,介绍相关扶持政策并提出改进意见。
4. 农民意识和市场需求:探讨农民对非粮化的接受程度、如何提高农民意识等,同时分析市场对非粮产品的需求情况。
三、总结与展望1. 对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整改措施的评价:综合前文的观点,总结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整改措施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意义与效果。
2. 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对未来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整改的发展方向和应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展望和建议,引起读者对该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整改措施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地区劳动力逐渐流失,农民的收入增长需求愈发迫切。
耕地非农化可以帮助农民拓宽收入渠道,提高生活水平。
农村优质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非粮化可以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然而,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如农地流转困难、农民意识转变等。
耕地“非粮化”驱动系统分析
耕地“非粮化”驱动系统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4)二、理论基础 (5)2.1 耕地“非粮化”概念界定 (7)2.2 相关理论框架 (7)2.3 影响因素分析 (9)三、耕地“非粮化”驱动机制 (10)3.1 市场驱动 (11)3.2 政策驱动 (13)3.3 技术驱动 (14)3.4 社会经济驱动 (15)四、耕地“非粮化”影响分析 (16)4.1 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18)4.2 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18)4.3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9)4.4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0)五、案例研究 (21)5.1 典型地区概述 (23)5.2 案例分析方法 (24)5.3 案例分析结果 (25)六、对策建议 (27)6.1 加强政策引导 (29)6.2 提高农民意识 (30)6.3 推广高效种植技术 (31)6.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2)七、结论与展望 (33)7.1 研究结论 (35)7.2 研究不足 (36)7.3 未来展望 (37)一、内容概述本文档旨在深入分析耕地“非粮化”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机制,以期为我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与传统的粮食生产相比,“非粮化”指的是将耕地用于种植非粮食作物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对粮食生产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
本文档首先介绍了耕地“非粮化”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文档详细探讨了耕地“非粮化”的驱动系统,包括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多个方面,并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驱动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了评估。
文档还提出了针对耕地“非粮化”的应对策略和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各界提供参考。
文档总结了耕地“非粮化”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呼吁加强研究和政策引导,以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粮食需求持续上升,耕地资源的紧张问题日益凸显。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1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案例摘要:耕地为人类提供粮食等基本的物质,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面对我国耕地人均耕地数量少,后备资源少的基本的国情,耕地保护政策的合理与有效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我国建设用地量急剧增加,有相当一部分耕地转变成建设用地,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缺乏整体规划,肆意占有优质土地现象严重。
我国虽然建立了初步的耕地保护的政策体系,政府反复强调要用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来保护好耕地资源,但实际执行的效果仍然不是太令人满意,每年仍有大量优质农田被侵占或破坏。
本文认为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体系尚不健全,政策执行环境还不是很有利,政府的执行力度还不够。
案例描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
”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
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㈠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
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
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一、案例描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勺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
”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
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
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
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
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
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
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个省,1992-1994年共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32万宗,违法用地面积达500 平方公里,浙、粤、桂3省区违法占用耕地达753300公顷。
关于我国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地 进 入 市场 。
( )完善农地征用和补偿制度 二
1 善 现 行 的 《 地管 理 法 》及 其 司法 解 释 ,把 . 完 土
土地征用严 格限定在 “ 共利 益”内 ,如将土 地征 公
收 限 定 在 国 家 机 关 用 地 和 军 事 用 地 、城 乡 基 础 设 施
般农 民,又不 同于城市居 民的边缘群体 。 ( )征地过 多导致耕地 大量减少和粮 食风险 四
用地 和公 益 事业 用 地 、国家 重点 扶持 的能 源 、交 通 、水利等 基础设施用地 等 。对 于 ‘ ‘ 公共利益 ”性 质的征地行 为 ,虽然不必对 土地发展 权进行补偿 , 但 必 须对 农 地 的社会 保 障 和失 业保 险 功 能予 以补 偿 ,为失 地农 民提供 基 本 的养 老 、就 业 、医疗 保
格 。按 照 《 土地 管理 法 》第4 条 的规定 ,补偿 费用 7
5 国土资源 2 1年6 6 0 月号 1
标 准不管是低 限还 是高限 ,都 不足 以使被征 地农 民 保持 原有 的收入水 平 ,都不是 弥补农 民因失 去土地 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 ) 三 失地农 民利益 缺乏保障 失 地农 民的 利益 缺 乏保 障 表现 在 以 下两 个 方 面 。一是 征地补偿标 准过低导致补偿金 额低于实 际 价值 ;二 是补偿方式 简单导致失地农 民社会保 障低 于城市居 民。在农地 征收过程 中,多数 农 民失去 了 作 为生存保 障的土地 ,却 又无法享受与城 市居 民同 等的社会保 障权利 ,这使得 失地农 民成 为既有别 于
已成 为 当 今 社 会 的一 个 焦 点 问题 ,现 将 这 一 问 题 做
我国农用地非农转化政策分析
制 作 为 基 础 手 段 . 政 府 协 调 与 辅 助 是 市 场 经 济 国 家 一 般 常 见的手段 , 主 要 是 其 土地 私 有 制 决 定 的 , 而在我 国 . 采 用 的 是 征 用 制 加 批 租 制 的 农 用 地 非 农 转 化 制 度 。 整 个 农 用 地 非 农 转 化 的 过程 大致 为 以下 流 程 : 首先 , 国 家 为 使 土 地 所 有 权
2 0 1 4年 第 2期
理 论 观 察
Th e o r e i t c Ob s e r v a i t o n
No .2 ,20 1 4 Se r i a l No.9 2
( 总第 9 2期)
●●聚焦三农
我 国农用地非农转化政策分析
陈冬 生
( 山 东 工 商学 院 政 法 学 院 ,山东
农 用 地 非 农 转 化 是 指 土 地 资 源 由 非 农 业 部 门 代 替 农 业 部 门 并 且 进行 资源 重 新 利 用 与 配 置 的过 程 . 亦称“ 农 用 地 非 农化” 。 非 农 化 土 地 政 策 得 当 与 否 直 接 关 系 着 一 个 国 家 经 济 发 展 的 可 持续 性 , 关系着人们生活的生态环境的优劣 . 影 响 着 人 们 生 活 的 舒 适 程 度 和 生 活 质 量 , 因 此 也 是 一 个 非 常 值 得 深 入 研 究 的课 题 。 不 同 国家 、 地 区 所 处 的 经 济 发 展 阶 段 及
量 , 通 常 以经 济 规 制 为 主 是 其 政 府 的 主 要 调 控 措 施 . 例如 : 税收分享 、 购买 土地 保 持 权 和 可 交 易 土地 开发 权 等 。 而 对 欧 美 等 丁 业 化 已经 进 入 到 成 熟 末 期 的 国 家 来 说 .相 关 土 地 保
中国农地非农化的治理结构问题
土地市场机制不完善,土地价格形成不科学,导致土地资源配置效 率低下。
治理结构问题的影响
损害农民权益
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忽视农民的 合法权益,导致农民利益受损。
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不规范的土地征收和出让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 环境的破坏。
影响社会稳定
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存在的治理结构问题可能导致社会 不稳定因素的出现,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01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 不足
部分失地农民在农地非农化过程 中得不到合理补偿和安置,权益 受到侵害。
02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03
生态环境破坏
部分地区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存 在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导致土地 利用效率低下。
部分地区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忽 视生态环境保护,导致生态环境 受到破坏。
农地非农化原因
经济发展需求
2
在中国,农地非农化的治理结构由政府主导,通 过土地征收、土地出让等环节实现。
3
政府在治理结构中扮演着决策者、执行者和监督 者的角色。
治理结构问题
政府权力过于集中
政府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拥有绝对权力,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决策 失误。
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目前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来制约政府的权力,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在 土地征收和出让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行为。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 市范围不断扩大,大量农地被征 收用于城市建设和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滞后
部分地区土地利用规划滞后,导 致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出现土地利 用冲突和资源浪费问题。
土地征收程序不完
善
土地征收程序存在不完善之处, 导致部分地区出现违法征收、补 偿不公等问题,影响农民权益。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农地非农化研究以东莞市为例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农地非农化研究以东莞市为例发表时间:2014-12-29T14:07:58.327Z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7月中旬供稿作者:刘真[导读] 农地非农化,是指农用地转变用途,成为居住、交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城乡建设用地的过程(张宏兵,2001)。
刘真LIU Zhen(华南理工大学,广州510640)(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摘要:本文拟通过对广东省东莞市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非农化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分析其具体途径和特点,讨论其今后一段时期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完善性建议,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东莞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为我国相关政策的优化提供有益借鉴。
Abstract: Th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situation of land convers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Dongguan city of Guangdongprovinc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pecific path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usses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n the short future andimproving advice.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of Dongguan and promoting the new urbanizationdevelopment from the aspec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relevant policy in China.关键词:农地非农化;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Key words: land conversion;new-type urbanization;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0-0286-031 问题的提出农地非农化,是指农用地转变用途,成为居住、交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城乡建设用地的过程(张宏兵,20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0.300
0.250 15
0.200 10
0.150 5
0.100
0 0.050
-5
0.000
GDP增长率
建设占用耕地比例
图3 1978-2002年建设占用耕地比例与GDP增长率变动趋势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农地非农化趋势 0.28%(1995-2005) 0.31%(2006-2010)
农地非农化的积极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过速农地非农化的现实问题
3.失地农民问题与社会安全 市场定价与广场定价 兰德公司的报告 泰晤士报:“官商勾结”,3000-4000万失地农民 土地的“非农化”与农民的“本土化”:症结所在
4.边际土地开发、环境退化与贫困
占补平衡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边际土地与土地质量退化 环境退化与贫困
问题的提出:农地非农化与土地退化 土地过度非农化的经济学原因 土地可持续利用--市场的作用 土地可持续利用--政府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非农化:不可避免的现象
加拿大 1966-1986年为了建设70个城市占用了30 万公 顷农地
日本1950年到1979年,工业化占用133万公顷高质量的 农地
Äê ·Ý
图4 大陆农地数量与农业人口变化
Å© Òµ ÈË ¿Ú ¸û µØ
台湾地区农地数量减少与农业人口减少同步
图5 台湾的农地数量与农业人口变化
近20-30年中国土地资源严重退化--土地危机
水土流失 116 --180万km2(1949-1990) 土壤流失量: 10亿T/年
土地荒漠化 34.4万Km2 速度 16-24.67万hm2 /年
二、土地不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原因
(一)土地利用的内在特性--市场失灵
土地利用效果的外部性 外部经济性:绿地及其生态环境价值 外部不经济性 砍伐森林、开荒引起水土流失
土地利用的公共物品性:粮食准公共物品与粮食安全 土地利用价值的多样性:难以认识和权衡
农地利用的市场失灵导致农地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无法纳入 经济决策,农地效益低估,过快非农化。
大陆农地数量与农业人口变化趋势
ËÈ Ú¿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¹ êÇ
900,000 850,000 800,000 750,000 700,000 650,000
10000.00 9800.00 9600.00 9400.00 9200.00 9000.00
一些事件
原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被撤职 经济问题?执政不利?
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几起重大土地案件 青岛崂山事件:区委书记“一支笔”批地 江苏铁本事件: 违法占用6000亩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清查: 纸能包住火? 土地收购储备(以地生财)的整顿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个基本的判断: 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下,土地问题已成为中
伴随经济增长,中国农地非农化加速
1978—2000年 耕地年均减少26万hm2 农地非农化加快:3800万亩(350万亩耕地), 2003 2000-2009年: 0.20%-0.25%
图3 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占用耕地
建设占用耕地比例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0.00
-10
-5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草地退化 1/3草地退化;133.33万hm2 /年 草产量下降30-50%(20年内)
土地资源退化面积:5.39亿hm2 ,占国土56.2%; 耕地资源退化面积:6666.67万hm2 ,占总面积的50%
土地生产力下降,导致贫困 300多个贫困县、1.7亿人生活在严重土地退化地区
一、问题的提出
0.05
0
5
0.10
10
15
0.15
20
25
固定资产投资(%) 建设占用耕地(%)
0.20
30
35
0.25
40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GDP增长率(%)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建设占用耕地比例(%)
总经济价值的含义及其分析框架
直接使用价值
鱼、薪材、娱 乐、运输
市场分析、 享乐价值、 替换成本
总经济价值 使用价值
间接使用价值
火灾控制、风暴 防护、外部支持
损失回避成本 预防支出、生 产函数法
选择价值
意愿评 估法
非使用价值 存在价值
意愿评估法
图 6 以湿地为例的总经济价值构成及其评估方法
二、土地不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原因
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焦点 宏观经济失控的原因 行政违法的典型 社会不稳的根源 官员腐败的温床
公共政策一些战略性考虑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确立 “三农”问题与城乡统筹 土地制度改革与防止重复建设—中央财经领导小组 “土地征用条例”—国务院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 土地管理行政体制改革: 国土管理垂直领导
支撑经济增长 实现资本原始积累
一、问题的提出
过速农地非农化的现实政策问题
1.中央对食物安全的担心:三个下降 耕地面积下降:0.1-0.2% 粮食总产量下降 人均粮食占有量
2. 经济低成本过速增长 土地资源低效利用: 投资与产出指标 经济质量与泡沫:产业结构雷同与低层次 中国用世界1/4的钢、1/3的煤、1/2的水, 创造了世界3.3%的GDP 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总终限制
(二)制度因素 农地产权残缺 谁是地主?是找不到还是不想找?50%农民认为是国有 农户承包权:残缺不全、内涵模糊、时效性 集体土地产权:弱质、受歧视 农户不能成为农地保护的第一道防线
中国土地非农化政策分析
前言
土地乃万物之源,农民生存之根,经济发展 之本,更是工业化过程中资本原始积累之源。如 何分割土地权益,权衡城市与农村、政府与农民 之利益,协调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之发展,寻找 “鱼与熊掌兼得” 之策,乃是本世纪初中国农 村政策之要题。
中国土地非农化政策分析:政府与 市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