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考点解读】
1、说明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3、解释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
4、举例说明自然选择作用可以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学习重难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基因频率的概念,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隔离的概念和,以及物种形成的方式;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
【自主探究】
例1、中心血防站调查了1788个MN血型的人,其中397人是M型(LMLM),861人是MN型(LMLN),530人是N型(LNLN),请分别计算LM和LN的基因频率。解析: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据题意可知,M型者含有两个LM基因,MN型者含有一个LM和一个LN基因,N型者含有两个LN基因。
故本题应如此计算
LM%=(2×397+861)/2×1788×100%=46.3%
LN%=(861+2×530)/2×1788×100%=53.7%例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关键是研究一对雌雄个体的迁徙行为
B.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交配产生后代
C.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
D.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因此研究的着眼点是种群,而不是个体。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而非生物变异的方向决定,本题考查了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
答案:C
【相关链接】
一、从宏观(性状)和微观(基因)两方面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1.从宏观(性状)上看进化过程为:19世纪中期桦尺蠖的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属于保护色,较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不能适应环境,易被捕食者捕食。因此,突变产生后,后代的个体数受到限制。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由于地衣死亡,桦尺蠖栖息的树干裸露并被烟熏黑,使得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而大量生存;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易被捕食者捕食而大量被淘汰。表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2.从微观(基因)来看进化过程为:19世纪中期以前,由于黑色基因(S)为不利变异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受到限制,因此,当时种群中浅色基因(s)的频率为95%,黑色基因(S)的频率为5%。到20世纪中期由于黑色基因(S)控制的性状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并繁殖后代,浅色基因(s)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大量被淘汰,使后代数量大量减少。结果浅色基因(s)的频率下降为5%,黑色基因(S)的频率上升为95%。结果是淘汰了不利变异的基因,而保留了有利变异基因,通过遗传逐渐积累。
结论:由此可见,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的不利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二、一般不同物种间的个体是不能自由交配的,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称之为生殖隔离。马和驴是两个不同的物种。马和驴杂交后代骡子高度不育这种情况就属于生殖隔离,这样两物种间就不会出现基因交流了。马是二倍体生物,有64条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含染色体32条;驴也是二倍体生物,有62条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含染色体31条。一般是驴的精子与马的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32+31=63条染色体,发育成骡子染色体为63条。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63条染色体发生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因此不能产生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