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简述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简介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Person-Centered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其主要观点强调了个体的自我概念、自我实现以及人际关系中的积极性,对心理治疗和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格自我罗杰斯认为,人格自我是一个整合的、动态的、正积极发展的心理结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和理解。
人格自我由自我概念组成,即对自己的看法、价值观、能力和身份认同等因素的总和。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主观看法和评价。
罗杰斯认为,人们在与他人互动中经历了无数的“反映性的自我”。
通过收到他人的反馈信息,个体形成了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建立起自我概念。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人格自我的核心概念之一。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追求自我实现,即实现自己的潜能、发展自身能力,并成为一个更完整、更真实的自我。
自我实现是一个人的基本动力,是实现幸福和满足感的关键。
条件化自尊罗杰斯认为,实现自我实现的关键是条件化自尊。
当个体能够根据自己的内心价值和目标进行行动,并受到他人的接纳和尊重时,就能够建立起条件化的自尊感。
这种自尊感使个体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并能够实现自我发展。
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个体受到了罗杰斯所称的「正向动机」的驱动。
这种动机源于个体对于自我的认同和完善的渴望,而不是外在的奖惩或社会的压力。
正向动机推动个体主动寻求新经验、探索自己的潜能,并不断发展成为一个更真实和独立的自我。
人际关系中的积极性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个体自我实现的关键环境。
人际关系中的积极性和互动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真实的关系罗杰斯强调了个体与他人之间建立真实的关系的重要性。
真实的关系是一个人能够真实展示自己、接受他人和被他人接受的关系。
在真实的关系中,个体能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接纳,从而建立起条件化的自尊感,并实现自我发展。
罗杰斯健全人格观点的特点
罗杰斯健全人格观点的特点罗杰斯健全人格观点的特点罗杰斯(Carl Rogers)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治疗师,他提出了一种健全人格的观点,即“自我实现理论”。
这种观点强调个体的内在需求和意愿,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潜力,并且在适当的环境下可以实现这种潜力。
以下是罗杰斯健全人格观点的特点:1. 人类本性是积极向上的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天生的积极向上的冲动。
这种冲动使得我们想要探索新事物、成长和发展自己。
然而,由于社会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可能会受到压抑或限制。
因此,罗杰斯认为,在一个支持和鼓励个体发展和成长的环境中,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我潜力。
2. 重视自我意识罗杰斯强调了自我意识对于健全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特质的人需要对自己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
这种自我意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并且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3. 重视个体的主观体验罗杰斯认为,个体的主观体验对于健全人格发展至关重要。
他强调了个体的感受、情感和内在需求,认为这些因素是影响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罗杰斯注重倾听和理解患者的主观体验,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潜力。
4. 重视人际关系罗杰斯认为,人际关系对于健全人格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他强调了相互尊重、信任和接纳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在治疗过程中,罗杰斯注重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并且通过积极倾听和理解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5. 强调自我实现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潜力,并且在适当的环境下可以实现这种潜力。
他强调了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罗杰斯注重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并且通过积极倾听和理解来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潜力。
总结:罗杰斯健全人格观点强调了个体内在需求和意愿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潜力。
他强调了自我意识、主观体验、人际关系和自我实现对于健全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斯金纳与罗杰斯人格理论之比较
3.人性观上的对立
斯金纳对人性的看法基本上沿袭了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他认为,人的本性无善恶好坏之分。因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只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人经由各种强化才学会了种种行为,行为的善恶取决于强化的结果。罗杰斯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认为“性本善”,即使对那些表现出恶行的人,罗杰斯也可从他们身上找到每个人都会存在的积极倾向。正因为如此,他指出人不需要外部的控制,“我不赞成那种认为人是非理性动物,对于他的各种动力如果不控制,就会导致他自身和他人毁灭的普遍流行的观点。人的行为是一种理性很强、敏锐的,有条不紊而又具复杂性的,并推动他的机体奋力获取目的的活动”。他还进一步指出,正好相反,正是由于现实对个体的需要进行控制,他才表现出“恶”来。
总之,斯金纳从外部环境决定论的角度解释了正常及异常人格的形成,而罗杰斯对常态和变态人格的理解是以内部因素决定论的观点为切入点,由此可以说,斯金纳的人格理论是外因论,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是内因论。
�
总的来说,斯金纳的人格理论比较简单,他较少对人格进行解释,主要侧重于说明其人格形成和改变的操作原则。
(二)罗杰斯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
罗杰斯的人格发展观主要来源于其25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由于他很强调人的主观经验和自我实现潜能,因此该理论又被称为人格的自我理论。
罗杰斯强调现象学观点,他认为每个人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看待世界,人们对自己和世界的知觉构成个人的现象场,所谓的现象场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或经验世界。因此在他看来,所有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正是这种内心世界而非客观世界决定着个体的行为。以此为出发点,他将个体与环境长期交互作用中形成的“自我”分成两个子系统,即“自我”和“自我概念”。“自我”是指个体的真实自我,即个体对自己知觉和意识无偏见的反映及自我的客观观察与评价,也就是个体的真实经验;而“自我概念”则是指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相联系的那部分知觉及其附着的意义。这两者始终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起初,婴儿的“主体我”与“客体我”是混杂的,但随着与环境和他人的交往,逐渐分化出知觉的“自我概念”。随着自我的出现,个体产生了获得他人的温暖、关心、尊敬及认可等积极的关注需要,随后又形成了自我积极关注的需要。这两类关注在某种程度上都属于条件关注,因为为了得到他人(当然也包括最终得到自己)的关注,就不得不按一定的规定方式行动。其中自我关注是以他人关注为基础的,“为了获得父母的爱,儿童内摄了那些他还不曾真正感知但却被当作自己认识上的价值观。然后,他拒绝了解与这些内摄物相反的机体经验物。因而,他的自我概念就掺入了许多并非建立在他经验中的真实自我基础上的虚伪要素”,因此,个体的“自我概念”中内化了他人的评价标准,如果个体遇到了与经验评价不一致的他人评价时,就有可能否认经验评价,而迎合他人,造成自我不协调的状态,即自我失调。
罗杰斯人本主义主要观点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观点包括但不限于:1、人格的自我理论:关于自我的理论是罗杰斯人格理论的核心,也是他的心理治疗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
罗杰斯认为,个体是完整的有机体的存在,是一切体验的发源地,且在自我实现倾向的驱使下成长与发展,其结果就是“自我”、“自我概念”的发展、扩充及实现。
2、心理治疗理论: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代表着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趋向。
即如果给来访者提供一种最佳的心理环境或心理氛围,他们就会倾其所能,最大限度地去进行自我理解,改变他们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指导行为,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
3、教育观: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罗杰斯把其“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扩展到了心理治疗领域之外,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它以学生经验的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与主动性为学习动机。
因此,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变化和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成为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挥作用的“自由人”。
罗杰斯强调,在达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贯彻“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即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应像治疗者对来访者一样对学生产生同情式理解,从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学生的反应,敏感地意识到学生对教育与学习的看法;要信任学生,并同时感受到学生信任。
这样才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罗杰斯的主要贡献:1、发展了人格理论:罗杰斯是 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西方重要的人格理论家之一,他强调人格的完整性,强调人格中自我的作用,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因此对自我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罗杰斯尝试运用 Q 分析技术来了解人的自我概念相机体经验,为他的人格理论的某些关键概念成为可操作的技术,因而受到主流心理学家们的重视。
许多人仍对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深感兴趣,并在各自的实践中验证和发展其理论观点。
罗杰斯理论的启发
罗杰斯理论的启发一、罗杰斯理论主要内容(一)自我罗杰斯认为,人格的主要结构是自我。
在他看来,现象场中有些内容与个体自身有直接的关系,而有些内容与个体无直接的关系,前者就是自我。
自我包括现象场中一套有组织的知觉模式,包括主格的“自我”、宾格的“我”以及所有格“我的”。
因此,可以从一个人对自己的描述中认识他的自我。
自我是一套有组织的、整体的和一致的知觉模式,当新的元素加入的时候,自我尽管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他仍然保持原有知觉模式的固有本质。
在自我的基础上,罗杰斯提出了与自我相对应的理想自我,理想自我就是一个人希望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异往往是衡量个体人格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
(二)自我实现在罗杰斯看来,所有的有机体都有求生、发展和提高自身天赋的要求,也就是说有自我实现的趋向,正是这种自我实现的内驱力推动着有机体向前发展。
有机体的自我实现遵循着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依赖到独立,从固定、僵硬到变化和自由的发展规律,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更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
罗杰斯相信“人性本善”的观点,因此,个体的自我实现就是个体的创造J陛活动,而且不应受到社会的控制。
所有的个体都是以是否与实现趋向相一致的方法来评价他们的经验,同实现趋向相一致的经验是令人满足的,所以它维持着人对它的追求,反之,不一致的经验是令人生厌的,个体就会回避它。
(三)人格发展“自我发展”( self - development)是一个使有机体倾向于更分化或者更复杂的实现趋向的重要形式。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能否形成健全的自我,进行自我发展,取决于他在婴儿期所获得的抚爱。
在自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儿童需要爱的哺育。
罗杰斯把这种需要称作“积极性尊重”。
他指出,每个人都具有积极尊重的需要,每个婴儿都被驱使着去寻找积极尊重的满足,只有那种能获得爱抚,能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能深得别人赞扬的儿童,才能得到这种健全的人格,完全取决于这种积极尊重的需要是否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罗杰斯人格理论及自我概念
两大人格理论差异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 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早期,弗洛伊德提 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即无意识———意识结构说, 实际上他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 个系统所构成。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 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 各种本能欲望和冲动。这些冲动和欲望被排斥或压抑在意 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以 追求满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 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 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但 是,当“ 检查员”丧失警惕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 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二、马丁布伯的存在主义对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以马丁布伯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其实也是一种关注人的哲学。 存在主义中所表述的存在是个体的存在,这种理论认为, 只 有从个体的存在出发, 才能理解人生的意义, 并把孤立的人 的非理性的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存在主义注定要以 人为中心, 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重视人的存在体验。 三、詹姆士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对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 响 以詹姆士和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经验, 人们所能认识的, 只限于经验。所以实用主义十分重视从个 人的经验出发, 主张用行为的相应效果来证明思维的合理性 和现实性。实用主义忠于事实, 根据事实的效果来进行判断 或是修正概念, 重新将为了人确定为哲学的最终目的。事实 上, 自皮尔士创建实用主义以来, 作为一种以自我为核心的 哲学精神和思维方式, 深深影响着其后所出现的各种社会思 潮,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实用主义的 影响。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人格界定
•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力求自己得到最大 发展的心理倾向,这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所遗传 的内容。人不仅要实现其生物潜能,还要实现 其心理潜能。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能、 个性和价值观,所以要尊重个人的经验和感受。 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罗杰斯主张要建立 人与人之间正向的关怀和充分的尊重,使人的 个性能够得到正常的发展。
(二)理想自我是个体希望自己能够具备的样子。理想自我 具有的品质是个体认为最重要和有价值的东西,可以是生 理方面的,也可以是能力、财产或者社会地位方面的内容 。认为给提的自我概念应当和理想自我接近,这样自己本 省的知觉和所希望的形象相符合,人们对自己就会感到满 意。还认为心理健康的人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是相当接 近或相互符合的。
人格发展
他认为人的发展受到他人的评价。在他的理论中,自我 是个格的核心部分,自我的充分发展是个体生长和发展 目标,所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其实就是自我的形成和发 展,罗杰斯认为影响自我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关注的需要
自我概念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 的,它依赖于环境中的许多因素。一个人在与生活中的 重要他人如父母、兄弟姐妹、老师朋友等交往时,会逐 渐形成建立在周围人评价基础上的自我。积极关注的需 要就是指生活中得到周围人的关心、同情、尊敬、认可 、温暖等情感需求,每个人都有获得他人积极关注的需 求,这种需求非常强烈和迫切,以至于小孩子会为了这 种需求的满足而放弃某些其他的事情或者需要。
现象场
• 现象学强调个人的经验,认为人的世界就是经验的世 界,经验就是现象场,对个人而言现象场就是现实, 是一个人在某一刻的整个意识的范围。现象学认为每 个人对于周围的世界,都有其独特的知觉,一个人的 所有行为反应都与他所经历过的和感受到的现象场有 关系。
试析罗杰斯学习理论中的人格发展观
试析罗杰斯学习理论中的人格发展观(一)理论观点1. 人性观罗杰斯指出人性本善,而且朝向自我实现、明朗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罗杰斯假设人的内心都存有一种自然蜕变的力量,可以朝向身心健康、自我实现、自我介绍的人格行进。
2. 人格界定罗杰斯指出每个人都存有一种力求并使自己获得最小发展的心理女性主义,每个人都存有自己独有的创造力、个性和价值观,所以必须认同个人的经验和体会。
3. 人格结构(1)自我每个人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知觉构成了他的现象场,即这个人的主观世界。
其中关于自己各个方面的印象就是他的自我,或自我概念。
罗杰斯非常重视自我概念和犯罪行为适应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个明朗身心健康的人,他的自我概念应就是与他本身的情况吻合,也就是与他的真实自我吻合或者二者吻合。
(2)理想自我理想自我就是个体期望自己能具有的样子。
理想自我所具备的品质就是个体指出关键的和有价值的东西。
罗杰斯指出个体的自我概念也应与其理想自我二者吻合,这就则表示个人对自己本身的无意识和所期望沦为的形象相符合,这样人们就可以对自己深感令人满意。
4. 人格发展罗杰斯很少提及发展阶段,与精神分析学派相同,他指出人的发展受他人评价的影响。
在罗杰斯的理论中,自我就是人格的核心成分,自我的充份发展就是个体生长和发展的目标,所以,人格的构成和发展其实就是自我的构成和发展。
罗杰斯指出影响自我发展的因素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关注的需要自我概念不是天生就有的,就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构成的。
积极关注的须要就是指在生活中获得周围人的关心、同情、敬重、普遍认可、温暖等情感的市场需求,每个人都存有赢得他人积极关注的市场需求,这种市场需求的满足用户源自于他人的赞赏。
(2)价值的条件孩子在谋求积极关注的过程中,可以慢慢地明白有些事情就是可以搞的,有些事情就是不可以搞的。
孩子们可以晓得获得父母的积极关注就是有条件的,须要搞某些事情才可以获得,如果搞另一些事情,就不能获得这种高度关注,这就是价值的条件。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教心08级1班赵丽(0807410153)罗杰斯在长期实践研究中形成的从人格自我理论出发,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非指导性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阐述了“培养完整的人”、“意义学习”、“教育者即促进者”的教育思想。
批判地借鉴和吸取他的教育理论,对于审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其临床研究得出的“以人为中心”疗法思想不仅对心理咨询产生很大的反响,而且在教育上、人际关系上都产生了重要作用。
我很关注其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
一、生涯解读:1902年1月8日罗杰斯生于美国伊利诺斯的奥克派克。
是家中的六个子女中的第四个,父亲是位成功的土木工程师,母亲主持家务,同时也是位虔诚基督教徒,家中具有十分严格而不容违抗的宗教伦理气氛,父母对孩子们倾注了大量关爱,非常尽职,也几乎时时刻刻惦记着孩子们的幸福快乐。
父母的爱与“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理论提出有很大关系。
罗杰斯家庭思想刻板保守,尤其对社交生活的限制尤为严格,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带坏,所以孩童时就没有朋友,非常孤独,将所有精力用于学习。
12岁的时候,全家迁至农场,父亲对科学的热爱也影响了他一生。
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期,由于严格的家教和繁琐的家务,卡尔变得孤僻、独立和自我约束。
这可能对成年后从事儿童方面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1919年考入威斯康星大学,主读农业,后转修宗教,于1924年获威斯康星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学科的变换显示其兴趣爱好正逐步脱离家庭的影响,变得更加自我。
在此期间,他作为“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被选派到北京学习六个月,这段新的经历扩展了他的思考,于是他对自己的一些宗教基础观念开始质疑,摆脱了父母的正统宗教信仰观念;也意识到个人的想法、感受、梦想等是可以相互分享和交流的。
在神学院罗杰斯就已经被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课程和讲座所吸引,发现自己对咨询很感兴趣。
后来逐渐转向了儿童指导领域,并开始将自己当做一名临床心理学者了。
罗杰斯的个人中心理论及应用和评价
罗杰斯的个人中心理论及应用和评价理论罗杰斯的现象学理论不是一个人格理论,而是关于心理治疗和行为改变的过程。
然而,人格理论总是从治疗理论发展来的。
罗杰斯的观点代表了现象学的人格的研究取向,即强调为什么我们能够且应该根据人们对自己及周遭世界的看法来理解他们。
提出罗杰斯的理论是因为它关注自我概念及与其有关的经验,也因为它有意将临床的直觉与客观的研究结合起来。
罗杰斯强调个人经验,以及成为“功能完全发挥的个人”的重要,他的理论对咨询员、教师和商业主管人员的培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对人的看法是坦率的,与弗洛伊德的观点相反,但又与他的治疗观和研究观密切相关。
罗杰斯理论的精神使他在人类潜能运动中占有一席之地。
客观与实证研究的强调影响了罗杰斯,但是他的理论却来源于对个人的深入研究,然后理论又应用于个人。
罗杰斯在一生中花了大量时间从事个人治疗,而且通常利用临床资料来开始他的研究。
和心理分析理论一样,罗杰斯的理论包含了对所有人的假设,但是他的理论尤其针对个体差异及个体整体功能的研究。
与分析心理对潜意识的强调不同,罗杰斯的理论强调的是意识。
个人的现象世界,就是他所经验到的世界里,在意识的层面所包含的资料,可以用来了解并预测行为。
心理学家能够通过营造一种支持的气氛,来逐渐了解个人的私有世界。
罗杰斯对人的看法: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
我们基本是朝向自我实现、成熟和社会化的方向前进的。
当人能自由去发挥功能、自由地经验、去实现作为积极的社会性动物的基本本性时,人就是可以信赖的、基本上是有建设性的人。
罗杰斯对科学。
理论及研究方法的看法:根据罗杰斯的现象学立场,个体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觉知这个世界的。
个体对他觉知到的环境做出反应,而这一环境可能和研究者本身对环境的定义不相符合。
个体的现象场包括意识的与无意识的知觉,但是决定行为最重要的因素,是意识的或可以成为意识的知觉。
尽管现象场是个人内在的私有世界,但我们也能试着去觉知个体的世界。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核心理论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核心理论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卡尔·兰塞姆·罗杰斯是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首创非指导性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
关于自我的理论是罗杰斯人格理论的核心,也是他的心理治疗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
罗杰斯用“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解释自我发展的机制: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一种没有价值条件的积极关注体验.即使自我行为不够理想时,他觉得自己仍受到父母或他人真正的尊重、理解和关怀。
罗杰斯认为:如果一个人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得到了无条件积极关注,就会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无拘束地发展一切潜能,并成为一个健康人格的人。
后来,罗杰斯把这一原理应用于心理治疗,提出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也应该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样才有利于来访者克服障碍,解决存在的问题。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来,在面对来访者时一直使用“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心理咨询理念。
正如罗杰斯所言:咨询师并非专家,并不比来访者更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
因此,咨询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咨询师的态度,以及气氛的创造和咨访关系的建立。
作为度麦学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我们只需要为来访者创设一种温暖、接纳、真诚的氛围,就能使来访者享受到被尊重的体验。
无数成功的案例证实:来访者的信任与配合才是咨询效果的有力保证,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就是获得来访者信任与配合的最佳途径。
在此,我想分享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案例。
那是一个年轻的男孩,他来到度麦学苑心理咨询室的时候,整个人的感觉像缩成一团的刺猬,带着强烈的防备。
我请他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并轻声询问他来这里想要解决的问题.看得出来,他很想回答,却几番犹豫不敢说出口.我没有催促他,只是静静地等待着.他一会儿看我一眼,一会儿又低下头想想,终于在五分钟后猛然抬头问了我一句话:“老师,你不会骂我吧?”感受到他的紧张不安和恐惧,我坚定地摇了摇头,轻轻地说:“不会。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深刻地影响了人格发展的研究。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一个人最原始、最基本的欲望和冲动的源泉,自我则是在外部现实情况下为满足本我欲望而调解和平衡的一种机制,超我则代表着内化于个体中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
2. 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性人物,他提出了自我实现理论。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使他们追求与自己真正本质相符的人生。
根据罗杰斯的理论,在一个支持性和理解的环境中,个体可以实现自己最大潜能,并达到心身健康的状态。
3.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注重满足需要和激励行为的理论——需求层次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人具有一系列不同层次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些需求按照层次依赖性排列,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才会追求较高层次的需求。
4. 托马斯和谢尔曼的社会认知理论托马斯和谢尔曼提出了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思维、信念和感知对个体行为与决策的影响。
根据他们的理论,个体通过自己对外界信息进行解释和处理来影响自己对环境和他人的反应。
此外,托马斯和谢尔曼还将情绪和情绪调节作为影响个体行为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5. 基格鲁心理学理论基格鲁心理学理论提出了一个跨文化、发展主义以及生态系统相结合的人格发展模型。
根据基格鲁心理学理论,人格是过程性且动态变化的,并且是由内在因素(如天赋)和外在因素(如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
该模型同时强调了个体与社会以及文化背景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结论综上所述,人格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过程,在心理学领域有许多不同的理论来解释它。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到基格鲁心理学理论,每一种理论都揭示了不同方面对于人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深入研究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并促进个体在不同阶段达到心身全面发展。
罗杰斯的健康人格理论
罗杰斯的健康人格理论第一,自我完善的人1、罗杰斯相信人的本性是善的,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要努力保持一种乐观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满足。
但这种美好的生活不是静止的状态,要成为一个自我完善的人,就要面对生活中不断的考验。
2、自我完善的有具有以下特征。
A完善的人应该坦诚的对待自己的经历。
他们努力体会生活的全部内容,愿意去发现什么样的生活是最有价值的,然后珍藏这种特殊的经历。
B完善的人关注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他们生活在现实的空间里。
C完善的人相信自己的感觉。
如果他们感到一件事应该做,他们就去做,不会因为过去学到的准则或顾忌别人的想法而放弃。
第二,焦虑和防御机制罗杰斯认为当我们接触到与我们的自我知觉不一致的信息的时候,焦虑就会产生。
例如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受人喜欢平易近人的人,但偶然间听别人说你是一个很冲动的人,这样就会产生焦虑。
为了对付焦虑,人们会使用扭曲否定的防御机制。
如,可以认为那个人情绪不好,或者是一个粗鲁的人,可以否定,他不是在说我。
而减少焦虑。
第三,有条件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罗杰斯认为接受我们的自我概念不协调的信息很困难,是因为多数人是在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环境下长大的。
大多数父母多是在孩子满足了自己的期望的时候,才会爱他们。
当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意的时候,他们就会收回他们的爱。
这样,孩子逐渐懂得,只有做到了父母想让他们做的事,才能得到父母的爱,从而学会抛弃他们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愿望,而只接受了父母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
他们拒绝了自己弱点和错误,最终孩子变得越来越不了解自己,而且在将来也越来越不可能称为一个完善的人。
因此,罗杰斯认为,我们需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来接受我们人格的所有方面。
这样,孩子就可以自由的体验全部的自己,自由地把错误和弱点都纳入到自己的自我概念中,自由体验全部生活。
罗杰斯的人格自我理论
积极看待的需要包含了要求获得他人或自己关注、赞赏、接受、尊敬、同情、温暖与爱。与积极看待相反,那些漠不关心、蔑视、讥讽、冷淡、憎恨、打骂等等称为消极看待。起初,这些积极看待来自于其他人,特别是身边重要的人,如父母、老师与朋友等等,随着自我的发展,积极看待的提供者更多从他人转向自己,也就是说个体能够自我珍重,接受自己,奖赏自己。积极的自我看待需要既是天生的,也有习得的,罗杰斯喜欢后一种解释。积极自我看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具有交互作用的性质。当一个人使他人积极自我看待需要获得满足时,自己的这种需要也会满足。
5、与同事和睦相处,机能完善者乐于给他人以无条件积极关注,同情他人,为他人所喜爱。
罗杰斯认为成为一个机能完善的人关键在于自我结构与经验的协调一致。这就要求有一个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成长环境。这种环境不仅在心理治疗中可以实现,而且在日常的婚姻、家庭或者亲密的朋友间也能实现。因此,罗杰斯对人类的未来充满希望,他相信机能完善的人正在大量成长。
自我包含有意识的内容,因而它是可操作的。罗杰斯为研究个体的自我结构创造了一种Q技术或称Q分类法(Q-Sort),Q技术可以将他人对被试者的评定和被试者的自我评定进行比较。该技术的操作如下:准备许多写有形容词或句子的卡片,如“我很懒”、“我不喜欢和他人交往”、“我很自信”等等,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特点或他人的特点把这些卡片进行分类,也就是按照它与自我概念的吻合程度分类。一般按照从最不适合自己的特质到最适合自己的特质分为九组。每组卡片的数目都是事先规定好的,如卡片的数目可以是100张,分类后的卡片数目序列为:1,4,21,26,21,11,4,1。就是使全部的卡片从“绝对符合”到“完全不符合”的维度分配成一正态形态。运用 Q分类法也可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进行比较。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ppt课件
他认为父母不必对儿童的任何要求都给予满足,但是必须将孩子的某 个行为与孩子本身区分开来。不要让孩子的自我形象受到影响,不要 影响他整个的人格发展。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二)价值的条件
要想得到别人的积极关注是有条件,需要做某些事情才可以得到,如 果做了另一些事情,就得不到这种关注,这就是价值的条件。当我们 能做到这些条件的时候,提升我们自尊的可能就会增加。当价值的条 件被内化,就会成为自我的一部分,可以指导人的行为。这种价值的 条件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有负面的作用。可能 会阻碍儿童的成长和自我实现。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代言人--罗杰斯
• 人性观 • 人格界定 • 现象场 • 人格结构 • 人格发展 • 人格适应 • 人格动力
理论观点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人性观
罗杰斯对任性的看法与我国的孟子很相似,都认为人性本善,而且都 是朝向自我实现、成熟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的。他认为宗教信仰尤其 是基督教让我们相信人是有罪的。人们会犯错是因为个体没有完全将 个人的功能发挥出来。
(三)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都应当得到爱。他认为孩子需要 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无论孩子是什么样子,无论孩子做了什 么,无论孩子是聪明还是笨,都能获得父母的全部的真正的爱,父母 是无条件的尊重孩子,也就是说孩子不会担心自己会失去父母对自己 的爱和喜欢,他认为这对孩子的人格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自我不协调
当个体感受到自我概念与实际之间出现差距的时候,这个人 就处于不协调的状态。这是一种内心紧张、纷乱的状态。 个体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差距会使他产生强烈的焦虑。 人们经常会采用否认的和曲解的防御方式来应付现状。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及其评价
思想背景
主要论文著作发表于50.60年代
美国50.60年代社会风貌
思想背景
1.物质生活富足 2.战后心理治疗需要 4.只有物质科学是不足以幸福的 3.教育需要重新定义
思想背景
50.60年代美国心理学界
人本主义兴起,讥讽精神分析学派
思想背景
评价
1. 人格的自我理论中的自我概念和健康人格的勾勒对心理学产生 了巨大影响 2.罗杰斯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在 心理治疗领域影响最大的理论。 3.教育观中注重学生,让我们看到了教学中的新可能和巨大潜力 4.理论一脉相承,脉络清晰,是比较系统的理论
评价
不足
1.整个理论体系的提出并没有充分的实验和数据作为支撑,有一点 自说自话,我认为怎么样就是怎么样的味道 2.对人的潜力的期望或许太乐观了,太天真了
个人工作经历 1945-1957年,他任芝加哥大学的心 理学教授,并建立了心理咨商中心。在他 任职时期,确立了咨询中心的工作理念, 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去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主要理论及观点
1.人格的自我理论
“自我概念” “经验” “无条件积极关注”
2.心理治疗理论
“以人为中心的治疗”
3.教育观
“以学生为中心”
主要理论及观点
人格的自我理论
个体是完整的有机体的存在,是一切体验的发源地, 且在自我实现倾向的驱使下成长与发展,其结果就是“自 我”、“自我概念”的发展、扩充及实现。
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符合程度影响心理健康的质量
主要理论及观点
人格的自我理论 自我不是与生俱来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概 念的,而是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把自 己和非自己区分开来,形成自我,心理驱 力开始激活并发挥作用
罗杰斯的三个自我概念
罗杰斯的三个自我概念罗杰斯的三个自我概念简介卡尔·罗杰斯是20世纪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自我概念理论。
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是人格形成的核心。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由三个方面组成:自我形象、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观。
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自我概念。
一、自我形象1. 定义自我形象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外在特征和内在特质的认知和描述。
它包括了身体、性格、能力等方面。
2. 影响因素(1)生理因素:身体特征、性别、年龄等。
(2)环境因素:文化背景、社会经验等。
(3)个体因素:性格特点、个人经验等。
3. 作用(1)影响行为:一个人对于自己外在特征和内在特质的认知和描述会影响他的行为方式。
(2)塑造偏好:一个人对于自己外在特征和内在特质的认知和描述也会塑造他对于不同事物的偏好。
二、自我评价1. 定义自我评价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表现和行为的评价。
它包括了对于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评价。
2. 影响因素(1)他人反馈:他人对于个体表现和行为的反馈会影响个体对于自己的评价。
(2)社会标准:社会对于某些行为和表现的标准也会影响个体对于自己的评价。
(3)个体经验:个体过去的经验也会影响他对于自己表现和行为的评价。
3. 作用(1)塑造信念:一个人对于自己表现和行为的评价会塑造他的信念,从而影响他未来的行为。
(2)情绪调节:一个人对于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评价也会影响他的情绪,从而调节情绪状态。
三、自我价值观1. 定义自我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内在存在意义和重要性的认知。
它包括了个体内心深处最根本、最核心、最基本且最重要部分,也是形成个体核心信仰系统所依据的基础。
2. 影响因素(1)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对于个体内在存在意义和重要性的认知有着不同的影响。
(2)个体经验:个体过去经历的事情也会影响他对于自我价值观的认知。
3. 作用(1)塑造信仰:一个人对于自己内在存在意义和重要性的认知会塑造他的信仰,从而影响他未来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教心08级1班赵丽(0807410153)罗杰斯在长期实践研究中形成的从人格自我理论出发,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非指导性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阐述了“培养完整的人”、“意义学习”、“教育者即促进者”的教育思想。
批判地借鉴和吸取他的教育理论,对于审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其临床研究得出的“以人为中心”疗法思想不仅对心理咨询产生很大的反响,而且在教育上、人际关系上都产生了重要作用。
我很关注其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
一、生涯解读:1902年1月8日罗杰斯生于美国伊利诺斯的奥克派克。
是家中的六个子女中的第四个,父亲是位成功的土木工程师,母亲主持家务,同时也是位虔诚基督教徒,家中具有十分严格而不容违抗的宗教伦理气氛,父母对孩子们倾注了大量关爱,非常尽职,也几乎时时刻刻惦记着孩子们的幸福快乐。
父母的爱与“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理论提出有很大关系。
罗杰斯家庭思想刻板保守,尤其对社交生活的限制尤为严格,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带坏,所以孩童时就没有朋友,非常孤独,将所有精力用于学习。
12岁的时候,全家迁至农场,父亲对科学的热爱也影响了他一生。
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期,由于严格的家教和繁琐的家务,卡尔变得孤僻、独立和自我约束。
这可能对成年后从事儿童方面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1919年考入威斯康星大学,主读农业,后转修宗教,于1924年获威斯康星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学科的变换显示其兴趣爱好正逐步脱离家庭的影响,变得更加自我。
在此期间,他作为“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被选派到北京学习六个月,这段新的经历扩展了他的思考,于是他对自己的一些宗教基础观念开始质疑,摆脱了父母的正统宗教信仰观念;也意识到个人的想法、感受、梦想等是可以相互分享和交流的。
在神学院罗杰斯就已经被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课程和讲座所吸引,发现自己对咨询很感兴趣。
后来逐渐转向了儿童指导领域,并开始将自己当做一名临床心理学者了。
罗杰斯在教育学院时申请去由联邦基金赞助的当时刚成立不久的儿童指导研究所做见习医生,并获得了批准。
在实习末期,罗杰斯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受雇于纽约州罗切斯特的儿童预防虐待协会的儿童研究部。
在那儿的前八年,罗杰斯完全沉浸于心理服务实践中,为法院和代理人送来的罪犯和贫困儿童进行诊断并制定计划,还常常进行“治疗会谈”。
三个颇有意义的实例引起了罗杰斯的注意,令罗杰斯深受打击——对权威、对资料、对自己。
罗杰斯认识到自己正在偏离医患关系中的任何高压或强制性的方法,不是出于哲学原因,而是因为这些方法最多不过只有表面效果。
罗杰斯认识到一个事实——即只有当事人才知道创伤在哪里,该走向哪里,哪些问题是关键,哪些经验被深深地掩盖了。
罗杰斯开始认识到除非有必要显示自己的聪明和学识,否则最好还是由当事人决定治疗的发展方向。
在1927年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罗杰斯主要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时间和研究。
他以首倡患者中心治疗而驰名。
他还在心理治疗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格的"自我理论",并把这个理论推广到教育改革和其他人际关系的一般领域中。
1956年,他提出心理治疗客观化的新方法,并因此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卓越科学贡献奖。
1972年,又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专业贡献奖。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当由社会价值观念内化而成的价值观与原来的自我有冲突时便引起焦虑,为了对付焦虑,人们不得不采取心理防御,这样就限制了个人对其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表达,削弱了自我实现的能力,从而使人的心理发育处于不完善的状态。
而罗杰斯创立的就诊者中心治疗的根本原则就是人为地创造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积极尊重气氛,使就诊者能在这种理想气氛下,修复其被歪曲与受损伤的自我实现潜力,重新走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心理康庄大道。
人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共同趋向,他更强调人的自我指导能力。
相信经过引导人能认识自我实现的正确方向,这成为他的心理治疗和咨询以及教育理论的基础。
二、启示与评说情感性教学情感活动原则是罗杰斯的教学理论中最基本原则。
罗杰斯认为教学是情感活动的过程,情感活动过程是人成长的基础。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让自己充分进入到学生的情感中去。
与学生进行彼此毫无分歧和亲密无间的交流。
”(《西方教育思想史》),施教者追求理想教学效果时,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往往从学科知识的系统和教学过程完整这些方面入手去设计教学过程。
在人本化教育思潮未兴起之前,都忽略了受教育者的情义水平,忽略了受教育者是一个“心理上的自由人”。
突出受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以防止教育现象的异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就是要不操纵,不窒息学生,打破学生的依赖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与创造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知水平更多的并非受阻于智商的高低,而是情商。
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的情绪反应左右了其学习能力的发挥,这长期以来被称为“非智力因素”的情感因素简直成了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
“非指导性”理论主张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潜能、自我概念、和谐的气氛以及人的情感等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策略,一种思想,一种教学态度,而不是一种固定的、技术性很强的方法。
关注促进学习而不是教学功能的教师,在组织安排自己的时间、精力方面,不同于传统的教师所采用的方式。
学习促进者不是把大最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
我们应该推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挥,提供学习资源,创造良好学习氛围,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倡从做中学,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强调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等等。
“自我学习”罗杰斯特别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指导与自我学习,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每个人都将会被纳入终身学习的体系, 所以学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但罗杰斯仅从人的本能需要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 没有意识到这也是社会发展所致。
同时, 罗杰斯也将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我指导对立起来, 认为两者是相互排斥的。
其实, 两者是可以统一起来,相得益彰的。
罗杰斯与传统的教学观一样, 过分夸大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天赋作用,其实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加以改变的。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既不能极度不信任, 也不能盲目乐观。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贯穿罗杰斯整个教育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线索, 他非常热衷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我发展的作用。
不可否认,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确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 尤其是罗杰斯所倡导的“师生平等”、“真实、尊重、理解”的思想, 正是我们传统“家长式”的教育所缺乏的。
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单线单向联系, 不仅学生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而且教育者也是为其所囿。
同时, 罗杰斯所强调的课堂气氛是绝对自由的, 将这种自由气势与课堂纪律对立起来, 是不可取的。
应该看到, 纪律与自由可以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潜能论人的天生潜能是积极的,只要后天有足够的条件得以释放,潜能就能得以实现。
潜能论贯穿在整个“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中,以潜能论为基础的“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重视个体的独特性和学生的充分发展,强调在自我意识、自我理解、自主和自我概念意义上培养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能力。
教学评价方式———学生自我评价罗杰斯反对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他认为传统教育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作出评定的方式,往往是教师凭借和别的学生作比较的“相对评价”方法“自我评价”是指由学习者负起考核自己的责任,自己确定评分标准,并实际执行评价,看自己的行为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种评价方式。
自我评价在有助于形成学生独立性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成长为主动的、自我负责的学习者。
学习方法———意义学习对学习者有着真正价值的是意义学习,而非机械学习。
“就意义学习来说,我所意指的这种学习超乎了一种对事实的积累。
它是一个对个体的行为、对他将来选择活动的过程、对他的态度和个性发生影响的学习。
这是一种弥散性的学习。
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增长,它还是能渗透到他每一个存在的部分。
”它是个人参与的情境学习;是全人投入的学习;是自发的学习;是学生自我评价的学习。
教师观——教师即促进者罗杰斯认为,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仅仅是一个侍者,在他看来,教师必须停止教导,成为学习的促进者。
打破老师的绝对权威,消除学生被动的信赖。
教师应致力于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心理氛围,以情感影响为主要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独立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自我学习,深刻地领悟自己的经验。
打破老师的绝对权威,消除学生被动的信赖。
教师应致力于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心理氛围,以情感影响为主要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独立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自我学习,深刻地领悟自己的经验。
三、总结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在教学过程着眼于人。
即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着眼于人的发展, 即强调人的价值, 发挥人的潜能, 课堂教学不是停留在识记知识的水平, 而是通过传授知识促使人格的建设性变化,着眼于人际关系,除和谐的师生关系, 还要求良好的教育氛围, 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 始终充满自信感和成功感, 不断涌现出新思想和创造力,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但是罗杰斯的教育理论与其人本主义学派的哲学思想一样, 都植根于唯心主义哲学范礴, 他的教学观只强调个人的自我实现行为, 否认外界因素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鼓吹在发现自我的境遇中进行个人的自由发展, 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教育观。
所以我们要辩证性的看得所以理论,将其理论运用于实践,再在实践中不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