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
教心08级1班赵丽(0807410153)罗杰斯在长期实践研究中形成的从人格自我理论出发,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非指导性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阐述了“培养完整的人”、“意义学习”、“教育者即促进者”的教育思想。批判地借鉴和吸取他的教育理论,对于审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其临床研究得出的“以人为中心”疗法思想不仅对心理咨询产生很大的反响,而且在教育上、人际关系上都产生了重要作用。我很关注其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
一、生涯解读:
1902年1月8日罗杰斯生于美国伊利诺斯的奥克派克。是家中的六个子女中的第四个,父亲是位成功的土木工程师,母亲主持家务,同时也是位虔诚基督教徒,家中具有十分严格而不容违抗的宗教伦理气氛,父母对孩子们倾注了大量关爱,非常尽职,也几乎时时刻刻惦记着孩子们的幸福快乐。父母的爱与“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理论提出有很大关系。
罗杰斯家庭思想刻板保守,尤其对社交生活的限制尤为严格,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带坏,所以孩童时就没有朋友,非常孤独,将所有精力用于学习。12岁的时候,全家迁至农场,父亲对科学的热爱也影响了他一生。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期,由于严格的家教和繁琐的家务,卡尔变得孤僻、独立和自我约束。这可能对成年后从事儿童方面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1919年考入威斯康星大学,主读农业,后转修宗教,于1924年获威斯康星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学科的变换显示其兴趣爱好正逐步脱离家庭的影响,变得更加自我。在此期间,他作为“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被选派到北京学习六个月,这段新的经历扩展了他的思考,于是他对自己的一些宗教基础观念开始质疑,摆脱了父母的正统宗教信仰观念;也意识到个人的想法、感受、梦想等是可以相互分享和交流的。
在神学院罗杰斯就已经被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课程和讲座所吸引,发现自己对咨询很感兴趣。后来逐渐转向了儿童指导领域,并开始将自己当做一名临床心理学者了。罗杰斯在教育学院时申请去由联邦基金赞助的当时刚成立不久的儿童指导研究所做见习医生,并获得了批准。
在实习末期,罗杰斯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受雇于纽约州罗切斯特的儿童预防虐待协会的儿童研究部。在那儿的前八年,罗杰斯完全沉浸于心理服务实践中,为法院和代理人送来的罪犯和贫困儿童进行诊断并制定计划,还常常进行“治疗会谈”。三个颇有意义的实例引起了罗杰斯的注意,令罗杰斯深受打击——对权威、对资料、对自己。罗杰斯认识到自己正在偏离医患关系中的任何高压或强制性的方法,不是出于哲学原因,而是因为这些方法最多不过只有表面效果。罗杰斯认识到一个事实——即只有当事人才知道创伤在哪里,该走向哪里,哪些问题是关键,哪些经验被深深地掩盖了。罗杰斯开始认识到除非有必要显示自己的聪明和学识,否则最好还是由当事人决定治疗的发展方向。
在1927年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罗杰斯主要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时间和研究。他以首倡患者中心治疗而驰名。他还在心理治疗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格的"自我理论",并把这个理论推广到教育改革和其他人际关系的一般领域中。1956年,他提出心理治疗客观化的新方法,并因此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卓越科学贡献奖。1972年,又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专业贡献奖。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当由社会价值观念内化而成的价值观与原来的自我有冲突时便引起焦虑,为了对付焦虑,人们不得不采取心理防御,这样就限制了个人对其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表达,削弱了自我实现的能力,从而使人的心理发育处于不完善的状态。而罗杰斯创立的就诊者中心治疗的根本原则就是人为地创造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积极尊重气氛,使就诊者能在这种理想气氛下,修复其被歪曲与受损伤的自我实现潜力,重新走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心理康庄大道。
人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共同趋向,他更强调人的自我指导能力。相信经过引导人能认识自我实现的正确方向,这成为他的心理治疗和咨询以及教育理论的基础。
二、启示与评说
情感性教学
情感活动原则是罗杰斯的教学理论中最基本原则。罗杰斯认为教学是情感活动的过程,情感活动过程是人成长的基础。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让自己充分进入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与学生进行彼此毫无分歧和亲密无间的交流。”(《西方教育思想史》),施教者追求理想教学效果时,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往往从学科知识的系统和教学过程完
整这些方面入手去设计教学过程。在人本化教育思潮未兴起之前,都忽略了受教育者的情义水平,忽略了受教育者是一个“心理上的自由人”。突出受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以防止教育现象的异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就是要不操纵,不窒息学生,打破学生的依赖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与创造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知水平更多的并非受阻于智商的高低,而是情商。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的情绪反应左右了其学习能力的发挥,这长期以来被称为“非智力因素”的情感因素简直成了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
“非指导性”理论
主张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潜能、自我概念、和谐的气氛以及人的情感等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策略,一种思想,一种教学态度,而不是一种固定的、技术性很强的方法。关注促进学习而不是教学功能的教师,在组织安排自己的时间、精力方面,不同于传统的教师所采用的方式。学习促进者不是把大最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
我们应该推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挥,提供学习资源,创造良好学习氛围,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倡从做中学,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强调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等等。“自我学习”
罗杰斯特别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指导与自我学习,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每个人都将会被纳入终身学习的体系, 所以学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但罗杰斯仅从人的本能需要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 没有意识到这也是社会发展所致。同时, 罗杰斯也将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我指导对立起来, 认为两者是相互排斥的。其实, 两者是可以统一起来,相得益彰的。罗杰斯与传统的教学观一样, 过分夸大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天赋作用,其实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加以改变的。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既不能极度不信任, 也不能盲目乐观。“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贯穿罗杰斯整个教育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线索, 他非常热衷于良好的人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