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3优质学案: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学案4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寒夜森森,是谁乘醉意朦胧在挑灯看剑?孤梦千回,是谁在梦里策马扬鞭?旌旗猎猎,是谁在千里之外能听见塞外翻弦?是你,孤旅漂泊的游子,壮志难酬的将军,失意落寞的词人。
南归之后的你失去了手里的钢刀利剑,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管,你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你是一位爱国者,却报国无门;你是一个大英雄,却无用武之地,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来自八百年前的慷慨悲歌。
1.走近作者生平经历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2.背景解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之时。
辛弃疾原来在北方抗金,后因起义军失败而渡江南下,但南宋小朝廷对他有诸多猜忌,而他仍怀着满腔热切希望,写了《美芹十论》上奏皇帝。
奉行投降主义路线的南宋朝廷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宋史本传》)为理由,不予理睬。
报国无门,壮志难申,辛弃疾这时心中的悲愤是可想而知的.这一年秋天,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遂成此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66岁了。
他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
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3.文化常识【建康】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东晋、孙吴、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六代京师之地,是中国在六朝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高中语文优质教学设计17: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生平及词作思想内容。
2. 体会词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3. 理解借景抒情、运用典故和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借古讽今的写法。
2. 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体会——涵咏。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要点:1.品读《水龙吟》,体会作者不遇之恨的千古情怀,领略辛词的豪迈之风。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一、导入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二、初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听老师读、抽读、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2.概括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作者通过写登健康赏心廷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再读体会感情(一)分析词的上片引导思考:1.上片中词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借景抒情2.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3.这些景色描写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高中语文必修3精品学案: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遥岑.远目()(2)玉簪.()(3)螺髻.() (4)鲈鱼堪脍.()(5)揾.英雄泪() (6)舞榭.歌台()(7)佛.狸祠.() (8)封狼居胥.()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清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赢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可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寻常巷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尽西风..,季鹰归未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从西边刮来的风;指西洋习俗、文化等;比喻日趋没落的腐朽势力。
(2)千古..江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长远的年代;婉辞,哀悼死者,表示永别或不朽(多用于挽联、花圈等的上款)。
3.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遥岑远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赢得仓皇北.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尚能饭.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高中语文必修3优质学案1: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学习要点]1.赏析诗歌内容。
[自主学习]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遥岑.玉簪.螺髻..鲈.鱼堪脍.倩.何人唤取揾.英雄泪舞榭.歌台狼居胥.佛狸..祠2.关于辛弃疾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追赠少师,谥忠敏。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
[反馈矫正]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遥岑.cén 玉簪.zān 螺髻..luó jì鲈.lú鱼堪脍.kuài 倩.qìng何人唤取揾.wèn英雄泪舞榭.xiè歌台狼居胥.xū佛狸..bìcí祠课堂探讨要点一:概括文章内容。
[探究活动]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两首词的内容。
[答案]这是一道描绘词的内容的题目,对词的内容放入理解是赏析的基础,在描绘的过程中注意和翻译不同,注意适当的拓展和想象,注意补充一些词中没有直接表现的内容。
[讨论明确]水龙吟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
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高中语文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语文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1.鉴赏词意:从意象入手,把握词作空阔苍凉的意境,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描述词作的画面;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鉴赏艺术手法:景物烘托,动作暗示,用典传达。
3.梳理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象画面,词眼提挈,知人论世,意象解词,以诗解诗,揣摩典故,朗诵传情等等。
4.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5.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6.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3.鉴赏词作“登临意”及其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
学生试读和质疑——鉴赏意象——鉴赏典故——归结全词,入情朗诵。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X良X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
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
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
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
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高中语文优质教学设计13: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1、分析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词的一两种方法。
2、反复诵读,深入文本,体会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写题目)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学们背的非常整齐,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词中提到了很多古人古事,赞扬了那些人?否定了那些人?赞扬了孙权、刘裕。
孙权击退强敌,刘裕收复失地。
否定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的史实,忠告韩侂胄不要草率北伐,最后借廉颇自比,表达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对南宋朝廷苟安偷安强烈谴责。
用古人古事的写作手法叫什么?用典。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典故的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出示课件1题目)对于词的学习,诵读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所以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就是(出示课件2目标)1、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炼字、用典的艺术手法。
2、反复诵读,深入文本,体会词人情感。
二、作者简介、诵读感知下面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解一下作者,同时出示课件辛弃疾的简介填空题。
(出示课件4)下面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的朗读课文两遍。
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同时把你遇到的问题在词中标注一下,好,现在开始。
生:学生自由朗读。
师:好,下面我请一位同学起来读,注意,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呢,划一划你认为这个同学读的和你刚才读的不一样的地方,你来读一读?试一试?(第一桌直接叫起来读)生1:一个学生读(有点快,之后学生给她鼓掌)师:好的,刚才大家的掌声让我感觉到,同学们认为这位同学的朗读非常的流利,那么刚才她读的在字音上和你读的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出示课件5字词)。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典故4:佛狸,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他击败当时南朝宋将领王玄谟军队后,追击至瓜步山 (位于南京),在山上建立行宫佛狸祠。 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烽烟 弥漫,抗金斗争如火如荼! 异族侵略者拓跋焘在我们的国土上修建祠庙,(老百姓 还)香火盛烧,神鸦飞舞,社鼓阵阵!(现今南宋的扬州和 佛狸祠被金占领)
将两人功业与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左、忍气吞声 的怯懦进行对比,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表达了自己对英雄的仰慕赞叹之情与渴望建功立业 的决心。
下阕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典故3: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刘义隆(刘裕之子) 草率出师北伐,却仓皇败还。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梦想像霍去病追击匈 奴封狼居胥山(封山,即筑土为坛以祭山神,作为胜利的 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 用意:借此事咏叹近事(咏史寄意),警告当朝,务必 慎重。
词中引述刘宋元嘉北伐的历史教训,既是影 射四十三年前(即词中所载四十三年前扬州之事 )失败了的隆兴北伐,又是为迫在眉睫的开禧北 伐的前景而担忧。这年秋天,词人又遭罢免。明 年夏,韩氏贸然下令出师,终于重蹈了隆兴北伐 惨败的覆辙。此词沉郁顿挫,是稼轩集里的压卷 之作。被誉为“稼轩词中第一”。
上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用意:今昔对照,愤斥偏安;四顾苍茫,不堪回首。百姓麻 木,令人悲叹。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典故5:战国时期赵国武将廉颇免职后,去魏国。赵王欲再 次启用,遣使察其身体状况。廉颇一饭斗米,肉十 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 说: “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 矢矣。 ” 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靠谁来问我:廉颇将军年老,饭量可好? 用意:以廉颇自况,抒发因不逢迎权贵而不被重用的愤慨。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一、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而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
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
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与苏轼并称“苏辛”。
词风以豪放沉郁为主,兼有明快、婉约、清新等特点。
作品有《稼轩词》及《稼轩长短句》。
一、写作背景:《水龙吟》写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35岁时。
当时他胸怀报国壮志,从北方率众南来已有12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从来没有给他过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非常郁闷。
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来他的无限忧思。
《永遇乐》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作者在镇江任知府,此时已66岁。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逼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他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高中语文必修3优质学案10: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
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
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
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
宁宗嘉泰三年(1203)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做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
开禧元年(1205)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辛弃疾的词作现存六百二十余首,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抒写爱国思想之作占有极大分量。
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
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评价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
又是爱国词派的代表。
二、人物轶事辛弃疾手刃叛徒当初和辛弃疾一起投奔义军的有一个和尚义端,他是辛弃疾的拜把子兄弟。
因为受不住在义军里当差之苦,竟偷偷地盗走了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邀功。
义端曾经也是一小股义军的头头,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也找不到别人,只得拿辛弃疾问罪。
出现这样的事情,辛弃疾也是理屈词穷,羞愧难当,当场立下军令状,誓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的时候,那义端真的骑马来到。
义端一见是杀气腾腾的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您饶了我吧,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犀牛),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分子,疾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三、背景链接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
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
词人时年35岁,南归已逾12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高中语文优质教学设计7: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背诵全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词意的理解。
2.通过典故的理解说清作者的情感层次。
3.说出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体会词人的情感。
2.填表理清典故用意,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点拨补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2.体会作者对英雄人物的称赞,对自身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慨的情感。
[教学重点]1.说清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用意。
[教学难点]1.学生是否能准确挖掘出词中各个典故的用意。
2.学生是否能准确感知出词中上下篇情感的差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表格设计作者情感二、具体内容(一)导入:观看北宋、南宋地图,比较二图疆域的差异。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国破家何在,国强家乃安(李清照例)。
身处南宋半壁江山,凡爱国志士皆怀收复山河之心。
岳飞如此,辛弃疾亦如此。
满江红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二)朗读全篇,梳理字词。
1.读准音:榭(xiè)巷陌(xiàng)胥( xū)佛( bì/fú)狸祠2.读准句读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封//狼居胥。
(三)解题1.怀古怀古常为伤今2.解作者:爱国词人南宋回顾以前所学作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综合信息,由此大胆猜想:处于国家破败之际的一个爱国词人,站在一个敏感的地方,写了一篇怀古的作品,其情感是喜?是悲?若喜,喜什么?若悲,悲什么?带着问题,到文中小心求证。
(四)让学生细看全词,回答问题:上片: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人?作者对他们有怎样的评价?明确:孙权、刘裕。
高中语文优质教学设计3: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目的: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3、学习理解以苏轼和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理解两词中写景、用典与感情抒发的关系;2、背诵课文并熟记念奴娇和永遇乐两种词牌格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思考: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高中语文优质教学设计21: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导入这一节我们来研讨本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二、学习目标1.分析这首词的最突出的写作技巧。
2.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3.理解词人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以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怀。
三、背景出示宋宁亲嘉泰四年,执政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制作军服,派遣间谍搜集情报,招募壮丁,进行训练,为伐金准备条件。
但他不同意韩侂胄立即北伐的主张,韩侂胄不听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于是给韩侂胄的一封“谏书”。
词的上片借歌颂孙权,刘裕表明自己的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下片以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而导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当权者不要急于用兵,显示了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
四、讨论交流全班12个小组,前六个小组研讨第一个问题,后六个小组研讨第二个问题。
1.分析这首词最突出的写作技巧是什么?明确:本词在写作上最突出的写作技巧是用典。
在诗歌中用典,即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本词用典贴切,寄寓深远。
借助这些典故——历史事实含蓄,自然地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用了:孙权雄图大略、刘裕北伐壮举、刘义隆北伐残败、拓跋焘修建行宫、廉颇思为国用等历史事实。
上片二典故前六句,写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不复存在。
“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
在群雄纷争的时代,吴国能出现承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
“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引申为孙权遗迹。
“雨打风吹”指历史的风雨,孙权到辛弃疾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荡然无存。
词人慨叹眼前景象,既表明了他对孙权的仰慕,又表明了他对时局的担忧。
又六句,俯瞰京口的街市,缅怀当年刘裕,曾经居住在那里,他出身贫寒,曾生活在荒僻的小巷,但他却能讨伐桓谦,平定叛乱。
“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的丰功伟绩。
高中语文必修3优质学案7: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感情,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学习难点]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感情,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课时]二课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后人评价“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铁板铜琶“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话:“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即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
《列子•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篇载: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这是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品读吟诵和鉴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对比、用典的写作手法,领会词作内涵;3.能有感情地朗诵,领会作者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词作的内容、风格和情感;2.背诵词作。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导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生于乱世,胸怀抗金复国大志,可惜生不逢时未能在疆场实现自己的报负,却在词届留下了不朽的身影,他的词作以澎湃的爱国激情和豪迈的英雄气概独立高标,被后人誉为“词坛飞将军”。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两首词,领悟一下诗人豪迈的胸怀和情感。
二、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21岁的辛弃疾聚集两千人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南宋朝廷。
可是,南宋朝廷的主和势力强大,安于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加之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做官,作为南宋臣民生活了40年,做官20年,曾37次频繁调动,20年被闲置,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词作风格沉雄豪迈而又不乏细腻柔媚,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然后集体诵读。
四、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赏析: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把栏杆拍遍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拋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
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中,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
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
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一、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词的特点;理解词中典故的含义并体会用典的妙处。
通过对典故的解析,理解词的内涵。
2.理解作者借用典故抒发自己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抑郁之情。
二、作者连线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的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爱国词人。
他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
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
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三、背景探寻壮志难酬写华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南渡十二年之久,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得不到北伐抗金的机会。
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登山苦谏诉衷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于作者在镇江任知府时。
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镇江毗邻战争的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他不同意韩立即北伐的主张。
韩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是给韩的一封“谏书”。
此词写于1205年,此时的作者已经66岁。
四、归纳整理1.古今异义(1)元嘉草草..古义:草率马虎。
今义:匆忙仓促的样子。
(2)赢得..仓皇北顾古义:落得。
今义:博得,获得。
2.一词多义(1)际水随天去秋无际.名词,边际,边缘覆盖周密无际.名词,两墙相合之缝败军之际.名词,时候;时机盖院有僧尝际.遇真庙动词,遭;逢(2)会无人会.,登临意动词,领会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动词,相聚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动词,会面会.其怒,不敢献动词,恰巧碰上长风破浪会.有时副词,应当,一定(3)封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动词,古代帝王打胜仗筑土坛以祭天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疆界,活用为动词,使……成为边境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动词,用加盖印章的纸条贴在门、箱或其他容器的口上以防开启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动词,封闭(4)求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动词,谋求,购买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动词,寻找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动词,探求赵氏求.救于齐动词,请求,乞求3.活用词(1)名词作动词遥岑远目.看,眺望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吃饭(2)名词作状语赢得仓皇北.顾向北一、合作探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词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答:答案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块垒。
2.“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答:答案指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内心酸楚可想而知。
3.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答:答案①“看”:“把吴钩看了”,“看了”,当“看过、看完”讲,实际上包含着“看了又看”的意思,词人一遍又一遍地抚看着宝刀,是怜惜“物不尽其用”。
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韬武略,但无法施展,正如这宝刀被闲置一般,生动地展现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②“拍”:胸中之苦闷需要发泄,于是,他便“栏杆拍遍”,拍栏杆即是借以发泄难以诉说的满腔悲愤,但是,拍遍了栏杆,也还是无人理解自己,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
③“会”:昏聩的南宋朝廷无人能够理解词人的这种心情,“无人会,登临意”便是词人为“世无知音”发出的深沉喟叹。
4.情景交融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一个重要特色,请结合上阕词句分析。
答:答案词开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句写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这里作者一方面极写远山的美丽,另一方面又采取移情及物的手法,通过写远山使自己联想到沦陷区的父老姊妹而痛苦发愁。
但是作者不予直写,偏要说山向人献愁供恨。
山本来是无情之物,连山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恨就可想而知了。
作者接着写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国势危殆的意思。
辛弃疾还用“断鸿”这一自然景物来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游子”,是辛弃疾直指自己。
这里,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答案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
“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
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
“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
“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
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6.辛弃疾登上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答:答案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
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这两位英雄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7.怎样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主旨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内涵?答:答案词的上阕借歌颂孙权、刘裕表明作者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下阕以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而导致失败的史实告诫当权者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南宋的不抵抗政策,带来了令人目不忍睹的现状,投降派没有丝毫的危难观念,更无收复失地的志愿,谁能改变这种令人痛心的现状呢?作者想起了在历史上曾与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
廉颇当着赵王派来的使者,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马,证明自己尚能领兵作战。
作者以廉颇自比,表达了希望自己能被朝廷任用,继续为国杀敌立功的悲壮、苍凉之情。
作者在这里表示出:“我”虽然老了,但还有像廉颇一样的雄心壮志。
可是有谁来关心“我”、重用“我”呢?特别是“凭谁问”三个字,含有无限的悲怆,反映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哀。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请加以赏析。
答:答案本词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即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的问题: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告诫;对“佛狸祠”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
作者最后以廉颇自比,实际上那是他自己内心的独白。
这首怀古之作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全词借古讽今,亦史亦论,结构上事事相连,环环相扣。
9.《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用了大量典故。
这些典故各有什么作用?答:答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典故:①晋人张翰思念家乡味美的鲈鱼,弃官回乡。
借助这个典故,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②三国时许汜买地置屋,被陈登、刘备瞧不起的故事。
与上一典故合在一起,表达自己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③桓温北征,途见自己栽种的柳树粗过十围,感叹而语:“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借助这个典故,慨叹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典故: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理想。
②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③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④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昔对比,不堪回首。
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10.辛词长于用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了很多典故,是否有堆砌之嫌?我的观点: 观点一: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
典故不在于多少,关键在于运用是否恰当。
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
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