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4第四章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四章 学习心理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四章   学习心理

第四章学习心理(★★★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第一节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概述(一)含义&分类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填空)。

前者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内驱力也是一种需要,但它是动态的。

后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

学习期待所指向的目标可以使成绩,也可以是奖品、教师的赞扬、名誉、地位等。

学习期待不等于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方法:1)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需要;2)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知道,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4)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简答题、填空题1. 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

3.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4. 根据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5. ★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填空认知内驱力:指要求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此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

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习看做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属于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4章学习动机课后习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4章学习动机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学习动机1.什么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构成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学习动机是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前进。

动机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行为动力。

内在动机是需要,外在动机是诱因。

2.强化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参考答案: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联结主义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某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稳固关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再次出现,因此,不断强化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

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事物都是强化。

强化动机理论强调外部动机的作用,认为表扬、奖励、批评、惩罚等教育手段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关键作用。

3.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一项任务的主观感受。

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四种:(1)个体的成败经验;(2)替代性经验;(3)言语劝说;(4)情绪唤醒。

4.举例说明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参考答案: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适当进行归因训练,培养自我效能感。

巧妙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利用评定、奖惩、竞赛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

5.考试过后,面对考试成绩单上的分数,小学生议论纷纷。

A:“这次考试题太难了,所以我没有考好。

”B:“考题倒是不难,但我的运气太差,我复习好的部分没有考。

”C:“根本用不着复习,我只要稍稍用心就会考得很好。

”D:“教室里太乱,复习不下去。

”E:“我有些考试焦虑,一到考场就紧张。

”F:“我是天生的‘榆木脑袋’,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

”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分析学生A、B、C、D、E、F的归因特点,并说明他们的归因方式对未来学习产生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第一节必考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第一节必考知识点归纳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第一节感觉一、概述(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过程感觉过程包括三个主要环节:①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②传入神经的过程;③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活动,从而产生感觉经验。

(三)感觉的种类根据刺激来源于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内部感受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

内部感觉包括平衡感觉、运动感觉和内脏感觉等。

根据刺激来源于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根据刺激能量的性质,可分为电磁能的,机械能的,化学能的和热能的四大类。

在临床上把感觉分为四类:特殊感觉,体表感觉,深部感觉,内脏感觉。

二、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一)感受性和器官阈限。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作差别感受性。

差别阈限的值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大,差别感受阈限的值越大,则差别感受性越小。

K=△I/I(二)感觉性的变化规律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就是指某一特定感受器的刺激因时间、空间模式的不同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主要包括:(1)、后象。

后象是指当前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

由兴奋过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存在于各种感受之中,在视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视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正后象保持刺激物所具有的同一属性。

负后象则与原刺激物所具有的性质相反。

(2)、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

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当人们从光亮处来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了一段时间开始分辨出事物的轮廓。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第四章婴幼儿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婴幼儿发展的概述一、婴幼儿的生理发展(单选)(一)身体的发育婴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非常快。

主要表现在身高和体重的增加上。

其中,婴幼儿期身高的增加是人一生中最快的。

婴幼儿体重的增长与他们骨骼肌肉的发育密切联系。

(二)神经系统的发育1.神经系统的结构(1)脑的重量在儿童各个器官的发育过程中,脑的发育是最优先的。

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其脑重大约是成人脑重量的25%,而这时新生儿的体重仅是成人体重的5%。

之后,儿童的脑重随年龄增长而迅速增加。

增加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2)神经纤维婴幼儿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

神经系统各部分神经纤维实现髓鞘化的时间不同,较早完成髓鞘化的是感觉神经,其次是运动神经。

与高级神经活动有关的额叶和顶叶部分的髓鞘化过程开始得最晚,大约7岁时才接近完成。

(3)大脑皮层婴幼儿大脑皮层的发育是按一定顺序进行的。

其中枕叶成熟最早,其次是颞叶、顶叶,额叶成熟最晚。

利用脑电图研究发现,脑发育的第一个加速期在5~6 岁。

2.神经系统的机能(1)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机能的发展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大脑皮层兴奋机能增强。

这主要表现在:新生儿每天需要睡眠20~22 个小时,3 岁时可减少到14 个小时。

抑制过程的加强,使幼儿可以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并逐步培养起一些生活习惯。

(2)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信号系统在婴儿期就开始发展。

这时他们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都是以具体刺激物作为信号的。

婴儿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阶段1,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七八个月以前的婴儿属于此阶段。

这时他们只能以自身的动作来应答具体的刺激物。

阶段2,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8 个月以后的婴儿开始能够对少数词做出一定的动作反应。

阶段3,具体刺激-词的反应。

1岁至1岁半的婴儿能够对熟悉的物体做出词的反应。

阶段4,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1岁半以后,婴儿的词才开始摆脱与具体刺激物的直接联系,开始具有概括性,即词可代表一类事物。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迁移-PPT课件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迁移-PPT课件
念可以利用,是决定新的学习与保持的重要因素。为了促 进迁移,教材中必须有那种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 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布鲁纳认为,这样的 概念和原理应放在教材的中心。他认为:“领会基本的原 理和观念,看来是通向适当‘训练迁移’的大道。”奥苏 伯尔指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 的。好的教材结构可以简化知识,可以产生新知识,有利 于知识的运用。这种结构必须适合学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 • 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
其迁移的效能,学习与教学才能省时省力。否则 迁移效果小,甚至会阻碍迁移的产生。怎样才能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呢?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其标 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 1、结构化 • 结构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 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 如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只有结构化的教材, 才能在教学中促进学生重构教材结构,进而构建 合理的心理结构。
7
二、共同要素说
• (一)代表人物: 桑代克、吴伟士 • (二) 主要观点: • 从一种学习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
只是由于这两个学习情境存在相同的成分, 迁移是非常具体而有限的。 • “共同元素”实质就是两次学习在刺激反 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
8
三、经验类化理论
• (一)代表人物: 贾德 • (二)主要观点 • 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
上产生的,即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 认知结构是迁移的中介变量。 认知结构是通过累积获得的、按一定层次
组织的、适合当前学习任务的知识体系。
13
• 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 • ①可利用性: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
供利用 • ②可辨别性:学习任务与原有观念的可以辨别的

教育心理学第4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第4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学习动机一、选择题:1、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称为【 B 】A.内驱力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2、各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随许多因素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哪一种内驱力最突出? 【 C 】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3、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的是个体那种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赢得心理的需要。

这种需要属于【 C 】A.长者们的的赞许或认可B.同伴们的赞许或认可C.相应地位D.理解知识、解决问题.4、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是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属于【 C 】A.认知内驱力B.附属内驱力C.自我提高内驱力D.探究内驱力5、学习是为了赢得地位和自尊。

这种学习动机属于【 B 】A.附属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认知内驱力D.内部求知欲.6、某些学生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避免受到老师或父母的惩罚而努力学习。

这种学习动机属于【 D 】A.高尚动机 B.低级动机 C.内部动机 D.外部动机7、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他们的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 A 】A.成倒“u”型关系 B.成反比 C.成正比 D.不成比例8、有人把学业失败的原因说成是“自己能力低”这种归应属于【 A 】A.内部稳定性归因B.外部不稳定归因C.外音稳定性归因D.内部不稳定归因9、在以下各项原因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败进行【 B 】A.能力归因 B.努力归因 C.任务难度归因 D.运气归因lO、在韦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B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C.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11、从内在性、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来分析,下面各因素中属于内部的、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是【 B 】A.能力 B.努力 C.运气 D.任务难度12、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其中最高级的需要是【 D 】 P60A.安全需要B.归属和爱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1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基本的需要是【 D 】A.自我实现需要 B.尊重需要 C.安全需要 D.生理需要1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 A 】A.5种 B.6种 C.3种 D.4种15、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属于【 C 】A.正强化 B.直接强化 C.替代性强化 D.自我强化16、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属于班杜拉理论中的【 C 】P62A.自我强化 B.直接强化 c.替代性强化 D.无强化17、中国有一句俗话“杀鸡给猴看”,这种强化方式是属于【 A 】A.替代性强化 B.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强化18、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是【 D 】A.自我意识 B.认识过程 c.道德判断 D.自我效能感19、根据耶克——多德森定律,当学生从事较容易的作业时,教师应使其心理紧张程度控制在【 A 】A.较高的水平 B.较低的水平 c.非常低的水平 D.中等水平20、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多德森认为,何种程度的动机及其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的提高? 【 C 】A.零水平 B.较低水平 C.中等水平 D.高水平2l、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认为,动机和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D 】P67A.低相关B.高相关.C.不成比例D.呈倒“U”型曲线2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实际上是【 D 】P58A.无关系的B.一致的C.非一致的D.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23、成就动机理论认为,力求成功者最有可能选择的任务是成功概率为【 B 】A.25% B.50% C.75% D.100%24、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C 】P60A.维纳 B.澳苏伯尔 C.阿特金森 D.班杜拉25、学生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排名,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四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四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三、学习理论的发展
心理学家们在探讨学习的规律过程中,由于其哲学基 础、学科背景的不同,研究手段不同,自然地形成了对学习 的各种不同观点。这些不同观点构成了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 彼此存在着争论和歧见。例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 是因环境而导致的行为的改变;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 个体头脑中认知结构的改变,是对外部刺激的意义的理解和 建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类学习过程的一些情感因素、 动机因素、人际关系和沟通的作用;社会文化理论则强调社 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学习是个体自我概念的变化等等。
不会表现出来的。外在强化或者学习者对即将出现的后果的高度相信会影响表现 而不是学习。 (三) 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参与性学习(enactive learning)是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 习,实际上就是做中学。替代性学习(vicarious learning)是通过观察人而进 行的学习。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一)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 操作性行为并不是由已知刺激引发的,而是由机体自发
的。例如,小孩子最初在幼儿园上课时会吹口哨、站起来以 及扔玩具等。 1.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形成
将饥饿的白鼠置于箱内,在这种缺乏明显的无条件食物刺激环境中, 白鼠偶然踏上操纵杆,供丸装置自动送落一粒食丸。白鼠经过几次尝试 后,就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一)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消退和维持
消退(extinction)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 行为。维持(maintenance)就是行为的保持。 3.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分化和泛化
先前刺激(antecedent stimuli)指行为之前的事件。 分化(discrimination)就是知觉到先前刺激的差异并对这 种差异做出反应。泛化(generalization)是指将所习得的 行为、技能或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一个情境中。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动机

内容、结果的、兴趣。
具体,作用效果明显,但 稳定性较差, 偶然因素影响。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 的未来前途相联的。 稳定、持久,
3.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源于学习活动或学习者自身,学习者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客观因素
引发的学习动力,即主要是由外在诱因(条件)诱发 而来的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一)动机及其功能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 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作用: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强化功能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 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 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由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也叫学习内驱力。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 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 认知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附属的内驱力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社会地位以及不同的 人格结构的人身上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
将此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就可组成表11—2所示的 归因模式。
由于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因此它的 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了解学生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二是有助于根据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他的心
理特征;
三是有助于从学生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
他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因此,在实际教学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按其满足的先后, 可由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需要层次(见图11—1)。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4章)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4章)
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是原始的,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 情感发生较晚,是人类所特有,是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从稳定程度看,情绪一般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而 情感则是具有较大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的心理体验。
从表现形式看,情绪一般发生迅速、强烈而短暂,有明显的冲动性 和外部表现。而情感则比较内隐,多以内在体验的形式存在。
5、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
情绪和情感都具有两极性, 这是达尔文在研究人类和动物的 表情时,提出的一个对立性原则。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情绪和 情感无论从何种角度来分析,都 可分为向、背两个方面,如肯定 和否定、强和弱、紧张和轻松、 快乐和忧伤等。
第一节 幼儿的情绪和情感
从性质上看,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表现为肯定和否定的
第一节 幼儿的情绪和情感
3、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1)情绪和情感与认识 过程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与认识 过程是紧密联系的。认 识过程是产生情绪和情 感的前提与基础。有了 对事物本身属性的认识, 才能有主客体之间需求 关系的反映,从而产生 情绪和情感;没有对事 物的认识就不能产生情 绪和情感。
(2)情绪和情感与认识 过程的区别 认识过程反映了客观事物 本身的属性,而情绪和情 感过程则反映了主客体之 间的需求关系。单纯对客 观事物的认识不能产生情 绪和情感,只有客体和主 体之间的需求关系的反映 才产生情绪与情感。
第一节 幼儿的情绪和情感
(三)高级的社会情感
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
1
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如敬佩、赞赏、
憎恨、厌恶等。
2
理智感是人们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而产生的一种情感。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它

教育心理学-4章 学生心智技能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4章 学生心智技能的形成

维果斯基提出了人类高级心理机能说、文化历 史论以及内化说。列昂节夫继承发展了维果斯 基的关于人的心理活动的社会历史观,并提出 了人的心理活动是人的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等 观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心智技能形成的特点

朱明工作室
zhubob@


从智力活动的方式来看,智力活动的各个环节逐 渐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语言的概括化 和简约化,观念之间的泛化现象逐渐减少以至消 失。 从智力活动的调节来看,智力活动不需要多少意 识参与调节和控制就能自动进行。 从智力活动的品质来看,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独 立性和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流畅性和逻辑 性以及敏感性等品质大为增强。
1.

2. 3. 4.
品德所调节的是人的对社会、对他人有影响的社 会行为。 品德是与一定的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相联系的。 品德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朱明工作室
zhubob@

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道德认知 (二)道德情感 (三)道德意志 (四)道德行为

朱明工作室
zhubob@
(一)家庭因素

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


首先,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品德的发展。 其次,父母的道德观念会影响儿童品德的发展。 另外,家庭人员构成也可能与儿童品德的发展有一 定的关系。孩子和父母两代人一起生活的家庭被称 为核心家庭,孩子和父母以及爷爷、奶奶(或外公、 外婆)三代人一起生活的家庭被称为直系家庭。 理论界大多认为,核心家庭比直系家庭更有利于对 孩子的品德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试题及答案第四章学习动机一、单项选择题1.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叫做A.注意B.需要C.动机D.光趣()2.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A.也是中等B.不利C.关系不大D.最有利()3.小明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

学习非常刻苦,她的学习动机表现为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的内驱力D.求知欲()4.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A.内部动机B.直接动机C.外部动机D.间接动机()5.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成长性需要是指A.自我实现的需要B.归属与爱的需要C.生理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6.教师对所有的对象都抱有较高的期望并肯定提高教育效果的是A.晕轮效应B.有晕效应C.罗森塔尔效应D.名人效应()7.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8.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主观估计是A.学习需要B.学习动机C.学习迁移D.学习期待()9.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马斯洛B.韦纳C.阿特金森D.班杜拉()10.维钠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其中不属于自身内在因素的是A.能力高低B.努力程度C.任务难易D.身心状态()11.口渴会促使人做出觅水的行为活动,这是动机的BA.导向功能B.激活功能C.强化功能D.调节与维持功能()12.根据维钠的旧因理论,如果学生把成功、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学生会感到A.惊喜和感激B.满意和自豪C.内疚和无助D.学习没有积极性()13.小张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则他的学习动机是A.高尚动机B.内部动机C.外部动机D.低级动机()14.一般来说,由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内在动机B.外在动机C.交往动机D.无意识动机()15.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D.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16.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是A.安全需要B.尊重的需要C.爱与归属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17.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失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人物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A.可能选择B.犹豫不决C.回避这项任务D.坚决选择()18.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前途相联的学习动机是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B.内部动机C.远景的间接动机D.外部动机()19.来源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的动机是A.高尚的动机B.远景的间接性动机C.低级的动机D.近景的直接性动机()20.学习动机有高尚与低级之分,其划分标准是学习动机的A.作用B.社会意义C.动力来源D.个人的前途()二、填空题(本大题有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什么怎么做相对静态动态的操作提取速度较慢速度较快自动执行潘菽对知识学习的分类感性知识的学习理性知识的学习加涅对知识学习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陈述观念的能力动作技能态度奥苏贝尔对知识学习的分类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re梅耶对知识学习的分类言语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知识在人脑中的储存方式
动作技能
RE梅耶对知识学习的分类
言语知识
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态度
三、陈述性知识
▪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 知识在人脑中的储存方式。
▪ (二)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1.命题 ➢2.命题网络 ➢3.表象 ➢4.图示
1.命题
▪ 定义: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
➢命题是陈述性知识的最小单元,相当于头 脑的一个观念。
▪ 说明新的信息是如何与学生现在相信的东西相互 矛盾的。
➢ 有几个学生老调重谈,认为新移民是“懒惰的”。于 是他们的老师邀请了几个新移民到班上跟同学们讲述 他们在适应新文化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体验。
走进课堂-错误概念纠正举例
▪ 提出一些挑战学生误解的问题。
➢ 一个物理老师刚刚开始讲惯性。几个学生断言当把一 个棒球扔到空中以后,还会有一个力持续作用于它一 直把它往上推,直到这个棒球开始往下掉。老师就问: “当棒球离开掷球者的手以后,空气中还可能会有什 么力把它往上推呢?”

程序性知识 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
动作技能
二、知识的分类
(一)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
▪ 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
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是关于“是 什么”、“为什么”的知识。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4~6章)【圣才出品】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4~6章)【圣才出品】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知识的性质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4.1学习目标1.用实例解释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2.举例说明本章介绍的几种陈述性知识表征理论的优缺点;3.举例说明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四种认知过程在课堂学习与教学中的体现;4.根据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规律,为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提出建议或分析评价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案例。

4.2复习笔记一、知识的性质(一)知识的定义与类型1.知识的定义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贮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知识的本质是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

2.知识的类型(1)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①陈述性知识,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三个阶段:a.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b.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没有复习或新的学习,这些意义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遗忘;c.意义的提取和运用。

②程序性知识,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三个阶段:a.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相同。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第一阶段学习的是陈述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前身是陈述性知识;b.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规则由陈述性形式转化为程序性形式;c.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的执行达到相对自动化的程度。

(2)哲学的显性知识(明言知识)与默会知识显性知识是能用语言文字(包括数学公式、图表)等诸种符号表达的知识;默会知识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就是显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中有些是个体不能意识到和用言语表达的,也就是默会知识。

(3)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广义的知识”是涵盖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知识概念。

(二)陈述性知识的心理表征1.命题与命题网络理论(1)定义“命题”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由系词把主词和宾词联系而成。

在认知心理学中,命题是指语词表达的意义的最小单位。

教育心理学-第4章 知识性质与陈述性知识的练习

教育心理学-第4章 知识性质与陈述性知识的练习

年轻的
女人
R
O
P
S R
S
P
O 草地上
P
R
O

打 高尔夫
• 科林斯和奎廉(A.M.Collins and M.R.Quillian, 1969)的一 个经典实验支持了知识以命题网络的层次结构储存的观 点。他们认为对动物、鸟、鱼等分类的知识,以图4-2 的层次结构储存。
• 科林斯和奎廉认为,不同动物的知识概括水平不同。在 每一概括水平上储存了可以用来区分其他水平的物体的 属性。
S 小明
R
O
P

S代表主体,O代表客体, 它们都是论题;R表示关 系。里, 瘦的
分享同一主题的若干命题会
R P
发生相互联系,形成命题网
O
男孩 S
看 R
络。
P O
如:“瘦的男孩正在看有趣 的报纸”。
R
有趣的
P
报纸 O
• 练习:请将 “年轻的女人 在草地上打高尔夫”,作 出命题网络图。
个阶段:
• 第一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 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
• 第二阶段,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没有 复习或新的学习,这些意义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遗 忘。
• 第三阶段,意义的提取和运用。
2.程序性知识学习阶段 • 第一阶段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相同
• 许多证据表明,视觉表象的激活干扰视知觉,反 之亦然。从神经生理学来看,左半球损伤更易于 干扰言语加工,相反,右半球损伤则更易于干扰 非言语加工。这些都是有利于双编码理论的证据
4 线性排序
• 线性排序这种表征形式,是对一些元素所作的线性次序的 编码。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知识的学习及迁移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知识的学习及迁移
• 1.序位效应 • 2.闪光灯效应 • 3.莱斯托夫效应
编辑ppt
• 序位效应 • 指在多个项目连续出现的情境下,各项目
因其在序列中的位置不同,而影响到学习 后的记忆。如看完一张榜单,榜首易记, 榜尾也易记,中间人的姓名就不容易记忆, 这就是序位效应。
编辑ppt
• 闪光灯效应 • 指引人震撼的事件,容易使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 多年前,曾有心理学家做出调查,在美国第十
• 核对结果时发现,错误最多的就是同义词, 原因是它们的意码相似所以容易发生混淆。
编辑ppt
• 意义识记 • “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 “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 • 一只鹅和两条蛇在公交车上谈生意是哪个英文
单词? • business • 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
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 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这样的识记效果更 好。
编辑ppt
• 感官记忆重在集中注意 • 人物或事件满足什么条件才更容易引起人
们的注意(无意注意)呢? • (1)熟悉度 • (2)新奇性 • (3)重要性
编辑ppt
• 熟悉度 • 早晨一打开报纸,就发现一朋友的名字,
便立刻引起我的注意。 • Situnivery不认识?当然不会引起注意。 • 再来看university,哦,原来如此!
编辑ppt
例:“识别三角形” 如果: 已知一个图形是平面的, 且该图形有三条边, 且三条边是封闭的, 那么: 此图形为“三角形”, 并说出“三角形”。
编辑ppt
2.产生式系统 多个命题会构成命题网络,多个产生式会构成产生式系 统。 简单的产生式只能完成单一的活动,而许多任务需要完成 一连串的活动,因此,需要许多简单的产生式。经过练 习,简单产生式可以组合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这种产 生式系统是复杂技能的心理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败 归因
成败归因维度
控制源
稳定性
可控性
内部的 外部的 稳定的 不稳定的 可控的 不可控的
能力 ∨


努力 ∨


工作难度



运气



身体状况 ∨


其他



❖ 韦纳的归因理论意义:
❖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来预测其以后的学 习动机。
❖ 如果学生有不正确的归因,表明需要教师的 辅导与帮助。长期消极归因不利于学生个性 成长。
❖ 学习难度很大,适当降低学习动机的强度才能促进 学习(如②)。
❖ 解决困难的代数问题的最佳状态,动机要处于较低 的激动水平;解决初等算数技能的最佳状态,动机 要处于中等激动水平;解决简单反应时的最佳状态, 动机要处于较高的激动水平。
❖ 再强化: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 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 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 耶克斯和多德逊定律:
2 1 3
❖ 一般情况下,学习难度是中等的时候,学习动机与 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型的关系(如①),即学习动 机微弱或过于强烈都不利于学习,只有当学习动机 的强度适中时,才会取得最理想的学习效果;
❖ 当学习难度变化时,两者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学 习难度很小,学习动机必须十分强烈才能取得好的 学习结果(如③);
第四章 学习动机 教学目标 1、学习动机概述 2、学习动机理论 3、学习动机培养与 激发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 的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
内部过程,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内驱力和诱因是构成动机的两个基本要素。
❖ 学习动机是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 理过程。
❖ 其次,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寻求有 关信息
❖ 但是,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是直线 式的关系
❖ 动机强度适中,对学习具有较适宜的促进作 用。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较高。动机水 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较低,学习效率较 低。
❖ 耶基斯-多德森法则:高度强烈的学习动机和 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降低学习效率。动机 的最佳水平与学习课题的难易程度有关。最 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
❖ 2、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分:高尚动机与 低级动机
❖ 根据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学习动机可分为 高尚学习动机与低级学习动机。
❖ 高尚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习者把 当前的学习与社会和国家的利益相联系。
❖ 低级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主义,学习动机 源于自身的或是当前的利益。
❖ 3、按动机产生的诱因分:内部学习动机与外 部学习动机
❖ 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 达到最佳水平;
❖ 学习任务比较复杂而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 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这一规律在心理学中 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强化说
❖ 斯金纳不仅用强化来解释操作学习的发生, 而且也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引起,在他看来, 个体行为动机的激发与先前这种行为所受到 的强化有很大关系。一般说来,过去受到强 化的行为比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重复出现的 可能性更高;反之,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则会降低。
❖ 内部学习动机指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 素,是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
❖ 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 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 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 外部学习动机是指由诱因来自学习者外部某 种因素。由外部诱因激发的学习动机
❖ 4、根据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奥苏泊尔等人将动 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二、需要层次说
❖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 通过对各种人物的观察和对一些人物传记的 考察,从理论上和原则上对人类行为的动力 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 实现 需要
审美需要
认识和理解需要
生长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缺失需要
❖ 人的各层次需要都与学习有一定关系。 ❖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保证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前
❖ (3)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的赞许或 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属于外部动 机。(三个条件:与长者的依附性、能获得一种派 生地位、有意识的使自己行为符合长者标准和期望)
❖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结果的关系
❖ 一般来讲,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与学习 效果一致。
❖ 首先,学习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 标,
❖ (1)认知内驱力:要求了解、理解、掌握知识以 及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内驱力大多从好奇倾向中 派生出来。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 而稳定的动机。属内部动机。
❖ (2)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人因自己的胜任或工作 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动机从儿童入学 开始日益显得重要,成为学业成就动机的主要组成 部分。属外部动机。
❖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 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
❖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身体状况和外界环 境六个因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 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
❖ 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
❖ 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 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 的。这一关系可用下表表示。
❖ 作用:激发、定向和维持
❖ (二)学习动机的类型
❖ 1、根据起作用时间长短分:远景性动机与近 景性动机
❖ 远景性动机是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
❖ 近景性景性动机。 间接近景动机是社会观念、父母意愿以及教 师期望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直接近景性动 机主要是由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引起,表现为 对所学习的学科内容或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 和爱好。
提条件。 ❖ 归属和爱的需要成为学生叫王的动力,在学校环境
中,师生交往、同伴交往既是学习的条件也是学习 的内容。 ❖ 尊重的需要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这种需要 得到满足会产生自信,反之产生自卑感。
❖ 求知、求美就是学习动机。自我实现需要推动人发 挥自己的潜能。
❖ 三、成败归因理论
❖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的原因所做 的解释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