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病的辩证施护
第八章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第八章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f928524b14791711cc79179d.png)
第八章皮肤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第一节皮肤病的辨证皮肤病的中医辨证主张整体和局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祖国医学有八纲、脏腑、经络、卫气营血及三焦等辩证方法,这些方法已在中医学课程中作了详细阐述,这里仅有重介绍皮肤病的局部症状辨证。
(一)自觉症状辨证1.瘙痒痒是由风、湿、热、虫及血虚等因素引起。
(1)风痒为遍身作痒,痒无定处,流窜不定。
皮损以头面为主,多呈干性,舌红或淡红、苔薄。
(2)湿痒特点为脂水没淫,缠绵难愈。
以会阴、下肢为多,苔白腻、脉孺。
(3)热痒以皮疹发红、焮热作痒为特点。
常遇热加重,舌红、苔黄、脉数。
(4)虫痒特点为痒若虫行,奇痒难忍,部位固定,夜间为甚。
(5)血虚痒多为全身作痒,皮肤干燥脱屑,舌淡、脉沉细或缓。
2.疼痛系气血壅滞、阻塞不通所致。
疼痛固定属血瘀,痛无定处属气滞。
寒痛者皮色不变,皮温不高,自觉夜痛,得热则减:热痛者皮色红,炽热而痛,得冷则减。
喜按喜温则为虚痛,拒按喜冷则为实痛。
3. 麻木麻木系气血不通,经络阻隔所致。
即所谓气虚则麻,血虚则木。
4.灼热多属热毒、火邪所致。
(二)皮肤损害辨证1. 斑疹(1)红斑多为血热所致。
红斑压之褪色者,还可由气分之热或风热引起。
压之不褪色者也可见于血瘀。
红斑稀疏则为热轻,色深、分布密集则为热重。
(2)紫斑可由血分热盛、迫血外溢,积于皮下;或因寒邪外束,气滞血凝所致;也可由牌不统血,溢于脉外而成。
(3)白斑多由血虚、气滞或气血不调所致。
(4) 色素沉着斑多属气血不和、肾虚或肝郁气滞所致。
2.丘疹色红细密伴瘙痒者属风热,色红较大者属血热,疹色暗红而压之不褪者多见于血瘀,正常肤色或疹色不鲜者为气虚、血虚及血燥。
3.结节多属气血凝滞,湿热蕴结或痰核所致。
4. 水疱疱周有红晕者为湿热或热毒,无红晕者多属脾虛湿蕴。
5. 脓疱多由湿热或热毒炽盛所致。
6. 风团疹色白属风寒或血虚,色红多属风热。
此外,抓后出现红色风团或条状隆起者,也可由血热生风所致。
7.鳞屑急性病后见之为余热未净,慢性病时出现鳞屑为血虚或血燥。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6ada9a3c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69.png)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中医治疗皮肤病,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向表现,因此常外病内治,遵循整体观,达到阴平阳秘。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一、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辩证是中医辩证最基本方法。
通过四诊获得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盈亏、病邪的盛衰、疾病的浅深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种证候。
(一)表证证候特点:病位浅、病程短、起病急。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无汗或有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等。
常见疾病:如风寒或风热所致的荨麻疹。
(二)里证特点:病位深达脏腑,病程较长。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神昏、谵语、尿赤、便结、舌经苔黄、脉洪而数。
常见疾病:如皮肤疖、痈等化脓感染性皮肤病,未经及时治疗,热毒传入营血。
(三)寒证证候特点:是感受寒邪可机体的机能活动衰减,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个方面。
临床表现: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沉。
皮肤损害常表现为色淡白或青紫,温度偏低,或有疼痛,得暖则缓。
常见疾病:如冻疮、肢端动脉痉挛病。
(四)热证证候特点:是感受热邪或机体的功能亢盛,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个方面。
临床表现:发热喜凉,口渴冷饮,面红耳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
皮肤损常表现为色鲜红,欣热,肿胀,或脓疱、瘀斑。
常见疾病:如丹毒、败血症出现的皮肤紫癜。
(五)虚证证候特点:是正气虚弱不足。
临床表现:由于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不同,故表现各有特点。
一般常见的为精神萎靡,面色胱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舌面光滑无苔,脉细弱。
常见疾病:如瘰疬性皮肤结核、系统硬皮病,系统红斑性狼疮。
(六)实证证候特点:是邪气亢盛有余。
临床表现:包括气滞、血瘀、痰饮、虫积等,因而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
中医基础知识探讨中医的皮肤病治疗
![中医基础知识探讨中医的皮肤病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67227d64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de.png)
中医基础知识探讨中医的皮肤病治疗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皮肤病被归为“痈疽”范畴,既包括了痤疮、湿疹等常见皮肤病,也包括了寻常疣、白癜风等较为复杂的病症。
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探讨中医的皮肤病治疗原理、常用方法及其疗效,以及需注意的问题。
一、中医皮肤病治疗原理中医治疗皮肤病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辨证论治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即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全身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全面辨证,确定病症的具体病机,从而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2. 统一内外治疗中医认为皮肤病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治疗时既要注重外部局部的治疗,也要关注内部的调理。
外治主要通过中药外用、针灸等方法,内治则需要服用中药来调理全身。
3. 调整阴阳平衡中医理论中,皮肤病多与阴阳失调有关,治疗皮肤病需要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具体而言,可通过调整营卫、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平衡,提高免疫功能和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二、中医皮肤病治疗常用方法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中药外用中医皮肤病治疗中,中药外用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皮肤病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外用,常见的外用方法有草药敷贴、药浴洗涤、中药熏蒸等。
中药外用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发挥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
2. 中药内服中药内服也是治疗皮肤病常用的方法之一。
中药内服可以通过调理全身,改善体内湿热、血瘀等不平衡状态,进而起到治疗皮肤病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连翘、白术等,具体的用药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3.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整经络气血的流通,改善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疗法有体针、耳针等。
三、中医皮肤病治疗的疗效中医治疗皮肤病有着独特的优势,疗效临床上得到了广泛认可。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69f4426d0b4c2e3f56276342.png)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中医治疗皮肤病,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向表现,因此常外病内治,遵循整体观,达到阴平阳秘。
中医正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归纳、辨识人体状态,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和全身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使人体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前不久,在黑龙江中医药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首届主任委员杨素清教授如是说。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杨素清教授指出,大多数皮肤病的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是相对应的,如“瘾疹”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风热疮”相当于“玫瑰糠疹”,而有些病并没有相应的对应病名,有的概念也比较模糊。
有人认为中医的辨病大体相当于西医的诊断。
有了疾病的明确诊断,才能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预后。
但中医认为相同的疾病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和疾病的发展阶段不同,临床的证型也不相同。
一般是先辨病后辨证。
辨病的过程往往与鉴别诊断分不开,通过询问病史、诱发因素、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等加以确定。
明确了疾病的诊断,就要根据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伴随症状,进行辨证分析,辨证施治。
比如湿疹,诊断时要看其发病部位是否对称、皮损特点是否呈多形性和渗出倾向,是否伴有瘙痒等。
然后根据病程、皮疹特点及伴随症状确定其辨证分型,进而确定治则。
如急性期多以“湿热证”为主,亚急性期多以“脾虚湿盛证”为主,慢性期则多以“血虚风燥证”为主,但因个体差异,有些患者伴有阳虚症状,临床故采用温法,以“温阳健脾除湿”为主。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原则“同病异治”是指表现相同的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发展、病机变化、正邪消长等差异,采取不同治法。
杨素清教授说,“异病同治”指的是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治则。
中医治病的法则,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
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既不决定于病因,也不取决于病证,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https://img.taocdn.com/s3/m/94e4a9bd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72.png)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皮肤病是指发生在人体皮肤上的各种疾病,包括炎症、感染、过敏等。
中医学认为,皮肤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气血循环不畅等原因所致。
因此,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等进行个性化治疗。
一、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原则是辨证论治。
辨证是指根据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等方面的不同,进行辨别和判断。
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设计。
中医辨证施治的目的是平衡人体的阴阳,促进气血的循环,从而达到治愈皮肤病的目的。
二、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1. 辨证施治的四诊法中医辨证施治主要使用四诊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等来判断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判断病情。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病情。
切诊是通过按压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通过四诊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准确地辨证施治皮肤病。
2. 辨证施治的治疗方法中医辨证施治采用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中药治疗是指通过服用中药来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从而治疗皮肤病。
针灸治疗是指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皮肤病的效果。
艾灸治疗是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通过热熏和灸烧来治疗皮肤病。
推拿按摩是利用手法和力量的作用,通过按摩患者的特定部位,调理人体的阴阳,改善皮肤病症状。
三、中医辨证施治的案例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中医辨证施治的过程。
患者小明,男性,23岁,主要症状为面部长有红色丘疹,伴有瘙痒和灼热感,症状出现已有2个月。
四诊结果显示面色红且有微汗,舌质偏红,苔薄,脉细数。
根据以上症状,中医辨证为热证。
治疗方案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处方:生地黄15克,黄芩10克,赤芍10克,地骨皮15克,生石膏30克,丹参15克,黄柏10克,阿胶10克。
以上药材煎煮后,分成两剂,每天分两次服用。
同时,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选择面部的特定穴位进行刺激,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病情的恢复。
中医对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对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5fe8f152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6c.png)
中医对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之一,对于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注重调节整体身体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医对于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一、中医皮肤病的诊断原则中医对于皮肤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症状:中医强调通过观察病人的表面症状来判断疾病的虚实寒热等特点,例如色泽变化、瘙痒、脱屑等。
2. 望诊:中医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舌苔、舌质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面色是否红润,舌苔是否厚重等。
3. 问诊:中医医生会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发展、症状等方面的信息,以帮助中医医生进一步明确病情。
例如,患者是否有瘙痒感、病情是否加重等。
4. 切诊:中医医生通过手法对患者进行脉诊,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状态,以进一步明确病情。
例如,脉象的缓急、有无力等。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诊断方法,中医医生可以初步确定患者的病情,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皮肤病的治疗原则中医治疗皮肤病的原则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原则包括:1. 清热解毒:对于湿热内蕴或热毒炽盛导致的皮肤病,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采用寒凉或苦寒的药物进行治疗。
2. 补益调理:对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导致的皮肤病,中医会通过补益药物或调理饮食来恢复患者的健康。
3. 活血化瘀:对于皮肤病引起的血液循环不畅或瘀血堆积的情况,中医会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以促进血液循环,消散淤血。
4. 凉血止痒:对于瘙痒明显的皮肤病,中医常用寒凉药物来凉血止痒,如采用龙胆草、黄柏等。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理整个身体的平衡,外治、内调结合,以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三、中医常用的皮肤病治疗方法中医对于皮肤病的治疗方法多样,常用的方法包括:1. 中药外洗:中医常用草药制剂来进行外洗,以达到抑制病变、清热解毒的效果。
2. 中药内服:中医常用中药汤剂、丸剂等进行内服,以调理整个身体,促进病情康复。
皮肤疾病中医辨证论治
![皮肤疾病中医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4e700b83f242336c1fb95e4d.png)
四.皮肤疾病之马矢奏春创作皮肤疾病是指发生于人体皮肤、黏膜等部位的疾病。
罕见病因有内因和外因。
外因包含风、湿、热、虫、毒;内因包含七情内伤、饮食劳倦伤及脏腑。
主要病机是气血失和,脏腑失调,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等。
罕见的疾病有疣、疮、牛皮癣、湿疮、皮炎、白疕等。
本节主要介绍湿疮。
湿疮湿疮是由天赋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而成,皮疹呈多种形式,发无定位,易于湿烂流津的瘙痒性渗出性皮肤病。
根据发病部位的分歧,湿疮又有分歧的病名,如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者,称血风疮或粟疮;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发于乳头者,称乳头风;发于脐部者,称脐疮;发于阴囊者,称肾囊风或绣球风;发于四肢弯曲部者,称四弯风。
本病男女老幼皆可罹患,但以先天天赋不耐者为多,无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常复发。
根据病程和皮损特点,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西医学中的湿疹可参考本病证进行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于天赋缺乏,又外感风、湿、热毒,或饮食不节,过食腥发、刺激之物而伤脾生湿,致内外风湿热邪阻滞、浸淫肌肤所致,或情志不遂,肝胆郁火而湿热内阻,发于皮肤而成。
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与脾虚不运,湿邪留恋有关;慢性者因久病伤血,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去濡养而成。
【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湿疹主要应辨虚实。
急性湿疮多为实证,发病急,皮损多为丘疱疹,灼热瘙痒,伴随心烦口渴,身热不扬,舌红苔黄,脉滑数;虚实夹杂证多见于亚急性和慢性湿疮。
亚急性湿疮皮损多为丘疹,瘙痒,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纳少、腹胀、便溏,易疲劳,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缓;慢性湿疮皮损多粗糙肥厚,剧痒难忍,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舌淡苔白,脉弦细。
(二)辨证分型证候表示:起病较急,可发于身体任何部位,常对称发生,皮肤表示为潮红、肿胀、糜烂、流滋、浸淫成片、结痂,瘙痒不堪,或伴随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护治法则: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治疗代表方: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合二妙丸)证候表示:常是慢性湿疮,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皮损颜色暗淡,浸润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血痂,脱屑,或伴随头昏乏力,腰酸肢软,苔薄白,舌淡红。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54cc4e8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38.png)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皮肤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以及其所取得的显著疗效。
一、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原则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包括辨证分型、辨证施治和辨证取穴。
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分类,如寒热湿燥等不同类型。
辨证施治是根据辨证分型的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等。
辨证取穴是通过针灸治疗,刺激特定穴位来调和患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效果。
二、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法1. 风热湿毒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对于风热湿毒型皮肤病患者,常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方法。
可选用中药复方制剂,如板蓝根颗粒、连翘败毒饮等,外用可使用金银花洗剂、蒲公英擦洗剂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疏风解毒的穴位,如大椎、合谷等。
2. 燥热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燥热型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清热、润燥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知母、麦冬等,外用可使用芦荟胶、玫瑰花水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养阴生津的穴位,如太溪、液门等。
3. 湿热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湿热型皮肤病患者通常表现为皮肤湿疹、糜烂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清热利湿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黄芩、黄连等,外用可使用皂角米煎液、苦参软膏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清热利湿的穴位,如足三里、曲池等。
4. 血热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血热型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清热凉血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红藤、龙胆等,外用可使用紫草软膏、金银花洗剂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清热凉血的穴位,如血海、足三里等。
5. 寒湿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寒湿型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湿疹、瘙痒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温阳祛寒湿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苍术、干姜等,外用可使用艾叶熏洗、姜厚片敷贴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温阳祛寒湿的穴位,如关元、足三里等。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https://img.taocdn.com/s3/m/c596072f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68.png)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药学科,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中。
中医不仅关注疾病的症状,更注重治疗的根本原因。
在中医理论中,皮肤病被视为一种以皮肤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而其根本原因则通常与人体阴阳失衡、气血不调和湿热内蕴等有关。
因此,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至关重要。
一、辨证施治的原理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形成不仅与外部环境因素有关,更与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核心原则是辨证施治。
辨证是指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分析其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辨证,确定病症所属的中医证型。
施治则是指根据所辨证型,采取针灸、中药、推拿等相应的治疗方法,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恢复气血脉络的正常运行。
二、常见皮肤病的辨证施治1. 湿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常表现为皮肤起红疹、潮湿、瘙痒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疹多由脾胃虚弱、湿邪内蕴所致。
治疗湿疹需主要调理脾胃功能,清除湿邪。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白术等,可通过煎服或外用的方式进行治疗。
2. 银屑病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表现为皮肤出现鳞屑、红斑等症状。
中医认为,银屑病多由阴虚阳亢、气血不足等引发。
治疗银屑病需清热解毒、活血化痰。
常用的中药有生地黄、黄柏等,可以内服、外用或针灸的方式进行治疗。
3. 疱疹疱疹是一种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常表现为皮肤出现水疱、红斑等症状。
中医认为,疱疹多由湿热内蕴、气血不通所致。
治疗疱疹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有金银花、连翘等,可通过煎服、外用或针灸的方式进行治疗。
4. 暗疮暗疮是一种常见的青春期皮肤问题,常表现为面部出现粉刺、痤疮等症状。
中医认为,暗疮多由湿热蕴结、气血不调所致。
治疗暗疮需清热解毒、理气活血。
常用的中药有黄柏、白芷等,可通过煎服或外用的方式进行治疗。
三、中医对皮肤病的优势相比于西医的治疗方法,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强调整体观念: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调理人体整体,而非仅仅针对局部症状。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bfebbd05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b.png)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中医学认为,皮肤病是由内脏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在治疗皮肤病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一、辨证分型1. 湿热型:皮肤疹子多为红色、疼痒明显,伴有湿热感。
常见于湿热内蕴、脾胃功能不佳的人群。
2. 风热型:皮肤疹子呈红丘疹、丘疹疹、斑丘疹等形态,伴有灼热感。
多见于外感风热、风热袭表的患者。
3. 血热型:皮肤疹子鲜红或紫红色,伴有疼痛灼热感,易结痂溃疡。
常出现于热毒郁结、血燥内生者。
4. 湿热燥损型:皮肤痒痛、干燥脱屑,常见于湿热燥热互结之人。
5. 血瘀型:皮肤紫斑、紫红色斑块,伴有疼痛灰暗感。
常见于外伤或瘀血内停者。
6. 气滞型:皮肤呈现瘀阻紫癜、疼痛拒按等现象,常见于情志不畅、气血不畅的人群。
二、治疗原则1. 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血热、风热等类型的皮肤病,常用草药有黄连、连翘、地黄等。
2. 润燥祛湿:适用于湿热、湿热燥损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萆薢、苦参、石膏等。
3. 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气滞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川芎、当归、赤芍等。
4. 理气祛风:适用于气滞、风热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柴胡、白芷、羌活等。
5. 温阳散寒:适用于阳虚、湿寒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肉桂、补骨脂、防风等。
三、常用草药1. 金银花: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型、风热型皮肤病。
2. 茯苓:利湿化痰,适用于湿热型、湿热燥损型皮肤病。
3. 当归: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型皮肤病。
4. 川芎:舒筋活络,适用于气滞型皮肤病。
5. 炮姜:温阳祛寒,适用于阳虚型皮肤病。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病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同时,草药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对于一些慢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病尤为适用。
祝愿广大患者早日康复健康!。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https://img.taocdn.com/s3/m/ca1f2ac2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05.png)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
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
中医将皮肤病归类为外感病、内伤病和其他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进行辨证施治。
外感病的辨证治疗
外感病主要包括风热病、风寒病和湿热病等。
中医辨证治疗外
感病主要通过清热解毒、祛风散寒、燥湿祛湿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的
效果。
其中,针灸、艾灸和中药汤剂等都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内伤病的辨证治疗
内伤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原因引起的皮肤病,如脾虚湿重、肝
郁气滞等。
中医辨证治疗内伤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来
进行辨证施治,常用的方法有调理脾胃、疏肝理气等。
其他病的辨证治疗
在辨证治疗中,有一些皮肤病不属于外感病或内伤病,如湿疹、银屑病等。
对于这些病症,中医常常采用清热祛湿、补血活血等方
法进行治疗。
总之,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通过综
合运用中药、针灸等手段,可帮助患者恢复皮肤健康。
但是,治疗
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皮肤病的辨病与辩证
![皮肤病的辨病与辩证](https://img.taocdn.com/s3/m/ad0c3f8d7e21af45b207a835.png)
皮肤病的辨病与辩证中医治疗皮肤病的辨病与辩证现代中医治疗皮肤病,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中医学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因此须内外合治,遵循整体观,以达到阴平阳秘。
中医正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归纳、辨识人体状态,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和全身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使人体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1] 1辨证施治 1.1 局部辩证局部辨证指观察皮损形态特点,从中获得病理信息,并以此为依据探讨治疗思路的辨证方式。
局部辨证主要辨析皮损类型、皮损形态、皮损分布特点、皮损部位、皮损色泽等等的临床意义:如水疱多湿、结节多为痰瘀、脓疱多为热毒;边界规则多为风湿热邪、边界不规则多属虫淫、皮损隆起正气充盛、皮损平塌正气不足;对称分布当从脏腑考虑、单侧分布多从经络考虑;皮损密集主毒热盛、皮损稀疏主正气虚;经络循行、十二皮部、脏腑各有所主部位、上部多风火、中部多气郁、下部多湿邪、偏于肢体伸侧属阳多热、偏于肢体屈侧属阴多湿;局限于一处多为湿、毒、痰、瘀;泛发于周身多为风、火、热邪。
皮损青黄赤白黑紫、深浅、明暗意义各不相同:红斑鲜艳、压之不褪色为血热,斑色紫暗为血瘀[2]等等。
1.2 整体辩证整体辨证的对象则是皮肤病发生的内外环境背景,即除去皮肤异常,其他系统异常状况的总和。
具体而言又包括以下内容: 1.2.1 八纲辩证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其中阴阳二纲又可以总括其它六纲,即表、实、热为阳;里、虚、寒为阴。
八纲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总纲,能够概括其他各种辨证方法的共性,掌握八纲辨证,就能将繁杂的临床表现,如疾病类别、深浅、性质以及邪正的盛衰,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指导临床。
(1)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阳证,如表证、热证、实证可概属于阳证的范畴。
临床上急性泛发全身,变化快和自觉痒痛明显的皮肤病,同时伴有发热、面红、烦躁、口干渴、大便干、小便黄;脉象浮、滑数者,如急性泛发性湿疹、接触性皮炎、银屑病进行期、药疹、急性荨麻疹等。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0c0ddb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7e.png)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治疗皮肤病方面,中医药有着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通过细致的分析病情,针对不同的证候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从中医药角度讨论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探讨中医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实践经验和临床应用。
一、湿热病证湿热病证是皮肤病的常见证候之一,表现为皮肤湿热、瘙痒、疼痛等症状。
治疗湿热病证应当清热利湿,消肿止痒。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龙胆泻肝汤、败毒散、猪苓汤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排脓的功效。
二、风热病证风热病证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灼热等症状,常见于疱疹、湿疹等疾病。
治疗风热病证可选用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中药方剂,如葛根败毒散、银翘散等,以清热祛风、消肿止痒。
三、血热病证血热病证是指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疹子等症状,常见于荨麻疹、痱子等疾病。
治疗血热病证应当清热凉血,祛风止痒。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凉血地黄汤、柴胡清肝汤等,具有凉血祛热、平肝化风的作用。
四、痰湿病证痰湿病证表现为皮肤油腻、潮湿、瘙痒等症状,常见于湿疹、丹毒等疾病。
治疗痰湿病证应当化痰祛湿、清热解毒。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苓桂甘薏汤、黄连解毒汤等,具有祛湿化痰、清热解毒的功效。
五、气滞病证气滞病证表现为皮肤紫暗、紧绷、瘀斑等症状,常见于瘀血性疾病如瘀血瘀斑、瘀疮等。
治疗气滞病证应当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逍遥散、护肝通脉丸等,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
六、阴虚病证阴虚病证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症状,常见于湿疹、荨麻疹等疾病。
治疗阴虚病证应当滋阴润燥、清热安神。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六味地黄丸、龟鹿二仙汤等,具有滋阴润燥、清热安神的功效。
综上所述,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包括清热利湿、祛风除湿、凉血祛热、祛湿化痰、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滋阴润燥等治疗原则。
在实际治疗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结合辩证论治的原则,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以达到疗效最佳的效果。
中医皮肤病辩证施护
![中医皮肤病辩证施护](https://img.taocdn.com/s3/m/c959a748eff9aef8941e06b9.png)
20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21
病因病机
01 中医学认为本病在内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郁久化热,肝胆火盛;或 因饮食不节,湿邪内生而发病。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此病毒有亲神经和皮肤的
02 特性,对本病无或低免疫力的人群初次感染后,病毒激活,引起局部神经 节发炎、坏死,产生神经痛;同时病毒沿其神经转移到所支配区域的皮肤 而发病,使之产生水疱和疼痛。
8
病因
(三)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或饮食不洁,均能损伤脾胃的熟腐和运
化功能;偏嗜烟酒辛辣、过食膏粱厚味均可导致皮肤病的发生或 加 重,如湿疹、酒渣鼻、痈疖。
(四)血瘀痰饮 机体受到寒邪、热邪、外伤等致病因素的侵袭,引起脉管中
血液运行不畅或溢于脉外,则形成瘀血。其主要表现为疼痛、出 血、瘀斑、瘀结块等,如结节性红斑、局限性硬皮病,过敏性紫 癜。
辅助呼吸:呼吸主要是肺的功能,肺合皮毛,汗孔的开合起可起辅助呼吸的 作用。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5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6
病因
中医认识病因,主要是根据各种疾病的证候表现,通过分析、 综合,推断其发病原因。这种分析证候寻求病因的方法,称为“辨 证求因”;根据不同的病因,拟出不同的治疗方法,称为“审因论 治”。
24
临床表现
发生在面部的带状疱疹如累及膝状神经节, 影响运动及感觉神经纤维,可引起面瘫、耳 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症。
个别年老体弱或患恶性肿瘤的病人皮损可呈 泛发性并伴有大疱、血疱或坏死、溃疡。
如果仅出现神经痛及丘疹性损害而不形成水疱 者,称为不全型或顿挫型带状疱疹。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25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中医对于皮肤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皮肤疾病的辨证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2e856956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aa.png)
中医对于皮肤疾病的辨证与治疗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皮肤疾病的辨证与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皮肤疾病是指影响人体皮肤健康的各种问题,如湿疹、痤疮、银屑病等。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的诊疗方法,以疾病的整体特征为基础,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病因、气血运行情况等因素,从而实现对皮肤疾病的针对性治疗。
本文将从辨证和治疗两个方面探讨中医对于皮肤疾病的独特性与优势。
一、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诊断方法的核心。
在面对皮肤疾病时,中医师会通过观察、问诊、闻识等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信息,进而进行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主要包括察色、查寒温、问病因等步骤。
通过观察皮肤颜色、质地等进行判断,再结合患者的寒热感受和病因分析,从而确定疾病的辨证类型。
中医辨证分类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是四诊法,即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其中望指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皮肤的颜色、形态等方面进行判断;闻则指医师通过闻气体的气味、判断身体有无汗臭等信息;问是指医师向患者询问症状、病史、饮食习惯等因素;最后是切,医师通过对脉搏的触诊来了解病情。
这些方法都是中医师对患者进行辨证的重要依据,通过辨证分型可以为治疗提供准确的方向。
在进行皮肤疾病的辨证时,中医通常会根据疾病的特点和个体差异,将患者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
体质的分类不同于疾病的分类,它描述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中医体质辨识主要依靠舌诊、脉诊、问诊等方式进行,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和厚度、脉搏的节律和力度等,可以确定患者的体质类型,进而针对体质特点制定治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是中医学的核心领域之一。
对于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医采取的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辅助疗法。
1.药物治疗中草药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手段,对于皮肤疾病也有广泛的运用。
中草药的药性辛寒苦甘酸等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病症,中医会选择不同的草药配方进行治疗。
同时,中草药还可以外用于皮肤病灶,起到直接调理皮肤的作用。
中医还采用了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经络,调节气血运行,达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促进病症康复的目的。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https://img.taocdn.com/s3/m/af4663c0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cc.png)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皮肤病是指发生在人体皮肤上的各种疾病,其症状多样化,如湿疹、荨麻疹、牛皮癣等。
中医理论认为,皮肤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因此中医主张要从整体上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
下面将从中医辨证理论和施治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医对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一、中医辨证理论中医辨证理论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其扮演着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角色。
对于皮肤病的辨证,中医主要依据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信息进行辨证。
辨证分析的目的是确定病因、病机、病位,从而找到相应的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皮肤病多是由内热、湿热、血瘀等引起,具体的辨证施治方法如下:1. 内热型皮肤病内热型皮肤病表现为皮肤潮红、干燥、瘙痒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类病多与体内火盛有关,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柏、地黄等,常配以绿豆、菊花等清热解毒的药材。
2. 湿热型皮肤病湿热型皮肤病表现为皮肤潮湿、油腻,伴有瘙痒、红肿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类病多与体内湿热有关,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利湿。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柏、薏苡仁、茵陈等,常配以白术、橘红等清热利湿的药材。
3. 血瘀型皮肤病血瘀型皮肤病表现为皮肤发紫或暗红,伴有疼痛、瘀点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类病多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丹参、赤芍等,常配以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材。
二、中医施治方法中医对于皮肤病的施治强调整体调理,以患者个体的差异为依据,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综合施治。
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中医施治方法:1. 中药外治中药外治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起到舒缓症状、提高皮肤抵抗力的作用。
中医常用的中药外治方法有煎药洗剂、中药熏洗、中药贴敷等。
2. 中药内治中药内治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主要方法,通过口服中药调节人体内环境,改善病因病机,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中医常用的中药内治方法有煎药汤剂、中药颗粒等。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4b1e27ec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1a.png)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皮肤病是很常见的疾病,而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且独特的医学体系,对于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于皮肤病的辨证特点和治疗方法,以及与西医的区别。
一、中医对于皮肤病的辨证特点中医对于皮肤病的辨证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来进行。
首先,望诊是指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形态等变化来判断疾病的类型。
例如,如果患者的皮肤呈现红肿、瘀斑等症状,则可能是湿热病变或者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问题。
其次,闻诊是指医生通过听取患者的描述和病史来辨别疾病的原因和发展情况。
例如,如果患者有过敏史,可能是因为阳气不足导致的皮肤问题。
再次,问诊是指医生通过与患者交谈来了解病情,例如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从而判断疾病的内因和外因。
最后,切诊是指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和皮肤进行诊断,例如判断患者体内湿热的程度或者阳气的流通情况,从而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对于皮肤病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皮肤病主要依据辨证结果,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来治愈疾病。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1. 中药疗法:中医常用中药来治疗皮肤病,根据不同辨证类型使用不同的中药组合。
例如,对于湿热病变,可以使用泻火清热的中药,如黄连、金银花等;对于气虚病变,可以使用补气养血的中药,如人参、黄芪等。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独有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对于皮肤病,针灸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加速康复。
3. 中药外治法:中医也常用中药外敷的方式来治疗皮肤病。
例如,对于湿热病变,可以用中药煎煮后敷在患处,从而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三、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中医与西医在对待皮肤病的方法上存在一些区别。
首先,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而西医则注重病因病理的诊断和治疗。
其次,中医治疗皮肤病更注重调理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而西医则更加依赖药物和手术进行治疗。
皮肤病学内治法中的辨证论治
![皮肤病学内治法中的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b9ca97c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f.png)
皮肤病学内治法中的辨证论治
皮肤病学内治法中的辨证论治是中医皮肤病治疗的重要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皮肤病的病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指人体内部的机能失调或病理变化,而外因则包括环境因素、感染、过敏等。
中医治疗皮肤病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病因等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针对不同的辨证,内治法中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湿热、热毒炽盛型皮肤病,可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黄连、黄芩、连翘等;而对于血热、血瘀型皮肤病,可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红花、丹参等。
同时,还可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调理,如气虚、阴虚型皮肤病可采用补气养阴的中药,如黄精、枸杞子、人参等。
除中药外,针灸、艾灸、中药外敷等也是内治法中常用的治疗方法。
例如,针灸可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局部皮肤病变;中药外敷可直接作用于皮肤表面,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和修复。
总之,内治法中的辨证论治是中医皮肤病治疗的核心。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达到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治疗,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达到治愈皮肤病的目的。
- 1 -。
中医皮肤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皮肤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f0e4eb51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a0.png)
中医皮肤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医是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始终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
在中医理论中,皮肤被视为与内脏、经络相连,与人体整体健康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在皮肤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探讨中医在皮肤科疾病中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一、中医皮肤科疾病的诊断方法1. 望诊中医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脉象等外部表现,来推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在皮肤科疾病的诊断中,中医医生通常会观察患者的皮肤色泽、散布情况、病变形态等特征,以判断病因和病机。
例如,如果患者面色苍白,舌体淡白,脉象虚弱,中医医生可能会考虑到患者可能患有血虚或气血不足的皮肤疾病。
2. 闻诊中医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声、呕吐声等,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在皮肤科疾病的诊断中,中医医生通常会聆听患者对痒痛症状的描述,以及对其他体征的描述,从而判断病因和病机。
例如,如果患者向医生描述皮肤瘙痒,夜间加重,呈现“阴阳两虚”的情况下,中医医生可能会考虑到患者可能患有风热入侵引起的皮肤疾病。
3. 问诊中医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和询问,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验。
在皮肤科疾病的诊断中,中医医生通常会询问患者的症状、病程、生活习惯等信息,以帮助判断病因和病机。
例如,中医医生可能会询问患者平时的饮食习惯、睡眠状况、排便情况等,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湿热、湿寒等体质,以及与患者的皮肤疾病是否相关。
二、中医皮肤科疾病的治疗方法1. 中草药治疗中医在治疗皮肤科疾病时,常常采用中草药煎剂的形式进行内服外用。
通过准确的辨证施治,中草药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运行,以及具有抗炎、解毒的作用,从而起到治疗皮肤疾病的效果。
例如,在治疗湿疹时,中医可能会使用薏苡仁、白术、栀子等中草药,以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的作用,帮助患者缓解瘙痒、减轻炎症。
2.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皮肤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对患者的皮肤进行适当的推拿按摩,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整经络,从而改善皮肤的养分供应和新陈代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蜈蚣的螫伤; 2.毒所致的皮肤病 如药物毒、食物毒、蛇毒、疫疠之毒等。由药物引起的皮肤病,中
医又称为“中药毒”。食用某些食物后也可发生严重的皮肤症状。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本病发病以青壮年为主,20~30岁和50~60岁为 两个高发年龄阶段。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45
概述
银屑病的病程呈慢性、易复发、多数患者 冬季复发或加重,夏季缓解。
特点为单侧性分布、排列呈带状的集簇性水疱和 伴有疼痛的皮肤病。
本病多发于春秋季节,以成年人居多,一般愈后 不再发病。
中医称“缠腰火丹”,俗称蛇串疮、火带疮。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20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21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在内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郁久化热,肝胆火盛;或
01 因饮食不节,湿邪内生而发病。
中医所称的“病因”概念,既指致病因素,也可以指病 理改变。所以,根据皮肤病的临床特点,其常见的病因可归 纳为六淫侵袭、虫毒所伤、饮食不节、血瘀痰饮、情志内伤, 禀性不耐、血虚风燥、肝肾不足等。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7
病因
(一)六淫侵袭 人体感受“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不正之气),
加之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变异的自然条件即可发 病。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此病毒有亲神经和皮肤的
02 特性,对本病无或低免疫力的人群初次感染后,病毒激活,引起局部神经 节发炎、坏死,产生神经痛;同时病毒沿其神经转移到所支配区域的皮肤 而发病,使之产生水疱和疼痛。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22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23
临床表现
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 状。
◆ 辨证施护原则为清肝利湿解毒止痛, 应以稳定情绪,心理疏导为主。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27
中药外洗法:用中药煎水 微温洗涤皮损局部,可祛 除污物,洁净皮损,以清 肝利湿解毒。
中医特色 技 术
中药外涂法:用三黄洗 剂外涂患处,勿将疱壁 弄破,可消炎、清热。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中药湿敷法:用纱布浸 入金粟兰酊药液中敷于 患处,可抑制渗出、消 炎收敛。
火针法:消毒皮肤后,用 火烧红的针尖刺穿疱壁, 可起到排除疱液、温经散 寒、通络止痛的作用。
饮食指导
宜进食清肝利湿解毒之品,忌 食腥发之品,如可进:马齿苋煲 粥;菊花、夏枯草泡水饮等。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29
护理:清肝泻火,解毒止痛。
1.注意休息,保正充足睡眠,避免疲劳过度。
2.局部灼热疼痛可遵医嘱用三黄洗剂,入地金牛酊湿敷神 灯照射。
异常表现,这种异常的表现又称皮疹或皮肤损害。皮损是 临床上对皮肤病进行诊断、辨证的主要客观依据。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16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17
01 概 述
CONTENT
目
录
02 病因病机
03 临床表现
04 辨证施护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18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19
概述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累 及神经和皮肤的急性疱疹性病毒性皮肤病。
为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的气象表现,称为“六气”。如果出 现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就可称为致病的因素或 条件,称为“六淫”。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15
辨证 方 法
四、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主要用于温病的辨证,用以表明疾病的
浅深和发展的情况。
五、皮损辨证 皮损辨证,是通过望诊和触诊等方法,了解皮肤病的
个别年老体弱或患恶性肿瘤的病人皮损可呈 泛发性并伴有大疱、血疱或坏死、溃疡。
如果仅出现神经痛及丘疹性损害而不形成水疱 者,称为不全型或顿挫型带状疱疹。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25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26
一、肝经郁热型
◆ 常见于本病的急性期。皮损鲜红, 水疱初起,泡壁紧张,灼热疼痛, 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 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 弦滑数。
8
病因
(三)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或饮食不洁,均能损伤脾胃的熟腐和运
化功能;偏嗜烟酒辛辣、过食膏粱厚味均可导致皮肤病的发生或加 重,如湿疹、酒渣鼻、痈疖。
(四)血瘀痰饮 机体受到寒邪、热邪、外伤等致病因素的侵袭,引起脉管中
血液运行不畅或溢于脉外,则形成瘀血。其主要表现为疼痛、出 血、瘀斑、瘀结块等,如结节性红斑、局限性硬皮病,过敏性紫 癜。
艾灸法:可艾灸足三里、中脘、涌泉等穴, 可调理气血、温经、回阳通络、安眠、健
脾补阳气。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37
饮食指导
⚫ 宜进食养阴清热、通络止痛之品,如:山楂、 丝瓜等煎汤服;把三七、木瓜同时放入白酒中, 加盖密封,浸泡15天后,每天少量饮用,可用带 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 疼痛明显者,忌食甜食及易胀气食品,注意保持 大便通畅。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13
辨证方法
一、八纲辨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是
中医辨证的最基本方法。
二、脏腑辨证 脏腑是人体内在的器官,与皮肤有着密切的联系,息
息相关。因而脏腑辨证是皮肤病辨证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14
辨证 方 法
三、六淫辨证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界现象在正常情况下
03
STEP
02
STEP
中药湿敷法:用纱布浸 入金粟兰酊药液中敷于 患处,可减少渗出,收 敛干燥,清洁保护。
04
STEP
耳穴压豆:耳压耳穴 的肺、脾、三焦及相 关部位,以维持疗效。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32
饮食指导
⚫ 宜进食健脾利湿之品,如:山药、瘦肉 煲汤饮;用薏米煲粥;用扁豆、薏米煎水 饮等。忌食生冷之品。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33
护理: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1.嘱患者多休息,生活上予以适当照顾,及时更换污染衣物。
2.穿着干净柔软的棉质衣服,水疱处勿用肥皂抹洗,保持床单位平 整舒适,必要时给予气垫床,避免摩擦皮肤。
3.水疱较大者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疱液。疱疹溃破,或有脓疱脓痂时 遵医嘱用药。
4.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以抹浴为宜,治疗期间尽量避免淋浴。衣着宜 宽松、柔软,使用纯棉用品,避免对局部摩擦。气温高时可暴露患处, 免去衣服摩擦。
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并与后天体质的强弱及疾病的 发生、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药物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等 皮肤病多是禀性不耐体质所引起的。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10
病机
中医皮肤病的病机学说涉及的范围很广,疾病的发生、发 展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感染途径、受邪轻重或致病邪 气的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尽管疾病种类繁多,病理变化复杂, 但各种病机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紧密联系。
辅助呼吸:呼吸主要是肺的功能,肺合皮毛,汗孔的开合起可起辅助呼吸的 作用。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5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6
病因
中医认识病因,主要是根据各种疾病的证候表现,通过分析、 综合,推断其发病原因。这种分析证候寻求病因的方法,称为“辨 证求因”;根据不同的病因,拟出不同的治疗方法,称为“审因论 治”。
患处常先出现红斑丘疹,继而出现簇状水疱, 自觉灼热疼痛。皮损沿外周神经呈带状排列, 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颅神经和腰骶神经 支配区域。病程一般在2-3周。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24
临床表现
发生在面部的带状疱疹如累及膝状神经节, 影响运动及感觉神经纤维,可引起面瘫、耳 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症。
◆ 辨证施护原则为健脾利湿,应以调 理饮食为主,同时保持皮肤干燥, 减少因湿气内蕴导致的渗出液量, 降低皮肤感染几率。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31
中医特色技术
中药外洗法:用中药煎水 微温洗涤皮损局部,可祛 除污物,洁净皮损,以利 湿解毒。
01
STEP
针刺治疗法:用针对病患神 经根局部围刺,可缓解疼痛。
3.保持皮肤干净、干燥,每日沐浴1-2次,疱壁未破可用 清洁温水或无刺激沐浴露洗浴。若疱壁溃破时可用1/5000 高锰酸钾溶液洗浴。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30
二、脾虚湿蕴型
◆ 皮损颜色较淡, 疱壁松弛,渗水糜 烂或化脓溃烂,疼痛略轻,口不渴, 不思饮食, 食少腹胀, 大便时溏, 舌质淡、苔白腻, 脉沉缓。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4
防御外邪:皮肤是人体表面最大的保护器官,是防御外邪的首要屏障,外来 致病因素首先侵犯皮肤。
调节体温:在正常状态下,人体体温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 重要条件之一。人体体温的维持有赖于卫气的温煦。
调节津液代谢:汗为津液所化生,出汗是津液排泄的途径之一,皮肤腠理疏缓, 汗孔开,则汗出多;反之,则汗出少。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39
案例分享
添加文本
会诊了神四科的一位女性患者,胸前、 后背泛发带状疱疹。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
40
案例分享
会诊意见:
1、加强皮肤的清洁护理,注意轻柔操作,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病人疼痛的程 度。 2、在无菌操作下,可用火针疗法,也可用 无菌注射器排出疱液,遵医嘱红斑疱疹面 外搽三黄洗剂清液,加红外线灯照射,注 意安全。 3、建议医生做带疱溃疡处脓性分泌物的细 菌培养。 4、配合医生予营养神经、抗病毒、消炎止 痛等治疗。 5、指导护士辨证施护,加强心理护理。 6、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提高自身免 疫力。
广东省中医院 潘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