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土中国》感悟—差序格局的新趋势
差序格局读后感

差序格局读后感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本极具影响力的社会学著作,其中“差序格局”这一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差序格局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一种精妙概括,它为我们理解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运行机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在费孝通先生的论述中,差序格局就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自己圈子的中心,这个圈子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的势力、地位和影响力。
以“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种格局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西方,团体是有明确界限的,成员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而在中国,关系则是从自己出发,像蜘蛛网一样,由亲及疏,由近及远。
这种差序格局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观念。
在传统的差序格局中,道德标准并不是普遍适用的。
对自己亲近的人,道德要求可能会宽松一些;而对关系较远的人,则可能更加严格。
例如,对家人的过错可能更容易包容,而对陌生人的不当行为则可能更加苛责。
这种亲疏有别的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评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而且,在差序格局中,公私的界限也相对模糊。
对于一个人来说,为了自己圈子里的人的利益,可能会牺牲更大范围内的公共利益。
这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普遍公正、公平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冲突。
在家庭关系中,差序格局的影响尤为明显。
在中国的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并非平等,而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和秩序。
这种等级秩序并非是绝对的压迫,而是基于一种责任和义务的分配。
长辈对晚辈有抚养和教育的责任,晚辈则对长辈有赡养和尊重的义务。
在这种差序格局下,家庭的稳定和延续成为了重要的价值追求。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家庭关系也面临着挑战。
个人主义的兴起使得年轻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家庭中的差序格局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在社会交往中,差序格局也体现在人情关系的重要性上。
中国人讲究人情往来,通过互相帮忙、送礼等方式来维系和加强彼此之间的关系。
差序格局读后感

差序格局读后感《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人际关系有着深刻的洞察。
读完这一部分内容,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的思考。
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一般,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种格局具有很强的伸缩性,以“己”为中心,“己”的范围可大可小,取决于情境和需要。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家庭是差序格局的基本单位。
家族观念根深蒂固,亲属关系复杂而有序。
从血缘关系出发,向外扩展到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
在一个家族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每个人都有着明确的身份和地位。
这种秩序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家族的稳定和团结。
在这种格局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依赖于私人的道德。
道德标准并非普遍适用,而是根据亲疏远近有所不同。
对于亲近的人,可能会有更多的包容和帮助;对于疏远的人,则可能相对冷漠。
这种私人道德的特点,使得公共道德的建立面临一定的困难。
因为人们往往更关注自己圈子内的利益和关系,而对于圈子外的公共事务缺乏足够的关心和责任感。
在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差序格局的影子。
比如,在求职、办事时,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而不是依靠公平的竞争机制。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差序格局的价值。
在某些情况下,它能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亲人、朋友往往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给予我们关心和鼓励。
这种基于差序格局的互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要改变差序格局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我们需要加强公共道德的建设。
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平意识,让大家认识到公共事务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同时,要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减少人情关系对社会运行的干扰。
《乡土中 国》读后感——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尤其是其中关于“差序格局”的论述,真的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就像是一张无形的大网,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编织得错综复杂。
这可不是那种简单的横竖线条,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一圈地往外推。
以“己”为中心,就像一块石头扔进水里,激起的涟漪就是和自己关系远近不同的人。
我想起了老家村里的那些事儿,那可真是差序格局的生动体现。
我们村有个张大爷,他可是村里的“万事通”。
谁家有点啥事,都爱找他说道说道。
张大爷自己家里有几亩地,农忙的时候,他最先想到的是叫自己的儿子、儿媳回来帮忙。
这是最里层的那圈“波纹”,血浓于水的亲情,没得说。
然后呢,他会喊上住得近的侄子侄女们来搭把手。
这就算是第二圈的“波纹”了,虽然比不上亲儿子亲儿媳,但也是自家人,帮忙也不含糊。
等到人手还不够的时候,张大爷就得去村里找其他邻居帮忙了。
这时候,他就得挨家挨户去说好话,送点自己家种的蔬菜啥的,算是表示感谢。
这一圈圈的关系,可不就是差序格局嘛!帮了忙的邻居,张大爷心里也记着这份情,等人家有事的时候,他也会主动去搭把手。
再说村里分地的时候,那也是差序格局在起作用。
村支书在决定怎么分地的时候,首先得考虑自己家族的利益,毕竟那是最亲近的一群人。
然后再平衡一下其他家族的情况,尽量做到大家都能接受。
要是谁家因为分地的事儿闹了矛盾,那也是先找自己家族里有威望的长辈出来调解。
调解不了,再去找村支书。
这里面的关系,细细琢磨,真的是差序格局的真实写照。
还有村里办喜事的时候,那场面更是把差序格局体现得淋漓尽致。
主家会先请自己的近亲来帮忙操持,比如准备酒席、招呼客人。
然后再请一些关系稍远但平时也有来往的邻居来帮忙打杂。
酒席上的座位安排也有讲究,近亲肯定是坐在最重要的位置,关系远一点的就往后排。
送礼的金额也不一样,近亲送得多,远亲或者邻居就送得相对少一些。
但这并不代表关系就不好,只是在差序格局里,亲疏有别,表达的方式也不同。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鲁迅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所写的一部描写中国农村生活的文学作品,它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贫困艰辛。
这篇读后感主要是围绕其中一个重要主题——差序格局发表我的看法。
在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现象。
鲁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调查研究以及深入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农村的贫富差距和社会阶层分化。
他描述了背负着白垩石晚立、无法站起来的农民被剥夺土地产权和水利权的情景,同时也展现了高高在上的官僚地主和富裕商人的奢华生活和权力傲慢。
在这个差序格局的背景下,鲁迅提倡的是平等和正义。
在他的笔下,小人物虽然困苦,但仍然在正义的旗帜下奋斗。
他让我们看到了贫困阶层的不屈不挠和不气馁的精神,这鼓舞着我们要坚定信仰,秉持正义,忍辱负重,持之以恒。
与此同时,乡土中国也启示我们人人都应努力改变这种社会现状,通过自己的力量和诚信,努力实现社会的平等和公正,让我们的国家走向繁荣富强。
总的来说,通过乡土中国这本书,我深刻了解了中国农村生活的真实情况,也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我们身处的社会差序格局。
然而,也让我明白了只有秉持着公正和平等的信念,我们才有可能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现状,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读《乡土中国》感悟—差序格局的新趋势

读《乡土中国》感悟—差序格局的新趋势1270班陈蔚 1020103265波纹社会中的直立芦苇——读《乡土中国》有感:差序格局的新趋势及应对摘要:费孝通教授的《乡土中国》写于20世纪40年代,在该书中,他首次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体系进行了精炼的概括与分析。
60多年过去,现代社会的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伦理为基础的传统价值观依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但随着情感、利益等因素的注入,“差序格局”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扩大和变化。
关键词:差序格局利益现代中国社会费孝通教授在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传统中国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作了理论上的概括,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
他以西方现代社会为参照,结合自己所观察的社会现象和人际交往中的亲身感受,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生动的表述。
我结合我自身的感悟与思考以及近几十年中国社会的变化,对本书中的差序格局部分作了新的解读。
一、差序格局的内涵中国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中国的社会关系是按照亲疏远近的差序原则来构建的,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这种关系就“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费孝通教授认为,中国人际关系关系的核心是传统文化最讲究的“人伦”。
而“伦”是什么?他指出“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人伦”之所以能说明差序,在于“伦”规定了差序格局的内容,即差等。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系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费孝通教授的“差序格局”有如下特征。
首先,差序格局的理论基础是人伦次序。
用儒家理论来解释人际关系的差序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乡土中 国》读后感——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中,“差序格局”这个概念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它仿佛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乡土社会结构认知的新大门。
差序格局,简单来说,就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自己圈子的中心,而这圈子的大小和能波及的范围,全凭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
这让我想起了老家村子里的那些事儿。
我们村有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大家都尊称他为李大爷。
李大爷家世代务农,勤劳朴实,在村里积累了深厚的威望。
村里但凡有个家长里短的纠纷,或者重大决策,人们都会去找李大爷拿个主意。
李大爷就像是那波纹的中心,他的影响力一圈一圈地往外扩散。
他的子女们、亲戚们,自然是离他这个中心最近的一圈,能得到他最多的关照和支持。
而那些平日里与李大爷家走动不那么频繁的村民,虽然也在这圈子里,但相对就处于比较靠外的位置。
记得有一次,村里要修一条新路。
这可是关乎大家切身利益的大事,资金怎么筹,路线怎么规划,谁来负责监工,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
这时候,李大爷站了出来。
他先把自己的几个儿子召集起来,商量着带头捐款。
这几个儿子在村里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的行动自然带动了一大批亲戚朋友。
然后,李大爷又挨家挨户地去动员那些平时跟他家关系不错的村民。
就这样,以李大爷为中心,一圈一圈地,修路的资金和人力很快就有了着落。
在这个过程中,很明显能看出差序格局的作用。
李大爷的影响力从自己的核心家庭,逐渐波及到亲戚、朋友,再到普通的村民。
每个人在这个格局中的位置和所承担的责任,都因为与李大爷关系的亲疏远近而有所不同。
再说说村里的王二叔吧。
王二叔是个普通的农民,为人老实本分,但家里条件不太好。
有一年,王二叔家的孩子生了重病,急需用钱。
王二叔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去求李大爷帮忙。
李大爷二话没说,不仅自己掏了钱,还发动身边的人给王二叔捐款。
可捐钱的数额和帮忙的力度,跟对自己的亲戚朋友比起来,还是有所差别。
这并不是李大爷偏心,而是在差序格局中,关系的远近亲疏决定了帮助的程度和方式。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作者xxxx------------------------------------------日期xxxx【精品文档】《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用“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两章论述了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
在论述差序格局之前,费孝通首先论述了乡土的特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流动性。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在这样一个熟悉的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自然形成的,社会规则和习俗也是一代代传下去的。
因此“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差序格局”总结了中国社会复杂而又独特的人际网络,不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可以此概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
费孝通以水波来比喻这样的格局:“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就越推越薄。
这样就形成了差序,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道德就在这样私人联系的格局下有了意义。
差序格局以地缘和血缘的联系作为基础。
“血缘社会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
在血缘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费孝通在“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章中写到“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西方的法律和道德,有平等、公众这些概念,而中国的法律和道德并没有。
中国的法律和道德,都得看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决定拿出什么样的标准来。
阅读差序格局的答案

阅读差序格局的答案【篇一:读《乡土中国》感悟—差序格局的新趋势】class=txt>波纹社会中的直立芦苇——读《乡土中国》有感:差序格局的新趋势及应对摘要:费孝通教授的《乡土中国》写于20世纪40年代,在该书中,他首次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体系进行了精炼的概括与分析。
60多年过去,现代社会的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伦理为基础的传统价值观依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但随着情感、利益等因素的注入,“差序格局”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扩大和变化。
关键词:差序格局利益现代中国社会费孝通教授在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传统中国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作了理论上的概括,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
他以西方现代社会为参照,结合自己所观察的社会现象和人际交往中的亲身感受,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生动的表述。
我结合我自身的感悟与思考以及近几十年中国社会的变化,对本书中的差序格局部分作了新的解读。
一、差序格局的内涵中国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中国的社会关系是按照亲疏远近的差序原则来构建的,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这种关系就“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费孝通教授认为,中国人际关系关系的核心是传统文化最讲究的“人伦”。
而“伦”是什么?他指出“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人伦”之所以能说明差序,在于“伦”规定了差序格局的内容,即差等。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系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费孝通教授的“差序格局”有如下特征。
首先,差序格局的理论基础是人伦次序。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读后感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读后感《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1《乡土中国》我没有读之前心里就想乡土中国是一种以怎么样的形式反映出来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我读完了《乡土中国》之后给我的答案是脑袋里出现一幅画面里面有的父亲和母亲辛勤劳动的背影和我家乡父老乡亲他们在田地里播种辛勤劳动的画面呈现在我的眼前,泪水悄悄的滑落下来打湿了我的衣服我开始想家人以及家乡的人民和山山水水了。
虽然农村没有像城市那么的繁华但有宁静清新的空气有朴素人民,灿烂的微笑待人友善,他们懂得珍惜生活和努力创造财富。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给我们打开了认识中国农村的一扇大门。
有人也许以为这本书写的早了,对于现在的情况很不实用,我觉得倒不是。
这本书的理论价值到现在还闪烁着光辉。
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读过哪本社会学的著作在理论和语言上胜过这本薄薄的小书。
有人认为费孝通在这本书最主要是提出了,"礼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这两个概念。
我倒是觉得他的成果是把乡土中国的根子挖出来了,指出来为什么我们最近百年的变迁会如此之艰难。
何为乡土中国?它的特性是什么?先生在第一篇已经很好指出来了。
比如他就说中国乡下人多,"土"就是他们的特性,当然土气不是贬义词,靠土地谋生的乡土社会很大程度是很稳定的,即使战乱迁移的也不是社会的主流。
他也顺便比较和美国的不同,指出我们是聚村而居,并且保持自己的生活隔离,结果就形成了地方性,保持孤立的社会圈子。
同时村落里面大家都是特别熟习,就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法律其实处于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地位,大家都能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大家重视是信用而不是法律。
当然在我们现在这个处处都成了陌生人的社会,土气就成了骂人的话,那些礼俗也逐渐被法律所代替。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2费孝通先生是我敬重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行行重重行行,以学术的名义,一生都在了解中国和中国人。
差序格局读后感

差序格局读后感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以简洁而深刻的笔触,剖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特点,其中“差序格局”这一概念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差序格局,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结构的一种精妙概括。
它不同于西方社会那种如捆柴一般界限分明的团体格局,而是以个人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一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在这种格局中,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我们的社会关系,就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逐渐向外延伸的亲疏不同的关系网络。
在差序格局中,亲属关系是最为重要且稳固的一环。
从父母子女,到兄弟姐妹,再到更远的亲戚,亲疏程度随着血缘关系的远近而变化。
这种亲属关系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情感交流,更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在家庭中,子女对父母有着赡养的义务,父母对子女有着抚养和教育的责任;在家族中,遇到困难时,亲戚之间往往会相互帮助。
然而,差序格局并不仅仅局限于亲属关系。
在社会交往中,朋友关系也是差序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会根据与朋友的亲疏远近,在交往中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对于亲近的朋友,我们可能会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在他们需要帮助时竭尽全力;而对于一般的朋友,可能就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交流和帮助也相对有限。
差序格局还影响着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在一个以差序格局为基础的社会中,人们往往会优先考虑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的利益。
比如,在分配工作机会、资源分配等方面,可能会倾向于自己的亲属、朋友,而不是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人情社会的一种表现。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差序格局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着深厚的根基。
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社会,人们大多生活在相对封闭的乡村环境中,家族和亲属关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支撑。
在这种环境下,差序格局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冲击。
“差序格局”下的乡土中国——读费孝通《乡土中国》的思考

许 多复杂的功能 。家 族也可 以根据个 人的需要扩大或 者缩小 , 但是 扩大 家族 的结构路线是单 系的,就是 只包 括了父系这 一方 面,当然例外 的也 有 ,只是相对于大 多数而 言非常微少而 已。
二、差序格局下乡土社会的特征 (一 )以 “己 ”为 中心
差序格局 的伸缩性网络里 ,随时随地有一个 “己 ”作为 中心。费孝 通 称之为 “自我主义 ”。一个农 民人 际互动必是 以 “己”为 中心 ,进行 考 量,计算得 失后 ,才把 自己的社会影 响推向他人 ,并与他人发生 社会 联系 。与 自己利 益切身相 关的人或 物 ,农 民会积极 与其建立联 系 ; 但 是一旦对方没 有 了可 以提供 给 自己的好 处 ,那么这种 联系会淡化甚 至消 失。所 以,在 城里人看来 ,乡下人 不仅 “土气 ”、 “愚笨 ”,更可 恶的 是 “自私 ”。事实上 ,乡土人 民的 自私 并不是如杨朱 般 “拔一毛 而利天 下不为 ”极端 的个人主义 ,而是推 己及 人的 ,放之于 四海、天下 的标准 最终又要恢复到 “己 ”。
一 、 乡土社会 的差序格局 费孝 通用 了波纹 这一比喻来形容差序 结构 。就像 一颗石子丢进池塘 里 ,这时便会荡 起以石子为 中心的一圈一 圈的波纹 。波纹是 由石子 中心 向外 推出去 的。这里的石子 实际上 比喻 的就 是个体 ,而 一圈一圈 的波纹 则是 这一个体 向外施 加社会影 响而产生 的联系。大一 点的石 子扔进水里 时 ,其所推 出去 的波纹也会相 对地 比小一 点石子推 出的波纹 大 。这就说 明,差序格局 是具有伸缩力 的,而 “伸缩 的社会 圈子会 因中心势力 的变 化 而变大变小 。”当个体具有 相对较高 的地位 和相当量 的财 富时 ,他在 整 个村子 中的发言权和 号召力便会相对较 高;而一旦他 家道 中落或者 失 势 ,便 会 门 可 罗 雀 。
乡土中国读后感—论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通过阅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我对我国的乡土社会有了新的理解,虽然说自己生活在所谓的“城市”,但我依旧能从自己、身边人、城市看到那些农村人、农村社会特性的影子。
对于我国这特有的“土”的、乡土性的社会,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并为此自豪。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乡村及乡村人民,避免对他们产生消极的偏见。
正如费孝通先生反驳城里人认为农村人“私”一样,这种原始的根源的一些特性存在于所有人身上,只是我们看到了或听信或者本来就抱有偏见而带选择性找“证据”说明农村人自私。
这是不公平的,也是站不住脚根的。
除此之外,在农村“愚”的问题上,我以前只觉得是教育设施、资源和机会等的缺失导致城乡教育差距悬殊,而费孝通先生指出了另一个思考方向,他提出面对面社群,用切实的例子向我们阐述了口头交流在乡村社会的实用性和文字交流的不必要性,这让我对“文盲”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
现在再重新思考为什么我们对农村人民有或多或少的偏见,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把自己优势的事物当成理所当然的评判标准,以此寻求优越感。
当然,我们始终心存他们的优良品德,他们真诚、勤劳、智慧,他们拥有很多我们在自己生活环境得不到的种种,就像千百年来都总有追求宁静、归隐山林的人。
于是,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放大那些我们内心认为的他们的“好”,平等看待我们都有的“坏”。
其次,要正确看待西方的“个人主义”,认真理解中国人自己的“自我主义”,学会借助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看待事物。
费孝通先生在文中以一捆捆的柴来比喻西方的团体格局,以一颗石头丢进水里“推”开的一圈圈同心圆波纹来比喻中国的差序格局。
而“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我们是以“己”为中心的,同时被一圈圈的关系围绕着。
费孝通先生在此引出三个观点:一、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
二、孔子注重这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
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
《乡土中 国》读后感——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真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好书,尤其是其中提到的“差序格局”,让我对乡土社会的结构和人际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书中,费孝通先生把中国乡土社会的格局比作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自己圈子的中心,而这圈子的大小和能波及的范围,全凭“己”这个中心的实力和影响力。
这与西方社会那种像一捆捆柴,界限分明的团体格局大不相同。
让我想起了老家村子里的那些事儿。
我们村有个德高望重的长辈,叫李大爷。
李大爷年轻的时候是村里的支书,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在村里那是说一不二的人物。
他家有个什么事儿,甭管是盖房子需要帮忙搬砖递瓦,还是农忙时人手不够要找人搭把手,只要他言语一声,村里的老少爷们儿都会放下自家手头的活儿,赶过去帮忙。
这时候,李大爷就是那个“己”的中心,他的影响力像波纹一样扩散开来,波及到了村里的很多人。
而村里的王二麻子就不一样了。
这人平时偷奸耍滑,名声不太好。
有一回他家的田遭了灾,想找人帮忙补种,跑了好几家,嘴皮子都快磨破了,也没几个人愿意搭理他。
在乡土社会里,一个人的品行和声誉,直接决定了他在这个差序格局中的位置和能获得的帮助。
就说每年过年的时候吧,按照村里的习俗,晚辈都要去长辈家里拜年。
大年初一那天,天还没亮,就听到鞭炮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我跟着爸妈,一家一家地去拜年。
到了李大爷家,那屋子里挤满了人,都是来给他拜年的。
李大爷坐在炕上,乐呵呵地招呼着大家,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满足。
而那些平时不怎么受待见的人家,门可就冷清多了。
还有村里分地的时候,那也是个能看出差序格局的场合。
村里有几块好地,大家都眼馋。
这时候,说话有分量的人,他们的意见往往能起到关键作用。
那些在村里人缘好、家族势力大的,也能在分地的时候多沾点光。
像我们这种小门小户的,就只能捡人家挑剩下的。
可就算是这样,也没处说理去,因为这就是乡土社会里默认的规则。
我还记得有一次,村里要修一条水渠,需要各家各户出工出力。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7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7篇〕乡土中国读后感篇一在我理解,差序格局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外延伸的亲疏不同的关系网络。
这个格局和西方的团体格局相同的就是格局与格局之间都有交融性。
在差序格局里,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这就有些像一片雨点落在湖水里激起的圈圈波纹一样,波纹不断向外推延,同时又互相交错,构成整片湖的联系。
而在西方社会中的团体格局里,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依靠各种形式的团体构成。
所以,我们今天大学里会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社团组织大概就是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吧。
另外,据费先生所说,在差序格局的社会里人们总会存在着私的念头,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
并且除了为了个人那一块,我们都可以说是为了一个“公〞去牺牲其他的利益。
似乎都是“大公无私〞的,但实际上我们总会披着“公〞的外衣去实现最终的私欲。
其实,当我在看关于这一些内容时,我总会产生一个想法:那就是西方社会似乎也存在着一种另类的差序格局,只是他们的关系网更多的是依靠朋友来推延出去的,而不像我们的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
或者可以说是这种靠关系的现象并不是只存在于中国社会,只是中国社会因为传统的影响更为的突出罢了。
至于文中说的中国人很自私,各人自扫门前雪或者是损公利私,其实这在哪儿都有这个坏毛病,只是说西方因为有团体的传统要好一点,还有就是西方的社会制度更趋于完善,能更好的指导人们的行为。
《乡土中国》读后感篇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写于解放前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社会学著作。
《乡土中国》缺乏五万字,是一本典型的“大家小书〞。
《乡土中国》研究的是根植于中国农村的乡下人。
中国有几千年的农耕历史,“乡土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传统的符号。
在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乡土中国〞这一符号有着实实在在的研究意义。
《乡土中国》也在这个思想激荡的时代里,成了畅销书。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读后感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读后感《乡土中国》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抽象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里的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差序格局”了。
作者费孝通先生在《差序格局》开头中说到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
在中国,“私”引起的问题是很普遍的。
这一点,无论是在中国的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极为突出。
费先生举了几个例子,说虽然文人墨客把苏州比作中国的威尼斯,但苏州的河道是很脏的,大家什么都往里倒,因为小河是公家的。
再比如,几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厕所没有人去收拾清理……那么中国人真的天性自私、落后无能吗?其实不然,费孝通先生在文中举了南洋华侨在商业上的成就,中国人对于自家的事,抓起钱来拍起马来比哪一个国家的人能力都强。
其实,这里所谓的“私”的问题确是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分的问题。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何解释“私”的现象与问题?为了探究“私”的问题,作者把社会结构的格局也考虑了,这里有两个名词——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
西方的家庭通常指夫妻二人和未成年的孩子,如果夫妇二人没有孩子就一定不会用“家庭”这个词。
而我们中国的家庭就包罗万象了,七大姑八大姨叔叔侄子一家子,任何想要拉入自己圈子的人都可以是自家人。
例如,贾家的大观园中,可以有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
从这就可见,西方团体格局界限分明,作者将其比作捆柴式;而差序格局则是界限模糊的,费孝通先生用了一个比喻“投石击水,不出波澜,也泛涟漪”,投出去的石子是自己,周围泛出的那一圈圈的同心圆则是自己引起的社会关系。
即使是兄弟姐妹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社会关系,这个圈以自己为中心逐渐向外扩,越大越远,圈子与圈子间也会有不同性质的交集。
这就是差序格局与西方团体格局的不同。
而在差序格局社会里,交情、人脉、关系似乎更重要。
所以每个圈子会因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
就拿与朋友的交往来说,你在初中、高中、大学交的朋友时间与地点是不同的,但是在这个圈子里面,最靠近自己的可能是大学朋友,因为他们离你所处阶段相差不远,而初中、高中的朋友则会随时间流逝而记忆模糊——当然也不乏有那些感情真挚、牢固的朋友还在靠近“己”的波纹里。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集合6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集合6篇《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
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集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我怀着对社会学极大的热情读了这本费老的《乡土中国》,读罢,感触颇深。
正如费老所说,这本书是一种尝试,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那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
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触,那里将分开阐关于“土”的思考“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好处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正因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诚然,当今社会,城里人习惯用土里土气、土头土脑来藐视乡下人,然而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一种高贵的象征,一种质朴的感觉,一种返璞归真的踏实和厚重。
我们的民族与泥土是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土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从这个好处上说,我们又何尝不该尊重乡土,尊重农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关于乡土习惯与现代社会“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的着多说吗?”这类话是我们构成的乡土习惯,但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个人不知道个人的底细,因此得讲个明白。
乡土社会从熟悉得到信任,而现代社会口说无凭,还要签个字,画押,构成法律。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乡土中 国》读后感——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真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好书,尤其是其中关于“差序格局”的阐述,更是让我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和人际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书中,费孝通先生把中国乡土社会的格局比作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自己圈子的中心,而这个圈子的大小和范围则取决于自己的社会地位、财富和权力等因素。
这种以个人为中心向外推展的关系网络,构成了乡土社会独特的差序格局。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家乡,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小村庄。
在那里,差序格局的影响无处不在。
我们村有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大家都叫他李大爷。
李大爷家里世代务农,为人忠厚老实,在村里有着极高的威望。
村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请李大爷来主持大局。
这时候,李大爷的“圈子”就发挥了作用。
比如说村里有户人家办喜事,新郎的父亲首先会找到李大爷,跟他商量婚礼的各项事宜。
李大爷呢,就会根据自己的人脉关系,帮着联系厨子、乐队,甚至是桌椅板凳的租赁。
在这个过程中,李大爷的“圈子”里的人都会积极响应。
厨子可能是李大爷的远房亲戚,乐队的头儿是李大爷的老友,而租赁桌椅板凳的商家也是因为看在李大爷的面子上给了最优惠的价格。
这时候你就会发现,每个人在这个事情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作用,都是由他们与李大爷关系的亲疏远近决定的。
李大爷就像是这个“差序格局”中的核心,他的影响力一圈圈地扩散出去,波及到与他相关的每一个人。
再比如说村里要修路。
这可是个大事儿,需要大家齐心协力。
村长在动员大会上把这个事情一说,大家首先想到的不是整个村子的利益,而是自己在这个事情中的得失。
那些靠近路边的人家,想着路修好了自己出行方便,做生意也能更红火,所以积极性特别高。
而那些离路远的人家,就觉得自己没得到什么实惠,积极性就不那么高。
这时候,还是得靠李大爷这样的人出来说话。
他会挨家挨户地去做工作,跟大家讲修路对村子发展的重要性,讲以后大家都会受益。
在他的劝说下,大家才会慢慢放下自己的小算盘,一起为修路出工出力。
差序格局读后感

差序格局读后感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其中“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让我深受启发,也引发了我诸多的思考。
差序格局,简单来说,就是以自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一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种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模式,与我们现代社会常见的团体格局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差序格局中,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对亲属关系的描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的,就越亲近;反之,则越疏远。
比如,直系亲属如父母、子女,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往往要比旁系亲属更重。
这种亲疏有别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资源分配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体现。
而且,这种差序不仅仅局限于亲属关系,还延伸到了朋友、邻里、同事等各种社会关系中。
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相比,差序格局更具灵活性和伸缩性。
在团体格局中,个人与团体的关系相对明确和固定,权利和义务也有着较为清晰的界定。
而在差序格局中,“己”与他人的关系则会根据具体情境和利益的不同而随时发生变化。
比如,在面对利益冲突时,可能会疏远原本亲近的人;而在有共同利益时,又会拉近与原本关系较远的人的距离。
这种伸缩性使得人们在处理社会关系时更加注重实际情况和个人利益的权衡。
这种差序格局的形成,与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农业社会中,人们大多以土地为生计,生活范围相对固定,交往的对象也比较有限。
在这样的环境下,家族、邻里等关系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撑。
而且,传统的儒家思想也强调个人的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这种从自身出发,逐步向外扩展的观念,也进一步强化了差序格局的形成。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差序格局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在城市中,人们的交往范围更加广泛,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团体组织的作用日益凸显。
但差序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只是在形式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比如,在工作场所,虽然有着明确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但人们之间的关系仍然可能会受到差序观念的影响。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作为一本经典的地理学著作,《乡土中国》在中国地理学界和社会各界都享有很高的声望。
本书在1953年和1965年先后出版,集中分析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许多方面,对于研究中国乡村的历史和现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读完《乡土中国》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诸多方面的启迪。
首先,这本书为我带来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农村社会的历史深度了解。
在书中,作者通过详细的采访和实地考察,展示了中国乡村社会中存在的复杂和多样性,从而为我提供了一种更为完整的认识中国人民的方式。
其次,本书对于我的社会思考与实践也产生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乡土中国》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多个角度深度分析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和问题,深深地刻画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困境。
作为一个平凡的社会人,在对书籍的阅读过程中,我感触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也对着手解决和改变当下中国乡村问题有了更加明确的着力点、策略和实践动能。
《乡土中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学的突破性作用,还在于它对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问题相结合的实践价值。
书在传承深厚地理学学科传统的这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主义建设是应运而生的,此时地理学则更多地为实践服务,而不仅仅是为理论服务。
读完本书后,我对于乡土社会发展问题有了全新的思考。
近几年,人们对于乡村振兴问题持续关注,并且在大力推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以推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宣传农村文化、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目标,以推动实现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为目标,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乡土中国》不仅是一本地理学经典开创性著作,还是一部激励人们反思身边事物,努力创新走向未来的名著。
在当前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读者们仍然可以从本书中汲取到许多治理联系实际问题的灵感和启迪。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

《差序格局》读后感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差序的。
差序这个词的意义不好完全解释,但给人的感觉是动态的、可变的。
事实上乡土社会正是一个边际模糊的形态。
这种差序格局的影响是巨大的。
比如说,汉语的深奥广博有很大一部分便受此影响。
对于生长于团体意识很强的西方的语言来说,汉语需要多得多的语境。
西方语言中,“家”是住所,“家人”指的是关系最近的几位,“家族”则是可追溯几代的整个以姓氏连接的整体。
中文中,常用的就只有一个“家”。
这个“家”的含义必须结合语境才可解读。
“这里是我家”是一个地方;“我家的”是一种从属关系;“这家公司”是一种量词和指代;“家家户户”指小单位的家庭;“大家”用以表示一个集合;“这家的东西”引申为商铺;更别说还有“教育家”“分家”“国家”这些用以指代人、财产、表达归属感的用法了。
同样的,在英文或其他西方语言中,你也难以找到“咱”这种可表示任意数量的人、“小子”这样爱称、谦称与蔑称集合、“衣冠禽兽”这般古今异义——的词语。
想要脱离语境而讨论它们的含义是不可能的。
而语境是什么?我认为是一种背景。
如果被问“经常在家吗”,没有人会将“家”理解为自己的整个家族,或是自己的祖国,而是解读为“居住之处”“最小单位的三、四人家庭”。
而当某人的远方亲戚——甚至没见过面——取得巨大的成就时,他可以自豪地说“这是我家的人”,听者也自然会把此处的“家”理解为以一切血缘、婚姻所联系的人的整体。
根源上的区别是社会结构的不同。
乡土社会没有明确的边界,没有规定过细节,只要是被创造且确实有用的自然会被接受。
而在不存在这样差序格局的社会中,棱角是分明的。
你想要自创什么,哪怕只是开个玩笑,都会有人指着定义告诉你:这上面规定得很明确,你那样不行,除非创造者是拥有权威的。
很难区分这两者的优劣。
差序的格局下,人人都可发挥,造物,而在吧这些杂糅的社会中,并没有谁会不适应。
西方社会则要求新的事物必须是严谨,自洽的。
钢架结构的屋子不可能再往上堆砖,而差序格局这样的黄土屋却对石头砖块无所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70班陈蔚 1020103265波纹社会中的直立芦苇——读《乡土中国》有感:差序格局的新趋势及应对摘要:费孝通教授的《乡土中国》写于20世纪40年代,在该书中,他首次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体系进行了精炼的概括与分析。
60多年过去,现代社会的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伦理为基础的传统价值观依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但随着情感、利益等因素的注入,“差序格局”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扩大和变化。
关键词:差序格局利益现代中国社会费孝通教授在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传统中国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作了理论上的概括,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
他以西方现代社会为参照,结合自己所观察的社会现象和人际交往中的亲身感受,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生动的表述。
我结合我自身的感悟与思考以及近几十年中国社会的变化,对本书中的差序格局部分作了新的解读。
一、差序格局的内涵中国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中国的社会关系是按照亲疏远近的差序原则来构建的,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这种关系就“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费孝通教授认为,中国人际关系关系的核心是传统文化最讲究的“人伦”。
而“伦”是什么?他指出“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人伦”之所以能说明差序,在于“伦”规定了差序格局的内容,即差等。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系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费孝通教授的“差序格局”有如下特征。
首先,差序格局的理论基础是人伦次序。
用儒家理论来解释人际关系的差序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中国人不倾向于认为在具体的人际关系背后,还有抽象的人格,中国人是通过角色关系来定义自我的。
这正与儒家所阐述的“伦”相同,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种是个体之间的等级区分,诸如尊卑、贵贱、上下、长幼等;另一种是个体间建立的关系种类,例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
其次,差距格局的价值观是自我主义。
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就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这个网络具有伸缩性,范围也有一定限度。
在波纹所及的范围都是自家人,波纹之外则是外人,对待内外有差别,而波纹的中心是一个“己”,这个“己”是自我主义的。
再次,维护差序格局的重要手段是礼。
道德观念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道德观念的内容是由社会格局所决定的。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种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
中国传统社会中,普遍的道德和法律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切都因人伦差序区别,统治者依靠基于传统“人伦”形成的礼。
“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书中如是描写到。
然而,随着近几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日益明显,社会的结构和分层也发展出了新的内涵,这一点将在下文叙述。
二、“差序格局”的新时代发展和变换费孝通教授的“差序格局”适用于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里,这是由乡土社会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它是封闭的、人口不流动的、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它又是政府的行政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民间自治从而给家族的长老统治留下巨大的活动空间。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日趋复杂多变,以“人伦”为基础的差序格局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
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夹杂着情感的交流,也会受利益的驱使,还会受法律的制约等。
差序格局的实质已经不完全取决于亲疏远近。
(一)、差序格局受到现代感情的影响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人有“七情”,这是人类的本性,在人际交往中也难免渗入情感。
古已有之,“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将情感拉入了“人伦”,使其更具体化,只是由于传统中国熟人社会的相对封闭性,没有进一步的展开。
现代社会中,情感作为人与人之间一种超越一般世俗内容的精神联系,与“人伦”含义相异,作为伦理的补充。
人伦的基础是“礼”,是道德,表现在相互关系上,强调的是“应该”如何去做;二情感的基础是相对稳定的友情、亲情、仇恨、敌视等,强调的是“愿意”或“情愿”如何去做。
(二)、商业化的发展使得唯利是图的观点侵入“人伦”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差序。
但如果仅仅以“人伦”作为差序格局的内容,则过于片面。
从表面上看,儒家思想主张“义”而非“利”。
但其实儒家思想并非否定“利”的价值,只是扩大了“利”内涵。
他要求人们舍弃自己的“私利”,而应追求“公利”——即“大义”。
儒家思想要求人们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但更加强调的是集体本位,个人为集体服务,这个集体包含家庭、小社会,这也是儒家之后被统治者利用了几千年的原因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利益因素在差序格局中显得尤为突出。
因为乡土社会中商业活动奉行的是“理性”原则,二血缘社会奉行的是“人伦”原则。
人们特别是农民的整个生活被分为“礼”和“利”两部分,商业活动和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在“利”范围之内,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属于“礼”的范畴。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差距格局中亲疏远近越来越取决于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相互合作的有效和互惠的支持。
“人伦”与“利益”的博弈中,利益已经逐步占据上风,并逐步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政治、经济、文化。
更夸张的是,现代有些人相亲都需要评判,就是处处以商业化的眼光看世界,而传统的伦理道德已经不在他们的考虑范畴内了。
(三)、城镇化导致差序格局的部分解体或变种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费孝通教授的“差序格局”不能完全适用于城市。
《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适用于静态的、稳定的农村社会中特定群体的关系,而在城市中流动性更大,受到外来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更密切,社会结构也更加复杂。
在“城市版”差序格局中,应该在原有“人伦”的基础上添加时间和空间的因素。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是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因此差序格局不应只建立在一个阶段。
在“人伦”为基础的关系中,能过获取的社会资源毕竟有限。
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必须突破这一局限,建立更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此时的“差序格局”中依然是“己”为中心,但是扩散而出的“波纹”会随着时间、空间发生改变,正如一句俗话所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四)、现代法治观念的引入与传统差序格局思维格格不入费孝通教授的“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是紧密相连。
所谓“礼治秩序”,就是利用传统的人际关系和伦理维持社会秩序。
“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中,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人平等主义的。
”在中国建设法治化国家的今天,礼治秩序与法治所要求的普遍性、确定性无疑是背道而驰。
所以,这也是我们今天司法改革为什么举步维艰,我认为,除了侵害到了部分上层统治者的利益这一个原因外,更为重要的一记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文化层面的碰撞:现代法治的思想与传统的关系、人情的思维格格不入,而包括法官与当事人在内的所有人都不能跳出这一思维格局。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法官不断地突破法律的框架办案,当事人认为与其聘请律师不如“找关系”,“塞红包”来的直接。
因为,在传统中国人的心中,没有关系是不能办事的,规矩都是人定的,是人定的就是可变的。
每个人都抱怨关系体系,却也都想在其中分一杯羹。
这就是中国法制的悲哀,律师的执业环境艰难,司法改革举步维艰,因为文化的引入和变更不是一朝一夕的,法律的适用尤其是在中国更加要与人情相和。
我想,这也就是官方所说的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二字,包含的内涵真是太大了。
这一切,并不是国人不懂法,不尊重法,法学院每年都有那么多优秀的毕业生,只是,现实的压力与理论是脱节的,社会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来完成价值观的重新构建,而中华文化对国人几千年的辐射是深远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总结一下,差序格局与法治存在如下矛盾:1、差序格局下独立人格的缺失和法治的主体性要求之间的矛盾。
在差序格局中,个人仅仅存在于一系列的关系网络之中,并通过根据具体情况来界定自己的位置、角色以及存在的意义。
2、差序格局下的个别化对待与法治的普遍性要求之间的矛盾。
“差序格局”是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并由此而组成一个社会圈子,不承认权利义务的平衡。
每个人的权利义务取决于自己的位置,随着远近亲疏不尽相同,这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迥然相异。
3、差序格局中的“社会性博弈”与法治的确定性要求之间的矛盾。
差序格局中关系网络是可伸缩的,取决于个人的财力、地位,就如“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而法律虽然存在例外或弹性条款,但是权利义务都是明确的。
三、对中国特色“差序格局”的评判以及应对方法作为一个在大都市生长的现代人,我感觉我受到书中描写的中国社会的等级以及伦理的辐射影响并不明显,钢筋水泥筑起的现代化大厦物理上隔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计划生育直接导致了亲戚的减少,现在的孩童早已分不清五服之亲,在他们眼中,除了父母,就是统称的“叔叔”、“阿姨”,对于亲属间的感觉淡漠。
再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我们已经很小就受到西方文化的侵入,孩童从小念的是国际化学校,接受的是西方的快餐文化和教育,同时也带来了较自由的空气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空间。
人伦、纲常、礼教仿佛已经成为了一个书本中考究上的字眼。
然而,仔细发掘我们文化的根源,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西方人成年时大多独立居住,自力更生,我国的子女与父母间的关系却是紧密而相互依存的,这并不是说西方人不爱他们的父母、子女;或者中国子女的依赖性特别强烈,独立能力特别差,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文化上的深层次的东西。
中国人在内心还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我们心里需要一个依靠,父母就好比牵着我们手中的风筝的线,我们关乎的不仅仅是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也有为家族荣誉争光的心理,这一点可以推而及到亲人、妻子等等。
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人表面上看起来是爱慕虚荣的,爱慕外界的荣耀和所谓的成功,因为我们不仅仅承载着我们自己,还承载了家庭,如果可以追溯,还承载了几千年的价值观和底蕴。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依然有意无意地影响着现代人的思考和独立价值判断,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活着都比较累。
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中,这个网十分复杂,包括家人、朋友、熟人,还有半生不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