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地理教师培训资料――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下册全册地理教案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知识目标1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亚洲的位置特点;2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一、位置纬度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北冰洋南岸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边界:P2二、地形和河流地形: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设计者:广州市第四十中学政史地科组何冬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复杂的气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重难点:重点是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是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人文环境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第一课时)【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
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电子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电子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1 地球的认识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和地球仪的概念。
教学内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仪的使用。
1.2 地图的绘制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教学内容:地图的要素、地图的阅读、地图的使用。
第二章:世界地理2.1 亚洲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主要国家等。
教学内容:亚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
2.2 欧洲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欧洲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主要国家等。
教学内容:欧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
第三章:中国地理3.1 中国的地理位置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学内容:中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3.2 中国的气候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包括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教学内容: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
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4.1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包括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教学内容: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4.2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会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教学内容:环境保护的概念、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方法。
第五章:人口、城市与交通5.1 中国的人口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人口特点,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等。
教学内容:中国的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特点。
5.2 中国的城市化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包括城市化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内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的影响。
5.3 中国的交通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交通状况,包括交通设施和交通网络。
教学内容:中国的交通设施、交通网络、交通状况。
第六章: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6.1 中国的经济发展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特点,以及对外开放政策。
初中地理教师培训资料新课标 人教版――“认识省内区域”单元解读
---------------------------------------------------------------最新资料推荐------------------------------------------------------初中地理教师培训资料新课标人教版――“认识省内区域”单元解读课程标准要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运用地图说出某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某区域的气温、降水概况,并归纳出气候特征。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阐述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举例说明某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举例说出影响区域产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举例说出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举例说明某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注:课程标准内容是根据教育部 2010 年 8 月最新修订后的修订稿,打着为教材选择的要素。
1 / 15)在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以及几个主要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特点、差异的基础上,本章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中国的省内区域。
从教材内容看,本单元列举了两个省内区域的典型案例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进行分析,基本把这两个地区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点作了概括,是前一单元认识省级区域内容的延伸与拓展。
教材是希望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两个省内区域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以及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进一步学会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形成学习区域的基本能力,为学生认识我国众多的省内区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学生学习后面的认识跨省区域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从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单元是课程标准要求中国地理部分认识地区的延伸,所选的两个地区选取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不同区域要素来组织教材,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了这些典型地区后,不仅对这些地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认识一个地区的基本方法,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全册复习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全册复习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全册复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天气与气候、土壤与植被、水系与水文、地貌与分区、资源与经济、人口与城市、交通与通信、环境保护。
本册书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地理思维的培养还不够,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也有所不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全册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全册的基本知识点的掌握。
2.教学难点:地理知识点的运用和地理思维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讲解:详细讲解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全册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4.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例如,对于天气与气候这一章节,板书设计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天气与气候的定义2.天气与气候的特点3.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4.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和对老师的教学过程评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第1教时教学目标1. 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2. 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自学指导1.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2.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b.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得出结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a.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b东西距离最大c.面积最大(4400千米)3. 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地形和河流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3.主要河流: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典题训练1、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是()B.非洲C.亚洲D.大洋洲2、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A.乌拉尔河B.苏伊士运河C.白令海峡D.乌拉尔山3、亚洲的气候特点中不包括()A.气温与降水年际变化小B.季风气候显著C.气候复杂多样D.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当堂检测1、东亚季风气候显著的主要原因是()A.亚欧大陆地势高B. 太平洋水温最高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D.洋流影响2、下面全部是东亚国家的一组是()①中国②韩国③朝鲜④菲律宾⑤新加坡⑥蒙古⑦日本⑧越南A.①③④⑦⑧B.①②③⑥⑦C.①②⑤⑥⑧D.①④⑤⑥⑦作业布置1、四大洋中亚洲地区的河流未注入的是()A.太平洋B.印度洋D.北冰洋2、中亚地理位置最突出的特点是()A.年降水量少 B.沙漠面积广大C.地处高纬度地区D.深居大陆内部第一节自然环境第2教时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教学难点: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知识目标1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亚洲的位置特点;2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一、位置纬度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北冰洋南岸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边界:P2二、地形和河流地形: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设计者:广州市第四十中学政史地科组何冬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复杂的气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重难点:重点是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是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人文环境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第一课时)【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
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电子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一、课题:第一章认识地球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球的相关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
(2)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地球的形状:球体、椭球体、赤道、极点等。
(2)地球的大小: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
(3)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等。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地球仪模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讲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基本知识。
(3)案例分析:以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了解地球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4)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地球的认识。
(5)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二、课题:第二章气候与天气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候与天气的概念,区分二者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候与天气现象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气候:概念、分类、影响因素等。
(2)天气:概念、分类、影响因素等。
(3)气候与天气的关系:区别与联系、影响因素等。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实例引入气候与天气的概念。
(2)新课讲解:讲解气候与天气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二者的关系。
(3)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气候与天气现象的应用。
(4)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气候与天气的认识。
(5)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三、课题:第三章水资源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水资源的基本知识,如地表水、地下水、降水等。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水资源分布与利用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水资源的概念:地表水、地下水、降水等。
(2)水资源的分布:空间分布、时间分布等。
(3)水资源的利用:开源、节流、保护等。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实例引入水资源的概念。
(2)新课讲解:讲解水资源的基本知识,分析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3)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分析(课标、重难点、关键点拨)一、认识大洲 (5)课标要求 (5)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5)一、课标解读 (5)二、重难点分析 (6)1、亚洲的地理位置(重点) (6)突破方案:案例法 (6)2、亚洲分区(重点) (7)突破方案:读图法 (7)亚洲的自然环境 (8)一、课标解读 (8)二、重难点分析 (9)1、亚洲的地势地形(重点) (9)突破方案:案例法 (9)亚洲地形与河流的关系(难点) (9)突破方案:读图分析法 (10)2、复杂的气候(重点) (10)解决方案:读图观察法、成因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10)气候特征与自然景观关系(难点) (10)解决方案:直观教学法 (11)季风气候特征及影响(难点) (11)分析: (11)解决方案:降低难度,分步达标法 (11)二、了解地区 (11)课标要求 (11)地区一:东南亚 (12)一、课标解读 (13)二、重难点分析 (14)1、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重点): (14)突破方案:读图法学习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14)2、东南亚的气候类型、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重点和难点):15突破方案:歌谣法记忆东南亚的气候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15)东南亚的地形、河流特点及其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重点和难点): (15)突破方案:运用地图综合法分析东南亚的城市特点 (15)地区二:中东 (16)一、课标解读 (16)二、重难点分析 (17)1、三洲五海之地(重点): (17)突破方案:读图归纳法 (17)中东地区的咽喉要道──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的重要性(难点)18突破方案:观察法、分析归纳法 (18)2、丰富的石油资源(重点): (18)突破方案:读图归纳法 (19)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和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难点): (19)突破方案:观察法、资料分析法、归纳法 (19)地区三:欧洲西部 (21)一、课标解读 (21)二、重难点分析 (23)1、工业密集,发达国家集中(重点): (23)分析: (23)解决方案:读图观察法、对比分析法 (23)2、自然环境对欧洲西部畜牧业发展的影响(难点): (24)解决方案:读图观察法、成因分析法 (24)3、欧洲旅游业发达的原因和著名旅游景点的分布(重点): (25)解决方案:读图观察法、创设情景法、小组合作法 (25)地区四:撒哈拉以南非洲 (25)一、课标解读 (25)二、重难点分析 (27)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重点): (27)分析: (27)解决方案:读图分析法、读图感悟法 (27)2、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特点(重点、难点): (28)解决方案:案例分析法 (28)3、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重点、难点): (29)解决方案:综合分析法 (29)地区五:极地地区 (30)一、课标解读 (30)二、重难点分析 (32)1、极地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重难点) (32)分析: (32)突破方案:情境创设法、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读图分析法 (32)极地地区经纬网的判读(重难点) (33)分析: (33)突破方案:读图分析法 (33)2、极地地区的科考和环境保护(重点) (34)突破方案:读图观察法、材料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34)三、走近国家 (35)课标要求 (35)国家一、日本 (36)一、课标解读 (36)二、重难点分析 (38)1、海岸线曲折、多火山地震的岛国(重点) (38)分析: (38)突破方案 (38)2、评价日本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日本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重点难点) (39)分析: (39)突破方案 (39)国家二、印度 (41)一、课标解读 (41)二、重难点分析 (42)1、运用地图,指出印度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的分布(重点) (42)分析: (42)突破方案 (43)2、运用图表和资料,分析印度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工农业(难点) (44)突破方案 (45)国家三、俄罗斯 (46)一、课标解读 (46)重难点分析 (47)1、俄罗斯地形、气候的特点(重点) (48)分析: (48)突破方案:小组合作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 (48)俄罗斯位置对气候的影响(难点) (48)突破方案:读图分析法 (48)2、俄罗斯工业特点(重点) (48)突破方案:情景创设法节 (49)3、俄罗斯的交通特点(重点) (49)突破方案:对比分析法、读图归纳法 (50)交通线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难点) (50)分析: (50)突破方案:学生合作探究 (50)国家四、澳大利亚 (51)一、课标解读 (51)二、重难点分析 (53)1、运用地图或其他资料分析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与生物进化之间的关系(难点) (53)分析: (53)解决方案:读图分析法 (53)2、运用地图或其他资料分析澳大利亚养羊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重点、难点) (54)解决方案:读图分析法 (54)3、运用地图或其他资料分析澳大利亚发达的工矿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重点、难点) (55)国家五、美国 (55)一、课标解读 (56)二、重难点分析 (57)1、美国的人种(重点) (57)解决方案: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57)2、发达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化(重难点) (58)解决方案: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58)3、发达的工业──高新技术的崛起(重点) (60)解决方案:案例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60)国家六、巴西 (61)一、课标解读 (61)二、重难点分析 (63)1、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和多元性的文化(重点) (63)分析: (63)突破方案:图片品读法 (63)2、工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重点、难点) (64)突破方案:读图分析法、对比法 (64)3、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重点、难点) (65)突破方案:角色扮演法 (65)七年级下册地理主要学习的是区域地理知识。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行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地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建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共同完成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控各类基础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视察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潜能,增加对世界各地地理知识的认识,让学生们养成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精神状态。
二、教材分析第一章认识大洲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学习并掌控其地势、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势特点、气候特点。
难点是比较七大洲的气候以及影响七大洲气候的因素。
第二章了解地区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控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及南北两极的有关的地理知识。
包括地理位置、地势、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控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的地势与气候,以及南北两极的地理概况。
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三章走近国家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控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
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势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
本章的重点是掌控以上各国的地势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掌控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
难点是美国的农业带的散布。
三、重点、难点:1、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干资料,说出各大洲的地势特点和蔼候特点;2、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干资料,说出几个大国的人文特点,能简单分析人—地内在关系;3、初步学会国家和地区的分析方法;四、教学措施1、认真研究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掌控教材重点、难点。
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爱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初中地理_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课标分析课程名称:初中地理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教学材料: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适用年级:初中七年级第二学期授课时间:第六章 5课时第七章 9课时第八章 10课时第九单元 2课时一、课程目标:1. 运用地图描述描述各大洲的位置。
通过读图和阅读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征,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读图——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描述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通过阅读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知道主要的地形区及分布,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通过读图或阅读有关资料——了解本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 通过读图指出该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和主要城市。
通过读图或阅读有关资料——概括某国的自然环境特点。
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第六章:亚洲学习一个区域首先要描述位置,本节学到的描述和分析位置的方法,在探究其他大洲甚至地区、国家时都需要用到。
所以亚洲的地理位置是本节的重点,而位置的影响则是难点,尽管教材没有提到,但需要以亚洲为例简要分析,以使学生逐渐培养起地理思维。
亚洲分区既是亚洲地域辽阔的体现,也是学习《各具特色的地区》、《不同类型的国家》要用到的基础知识。
通过了解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的差异,还可以初步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感悟人地关系。
第二单元:各具特色的地区我们学习一个地区往往是先从地理位置和范围入手,只有了解了地理位置,我们才能学习这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初一地理下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初一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初一地理下册教案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人文环境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第一课时)【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抓住“差异”这个核心去设计。
本节精心安排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就是使学生体验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和亚洲内部地域文化的差异,为下面的自学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着重于使学生学会分析差异的原因,认知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学生情况分析:人地关系就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地域文化对于开朗又疑惑的初一学生来说也非常具备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其生活环境、媒体报道、互联网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存有了一定的重新认识,但对人口所引起的问题以及各地区文化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习俗等关系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而且是初次学习区域地理的人文环境。
3.课程资源分析:本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区,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已体现出本区的文化内涵,学生对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
另外班级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媒体上精彩纷呈的地域文化报道等都是我们可直接利用的教学资源。
【教学构想】1.从改变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入手,渗透素质教育新理念长期以来,传统的地理教学目标是以基于认知的“双基”为主宰,学生的情意发展、学习过程的体验及方法的学习被严重忽略。
地理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的目标全面刷新了传统的以“双基”为主的教学目的,为地理学科的全面育人指明了正确方向。
2.从“体验对生活有价值的地理”理念启程,非政府基本建设教学内容传统的地理教学将地理课程视为学校的一门课,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被强化,使地理课堂变得封闭、孤立,使之与活生生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日益疏远,使学习者难以感知地理的魅力,难以体悟地理的价值。
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电子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电子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天气与气候1.1 天气的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天气变化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天气的定义和特点;天气变化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天气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天气预报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播放天气预报视频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的变化。
2. 讲解天气的定义和特点:解释天气是指某个地方在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风力、云量等。
天气具有多变性、不确定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3. 学习天气变化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举例讲解天气变化的词汇如“晴天”、“多云”、“阴天”、“雨天”等,并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表达天气变化,如“今天比昨天热多了”。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天气预报节目,用英语表达天气变化。
1.2 气候的影响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气候的定义和特点;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气候类型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展示气候类型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讲解气候的定义和特点:解释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和普遍性等特点。
3. 学习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举例讲解不同气候对农业、交通、建筑等方面的影响,如热带雨林气候适合种植水稻,而寒带气候则需要保暖措施。
4.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不同气候对当地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地球与地图2.1 地球的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结构和特点;2. 掌握地球的地理位置和构造。
教学重点:地球的结构和特点;地球的地理位置和构造。
教学难点:地球的构造。
教学准备:地球模型或图片。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展示地球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结构和特点。
2. 讲解地球的结构和特点:介绍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等组成,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有自转和公转等特点。
人教版地理初一下册说课稿(67页全册)
人教版地理初一下册说课稿(67页全册)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初一下册,共67页,内容包括:天气与气候、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市场与经济、人类与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等。
本册书以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理解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一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对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天气与气候、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市场与经济、人类与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市场与经济、人类与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基本概念的掌握;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教学难点:对地理现象的本质认识,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直观展示地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地理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本册内容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本册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基本概念。
4.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精品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理特点、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现象。
本册书内容丰富,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的基本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往往注重记忆,缺乏对地理知识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的地理特点、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的地理特点、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地展示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中国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现象。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共同探究地理现象的原因。
4.讲解与展示: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总结,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地图,展示地理知识的具体内容。
5.练习与思考: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6.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 7.3 印度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四、拓展延伸
1、贫穷落后的国家,永远贫穷落后吗?阅读有关材料,并谈谈你的感受。
(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教师总结)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绿色革命”。
五、画印度简图
1、标注出工业城市孟买,加尔各答、班加罗尔,及其工业部门。
2、在图上标出农作物所在区域。
完成练习册p37、38读图题。
学生学习活动:
通过地图、资料分析,讨论印度的气候与农业的关系。
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集中,一年分为雨季和旱季。由于印度降水受季风影响分布极为不均,年降水量不稳定,就容易在雨季形成洪涝灾害,而在旱季形成旱灾,这些灾害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体系完整的工业
讨论:
1、核电工业、计算机软件及航天工业是传统工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
2、分析印度工业分布与原材料的分布的关系。
引桥
突破
教法
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
学法
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教学内容
及过程
群体智慧设计
个性化批注
第二课时
目标导学:
1、.简单分析水旱灾旱形成的主要原因。
2、分析印度工业分布与原材料的分布的关系
一、激情导入
印度是南亚地区面积最大的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耕地面积居亚洲第一位,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其软件超过美国,被比尔盖茨称赞为“软件超级大国”,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印度的农业和工业。
1.读印度气候图,分析气候对印度农业的影响:
全年高温,分明显的旱雨两季
旱季:10月-次年5月
干热-降水少-旱季
雨季:6月-9月
湿热-降水多-雨季
季风来得早,退的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教师培训资料――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教师培训资料――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七年级地理下册》主要学习区域性世界地理的知识。
涉及到大洲、地区、国家三个层面,这样安排是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既见“森林”又见“树木”,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能够形成相对完整的印象和较为深刻的认识。
在教法上以读图为关键,从图中提取一定的地理信息,进而分析该地区自然环境的特征以及人文环境特征。
下面我从以下四个大的方面来谈:一、教材总体结构分析《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主要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的知识,共分5章。
分别是:“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十章极地地区”。
教材每一节都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
非正文主要包括地图(地理景观图片、地理插图)、阅读材料和学生活动等,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面我就分别从正文、地图、阅读材料、学生活动来进行分析:1、“正文”部分: “正文”占教材的篇幅较小,正文文字是课文的主体,是《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为全书的骨架。
2、“地图”部分:“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共有地图157幅。
其分布如表一。
教材中地图的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图文互补,是对正文的重要补充,是教材不可缺少的部分。
大量精选的地理景观图片(如:“死海”、“日本国的象征—富士山”、“北极景观”等)活跃了教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增添了教材的趣味性,深受学生喜爱。
表一《七年级地理下册》地图统计章次章名地图幅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亚第六章 19 12 7洲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56 32 24第八章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 42 19 23第九章西半球国家 31 6 25第十章极地地区 9 5 4 3、“阅读材料”部分:“阅读材料”是教材对正文的解释和补充。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共有“阅读材料”26处,其分布见表二。
这些短文的选材紧扣正文,短小精悍,文字活跃,内容生动,不但富有生活气息,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备受学生喜爱。
如:“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全文仅126个字,文章短小精悍,表达完整。
同时配有印度舞、泰姬陵的图片,给人印象深刻。
学生阅读后既丰富和补充了地理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表二《七年级地理下册》阅读材料统计章次章名阅读材料我们生活的大洲——亚第六章 3洲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8第八章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 5第九章西半球国家 6第十章极地地区 44、“学生活动”部分:“学生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共有“学生活动”46处,其分布见表三。
“学生活动”穿插在教材的各相关内容中,促使学生课堂消化所学知识,同时寓思考于课堂教学中,赋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一些综合性的活动,大都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讨论或要求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
表三《七年级地理下册》学生活动统计章次章名活动数量我们生活的大洲——亚第六章 6洲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4第八章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 15第九章西半球国家 8第十章极地地区 3二、教材主题内容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从世界范围选择了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六个国家作为教材内容来组织教学。
因此,下面我从大洲、地区、国家三个主题来分析教材。
1、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中只安排了亚洲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目的是通过对这一个大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
所以本章既是在对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四个方面的知识,正是教材的主要内容:第一节《自然环境》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节分为“世界第一大洲”、“地形和河流”、“复杂的气候”三个小标题,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扩大学生在“洲”这个层面上的知识,每一方面的内容都以亚洲为基点,向其他大洲作适当拓展,体现了分析案例、应用方法的思路。
比如,“世界第一大洲”,教材通过图6.1让学生明确大洲半球位置的描述,安排了图6.2、图6.4和两个活动来练习描述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地形和河流”,教材通过图6.5、图6.7、图6.8和一组学生活动教会学生描述一个大洲地形特点、河流特点的基本方法,同时分析地形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
“复杂的气候” 教材通过正文文字说明和图6.9、图6.10,归纳分析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并利用活动延伸到非洲气候特点的分析。
第二节《人文环境》教材划分为“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三个部分,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的差异。
“人口最多的大洲”教材通过图和数据,着重讲述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差异。
“多样的地域文化” 教材通过图6.17、学生活动、阅读材料,说明人类的文明同自然地理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并直观强调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的差异”重点体现了亚洲内部的差异,运用事例说明某个大洲内部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2、关于地区: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选取了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五个地区。
新的课程标准对地区的学习有九项要求,教材对每个地区内容的编排都不完全一样,根据每个地区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形式,重点突出某一个方面内容的学习。
对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每个地区教材中的体现形式也不一样。
下面我从其中的五项要求来作简单的分析:第一,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在《东南亚》地区教材是运用文字和地图来介绍的,在《中东》、《欧洲西部》地区教材是完全通过地图来体现的,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教材则弱化了这部分知识,而在《极地地区》教材是通过地图和活动两部分来体现的。
第二,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东南亚》、《欧洲西部》教材都有专项小标题的编排,安排了文字、活动和地图等丰富的材料,《撒哈拉以南非洲》教材则只放在“人口、粮食和环境”这个小标题中以活动的形式来说明,《中东》、《极地地区》教材中则没有此项内容。
第三,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在《东南亚》教材只有部分文字说明和景观图片的展现,在《欧洲西部》教材安排了一个小标题,以地图和景观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各方面归纳分析。
其他三个地区的学习中教材没有此项内容的安排。
第四,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教材只在《欧洲西部》中有较大篇幅的内容。
第五,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极地地区》的专项内容。
3、关于国家: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在国家尺度上选择了6个国家: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和巴西。
希望通过对6个国家(每个国家都只是一个案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国家地理的学习方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对认识国家地理有九点目标要求,下面我以日本为例,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材内容分析。
(1)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教材运用多种地图,如《日本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亚洲图》、《日本地形图》等,体现日本在哪个大洲,有哪些邻国以及濒临的海洋,明确日本的海陆位置;让学生大概知道日本的经纬度位置。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教材利用《日本地形图》、《日本及附近地区的火山、地震带》、《传统民居》、《防震演习》等地图,识别火山符号,标出日本著名的活火山——富士山;突出日本火山、地震的分布及其原因;通过地震的景观图片,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与日本进行比较,合作探究火山对人类的利与弊,地震发生时如何防震减灾。
(3)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教材利用“正文”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图》、《日本主要产品输出图》等图及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日本虽然地狭人稠,资源缺乏,但日本能够扬长避短,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利用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的优越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海洋运输业。
形成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4)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日本一课教材中没有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内容,在学习其他国家如印度、美国时,教材有这方面的内容。
(5)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教材以活动的形式,通过三小段材料和三个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是可取的一面;但是日本大量进口木材或到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日本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从而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6)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教材利用《日本地形图》和《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图》,引导学生思考日本是岛国,河流短急不利于内河航运;海岸线曲折,拥有众多的优良港湾,海上交通便利。
采用海运,这是日本最突出的交通运输方式。
主要城市通过读图得出分布在沿海狭窄平原。
(7)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教材以简短的正文内容,一句话介绍了“日本民族成分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的特点。
种族、人口、宗教、语言则没有体现,而《美国》、《巴西》、《印度》等国家则分别从另一方面进行学习。
(8)用实例说明一个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教材主要通过“正文”文字说明和大量图片的展示、对比,“学生活动”的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然后了解社会环境对日本民俗的影响非常的大。
至于自然环境对日本民俗的影响教材没有直接指出,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例如“日本人为什么爱吃生鱼片”,(9)举例说出某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教材中利用《日本古都——京都一景》、《和屋——大阪的一条街》等图片,加上“正文”的文字说明,非常具体直观地体现日本与中国文化方面的联系。
三、教材教法分析与建议进入新课程改革之后,新教材“正文”文字少了,活动多了,阅读材料多了。
教材注重个案的讲述,而个案的讲述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通过个案的讲述,让学生获得分析个案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从而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突出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