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文学和人的文学
周作人,人的文学
[方启智3100103811][汉语言文学1001班]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摘要:五四运动是一场国人思想上的变革,其关键之处就在于“人”的解放,那么,为了解放“人”的“人的文学”,是什么?它的历史背景和组成都是哪些?它具有哪些历史意义?关键字:人的文学历史背景组成部分历史意义一、“人的文学”的历史背景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腐朽中国的国门,中国的民族危机、国家危机日益加重,为了挽救这艘将倾的大船,近代的国人们先后兴起了洋务、戊戌、辛亥等改革或革命,但它们都无一逃脱失败的厄运。
历史的教训告诉五四先贤们:这些军事的、经济的、政治的和科技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冷静下来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更高层次的思索,他们开始试着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与解决社会问题,并提出了五四时期最为响亮的口号:“民主”与“科学”。
尽管那些文人信仰的主义不同,提出的主张各异,但有一个声音却是异常相同:把国人从封建依附制度和等级身份制度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真正能够独立思想、自主创造和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如陈独秀,他大声疾呼,号召中国青年以新的自觉迎接新的时代;呼吁广大青年自觉地抛弃奴隶依附的旧思想,树立独立自主的新意识。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是一个“以自身为本位”,的独立自主的存在,而绝无“以奴隶自处之义务”,其一切言行皆听命于“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如鲁迅,他提倡“立人”,希望“沙聚之邦,转成人国。
”“要风化好,是在解放人性,普及教育。
”……这匹先驱者的摇旗呐喊成功地在腐朽的旧中国开启了一缕“启蒙”的气息,推动了个性解放的思潮。
越来越多的五四作家逐渐认识到封建礼教、家族制度、婚姻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对自由的扼杀。
然而,人们苦于没有一个足够系统和代表性的体系,来将社会上这些零落的呼声整合成一股变革社会的浪潮。
时代,似乎正在等待着“英雄”的出现。
二、时势造英雄,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提出神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五四先贤们说,来一个人给出一套系统的文学救国之路吧,于是周作人在1919年初发表了《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
时代背景
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都不可能纯粹的凭空捏造。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提出是有一定的思想之源及时代背景, 十四十五世纪的欧洲社会盛行文艺复兴运动,其中就极力的倡导人权,而周作人“人的文学”最直接的是受托尔 斯泰和武者小路实笃的影响。这一文学思想理论的提出与中国几千年的等级观念、礼教思想所导致的国民劣根性 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也是离不开的。他所以会提出“人的文学”就是希望通过文学思想去引导人们重新认识 “人”,了解怎样才是“人的生活”,从而真正的过人该过的生活。无论其造成的影响多深、成果多大,首先, 他出发的动机是好的。这也体现了当时文学思想的任务及文学思想的一种方向。这些都是以周作人本人的经历有 着密切的,周作人和鲁迅一样到日本留学,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相信文艺具有“转移性情”、“改良社 会”的作用。回国后先后在绍兴、杭州任教,1917年又被聘请到北京大学任教,从事外国文学的介绍。这一切都 为他的文学理论奠定了丰厚的思想文化基础。 “人的文学”极好的的解释了人,他说人是“从动物进化的人类” 从动物来表明人的自然属性,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属性;“进化”又巧妙的指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社会属性, 是人特有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和动物属性共同作用下的人的生活也就成了“人的文学”中提到的“灵肉二 重的生活”。肉的一面即为“兽性的遗传”,也就是人的自然属性;灵的一面是“神性的发端”,也就是现在自 然科学中所说的人的社会属性。周作人说“我们所相信的人类正当生活便是着灵肉一致的生活。人生的目的,便 偏重在发展这种灵的神性。”他说“这种人的理想生活首先便是改良人类的关系。实行起来于世人无一不利。” 诚然,现今的道德法律社会中关于人的生活方向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整也多少体现了“人的文学”关于“人的 理想生活”的观点。从这“人”的“理想生活”“人的文学”进而提出“人道主义”。
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以《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为例
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以《人的文学》和《平民文
学》为例
钟观凤
【期刊名称】《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32)1
【摘要】周作人认为文学应该重新发现“人”,倡导“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并主张以“时代”审视古今中外之文学.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文学观的提出其意义重大:一是体现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二是对周作人日后创作有着指导意义,并推进了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三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汇与撞击.同时,随着对“人的文学”观的日益重视,人们开始反思“为人生”与“为艺术”、借鉴与自我殖民化的问题.【总页数】5页(P61-65)
【作者】钟观凤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反思文学史叙述与文学话语的错位现象——以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为例 [J], 陈进武;张光芒
2.胡适周作人的平民文学观比较——兼谈平民文学的界定 [J], 尹康庄
3.周作人:"平民文学"对通俗文学的超越 [J], 封兰
4.回到文学的“五四”:由平民文学论争探析周作人思想的内倾性 [J], 杨高强
5.五四时期周作人的平民文学观及其变化 [J], 王芳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析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
简析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周作人更多地思考与探讨新文学的思想内容建设,他提出“人的文学”的主张,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文学观和他的社会理想,他想通过文学把人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1918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主要是社会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要以严肃的,而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为人们展示理想的生活,促进健全发展.要求文学中能够写出人性,文学内容的革新变得重要起来,毫无疑问,中国长久的礼教的束缚下,文学内容多是陈腐的,也是这些礼教的再现,缺乏人性的.因此,内容的革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新.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其实质是人性的,为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界提供了理论基础.周作人还明确提出思想革命的主张,他认为“中国人如不真是‘洗心革面’的改悔,将旧有的荒谬思想弃去,无论用古文或白话文,都说不出好东西来”.强调“文学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他把新文化运动高扬的思想启蒙精神灌注于文学革命,把文学革命从偏重语言文字的变革推向思想内容的革新,对新文学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一、“人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人学”是周作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思想基础,也是贯穿于他整个散文创作的思想中心。
周作人这一代知识分子在刚刚开始接触社会人生,思考社会问题时,就强烈感受到了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危亡的现实威胁,并由此产生了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周作人也在积极思考着振兴民族的道路问题。
同时,作为东方古老封建大国的知识分子,他又敏锐地感受到了几千年封建专制传统栽害人性、否定个体价值所造成的精神痛苦,渴求着人性的全面解放和发展。
1908年前后,以《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和《哀弦篇》等文言论文的公开发表为标志,周作人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中国思想文化界。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周作人,沈雁冰,许地山,叶圣陶等12人,后发展为170多人。
重要会刊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
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创造社 1921年6月在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人。
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该社成员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以1925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3、新月社 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成员大多是欧美留学生。
代表刊物有:《诗镌》、《晨报副刊》、《新月》。
他们思想上倾向自由主义,前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因而又称“新格律诗派”,在诗作上有建树的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孙大雨等人。
4、问题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第一个潮流,出现在1919年下半年到1922年间,代表作家有冰心,许地山,叶圣陶,庐隐,王统照,他们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文学研究会作家的问题小说广泛涉及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作家们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不足之处是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代表作有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
现代文学选择题
巧是一首变体的十四行",于是,诗人的灵感蜂拥而至,一共写出了27首十四行诗。这位诗人是(冯
至)。
57.私淑里尔克的一位中国诗人,以他取得的巨大成绩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诗哲的地位,他的《十四行集》,
占据了40年代诗歌史上的第一座高峰,这位诗人是(冯至)。
48.在普罗诗歌方面,继郭沫若、蒋光慈之后的重要诗人是(殷夫)。
49.中国诗歌会的主要诗人有蒲风、王亚平、温流和(杨骚)等。
50."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出自(《三代》)。
51.《新月诗选》的编选者是(陈梦家)。
52.《成都,让我把你摇醒》(《夜歌》第一首):"让我打开你的窗子,你的门,/成都,让我把你摇醒,
故事》、《浣衣母》)等。
15.19世纪末,为配合正在兴起的维新运动而倡导"诗界革命"的主要有黄遵宪和(梁启超、谭嗣同、夏
僧佑)等。
16.湖畔诗社的主要诗人有(应修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等。
17.湖畔诗社先后出版的诗合集主要有(《湖畔》、《春的歌集》)等。
18.湖畔诗社诗人汪静之出版的个人诗集主要有(《蕙的风》、《寂寞的国》)等。
36."革命小说"作家群,其主要作家有(蒋光慈、洪灵菲、阳翰笙)等。
37.与蒋光慈作品风格相近的革命小说主要有(洪灵菲的《流亡三部曲》、华汉的《地泉》三部曲)等。
38.被国民党政府杀害的"左联五烈士"是指李伟森、胡也频和(柔石、冯铿、殷夫)。
39.左翼文学的后起之秀主要有(张天翼、沙汀、艾芜)等。
10现当代文学填空 选择 名词解释
复习说明:梳理文学史,了解各个时期的重要文学思潮(现象);熟悉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
一、填空和选择1.于1915年在上海创刊的《新青年》,主编是陈独秀。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革命的理论主张。
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2.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3.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在全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下,由左翼作家周扬、郭沫若等提出了“国防文学”口号,胡风、冯雪峰为补救其不足,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
4.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的时间是1930年,1936年初自动解散。
5.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次年的公开发表是抗战文艺运动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解放区文学运动的发展标志。
6.在延安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后改名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
7.鲁迅、郁达夫、巴金、茅盾、冰心、艾青、老舍、曹禺等作家的原名、最常用的笔名和代表作,及他们对中国新文学发展贡献。
12岁进三味书屋改为豫才,1898年以“百年树人”之意取学名周树人。
38 岁时发表《狂人日记》用“鲁迅”为笔名。
代表作:3个短篇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1本散文诗集:《野草》1本散文集:《朝花夕拾》16本杂文:《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1本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发展贡献: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1、进化论思想2、个性主义思想3、关于改造国民性问题的见解发展贡献: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五四文学革命中谁提出了人的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中谁提出了人的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中,"人的文学"观念是由谁最先倡导的?()
A. 周作人
B. 胡适
C. 刘半农
D. 钱玄同
答案解析
A.周作人
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主要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两篇文章表达其文学主张。
《人的文学》主要倡导新文学内容应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
《平民文学》则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号和“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主要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两篇文章表达其文学主张。
《人的文学》主要倡导新文学内容应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社会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
《平民文学》则提出“为大众的文学”的口号和“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主要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两篇文章表达其文学主张。
《人的文学》主要倡导新文学内容应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现实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
《平民文学》则提出“为平民的文学”的口号和“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
的创作准则。
简析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
简析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周作人更多地思考与探讨新文学的思想内容建设,他提出“人的文学”的主张,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文学观和他的社会理想,他想通过文学把人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1918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主要是社会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要以严肃的,而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为人们展示理想的生活,促进健全发展.要求文学中能够写出人性,文学内容的革新变得重要起来,毫无疑问,中国长久的礼教的束缚下,文学内容多是陈腐的,也是这些礼教的再现,缺乏人性的.因此,内容的革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新.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其实质是人性的,为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界提供了理论基础.周作人还明确提出思想革命的主张,他认为“中国人如不真是‘洗心革面’的改悔,将旧有的荒谬思想弃去,无论用古文或白话文,都说不出好东西来”.强调“文学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他把新文化运动高扬的思想启蒙精神灌注于文学革命,把文学革命从偏重语言文字的变革推向思想内容的革新,对新文学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一、“人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人学”是周作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思想基础,也是贯穿于他整个散文创作的思想中心。
周作人这一代知识分子在刚刚开始接触社会人生,思考社会问题时,就强烈感受到了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危亡的现实威胁,并由此产生了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周作人也在积极思考着振兴民族的道路问题。
同时,作为东方古老封建大国的知识分子,他又敏锐地感受到了几千年封建专制传统栽害人性、否定个体价值所造成的精神痛苦,渴求着人性的全面解放和发展。
1908年前后,以《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和《哀弦篇》等文言论文的公开发表为标志,周作人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中国思想文化界。
人_的文学与人的_文学_——论周作人《人的文学》
“人”的存在是在种种社会关系中以一个“个体”加上另一个“个
体”再加上另一个“个体”的存在;只有“个体”的形式才是。人”最真实、具体的存在形式. 关键词:周作人 《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个体
用心细读一篇文章是难能可贵的,它可以指引你进入文 本的一切。细读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才发现,这篇理论
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二是人是从动物“进化” 的,重在进化,人逐渐从一般性动物中脱离出来,进化到高 尚平和的境地,社会属性才形成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人是一种进化的生物,他的内面生活,比动物更为高深, 而且逐渐向上,有能够改造生活的力量。”周作人还进一步
“如今第一步先从人说起,生了四千余年,现在却还讲 人的意义,从新要发见‘人’,去‘辟人荒’”,“只因我 们自己愚昧,闻道太迟”。所以,周作人根据达尔文的进化 论思想提出了独特的“人学”理论,即人是“从动物进化的 人类”。这主要强调两层意思,一是人是从“动物”进化 的,重在动物,人有跟动物一样的生理欲求,肯定了人的自 然属性存在的合理性,“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
∥
龇
寺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人"的文学与人的。“文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一论周作人《人的文学》
o郑块金
摘
要:从。人。到“个体”之“人”,实际上是“人”的认识史上向前迈出的一大步,它道出了“人’存在的 “人”不是天
真正形式.这是周作人《人的文学》揭示的第一个重大命题。继而他又提出:在更为具体的意义上, 然的以“人(群体)”而是以“个体”而存在;
●■…-_…●●…●■…●■…●_…●●…●_…●_…●_…●■…●■…-_一
这篇散文,脍炙人口,感人肺腑,其主要原因是它充满 着诗意。美丽的想象和新颖的意境,精炼而富于美感的语 言,三者有机地结合,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论对江 南的雪、雪野,还是对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也不论对明艳剔 透的雪罗汉,还是对朔方的如粉、如沙的雪花,作者都是以 饱蘸感情的笔触,予以形象的描绘,借雪景来抒发自己内心 的感情,托形象来寄寓自己深刻的思想。正因为《雪》不是 鲁迅抒情散文的语言,总是精粹简洁,具有生活的鲜明色彩 和动人的旋律。如作者写江南的雪景,语言华美,文采风 流,柔美之中又不乏健美;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语言,朴素 形象,生活气息很浓,虽然没有特别华丽的词藻或夸张的笔 墨,但孩子们的鲜明个性、雪罗汉的幽默神态却跃然纸上; 写北方雪景的语言,热烈、瑰丽,抒发了作者面对冷酷现实 的战斗豪情。总之,这篇散文,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托物 言志,寓意深刻,做到了形式和内容、文字的美和思想感情 的美的高度统一,每读之,便觉得有一股浩然之气,荡人心 胸,开人眼界,促人振奋。
论述周作人对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贡献
论述周作人对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贡献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散文的集大成者,也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
周作人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1)人的文学①周作人对新文学的思想建设进行了诸多思考与探讨,其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
“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②周作人在1918年底发表的《人的文学》这篇著名的文章中,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③在周作人这里,新文学所本的人道主义具体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只有作家自己觉悟了,“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讲人道,做人类”。
周作人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于助成人性健全发展。
(2)平民文学1919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实际上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
①周作人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的文学”,认为“平民的文学”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两者间的区别主要是指“文学的精神区别,指它的普遍与否,真挚与否”。
周作人指出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状,忠实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
②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或“平民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
这些主张虽然有些抽象,但恰与“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相合,所以有相当的代表性,对文学革命的推进起到很大的作用。
(3)人生的艺术派1920年,周作人做了一次题为《新文学的要求》的演讲,针对当时新文坛中已经出现的“人生派”与“艺术派”的分野,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他认为“为什么而什么”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生派”的流弊容易讲到功利里去,以文艺为理论的工具变成文坛上的说教。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知识点一.文学常识《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人的文学》,1919年初发表《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离合。
1925年“五卅”运动之后,是为创造社后期,主干人物思想发生变化,宣传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黄金时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短短的几年内,他连续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六部大型历史剧,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鲁迅一生共出版了三部小说集,即《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伤逝》废名是一位风格独特,以抒情见长的作家,其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桥》等。
周作人对现代文学最可贵的贡献在于他对“美文”的倡导和创作,真正代表了他散文艺术风格因而影响更大,艺术成就更高的是那些以“冲淡平和”见称于世的美文小品。
1919年下半年,女作家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就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
郁达夫《沉沦》集中的小说都以留日学生生活为题材,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奏出了作家此后一系列类似之作的感伤抒情基调。
穆时英因其独特的创作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鬼才”。
茅盾在他的系列小说中胜利塑造了吴荪甫等众多民族本钱家形象。
巴金早期的小说总是满怀激情地吟唱青春赞歌,他的小说《家》中成功塑造了大家庭的叛徒觉慧和多余人觉新两大青年形象。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老舍的小说以“京味”和“幽默”著称,善于从文化批判的视角去审视笔下的市民世界,代表作《骆驼祥子》、《月牙儿》等。
沈从文是京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以营造唯美的湘西世界而著称,长篇小说《边城》旨在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兽性的人生形式”。
周作人散文小品的人文关怀初探
周作人散文小品的人文关怀初探人文关怀是文学艺术的灵魂,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总是深蕴着真切的人文关怀。
周作人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却常被误读。
人们津津乐道其散文小品平淡冲和的优雅绅士风范时,常常忽略了其中的真切的人文关怀。
在笔者看来,周作人之所以成为中国新文学运动以来最优秀的散文作家,很大程度在于他散文中真切的人文关怀。
但是,对于周作人散文艺术,人们却极少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进行探讨,这实质是周作人散文研究中的一大遗憾。
本文欲就此作一点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一、“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的名字常常是与“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艺术主张联系在一起。
1918年底与1919年初,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周作人先后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重要文章,他从个性解放和反对封建旧文学的要求出发,提出在当时具有广泛影响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理论主张。
在《人的文学》中,周作人开门见山地提出:“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
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
”虽然在表述上存在着一些不十分明确的地方,却是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从本质上厘清了新、旧文学的标准。
文章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认为封建的旧文学中那些妨碍人性生长的非人的文学,应当排斥;有助于人性发展和人的健康的精神生活的新文学应该提倡。
文章还明确提出:“我们希望从文学上起首,提倡一点人道主义思想。
”周作人提倡的“人的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
周作人对“人的文学”的提倡基于一种对人性亦即人的本质的认识,他首先承认人是一种生物,与别的动物没有什么不同。
他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完全满足。
凡是违反人性不0然的习惯制度,都应排斥改正。
但又指出人是一种从动物进化的生物,他的内面生活,比其他动物更为复杂高深,而且逐渐向上,有能够改造生活的力量。
因而他相信人类以动物的生活为生存的基础,但其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终能达到高尚和平的境地,凡阻碍人性向上发展者,也都应排斥改正。
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周作人早期提出的,倡导人性的,人道的文学主张,标示新文学的内容特质。
20年代,其对于中国文学的指导意义在于,作家将目光聚焦到现实中,标榜新文学,适合五四文学个性解放的热潮,对于文学革命的推动祈祷了重大作用。
此后,周作人更提出了“平民的文学”。
“人的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周作人明确指出他所说的人到主人并非世间“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注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他是站在启蒙的立场上,从内容方面着眼,提倡“普通”、“真挚”的“平民文学”,并且明确的把思想革命的要求与文学革命的要求结合了起来,对文学革命的思想基础进行了更高、更具理论概括力的理论概述,把文学现代性与“人学”现代性紧密结合起来,使新文学明确了与旧文学在基本的思想原则上的分歧。
作为一个“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周作人对我国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他不仅是著名的外国文学翻译家,文艺批评家、小品文作家,而且也是杰出的民间文艺理论家。
他自二十世纪初叶起,就开始了对民间文艺的注意和研究。
他对我国现代民间文艺研究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周作人是我国现代民间文艺研究的最早倡导者和发起人之一。
早在1906年,他就曾写过研究民间文艺的文章《三辰神话》,以后又于1914年在绍兴县教育会刊上发表了研究歌谣和文章和征集歌谣的启事,并身体力行,采“得儿歌二百章左右”。
1917年9月,周作人到北大任教后,立即参加了刘半农等人发起的歌谣征集活动。
次年,又与刘半农、钱玄同等在北大组织了歌谣征集处,拉开了我国现代民间文艺搜集和研究的序幕。
1920年冬,北大歌谣研究会正式成立周作人任主任之一,参与主持了我国第一个民间文艺研究团体的领导工作。
1922年,他又同常惠等人一起,负责编辑了第一期《歌谣》周刊。
与此同时,他还十分热心《歌谣》以外的民间文艺搜集和研究,如为刘半农的《江阴船歌》作序(1919年),回答赵景深有关童话研究的问题〈1922年)。
_人的文学_与_平民文学_观的悖_省略_生态文化学视野中的鲁迅林语堂学案_李钧
东方论坛2008年第2期“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观的悖论与互补——生态文化学视野中的鲁迅林语堂学案李 钧(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摘 要:以生态文化学观点考察鲁迅林语堂学案,会发现:鲁迅与林语堂的反目实际上是五四“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观的内在冲突与悖论,即精英启蒙思想与民主自由思想的内在冲突。
它们有着历史的合理性和互补性,但是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原因,文学史对鲁迅与林语堂的文学观给予了高下与正误的判定。
而鲁迅林语堂学案又是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事件的潜在延续和隐性表现,林语堂则充当了一个替代性的标靶。
今天重提鲁迅与林语堂学案,力图放弃文学史写作中的一元政治意识形态标准,使文学研究的标准回到审美,回到和谐。
关键词:鲁迅;林语堂;生态文化学;启蒙与大众化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8)02-0046-04综观1980年代以来的林语堂研究,从社会学、文化学、地域文化、教育经历等方面进行的外部研究仍是主流;关于林语堂文体美学、小说诗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却也引人注目。
但是,林语堂研究中的一个敏感问题即鲁迅与林语堂的矛盾问题却仍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学界或避而不谈,或称为“误解”,或谓之鲁迅对胡适派态度的延续。
但从生态文化学视角考察此学案就会发现,鲁迅与林语堂的反目实质上是五四“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观的内在冲突与悖论,即文学启蒙思想与文学娱乐功能的冲突。
两种文学观各有历史合理性更具审美互补性,但是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原因,文学史对鲁迅的启蒙文学观和周作人、林语堂的“性灵”文学观给予了高下与正误的判定。
其实,鲁迅林语堂学案是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事件的潜在延续和隐性表现,林语堂则充当了一个替代性的标靶……揭开鲁迅与林语堂学案的迷团,对于研究鲁迅陈西滢学案、鲁迅周扬学案等均有助益,更有利于文学研究与文学史写作摆脱一元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回到审美与和谐的标准。
五四文学革命的三个阶段
选择填空题:1、五四文学革命的三个阶段:提出阶段: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响应阶段: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扩大阶段: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2、文学研究会时间:1921年1月地点:北京成立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主张: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刊物:《小说月报》3、创造社时间:1921年7月地点:日本东京发起人: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
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4、湖畔诗社时间:1922年3月地点:成立于杭州发起人: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主张:专心致志作情诗5、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新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6、《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7、20年代小说代表作家代表作品A、庐隐:《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B、王统照:《沉思》《微笑》《湖畔儿语》《山雨》C、许杰:《惨雾》《赌徒吉顺》D、鲁彦:《菊英德出嫁》黄金》E、许钦文:《鼻涕阿二》《疯妇》F、废名:《竹林的故事》《菱荡》《浣衣亩》G、张资平:《梅岭之春》《冲积化石》《飞絮》(转折)H、叶绍钧: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及答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及答案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读!1.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C)。
A.鲁迅B.陈独秀C.胡适D.李大钊2.《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B)。
A.鲁迅B.周作人C.胡适D.沈雁冰3.小说《湖畔儿语》以儿童的视线和体验,讲述一个苦难家庭的故事。
其作者是(D)。
A.冰心B.冯文炳C.鲁迅D.王统照4.体力劳动和人生磨难没有摧垮她,关于地狱之有无,是否会在死后被两个男人用大锯锯开,以及作为再嫁的寡妇是否有资格参加祭祖祝福,才是她的精神支柱。
这个人物是(D)。
A.阿QB.孔乙己C.闰土D.祥林嫂5.在《沉沦》问世十余年后,有人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面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这人是(B)。
A.苏雪林B.郭沫若C.郑伯奇D.周作人6.1919年初,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创立了(B)。
A.青年杂志社B.新潮社C.文学研究会D.创造社7.叶绍钧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写于1928年的( D)。
A.《隔膜》B.《潘先生在难中》C.《火灾》D.《倪焕之》8.文学研究会重要的小说家,除由新潮社而来的叶绍钧和俞平伯外,还有冰心、落华生等,其中,落华生是指( )。
A.王统照B.庐隐C.许地山D.许杰9.诗界第一位发难者就是被称为“中国新诗的第一人”的(B)。
A.郭沫若B.胡适C.刘半农D.鲁迅10.1921年诗集《女神》出版,宣告了新诗的最终形成。
《女神》的作者是(A)。
A.郭沫若B.胡适C.刘半农D.鲁迅11.1917年1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这是倡导文学革命和新诗理论建设的第一篇文章,其作者是(B )。
现当代文学考试名词解释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主要思想《人的文学》强调新文学内容的革新,指出新旧文学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的文学”和“非人的文学”。
认为中国旧文学缺少对个人、对人性的尊重,所以他批评中国的旧文学为“非人的文学”。
《平民文学》指出新文学应该是与贵族文学相反的平民文学,平民文学与贵族文学的区别不在于文字形式,而在于内容,并且平民文学绝不单是通俗文学和慈善主义的文学,艺术应该是普遍的、真挚的,“应以普通的文体,写普遍的思想与事实”。
《野草》艺术特征作家通过丰富而深刻的意象,传达出独特而深邃的精神内涵,不但将五四时期产生的哲理性美文推上了新的高峰,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为复杂而深刻的思想世界。
除深刻的哲理性外,大量运用象征主义表现手法也使《野草》不同于鲁迅其他的文学创作。
《女神》艺术特征郭沫若的《女神》无论是从内在精神还是从艺术形式上都充分体现了无私的时代精神。
其体现的时代精神首先表现为自我的大胆肯定与歌颂,其次《女神》的时代精神还体现为一种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再次,《女神》的时代精神也体现于对自然的崇尚,肯定物我无间的创造力量。
《女神》以浓烈的抒情、夸张的想象和奇妙的比喻构成独特的浪漫风格。
巴金巴金是深受五四运动影响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小说基本思想更侧重于赞颂那些寻求革命出路的青年知识分子,同时揭露统治阶级镇压民众的暴行,鞭笞社会黑暗。
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一个侧面历史,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趋势,热情地歌颂了勇敢的同旧礼教、旧制度大胆宣战的青年叛逆者和五四后滚滚向前的生活激流。
郁达夫生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进步作家郁达夫,时代的闪光也必然在其作品中得到折射和体现。
众所周知,“五四”精神就是反帝反封建。
而这一特点,在郁达夫小说中有着独特的、强烈的表现。
郁达夫的作品有一定的消极性,他作品中的忧郁感伤基调也有着一定的消极性。
闻一多爱国主义是闻一多诗歌的重要特色,他的一些爱国诗篇往往凝聚着对东方文化的深深情感。
平民文学名词解释
平民文学名词解释
平民文学是指描绘平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通常不强调文学的阶级、种族、性别等身份属性,而是着重于刻画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思想,以及社会现实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平民文学往往具有贴近人民、关注民生的特点,是文学作品中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方式。
平民文学的创作对象可以是各种身份、阶层的普通人,包括农民、工人、学生、服务员、销售员等等。
它既可以是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形式,也可以是戏剧、动画片、电影等艺术形式。
平民文学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都是典型的平民文学作品,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在现代,平民文学也依然存在,如《平凡的世界》、《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小说,以及《人民的名义》等电视剧作品,都是受到了广泛好评的平民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作人的文学观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国内外因素共同影响,复杂而又充满变动的时代。
除旧与布新可以说是当时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问题。
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下,文学界也迸发着激烈的火花。
应该说,发生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是在19世纪末以来的“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晚清白话文运动等基础上,吸收借鉴外来进步思想而产生的【1】。
但新文学运动摆脱了以前文学变革整体上囿于传统文学内部的结构调整变通的弊病,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提供了动力和契机。
新文学发展初期,在新文学理论建设方面,可以说有两位最重要的人物。
一是大力提倡“白话文学”和“历史的文学观”的胡适,一是提出“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文学观的周作人。
两位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一位侧重从语言、形式方面为文学革命寻找突破口,一位着重于思考和探讨新文学的思想建设【2】。
新文学运动是文学的觉醒,也是人的觉醒。
在当时独特的时代背景下,周作人1918年发表《人的文学》一文,周作人在该文章中认为,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而且作家还要以积极的态度去改造社会,去展示“理想的生活”【3】。
周作人强调,只有作家自己觉悟了,“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讲人道,做人类”。
在周作人看来,新文学的本质是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是助成人性健
康发展。
“人的文学”在当时新旧交替的复杂时代里有着巨大的影响,因为“人的文学”把人的问题、人生问题作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出发点,这是对传统文学创作为现实利益、为艺术等功利写作、机械写作的一次强力冲击。
文学创作本应以人为中心,文学即人学,只有真生站在人的立场来发现人的问题,表现人的价值,更好的表现人生、人性,才有可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人的文学”也因此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在提出“人的文学”以后,1919年,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这一文学理念。
周作人把封建传统文学看成“贵族文学”,认为“平民文学”应该反其道而行,应该向以前的旧的“贵族文学”发出强烈挑战,写出属于自己园地里的文学【4】。
当然,周作人提出的“贵族文学”和“平民文学”的区别并非仅仅是一种文学专做给贵族或平民看,专讲贵族或平民生活,贵族或平民自己做的与否,他更多的是强调文学的精神,他大力倡导文学精神的普遍性和真挚性。
周作人认为,过去的文学更多的是远离普通民众,都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来面对大众,尤其缺乏一种文学作品应有的内容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挚性,这都是和真正的文学价值背道而驰的。
所以,周作人强调文学要面向“平民”,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来描写更真挚的感情,创作出人民的大众的真文学。
“平民文学”可以说是周作人“人的文学”的具体化。
以通俗的白话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状,忠实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的“平民文学”思想一直贯穿着周作人的创作且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不仅
周作人受这一思想影响在民间文学创作和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以后徐嘉瑞、郑振铎等人在研究民间文艺时,都曾沿用过“平民文学”这一概念。
“人的文学”在当时思想潮流大涌动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但任何新文学观点的发展壮大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身会存在不成熟,不稳定,不统一等问题,外加旧的文学观点有益根深蒂固的基底,总会对新理论形成强力的反抗。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年代初周作人、郑振铎等人组成的文学研究会和徐志摩、闻一多等为主的创造社的激烈论争。
前者强调“为人生而艺术”,后者强调“为艺术而艺术”。
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观点正是文学创作两大取向的有力反映。
这两种文学观点的争论其实早已有之,理论上也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不同的创作思想的论争。
艺术形式和创作内容是文学创作中一对固有的矛盾,任何只取其一,甚至走向极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只有将艺术和内容在更加高的契合点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文学作品。
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人的觉醒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周作人“人的文学”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符合文学的本质是通过特定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广阔真实的人身问题、社会问题。
但正如前面提到的,任何极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新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思想启蒙的使命,是比较讲求社会功利性的,这时应了时代的需求,但又有轻视创作个性发展的偏颇。
所以周作人后来又提出“自己的园地”、“即兴言志”等文学观点,这在当时的文学运动中是一种较为清醒的制约。
“自己的园地”也成为很多倾向于自由
主义的作家的追求【5】。
周作人也渐渐由新文学运动的带头人变为一个自由的思想者,且其影响越来越大。
“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是从人道主义为根本出发点的“为人生的文学”。
它强调文学本质上是人性的。
只有站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扬人的个性,关注普遍的,真实的生活,表现永恒的,有价值的主题,才是真正的文学。
这两大主张,与“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的潮流想吻合,表现出相当强的时代性,而且对整个文学革命的进程也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同时我们也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是要把两大文学观点和当时的社会、和文学创作本身紧密联系起来。
看到它进步的一面,也要看到它由于过激的取舍而表现出来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