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档案史料看黄埔军校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03
广东档案乐部,分政治、经济、美术、戏剧、音乐、体育等组。11月,设置总理室、革命博物馆、文化陈列所等。总理室为纪念孙中山而设,是其后各部队中山室之始。中山室模仿列宁室,使官兵在战争之余有体育娱乐和心理放松的专门场所。娱乐室以领袖名字命名,可以让官兵在娱乐之际不忘领袖。“寓教于乐”是形象化的思教方式。它把教育内容融入文化形态中,使官兵在富有乐趣的文化活动中受到教育。革命博物馆与陈列所把英雄人物的遗照、遗物及英勇事迹,固化在特定场合。珍贵的物件、扼要的事迹,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财富和生动教材。官兵在出入这些场合时,可以反复地接受革命历史的熏陶。
俱乐部、总理室的文娱活动,革命博物馆、文化陈列所的物品展出,都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感染力,情理交融。它们不是靠言语的说教,而是靠感染,使人的思想感情通过浸染的作用得到陶冶,受到触动,收到自我
教育的效果。因此,“寓教于乐”也是黄埔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对正常的课程教育、精神训话的密切配合和必要补充。 结语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同志”这一称谓的传开,就是思想教育和革命精神相互传递相互熏陶的结果。以军校为集合地,众多同志汇聚一块,结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组织化的革命集体。在1924-1925年,这一集体在反帝反封建,推翻军阀统治方面有着相近的认知。这种同一性,很快被塑造为黄埔的集体心理。这种心理,又像发酵的醇酒,使校园的每一寸土地都具有育人的功能。它既作为社会环境为师生所反映,又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结果。受群体精神统一的支配,集体心理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无声的命令,通过传输、暗示、感染、仿效、从众、竞争等机制转化为潜移默化的力量,演变为集体的传统,对
师生具有连续性的心理影响。 每位学生进入黄埔之前的自觉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几近相同的方向,是就要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出的首要特征。这也是改组之后,在苏俄与中共的联合作用下,国民党组织凝聚力增强的重要表现。1924-1925年的平定商团叛乱、两次东征、讨伐杨刘叛乱等革命行动,如同时代的旋流,将黄埔学生融汇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集体行为特有的属性。“心理群体一旦形成,它就会获得一些暂时的然而又十分明确的普遍特征”。尽管国共两党存在着局部的冲突,但此阶段的异质性被革命的同质性所压倒。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救国救民,成为黄埔的两党官兵集体心理的核心。黄埔师生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舍生忘死的昂扬斗志,充分显示了政治教育的突出功效。■ (作者系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专 栏
透过档案史料看黄埔军校研究
陈予欢
档案史料的运用始于史家的学术发掘,黄埔军校初始史料源自档案馆藏。笔者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对于黄埔军校之认识就源于档案史料。发源于20世纪20年代前期的广州黄
埔军校,它在过往历史的风采与轶事,通过历史档案展现和亲历者回忆,逐渐为世人所了解和认识,在现代中国军事历史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黄埔军校作为现代中国著名军校,以其称誉
世界长存中国之军事魅力,引发了广大读者的无尽话题。笔者拟就档案史料发掘与运用,藉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纪念,谈些粗浅认识。
15
2014.03广东档案
一、文字档案与具像照片
运用于黄埔军校史料研究
对于黄埔军校的了解,就史家而言最早的直面认识,无疑是历史档案的发掘与展现。人类进入网络时代后,数字化和现代传媒技术对历史研究的革命性影响之一,是具像(照片)进入史料与人物传记,作为史实的直观叙述同样对于历史学研究加注有力佐证,于是史料档案尤其是直观具像照片的发掘与运用,发挥了日益重要的实证作用。回顾过往,从内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黄埔军校这个历史名词,又从老辈话语中重拾记忆,被誉为“活着的历史”的档案馆,在史家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爬梳厘清,向后世人展现了黄埔军校曾经北伐抗战的夺目风采,这个回顾与再现非同小可,过往历史的黄埔军校是什么?它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就在于:它是大革命时期领导先驱与进步的同义词,是国民革命与北伐成功的摇篮,是两支先后为执政党武装力量的发源地,是那个年代的军人魂、民族魂的精神体现。
档案馆作为收集、保管,并提供档案利用的重要场所,历史学者离不开档案史料,进行黄埔军校史及其人
物研究,更离不开原始档案的查阅和考证。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黄埔军校史及其人物研究,作为中华民国史或中国现代军事史研究中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逐渐受到史家的认识与重视。从历史意义上看,
黄埔军校开创了国共两大先后为执政党的军事力量的历史,延续了半个多世纪,流传着许多不朽颂扬与军人风采。黄埔军校历期学员开启的黄埔精神、黄埔话语、黄埔热点,超乎军事、政治乃至社会意义之民族精神,至今仍旧引发后世无尽的思索与追寻。究竟是什么缘由,使之魅力无尽迥影相随?笔者在长期发掘与研究黄埔军校史料,特别注重档案馆藏初始史料之查阅运用,常见的初始史料主要见于档案馆藏的文字史料与具像照片,这些都是历史研究取得实证趋向深入的必要途径。例如:进行黄埔军校历期学员之史料运用与研究,首先要从原始记录——档案馆藏之《同学录》的征集入手,因为《同学录》是做好黄埔军校历期学员学籍考证的最为重要的依据,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史料佐证。由此观之,存档于各地档案馆之历史资料作为国家公共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实了传统史料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史料观察的视野,以馆藏档案为初始史料,也作为史家研究的取证途径之一。而人物具像照片更成为黄埔军校人物研究的重要资料,印证了“史料革命”之到来,充足的史料叙述与人物具像照片的结合应用,正在
深化人们对原始档案与阅读方式的传统认识,并促使历史研究发生变革。 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深化,从事黄埔军校史料乃至民国军事史料研究的学者,必然要游走于传统纸质文本和具像照片史料之间,既需要在传统的故纸堆中寻觅爬梳,还要在浩如烟海的具像照片资料中浏览筛查。掩藏于文字档案当中的各种具像照片资料,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伴生物日益凸显其优势与价值,例如:在黄埔军校学员研究著述当中,尽可能多的插入每个学员的具像照片,无疑提高其观赏效果和存史价值。在笔者撰写的黄埔军校第一至七期师生研究专著中,在文字叙述当中就吸收了部分具像照片,图文并茂直观可读,确实为文本历史资料增色不小,同时亦提高了作品的存史与应用价值,许多传主(照片)的家属后人更是从中获益匪浅,感叹史料再现的档案魅力。
二、具像照片资料重塑史
学叙事模式
综观当今信息社会,各种数字出版物大量涌现,在对纸质出版物造成挤压同时,更要求历史学者重新审视历史研究的生产方式,即如何利用具像照片资料从事历史研究,建构历史叙述新模式。虽然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纸质文本仍然是史学研究的当家史料,而利用档案馆藏资料无疑可以弥补某些纸质资料的缺憾,应是每个述史者所追求和探索的目标。 缘于黄埔军校研究课题的取证与考究,广东省档案馆、广州市档案馆是笔者常去的地方。在查阅民国档案的丰富藏卷中,笔者获得了许多珍贵的文字信息及具像资料,特别是黄埔军校第一至七期同学录的发掘和印证,为黄埔军校学籍考证提供了很多帮助。
专 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