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 走近苏轼
《走近苏轼》教学范例(范文大全)
《走近苏轼》教学范例(范文大全)第一篇:《走近苏轼》教学范例《走近苏轼》教学范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走近苏轼。
2、通过品读赏析感悟苏轼。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怎样学习名人。
二、教学重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怎样学习名人。
三、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赏析感悟苏轼。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设境激趣,导入课文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敬的名人。
这些名人可能是伟人、专家、学者……那么,你最崇敬的人物是谁呢?(学生谈感触,各抒己见)。
看来,同学们所崇敬的名人各有不同,今天,老师想把自己一直以来崇敬的名人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
(出示课题)(二)简介作者,整体感知1、检查课前搜集。
2、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思考:整体看来,苏轼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三)理解“苏轼”,研读赏析1、品读全才的苏轼之诗作代表《饮湖上初晴后雨》及词作代表《明月几时有》。
2、提问补充苏轼的豪放派代表作《密州出猎》等。
3、学习了苏轼的诗词,你的感受是什么?“(方法:先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展示谈体会)(四)仔细品味,深入了解。
通过苏轼书画作品的简单赏鉴以及民间苏轼的有关知识加深了解和体会。
(五)课后活动整理搜集苏轼的其他名作,品悟。
写出你在进行完这次实践活动的收获与感想。
要求:内容充实,情感真挚,不少于500字。
(七)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苏轼有了一个生动而全面的了解,他是诗词文书法绘画皆绝的千古一人,他也是个凤毛麟角式的人物,他还是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
甚至可以说,苏轼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崇敬与仰慕,更多的是一种震撼与感动!今天,让我们在了解、品味和感动中启航,用名人的光辉为我们导航!第二篇:走近苏轼走近苏轼——读《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春色浓如酒之际,读到《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一书,直欲酩酊数日。
这本书有着泛黄的古旧色调的封面,封面上按藤杖、坐盘石、醉态萧然的画像,以及酣墨淋漓、云烟满纸的题字,对我来说如同故友召唤。
语文四五年级 走进苏轼(三) 教案
走进苏轼(三)
教材选用
教学对象
四、五年级学生
教学时间
第十三课时(40分钟)
任课教师
郭玉蓉
教学日期
教授内容
教授新知识:
写作课
学情分析
1.拥有基本的写作能力
教
学
目
标
分
析
教学目标
1.根据苏轼词或人生经历写一篇文章
教学难点
1.学生对于苏轼的个人经历及品格理解不清,难以下笔。
教学重点
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课后学习阶段
作业布置:无
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包括课程改进)
教学环境说明
教学场景:教室
教学工具:无
一、课前准备阶段
二、课堂教学阶段
教学阶段
(时间分配)
教学活动设计(师生活动详细步骤)
教学方法、
教学意图引入Fra bibliotek(5min)1.今天我们写一篇文章,主题为:苏轼
2.字数:四年级:100~200字
五年级:200~300字
写作
(35分钟)
课堂上完成,下课之前交。
总结
(包括课程总结、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走,走进苏轼传承经典校本材料
走,走进苏轼传承经典校本材料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成为大宋文化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旷世奇才苏轼。
他的天才,他的灵动,他的超逸,他的多情,他的别致,浑身散发着诗香。
大起大落,沉浮莫测的人生,曲折多难的儿女情长。
走近苏轼,揭开他心灵深处的神秘面纱,去感受他的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的跌宕起伏,狂风暴雨,他一笑泯千仇,淡然漠视,在烟雨迷蒙的人生中探求新的道路。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坦然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遭贬谪又蒙受冤屈,处境险恶,生活困顿,但他临危不惧,永远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风雨不断打击着他支离破碎的人生,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用平常心去面对,去承受。
他带着乐观旷达,走进自然,走近山水,消除一切挫折、不幸。
登临山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他苦闷和彷徨的同时,他为泛舟赤壁静谧美好的景色所陶醉,对归隐江河以寄余生的向往。
他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大自然,使精神得以获得超然,获得自由。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最宜。
苏轼苏轼的才华一直令人钦佩不已。
他的诗词,他的书法,他那粗犷却更添柔和的文笔,早已深深地掩埋在读者心中。
唱着大江东去的苏轼,把一片豪情赠予世人。
何其潇洒,何其旷达,吟颂之际,倍感舒适。
老夫由林峰少年狂,左牵黄,右擎凤。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游猎》堪称脍炙人口呀!一句可以振雕弓例如满月,西北盼,射天狼,就把那威风凛凛的将军描写得淋漓尽致,那份飒爽英姿顿时显露在眼前。
想象着,那简直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将军出猎图啊!品味苏轼,不由自主地喷出一种宽敞之美感。
苏轼的狂,更狂在面对逆境时的那份无惧。
江面倏忽变化,波涛汹涌,风云开阖,但无论是多么的惊心骇目,苏轼都不随之动容。
(整理)高中语文《走近苏轼》校本课程的课堂实录
(整理)高中语文《走近苏轼》校本课程的课堂实录新课标高中语文《走近苏轼》校本课程的课堂实录在学校进行的“高效课堂,有效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我在高一年级二班上了一节《走近苏轼》的校本课程,感觉学习的效果比较理想。
每逢周五,都是学生期待的日子。
语文课,上校本课程。
自从开学后,我们的校本全部交给了学生,在老师规定的学习范围内,他们自己选题,制作课件,争先报名,登台讲授,过足“讲坛擂主”瘾,自主学习的气氛非常浓郁,效果良好。
这节因为是学校布置的教学展示课,我在事先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就直接选题开讲。
现将课堂实录如下:师:同学们,今天又是周五,我们上校本,主题是探讨一位古代的文化名人。
(板书:文化名人)古往今来,文化名人、历史伟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如浩瀚星海。
今天探讨的这位是星海中最为璀璨夺目、熠熠生辉的。
在法国巴黎2000年举办的一次“世界千年文化名人”大选的活动中,他作为中国的唯一一位名列其中。
他是谁?生:苏轼。
(前面刚学过《赤壁赋》,学生自主探究过作者的生平)(补齐板书:文化名人苏轼)师:对,是苏轼。
猜猜看,老师今天的主题怎样命的?生:《苏轼研究》?生:《我心目中的苏轼》?生:《走近苏轼》?师:是《走近东坡》。
为什么我称“东坡”,而不是“苏轼”?同位讨论,找出几条理由。
生1:东坡是苏轼的号,古人称呼号,似乎更尊敬些。
师:“尊敬说”,很好,你知识丰富,并且准确。
那就称呼“苏东坡”?生2:不直接喊姓氏,更显得亲切自然些。
师:“亲近说”,很好,你的解很位。
谁还有高见发表?生3:纪念他自己喜欢的号,东坡居士。
师:对。
老师是想“走近东坡”,四个字,两个节拍,更具一种韵律的美,是为“韵律说”,可以么?(生笑)从标题的设计,我们共同挖掘出这“三说”,就是给大家一个启发,你自己文章命题时,注意多一点独运的匠心。
毕竟有老话说,“看书看皮,看文看题”“题好文一半”。
(自然延伸拓展到写作的命题上)先前我们了解的东坡,是肤浅的,停留在表层,今天通过回顾、延伸拓展,希望能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他丰富的精神世界和身上折射出的文化光辉和人格魅力。
走进苏轼
走进苏轼
——学习校本课程有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名为《念奴娇赤壁怀古》。
整首词豪迈大气,下阕赞颂了三国时期周瑜的伟大功业,但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苏轼,想必许多人都知道,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尤其是在词上有很高的文学造诣,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名列“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画自创了湖州画派;是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
就连著名词人秦观、诗人黄庭坚等人都是他的门生。
苏轼的一生是极其悲惨的。
因为他不同意新党,又不融于旧党,因此被排挤,被贬到杭州、密林等地,颠沛流离。
最后,卒于路途中,享年六十五岁。
可怜,这苏轼一身才华,却无处可用。
如果你走在杭州的苏堤上,仿佛你走进当年的苏轼,吟诵他的当年在西湖为官所题诗词:“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山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
更能感受到了他的豪放和才华,更对他的才华无处可用而感到惋惜……。
教案走近苏轼
教案走近苏轼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文学作品广泛涉及诗歌、散文、书信等多种形式,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教案的设计,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苏轼的作品和思想。
1. 教学目标-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苏轼的文学作品,包括其诗歌、散文等;- 探讨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 教学内容2.1 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介绍苏轼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生卒年、籍贯等;- 讲述苏轼的家庭背景和受教经历;- 介绍苏轼的官职和政治生涯,包括他的政治理想和变故。
2.2 苏轼的文学作品- 选取苏轼的代表性作品进行解读,包括诗歌、散文等;- 分析苏轼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点;- 探讨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3 苏轼的思想内涵- 分析苏轼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探讨苏轼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2.4 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培养- 提供学生阅读苏轼作品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苏轼作品的赏析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鼓励他们以苏轼的文学风格为参照,发展自己的创作能力。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通过讲述和解读苏轼的生平和作品,传授相关知识;- 分析法:引导学生对苏轼的作品进行分析和思考;-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拓展思维;- 创作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4. 教学评价- 参与度评价:通过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态度评价其研究效果;- 作业评价: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评价其研究成果;- 考试评价:通过考试的形式对学生对苏轼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以上是一份关于教案走近苏轼的简要设计,通过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可以使学生对苏轼的作品和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走进苏轼(林冬敏)
苏轼一生,无论得意 与否,总是敢于坚持 自己的意见和立场,活 得光明磊落、爱憎分明、 表里如一。 当种种不幸袭来时, 他都能以一种豁达、超 然态度来对待,无论生 活怎样的令他失望,也 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 和向往。
四、推荐阅读,增进了解
林语堂《苏东坡传》
谢谢观赏!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 又是一首哲理诗,从远处和 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 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案,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 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谪居黄州,是诗人思想上脱胎换骨
的一个契机。死里逃生的他,在大
灾大难过后,深切地体验到了人生
的艰难,开始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
义,他的思想境界与人生态度都发
生了飞跃,他也迎来文学创作的高
峰。
政治生涯低谷,文学创作走向巅峰
《题西林壁》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 《记承天寺夜游》 《浣溪沙.游蕲水清 泉寺》 《海棠》……
抒写了自己的抱负与理想,表现出慷慨豪迈的爱国之情。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 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 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 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四)乌台诗案,贬谪黄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1079年, 御史李定等人以否定“安石变法” 的罪名逮捕苏轼,一关就是4个月。 风光无限的大才子一夕之间身陷囹 圄,沦为阶下囚。新党欲置苏轼于 死地,经好友多方营救,苏轼终于 死里逃生幸免于难。出狱之后,贬 为黄州团练副使。如果你是苏轼, 此时心情如何?
《走近苏轼》教案
《走近苏轼》教案高二语文组教学目标1.整合必修及选修课本关于苏轼的诗词文2.全面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思想3.背诵苏轼的代表性的诗词文4.结合后人对苏轼的评价尤其是余秋雨的《东坡突围》和所学诗词文知识,写作专题性的研究文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回顾2.苏轼三篇“赤壁”诗文鉴赏解读。
教学过程一、东坡生平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
(1)良好的家庭教养。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2)京城为政。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苏轼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3)地方为官。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4)“乌台诗案”。
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走进苏轼
苏轼的生前身后的影响活动成员:全班分为10组,组长负责协调活动意义: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更深一层了解苏轼,苏轼是读书人的全民偶像,也是平民世界的知心朋友,一个不一样的唐宋八大家,一段不能被忘记的文化传奇。
这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化巨人,这是一个活得精彩的真心英雄。
为何有如此高的评价?活动要求:收集苏轼的资料,整理资料,从资料中找出佐证,活动所需条件:一下老师给的资料,《苏东坡传》,《苏东坡评传》,上网查询。
活动成果:运用材料形成文字,完成小组总结,以组为单位课上讨论,评比课堂相关资料:(一)知识卡片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对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等均有涉猎,学识广博。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与唐代的柳宗元、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同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宋四家”。
而在词的创作上,他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得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走近苏轼”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
“走近苏轼”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一个旷世奇才,士大夫心仪神往的人格典范,民间妇孺喜闻乐道的豪士雅客,有一派刚直不屈的执着风节、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这就是苏轼,他的身上包含了最大限度的人性的丰富性,我们要了解他,只知其背后的故事还远远不够,只有走进他的作品,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真正地了解他。
几度浮沉守初心——“走近苏轼”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作为北宋一代文豪,苏轼在文学、艺术上都有颇深的造诣,在古代文坛上享有颇高声誉,并且其精神内涵也传至千秋万代,在世人中有着很深的影响。
在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苏轼的作品,如小学阶段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和初中阶段的《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等。
虽老师在授课时会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但学生对于苏轼生平的了解也大多是零碎式的汲取,认识也很单一且只停留在表面,很难形成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认识。
基于这样的情况,我决定在六年级开展一次有关苏轼的专题课程,在学完了六年级课本里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后,以此作为导入,将初中教材里涉及的有关苏轼的、且是苏轼人生中几个重要节点的诗词筛选出来,在做好小初衔接的同时,进而培养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等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这一认识,我设计了“几度浮沉守初心”——“走进苏轼”项目式学习。
教学内容:本专题的教学内容包含《江城子·密州出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自题金山画像》四大篇目。
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其人其事。
2、锻炼学生提取归纳信息的能力和组织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苏轼诗词名篇,汲取其诗文丰富的文学内涵、文化内涵和哲理内涵,学生能感悟并学习苏轼豁达乐观,宠辱不惊的精神品质。
4、培养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部编人教版教学设计《走进苏轼》
《走进苏轼》教学设计一、故事引入,记忆作者回顾吃鱼、坐禅、戏妹等故事,讲饮食赴宴的故事、对联(发奋)读遍天下书,(立志)识尽人间字等。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
词与辛弃疾齐名“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米芾.蔡襄.黄庭坚共称“北宋四大家”在文艺理论中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二、回顾复习,背诵诗文回顾初中所学的苏轼诗文,看看你能否背过。
同位互查,提示,记忆,然后师生共同梳理写作手法等。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记承天寺夜游三、理解主题,学习写法。
四、结合经历,理解作品。
一度下狱,三度贬官。
命运多舛,生活坎坷。
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这位千古奇才,是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坎坷的一生、漂泊的一生、旷达的一生、自足的一生。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嘉祐二年(1057) 进士及第,丧母守孝。
熙宁二年(1069) 反对变法卷入党争。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密州、徐州等地任地方官。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
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入狱,入狱后,受尽凌辱,酷刑棒打,几致死地。
历时五个月,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将苏轼贬到黄州。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他没有俸禄、生活困苦、衣食不足,而且受到监督.没有住的地方,只好暂居庙里,后来得了一块荒地,耕种,造屋。
走进苏轼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走进苏轼主题阅读教学设计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
他的作品广泛流传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苏轼的作品,本文将设计一篇主题阅读教学,以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和理解。
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 通过阅读苏轼的作品,使学生对苏轼的生平、思想和艺术作品有初步的了解;2. 培养学生对苏轼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轼的相关资料、作品和翻译版本;2.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视频和音频材料;3. 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生用品。
三、教学步骤1. 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苏轼的生平事迹、他的艺术成就等引入教学话题,引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可以播放与苏轼相关的视频片段或音频,让学生感受苏轼的风采。
2. 阅读苏轼的作品在此阶段,教师可以选择苏轼的经典作品,进行篇章式阅读。
a. 导读教师可以给学生整体介绍所选作品的主题、背景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b. 小组合作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指派一段文段或诗句,要求小组内成员互相交流,理解和解读文本。
c. 全班分享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分享,让全班学生共同阅读和探讨。
d. 教师讲解和点评在全班分享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解读进行点评,并进行更深入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苏轼作品的内涵。
3. 创作与交流a. 写作训练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苏轼作品为启发,进行写作训练。
学生可以写一篇短文、一首诗歌或散文,表达对苏轼作品的理解和个人感悟。
b. 作品分享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与同学分享,互相倾听和交流。
4. 总结与评价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和收获,评价教学效果。
四、评估1. 学生写作学生完成的写作作品可以作为评估材料,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文学素养进行评估。
2. 学生讨论通过学生在小组合作阅读和全班分享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苏轼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走进苏轼》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走进苏轼》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新桥中学高一年级“走进苏轼”课题组走进苏轼,了解苏轼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苏轼的为人作品风格等.在学习中去鉴赏苏轼的文风,学习苏轼的人格。
在活动中逐步去树立自己良好的人生观。
同时研究苏轼还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写作素材。
学生在研究中势必接触苏轼的大量作品其优美作品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引入学生习作让学生作文内容充实。
本课题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结合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并且能够与常州地方及校本资源相结合,贴近学生学习实际、课程实际、地方资源,又能促进学生个性成长、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品格修养;且相关任课教师、指导教师都一定的课题研究和方法指导经验;学校地理位置、重视程度和人文精神更是课题研究和实验的重要保障。
该项研究是探索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理论的一项探索性研究。
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是: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本课题的哲学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性传承是本课题的学科理论基础。
3、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是本课题的教学理论依据。
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关于对苏轼的更深一层的了解。
苏轼大家都知道,是北宋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的词人代表,也许,这些是大家所共同知道的常识,不过,对于苏轼这位伟大的词人来说,我想,这点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苏轼与常州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的称号也是在常州得名。
大家都认为,这么一个伟大的文学巨匠,竟然与江苏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不是常州人的他,却选择了常州做他的终老之地,常州成了他的第二个故乡。
这难道不是应该好好的更深的挖掘吗?!“出处穷达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吾州。
”这是宋费补之对苏东坡与常州之缘最确切的概括!对于苏轼的书法,绘画等,也相当有名,但是大多数人对这方面的了解少之又少,只知道苏轼的书法,绘画中融入了诗人的情感,真正看到的东西却模模糊糊,对于苏轼的绘画或者说书法的特点更是不通了。
本课题研究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素质、个性成长;本课题研究可以提高学生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的培养;本课题研究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了解名人、了解自身,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本课题研究可以优化、整合学校相关课程资源,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与能力。
走近苏轼教学设计
走近苏轼教学设计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广泛的知识渊博而闻名于世。
苏轼的散文、诗歌和书法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后世学者和文化爱好者的推崇。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引入苏轼的作品和思想,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成就,理解他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2.学习苏轼的作品,分析和解读他的文学风格和意义。
3.通过欣赏和模仿苏轼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二、教学内容1.苏轼的生平与成就:介绍苏轼的家世背景、主要履历和文化成就,引导学生对苏轼的独特才华和卓越成就产生兴趣。
2.苏轼的文学作品:选择苏轼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介绍其中的文学风格和主题,通过学习苏轼的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苏轼的书法艺术:介绍苏轼的书法风格和技巧,观赏其代表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书法的魅力和发展历程,激发对书法艺术的兴趣。
4.苏轼的思想与人生哲学:通过苏轼的诗歌和散文,了解其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通过讲解苏轼的生平和成就,介绍其作品和思想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对苏轼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2.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苏轼的作品和思想,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
3.写作实践法:让学生模仿苏轼的作品进行创作,通过写作来理解和体验苏轼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视听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苏轼的作品和相关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四、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描述苏轼的生平和成就。
2.学生能够分析和解读苏轼的文学作品,理解其中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3.学生能够用苏轼的作品进行模仿和创作,展现良好的写作能力。
初中走进苏轼教案
初中走进苏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苏轼的生平和作品,了解苏轼的文学地位和艺术成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1. 苏轼的生平简介:出生背景、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
2. 苏轼的作品特点:诗、词、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3. 苏轼的思想观念:人文主义、豁达乐观、超然物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苏轼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和思想观念。
2. 难点:如何理解和欣赏苏轼的作品,感受其艺术魅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和思想观念。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苏轼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和人生哲理。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苏轼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其文学价值。
4.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2. 讲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介绍苏轼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让学生了解苏轼的人格魅力。
3. 分析苏轼的作品特点:通过对苏轼诗、词、散文的举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其艺术风格。
4. 探讨苏轼的思想观念:讲解苏轼的人文主义、豁达乐观、超然物外等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其人生哲学。
5. 欣赏苏轼的代表作品:选取苏轼的代表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感受其文学价值。
6. 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解答学生对苏轼的疑问。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苏轼的作品。
六、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苏轼的其他作品和生平事迹。
2. 选取苏轼的一首诗或词,进行分析鉴赏,体会其艺术魅力。
3. 撰写一篇关于苏轼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苏轼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和思想观念,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校本课 走近苏轼
三游洞——名称由来相传唐元和14年(819),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彝陵(今湖北宜昌),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这是人们称之为“前三游”。
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东坡)、苏辙父子三人,也来游洞中,各提诗一首于洞壁之上,人们称之为“后三游”。
【交流平台】你知道三游洞历史上的“前三游”与“后三游”分别是谁吗?【探究乐园】读下面苏轼父子咏诵三游洞的诗,再把你收集的古今中外名人咏诵三游洞的诗词抄写下来。
游三游洞苏轼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履冰苍岩滑。
不辞携岩底眠,洞云深夜无月色。
三游洞题壁苏洵洞门苍石流成乳,山下寒溪冷如冰。
天寒二子苦求去,我欲居之尔不能。
【小资料】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第九讲:“爱民如子”课堂设计一、重点:1.了解苏轼外任及谪居期间与百姓的关系。
2.解读诗句。
3.背诵。
二、难点:感悟苏轼的悲悯情怀。
三、课堂过程详细设计:(一)导入第一首: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苏轼受到排挤,自请外任。
王振香校本课程设计走近苏轼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网罗百代的通史名着..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7..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中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着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记六艺小学;记诸子兵术;记史记皇览;记诗赋..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7..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7文学影响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着作中;情况较为特别..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在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着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后世小说多以史记为取材之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着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15顺义一中校本课程教案校本课程名称:走近苏轼。
“走近苏轼”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走近苏轼”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停课不停学期间,我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主题课程,其中五年级的主题课程是《走近苏轼》。
为什么选这个课程?一个原因是我本人比较喜欢苏轼,和组内老师商议后,大家也很赞成;第二个原因就得说说苏轼,他一生成就斐然,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和一段段传奇佳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他不但能写“大江东去”,而且还能信手拈来“千里共婵娟”,又能“十年生死两茫茫”,还能“日啖荔枝三百颗”。
然而,这些令我们着迷的诗句究竟是如何写出来的?其中又蕴含着苏轼怎样的人生况味?千百年来,苏轼如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他的人格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走近苏轼品味经典,让孩子们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静下心品读文字,感悟人生百态。
这就是我们开设这个的课程的意义所在。
当然孩子们以前也学习过苏轼的诗词,看过《中国诗词大会》一定会有印象,康震教授和蒙曼教授作为点评嘉宾对苏轼做了很多的讲评。
所以孩子们对苏轼也是有些了解的,但既然我们开设《走近苏轼》这个课程,这些了解显然不够,需要我们做的功课还有很多,所以我们要广泛的积累苏轼的诗词,走近苏轼的生活,了解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因此我建议孩子们做以下几点:一、背诵苏轼诗词二、办一期《推荐东坡诗词》的手抄报,了解东坡诗词的豪放。
首先,老师们整理了一些苏轼有代表性的诗词,作为我们探究《走近苏轼》主题课程的前期资料。
任务布置下去,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去完成。
孩子们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背诵苏轼诗词,不到一周时间大部分孩子已经完成背诵任务。
周末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诗词结合理解进行大胆想象,画出了一张张东坡诗词画。
没想到孩子们的表现又一次惊艳到我,一起欣赏吧……“知识之鱼”只能通过探究结成的“网”来捕获。
我们期待通过此次的探究之旅,使学生能够达到“润物无声”“下自成蹊”的育人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游洞——名称由来相传唐元和14年(819),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彝陵(今湖北宜昌),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这是人们称之为“前三游”。
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东坡)、苏辙父子三人,也来游洞中,各提诗一首于洞壁之上,人们称之为“后三游”。
【交流平台】你知道三游洞历史上的“前三游”与“后三游”分别是谁吗?【探究乐园】读下面苏轼父子咏诵三游洞的诗,再把你收集的古今中外名人咏诵三游洞的诗词抄写下来。
游三游洞苏轼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履冰苍岩滑。
不辞携岩底眠,洞云深夜无月色。
三游洞题壁苏洵洞门苍石流成乳,山下寒溪冷如冰。
天寒二子苦求去,我欲居之尔不能。
【小资料】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第九讲:“爱民如子”课堂设计一、重点:1.了解苏轼外任及谪居期间与百姓的关系。
2.解读诗句。
3.背诵。
二、难点:感悟苏轼的悲悯情怀。
三、课堂过程详细设计:(一)导入第一首: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苏轼受到排挤,自请外任。
神宗派他去杭州做通判(相当于现今的副市长)。
我们来看一首苏轼在杭州写百姓的一首诗。
(二)朗读文本(投影1文本)山村五绝(之一)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1.学生提问字音,教师准备:蕨jué迩来ěrlái(最近以来)2.学生范读,注意节奏。
(师生共同点评)3.生齐读。
(师生点评,反复朗读,至熟练)4.生质疑句意,师准备:1)老翁七十自腰镰:一个七十岁的老人腰上挂着镰刀,独自来到野外深山。
2)惭愧春山笋蕨甜:春天了,万物发芽,笋子和蕨菜正鲜嫩,老人挖来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吃着。
突然发现了我,觉得很羞愧。
3)岂是闻韶解忘味:难道是因为听了美妙的韶乐,吃不出酒肉的味道了?此句用典。
《韶乐》是上古舜帝之乐,又名“九韶”、“九歌”。
孔子于公元前517年在齐国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4)迩来三月食无盐:原来是近来三个月没有吃到盐味了。
5.感悟苏轼的悲悯情怀。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看到一个古稀老翁爬山寻取笋蕨之物充饥,经过了解,得知老翁已经三个月没有尝过盐的味道了。
苏轼据此写诗。
表达了对百姓深切同情。
同时也揭示了新法的弊端。
(三)限时背诵本诗。
(四)导入第二首:苏轼虽然贬谪惠州,没有权也没有钱,但他心中的百姓情节始终没有改变。
惠州有一条西枝江,将惠城分为两半,两岸的百姓往来很少,他们常常望江兴叹。
苏轼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决意要修桥,筑堤,让两岸百姓自由往来。
他率先捐出珍贵的御赐犀带,然后开始找亲属和朋友,多方筹集资金,动员苏辙的夫人把皇帝宫中赏赐的几千只黄金钱也捐出来。
大家听说了东坡的善举,纷纷参与,当地的豪绅也慷慨解囊。
终于建起了东新、西新二桥。
一条宽畅的大堤横在江畔,当地百姓称之为“苏堤”。
(投影2图片:惠州苏轼纪念馆,东新桥,西新桥,苏堤。
注:图略)二桥修通了,百姓奔走相告,杀鸡庆贺。
东坡的“两桥诗”记载了当时的盛况。
(五)朗读文本(投影3文本)两桥诗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
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六)生齐读三遍,要求背诵。
(七)练习思考:(投影4问题)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2.诗人是如何写出百姓欢乐的场面的?3.表现了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怀。
(生思考讨论,在练习本上写作答案,教师指导)1.本诗的诗眼是“喜”。
2.第一句使用比喻——云集,描写聚集的人多;第二句运用细节描写——箪壶装满酒食,具体描绘出人们在新桥落成之时,无比激动的心情,把平日里积攒下来的酒食都拿出来,欢聚庆祝;第三句写时间之长,连庆三天;第四句用夸张手法,表现村民为抒发自己心情,倾尽所有。
诗人用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把百姓无比欢乐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通过描写百姓在新桥落成之时热烈欢庆的场面,表现了苏轼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的情怀。
虽然身为罪臣,无官无财,但不悲观退隐,而是积极热情地参与生活享受世俗生活的欢乐。
虽然是士大夫出身,但不清高傲世,而是与民同乐以民为亲。
(解题指导)1.诗眼是理解全文的钥匙,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果说诗眼是根,那么每句诗都是根上发出的枝条。
2.抓住场面描写的角度和手法,逐句分析。
3.从苏轼的人生经历考虑,兼顾苏轼的人生态度。
第十讲:“赤壁绝唱”课堂设计一、重点:1.训练朗读并尝试背诵。
2.通过阅读文本,探究情随景迁及原因。
3.解读苏轼的精神世界,走近苏轼。
二、难点:对“登高生悲”“予亦惊寤”的理解。
三、课堂程序的安排:(一)导入1.苏轼是我们熟悉而喜爱的文学家,他的许多诗词文章我们都能熟记在心,现在我们共同回忆。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念奴娇·赤壁怀古》,3《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4《和子由渑池怀旧》,5《前赤壁赋》(板书),6《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7《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8《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9《饮湖上初晴后雨》,10《江城子·密州出猎》……)我们一起大声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生齐读,师评价)2.如果我们在苏轼的名字前面加几个修饰语,揭示苏轼人格方面的特点,你想加什么呢?(为人:正直、坚韧、飘逸、潇洒、清高、旷达、积极乐观、风趣幽默、温柔多情……为学:年少才高、横空出世、多才多艺、亦儒亦道……为官:忠君爱民、政绩斐然、仕途多舛……)核心词是“旷达”,然而这“旷达”背后老师还想选择一个词,大家看看合适不,“坚韧”。
我们在“旷达”背后加上一个“坚韧”,就有了基础,有了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后赤壁赋》的学习来再次感受苏轼,看他是怎样成功实现精神突围的。
这也是我们苏轼专题的最后一讲“赤壁绝唱”。
(投影1:课题)(二)阅读分析文本详细过程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两点:1)读准字音。
2)找出理解困难的句子。
(教师巡视答疑。
有两人以上提问的问题,教师面向全体解答。
)2.师:“顾”字出现四次,大家课后整理意义和用法。
3.师:看看还有什么疑难?(确认没有后)我们齐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生齐读全文)4.师:赋文抒情性比较强,大家还记得前赋的抒情脉络吗?(板书1:前赋乐—悲—乐)5.后赋的抒情脉络是否与前赋相同?请从文中选出词来概况。
(不同,板书2:乐—悲、恐—惊寤)6.分析、讨论第一段师:大家轻声读一遍,想一想,前赋是有备而游,万事俱备,畅游赤壁;后赋是偶然兴起,路过赤壁,复游旧地。
诗人是因为什么而产生了这种想法呢?(师生共同讨论,至少说出三个原因。
师板书3:1友-好2景-幽3肴-佳4酒-美5妻-贤)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准确。
诗人把“乐”写的很具体很形象。
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乐”的味道来。
(一生朗读,一生点评,师补充,若有必要,教师范读。
本段情绪比较平缓轻盈,朗读有难度,应注意引导)7.分析讨论第二段师:诗人并没有“乐”多久,很快就悲从中来了,为何生悲呢?请读第二段。
(生齐读,师评价;师生共同讨论:悲从何来。
)师:刚才还是游兴盎然,瞬间就变化了,诗人携友来到江边,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师:前赋中赤壁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呢,还记得吧?(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师:两种景物给人的感受不同,能谈谈吗?(前赋:柔美,丰盈,和谐,神奇,使人愉悦;后赋:硬朗,高峻,荒凉,使人惊异。
)师:此时诗人不禁惊呼……“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板书4:1、人是物非。
)师:接下来诗人做了什么?同学们抓动词。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师:这些动词说明攀登的艰难。
艰难到什么程度呢?试从文中找证明。
(二客不能从)师:艰难过程中看到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怪异、阴森、险峻)师:深夜登山,沿途又是这样怪异阴森险峻的景物,会有什么寓意吗?(师等待)“二客”中的一位,叫杨世昌,是黄州出名的道士,他整日游历山川,登山是长项,他都“不能从焉”,足见山之难登。
不过,我们也许可以问问,苏轼登的是山吗?他能攀到鹰隼筑巢的高高的山顶,又能俯瞰到水神河伯幽深的宫廷。
是写实吗?(师生讨论:不是,苏轼是在写他从前走过的人生路,他由四川眉山县一个小小百姓迅速崛起成为当朝要员,他的文章也是一朝出名天下知,他登上了高高的山顶就是登上高位,别人是不可能跟上的。
)师:古人登高是有其深刻寓意的,大家回忆一下古人登高的诗文吗?有哪一些?(学生讨论:杜甫的《登高》,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范仲淹《登岳阳楼》等。
)师:古人为什么要登高?登高都凝聚了古人哪些情绪?(学生讨论:失意、悲凉,慨叹生命的渺小、短暂,世事之无常。
)师:而苏轼对高处的感受有别样的不同?在《明月几时有》中有一句:“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我们怎么理解?(学生讨论:高处即高位,登高即登上高位,高位怪异、阴森、险峻,还是回到人间好。
)(板书5:2、孤愤登高3、孤独恐惧4、生命渺小)师:同学们再齐读“予乃摄衣而上……风起水涌。
” 读清七个动词,体会苏轼由悲到恐的心情。
(生读,师评价)8.分析讨论第三段师:文章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没有收笔。
我们请一位同学读第三段。
(一生读,师点评。
)师:教材后面援引了三段评论,首先我们看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一段:“后赋平叙中有无限风光,至末一段,即子瞻亦不知其所以妙”,连苏轼自己也不知道妙在何处了,我们试着揣摩一番,有何妙处呢?(师生共同讨论,师点拨并明确:遇见孤鹤,梦见道士,又说孤鹤即道士,或者道士就是孤鹤,大有庄周梦蝶的奇妙,到底是孤鹤是道士还是诗人自己,谁也说不清,道不尽。
但仔细琢磨,诗人是在做一次惊天动地的“精神突围”。
如果说“登高”是第一次突围,回到人间;那么,入梦就是第二次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