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史异同
浅谈中外美术之差异
浅谈中外美术之差异浅谈中外美术之差异几千年来,人类的文明史孕育了丰富的艺术底蕴,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绚烂的文化。
无论是东方文化的神秘典雅,还是西方文化的华美靡丽。
东西方的绘画,也如同文化发展一样,在漫长的历史轨迹里,发展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东方绘画的代表当然首推中国了,中国的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而西方传统绘画却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为什么中西传统美术会存在如此大的不同呢?艺术是一定土壤中生长的植物,不同的土壤环境,决定了不同的植物品种。
随着时代的不同,地域的不同,人文的不同,所产生的艺术语言,艺术内涵都不同。
从思维方式来看,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方艺术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绘画注重表现写意,作品表现了一个画家的人格品行,个人修养,所以中国画历来偏重表现作者的感情,注重抒写主观感受,不过分强客观,画家所画常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受拘束。
而西方人考虑问题向来理性,多是侧重作品形式的抽象分析和阐述。
西方绘画主要是对景写生,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
这就意味着画家在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和自己的视点一旦做出选择,就不能随便移动。
画家要严格地按照物理和光学的透视原理来构图,精心地把各类表现对象组织在画面中。
因为只有这样,三维空间中的客观世界才能被科学、准确地再现出来。
从社会意义上来看,中西方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也影响着东西方绘画的差异。
一般来说,中国人常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西方则往往强调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中国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后来者,是自然的一部分,西方则认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的主人。
这种观念上的差异,表现在中西画家们的艺术主张和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中西艺术的不同传统和风格。
从艺术特点上来说,有以下几个小点。
①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西方绘画为了达到真实而客观地表现现实空间,利用焦点透视成功地模仿自然。
从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从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中西方美术由遥远的原古时期发展到现在的文明时代,由古延伸至今其形成演变到逐渐完善,可谓此涨彼伏、异彩纷呈。
无论是中国美术抑或是西方美术,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只是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哲学观念的差异,我们会发现两者在艺术创作和表现形式中的共鸣与差异,同时促进双方之间的了解与融合。
一、中西方审美意识的比较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由于文化环境、审美倾向的异同,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中国美术在表现与再现、抒怀与求真关系中,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使人在融入自然的同时感受到心灵的愉悦,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
西方艺术相对强调客观地再现,以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偏重于强调对象客体的方向。
中国绘画是由笔墨营造气氛,重视传神与意境,追求神情意趣的氛围。
它一方面要求形与神的结合、情与景的互映,另一方面还要求创作者以中国哲学所独具的智慧和心灵、以笔墨艺术独有的语言形式表现出一种“境生象外”的审美境界。
然而西方人眼中的人与物皆是宇宙的本体,人与物的关系是并列关系,人只能站在与自然一定距离之外,借助眼睛等主观能动因素去理解把握自然之美.因此,西方绘画尤其是西方古典艺术,则是真实自然的再现和模拟,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
这种主观把握情感、再现自然的把握性与中国古代哲学那种人与自然统一、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的世界观是有很大差异的。
然而无论中西方在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多少差异,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对“和谐”的探究永远是一致的.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眷恋,实现了主观意志与客观规范的统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西方以“摹仿说"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强调客观再现的真实性,实现了个别性与典型性的统一,其理性主义精神点燃了人类生命的光芒,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二者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完善了古典艺术美学的和谐理想,使人类的心灵得到了慰藉,这是东西方艺术重要的契合点,也是中西方哲学观在艺术领域的反映。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一、审美观念比较1.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在西方,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美是秩序、和谐和完美的体现,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将人的自由和尊严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些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西方绘画的审美观念,追求艺术作品的理性与规范。
而在中国,审美观念则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中国绘画更注重情感的内省和灵气的意境。
2.中西方绘画审美观念差异还体现在形式表现上,西方绘画更强调透视、光影和人物肖像的写实性,重视画面的视觉效果和形式结构。
而中国绘画强调线条的流畅和笔墨的意蕴,注重画面的氛围和意境,追求意境的超脱和内涵的深远。
二、技法运用比较1.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主义的表现方式,追求画面的形式结构和视觉效果。
西方绘画技法多样,素描、油画、水彩等媒材丰富多样,强调透视、色彩和光影的运用。
在技法上,西方绘画更强调观察和写生,希望通过准确的表现来传达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感悟。
三、题材表现比较1.西方绘画在题材上更加多样化,人物肖像、风景画、宗教题材、历史题材等应有尽有,西方绘画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追求个体的英雄主义和人性的深刻表现。
西方绘画在题材表现上更加开放和多元,艺术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表达需求选择不同的题材进行创作。
2.中国绘画题材多以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为主,注重意境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
中国绘画更注重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感悟,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传统中国绘画题材内容丰富,但相对受制于传统文人审美情趣的影响,内容呈现出相对稳定和传统。
四、总结中西方绘画美学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源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在审美观念上,西方绘画追求理性、规范和理性的秩序美,追求人的自由与尊严;而中国绘画强调情感的内省和灵气的意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技法上,西方绘画强调写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和视觉效果,强调观察和写生;中国绘画则注重笔墨的意蕴和意境的抒发,强调笔墨的功力和情感的表达。
东西方美术的异同
Company number [ 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方向回归。
认识上隐约出现了艺术的“十字形”交叉线。
如同属肖像性绘画作品:梁楷的《泼墨仙人》与17世纪荷兰通派维米尔的《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前者是通过夸张、变形和狂放的笔意来表现的,后者是通过精确的写实手法,如达•芬奇所说的“绘画要象镜子般映照自然”。
自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等,从那时起,西方美术很长一个时期都力图运用理性的数学方式实现对事物的模仿。
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萨》这幅画里,再现性是与审美客体生命本质精微体现相联系的东西。
西方美术募仿的视觉可靠性还体现在透视问题,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作为科学的透视学和解剖学的兴起奠定了西方绘画再现法的基础,从拉斐尔的《圣母的婚礼》;列宾的《伏尔加纤夫》等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透视学在西方绘画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方绘画努力从科学天地中寻找如透视学、解剖学、光学、色彩学等学科渗透到绘画中去。
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真指对象的真实、环境的真实。
它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等等科学法则。
中国绘画总体上倾向于表现性,易经就以六条基本线的完形和断裂组成不同的图象。
中国画的内涵、隐喻、言不尽意、意在言外显示出中国艺术的重性灵、重“意在象外”,象外意、象外之情把艺术的审美对象由外部世界转向内部世界,把艺术的传导力由再现转向表现。
中国绘画是尚意,西文绘画是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文绘画重再现,重理性。
中国绘画的中心观念是“气韵生动”。
“气”是画家的内在激情冲动“韵”是“气”表现在画面上的某种韵味、情趣。
中国绘画讲传神,包括对象的内在精神,画家自己的主观情思。
“传神说”从人物画移到了山水花鸟画,山水花鸟得到了人格化的表现。
明朝唐志契说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
”指的就是画家要表现自己的真性情。
二、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巨大差异就是“天人合一”和“神人合一” 的差异。
中西方艺术历史背景下的异同比较
中西方艺术历史背景下的异同比较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创造、表达和传递情感、思想和美感为主要目标。
中西方艺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体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从艺术历史背景、题材取材、表现形式、审美观念等方面对中西方艺术进行比较,探索其异同之处。
一、艺术历史背景比较中西方艺术在历史背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西方艺术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经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等时期的发展。
而中方艺术则源远流长,以中国古代文化为基石,经历了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演化。
西方艺术更加注重个体创作的独立性和自由性,而中方艺术则更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题材取材比较中西方艺术的题材取材也呈现出不同的倾向。
西方艺术在古代以宗教、神话、历史等题材为主,强调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和探索。
在现代,西方艺术逐渐从宗教题材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对社会、政治等现实问题的关注。
而中方艺术则更多地以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景观、人物故事等为题材,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思考。
三、表现形式比较中西方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西方艺术更加注重对视觉形式的表达和推敲,以绘画、雕塑等为主要手段。
西方艺术家追求逼真的肖像描绘、精细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色彩组合。
中方艺术则更注重对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以绘画、书法、音乐等方式表现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
中方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四、审美观念比较中西方艺术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西方艺术更加崇尚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强调“个性即艺术”的理念。
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自我,追求个人独创性和创意性。
而中方艺术则更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中方艺术家追求的是匠心独运和心灵的宁静,强调个人对宇宙的认知和对人生的反思。
综上所述,中西方艺术在历史背景、题材取材、表现形式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艺术更注重个体创作的自由和表达的多样性,中方艺术则更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中外美术史 思政 设计
中外美术史思政设计中外美术史:探索艺术的无尽魅力引言:美术史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艺术创作和发展变迁的学科。
它不仅仅是一种纪录,更是一种对人类文明的审视和思考。
通过对中外美术史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和思想,也能够从中汲取灵感,推动我们自身的创作。
一、中外美术史的异同:中外美术史在艺术表现形式、主题内容以及创作方式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中华民族的美术历史悠久,以山水、人物和花鸟等为主题,强调气韵生动、意境深远。
而西方美术史则更加注重个体的表现,强调对现实的观察和表达。
然而,不论中外,美术史都承载着人类的情感和思想,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思政与美术创作:思政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理论。
艺术创作作为一种思想的表达方式,也应该与思政相结合。
艺术家通过作品传递着自己对社会现实、人生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艺术创作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更是思想的碰撞和思政的体现。
通过对思政的思考,艺术家的创作能够更加深入人心,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设计与美术创作:设计是一门关于如何创造和改造人类生活环境的学科。
美术创作则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设计与美术创作在实践中常常相互交融。
设计师通过对美术史的学习和借鉴,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形式,从而在自己的设计中融入更多的艺术元素,使作品更加有灵魂和生命力。
结语:中外美术史、思政和设计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精华。
通过对中外美术史的学习和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思政和设计,作为美术创作的重要因素,能够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让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用心去感受艺术的魅力,用创作去传递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注:本文旨在介绍中外美术史、思政和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旨在激发读者对美术的兴趣,并且使读者对创作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本文力求用准确的中文描述,并以人类的视角进行叙述,使读者感到仿佛是真人在叙述,而不是机器生成。
【中西方美术史发展比较浅析】中外美术史必背重点
【中西方美术史发展比较浅析】中外美术史必背重点传统是不断反传统的连续整合,如何没有反叛,不能反掉前面的传统,这个传统就到此为止,从此死亡。
――吴冠中一、中西方传统美术史的比较中西方早期没有美术史的概念,而多是哲学家和智者对美的讨论。
春秋时期孔子对美的认识是是社会情与理的和谐统一,庄子认为“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是一种虚空飘渺的无为之道。
西方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应该有的样子”。
这就是其著名的模仿说。
这些人对美的认识影响了艺术家对美术作品的创作,进而影响到美术史的发展,前期对美学的认识进步相当于启蒙。
中国最早的美术专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谢赫《古画品录》全文共1500字,评述了从三国时期曹不兴到魏晋的画家;订立了品评绘画的六个方面,即六法;把不同的绘画用六个等级进行评判。
这本早期的绘画史著作影响到后来中国画几乎所有科目的创作,使得中国画重视绘画对象气韵生动,画面位置关系的经营谋划。
同时评级制度也一直保留不断发展。
而西方直到十六世纪才出现独立的美术史科,它的创始人是意大利美术史家瓦萨里。
1550年,1568年瓦萨里出版了两版《意大利著名建筑家,画家,雕塑家的传记》分别记录了160位意大利艺术家及其艺术生涯,作品和成就的陈述和评价,展现了十三,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发展史。
此书还包括三篇前言,这三篇前言可以视为一部简要的美术通史第一篇论述了美术的起源即从古至十三世纪文艺复兴之前的艺术,其后二,三篇对文艺复兴三个阶段发展阶段进行论述。
瓦萨里把美术史的写作与人的生命相类比:都是通过生产,成长,进入衰老,最后死亡。
而他提出分析艺术的5个标准:准则,类型,比例,设计,风格;这主要是从分析建筑中来得。
而瓦萨里成书的1549年已经跨越中国隋,唐,五代,两宋,元,明。
这些时代出现了很多关于美术的专著。
如唐代的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录》,这本书虽无太多理论上得建树但却开启史著记录得先河。
朱景玄《唐代名画录》论述了吴道子等120 位画家的传记、擅长科目、绘画风格,并以“神,妙,能,逸”四品对绘画进行评断分类,把中国画分为人物、禽兽、山水、楼阁建筑四科;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为十卷,对画理、画史、画法、评论进行论述,解释绘画的功能“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提出“书画同源”,发现中国长期以来所存在的“疏密二体”以及师资传承关系,对中国画进行分期,描述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始于吴,成于二李”。
艺术作品赏析
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的区别
• • • • • • • • • • • 1.西方美术以注重实际,光影效果要求严格为主,形似神不似创意抽象留出想想空间为 辅; 2.中国美术以中国画为代表,注重意境,注重人的情感,神似形不似。以画家的意志为 转移。 3.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西方绘画主要讲究形的要求. 4.作画方法,中国画讲究"默写"即获取素材之后回房作画,西方讲究写生. 5.观察方法,中国画讲究在游玩中无意中获取素材,而西方讲究刻意的取景. 6.构图方面,中国画讲究留白,而西方绘画出现留白则视为画面不完整. 7.透视,中国画为散点透视,西方绘画为焦点透视. 8.诗书画印的利用,中国画里诗书画印为一体,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绘画没有此 论. 9.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10.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11.东洋人物画不讲究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注重解剖学。 12.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东洋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中国美术——源远流长
•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从几何纹饰进展到动植物纹样,其中以仰韶文化和马家 窑文化的彩陶纹样最为丰富生动。除彩陶之外,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人像、 动物陶塑也同时出现。 商、周和春秋时期以富有想象力和装饰性的青铜器作为这一时期美术成就的 标志。中国目前已经发现最早的绘画为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龙凤仕女图》 以及战国时期的《御龙图》。 汉朝时画迹今已几乎无存,最完整的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 魏晋、南北朝,佛教艺术勃兴,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相继开 凿,大量的壁画和泥塑,在描绘宗教内容的同时,反映着现实的生活;除民 间画工外,士林画家大量涌现。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唐代周昉、张萱的仕女画标志着人物画的进一步完善。山水画已摆脱了作为 人物画背景的附属地位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隋代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游 春图》,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幅以风景为主题的绘画,李思训的金碧山水, 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已经形成了中国画山水画的北派和南派 的雏形
论中西方美学的异同
论中西方美学的异同中西方美学的异同美学是一门研究美感、美境、审美等概念的哲学学科。
虽然中西方历史、文化、价值观各异,但是美学理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存在着一些共性和差异。
本文将就中西方美学的异同进行探讨。
一、反映的风格和主题中西方美学的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在反映的风格和主题方面。
西方美学通常重视逻辑思辨、普遍性和系统性,强调对大自然、人类社会和个体的独立观察和抽象表达,它的目的在于认识和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不太关注实用价值。
中方美学则更倾向于浪漫、意境和文化氛围,它注重的是感性的表达手法、个人主观情感和经验体验,更倾向于追求审美的情感和精神内涵,每一幅作品都是一种独有的文化体验。
举例来说,西方音乐强调绝对音高和音质,在处理音乐的结构和演奏技巧上更加追求精确性和规范性。
而中国传统音乐则更注重音乐中的情感体验和表现,充满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二、审美观念的不同中西方审美观念,如何处理艺术作品、审美对象、审美标准等,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美学中,审美是各种精神活动中思维最高级别的行为,是以理性思辨、形式感官体验为核心的,它追求的审美标准是真实、自然、客观、精确、规范的。
而在中国美学中,审美是经验诉求和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包括诸如气韵生动、天人合一、内外相合、志趣相应等概念,它的审美标准注重情感的交流和文化的沉淀。
三、美学教育中的不同对美学的研究和教育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学科,因此,理论的深入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各种思想、心理、认知、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关系都被涵盖于美学中。
而在中国,美学是文化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它更多地渗透于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领域,侧重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和文化价值。
四、对于自然和人的态度中西方美学存在着不同的自然观和人性观,这些观念也直接影响到审美观的形成。
在西方美学中,自然被理解为统一的外在客体,人格的发展也被视为独立的,自由发掘个人的个性和潜能,并自由选择人生路线。
浅谈中西方艺术异同
浅谈中西方艺术的差异,希望对你的疑问有帮助。
差异一:文化差异导致的艺术差异,中华文化含蓄,内敛;西方文化直接、奔放。
所以你会发现,中国风景画多,讲究意境。
西方人物画多,而且裸体画早已有之,中国艺术可不敢这么大胆。
差异二:社会发展环境差异导致的艺术差异。
中华社会环境总体稳定,儒家思想主导社会,所以艺术表现繁荣的多,表达志向的多,例如清明上河图,兰亭序,豪放派诗人等等;西方动乱较多,科学发展较早,所以西方艺术揭露社会黑暗的多,倾向用艺术探究事物本质。
例如,蒙娜丽莎,向日葵,维纳斯,都盯着一个物体不放。
差异三:艺术的表达方式有差异。
中国的艺术以文字、绘画表达的多,中国讲究的是“传神”、“神似”;西方的艺术以绘画、雕塑表达的多,西方讲究的是“真理”、“神秘”从西方艺术发展史的过程来看,科学的剖析、逐步的深入是其发展的一个特点,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都是不能脱离同时期的社会与文化。
西方的科学实际上是希望将事物拆开来看的,探究它的内部构成。
是一种不断深入、层层打开的过程。
这种事物构成的观念直接影响了艺术的发展。
在中国文化中,是以阴阳五行作为事物构成的整体,五行是一个整体的循环的系统,缺一不可,是以一个整体、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去看待它的。
所以,在中国人眼中,万事万物都有生命。
发展到艺术上来,便将自我之外的事物也看做是有思想精神的主体,所以,画任何事物景物也都要先发现事物的精神,即“传神说”,除此之外还要加入写意在其中,写意不仅写的是对象当中存在的内容,更要写出艺术家所赋予的一种内容,最后使得所表现的事物韵律化,从而体现一种生命体的状态。
最终达到画面中随处可见一种生命的律动。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具备生命独有特点的艺术作品。
中西方艺术发展有几千年的过程中,它们各自发展出了自己不尽相同的方向,其根本正是在于受到了不同时期社会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也显示出中西方文化所具备的不同视角,论者认为这也正是这篇文稿的意义所在,但是,作为庞大的史论体系,它牵扯到的历史、人文、甚至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相关内容,简单几千字的阐述并不能窥探其皮毛,但作为美术史论研究者,如果不能对整个史论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就根本谈不上以点窥面。
中外美术史异同
中外美术史异同——论中外美术观念的差异摘要:中外美术差异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法、画风上的差异,从中体现出的哲学传统、思想观念更加是中外美术差异的关键所在。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绘画当中,就以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形态体现出来,物体不讲究其轮廓的精确,而是注重其神韵的描绘,与其相反的西方绘画则特别强调用客观的方式表现自然,强调“眼睛的真实”,这种观念恰恰表现了西方人驾驭自然、征服自然的思维模式。
关键字:天人合一、主观客观、人与自然美国著名作家亨德里克·房龙在他的《人类的艺术》中曾深有感触地说:“西方花了好几百年的时间才懂得,原来中国绘画同西方绘画一样好,一样趣味隽永。
如果不是远远超过西洋画的话。
”不难想象,处在一个资本主义文化氛围里的西方人,想要对中国文化做一个客观理性的欣赏,其困难程度不言而喻,若要究其缘由所在,我想还是中外美术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这个结果。
中外美术观念的差异,可大体地概括为感性和理性的区别。
中国美术强调人的精神世界,强调人的主观感受,而西方美术注重的则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注重眼睛所看到的而不是心里想到的。
我想这主要是中西方经济、政治的变革导致的文化差异所决定的。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
什么是“天人合一”呢?就是说人类与自然应当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谐统一,人不可违背自然。
照此说来,中国文化特别强调要顺应自然,强调自然的不可逆性,人必须要融入到自然当中。
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精神和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为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观之外把握它的特点与规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之内去,理解客体,体会客体,让主客体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于是,中国画历来不以再现自然、悦人眼目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为画家修养、人格和情绪的载体。
所以中国历来偏重表现作者的感情,注重书写主观感受,不过分强调描绘客观,画家所画常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受约束。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
中西方绘画美学是两个不同的绘画传统,有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艺术风格。
本文将比较
中西方绘画美学的不同之处。
中西方绘画美学在艺术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绘画美学注重个人的表达和创造力,追求个性化的艺术风格。
西方艺术家强调艺术家的个人视角和情感表达,追求艺术作
品的独特性。
而中国绘画美学强调艺术家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注重对自然景物的写实
和表现,以及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中西方绘画美学在艺术形式和构图上有所不同。
西方绘画美学注重透视和人物的立体感,追求形象的真实和生动。
西方绘画强调逻辑和科学原理,尤其是线性透视。
相比之下,中国绘画美学更注重的是构思和意境的表达。
中国绘画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和谐,通
过墨色的深浅和线条的变化,表达出意境和艺术家的情感。
中西方绘画美学在艺术主题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美学更倾向于个体主义和人类中
心主义,注重对人物和表情的描绘。
西方绘画强调人物的个性和情感,表现出对人类心理
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相反,中国绘画美学更注重自然的描绘和意境的表达。
中国绘画主题
通常涉及山水、花鸟和人物,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赞
美。
中西方绘画美学有着不同的艺术观念、形式、构图和主题等方面的差异。
西方绘画强
调个人的表达和创造力,注重形象的真实和生动,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以自然为题材,追
求意境和墨色的表达。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传统和审美标准的差异,使得中西方绘
画美学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绘画是一种通过图像和色彩来表现艺术家内心世界和对现实的感知的艺术形式,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审美观念。
中西方作为两个有着悠久绘画传统的文化体系,其绘画美学在审美观念、表现手法、题材取向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本文将从中西方绘画美学的历史渊源、审美观念、表现手法和题材取向四个方面进行比较,以探讨中西方绘画美学的异同之处。
一、历史渊源中西方绘画的历史渊源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受到古希腊哲学和宗教思想的影响,西方绘画注重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强调对物质世界的观察和描绘。
中西方绘画美学的发展历程不仅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西方绘画在宗教题材的表现上有着较为深刻的表现,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作品《最后的晚餐》和《圣母子像》,这些作品体现了基督教的宗教信仰和精神内涵。
而中国绘画的历史渊源则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壁画和青铜器上的图案,受到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绘画追求“气韵生动”、“意境悠远”,强调对自然的感悟和对心灵境界的追求。
中西方绘画的历史渊源决定了其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也为不同文化传统下的审美情趣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
二、审美观念中西方绘画美学的审美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绘画美学强调对客观世界的再现和描绘,西方绘画的审美观念受到了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强调对真、善、美的追求,追求形式的完美和结构的对称。
西方绘画重视透视、光影和色彩的运用,强调对物质的写实和对情感的表达。
而中国绘画美学则更注重对意境、气韵、以及对心灵世界的表达,中国绘画审美观念受到了儒家、道家、佛家的影响,强调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对内心感情的抒发。
中国绘画注重“写意”、“寓意”、“以意传神”的审美观念,强调对意境的追求和对情感的表达。
中西方绘画美学的审美观念在追求的对象、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为不同地域和文化下的审美体验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
中西绘画艺术的异同
讲到中西绘画艺术的异同,我想先解释一下“绘画"这个词的含义,从广义上来讲,绘画是依赖视觉感受和欣赏的视觉艺术,它运用形、光、色以及点线面等造型手段,从视觉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感知和审美理想。
通俗的来讲,就是画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从而创造(描绘)出美的形象。
中国和西方的绘画艺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也同样有相似之处,很多不同时代的作品和画家在表现客观世界和社会形态上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背景,绘画艺术也同如此,中西绘画艺术的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多个角度上,从文化背景,社会形态,思想观念方面来分析,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导致各自绘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一、用笔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
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有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任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鈍,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在中国画的画面气韵神态的表现中尤为重要,它不仅代表画家对自然的体悟,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相容相生的联系性。
在西方绘画中油画和素描是最具代表性的,它是世界绘画中最具影响性的画种,在画面构成上,讲究画面景物充实,按自然的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自然的真实境界,可雕刻和塑造自然的物质材料制作出的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用笔的方法上笔法层出不穷,不断的有画家在尝试着各种的画法和用笔技巧。
(由于现在对于这方面的知识还有欠缺,也不知写些什么,待日后再续吧。
.。
)二、用色色彩是视觉艺术中最感情化的因素,“直写”主体心灵并能在瞬间吸引观众的眼球,引起情感的共鸣。
人类共同的原始色彩本性同一,形成人类色彩本质全面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构成中西色彩比较最坚实的可比较原则,在人类共同的原始色彩本性基础上发生的自发性色彩冲动,表达出中西方人共同的生命体本能最基本的色彩需要,由于与西方人的生存环境和种族遗传因素,在各自长时期形成了带着不同民族特色的色彩形式和色彩观念.中国古代色彩感觉在自觉的过程中,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下选择了一条特殊的路。
浅析中西美术异同
浅析中西美术异同作者:李娟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3年第6期李娟1,21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 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摘要:中西方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导致文化、审美观、思维习惯、人生观的不同。
美术现象也随之有所不同,中国美术歌颂王权,注重浑厚和自然的和谐,较多运用线条和散点透视;西方美术歌颂王权与神,注重写实和理性分析,少用线条,运用焦点透视。
但是中西方美术也有相同之处,都讲究“摹仿”。
关键词:中西方美术作品;异同;原因中西方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导致文化、审美观、思维习惯、人生观的不同,美术现象也随之有所不同。
本文试从上述角度浅析中西方美术的异同。
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中国美术歌颂王权,而西方美术歌颂王权与神古代中国地处亚洲大陆,生产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航海不发达,与外界交流较少,文化结构单一。
而西方处于欧洲大陆,航海发达,文化交流频繁,多种经济方式并存。
主要文化源头是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古希腊文化和两河流域的古代希伯来文化,即“两希文化”。
这与中国的单一文化比较起来有着很大的不同。
古代希腊较注重个人的自由。
政治上,宗教与王权并行。
所以,在美术题材的选取上面,不仅仅限于歌颂王权,更多的是对神的敬仰。
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度是现代欧美国家的民主原型。
而在中国产生的是“家本位”和皇权并重的思想文化背景。
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占了主导地位,“忠信孝义”的价值观深入人心,儒家学派的继承人孟子就说过“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为第一乐,说明儒家学说对“家”的社会核心地位很重视。
君与臣的关系也被视为与父与子相类似的关系,臣子尊敬君主要像尊敬父母一样。
因此,中国是以皇权为中心的社会。
中国在美术作品中反映出这种思想的有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画出了西汉至隋13位帝王,画中的帝王或立或坐。
这幅作品以表现人物为主,着力通过外貌特征的刻画,试图揭示出每个帝王不同的心态、气质和性格。
在这幅作品中,大臣和侍从的比例明显要比至高无上的皇帝小很多,这样就能突出在封建社会中帝王的权威。
高中美术探索中西方艺术的异同
推动艺术创作和创新
鼓励中西方艺术家进行跨界合作 和创新实践,可以产生新的艺术 形式和风格。这种创作和创新不 仅可以丰富艺术世界的内容和形 式,还可以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 流和理解搭建桥梁。
THANKS
感谢观看
审美情感
中国雕塑往往通过象征、寓意等手法表达情感,追求含蓄内敛的美感;而西方雕塑则更 加注重直接表达情感,追求热烈奔放的美感。
05
CATALOGUE
中西方建筑艺术风格对比研究
中国传统建筑特点及代表作品
01
以木构架为主,注重建 筑的空间层次和立体感 。
02
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追求“天人合一”的 哲学思想。
打破传统艺术观念。
中西方艺术特点比较
01
审美观念
中国艺术强调“意境”和“神韵”,注重表现内在情感和气韵生动;西
方艺术追求“真实”和“美感”,注重对人体结构和光影效果的刻画。
02 03
表现手法
中国艺术以线条和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法,追求笔墨的韵味和意境的深远 ;西方艺术以色彩和光影为主要表现手法,追求画面的立体感和视觉冲 击力。
艺术展览和交流活动
通过举办中西方艺术展览和交流 活动,可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交流和理 解。这些活动可以为艺术家提供 展示作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为 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
艺术教育和研究合作
加强中西方艺术教育和研究机构 的合作,可以促进艺术教育资源 的共享和交流。通过联合办学、 互派教师、共同开展研究项目等 方式,可以推动中西方艺术教育 的深度融合和发展。
中西方雕塑审美观念比较
审美标准
中国雕塑注重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和气质,追求“神似”而非“形似”;而西方雕塑则 更加注重对人体结构和肌肉纹理的精确刻画,追求“形似”基础上的“神似”。
中西方艺术的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差异
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分析
传统中国绘画追求意境与中国传统哲学相互生发,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也是佛教流传影响的结果。
艺术中所要求的“意境”又不同于佛家所说的“境界”,但艺术所创造的“意境”或“境界”总是物化之情与情化之物升华的结晶。
中国绘画中的许多概念,如道、气、心、物、神、意、韵、静、势、实、虚、风、骨、理、质等等原本是哲学范畴,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哲学化的艺术。
在中国绘画艺术中,画家们心目中最“正确”的形象,并不是西方绘画中那些具有透视、凹凸、光影层次、色彩变换的高度写实形象,而是一种极为简化的形象。
而西方绘画则受到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多德、但丁、狄德罗、黑格尔等人哲学思想特别是“摹仿论”、“反映论”、“现实主义”的深刻影响。
西方绘画以人为主要的描绘对象,追求造型的准确、质感、光感、再现,它得益于自然科学,如物理光学、透视学、人体解剖学、色彩学等科学研究。
欧洲艺术从乔托开始,就时断时续地向这个方向发展着,线性透视的应用,是这种发展的关键阶段,而对空气透视和色彩透视的使用,则是到法国印象派绘画时才最终得以实现。
因此,相对而言,西方传统绘画更多的是一种科学的艺术。
所以要说中西方美术的共同点的话,两者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艺术并没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只有形态的不同。
中西美术没有孰高孰低的问题,因为艺术是人类共有的,双方都在互相借鉴发展交融。
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专业资料人文社科设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以画家的意志为转移。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
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
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
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
当然在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工笔绘画,在一定意义上也偏重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工笔建筑要稍少一些)。
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毛笔,纸张,绘画颜料可谓独树一帜,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当然整个当时西方社会的工艺水平也是很高的。
总的来说,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意境,画面的构图可以北地之山,南河之水,成竹在胸,山林水楼,人物花鸟,增减不在话下,而西方绘画造型严谨,焦点透视决定了其在构图上有所限制,但也更体现了西方绘画方寸之间的精工细做,用现今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画在于细细品味,西方画细部则更加耐看。
西方美术中古典美术(古典主义美术主张理性至上,克服个人情感;强调描写“美”的绝对概念;虽主张“模仿自然”,但这种“模仿”不是指物质世界,而是指自然中存在的人性和理性。
),浪漫主义美术(他们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和壮美的自然为素材,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美术史异同
——论中外美术观念的差异
摘要:中外美术差异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法、画风上的差异,从中体现出的哲学传统、思想观念更加是中外美术差异的关键所在。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绘画当中,就以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形态体现出来,物体不讲究其轮廓的精确,而是注重其神韵的描绘,与其相反的西方绘画则特别强调用客观的方式表现自然,强调“眼睛的真实”,这种观念恰恰表现了西方人驾驭自然、征服自然的思维模式。
关键字:天人合一、主观客观、人与自然
美国著名作家亨德里克·房龙在他的《人类的艺术》中曾深有感触地说:“西方花了好几百年的时间才懂得,原来中国绘画同西方绘画一样好,一样趣味隽永。
如果不是远远超过西洋画的话。
”
不难想象,处在一个资本主义文化氛围里的西方人,想要对中国文化做一个客观理性的欣赏,其困难程度不言而喻,若要究其缘由所在,我想还是中外美术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这个结果。
中外美术观念的差异,可大体地概括为感性和理性的区别。
中国美术强调人的精神世界,强调人的主观感受,而西方美术注重的则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注重眼睛所看到的而不是心里想到的。
我想这主要是中西方经济、政治的变革导致的文化差异所决定的。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
什么是“天人合一”呢?就是说人类与自然应当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谐统一,人不可违背自然。
照此说来,中国文化特别强调要顺应自然,强调自然的不可逆性,人必须要融入到自然当中。
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精神和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为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观之外把握它的特点与规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之内去,理解客体,体会客体,让主客体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于是,中国画历来不以再现自然、悦人眼目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为画家修养、人格和情绪的载体。
所以中国历来偏重表现作者的感情,注重书写主观感受,不过分强调描绘客观,画家所画常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受约束。
倪瓒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他的《渔庄秋霁图》只分近、中、远三景:近处一个小小的山坡,上面高高矮矮的生者几颗小树;中景为一片湖光,没画一笔;远处是几片浅秋。
画中的景物不分远近,一律用干笔淡墨轻轻松松地画出,形成了一种虚融、淡泊的画面效果。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画家所画是心中所想,而非眼前所见。
画家描绘的不是一个具体景色,而是要表达一种境界。
近代画家张大千曾说:“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
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也。
”这样说来,中国的美术观念显而易见。
与此相反,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和哲学传统,总体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即天人相分的观念为基础的。
在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
不是神临自然、宗教的权利至高无上,就是人要驾驭自然、征服自然。
这两者的观念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天人对立,天人相分的。
从这种观念出发,西方人文主义理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从而获得人生幸福;西方的自然科学自伽利略以来的400年间,都是在走一条分析的道路,总是不断地将客观物质世界一分为二。
这种精神渗透到绘画艺术中,便体现为强调客观地表现现实对象。
西方绘画总是把科学运用到绘画中,要求画家以纯客观的方式来把握自然,即画家所画一定要与他所看见的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中外美术观念的差异似乎更多的表现的是哲学思想上、社会发展上的不同,“美术”二字的涵盖面早已超出了其字面的意义,已经上升为一种社会标志,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扮演一个诠释者的身份,诉说着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痕迹,而中西方美术观念的不同就是有力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