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
乌鳢
![乌鳢](https://img.taocdn.com/s3/m/5be88ddf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22.png)
乌鳢科鳢属动物
01 形态特征
03 栖息环境 05 分布范围
目录
02 近种区别 04 生活习性 06 繁殖方式
07 主要价值
09 保护现状
目录
08 养殖技术 010 物种危害
乌鳢,是鲈形目鳢科鳢属的底栖性鱼类。又称黑鱼、乌鱼。乌鳢身体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体色呈灰黑 色,体背和头顶色较暗黑,腹部淡白,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侧有黑色斑纹。奇鳍有黑白相间的斑点,偶 鳍为灰黄色,间有不规则斑点。头长,吻短圆钝,口大,牙细小。眼小,鼻孔两对。
提高鱼种规格、降低养殖密度,保持池塘合理的载鱼量,平衡生态环境,实现健康养殖。一般在三四月份每 亩投放体重120克左右的乌鳢鱼种2200尾,并搭配体重50-100克的鲢、鳙鱼种100尾(二者比例为4:1)、大规格 银鲫鱼鱼种50尾,让其调节水质和摄食部分残饵。鱼种放养前用3-4%食盐水浸洗10分钟。要求鱼种体表光洁、肌 肉丰满、无伤无病、游动活泼、规格整齐。
体背部及体侧暗黑色,腹部自吻端,经眼后延至鳃孔上角。下二条均起自眼下,沿头侧止于胸鳍基部。背鳍、臀鳍、尾鳍上有黑白相间 的花纹。胸鳍、腹鳍淡黄色;胸鳍基部有一黑色斑点。 偶鳍为灰黄色,间有不规则斑点 。
乌鳢的黑龙江亚种主要特征为:背部颜色为深绿黑色,体侧有不规则黑绿色,背鳍和尾鳍与背部同色,胸鳍 和臀鳍色浅。 乌鳢
近种区别
乌鳢与斑鳢(Channa maculata)的主要差别:乌鳢体较长,斑鳢体较短;两者头顶部斑纹也有明显差别: 乌鳢头顶部有七星状斑纹,斑鳢头顶部则呈近似“一八八”三个字之斑纹;此外,乌鳢的头比较尖长,更似 蛇。 斑鳢(Channa maculata)
栖息环境
乌鳢是营底栖性鱼类,通常栖息于水草丛生、底泥细软的静水或微流水中,遍布于湖泊、江河、水库、池塘 等水域内。时常潜于水底层,以摆动其胸鳍来维持身体平衡。
乌鳢的养殖技术
![乌鳢的养殖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12378dfb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27.png)
乌鳢的养殖技术
乌鳢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鱼类,适合进行养殖。
以下是乌鳢的养殖技术:
1. 水质要求:乌鳢适应范围较广,但水质应保持清洁,水温保持在18-28摄氏度之间,水质PH值在6.5-8.5之间。
2. 池塘建设:选用较深、较宽的水塘进行养殖,塘底应清理干净,不留杂草和死角。
池塘底部应用厚度为15厘米的泥炭土或砂质土进行填充。
3. 饲料投喂:乌鳢是杂食性鱼类,可以吃植物、动物和底栖生物。
根据乌鳢的生长阶段和需求,可以选择相应的饲料进行投喂。
一般可用鲜活的小鱼、小虾、水蚯蚓等作为饵料,也可以使用商业饲料。
4. 控制养殖密度:根据池塘面积和水质条件,控制适当的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5. 病害防治:乌鳢容易患上一些常见的鱼类疾病,如细菌性病害、寄生虫感染等。
要定期检查池塘水质和鱼体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6. 清理废物:定期清理池塘中的废物,保持水体清洁,避免鱼类生病。
7. 增氧处理:乌鳢需要充足的氧气供应,可通过增加曝气设备
和水面喷泉等方式增加水中氧气含量。
8. 收获和补充:乌鳢通常在2-3年内可达到成熟,可根据需求进行收获。
为了保持稳定的养殖产能,应及时补充新的幼鱼。
乌鳢养殖相对较为简单,但也需要注重饲养环境、管理和保健等方面。
养殖者应具备一定的养殖技术和知识,从而提高乌鳢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
乌鳢养殖技术
![乌鳢养殖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b809731d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40.png)
乌鳢养殖技术乌鳢俗称黑鱼、乌棒、花鱼、斑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畅销国内外市场,价格昂贵,成为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
一、养殖乌鳢优点①乌鳢苗种来源广,早期是从水草丛、河沟中捕捞,目前已发展到工厂化培育等。
②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水质要求低。
③当年可以养成商品鱼。
④每667平方米池塘,水深7.5米,可放养鱼种8000~9000尾,年产量可达4~5吨,利润3万~5万元。
⑤疾病少,成活率高,成鱼便于远距离销售。
二、种苗人工繁殖1.选择亲鱼5月中旬,选择腹部膨大松软,卵巢轮廓明显,中央出现凹沟,生殖孔外突、大而粉红色的雌鱼,用控卵器取卵子。
卵粒大小均匀,呈金黄色,光亮饱满。
雄性个体体色紫红色,前脊上有自下而上排列整齐、透明白色的小圆斑,愈多愈白愈好;腹部稍肥大、松软,生殖孔稍放大,微凹,呈三角形,淡粉红色。
雌雄比例1∶1。
雌雄鱼分别在暂养池静养一天,不投喂饵料,有利于产卵。
2.亲鱼催产采取二次注射,第一针采用全剂量的1/3。
隔18~26小时,再将2/3剂量注入雌鱼。
雄鱼在雌鱼注射第二针时一次性注射,剂量减半。
注射部位:体腔注射,采用较细的6号针头,与身体成45度角扎针。
进针深度1厘米。
激素的种类和剂量:鲤、鲫脑垂体,每千克雌鱼4~6粒,雄鱼减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每千克雌鱼1600~2400国际单位,雄鱼减半。
3.产卵可在孵化缸、水泥池、土池中进行。
在水温22~23℃时产卵效应时间为27~35小时,水温24~25℃时产卵效应时间为25~30小时,水温26~28℃时产卵效应时间为18~22小时。
乌鳢产卵需在安静和弱光下进行,不能受到惊吓,否则会中止产卵。
产卵后12~14小时集卵。
4.人工孵化网箱孵化(40目,50厘米×100厘米×50厘米),微流水方式,每箱投入1万粒受精卵;孵化池孵化(3米×4米×0.8米),静水方式,每池投放4万粒受精卵;孵化率的高低取决于鱼卵的受精率和水质的清新。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2813006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c6.png)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乌鳢是一种淡水鱼类,生活在河流、湖泊等淡水环境中。
在养殖过程中,乌鳢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影响其生长和养殖效益。
正确的病害诊断和防治对于乌鳢的健康养殖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常见的乌鳢病害及其症状特征1. 白点病:白点病是由滑刺毛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出现大量白色小颗粒状的病斑,鱼体活动力下降,食欲减退。
2. 腺鳃虫病:腺鳃虫病又称肠袋虫病,是由肠袋虫寄生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是鳃尖部出现白色腊样物质,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引起窒息死亡。
3. 眩晕病:眩晕病是由眩晕颗粒虫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是鱼体出现眩晕行为,失去平衡,不停旋转,食欲减退。
5. 眼球突出病:眼球突出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是眼球突出,眼球表面充血,鱼体活动力下降。
二、病害的诊断方法1. 临床诊断法:通过观察乌鳢的行为、外貌、鳞片、鳃等,根据不同病害的症状特征进行初步判断,可以辅助其他诊断方法。
2. 病原学检查:将病死鱼体或病变组织取样送至实验室进行病原学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或分离培养等方法,确认病害的病原体。
1. 健康饲养:保持水质清洁,适宜的水温、pH值和氧气含量,定期更换和消毒水质,避免过度密度养殖,注重饲料的卫生与营养。
2. 预防接种:根据养殖区域的病害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疫苗接种,增强乌鳢的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概率。
3. 使用药物:根据不同的病害和病原体,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防治。
如对于寄生虫病可使用滑刺毛虫药物,对于细菌感染可使用抗菌药物,按照药物说明以适当剂量进行使用。
4. 土壤改良:适当改善养殖环境,保持水底土壤的良好通气和排泄物的及时清除,避免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5. 联防联控:与当地兽医或养殖专家建立联系,定期进行养殖技术培训,了解乌鳢病害的预防和防治方法,避免盲目治疗和传播疾病。
乌鳢病害的诊断和防治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诊断法、病原学检查等方法,通过健康饲养、预防接种、使用药物、土壤改良和联防联控等措施,保持乌鳢的良好健康状况,提高养殖效益。
乌鳢为什么叫孝子黑鱼
![乌鳢为什么叫孝子黑鱼](https://img.taocdn.com/s3/m/92d25b21fad6195f312ba664.png)
乌鳢为什么叫孝子黑鱼乌鳢为什么叫孝子黑鱼乌鳢,俗名叫孝子黑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为我国传统的名优水产品种之一,市场畅销,经济价值较高。
乌鳢对环境适应性强,适合在稻田中养殖。
稻田养殖乌鳢,既可改善稻田生态环境,X可增产增收,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方式。
一般每亩稻田在不减少稻谷产量或在稻谷产量有所增加的前提下,可收获300~500千克鱼。
是广大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发展经济的好途径。
稻田养殖乌鳢,具有投资省,见效快,节约场地,简便易学等特点。
二、乌鳢生态习性(一)形态特征乌鳢鱼体前部圆桶状,后部侧扁;头尖且扁平如蛇头(故有蛇头鱼之称),其上覆盖鳞片,头侧有黑条纹;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向前突出,上下颌有密封的锐齿;眼位于口的前上方,板上位。
全身覆盖中等大小的鳞片,侧线完全;胸、腹鳍各1对。
尾鳍圆形,全身呈灰黑色,体两侧具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条,头侧有两条纵向黑色条纹;鳃耙粗短,排列稀疏,鳃上腔有发达的鳃上器官,是副呼吸器官,可直接进行气体交换,故乌鳢离水2-3天只要保持鳃和身体湿润也不会死亡,便于运输。
(二)生活习性乌鳢是底栖性鱼类,喜欢栖息在水浑浊、水草丛生的水域或水流缓慢地带。
它多隐蔽在水草下面或静止的水丛中。
乌鳢对水质、水温和其他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特别强,即使其他鱼类难以生存的水域环境,乌鳢也能生活。
乌鳢的生存水温为O-40℃,最适宜水温为26℃—28℃。
当冬季水温过低时,其将身体后半部潜埋在淤泥或草堆里,头露在水中,不吃不动,也能生存下来。
乌鳢耐低氧,在浑浊缺氧的水体中亦能生存,其将头斜露出水面,借助鳃上器官,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即使在少水甚至离水的情况下,只要保持鳃部和体表一定湿度,仍可存活较长时间。
乌鳢的生长速度和温度的高低及食物的充足有直接的关系,水温在20℃以上时生长速度加快,夏季水温高食物丰富时生长速度最快,但当水温低于15℃时几乎停止生长。
在自然条件下,2龄前为乌鳢体长加速生长阶段,生长旺盛,2龄后,进人性成熟阶段,鱼体增长速度减慢。
养殖技术-黑鱼(乌鳢)常见疾病及防治技术
![养殖技术-黑鱼(乌鳢)常见疾病及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4488b15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97.png)
养殖技术-黑鱼(乌鳢)常见疾病及防治技术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是以鱼类为食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较高的淡水名贵鱼类。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量日益扩大。
人工养殖已从少量混养发展到大量集中饲养。
目前常见的疾病有出血病(Haemorrhage disease)、白皮病(Whiteskin disease)、水霉病(Saprolegniasis)、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和车轮虫病(Trichodiniasis)、嗜子宫线虫病(Philometraiosis)、萎瘪病等。
本文在养殖及参考有关报道的基础上,对乌鳢常见的疾病及防治作一概述。
1、出血病1.1 流行情况出血病是乌鳢鱼种培育阶段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率高,易引起成批死亡。
每年的6~9月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季节。
流行适宜的水温27~30℃。
由于放养密度过高,水质恶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等原因,常会导致此病的暴发。
1.2 症状病鱼鳍基、腹部、尾部等处有出血斑,鱼体暗黑而消瘦,眼球突出,剥除鱼的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
严重时全身呈鲜红色,鳃丝发白,即呈“白鳃”现象,肠内无食,肠壁充血。
1.3 防治(1)提高水位,增加换水次数,增加红虫等喜食饲料的投喂。
(2)全池泼洒生石灰,发病季节,水深1m的池塘,每亩用生石灰25kg,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以后每月至少一次,直至9月,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2、白皮病2.1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乌鳢的夏花鱼种,每年6~8月为流行季节,尤其是夏花分塘前后,因操作不慎,碰伤鱼体或水质恶化,尤其是放了没有充分发酵的粪肥,病原菌更易滋生和繁殖,鱼体容易感染此病。
死亡率高,可达50%以上,它病程短,从发病到死亡只有2~3天的时间。
2.2 随着病情的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严重时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病鱼游动不平衡。
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平垂直,直致死亡。
乌鳢
![乌鳢](https://img.taocdn.com/s3/m/78949c7c8e9951e79b8927f4.png)
一
般都 采用 投 喂海 水小 杂 鱼养 殖 乌鳢 。养殖 过 程 中应 十 分 重视 水 质管 理 ,经 常 加注 新水 ,防止 水
质 因饲 料过 剩 或粪 便残 留等 而恶 化败 坏 ,但 水 体 始终 要 保 持有 一 定 的蓝绿 藻 。同时 要 做好 防病 措 施 ,每 1 5天用 硫 酸铜 杀虫 一次 , 用 二 氧化 氯杀 菌 消毒一 次 。当池 水 p H值 在 70以下 时 ,可 全池 . 泼洒 生石 灰 调高 p H值 。
以南 亦有 ,但 较少见 。
栖 息 习性 :通 常栖 息 于水 草 丛 生 、底 泥 细 软 的 静水 或微 流水 中 ,遍 布 于湖 泊 、江河 、水 库 、池塘 等 水域 内。
时常 潜于水 底层 ,以摆 动其胸 鳍来 维 持身 体平衡 。
适 温性 :生存 水 温 为 0 4 1C,最 适 水 温 为 1 3  ̄ o 6 0C。水 温 达 到 8C以上 时 ,常 在 水体 中上  ̄
养殖 技术 要点 :鱼 塘 面积 3~5亩 ,水 深 1 . . ;鱼种 健壮 、规格 整齐 ,个 体 ≥8 c 为 2~2 0米 m 宜 。鱼种 放养 密 度 6 0 0 0~80 0 0尾 / ,配养 鳙 鱼 4 亩 0~6 0尾 。投 喂小 鱼 ,小虾 等 鲜 活饵 料 ,也有
经 过人 工 驯化 后 ,投 喂人 工 配合 饲 料 的 。在珠 江 三 角洲 ,因海 水 小 杂鱼 ( 冰鲜 鱼) 来 源 易 ,所 以
层 活 动 ;水 温下 降 到 6C以下 时 ,游 动缓 慢 ,常潜 伏 于水 深处 ;水 温 接近 0  ̄ ℃时 ,则蛰 居在 水底 泥
中停食 不 动 。
食 性 :肉食 性 凶猛 鱼 类 , 自然 界捕 食 各 种小 型水 生 动 物 ,养 殖 条件 下 可摄 食下 杂 冰鲜 鱼 和
乌鳢养殖技术
![乌鳢养殖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9a08b22e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1.png)
乌鳢养殖技术乌鳢养殖技术是指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培育和繁殖乌鳢,以获取高产、高质量的乌鳢产品。
乌鳢是一种重要的养殖鱼类,具有高经济价值和广泛的市场需求。
在正确的养殖技术指导下,可以实现乌鳢养殖的高效率和稳定的收益。
本文将介绍乌鳢的养殖条件、养殖设施、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要点。
一、养殖条件1. 水质要求:乌鳢适应能力较强,对水质适应性广,但水质清洁、无毒性物质、透明度高、富含氧气的淡水环境是乌鳢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
鱼塘或养殖池的水源应选择地下水或水质优良的溪流水源。
2. 水温要求:乌鳢适应于较宽宽温区,最适生长水温为20℃-28℃。
在低温季节,应根据乌鳢的生长和饲养需求提供恒定的水温。
3. 养殖密度:适当的养殖密度是保证乌鳢健康生长和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
根据乌鳢的大小,一般每亩饲养5000-10000尾。
二、养殖设施1. 鱼塘设计:乌鳢养殖常用的饲养池塘大多是直径8-12米,深度1.2-1.5米的圆形水池。
鱼池周围应有隔风、保阴的树木和灌木,以减少水面水温升高。
2. 水源供给:饲养池的水源要有稳定的供应,保持水位的稳定。
可以利用自然水源引入或通过井水泵抽水。
3. 水体处理:定期清洗鱼池,排除废水和废料。
减少水体污染,可使用生态净化设备,如湿地过滤、水生植物净化等。
三、饲养管理1. 饲料选择:乌鳢是杂食性鱼类,既能食用植物饲料,也能摄食动物饲料。
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乌鳢,应提供富含蛋白质和适量维生素的饲料。
2. 饲养方法:饲料投喂应科学合理,定时定量。
首先考虑鱼群的进食量,投喂量一般为鱼群总体质量的1%-3%。
避免过度投喂和剩余饲料。
3. 养殖环境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检查水质指标,及时排除鱼体和饲料残渣,避免滋生水藻等有害物质。
定期清洗养殖设施,消毒处理,预防病害。
四、疾病防治1. 预防措施:定期检查鱼体健康状况,加强饲料卫生和水质管理,合理控制饲养密度。
预防疫病的发生是乌鳢养殖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
乌鳢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乌鳢营养需求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f1ffeef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02.png)
乌鳢(Channa argus ),又称生鱼、黑鱼、乌鱼、雷鱼、乌棒、蛇头鱼、火头等,隶属于鲈形目,鳢科,鳢属,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淡水水域中。
乌鳢体长而圆,呈圆筒状,尾部稍侧扁,头尖而扁平,眼小,吻短圆钝,口大,鳞片细而黑,有斑点花纹,属于底栖肉食性凶猛鱼类,喜欢生活在水草丛生的静水或者微流水水区,跳跃能力强,鱼种(6.6~10.0cm )能跳出水面约0.3m ,而成鱼则能达到1.5m 以上[1]。
乌鳢的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对水质的要求低,能呼吸空气。
乌鳢是我国珍贵的本土经济鱼类,因其骨刺少,含肉率高,肉质鲜美,且肌肉中含有丰富氨基酸和花生四烯酸等[2],对于外科伤口的愈合有显著的作用[3-4],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从20世纪60年代乌鳢人工繁育技术取得成功,我国就开始养殖乌鳢;90年代后由于人工育苗技术的发展,针对乌鳢的各项研究不断开展[5-7],乌鳢养殖进入发展期;21世纪后,随着乌鳢配合饲料的不断发展应用,乌鳢养殖逐步提高;但近几年随着乌鳢病害及价格的影响,乌鳢养殖量整体呈下降趋势,2017年全国乌鳢养殖量48.31万吨,2018年的45.93万吨,2019年的46.20万吨,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占38.27%)、山东(占11.88%)、浙江(占9.26%)[8-9]。
1乌鳢营养需求研究进展1.1乌鳢的蛋白质营养研究1.1.1蛋白质需求进展■姜大丽李治国姜永杰刘敏张海涛*(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农业农村部华南水产与畜禽饲料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00)作者简介:姜大丽,硕士,研究方向为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
通讯作者:张海涛,硕士。
收稿日期:2021-01-14基金项目:2018年湛江市财政资金科技专项竞争性分配项目[2018A01017]摘要:乌鳢(Channa argus )是我国珍贵的本土经济鱼类,因其骨刺少,含肉率高,营养价值高,肉质鲜美,故市场需求巨大。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51e9ef42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0.png)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乌鳢(学名:Mystus mysticetus)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常见于中国南方的江河湖泊中。
在乌鳢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病害问题,对于这些病害问题,我们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防治,以保证养殖乌鳢的健康和产量。
一、病害的诊断1. 水质问题:对于养殖乌鳢来说,水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水质不合格会直接影响到乌鳢的免疫力,容易引发各种病害。
首先需要对养殖水质进行全面检测,包括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指标,判断水质是否符合乌鳢的生长需求。
2. 寄生虫病害:乌鳢常见的寄生虫病害包括鳃腔寄生虫病和肠道寄生虫病。
对于鳃腔寄生虫病,可以通过对患病乌鳢的鳃腔进行观察,并进行鳃腔拭子或鳃腔切片检查,如果发现寄生虫,则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对于肠道寄生虫病,可以通过乌鳢粪便的检查来判断是否存在寄生虫,一旦发现寄生虫,需要及时进行驱虫治疗。
3. 眼睛病害:乌鳢的眼睛常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导致眼疾病害。
可以通过观察乌鳢的眼睛是否出现疼痛、红肿、溃烂等症状,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眼部感染病害,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4. 肝脏病害:肝脏是乌鳢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对于乌鳢来说,肝脏病害是一个常见的健康问题。
肝脏病害通常会表现为乌鳢食欲不振、体色发黄、腹部水肿等症状,需要及时对症处理。
二、病害的防治1. 加强日常管理:在日常养殖管理中,要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和调控,保证水质合格,减少病害的发生。
要注意定期更换养殖水,防止水质变质。
2. 提高养殖水质:可以通过加氧、通风、循环过滤等措施来改善养殖水质,提高水中氧气含量和清洁度,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3. 合理饲养:在乌鳢的饲养中,要合理搭配饲料,保证乌鳢的全面营养需求,提高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4. 栽种水草:在乌鳢的养殖池塘中,可以适当栽种一些水草,可以起到净化水质和提高氧气含量的作用,减少病害的发生。
5. 疫苗预防:对于常见的病害,可以根据养殖环境和乌鳢饲养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提高乌鳢的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15631dc8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4.png)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乌鳢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乌鳢养殖者在养殖过程中,会面临一些病害问题,如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本文将针对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进行详细介绍。
一、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方法1. 外观观察法:通过观察乌鳢的外观是否正常,如皮肤是否有颜色变化、溃烂、肿胀等症状,鳃盖是否红肿等,来判断乌鳢是否患病。
2. 行为观察法:通过观察乌鳢的行为是否正常,如摆尾、游动、进食等,来判断乌鳢是否患病。
3. 环境观察法:通过观察乌鳢生长环境是否正常,如水质是否清澈、温度是否适宜等,来判断乌鳢是否患病。
4. 细菌和病毒检验法:通过采集乌鳢的体液或组织样本,进行细菌和病毒检验,来确定乌鳢是否患有细菌或病毒感染。
二、乌鳢主要病害的防治方法1. 细菌性疾病的防治(1)用药:对于细菌性疾病,可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氯霉素、青霉素等。
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按照药物使用说明进行合理使用,以避免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2)环境控制: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养殖者可以通过改善水质、更换过滤设备、加强消毒等措施,控制环境中的细菌数量,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2. 寄生虫性疾病的防治(1)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定期清理鱼缸或池塘,并及时更换水体,以减少寄生虫的滋生。
(2)药物治疗:对于已经患病的乌鳢,可以使用一些驱虫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驱虫药物包括吡虫啉、氟苯尼考等。
3. 病毒性疾病的防治(1)隔离:对于病毒感染的乌鳢,需要进行隔离,以防止病毒传播给其他健康的乌鳢。
(2)增强免疫力:提高乌鳢的免疫力,可以通过增加营养摄入、合理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方式进行。
养殖者还可以使用疫苗进行疫苗接种,提高乌鳢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4. 营养不良疾病的防治(1)饲养管理:合理饲养乌鳢,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避免过度投喂或欠饲,从而减少营养不良的发生。
(2)疾病治疗:对于已经出现营养不良的乌鳢,需要做好疾病治疗工作。
乌鳢养殖技术
![乌鳢养殖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45fd093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45.png)
乌鳢养殖技术
乌鳢养殖技术是指针对乌鳢这种淡水鱼类的养殖方式和技术。
乌鳢是一种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的食用鱼类,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业中。
以下是乌鳢养殖技术的一些要点:
1. 环境准备:乌鳢生长需要适宜的水质和温度,水质要求为PH 值6-8,温度控制在18-28℃。
在养殖前,需要对水质进行调整和净化。
2. 种苗选育: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乌鳢种苗,种苗的大小要相对一致,以便于统一管理。
3. 饲料管理:乌鳢喜食小型水生动物,如小鱼、虫类等。
在养殖过程中,可以选择饲料加饲或自然捕食的方式,控制好饵料的投喂量和频次。
4. 疾病防治:针对乌鳢的主要疾病进行防治,保持水质清洁、改善饲养环境、使用疫苗等方法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5. 产出管理:乌鳢养殖周期一般为6-8个月,达到适宜的产出体重后,需要进行捕捞和加工处理,以确保产出品质和口感。
以上是乌鳢养殖技术的一些要点,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具体的养殖场的实际情况,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土质和水质等因素进行具体的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养殖效果。
- 1 -。
乌鳢的集约化养殖
![乌鳢的集约化养殖](https://img.taocdn.com/s3/m/8d8773f4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71.png)
乌鳢的集约化养殖乌鳢俗称黑鱼、斑鱼、墨头鱼等。
目前我国养殖的主要品种有乌鳢、斑鳢及其杂交种。
乌鳢是鳢科鱼类中个体大、生长快、产量和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经济鱼类,其肉质细腻,肉味鲜美,刺少肉多,生长较快,营养价值很高。
另外,乌鳢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运输方便。
近年来,随着国内养殖业的发展和国外贸易的需要,乌鳢逐渐成为产销两旺的特种养殖品种,深受广大养殖户的欢迎。
1.池塘条件池塘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中性或微碱性、水质清新、无污染的水库旁边;池呈长方形,排水、灌水方便,面积2000平方米,水深平均在1.2米以上,最深处可达2米,池底留10厘米厚的淤泥。
2.准备工作①放养前排干池水,整池固坡,清除过多的淤泥,让池塘冻、晒一段时间。
放养前10天,667平方米撒施生石灰100公斤干法消毒。
5天后加注新水。
②4月下旬,在池塘四周浅水区种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水草生长后覆盖面积不超过水体总面积的25%,以供乌鳢隐蔽栖息,并有利于改善水质和高温季节降低水温。
③乌鳢生性活泼,池塘四周用竹篱笆、尼龙网等材料围高50厘米以上,以防鱼跳出池外。
3.苗种的选择和投放①鱼种选择。
选择规格一致、体表光滑、肌肉丰满、无伤无病、游动活泼、争食凶猛的苗种。
②放养时间与规格。
池塘专养乌鳢的鱼种有2种规格:一种是每尾50克以上的大规格鱼种,宜在初冬放养入池;另一种是每公斤60尾~200尾的小规格鱼种,是由当年早春繁殖苗经2个月左右培育而成的,宜在6月~7月放养入池。
③放养密度。
每667平方米放养鱼种4000尾~5000尾。
4.饲料投喂乌鳢为肉食性鱼类。
目前,人工养殖乌鳢多数投喂小鱼、小虾、螺、蚌等鲜活饵料。
人工投喂鲜活饵料时,要注意新鲜、洁净,并用6%~8%的食盐水浸泡10分钟~15分钟后投喂;投喂量为鱼体重的6%~8%。
每天定时、定量投喂二三次。
如鱼、虾不足,也可投喂其他动物性下脚料(如畜禽内脏),下脚料要新鲜、干净,投喂时要切碎,并进行消毒。
池塘专养乌鳢的高产技术
![池塘专养乌鳢的高产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b77a445b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7.png)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池塘专养乌鳢概述 • 池塘专养乌鳢的准备工作 • 池塘专养乌鳢的养殖技术 • 池塘专养乌鳢的疾病防治 • 池塘专养乌鳢的捕捞与销售 • 池塘专养乌鳢的案例分析
01
池塘专养乌鳢概述
乌鳢的生物特性
分布广泛
乌鳢在我国淡水流域广泛分布,对环境适应 性强。
生长迅速
销售渠道与价格
销售渠道
乌鳢作为一种高品质的淡水鱼类,其销售渠道主要包括活鱼市场、超市、酒店等。其中,活鱼市场是 主要的销售渠道之一,因为乌鳢活动能力强,存活率高,深受消费者喜爱。
销售价格
乌鳢的价格主要受到季节、品质、市场供求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在乌鳢的生长期,其价格相对 较低,而在乌鳢的繁殖期和市场需求旺季,其价格则会有所上涨。此外,品质好的乌鳢价格也会更高 一些。
捕捞技巧
根据乌鳢的生活习性,可以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时分,利用网兜、地笼等工具进行 捕捞。同时,根据乌鳢的活动规律,可以在养殖池塘的浅水区设置拦网,引导乌 鳢聚集,方便集中捕捞。
捕捞工具
针对乌鳢的身体特点,可以选择质地柔软、网眼细密的网兜或地笼进行捕捞。同 时,为了提高捕捞效率,可以多设置一些捕捞点,分批次的进行捕捞。
失败案例二:市场波动导致亏损
总结词
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导致养殖户亏损。
详细描述
在某个养殖周期内,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养殖户以低价 出售乌鳢,导致亏损。
THANK YOU
池塘形状
设计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有利于养殖 管理和节省土地资源。
池塘设施
配备增氧机、投饵机、水泵等设备, 确保养殖过程中的氧气供应和饲料投 放。
鱼苗的培育与放养
鱼苗来源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健康无病的乌鳢鱼苗,避免从疫区购买。
黑鱼-百科
![黑鱼-百科](https://img.taocdn.com/s3/m/4a939f826529647d272852a5.png)
黑鱼是乌鳢的俗称,它生性凶猛,繁殖力强,胃口奇大,常能吃掉某个湖泊或池塘里的其他所有鱼类。
早在二千年前就被《神农本草经》与石蜜、蜂子、蜜蜡(蜂胶)、牡蛎、龟甲、桑蜱蛸、海蛤、文蛤、鲤鱼等列为虫鱼上品。
黑鱼还能在陆地上滑行,迁移到其他水域寻找食物,可以离水生活3天之久。
在中国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鱼,中国人的“盘中佳肴”。
根据英文及日文翻译亦称蛇头或雷鱼,是路亚、观赏鱼爱好者的爱称。
肉味甘,性平,无毒。
功效主治治疗各种痔及湿痹、面目浮肿,利大小便。
利气,可治疗妊娠有水气。
制成鱼汤给有风气、脚气的患者食用,效果极佳。
不能多吃,否则会引发顽固性疾病。
有疮者不能食,否则易留下白色的疤痕。
肠:用五味调料炙香研成粉末,贴于痔瘘及蛀骨干疮处,以诱虫出完为限度。
胆:绝大多数鱼胆昧道苦,只有此胆甜而且可吃。
治疗喉痹将死的患者,点人少许即可痊愈,病重的用水调后灌服。
肠及肝:主治疮中生虫。
附方治疗十种水气垂死:用黑鱼一斤重的,和冬瓜、葱白作汤食用。
浴儿稀痘法:除夕黄昏时,用大乌鱼一尾,小的二、三尾,煮汤后,用汤汁沐浴小儿,浑身上下均要遍及,不能嫌它的腥味,再用清水洗净。
若留一处不洗,遇到痘时,则未洗处较多。
[2]编辑本段简介《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说:“鳢首有七星,形长体圆,头尾相等,细鳞、色黑,有斑花纹,颇类蝮蛇,形状可憎,南人珍食之。
”产地:我国除西部地区陕西合阳洽川的黄河湾湿地较多外其他西北地区就极少分布,各地的淡水江黑鱼1河、湖泊、沟塘、池沼中均产。
黑鱼(5张)形态:体圆长,口大牙利,性凶猛,一身黝黑形似蛇皮的图案,身上有黑白相间的花纹,一对突出、发光的小眼,由于各地水色不同,使黑鱼体色稍有差异。
生活习性:生命力强,水族中的强者,属肉食性鱼类,在淡水鱼类中居首位。
小黑鱼食水生浮游动物,稍大即食小鱼、小虾。
大黑鱼以食其他鱼类和青蛙为主。
于水草茂密的泥底或在水面晒太阳,经常藏在树根石缝中,当小鱼、小虾等游近时,它便发起突袭将这些小动物吞掉,一条0.5公斤的黑鱼能一口吞下一条100~150克重的草鱼或鲤鱼。
乌鳢 乌鳢科鳢属动物
![乌鳢 乌鳢科鳢属动物](https://img.taocdn.com/s3/m/50117fd6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ed.png)
乌鳢乌鳢科鳢属动物
乌鳢是一种便于人们熟知的鱼类。
它们可以在大多数淡水湖泊和河流中找到,同时也可以在海水中生活。
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当时他们在希腊和罗马境内的河流中
被发现。
乌鳢如今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尤其是在亚洲,其营养丰富,口感细腻。
乌鳢是一种细鳍鱼,体型适中,高达30厘米,体重约8千克,外部呈浅灰色而有时是棕
黑色,背部有圆形、横行的鳞片。
它们有着大的头部,拥有许多大的牙齿,有助于捕食猎物。
他们的上颌有一组固定的牙齿,两侧各有六块牙齿,在近身攻击时帮助降低敌人的血量。
乌鳢的肉鲜美,鲜嫩可口,在池塘里,它们往往大吃一顿,因为它们总是撒满了虾虎蛤蟆,睡莲等食物。
它们要从这些食物中吸收源源不断的营养,才能保持健康,并在钓鱼人裹指
里表现出突出的口感。
因此,钓鱼人经常选择乌鳢作为捕鱼奖品之一。
除了把乌鳢食用,乌鳢在中国被用来作为药材。
其肉中含有丰富的补血补肝、抗炎抗凝等
有益成分,而且它们的口感也细腻,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味觉需求。
乌鳢的内脏也有不少
的药用价值,可以用来治疗肝病,腰股病等。
因此,乌鳢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崇的鱼类,它的营养丰富、口感细腻,也有许多药学价值,
因此被人们广泛食用和利用。
所以,在生物保护的角度来看,人们一定要保护乌鳢。
乌鳢
![乌鳢](https://img.taocdn.com/s3/m/586bf8621ed9ad51f01df267.png)
乌鳢鳢科
Ophicephalus argus Cantor
(黑鱼、财鱼、乌棒)
体略呈圆筒状。
头尖,稍平扁。
口裂斜伸至眼后。
上下颌具尖齿。
头部覆盖鳞片。
背、臀鳍基部很长。
胸鳍、尾鳍圆形,腹鳍小。
闪猛性鱼类,常潜伏在水草丛中伺机袭捕食物,主食鱼、虾。
口腔内具辅助呼吸器,常吞吸空气,能适应缺氧环境。
产卵期在5至7月。
亲鱼将水草搅成环形
的巢,产卵于其中。
卵为浮性。
亲鱼有守巢和护仔鱼的习性,最大个体重十余市斤,生长快,细刺少,是群众喜爱的食品。
分布很广,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几乎遍于全国各水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乌鳢乌鳢Channa argus,地方名为黑鱼、乌鱼等,在分类学上属鲈形目、鳢科、鳢属。
乌鳢含肉量高,肉嫩鲜美,富有营养,是我国广泛分布、经济价值很高的名贵淡水鱼类。
第一节乌鳢的生物学特性一、形态特征乌鳢的体形呈圆筒状,尾部略侧扁;头尖、长而平扁,上覆鳞片,颇似蛇头,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一直延伸到眼后,下颌稍突出;上下颌、犁骨和口盖骨上密布细齿;眼中等大;鳃孔大,鳃耙粗短而稀疏,鳃腔上方有一个密布毛细血管的鳃上器,具有辅助呼吸的机能;体被圆鳞,较大;侧线较平直,但在臀鳍起点上方折断,前后两段相隔1个鳞片,侧线鳞60~67;背鳍和臀鳍均很长,几乎与圆形的尾鳍相连,无硬刺,胸鳍圆扇形,腹鳍短小。
肛门位于身体中点的腹面;鳔一室,较细长;胃呈囊状,具两个幽门垂;肠短,双曲,仅为体长的一半略多。
体背部为黑色,腹部灰白色或浅黄色,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条,头侧边有两条黑纹,奇鳍有黑白相间的花纹,偶鳍浅黄色,间有不规则的斑点,胸鳍基部有一黑色斑点(图10-1)。
图10-1 乌鳢二、生活习性乌鳢是底栖性鱼类,喜栖居在江河、湖泊、水库、池塘中水草丛生的浅水区,偏爱静水或微流水水域环境。
其生存温度是0℃~40℃,生长适温是15℃~30℃。
耐高温也耐低温,冬季潜伏于泥中停食不动。
乌鳢的适应性强,尤其能耐缺氧,即使在无水的潮湿处也能存活较长时间,夏天3~5天不致死亡,冬季可生存两个星期之久。
乌鳢还有十分出色的跳跃能力,尾重500克以上的成鱼可跃出水面1~1.5米,幼鱼也能跃高0.3~0.5米,它们常常借助这一本领向低水位水域逃窜。
三、食性与生长乌鳢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捕食方式是偷袭性掠食,并且很贪食。
苗种阶段主要以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小鱼、小虾为食,成鱼阶段捕食鲤、鲫、鳑鮍、赤眼鳟、麦穗鱼、泥鳅、沙鳅及各种杂鱼虾等。
乌鳢有自相残食的现象,能吞下相当于自身体长2/3以下的同群个体。
乌鳢生长迅速,一般当年鱼平均体长可达15厘米,体重50克左右;天然捕捞的以500克以上者居多,大者3.5~4千克,最大个体达5千克。
其生长速度与温度、食物的丰歉有直接联系。
四、繁殖习性乌鳢性成熟较早,华南地区1冬龄鱼,体长20厘米、体重130克以上就能产卵繁殖,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2冬龄鱼,体长30厘米、体重300克以上方能达到性成熟。
乌鳢的繁殖期在华南为4~9月,华中为5~8月,华北、东北为5~7月,均以6月份为繁殖盛期。
产卵场多分布在水草茂密的静水浅滩区。
乌鳢的怀卵量为每千克体重约为20000粒左右,一次成熟、分批产卵。
产卵前,成对的亲鱼会口含水草筑巢,卵就产在巢中,产卵后亲鱼有护卵习性。
卵呈金黄色,具油球,浮性,直径约2毫米。
水温20℃~23℃时,受精卵经48~60小时可孵出鱼苗;水温25℃~27℃时,经36~45小时可孵出鱼苗。
雌雄亲鱼一直护卫鱼苗摄食,大约1个月后,幼鱼长至4~8厘米时才开始散群单独活动。
第二节乌鳢的苗种繁育一、亲鱼的培育用于繁殖的亲鱼可以是野生的,也可是人工培育的。
体重一般在400~500克,体质健壮、无病无伤。
亲鱼培育池以0.02~0.03h㎡,水深0.6~1米为宜。
体重0.5~0.75千克的亲鱼,每亩可放养100尾。
经常投喂小杂鱼、小虾,雌雄分养,雌雄性比为1∶1。
二、催产与孵化挑选成熟好的亲鱼,按1∶1雌雄配对,注射催产药物PG或HCG,分二次注射。
由于乌鳢在产卵前有争夺配偶的习性,成群产卵时影响受精率,因而注射后的亲鱼可5~6对一起放在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小池中产卵,池中放入一些水浮莲或人工鱼巢。
一般水温20~25℃时,效应时间17小时左右,整个产卵过程需12~14小时,待亲鱼产完卵后,可用盛水的器皿带水捞起受精卵,集中孵化。
可用水泥池、孵化缸、孵化槽孵化。
孵化用水要保持清新,并保证有微流水,水温最好控制在25~30℃,孵化密度为10万粒/立方米。
刚产出的受精卵呈金黄色,渐转为深灰色,未受精的卵呈白色。
水温20~22℃,孵化时间45~48小时;水温25℃时,需36小时;水温17℃以下或33℃以上孵化率很低。
三、苗种培育1.仔鱼培育刚孵出的仔鱼体长4毫米,浮于水面,靠消耗自身的卵黄维持生命。
可暂养在池深60厘米的小水泥池中,每平方米放1.3万尾。
3~5天后卵黄消耗完,仔鱼开口摄食,此时应立即投饵。
以蛋黄浆、水蚤、枝角类、桡足类及其幼体为主要食物。
4~5天后,移入鱼苗培育池中。
2.苗种培育以小池为宜,面积100~300平方米,水深0.5~1米。
下塘密度为每亩放养10万~20万尾。
刚下塘鱼苗摄食水蚤、轮虫、枝角类等,尚需补充人工配合饲料;2周后,鱼苗体呈橘红色,投喂大型的甲壳类和剁碎的蚯蚓;3周后,投喂蛆、蚯蚓、小虾仁等活饵和剁碎的低质鱼肉。
此时苗种密度很大,应及时捕捞分筛,以每亩放养7万~8万尾为宜,继续饲养,当鱼苗长到10厘米左右,即可出售或转塘进行成鱼养殖。
第三节乌鳢的成鱼养殖乌鳢的成鱼养殖模式较多,如混养、单养、集约化养殖和网箱养殖等。
一、混养当前混养乌鳢的方法,常采用在家鱼的成鱼或亲鱼池中进行少量搭养,以充分利用池塘水体,清除池塘中的野杂鱼及其他水生动物,减少野杂鱼与养殖鱼种争饲料、争氧气、争空间,保证了养殖鱼类的生态环境,减少饲料成本,提高养殖鱼类的产量,与家鱼混养时,乌鳢的鱼种要有选择性,家鱼的鱼种要比乌鳢的体长大一倍以上,以免受到乌鳢的危害。
乌鳢的每亩投放量通常为30~40尾,体长选择10厘米左右,最好比家鱼鱼种晚一个月(5~6月份)下塘。
生产中一般不需给乌鳢投饵。
到年底,乌鳢可长到4~5千克。
一般可采用家鱼的成鱼养殖池单养乌鳢,并在池塘周围添设网栏,以防跳跃逃窜,池水深一般为15米,水面上种植水浮莲、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达到隐蔽、遮荫、改良水质的作用,养殖池在投放鱼种前,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
5月中旬到6月中旬投放鱼种。
乌鳢的放养密度随鱼种的规格不同而决定:3~5厘米的鱼种,每亩放养5000~10000尾;10~15厘米的鱼种,每亩放养4000~6000尾;20厘米以上的鱼种,每亩放养量一般在1500尾左右。
以后随着鱼种的逐渐长大,应该逐渐降低放养的密度,最后每亩控制在1000尾以内。
到年底鱼体可长达3~5千克,亩产乌鳢可望达到400投放鱼种时,同一养殖池中的乌鳢规格必须严格一致,在养殖生产过程中,需多次拉网过筛,按大小规格分池稀养,以防乌鳢相互残食。
单养乌鳢时,必须不断地捞取大量野杂鱼、蝌蚪等或收取动物内脏进行投喂。
如果活饵料不足时,可给乌鳢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其原料可采用:野杂鱼肉酱、黄豆粉、花生饼、酵母粉,少量的粘合剂、维生素及适量微量元素,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要保持在40%以上。
人工配合饲料的日投量约占鱼体体重的5%左右,每天投喂两次,根据当天的天气、水温、鱼类的活动情况、摄食情况等来灵活地掌握。
三、小水体集约化精养集约化养殖是指在土池中单一养殖乌鳢的一种养殖模式。
这种养殖方式的产量比较高,并且能集中管理。
1.池塘要求乌鳢精养池以土池为好,不但造价低,而且适合其生活习性,便于调节水质,而且不损伤鱼体。
水面100~300平方米即可,水深1.5米以上,池底有10~15厘米淤泥,鱼池四周环境安静,排灌方便。
鱼种下池前,鱼池彻底排干,以生石灰清塘消毒,10天后灌水放鱼。
鱼池周围设拦网高1米以上,池塘中央或一角移植水葫芦或水花生等水生植物,约占养殖水面的1/5~1/6,以调节水质和供鱼隐避、摄食。
2.鱼种投放一般2~3月份投放鱼种,鱼种规格为50~80克/尾,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每平方米5~6尾,同池鱼种规格应大小均匀,鱼种下池时以1%~2%的盐水消毒。
3.饲料投喂乌鳢属肉食性鱼类,目前人工养殖乌鳢多数投喂小鱼、小虾等鲜活饵料,也有的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人工投喂鲜活饵料时,要注意新鲜、洁净,并用2%~3%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后投喂,投喂量为鱼体重的6%~8%,每天定时、定位投喂2~3次。
如鱼、虾不足,也可投喂其它动物性下脚料,投喂时切碎并消毒。
4.饲养管理乌鳢集约化精养的特点是高密度,因而饲养管理要注意:(1)经常加注新水,防止水质恶化。
(2)雷雨天,防止乌鳢起跳上岸或“过道”逃跑。
(3)每15~20天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水调节水质,饲料台每星期用10克/立方米生石灰消毒一次,一旦发现鱼病及时治疗。
四、网箱养殖1.网箱制作与设置 60目尼龙网布自行缝制成规格10米×2米×1.5米敞口式网箱,设置在近池塘增氧机处或池塘流水处。
2.乌鳢鱼苗放养放养鱼苗规格1厘米左右,放养密度为每箱4尾。
3.饲养管理乌鳢苗入箱起,取鲤鱼、鲫鱼和螺蚌肉做成肉浆,肉与水之比为1:2,每次加入适量的食盐,投喂的原则是吃多少投多少。
日投喂3~4次。
日常管理上,注意及时清洗网箱,根据所需流水、启动增氧机,使箱内外水体加快变换,改善网箱水质。
五、病害防治1.预防保持水质清新、饲料新鲜充足,先期用药对水体、食台、渔具等进行消毒。
对捞起的病鱼、死鱼应及时深埋处理。
2.常见病治疗(1)水霉病。
因鱼体受伤,体质虚弱感染水霉或绵霉所致。
症状表现为体表像棉絮状,病灶处充血或溃烂,最后因衰竭而死亡。
防治方法:拉网操作和运输时,尽量避免鱼体受伤,鱼种受伤必须用3%~4%食盐水浸洗消毒。
放养鱼种规格大小基本一致,并保证饵料充足。
(2)腐皮病。
鱼体因受伤感染嗜水气单胞菌而发病。
症状表现为病灶溃烂、红肿或脓肿,严重时出现断尾,口腔、头部溃烂,不久即死亡。
防治方法:定期用1克/立方米漂白粉全池泼洒预防。
(3)腹水病。
池水恶化,鱼体感染细菌发病。
症状表现为鳞片竖起,似“松果”,眼球外突,皮下积水,肌肉水肿,腹部膨大,肛门红肿。
防治方法:保持水质清新,投饵做到“四定”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发现此病,及时投喂药饵。
100千克鱼用新诺明6克拌饵投喂,3天一个疗程,2~3个疗程即可治愈。
(4)烂鳃病。
鳃寄生中华鳋或感染革兰氏阴性杆菌而发生烂鳃。
症状表现为鱼体发黑,独游水面不怕人,鳃部粘液增多,鳃片红肿。
防治方法:寄生虫性烂鳃病可用0.3克/立方米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月一次,有较好疗效。
细菌性烂鳃病用1克/立方米漂白粉全池遍洒消毒杀菌。
复习思考题:1.乌鳢是如何摄食的?2.如何进行乌鳢的苗种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