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

合集下载

医院环境卫生学等监测方案

医院环境卫生学等监测方案

医院环境卫生学等监测方案一、背景和目的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是为了确保医院环境质量符合国家相应标准的要求,有效预防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本方案旨在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全院重点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灭菌后)物品等的监测。

三、监测要求1. 各科室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

2. 按时规范采样,确保采样质量。

3. 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

4. 院感科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

5. 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及时进行监测。

6. 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报告,院感科与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复检至合格为止。

四、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1. 紫外线灯管强度的监测频次: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3月、9月)。

2. 灭菌剂、消毒剂及灭菌物品、消毒物品染菌量的监测频次:使用中灭菌剂及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细菌监测,使用中消毒剂及消毒物品每月进行细菌监测。

3. 空气的消毒效果监测: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在洁净系统自净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未采用洁净净化空气的房间在消毒或规定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采样。

4. 物体表面卫生学监测:常规检测时被采面积<100平方厘米,取全部表面;>100平方厘米,取100平方厘米。

暴发流行时采样不受此限。

五、监测方法1. 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采用紫外线灯管强度测试仪进行监测。

2. 灭菌剂、消毒剂及灭菌物品、消毒物品染菌量监测:采用棉拭子法或压印法进行采样,将采样后的棉拭子放入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3. 空气的消毒效果监测:采用沉降法或棉拭子法进行采样,将采样后的棉拭子放入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4. 物体表面卫生学监测:采用棉拭子法或压印法进行采样,将采样后的棉拭子放入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卫生学最新监测方案

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卫生学最新监测方案

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卫生学最新监测方案一、背景和目的医院感染防控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卫生学监测是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要手段。

为进一步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水平,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旨在规范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质量,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隐患,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二、监测对象和内容1. 监测对象:包括医院各个科室、部门和场所,如病房、门诊、手术室、ICU、消毒供应室、食堂、卫生间等。

2. 监测内容:包括空气质量、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液、无菌物品、紫外线灯管强度等。

三、监测方法和频率1. 空气质量监测:采用空气采样器进行采样,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2. 物体表面监测:采用棉签法或拭子法进行采样,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

3. 医务人员手监测:采用棉签法或拭子法进行采样,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4. 消毒液监测:采用比色法或PH试纸进行监测,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5. 无菌物品监测:采用灭菌剂试验纸进行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

6. 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采用紫外线强度计进行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

四、监测结果判定和处理1. 监测结果判定:根据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对监测结果进行判定。

合格的指标为:空气质量菌落总数≤500CFU/m³,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菌落总数≤10CFU/cm²,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无菌物品合格率≥95%,紫外线灯管强度≥70μW/cm²。

2. 监测结果处理:对于不合格的监测项目,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直至合格。

同时,对相关科室和人员进行通报批评,并督促其整改。

五、监测数据分析和应用1. 监测数据应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防控的薄弱环节,为制定和改进感染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2. 定期将监测数据报告给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与去年同期数据进行比较,评估感染防控工作的效果。

3. 根据监测数据,开展针对性的感染防控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感染防控意识。

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卫生学最新监测方案

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卫生学最新监测方案

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卫生学最新监测方案简介该方案旨在提供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卫生学的最新监测方法和策略。

通过有效的监测和控制,可以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监测目标和指标1. 空气质量监测:- 定期采集医院各区域的空气样本,测试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浓度。

- 根据卫生学标准,设定合理的空气质量指标,包括总菌落数、致病菌浓度等。

2. 水质监测:- 对医院内的水源、水处理设施和供水系统进行定期的细菌、病毒和化学物质的检测。

- 确保水质符合卫生学要求,特别是手术室、产房等关键区域的供水质量。

3. 表面和设备监测:- 对医院内各种表面、器械和设备进行定期的清洁度检测,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检测。

- 设定合理的清洁度指标,确保医疗环境的卫生状况符合要求。

4. 医护人员卫生检查:-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包括皮肤、手部卫生等。

- 建立健康档案,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监测流程和频率1. 制定监测计划:- 根据医院规模和特点,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包括监测目标、监测区域和监测频率等。

2. 采样和检测:- 按照监测计划,定期采集样本并送至合格的实验室进行检测。

- 采用标准化的采样方法和检测技术,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 结果分析和处理:- 对监测结果进行及时分析,识别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 建立监测结果的数据库,进行长期趋势分析和比较研究,改进防控策略。

控制措施和改进策略1. 根据监测结果,针对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增加清洁频率、改进消毒方法等。

2. 加强培训和宣教,提高医护人员的卫生意识和操作规范。

3. 定期评估和更新防控策略,结合科学研究和国家标准,持续改进医院感染防控工作。

结论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卫生学的最新监测方案旨在保障医院内的卫生状况,降低感染风险。

通过科学的监测和控制手段,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传播,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医院环境卫生学常规监测办法

医院环境卫生学常规监测办法

医院环境卫生学常规监测办法在医院环境中,病原体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很多细菌具有高度耐药性,可以通过各种环境媒介物侵入病人体内,引起感染。

通过监测可及时发现细菌种类及数量的变化,判断是否符合卫生学标准。

特别是发生感染流行时,通过环境监测,可发现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医院日常需开展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内容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医疗用品、使用中的消毒剂、内窥镜、透析水及反渗水等。

各科室采样频次根据细菌室环境卫生监测安排拟定,原则上医院感染重点部门每月一次,普通科室每季度安排环境卫生学监测一次。

1.压力蒸汽灭菌监测1.1 监测方法1.1.1 物理监测法:压力蒸汽灭菌监测(预真空)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

温度波动范围在30C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1.1.2 化学监测法: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

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入最难灭菌的部位。

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

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断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1.1.3 生物监测法: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入5 类化学指示物。

5 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1.2 灭菌方式监测频次1.2.1 每锅每次必做:物理监测(压力、温度、灭菌时间监测);化学监测(随锅放置化学测试包-内放有指示卡(通常为辅料包)或爬行卡(通常器械包)。

1.2.2 每锅每周:生物监测(随锅放置综合挑战包—内有爬行卡和生物试剂(小长试管))。

1.2.3 植入物:每锅每次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及放置5 类爬行卡。

1.2.4 预真空(含口腔科小型预真空):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空载进行B-D试验。

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卫生学最新监测方案

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卫生学最新监测方案

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卫生学最新监测方案1. 监测对象监测对象包括医院内各类环境,如病房、手术室、洗手间、走廊等。

2. 监测指标- 空气质量监测:监测空气中的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等指标,确保空气质量符合卫生标准。

- 水质监测:监测医院内水源的微生物和化学指标,确保水质安全。

- 表面卫生监测:监测各类表面的清洁程度和微生物污染情况,确保表面卫生符合要求。

- 医疗废物处理监测:监测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情况,确保废物处理符合规范。

3. 监测方法- 空气质量监测:采用空气采样器和培养基培养方法检测微生物和细菌数量,采用空气质量检测仪器监测空气中的化学物质。

- 水质监测:采用采样瓶和培养基培养方法检测水质中的微生物数量,采用水质检测仪器检测水质中的化学物质。

- 表面卫生监测:采用接触培养法或刷子擦拭法采集表面样本,使用培养基培养方法检测微生物数量。

- 医疗废物处理监测:通过监测医疗废物收集容器的分类和标识情况、收集频率以及处理方式等来评估医疗废物处理的合规性。

4. 监测频率监测频率应根据环境的重要性和易受污染程度确定。

对于重要且易受污染的环境,监测频率应更加频繁。

5. 监测结果管理与分析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并进行分析。

对于异常结果,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和改进。

监测结果应定期进行汇总和报告,以便评估医院环境卫生状况的长期趋势和改善情况。

6. 监测结果应用监测结果可用于评估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并为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同时,监测结果也可作为医院环境卫生的重要指标,用于医院的质量评价和宣传。

以上是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卫生学最新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

通过严格执行监测方案,医院可以有效地保障环境卫生安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2023年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2023年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2023年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旨在评价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

为规范监测工作。

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特制定本方案。

二、监测范围1.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23)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23)3.医疗机构空气净化规范(WST368-2023)4.医院清白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23)5.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6.血液透析相关治疗用水三、监测方法及频次1.空气消毒效果监测:采用沉降法或空气采样器法。

每季度一-次。

2.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采用表面涂抹法或棉拭子擦拭法,每季度一次。

3.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采用棉拭子擦拭法。

每季度一-次。

4.医疗器械消毒效果监测:采用模拟使用法或真实使用法,每季度一-次。

5.化学消毒剂浓度监测:采用试纸法或仪器法,每日一次或每周一-次。

6.污水处理效果监测:采用试纸法或化学分析法,每日- -次或每周-次。

7.血液透析相关治疗用水监测:采用化学分析法或仪器法,每日- -次或每周一次。

四、监测结果分析与报告1.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纠正。

2.每季度形成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报告,报送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

3.对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持续改进。

五、监测人员培训与考核1.对参与监测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学握正确的监测方法和技术。

2.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培训效果符合要求。

3.对监测人员进行定期的再培训和考核,以保持其专业知识和技能。

六、质量保证措施1.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的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对监测试剂和消耗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其质显和稳定性。

医疗机构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最新版

医疗机构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最新版

医疗机构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最新版1.简介医疗机构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的目的是确保医疗机构环境的卫生与安全,减少医疗机构感染的风险,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本方案旨在提供一个系统化的监测流程和方法,以有效管理和控制医疗机构的感染环境。

2.监测对象本方案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但不限于手术室、病房、洗手间、诊疗区域以及使用感染性物质的其他区域。

3.监测指标医疗机构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主要涵盖以下指标:3.1 空气质量监测采集医疗机构内各区域的空气样本,通过测定大气碳氧化物浓度、微生物浓度、有害气体浓度等指标来评估空气质量。

3.2 表面清洁监测采集医疗机构内各表面的样本,通过测定微生物总数、特定细菌、病毒等指标来评估表面的清洁情况。

3.3 水质监测采集医疗机构内水源的样本,通过测定水源中的细菌、病毒、化学物质含量等指标来评估水质情况。

4.监测流程医疗机构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的监测流程如下:4.1 制定监测计划医疗机构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监测计划,明确监测的区域、指标以及监测频率等。

4.2 采集样本按照监测计划,对医疗机构内的空气、表面和水源等进行采样,并确保采样的方法和样本的保存符合相关规范。

4.3 实验室分析将采集到的样本送往合格的实验室进行分析,以获取相关指标的数据。

4.4 数据分析与评估根据实验室分析的结果,对监测指标进行数据分析与评估,判断医疗机构环境的卫生情况。

4.5 提出改进建议根据数据分析与评估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改善医疗机构的环境卫生状况。

5.监测报告医疗机构应根据监测结果编制监测报告,并将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或机构。

监测报告应包含监测指标的数据结果、评估结论和改进建议等内容。

6.更新与修订医疗机构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会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定期更新与修订,以适应医疗机构环境监测的新要求和实践。

7.结论医疗机构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是保障医疗机构卫生与安全的重要措施。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

感染率评估
通过收集医院感染数据,统计感染发生频率,评估监测方案对医 院感染的防控效果。
防控措施执行情况评估
考察医院工作人员对感染防控措施的执行程度,包括手卫生、防护 用品使用、环境清洁消毒等方面。
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监测
分析医院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为医院感染防控 提供科学依据。
方案优化建议
估和总结。
紧急报告
在发现重大感染事件或异常情况 时,迅速生成紧急报告,及时上 报医院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为
采取应急措施提供决策支持。
汇报与反馈
对报告进行汇报和反馈,与相关 部门共同讨论医院感染防控策略 和措施,促进医院感染防控工作
的持续改进。
04
预防与控制措施
环境卫生改善措施:清洁、消毒、通风等
出潜在的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趋势分析
对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类型等进 行时间序列分析,了解感染趋势的 变化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 据。
影响因素分析
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医 院环境、医护人员行为、患者特征 等因素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报告生成与汇报:定期报告、紧急报告等
定期报告
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定期 生成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报 告,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全面评
建立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的 实时共享与分析,提高数据利用效率和决策支持能力。
对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的持续关注与重视
提高认识
01
加强对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医护
人员对感染防控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投入保障
02
确保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感染控制措施:隔离、个人防护、手卫生等

环境卫生学监测

环境卫生学监测

环境卫生学监测一、物体表面卫生学监测医院物体表面的微生物污染为不均匀性污染,检测时如采取标本不当,可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1、采样时间根据采样目的选择采样时间,如进行常规物体表面监测,选择消毒处理后进行采样;若是暴发流行时的环境微生物学检测,则尽可能对未处理的现场进行采样。

2、采样面积常规检测时被采面积<100平方厘米,取全部表面;>=100平方厘米,取100平方厘米。

暴发流行时采样不受此限3、采样方法棉拭子法(1)对于平面的物体,用5cm乘5cm大小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吐温-80 1g、蛋白胨10g、氯化钠8.5g、蒸馏水1 000mL配置而成,pH7.2~7.4,121摄氏度压力蒸汽灭菌20分钟)的棉拭子一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抹各五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

将棉拭子折去手接触部分,放入装有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2)对于门把手、金属、玻璃等曲面的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在物体表面按一定顺序涂抹采样。

4、注意事项1、.采取的标本要有足够的样本数量且具有代表性。

2.、采样时,棉拭子处于湿润状态,如处于饱和状态可将多余的采样液在采样管壁上挤压去除。

禁止使用干棉拭子采样。

3.、棉拭子采样时,培养皿在接种前于37摄氏度温箱中烤30分钟。

二、手卫生监测大量文献表明,手卫生是减少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

医务人员每日坚持高质量的洗手消毒可使医院感染发生率减低25%~50%;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散发和流行爆发的重要措施,是具有很高效益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1、采样时间常规监测在洗手后从事诊断操作前;特殊监测随时采样。

2、监测频度一般情况下每季度监测一次。

当发生医院感染流行,高度怀疑或确定于医务人员手的污染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3、采样方法手的采样有直接压印法、棉拭子涂抹法和洗脱法。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
外科手消毒≤5cfu/cm2 卫生手消毒≤10cfu/cm2
物体表面卫生学监测
1.采样时间: 常规监测在消毒处理后进行采样;若是爆发流行时的
环境卫生学监测,则尽可能对未处理的现场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
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在被检物体表面往返涂 抹,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 子投入10ml含无菌生理盐水的试管中送检。门把手等 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表面采样。
3.采样面积:
常规监测时被采面积<100cm2时,取全部表面; 被采面积≥100cm2时取100 cm2。爆发流行时采样 不受此限。
4.结果判断:
I、II类区域≤5cfu/cm2 III、IV类区域≤10cfu/cm2
无菌器械监测
1.采样时间:灭菌后存放至有效期内采样。
2.采样方法: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在被检 物体表面往返涂抹,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采 样完毕后将棉拭子投入含无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 立即送检。
.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
院感科
监测的目的
及时发现和鉴别医院感染的暴发 减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评价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 为医院在医院感染方面受到的指控提供辩护依据
主要内容
一、空气监测 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 三、物体表面监测 四、灭菌物品的监测 五、消毒灭菌后内镜的监测 六、使用中消毒剂的监测 七、口腔器械卫生学监测 八、注意事项和科室要求
消毒剂卫生学监测
1.采样时间:使用中消毒剂。 2.采样方法: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被检样液3ml 注入无菌试管内,及时送检。 3.结果判断: 使用中灭菌用消毒液:无菌生长 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
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一、前言医院感染是医疗卫生系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预防和控制是医院质量管理和疾病防控的重点和难点。

医院感染主要通过环境因素传播,因此,对医院环境卫生学的监测尤为重要。

本文就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进行讨论。

二、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1、监测目标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的目标是对医院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布、量及其与医院环境卫生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监测,以掌握医院环境卫生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保证医院环境卫生质量。

2、监测内容(1)医院环境卫生状况的监测。

监测医院每个病区和手术室的环境卫生状况、设施设备状况、卫生保洁人员的管理和操作等情况。

(2)卫生操作区域微生物的监测。

监测手术室、各种操作室、实验室等环境的微生物浓度及种类,以及对手术室气氛质量、水质、手术器械洗、消毒、灭菌等操作过程实施监督。

(3)医疗废物残留情况的监测。

监测医疗废物及废物处置过程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等情况。

3、监测方法(1)表面及空气采样法。

用无菌绵球或蘑菇头,以及空气采样器等工具,对手术室、病区和卫生间的表面和空气采样,获得微生物学检测样本。

(2)生物监测法。

对洗消消毒器、灭菌器、高压蒸汽灭菌器、至多覆盖葡萄球菌检测等设备进行微生物检测监测。

(3)废物监测法。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医疗废物进行采样并进行分析,以确定其中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和潜在的致病微生物的危险程度。

4、采样规范在采样过程中,应采取一定的大量采样法,并按现场采样面积分别采集不同数量的样品,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同时,在采样前应对采样液、采样器和施工前一直使用的手套、口罩等进行质量评估。

5、监测计划监测的时间应提前告知相关人员,以便他们作好配合工作。

监测应每月进行一次,对每种微生物样品进行生物学检测。

检测结束后,应向医院质量管理部门汇报监测结果,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结论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是保证医院环境卫生质量的重要手段,采用科学的监测方法和规范的操作流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控制医院感染,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增强公众对医疗卫生系统的信任。

2024年度环境卫生学监测计划

2024年度环境卫生学监测计划

2024年度环境卫生学监测计划一、监测目的本监测计划旨在通过对医院环境中的空气、物表、手、消毒剂等微生物学指标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确保医院环境的清洁度和安全性,防止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感染,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二、监测内容1.空气微生物监测:定期对医院病房、手术室、检验室等重点区域进行空气微生物采样,监测空气中细菌总数、真菌总数等指标,评估空气清洁度。

2.物表微生物监测:对医院内物体表面如桌面、门把手、床头柜等常用接触面进行微生物采样,监测细菌总数、真菌总数等指标,评估物体表面的清洁度。

3.手微生物监测:对医护人员的手进行微生物采样,监测手部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指标,评估手部卫生状况。

4.消毒剂浓度监测:定期对医院使用的消毒剂进行浓度检测,确保消毒剂有效浓度符合规定要求,保障消毒效果。

三、监测方法1.采样:在规定时间内,对监测区域进行空气、物体表面、手部等采样。

2.培养与计数:将采样后的培养基送至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培养和计数。

3.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评估医院环境卫生状况。

四、监测频率和周期1.空气微生物监测: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空气采样,特殊情况下可根据需要增加采样频率。

2.物表微生物监测: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物体表面采样,特殊情况下可根据需要增加采样频率。

3.手微生物监测: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手部采样,特殊情况下可根据需要增加采样频率。

4.消毒剂浓度监测: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消毒剂浓度检测,特殊情况下可根据需要增加检测频率。

五、监测结果和改进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现和处理医院环境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包括:1.根据空气、物表和手部微生物的监测结果,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减少污染源。

2.根据消毒剂浓度的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消毒剂的使用量和浓度,确保消毒效果。

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方案

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方案

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方案一、背景消毒灭菌是保障环境卫生的重要手段,对于减少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消毒灭菌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卫生环境的质量,因此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是环境卫生学重要的工作之一。

二、目的本工作方案旨在制定一系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措施,确保环境卫生的质量和消毒灭菌效果的稳定和有效。

三、监测内容1.监测对象监测对象包括各种消毒灭菌剂,如含氯漂白粉、紫外线灯、消毒剂等。

2.监测项目(1)浓度监测:监测消毒剂浓度是否符合标准。

(2)杀菌效果监测:监测消毒剂对不同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杀灭效果。

(3)时间监测:监测消毒剂的作用时间,确保消毒灭菌的效果。

4.监测方法(1)浓度监测:采用比色法、浓缩法等方法检测消毒剂的浓度。

(2)杀菌效果监测:采用培养法、过滤法等方法检测不同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在消毒剂作用下的存活情况。

(3)时间监测:采用实验室实验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5.监测周期监测周期根据场所的不同和卫生情况的需要,可以每天、每周或每月进行一次。

四、解决问题的办法1.控制消毒剂的使用量和浓度,确保消毒灭菌效果稳定和有效。

2.对于使用不当或无法起到消毒灭菌效果的消毒剂,需要及时更换。

3.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消毒灭菌操作规范且安全。

4.对于消毒灭菌效果不好或者存在其他问题的场所,需要及时进行整改。

五、考核方法将消毒灭菌效果作为环境卫生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靠,加强反馈和解决问题的监管机制,不断提高环境卫生水平。

六、总结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是环境卫生的重要工作之一。

本工作方案提出各种监测方法和周期,并强调了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对于确保环境卫生质量和消毒灭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一、背景和目的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患者群体的免疫功能普遍较低,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感染。

因此,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对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方案旨在建立一套全面、科学、规范的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体系,以确保医院环境的清洁和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

二、监测范围和内容1. 监测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全院各科室,包括门诊、住院部、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室、消毒供应室、实验室等。

2. 监测内容: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无菌物品、紫外线灯管等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三、监测方法和频次1. 空气消毒效果监测:采用沉降法,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在采样前,清洁并消毒采样区域,然后将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一定时间,培养后计算菌落形成单位数量,以评估空气中细菌的数量。

2. 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采用擦拭法,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使用无菌棉签和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将棉签放入培养皿中进行培养,计算菌落形成单位数量,以评估物体表面的清洁度和消毒效果。

3. 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监测:采用涂抹法,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在医务人员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后,取一定量的消毒剂涂抹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计算菌落形成单位数量,以评估手卫生状况。

4. 使用中的消毒剂染菌量监测: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从各科室使用中的消毒剂中取样,进行培养,计算菌落形成单位数量,以评估消毒剂的消毒效果。

5. 无菌物品消毒效果监测: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从各科室的无菌物品中随机取样,进行培养,计算菌落形成单位数量,以评估无菌物品的消毒效果。

6. 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每半年进行一次监测。

使用紫外线灯管强度测试仪测试紫外线灯管的强度,以确保其正常工作。

四、数据分析和处理1. 监测数据由院感科负责收集和整理,建立监测数据库。

环境卫生学的监测方法和标准

环境卫生学的监测方法和标准

环境卫生学的监测方法和标准
(1)空气
监测方法:洁净部门参照GB50333;非洁净部门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应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m2,设四角及中央五点,四角的布点位置应距墙壁1m 处。

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1.5m;暴露时间重点部门15分钟,普通科室5分钟。

标准:非洁净手术部(室)、重症监护病房、病区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消毒供应中心、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

(2)使用中的消毒剂:
采样方法:用无菌吸管按无菌操作方法吸取1.0mL被检消毒液,加入9mL中和剂中混匀。

标准:使用中的消毒液:无菌生长;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3)物体表面:
采样方法:用5cmx5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4个规格板面积,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面积≥100cm2,取100cm2。

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无菌检验用洗脱液的试管中送检。

标准:I类环境≤5cfu/cm2,2类环境≤5cfu/cm2,3类环境
≤10cfu/cm2 ,4类环境≤10cfu/cm2。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目前虽不主张对环境进行广泛、常规的监测,也不作为医院感染监测的重点。

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医院环境作为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和储源,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仍然存在。

特别是当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通过环境微生物检测,可以及时发现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另外,环境卫生学监测可作为某些科研的基础研究。

因此,开展有目的、有选择的环境监测是必要的。

一、物体表面卫生学监测医院物体表面的微生物污染为不均匀性污染,检测时如采取标本不当,可影响结果的正确性。

(一)采样时间根据采样目的选择采样时间,如进行常规物体表面监测,潜在污染区、污染区选择消毒处理后进行采样,清洁区根据现场情况确定;若是暴发流行时的环境微生物学检测,则尽可能对未处理的现场进行采样。

(二)采样面积常规监测时被采物体表面V100CnI?,取全部表面;被采物体表面2100cm2,¾100cm2。

暴发流行时采样不受此限制。

(三)采样方法(1)规则物体表面,用5cmX5cm大小的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0.03πιol∕L磷酸盐缓冲液(PBS)或0.9%氯化钠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IO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

(2)门把手、金属、玻璃等不规则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表面采样法。

(3)若采样物体表面有消毒剂残留时,采样液应含相应中和剂。

(四)检测方法(1)把采样管充分振荡后,取不同稀释倍数的洗脱液Iml接种平皿,将冷至40〜45。

C的熔化营养琼脂培养基每皿倾注15〜20ml,36t±l。

C恒温箱培养48小时,计数菌落数,必要时分离致病性微生物。

(2)细菌总数计算1)规则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计算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ΓF11/r11√_土均每-身牌数X采样前看短信H(CFU/cm1y累译1枳2)小型物体表面的结果计算用CFU/件表示。

环境卫生学检测计划

环境卫生学检测计划

环境卫生学检测计划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我们拟定了以下环境卫生学检测计划:
一、水质检测
1. 水源地的水质,重点检测指标包括:值、浊度、氨氮、总大肠菌群、致病菌等。

每月采样检测1次。

2. 供水管网的水质,重点检测指标包括:余氯、总大肠菌群、致病菌等。

每周采样检测1次。

3. 水处理设备的运行情况,重点检查消毒系统、净水系统的运行参数。

每日检查1次。

二、空气质量监测
1. 重点区域的
2.5、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指标,每月监测1次。

2. 工业企业排放的烟尘、挥发性有机物、恶臭气体等指标,每季度监测1次。

3. 重污染天气时,增加监测频次。

三、食品卫生安全检查
1. 学校、医院、饭店等重点单位的餐饮卫生,每月检查1次。

检查项
目包括:从业人员健康、餐具消毒、食材保存等。

2. 市场销售的肉禽蛋奶制品,每周随机抽样检查1次。

检查项目包括:生菌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 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追查来源,并采取控制措施。

我们将严格按照计划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危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及计划完整版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及计划完整版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及计划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2016年修订)根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卫计委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管理工作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一、监测目的定期对空气、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液/灭菌液、消毒后物品、透析液、紫外线灯管等进行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整改,保证消毒效果和灭菌质量,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全院重点科室的空气、物表及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紫外线灯等消毒灭菌器材,高效消毒后物品,透析液及反渗水、内毒素,医用织物等。

三、监测要求空气监测:对感染高风险部门每季度进行监测;洁净手术部(室)及其他洁净场所新建与改建验收时以及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进行监测;遇医院感染暴发怀疑与空气污染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微生物的检测。

其他监测:对重点部门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消毒后(灭菌后)物品、医用织物等每季度进行监测一次,当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各科室院感小组成员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院感科及细菌微生物室工作人员负责采样,采样后及时送检验科微生物室进行培养。

院感科负责督导与协调工作,以保证监测效率。

四、监测时间一般安排在每个季度中间那个月的中旬,具体时间由院感科与微生物实验室商榷后通知临床科室。

以上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应符合相应规范标准,若结果超标或出现异常结果时,微生物实验室应及时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应与相关科室共同调查分析原因,必要时写出书面调查报告并提出整改措施或建议,相关科室应认真参照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及时复查,直至合格为止。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5篇)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5篇)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为了有效评价我院消毒设备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合理规范我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一、监测目的定期对空气、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液等进行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整改,保证消毒效果和灭菌质量,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全院各科室空气、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消毒后(灭菌后)物品以及透析液等。

三、监测要求空气监测。

感染高风险部门手术室、产房、母婴同室、导管室、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供应室、输血科等每季度进行监测一次;洁净手术室及其他洁净场所新建与改建验收时以及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进行监测;遇医院感染暴发怀疑与空气污染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微生物的检测。

其他监测。

每个科室对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消毒后(灭菌后)物品等每季度进行监测一次,当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四、监测时间一般安排在每个季度中间那个月的中旬,具体时间由院感科与微生物实验室商榷后通知临床科室。

各科室对此项监测工作,要务真求实,避免单纯追求合格率,而进行造假、走形式,对不合格项目要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

监测相关资料要妥善保管。

此项工作纳入临床科室质量考核系统。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2)是指为了保障环境卫生安全而建立的一套监测体系和相关规定。

该制度通常由政府、环保部门或相关机构制定和执行。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的目的是评估和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其他卫生风险,以保护公众健康。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监测内容: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会确定需要监测的污染物和卫生风险指标,例如空气质量指标、水质指标、土壤污染物等。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四篇)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四篇)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____年版)》《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____年版)》的有关具体要求,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根据我院实际制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全院重点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灭菌后)物品等的监测。

三、监测要求各科室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按时规范采样,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院感科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

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及时进行监测。

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报告,院感科与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复检至合格为止。

四、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1、紫外线灯管强度的监测频次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____月、____月)。

2、灭菌剂、消毒剂及灭菌物品、消毒物品染菌量的监测频次使用中灭菌剂及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细菌监测,使用中消毒剂及消毒物品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

3、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及透析液内毒素的检测频次1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每月一次,透析液内毒素检测至少每____个月一次。

透析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每台透析机至少每年检测一次。

4、消毒内镜、灭菌内镜监测频次消毒内镜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灭菌内镜每月进行细菌监测。

5、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监测频次(1)洁净手术室及洁净部门:每月监测一次,不同级别手术间每月至少监测一间,每年每个房间至少监测一次。

(2)非洁净手术室(眼科、美容科)、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重症加强治疗室、消毒供应室、血液透析室、口腔科、腔镜室、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每季度监测一次,加床超过20℅以上应当月进行监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环境卫生学等监测方案及质量持续改进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及其他相关规范及行业标准的有关具体要求,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根据我院实际制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
全院重点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物品、污水等的监测。

三、监测要求
各科室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按时规范采样,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院感科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

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及时进行监测。

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报告,院感科与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复检至合格为止。

四、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
1、紫外线灯管强度的监测频次
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

2、消化内镜室各项指标监测频次
每季度进行监测。

(必要时适当增加频次)项目包括:使用中的消毒剂染菌量、消毒胃镜、消毒肠镜、手卫生、诊疗室及洗消室的空气、物体表面。

3、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消毒物品的监测频次
每月监测的科室有:手术室、人流室、急诊科。

轮流循环(或必要时)监测的科室有:门诊、各病区、后勤。

4、污水监测:
微生物指标:粪大肠菌群每月1次,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每季度1次。

理化指标:PH值、余氯每日两次。

五、监测标准
1、紫外线灯管强度
新领紫外线灯管强度≥90μw/cm2,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强度≥70μw/cm2。

2、消毒内镜,细菌菌落数应≤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3、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监测
使用中的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4、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学标准:
(1)卫生手清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 cm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 cm2。

(2)空气、物体表面:
5、污水处理指标:
粪大肠菌群≤500MPN/L,沙门氏菌、志贺氏菌不得检出; PH值6-9、余氯3-10mb/L。

六、监测项目质量持续改进
1、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不合格时,应及时更换。

2、环境卫生学监测项目如有超标,应及时查找分析超标的原因,改进各环节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再次监测,直到合格为止。

医院感染管理科二〇一七年五月十日
第二次修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