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可能
涂尔干社会学的基本观点 -回复
涂尔干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回复涂尔干(Emile Durkheim)是法国社会学家,他对社会学有着独特的观点和贡献。
他的基本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实体、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社会集体意识和社会分工。
首先,涂尔干认为社会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它不仅仅是个体的总和,而是具有自身的特征和规律。
他通过研究社会现象,提出了“社会事实”的概念,指的是社会的普遍存在、强制力和独立于个人意志的特征。
社会事实是社会存在的重要标志,它们可以通过行为规范和组织形式等方面体现出来。
其次,涂尔干关注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社会生活的稳定。
他认为社会秩序是社会必须维持的基本状况,它涉及到社会的正常运作和个体的归属感。
为了实现社会秩序,涂尔干提出了“社会规范”的概念,即社会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规则和准则。
社会规范可以分为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两种类型,它们具有强制力和普遍性,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础。
第三,涂尔干认为社会规范和集体意识是密切相关的。
他指出,人们内化了社会规范并将其视为个人行为的指导原则,这种现象称为“社会集体意识”。
社会集体意识是社会规范在个体心理中的反映,它通过个体的思维、行为和价值观念来传递和表达。
社会集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秩序和社会一体性的重要保障,它在个体和集体之间建立了联系和互动。
最后,涂尔干强调社会分工的重要性。
他认为社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通过分配不同的角色和职责来提高社会效率和生产力。
社会分工使得个人在特定领域内形成专业化的能力和技能,同时也增加了社会的凝聚力和互动性。
涂尔干主张合理的社会分工能够促进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个体自由的实现。
通过对涂尔干社会学的基本观点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研究重点是社会实体、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社会集体意识以及社会分工等方面。
他的观点强调了社会的独立存在和特征,并探讨了社会秩序和社会一体性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社会学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社会冲突论:关注社会冲突和权力斗争
结构主义:关注社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
符号互动论:强调个体之间的互动和符号 使用
社会交换论:强调社会交换和资源分配
社会建构论:强调社会现实是由人们共同 建构的
涂尔干的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想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概念
实证主义社会学强调对客观 事实的研究和观察
实证主义社会学认为社会现 象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
过于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决定作用忽视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对社会变迁的解释过于静态忽视了社会变迁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过于理论化忽视了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对社会现象的解释过于简单化忽视了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YOUR LOGO
TH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
集体意识的形成: 个体通过社会互 动形成对群体的 认同和归属感
集体意识的作用: 个体通过集体意 识对社会产生影 响和作用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
社会分工的概念和起源
添加 标题
社会分工:指社会成员根据各自的能力和兴 趣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职责共同完成社会 生产、生活、文化等活动的过程。
添加 标题
社会分工的作用: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可以 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社会进步同时也会导致社 会不平等和冲突。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的影响和评价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创立了社会学学科奠定了社会学的基础 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比较等 强调社会学的实证性和科学性推动了社会学的科学化进程 对后来的社会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如韦伯、马克思等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在当代的应用和价值
对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的评价和批判
和道德准则
集体意识对社 会秩序的影响: 集体意识是社 会秩序的基础 它决定了社会 成员的行为方 式和社会关系
论涂尔干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的现实逻辑与当代启示
论涂尔干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的现实逻辑与当代启示涂尔干(1897-1956)作为20世纪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的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对中国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涂尔干通过对社会学现实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和观点,为中国的道德教育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涂尔干的思想在当代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教育和社会伦理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现实逻辑涂尔干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规范和准则,是人们日常行为的指导原则。
道德教育则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和提高个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养,使其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在涂尔干看来,道德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现实逻辑。
他深刻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许多问题都与道德观念的淡薄和道德标准的缺失有关,因此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是现代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
涂尔干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强调培养个体的独立性和人格完善,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使其在道德教育中不断发展和成长。
涂尔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倡全面发展学生的道德品格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新时代人才。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在当代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道德问题,如“唯利是图”、“拜金主义”、“道德沦丧”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已成为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迫切需要。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在当代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已成为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涂尔干的遗产现代社会及其可能性
涂尔干的遗产现代社会及其可能性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涂尔干(Emile Durkheim)的遗产对现代社会及其可能性的深远影响。
涂尔干,作为法国社会学的重要人物,他的理论贡献不仅塑造了我们对社会的理解,而且为现代社会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将首先回顾涂尔干的主要思想,包括他的社会事实理论、集体意识的概念以及宗教在社会团结中的作用。
接着,我们将分析这些理论如何与现代社会的现实问题相联系,如社会分化、道德失范以及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本文还将探讨涂尔干的遗产如何为现代社会提供可能的解决路径,尤其是在重建社会团结、促进道德共识以及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社会变革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涂尔干的理论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社会学家的遗产,并为其对现代社会可能性的贡献提供新的视角。
二、涂尔干的主要理论观点涂尔干,这位法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以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对现代社会及其可能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核心在于强调社会事实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学应当如何独立于其他学科,尤其是心理学和哲学,来专门研究这些社会事实。
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具有一种强制力,这种强制力来源于社会成员的共同信仰和情感。
这些信仰和情感并不是个体选择的结果,而是被社会事实所塑造和规定的。
因此,社会学的任务就是要揭示这些隐藏在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和机制。
涂尔干还提出了“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概念,以描述不同社会类型的特点。
在机械团结的社会中,个体之间的相似性较高,社会成员通过共享信仰和价值观来维系社会的团结。
而在有机团结的社会中,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增大,社会成员通过分工和协作来维系社会的团结。
涂尔干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有机团结逐渐取代了机械团结,成为主导社会团结的主要形式。
涂尔干还强调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并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规范的总和,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维持社会秩序和团结的重要手段。
因此,涂尔干提倡通过道德教育来培养社会成员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从而增强社会的团结和稳定性。
渠敬东:涂尔干的遗产:现代社会及其可能性
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涂尔干的遗产:现代社会及其可能性渠 敬 东 内容提要:涂尔干作为古典社会学的思想大师,其学说对于西方社会和文化理论的发展,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今的学术界,人们理解涂尔干,却往往满足于各种二手资料,鲜少立足于当代去重新解读涂尔干的经典作品,从中深入开掘那些对今天仍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学术研究中的一个误区。
本文着重从涂尔干的社会理论中,抽取失范、法人团体以及以类比与分类为代表的知识社会学等三个向度,试图对涂尔干有关现代社会分析的关键问题进行梳理和解析。
本文认为,涂尔干用社会决定论来建构个体主义的尝试,不仅指明了现代性转变所牵连的核心问题所在,同时也在社会调控和深度自我两方面开启了有别于以往历史的样式。
特别是,社会技术和自我技术的双向开展,在自我有限性的基础上,为建构新的社会形式开创了可能性。
在现代性的情境中,思想的“意义”已不在于我们在何种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对各类难题加以梳理和解决,而在于我们究竟提出了怎样的问题,我们究竟捕捉到了怎样的可能性,我们是否对这些可能性所隐藏着的有限性有所觉察,我们是否实践了这种可能性。
换言之,在今天,意义已经不再与实体及其各种表象之间呈现为一种依托、依附或依赖的关系了,相反,思想已经变成了一种命运,变成了与生活之间的一种紧张状态。
这个时代的紧张太需要化解了,我们从马克斯・韦伯那里就倾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同样,在涂尔干那里,我们也可以依稀听到这样的声音,它不仅充满许多可能和希望,也夹杂着许多紧张和矛盾,以至于从今天的视角出发,回过头来重新检视这笔遗产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其中所蕴涵的诸多可能性及其有限性。
因此,我们的继承也已经不再是理论本身的叙事方式和论证逻辑,而是问题本身。
在《社会分工论》的第二版序言中,涂尔干说: 我们所要揭示的失范状态,造成了经济世界中极端悲惨的景象,各种各样的冲突和混乱频繁产生出来,既然我们无法约束当前彼此争斗的各种势力,无法提供能够使人们俯首贴耳的限制,它们就会突破所有界限,继而相互对抗,相互防范,相互削弱。
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功能的认识与思考-社会学理论论文-社会学论文
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功能的认识与思考-社会学理论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内容摘要: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根据维系社会的方式将社会分为:①机械团结的社会,即传统社会。
靠成员们高度的一致性、共同的归属感来维系。
②有机团结的社会,即近代的分工制社会。
成员间的差异日益增加,但通过分工合作相互连接在一起。
在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的过程中,社会分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书主要论述了劳动分工的功能、原因和条件,此外,还提到了分工的反常形式。
本文将从社会分工的功能说起,论述常态的和非常态的社会分工带来的影响,及其对分工论的思考。
关键词:社会分工有机团结社会冲突社会分工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密度的增加而出现的,生产的社会化更需要社会分工、相互协作,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化、专业化。
从人类社会的历史看,共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这次社会分工导致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于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这次社会分工使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文明时代的门槛,出现了不从事生产、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层。
涂尔干指出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在社会环境中去寻求,而不能从个人意识的角度出发。
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首先否认了孔德所说的,社会分工的发展是人类只是进步的结果,指出它并非如经济学家长期以来所认为的是人们不断追求物质幸福的愿望,进而证实了分工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生存竞争不断加剧。
社会之所以出现分工,是因为人口的增长,即增加了社会容量,但仅仅是增加社会容量还不足以引起分工,还需要社会密度的改变。
社会密度是指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频度和强度,即关系密度。
只有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容量与社会密度同时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分工。
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分工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是因为社会密度的恒定增加和社会容量的普遍增大。
涂尔干社会学思想解读
涂尔干社会学思想解读作者:李昱祺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7期摘要:涂尔干作为社会学古典时期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站在社会唯实论的立场上,赋予了“社会”这一整体性概念以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通过集体意识来维护自身的整合,即社会团结,并根据整合基础的不同将社会团结划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有机团结逐步取代机械团结的过程。
笔者将根据这一思路对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作一简要论述。
关键词:社会观;集体意识;社会团结涂尔干是社会学古典时期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涂尔干站在社会唯实论的基本立场上,将“社会”这一整体性的概念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形塑和制约社会世界中人和事物的关键性力量,从而使社会得以整合。
然而,社会的这种能力量又是通过何种途径得以实现的呢?涂尔干认为,这种手段就是集体意识,他通过对从传统到现代集体意识维续方式的不同,将社会的这种整合,即社会团结,又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机械团结社会向有机团结社会过渡的过程。
文章将沿着这样一条思想脉络就涂尔干的社会思想作一简单的论述。
一、涂尔干的社会观在有关于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方面的论述中,西方古典社会学家发展出了两种近乎对立的社会观,即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顾名思义,唯实论即社会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客体,它高于个体且对个体存在制约;唯名论意味着社会不过是一个虚名,只有个体才是真实的存在。
作为一名坚定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家,毫无疑问,涂尔干秉承了社会唯实论的观点,并在其前辈孔德和斯宾塞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总体来说,涂尔干的社会观深受19世纪知识界中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的影响,因此,对其社会观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加以把握。
第一是有机体论的角度。
这反映在涂尔干的理论体系中,除了借用大量的生物学术语外,还包括对社会的基本假定,即社會自身可以被看作一个实体,它区别于并且不可被还原成自己的各个组成部分,所以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社会处于决定的地位。
涂尔干的社会失范理论研究与启示
涂尔⼲的社会失范理论研究与启⽰2019-01-29失范理论作为⼀种早期很有影响的社会学归因理论,它把个⼈或者群体的越轨⾏为的主要原因归于社会,是⼀种环境主义的观点。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是失范理论的代表⼈物,正确理解其关于社会失范与重建的思想,可能会对处于加速转型时期中的我们有所启迪。
⼀、涂尔⼲的失范理论基本内容涂尔⼲的社会失范理论可以从以下两个个⽅⾯来阐述:(⼀)失范的涵义失范是法国社会学家埃⽶尔·涂尔⼲最早提出的。
涂尔⼲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失范是由于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改变尚未完成⽽造成的。
由于分⼯的细化和局部不恰当⽽导致社会结构的剧烈改组,同时道德规范的发展⼜没能及时跟上,导致社会调节发⽣故障,⽆法维系⼈们之间的联系,⼈们的欲望和⾏为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从⽽导致社会失范。
在这种失范的状态下,社会上缺乏被普遍认同的规则和道德标准,个⼈和社会都会陷⼊混乱。
(⼆)社会的重建对涂尔⼲来说,既然现代社会的危机本质上是⼀种道德危机,那么重建社会秩序的主要措施就应该是发挥道德规范的调节作⽤,建⽴⼀种与现代社会分⼯结构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道德体系。
1、职业道德涂尔⼲相信,职业群体不仅可作为联系国家与个⼈之间的关系的桥梁,⽽且可⽣成⼀种规定其成员⽣活的道德权威:“在职业群体⾥,我们尤其看到⼀种道德⼒量,它遏⽌了个⼈利益主义的膨胀,培植了劳动者对团结互助的极⼤热情,防⽌了⼯业和商业关系中强权法则肆意横⾏。
”[1]通过建⽴各种职业团体和职业伦理,能够防⽌国家权⼒集中和个⼈陷⼊分散⽆能的境地,从⽽重建社会的协调⼀致,即有机团结的状态。
2、集体道德与个⼈道德在涂尔⼲后期的思想理论中,为处理个⼈和社会的关系,他寄希望于社会作为集体意识内化于个⼈。
社会作为⼀种早期所表明的外在强制⼒的抽象的⾮⼈格⼒量变得具体化。
⽽社会的集体道德能够变成个⼈道德的可能性在于,每个社会化的个⼈道德当中都存在⼆重性,包括内在的个⼈和内在的社会,不是⼀种⾃然状态下的外在的结构。
论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可能
论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可能199的状态如何?涂尔干认为,要重建社会秩序,我们不能像马克思主义者那样通过暴力革命推翻私人拥有自由资本主义财产的制度,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共产主义制度,而是要在新的条件下重建一个符合工业社会特点的新的社会秩序。
只有专业组1能完成这项任务。
涂尔干认为,由于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高度发达的社会,每一个专业活动领域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内容,需要由一些特殊的职业道德来规范。
然而,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共同意识既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为这些专业活动的特定领域制定不同的具体行为准则。
这种工作只能由一些特殊的团体来完成——法人团体(或专业团体)因此,就现代社会而言,在各种法人团体(即专业团体)一级建立集体意识和行为准则(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对于消除社会失范、重建社会秩序和解决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与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公众意识相比,职业群体和职业道德具有以下特征:3(1)它们更接近于特定的社会生活,可以随着职业生活领域的变化而变化(2)具有较强的道德力量,能够为人们提供最直接、最广泛、最持久的道德生活环境。
由于这些特点,职业群体和职业道德比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公众意识更能规范特定的社会生活。
涂尔干认为,19世纪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现代职业团体和职业道德的不完善。
因此,涂尔干主张建立一个以专业团体为支点的“合作社会”通过建立各种职业团体和职业道德,可以防止中央集权和个人陷入权力下放和无能的境地,从而重建社会和谐,即有机团结的状态4。
结论与讨论涂尔干一生中的秩序情结及其对社会整合和社会团结的历史性研究,对中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团结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加强合理合理的社会分工,加强社会团结科学合理的分工是社会分工的正常形式。
随着分工的发展,即日益分化的劳动,个体活动变得更加专业化,个体社会职业也继续向专业化发展。
作为社会的一员,一个人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个人能力,并与其他专业团体协调、帮助和合作,以适应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徐鸿望社会现象是事实,应该被当作实物来看待。
——涂尔干自杀是任何一桩直接或间接导源于受害者自身主动的或被动的行为,且受害者知道这一行为的死亡事件。
——涂尔干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
——涂尔干埃米尔·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古典大师,与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韦伯并称“社会学经典三大家”。
虽然孔德提出了“社会学”一词,但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的讲堂,却是涂尔干的功劳。
他明确规定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亲自作了关于自杀论问题的经验研究。
其著作《自杀论》是理论与经验研究的首次范例,是公认的实证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
应该说,涂尔干是社会学的真正奠基人。
因此,作为一位大二的学子,在理论知识不够丰富的情况下,对涂尔干及其主要社会学思想进行分析、讨论和综述,亦存在其合理性和特殊性。
本文在记述涂尔干生平及其生活背景下,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方法、社会劳动分工、自杀和宗教四个部分对于涂尔干的主要思想进行理解、分析和综述,好让同学们进一步走进围绕在我们大学课堂的社会学大家涂尔干;另外,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部分同学对涂尔干的喜爱,对社会学的向往,哪笔者将不胜欣喜。
一、生平与著作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又译作迪尔凯姆,1858——1917)生于法国东北部孚日郡首府埃皮纳尔市的一个犹太教教士家庭。
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
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
1879年,21 岁的涂尔干经过两年的连续落榜终于考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师从哲学家布特鲁,史学家库朗热等,1882年毕业。
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
其间赴德国游历一年,了解和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心理学家冯特实验心理学和滕尼斯“社区与社会”的影响。
读《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思想》有感
读《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思想》有感摘要: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思想对当代的社会和谐有着重大意义。
涂尔干认为不同的社会团结方式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法律类型,个体与群体处于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中。
团结协作是个人生存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合作是每个人必备的能力。
社会团结思想可以在人们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时,能够更好的分析与解决,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涂尔干;社会团结理论背景埃米尔·涂尔干(1858年4月15日-1917年11月15日),又译迪尔凯姆、杜尔凯姆等,是法国犹太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与卡尔·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社会学年鉴》创刊人,法国首位社会学教授。
涂尔干的主要的思想集中于四部巨著:《社会分工论》(1893年)、《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年)、《自杀论》(1897年)、《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年)。
这些目前都被视为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基础著作,不得不说他确实是相当高产的作家。
涂尔干一生出版了大量关于教育、宗教、自杀、法律和犯罪的论文和专著,为社会学的学门化和科学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对确立社会学为一门独立学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涂尔干无论是在地位还是学术上的影响力都是非常高的。
19世纪末期欧洲工业化达到高潮,,经济高速发展,,但同时社会也面临着巨大危机,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道德失序、人心不古。
如何凝聚人心,实现社会团结,是法国思想家涂尔干的时代命题。
一、社会团结的定义与分类社会团结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结关系,这种联结关系既可以建立在共有感情体验、共有道德情操和共有理想信念之上,也可以建立在因为生活需要、功能依赖而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上。
根据社会结构的不同产生了两种团结类型,即“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1、机械团结机械团结是一种建立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同质性和相似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结构。
涂尔干——精选推荐
涂尔⼲涂尔⼲法社会学思想1、社会是⼀个有机整体,不能化约为⼀个个单独的⼈。
涂尔⼲是社会学实证主义⽅法论的集⼤成者。
⼀⽅⾯,他坚持以客观物质存在为研究重⼼;另⼀⽅⾯认为,社会⾸先是⼀个有机整体,不能化约为⼀个个单独的⼈,“集体⽣活并⾮产⽣于个⼈⽣活,相反,个⼈⽣活是从集体⽣活⾥产⽣出来”他坚持社会唯实论的集体主义⽴场,主张社会是第⼀性的,个⼈是第⼆性的存在。
在这种⽅法论的关照下,他提出了社会事实和集体意识两个分析概念。
2、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事实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事实,但社会事实并不等同于社会现象。
对于个⼈来说,社会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涂尔⼲将这种外在强制性的集体现象称为“社会事实”,外在性意味着社会学研究的社会现象不是⼈的⼼⾥或精神活动,⽽是⼀种客观的存在,强制性是指社会事实⼀旦发⽣,就会对社会中的相应个体产⽣影响。
社会学应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并且只能⽤⼀种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不应到个⼈意识的状态之中去寻找……⼀种社会事实的功能应该永远到它与某⼀社会⽬的的关系之中去寻找”。
⽽集体意识则“⼀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是独⽴于个⼈置⾝其间的特殊情况;个⼈消逝了,它仍旧存在……集体意识是社会的精神象征”它是基于个体之间的相似性以及⼈的趋同本性⽽产⽣的⼀种社会⼼理类型集体意识⼀旦形成,就具备了外在性和强制性的特征,因此,在每个社会个体的内⼼,存在着两种意识⼀是构成我们⼈格的个性,另⼀个则是集体意识,它代表着社会。
3、犯罪基于以上集体主义实证取向,涂尔⼲把犯罪、越轨、失范和⾃杀等现象都视为社会事实,且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成分。
对于犯罪,涂尔⼲认为“,如果⼀种⾏为触犯了强烈⽽明确的集体意识,那么这种⾏为就是犯罪”,即犯罪是个体侵犯集体意识、冒犯社会的⾏为。
但并⾮所有这类侵犯⾏为都能够得上是犯罪,够得上犯罪的还必须要求这种侵犯要达到⼀定的强度和⼴度。
对于失范,涂尔⼲认为,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旧的社会规范和标准被破坏,⽽新的⼜没有取⽽代之,因此,在社会⽣活的某些领域,⼈们会失去⾏为的⽅向,失范也就会产⽣,⾃杀就是⼀个极端的事例。
7、涂尔干的思想和方法
继续
• 涂尔干强调市场的道德意蕴,基于分工的 团结和友爱 • 潜在危险:斯密笔下独立的个人变成了社 会的“器官”(人成了社会的“傀儡”), 社会分工中的人”已经习惯于把自己看作 是整体的一部分,看作是有机体的一个器 官。” • 同时,涂尔干意识到“在现代社会里,这 种道德还没有发展到我们所需要的程度。”
继续
• 关于求证的准则 • 比较或间接实验方法:同样的结果总是有 同样的原因 • 共变法是最好的研究手段:如果某一现象 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另一种现象也随之 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那么,第一个现象 就可能是另一个现象的原因。 • 社会学方法的特点:独立性、客观性和社 会学性质
四、涂尔干论犯罪
• 所谓犯罪不过是对社会集体良知的触犯, 当“一种行为触犯某种强烈的、十分鲜明 的集体感情就构成了犯罪。” • 犯罪不是病态,而是一种正常现象,是社 会组成的有机部分 • 社会为什么要不断在内部制造和发现犯罪? 犯罪的功能为何?
继续
• 涂尔干的法律观:法律既是一种社会事实, 又是一种测度社会连带程度的标准;强调 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法律:只要与制裁相 连的规范就是法律。 • 主要著作:《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 法的准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 基本形式》和《职业伦理与公民教育》等
二、涂尔干论社会分工
• 1893年,《社会分工论》(其博士论文) • 社会是如何形成和维系的?机械团结(机 械一体化)的社会:强调一致性和集体主 义;有机团结(有机一体化)的社会:强 调个性和个人主义 • 集体良知来源于人们长期的共同生活,反 映了人们的相互认同
继续
• 关于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根据社会整合程度对 社会进行分类;根据构成社会的环节是否被融为 一体分类,比如日耳曼部落和雅典城邦、罗马帝 国的不同 • 关于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目的论性质的功能解 释;考察因果关系的动因解释。动因解释优于功 能解释 • “当我们试图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 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应 该先研究现象的产生原因,而后再设法探明它造 成的结果。”
涂尔干社会学思想总结
涂尔干社会学思想总结涂尔干是20世纪末的一位重要社会学家,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社会心理学、社会运动和社会关系方面。
他的思想对于社会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下是对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的总结。
首先,涂尔干强调了社会心理学对于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性。
他认为,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个人的意识和行为是在社会关系的影响下形成的。
因此,社会学研究需要关注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了解个人是如何在社会环境中产生和改变的。
涂尔干通过对个人心理和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的研究,揭示了社会心理学对于解释社会现象和问题的重要作用。
其次,涂尔干提出了社会运动理论。
他认为,社会运动是一种群体行动,是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组织起来的行为。
他着重研究了社会运动的形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涂尔干认为,社会运动的形成是由于社会存在着一些不公正和不平等的现象,而社会运动的发展则是由于人们对不平等现象的关注和抗议。
社会运动的影响包括改变社会结构和塑造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
涂尔干通过对社会运动的研究,拓宽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增加了对社会运动对社会变迁的影响的理解。
再次,涂尔干关注了社会关系的问题。
他认为,社会关系是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基础,而社会关系的形成和维持依赖于个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他研究了社会关系的分类和特征,并提出了“弱关系”和“强关系”的概念。
弱关系是指个体之间的疏远和不密切的关系,而强关系则是指个体之间亲密和紧密的关系。
涂尔干认为,弱关系对于信息传播和社会联结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强关系则对于个体的幸福感和社会支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社会关系的研究,涂尔干深化了对社会关系的理解,为社会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最后,涂尔干提出了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是由个体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是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涂尔干强调了社会网络对于个体行为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他认为,社会网络可以提供资源和信息,帮助个体实现目标和满足需求。
而社会网络的形成和演化则是由于个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的结果。
读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感想
读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感想【摘要】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深刻地探讨了社会分工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发了我对社会组织和发展模式的思考。
文章中提出的社会分工理论让我认识到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功能,以及这种分工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我对涂尔干对社会发展的观点深表认同,尤其是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深刻洞察。
涂尔干的理论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变革。
我对《社会分工论》的创新性印象深刻,涂尔干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和前瞻性思考令人钦佩。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让我重新审视社会结构和发展模式,对我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涂尔干、社会分工论、社会发展、理论、创新性、启示、评价1. 引言1.1 对《社会分工论》的背景了解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是中国古代经济学家涂尔干在宋朝时期撰写的一部经济学著作。
这部著作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经济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研究社会分工、生产力发展、物质文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详细阐述了社会分工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强调了劳动分工和生产资料分工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他指出,社会分工可以使人们专注于自己擅长的工作,提高劳动效率,从而实现生产的最大化和资源的最优配置。
通过对《社会分工论》的背景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涂尔干在宋朝时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形势,以及他对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独到见解。
这也为我们深入探讨《社会分工论》的内容和涂尔干的学术贡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涂尔干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世的经济学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对涂尔干的研究背景涂尔干(Turgot)(1727-1781)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一位重要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
他曾担任过法国的财政大臣,是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朋友和同事。
涂尔干在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被认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第三节 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
在涂尔干看来:
1、社会团结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事实,它影响和决定 着其他社会事实。
2、涂尔干的基本社会学理论以社会团结为主线而展开: 社会团结的产生(宗教研究),社会团结的类型、特 征和功能(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社会团结的基础 (集体意识、道德),影响社会团结的因素(社会分 工),社会团结的维持(中间职业团体)及破坏(社 会解组、失范及越轨行为)等等。
2、涂尔干使社会学真正成为了一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 科学。 涂尔干的前辈们尽管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但他 们有关社会学的著作并没有彻底脱去哲学中形而上学 的外衣,社会学只是在涂尔干这里才发生了根本性的 变化。涂尔干不仅明确给出了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 还给出了研究方法,从而完成了“社会学与哲学的分 离”及“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离”这两大任务,使社 会学真正成为了一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科学。
1、涂尔干提出了研究社会的完整方法。
这一方法可以分为三个部份,即研究层次、研究对象 的界定和研究的具体程序。关于社会事实的阐说,使 涂尔干当之无愧地成为社会学整体主义的创始人。而 涂尔干的研究方法,虽然现在看来比较粗糙,但也不 失为当代社会学经验研究程序的前身。
涂尔干在他的各种具体研究中,都大体上坚持 了他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提出的方法论 原则,也可以说,这些具体研究,是他为其方 法论的效用提供的成功案例。其中,《自杀论》 最彻底地坚持并最完美地体现了涂尔干的方法 论原则。
作为学院派的代表人物,毕生致力于社会学的 “独立运动”, 第一位开设社会学课程的社会学家
1887年,波尔多大学
第一位获得社会学教授职位的社会学家
1896年,索邦大学
在涂尔干的努力下,法国学术界承认社会学的独 立学科地位 “社会学年鉴学派”(法兰西社会学派)创始人
论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可能
论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可能——以《社会分工论》为例谢丽丽(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 涂尔干乐此不疲地致力于社会整合,也即社会秩序问题,主要是为了解决西方国家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期中遭遇的各种社会问题,建立社会秩序。
文章以《社会分工论》为例,系统梳理了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分析了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可能。
[关键词]涂尔干;社会整合;社会分工;社会失范社会整合一直是社会学家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早在社会学概念形成初期,孔德就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如何重建社会秩序问题,即用何种理论工具最大程度地解决当时的社会混乱问题,并提出了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理论;此后,斯宾塞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社会发展不畅问题;而涂尔干对于这一问题的论述更为全面,因而其贡献也更为显著。
涂尔干在其《社会分工论》中围绕社会团结——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深入研究了劳动分工的发展及其所引发的社会转型过程的各种社会失范问题,探讨了社会整合和重建社会秩序这一主题。
一、问题:社会整合的社会原因涂尔干毕生关心和探索的研究领域是社会的整合,也即秩序问题。
涂尔干一生的秩序情结让他乐此不疲地致力于社会整合机制的研究,而这是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
涂尔干生活于19世纪后期,这是西方发达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时期。
由于社会急剧转型,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导致社会危机。
涂尔干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道德关怀,致力于研究各种危机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能够有效消除这些危机现象的办法。
《社会分工论》一书是涂尔干(Emile Durkeim)的博士论文,也是他的第一部理论巨著。
该书创作于19世纪末期,当时西方国家正经历着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危机(经济危机、精神危机、社会危机)。
由于维系传统社会整合的纽带已经瓦解,而新的整合机制又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欧洲社会曾经陷入了极端混乱的状态。
社会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及整合的可能性
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及整合的可能性周晓虹在社会学160余年的历史中,无数社会学家提出了难以计数的有关人性和社会秩序的各种假设。
正是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相互对立和冲突的理论。
我们甚至可以说,社会学的历史起码是J.萨基所说的社会学思想史(Szacki,1979),本身就是一部理论流派蜂拥叠出的历史。
社会学理论领域中这种港汊纵横的状况,使得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及对基本问题的思考方式变得扑朔迷离,也使得我们对社会本质的把握变得更加困难。
而要提升社会学的理论品质,了解社会学理论的历史遗产和未来走向,就有必要对这些理论予以程度不同的分门别类和概括综合,了解不同理论的基本假设和特点,比较其相互间的异同,并探讨理论整合的可能性。
一、社会学理论及其多元范式为了更好地把握各种假设不同、观点各异的社会学理论,长期以来人们就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划分这些迥然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观点和理论。
纵观以往出版的各类社会学理论或历史著作,能够发现以下三种流行的划分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模式。
第一种也是较早开始在社会学领域内流行的分类方法是“学派归纳”方法。
它的分类依据是社会学家在阐释人性和社会秩序及相关问题时所持观点的相近性。
早在1928年,俄裔美国社会学家P.索罗金就在《当代社会学理论》一书中,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学理论划分为“机械论学派”、“地理学派”、“生物学学派”、“生物—社会学派”、“生物—心理学学派”、“社会学学派”、“心理学派”和“心理—社会学学派”等诸种(Sorokin,1928)。
1960年,马丁代尔在《社会学理论的性质和类型》一书中,将此前流行的全部社会学理论分为实证主义的有机论、冲突理论、形式学派、社会行为主义和社会学功能主义五大学派(Martindale,1960)。
直到20世纪80年代,因为确信在社会学领域中,“没有任何理论在严密性、精确性和确定性上足够充分,以构造一个抽象概念和定律的范式……如果非要用这个概念,那么社会学充其量也不过处在前范式阶段”(特纳,1987:37),乔纳森·H.特纳也依旧采取我们所称的“学派归纳”方法,将社会学领域的理论流派分为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互动理论以及结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可能——以《社会分工论》为例谢丽丽(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 涂尔干乐此不疲地致力于社会整合,也即社会秩序问题,主要是为了解决西方国家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期中遭遇的各种社会问题,建立社会秩序。
文章以《社会分工论》为例,系统梳理了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分析了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可能。
[关键词]涂尔干;社会整合;社会分工;社会失范社会整合一直是社会学家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早在社会学概念形成初期,孔德就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如何重建社会秩序问题,即用何种理论工具最大程度地解决当时的社会混乱问题,并提出了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理论;此后,斯宾塞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社会发展不畅问题;而涂尔干对于这一问题的论述更为全面,因而其贡献也更为显著。
涂尔干在其《社会分工论》中围绕社会团结——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深入研究了劳动分工的发展及其所引发的社会转型过程的各种社会失范问题,探讨了社会整合和重建社会秩序这一主题。
一、问题:社会整合的社会原因涂尔干毕生关心和探索的研究领域是社会的整合,也即秩序问题。
涂尔干一生的秩序情结让他乐此不疲地致力于社会整合机制的研究,而这是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
涂尔干生活于19世纪后期,这是西方发达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时期。
由于社会急剧转型,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导致社会危机。
涂尔干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道德关怀,致力于研究各种危机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能够有效消除这些危机现象的办法。
《社会分工论》一书是涂尔干(Emile Durkeim)的博士论文,也是他的第一部理论巨著。
该书创作于19世纪末期,当时西方国家正经历着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危机(经济危机、精神危机、社会危机)。
由于维系传统社会整合的纽带已经瓦解,而新的整合机制又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欧洲社会曾经陷入了极端混乱的状态。
由于社会急剧转型,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导致社会的危机,在涂尔干看来,这就是社会失范造成的。
涂尔干认为社会失范(social anomie),是指当社会变迁剧烈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者是某种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者是几种规范体系相互冲突,从而使人们失去了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不知所措。
涂尔干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讨论了欧洲社会出现失范的原因,他认为个人与社会之间联系的脆弱性,即社会解组,是社会失范的根源所在,在对其所处的社会进行了深刻分析以后,涂尔干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社会失范的出现:第一,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急剧滋长,这一方面是因为工业化的发展使得传统规范失去了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个人的发展,会使得他们要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渴望实现更理想的目标。
第二,现代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个人的欲望。
第三,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其中经济危机则是社会动乱的首要根源1。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涂尔干带着自己的人文关怀探讨了社会整合和重建社会秩序这一主题。
他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围绕社会团结的主题问题,讨论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且回答了诸如,众多的个人如何构成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如何达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共识等问题。
二、社会整合的社会基础: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涂尔干主张根据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来划分社会类型,并依此标准建立了机械团结的社会和有机团结的社会这种两分法。
机械团结。
它是原始社会、古代社会以及现代的那些不发达的社会的一种社会团结方式,它通过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很强的诸多个体凝结为一个整体。
用涂尔干的话来说,在这样的社会里,团结“来源于相似性,它将个人与社会直接联系起来”2。
由于社会分工不发达,他们对集体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人们的个性不被张扬,而是淹没在对集体的遵从和让步当中。
机械团结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中人与人的差异很小,集体成员有相类似的特质;由于人与人之间没有分化,这样的社会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人与人之间保持着相似性与相同性是以集体湮没个性为代价的;个人的行动总是自发的、不假思索的和集体的;社会与宗教结为一体,宗教观念渗透了整个社会。
机械团结的一个明显的客观标志是“镇压的权利”,即对差别性、异质性的强制压抑。
这种团结的形式对应的是原始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氏族社会,氏族中各个成员都是可以相互替换的,“你见到了一个美洲土著,你就见到了所有的美洲土著”3。
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团结,机械团结的社会的法律特征是压制性制裁。
在这种制裁制度下,盛行的主要是刑法,其任务是严惩那些破坏了风俗习惯和法律的个人,因为这些人的行为是违反集体意识的行为,从而加强人们的集体归属感,巩固社会秩序。
涂尔干之所以将这种团结类型称之为“机械的”,是因为由此连接成的社会实际上就像无机物的类聚一样,它的分子都是类似的,而连接方式是机械的。
4有机团结。
有机团结是由发达的社会分工,以及社会成员间的异质性所决定的另一种社会团结方式,它的典型就是近代工业社会。
其主要特征表现在:社会上个人与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变得错综复1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41页。
2Durkheim,E.,op.cit.,1933,p.106。
3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94页。
杂,社会的基本任务以各种曲折的方式由人们共同来完成;分工导致了职业的专门化,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感和团结感,以及成员对社会的联系感都不断的深化。
涂尔干将有机团结的社会与具有各种器官的动物有机体进行类比分析,体现了明显的有机论色彩。
涂尔干认为:“一方面,劳动越加分化,个人就越贴近社会;另一方面,个人的活动越加专门化,他就越成为个人。
……我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时候,还是要符合法人团体共同遵循的习惯和程序。
与此同时,我们以另一种方式所承受的重任已经不再像承受整个社会那样沉重了,社会已经给了我们更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1。
所以,社会部分的个体化越鲜明,社会整体的统一性也就越大。
在有机团结的社会中,其法律是恢复性的,这种法律的目的不是惩罚,也不是集体共同意识或情感的表达,而是成了已分化的个体之间有条件的行为规则,用涂尔干的话说,就是“拨乱反正,把已经变得混乱不堪的关系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2。
集体意识。
在涂尔干看来,社会团结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分工,精神基础是集体意识。
他继承孔德的思想,突出和强调社会共识对社会整合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集体意识的概念。
集体意识是“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3。
涂尔干认为,这些信仰与情感系统有它自己的生命。
集体意识尽管只能依赖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它又不同于个人意识,他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整个社会的精神象征。
在机械团结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里,集体意识几乎笼罩着全部的个人意识,驾驭大部分的个人,左右他们的日常生活,表现出强大的社会强制力4。
在个人分化较显著的有机团结社会里,虽然由于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的发展和加强导致了集体意识的强制力的缩小,为每个人自由的信仰、意愿、兴趣甚至个性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空间,但是它并没有消失。
在复杂的有机社会中,仍然对社会团结做出贡献。
在现代社会的各种特殊群体中,集体意识在一些由共同的的信仰联系自己成员的教会、亲属、种族等社会团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5在现代社会的各种职业群体中,共同的职业活动和利益会导致一种群体内部的同质性,这种同质性很可能使群体内部的个人形成共同的习惯、信仰、情感和道德伦理,而这些群体的成员在他们的行动中就会受到这种集体意识的制约和指导。
“在职业群体里,我们尤其会看到一种道德力量,它遏制了个人利己主义的膨胀,培植了劳动者对团结互助的极大热情,防止了工业和商业关系中强权法则的肆意横行。
”6三、面向未来:社会整合何以可能1.社会分工与社会整合1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91-92页。
2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2页。
3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42页。
4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90页。
5侯钧生:《西方社会学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社会分工产生社会团结,这是涂尔干有关社会团结主题的主要论点之一,社会分工是社会团结的物质基础。
与古典经济学家把分工研究建立在“私利”与“公益”基础上的取向不同,涂尔干从关注联系个人的社会纽带,即具有道德属性的集体意识出发,揭示了分工特有的社会功能。
1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进步既不能用个人快乐或追求幸福,也你能用快乐增长和提高劳动效率的愿望来解释,“我们只有在社会环境的某些变化里,才能找到解释分工发展的真正原因”2。
涂尔干认为劳动分工的发展或工业社会的出现既不是像孔德所说的那样是人类知识进步的结果,也不是像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是人们长期以来不断追求劳动生产率或增加物质幸福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社会容量”(即人口数量及关系)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交往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不断加剧的结果。
只有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同时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分工。
“两个有机体越是相似,就越容易产生激烈的竞争。
正因为它们有着同样的需要,追求着同样的目标,所以它们每时每刻都陷入一种相互敌视的状态中”3。
有了新的专门领域,“各种不同的职业可以同时存在互不侵害,因为他们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
就像动植物一样“它们之间的差别越大,就越不容易发生斗争”4。
由此,“社会的成员越多,这些成员的关系就会更加密切,他们的竞争就会越残酷,各种专门领域也会迅速而完备地产生出来”5。
这样,劳动分工就会一步步发展起来,最后导致了以高度劳动分工为特征的工业社会的形成。
与古典经济学家强调劳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同,涂尔干认为:“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这种功能分工方式提高了生产率,而在这些功能彼此紧密的结合。
分工的作用不仅限于改变和完善现有的社会,而是使社会成为可能,也就是说,没有这些功能,社会就不可能存在。
”6“事实上,劳动分工所产生的道德影响,要比它的经济作用显得更重要些;在两人和多人之间建立一种团结感,才是它真正的功能。
”7涂尔干认为现代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既不是斯宾塞所说的追求个人利益的自由竞争,也不是孔德和滕尼斯所说的国家,而是常态的社会分工。
分工是高度发达社会的特征,也是有机团结的物质基础,分工的高度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转变到有机团结。